经济观察网刘亚宁/文近日,国家民政部发布了“2024年2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24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343万对,离婚登记对数为127.4万对。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结婚登记数减少49.8万对。与10年前相比,2014年上半年结婚登记数为694万对,今年上半年仅为2014年同期的一半。从全年数据来看,全国结婚登记数已持续下跌多年,2013年的结婚登记数达到近15年来的最高值,为1346.93万对;此后逐年下降,于2019年跌破1000万对大关,2021年跌破800万对大关,2022年跌破700万对大关,2023年小回升到768万对。
图源:政研院制图
结婚连年人数下跌,国家也在出手挽救。民政部近日公布了《婚姻登记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修订草案》中第八条显示,内地居民在办理结婚登记时,将不再需要提供户口簿。民政部此举,旨在通过取消户口簿限制,鼓励年轻人结婚。结婚率的下降,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新生儿数量的减少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取消户口薄限制能提振结婚率吗?今天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结婚了?
贵州、西藏结婚率高,安徽结婚率下降幅度最大
人口性别比失衡,海南最严重
从彩礼到生育,结婚成本有多高?
适婚年龄段男多女少,导致大量男青年找不到对象,这也成为了天价彩礼的重要推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对于结婚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从最初的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三大件到现在的车子房子等,外加高昂的彩礼,结婚成本的上升速度越来越快。数据显示,中国绝大多数省份都有着彩礼的习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佐军曾对“高价彩礼”现象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全国约有超过79%的婚姻收取彩礼,山东以超过89%的比例成为最流行收取彩礼的地区,河北、广东、安徽、甘肃等省收取彩礼占比也较高。在彩礼金额方面,当前彩礼的全国均值约为7.7万元,浙江以约22万的彩礼均值高居第一,福建、黑龙江、江西、内蒙古、山西、辽宁的彩礼金额均值超过也10万元。海南、西藏的彩礼金额均值较低,约在1万元左右。
彩礼作为第一道门槛,成为了结婚的第一层压力。尽管国家多次出手整治天价彩礼,但天价彩礼依然在某些地区经久不衰,个别地区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除了彩礼,结婚的第二道门槛——房价的居高不下也是将无数人拒之门外。生育成本是结婚的第三道门槛,《中国生育成本报告》显示,全国家庭0至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48.5万元;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2.7万元。其中,上海、北京两地的养育成本最高,分别为102.6万元和96.9万元。从彩礼到生育,结婚在各个阶段都需要成本,这些物质因素确实对年轻人的婚姻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女性结婚意愿较低,30至49岁未婚女性比重上升10倍
结婚意愿的下降导致初婚年龄在逐渐推后。从六普、七普两次数据来看,2020年全国平均初婚年龄为28.67岁,相比2010年整体推后了近4岁。分省市来看,全国31个省市的初婚年龄也都在延后。2010年,全国只有北京的初婚年龄超过了27岁;但10年后的2020年,全国只剩下浙江的初婚年龄在27岁以内,其余30省份的初婚年龄全部超过27岁。具体来看,2010年,北京的初婚年龄最晚,为27.05岁;河南的初婚年龄最早,为23.61岁。2020年,初婚年龄最晚的省份变成了黑龙江省,为31.48岁。与10年前相比,黑龙江的初婚年龄推后6岁。此外,浙江成为了初婚年龄最早的地方,为24.73岁,比10年前整体推后0.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