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道光年间,河南洛阳有个男子名叫张同生,心肠很好,但是脾气比较急躁,性子上来后说出的话很难听,他在镇上经营着一家冥店,售卖棺材和寿衣之类的冥物。
张同生不胜其烦,因为此事经常和父亲顶撞,父亲脾气也不好,被顶撞后气愤不已,说的话更加难听了,父子二人的关系越来越不好,互相看不顺眼。
冷静下来之后,张同生也十分后悔,认为自己不该顶撞父亲,他也知道父亲是“恨铁不成钢”,是一片好心,然而每次面对父亲的指责他总是控制不住,有些话会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
当天下午,店里来了个面带悲伤的客人,此人的年龄看起来和张同生相仿,长得又黑又瘦,手上有很多茧子,身上穿的衣服又破又旧,一看就是穷苦人家出身。
张同生急忙上前迎客,询问他有什么需求。
张同生听了安慰了他几句,然后带着他去挑选棺材和寿衣。
店里的棺材和寿衣分上、中、下三等,上等和下等能差出好几倍的价钱,张同生见男子不富裕,刻意带他看了几种中下等的棺材。
然而,男子却看中了一口上等的红木棺材和一件上等的绸寿衣。
张同生说出价格后,男子犹豫了片刻,最终却咬着牙定了下来。
他告诉张同生:“父亲受了一辈子的苦,从来没有享受过一天,我还未尽孝他却先离去了,子欲养而亲不待,即便是借钱我也要他风风光光地走!”
张同生听了很有感触,男子取了寿衣,交下棺材的定金后便离开了,扬言家里还有许多事要处理,棺材明天再来取。
当天半夜,张同生睡得正香,忽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将他吵醒。开门一看,外面站着一位清瘦的老人,只见老人脸色苍白,满脸愁容,怀中还抱着一个碎花包袱。
张同生揉了揉惺忪的睡眼,问道:“老人家,这么晚了有什么事吗?”
老人倒是很客气,拱手说道:“深夜打扰还请原谅,我是来看棺材的!”
张同生虽然感到奇怪,还是将他请进了店里,老人经过他的身边时,只觉得一阵凉意袭来,张同生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冷战。
进到店里后,张同生将店里的棺材和寿衣一一向老人介绍了一遍。
老人边听边点头,然后一一问了价格。
最后,老人面带歉意地将包袱打开,然后从里面拿出了一件寿衣。
张同生定睛一看不禁大吃一惊,这件寿衣不就是今天白天卖走的那一件吗?现在怎么在他的手上?
还没等张同生反应过来,老人不好意思地说话了:“掌柜的,这件寿衣是我儿子买给我的,我不是很喜欢,麻烦你给换一件吧!”说完这些,老人便从店里挑了一件最便宜的寿衣,说道:“这一件就不错!”
此刻,张同生已经意识到这个老人不是凡人,再一看,明亮的灯光下,老人竟然没有影子!他立刻打了个冷战,心中十分害怕,只得连连应承。
老人又说道:“他挑选的那口棺材我也不太满意,您看能不能给我换成这一个?”说完用手指了指最便宜的那口棺材。
事到如今,张同生终于明白了老人的良苦用心,对儿子定下的寿衣和棺材他并不是不满意,而是想为儿子省点钱啊!
看着老人清瘦的身躯,张同生不再感到害怕,反而觉得十分感动,老人死了都在想着自己的孩子,委屈自己也要减轻儿子的负担,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对于老人的要求,张同生痛快地答应了下来,老人这才拿着那件便宜的寿衣离开了。
第二天,男子来店里拉棺材,今天是父亲的下葬之日,但是清晨的时候他却发现了一件怪事:父亲身上的寿衣换了样子!
于是,张同生将昨夜之事告诉了他,男子听了大吃一惊,接着便“哇哇”大哭起来,口中不停喊着:“爹啊,爹啊……”
待到男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张同生将寿衣的差价退还给了他,但是依旧让他拉走了那口上等棺材,只不过是按照下等棺材收的钱。
这次生意,张同生虽然赔了钱,但是心里却感觉暖暖的……
男子走后,张同生关了店门,上街买了几样父亲爱吃的菜肴,又拿了一瓶好酒,准备回去陪父亲喝两杯。
从那以后,张同生的脾气温和了不少,再也没有和父亲顶过嘴,对其百依百顺,想着法子哄他高兴,父子之间的感情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同时,他也知道父亲年事已高,活不了多少年了,现在趁着他还在,能多尽孝就多尽孝,等人没了,一切都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