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智芹:从副文本看余华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从副文本看余华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姜智芹
姜智芹,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学位点负责人,山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很多翻译副文本都是作家、译者、编辑匠心独运撰写和编选出来的,尽管这些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分散,但其中不乏零金碎玉、吉光片羽,成为考察作家作品海外传播的新材料、新视野。余华作为中国当代文坛的重量级作家,其作品被翻译成诸多语言在世界范围内阅读,学术界虽然已有一些学者探讨其作品在海外的传播,但从翻译副文本视角进行的研究目前尚不多见,本文正是要在这方面做出尝试和努力。
一、余华英译作品副文本的生成
余华上述9部作品的英译本除《十个词汇里的中国》和《第七天》外,都有译者前言或后记。译者作为催生英文本出版的关键人物,是余华小说最细致、最深刻的读者,他们写下的译者序(Translator’sPreface)、译者的话(Translator’sNote)、译后记(Translator’sPostscript,Translator’sAfterword)是余华作品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得以接受的重要导引,内容包括作家声誉、创作语境、情节概要、精到点评等,有助于读者进入异域文学的氛围当中。另外,余华的绝大多数英译本都有作家及译者简介,通常放在正文后面,客观介绍作家的文学地位和译者的学术成就,增加翻译文本的象征资本。余华英译本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在封面、扉页或是文末,一般都标注有余华的重要小说或已经出版的英文本,使得余华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形成一个互动链。这些作品名字彼此联结,互相映衬,将余华的创作连成一个整体,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余华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接受。
除自身携带的副文本外,余华英译作品的另一类副文本是图书馆、数据库编目所选取的关键词、内容概要及样章展示。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大英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Worldcat上的关键词大同小异,除了“中国小说”(ChineseFiction)、“翻译成英语”(TranslationsintoEnglish)等共同词语外,“文革”(CulturalRevolution)、“20世纪”(20thCentury)、“历史”(History)、“历史小说”(HistoricalNovel)、“风俗习惯”(MannersandCustoms)、“社会生活和民风民俗”(SocialLifeandCustoms)、“社会现状”(SocialConditions)、“经济状况”(EconomicConditions)也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说明对中国历史、社会、经济、风俗民情的了解是吸引英语读者阅读当代小说的原因之一。这些关键词基本上都是图书馆人员选定的,在勾勒作品核心要义的前提下激发起读者的兴趣。图书馆馆员对关键词的选择是基于对英语读者的深入了解和他们拿起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时的阅读期待,隐含着英语国家对中国的集体想象和现实需求。
如果说关键词是对余华英译作品的高度浓缩和精练的话,那么内容概要则相对充实了英语读者对余华作品的了解。国会图书馆、大英图书馆、Worldcat上的内容概要基本相同,信息多来自纸本图书的封底、勒口。杜克大学图书馆收藏的余华英译本则全部采用了“图书馆目录连接方案”(SyndeticSolutions)编制的内容。如所周知,SyndeticSolutions是ProQuest旗下Bowker公司对纸本图书、电子图书的信息描述,凝练、准确、权威。“图书馆目录连接方案”里的内容与国会图书馆、大英图书馆、Worldcat上的内容概要有重叠之处,主要包括对余华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精心组织的情节介绍、夺人眼球的风格归纳,目的是吸引读者阅读该作品。这些内容概要就像风中招展的旗帜,向读者展露出温暖的笑靥,成为联结读者和文本的纽带。
与其他图书馆和Worldcat不同,杜克大学图书馆收藏的9部余华英译作品编目中基本都有阅读样章,多为小说的第一章,个别是作者序言或小说集中的重要篇目。这些样章展露出中国的人情、世情、风情,是向英语读者发出的阅读邀请,起到一种“欲知后事如何,且读全文了解”的引导作用。
亚马逊图书网站上的余华英译作品除了内容概要外,还有星级评价和编辑推荐。余华英译作品在亚马逊上的星级评价较高,绝大多数在4星以上,中短篇小说集《往事与刑罚》则达到了满星5星。星级评价以非常直观的方式表述着英语读者对余华作品的接受和评价,说明余华走进了西方普通读者的视野,而不仅仅局限于汉学界和西方学术圈。
在文学作品的对外传播中,翻译文本处在凸显高亮的位置,而围绕着译本诞生的一系列副文本,即从译者、外方编辑、出版设计到营销再到阅读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文字资料,则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它们助推着翻译作品在异域空间里生发出新的意义,实现价值的追加。余华的英译作品就是在这种副文本的不断累积中走向世界文学的大视野,在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读者中流转,落地生根,获得文学生命的延伸。
二、副文本与西方对余华作品的偏好解读
文学作品特别是写实性的文学作品是读者了解一个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变革的重要渠道,这在世界文学史上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马克思称以狄更斯为首的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是“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们在自己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13]余华作品里描写的中国是当代快速发展的50年,西方普通民众非常想了解作家笔下的中国是怎样的,它和西方媒体、游客眼中的中国有何不同。虽然余华小说中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描写很大程度上是为人物活动、情节发展提供时代大背景,但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以其大容量、长镜头、宽聚焦,提供了比媒体的新闻报道、游客的走马观花更为丰富、全面的时代信息,其生动易读性、审美愉悦性增加了普罗大众的亲近感和接受度。因而,通过阅读余华的作品了解最近几十年中国的社会律动、经济脉动和中国人的精神跃动自然就成为西方人的一个选项。余华作品英译本的宣传推介也倾向于迎合西方读者的趣味,满足他们的需求,在关键词、内容提要、销售推介中凸显余华创作与中国当代社会的紧密关联,甚至将其作为吸引读者的一个焦点。
三、副文本与余华作品的形象建构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余华的9部英译作品单行本中,有2部小说集是他先锋时期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分别是《往事与刑罚》和《四月三日事件》。这2部小说集收录的基本都是余华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小说,属于先锋试验作品,追求“怎么写”即有意味的形式的意图极为明显。更耐人寻味的是,《往事与刑罚》(英文版1996年)是余华在英语世界出版的第一部作品,而《四月三日事件》(英文版2018年)是他最近翻译成英语出版的小说集,这也从侧面说明从文学角度阅读、阐释中国当代文学在余华身上体现得更为鲜明,同时也带动了当代先锋文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更新了以往西方学术界认为中国先锋小说是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技法的模仿、缺乏原创性的认知倾向。
余华英译作品的副文本建构起跻身世界知名作家行列的中国作家形象,对余华作品的褒扬塑造出当代文学越来越走向世界并获得好评的中国文学形象。如果说个体作家和国家文学是树木与森林的关系的话,那么余华这棵茁壮的大树令中国文学的森林更加引世人注目。他的创作从人物到主题,从风格到语言,都赢得了西方人的首肯。
结语
在国家重视文化软实力、强调在世界上塑造良好中国形象的当下,文学的海外传播成为学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如何增加新的考量要素,挖掘新材料,发现新方法,是今后推进这一研究领域学术更新的重要方向。副文本虽然散落在作品内外,流动在印刷文本、网络文字之间,但它们以正面肯定的主导倾向,建构起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上不断赢得赞誉的新形象。本文的考察虽然是以余华为个案,但这一个案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对外传播中具有较大的代表性,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以点带面,其特殊性中蕴含着普遍性。对余华英译作品副文本的研究也能够为今后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提供某些思考。文学的传播“关涉作者、译者、读者、推广和出版机构等诸多环节”[35],越来越体现出多方合力的作用,由此我们应重视传播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联动效应。翻译是文学作品走出本土飞向异域文学空间的敲门砖,而如何走进异域空间的大门并在里面扎下根来,则需要考量并做好副文本的每一个环节。文学传播成功与否,副文本举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