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各地党委统战部、统战系统单位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总结提炼出一批善于破解难题的好做法,推广应用了一批具有示范价值的好经验,培育打造了一批立得住、叫得响的创新亮点工作品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有力扩大了统战工作的影响力。
近日,人民日报记者分赴浙江、贵阳和广东,对统战系统的创新实践进行实地采访。
杭州“小宪法”搭建大舞台
12月10日,被雾霾“光顾”多日的杭州终于放晴,美丽的湖光山色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杭州市环保局局长胡伟暂时松了一口气。有霾的日子,胡伟要经常面对媒体和市民的批评和质疑;即使是无霾的日子,胡伟一刻也不轻松,随着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热点问题,胡伟一直处于“战备”状态。
作为环保局的行政“一把手”,胡伟的身份有点特殊,他不是共产党员,而是一位无党派人士。在杭州,像胡伟这样不是共产党员同时担任政府部门行政一把手的干部,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党外正职”。目前,杭州市直单位共有7名党外正职领导干部,其中,政府工作部门像胡伟一样的党外正职干部还有3名,分别担任计生、规划、民族宗教等部门行政正职。而杭州13个区、县(市)管党外正职干部则有46名。
随着越来越多的党外干部特别是党外正职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参与政府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党与党外干部合作共事制度。
“怎么让党外干部和党内干部进行共事,过去有过教训,产生过矛盾,都希望说了算,这个问题不解决不行。”杭州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董建平对记者说,“学会跟党外干部共事,要有制度保证。党外正职与其他党外干部相比具有更鲜明的特点,更需要有规范的议事、决策规则和责任机制作保障。”
2012年8月,杭州市委组织部、市委统战部在全国率先下发《关于加强党外干部担任行政正职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内部合作共事制度的意见》(试行)。《意见》分别从“充分发挥党外正职作用”、“明确党政主要负责人的职责”、“规范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营造合作共事的良好氛围”四方面对党政主要负责人内部合作共事制度进行规范。
“这个文件最大的亮点就是保证党外正职有职有权有责,真正意义上保证了党同党外干部合作共事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杭州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金志强说。
“配备党外正职的单位党委(党组)要积极支持党外正职依法履行行政首长职责,保证他们在其位、主其事、负其责,对其分管的工作享有行政管理的指挥权、处理问题的决定权和人事任免的建议权”;“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要带头学习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理论政策,增强合作共事意识,对党外正职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力支持,生活上关心照顾,努力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使他们专注事业、安心工作。”《意见》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党外正职的信任和关爱。
姚雅仙是杭州市人口计生委主任,作为民盟杭州市委会副主委,她在计生委主任这个岗位已经工作了6年。作为杭州市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党外正职,姚雅仙已经与两任党组书记进行过合作。
“这6年下来我和书记的合作蛮顺。”姚雅仙说,“规矩如果不明确,操作就会不顺畅。举个例子,如果没有规矩,办公室主任很难当,一个最实际的问题是文件先往哪里送?规矩定下来了,现在办公室主任很好当了。与计生有关的文件送主任,党务、综合性的文件送书记。干部没有派系,整个队伍是围绕工作在转,而不是围绕两个人在转。”
“如果把计生委比作一个剧团,那么,党外正职就是在前台唱戏的,是主角。剧团要红,首先是主角要红。党委书记是后台搭台的,不搞清楚这一点,台子不搭好,主角没法唱戏,剧团也红不起来。”杭州市人口计生委党组书记郑建波说。
“我和书记都不约而同地把《意见》藏在包里,作为心中的‘小宪法’。”胡伟告诉记者,“以前工作是靠个人关系,但主观的东西不可靠。有了‘小宪法’,就有利于大家开展工作。”
“用制度来规范党政职责行为很重要,局里的重要工作、重大项目、重要人事、大额资金使用上书记局长要协商一致才能上会。”杭州市环保局党组书记孔春浩说,“书记局长要相互尊重、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最重要的是以大局为重。”
“对党外干部要有正确认识,不能把使用党外干部当作政治安排。对党外干部,不光要有职有权有责,关键要有为。如果捆住手脚,有为很难实现,《意见》其实主要是保证他们有所作为。”董建平说,“要坚持发现、培养、使用、管理、监督、教育一条龙,选拔更多符合条件的党外干部担任部门行政正职,让党外干部尽快成长起来,这也是有效解决党外干部越级提拔、岗位锻炼不足这一实际问题的重要举措。”
“《意见》出台一年多来,各单位的执行情况都比较好。从年度考核情况看,有党外正职的单位对领导班子和党政正职评价都比较高。”杭州市委组织部干部综合处处长张立说。
“现在外部环境全部提供好了,关键还是党外干部自身。党外干部一定要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以胜任履职工作的需要。”郭清晔说。
茂名“同心”打造留守儿童之家
周五(12月13日)晚上,为什么这么多学生滞留学校不回家?难道是学校搞什么活动?在图书室看书的初一(7)班女生陈海琪给了记者答案:“我们都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平时都在学校里吃住,由老师照顾我们,全校像我这样的学生有2300多人呢。”
正如小海琪所说,茂名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市,每年外出务工人数近200万,留下50多万留守儿童,数量居广东省第一。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学业失教、生活失助、亲情失落、心理失衡、安全失保等现实问题?茂名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开展“同心·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发动工商联、非公经济人士捐资修建外出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并把“留守儿童服务站”开进学校、社区,让留守儿童感觉“爹娘虽远在他乡,亲情却在身边”。
“你今天来巧了,市委统战部联络广东省宋庆龄基金会捐赠的8000册新图书,昨天刚刚到。”刚进校门,常务副校长唐拔业就把记者朝新开的图书室领。一排排崭新的书架整齐排列,上面排满了簇新的图书,看了令人爱不释手。
“我们既是老师,又当爹妈,还要做保姆。”初一(7)班班主任刘亚灏说,日常的照管自不必说,孩子们有个头疼脑热就更揪心,三更半夜送发烧的学生去医院,光本学期已有3次;还有的学生家长没有及时寄来生活费,做老师的也少不得自掏腰包。
走出图书室,站到高处俯瞰19.5万平方米的新校园,4栋新建的宿舍楼和教学楼一字排开,标准化的体育场里是崭新的塑胶跑道、绿色单双杠和水泥篮球场。图书室所在的综合楼,还分布着心理咨询室、心理测试室和宣泄室,里面一人来高的人形沙包可“打”可“抱”。像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茂名已建成了122所。
回到自己的办公室,茂名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潘华耀小心翼翼地从抽屉里拿出一张方格信纸,上面稚嫩而工整的铅笔字立刻映入眼帘:“敬爱的潘伯伯:多谢你从远方来到我们学校,还带来了这么多礼物……虽然我的爸爸妈妈外出千里之外打工,但你就像我的亲人一样,关心我们!”
这封信,是另一所留守儿童学校高州市深镇镇造贤小学二年级学生潘启文寄来的,“因为我是他的‘代理家长’。他在信里还嘱咐我‘天气转冷,多穿件衣服’,这些孩子多懂事啊!”潘华耀倍感欣慰。
“孩子在学校吃得好,住得好,学得好,我好安心!”“有老师,有代理家长,有社会热心人士的关心,我们不用牵肠挂肚了。”这是如今茂名众多外出务工人员的共同心声。
贵阳“第三方”调处促和谐
贵阳市观山湖区帝景传说小区广场上,一个半透明的报刊亭很显眼,摊主韦季东是一名残疾人,一年前,韦季东还在为上访四处奔走,如今的他,每个月有近3000元的收入,日子过得很稳当。
“不上访了,安心经营自己的报刊亭。”韦季东的转变,源自于贵阳市逸景社区和谐促进会的出现。
逸景社区和谐促进会是“和谐促进会”体系下的一个基层组织。2011年3月,在贵阳市委统战部推动下,和谐贵阳促进会正式成立,成员由民营企业家、宗教团体负责人、民主党派人士等组成。
“和谐促进会成立很有必要。”贵阳方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芳贵是和谐贵阳促进会的发起人之一,并担任常务副会长。“社会问题不能全部靠政府去解决。”李芳贵说,“在社会转型期,由于种种原因,有些社会突出矛盾问题一时难以化解,引入社会力量化解社会矛盾,有利于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变一元调处为多元调处,为社会和谐凝聚善意、累积动力”。
3年来,全市各级和谐促进会共筹集调处社会矛盾捐款近1.15亿元,投入帮扶资金7300余万元,调处各类社会矛盾670个,惠及群众12万人。
“这是贵阳市为创新社会管理开出的一剂良方,旨在以社会力量作为‘第三方’,当好‘润滑剂’,用社会的‘大合唱’代替党委、政府的‘独角戏’,搭建一个社会协同的有效平台,形成党委、政府当‘领唱者’、社会力量当‘合唱队’的新格局。”贵阳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帅文说。
在和谐贵阳促进会的会议室里,墙上挂着的众多锦旗内容丰富,有的感谢和谐促进会“慷慨解囊为民解忧”、有的写着“耐心调解构筑和谐”。和谐贵阳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唐中理自豪地说,“我们的工作不只有一面,涉及多样内容。”
成立之初,许多人将和谐促进会的工作解读为“花钱买平安”,“其实不然,”唐中理说,经过近3年的摸索,和谐促进会对自己的定位日渐清晰:引导有关社会人士将各自的独特优势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参与社会矛盾化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宣传和谐理念。
10月18日,贵阳“同心·律师服务团”在贵阳世纪城社区举办了一场法律讲座,副团长王钦湛以讲故事的形式为居民讲解有关婚姻家庭财产等方面的法律知识,群众积极参与,现场热烈互动。王钦湛说:“作为和谐促进会的一员,我们服务团更注重从源头上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强和谐促进会的功能和影响力。”
当前,贵阳市正积极构建和谐贵阳促进会纵向三级和谐网络,将组织延伸到区(市、县)、乡镇和社区。截至目前,全市有市级和谐促进会1个,县级和谐促进会10个,基层和谐促进会37个,和谐贵阳促进会和各区县、乡镇(社区)的和谐促进会,由统战部门统一指导,相互之间独立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