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内涵。这底蕴与内涵,主要的不是那些不动产,而是那些所谓非物质文化,叫遗产也行,叫文化活动也行。而围棋,是其中之一。
据载,围棋在北京流行,始于明代。开国皇帝喜欢围棋,以后的皇帝里,也很有几位爱好围棋的。到了清代,围棋一度兴盛,国手云集北京,徐星友、程兰如、范西屏、施襄夏等都曾在北京争得荣耀。棋迷们聊起中国围棋,常说一句话,叫国运兴则棋运兴。晚清以降,国运衰微,棋运可叹。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围棋才迎来新生。但后来又遭逢十年浩劫,元气大伤。改革开放以后,国运日盛,围棋才真正迎来黄金时期。在上世纪80年代,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十一连胜,正是那个年代中国人人心向上,国力快速上升的最形象的写照。
上世纪80年代,时任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的王汝南八段写了一本书,书名叫《弈坛争霸三十年——从冠亚军之战探索中国围棋的发展》。在这本书中,王汝南把1957年到1986年30年间中国围棋的发展历史分为几个时代,即陈祖德吴淞笙时代、聂卫平独霸时代,聂卫平马晓春争锋时代,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时代。而在这四个时代之前,则是“‘南刘北过’主导”的时代。这“北过”,就是过惕生。
而过惕生于围棋,于北京围棋的贡献,并不只于他是一位国手,而是他为北京围棋的发展建设,奉献了许多心力。解放后,过惕生客居上海,看到昔日的棋友都成为国家正式职工,衣食无忧,工作就是研究棋艺,十分羡慕。他萌生出一个念头,即发挥他在北京生活多年,人头熟络的优势,到北京干一番事业。他把他的想法同正在上海的著名社会活动家黄炎培先生说了,得到黄炎培先生的大力支持。黄老建议他到北京去,把这个想法同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同时也喜欢下围棋的李济深先生谈一下。1950年夏天,过惕生到北京,面见李济深先生。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李济深先生,深得李济深先生的赞许。后来,经毛泽东主席批准,由著名法学家、北京市副市长张友渔出面,解决了棋社的社址问题;周总理亲笔批下款项,“责成文化部拨款七千元,筹建棋社”。而“北京棋艺研究社”七个大字,则是李济深先生的手笔。研究社成立后,不惜重金定购了日本全套围棋刊物,又在国内求购各种围棋书籍和古谱,逐渐成为国内第一家较为完整的围棋资料中心。号称“北方四老”的过惕生、崔云趾、金亚贤、雷葆申在新社会也解除了衣食之忧,可以一门心思研究棋艺。
这些事情,虽然都是围棋史,但它们的意义绝不限于围棋。还有60年代的中日围棋交流,其意义也远远不限于体育,而是与乒乓外交一样,成为围棋外交,成为中国当代史中的重要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