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1.14辽宁
我们总喜欢问别人: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人?
看到懂星座的,会迫不及待地要求对方分析一下自己的星座。
古希腊人刻在阿波罗神庙上的三句箴言之一:认识你自己。
不仅是哲学的永恒命题,也是每个普通人的好奇心所在,人人都渴望跳出自我,借助别人的眼睛了解自身。
先看看下面这些评价,你觉得是否适合你
可能每个人都会觉得这些语句准确地描述了自己,而事实上,它们只是人类的一般性格特征。
当这些含糊的表述,出现在算卦、生肖分析、占星、人格测试中时,它们很轻易地就击中人们的内心。
让人感到自己被深刻理解了,这样的现象就是种巴纳姆效应。
本文将通过3600字,介绍什么是巴纳姆效应,全文干货,记得点赞收藏!
01.
什么是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又称为巴纳姆原理,指的是一种心理现象,人们会觉得一些人格描述非常精准地描述了自己的性格特点,但实际上这些描述往往非常模糊笼统。
人们总是特别容易相信一种对于自己的笼统描述。
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但人们还是确信这就是自己真正的人格面貌。
相信大家都玩过星座,请看以下描述:
狮子座——充满活力,有用不完的精力,总是斗志高昂。
水瓶座——敏感脆弱,爱哭鬼,鸵鸟心态,心肠软,善良。
上述星座描述对比鲜明,但仔细一想,谁又没有敏感脆弱的一面呢?
快乐和悲伤,脆弱和坚强难道不正是以彼此的存在为前提吗?毕竟没有快乐也就不会感到悲伤。
星座分析采用的是一种笼统的两极化描述,而人的情绪永远处在由这两个极端所形成的坐标维度上。
这种描述覆盖了线段上的每一个点,而个体对情绪的心理量又有所不同,无法进行比较,所以不论你是什么星座,你会认为它说的就是你。
巴纳姆效应背后的原理,是人类固有的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得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也正因如此,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02.
巴纳姆效应的历史和起源
巴纳姆效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马戏团推销活动。
当时,有位著名的魔术师肖曼·巴纳姆,他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这种推销手法在当时非常成功,使巴纳姆在商业和娱乐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后来,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实验证明了巴纳姆的说法和理论。
1948年,福勒对学生进行了一项人格测验。
他找来一些学生,让他们每人做一项个性测试,做完后会得到一份相应的个性分析。
当福勒把诊断结果交给学生们时,让他们评价一下,这个诊断结果是否准确,是不是符合自己的性格特点,结果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认为分析结果很符合自己的个性。
这些结果分别是:
实验结束后,福勒揭晓,所有学生得到的诊断结果其实都是一模一样的,他是从星座分析描述中搜集的内容,是星相大师们常用的套话。
福勒将此现象用上述魔术师的名字命名——巴纳姆效应。
在巴纳姆效应测试的另一个研究当中,学生们用的是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随后研究者对报告进行了评价。
研究者们先写下了学生们个性的正确评估,但却给了学生们两份评估,其中一份是正确的评估和一份是假造的,也就是使用一些模糊的泛泛而谈的评估。
在之后,学生们被问他们相信哪一份评估报告最能够切合自身,有超过一半的学生(59%),相对于那一份真实的,选择了那份假的评估报告。
大量的实验都说明,巴纳姆效应确实在影响着我们的判断,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见。
03.
巴纳姆效应的心理学机制
巴纳姆效应的心理学机制主要受到证实性偏差、接受顺言、以及其他人类本性的影响。
3.1证实性偏差
这个认知偏差之前有介绍过,可以点击下面链接查看详细。
3.2无批判接受顺言
当某种说法貌似正确或者能令人乐于接受的时候,人们就会倾向于接受它。
人容易相信别人对自己的奉承和赞扬的倾向。
人之所以对那些预言表面上的准确性印象颇深,是因为那些东西本来就是为了取悦人而设计的;
听到描述自己个性的词都是爱听的话,就容易相信那是真的。
比如
我们可以针对女性叙述:你的气质很好;
针对男性描述:你是个好人;你很幽默。
这种无批判接受往往是潜意识的,除非一个人极端了解自己,或者非常不自信,否则很容易陷入这种问题。
3.自我中心主义和渴望被认同
人类天生的自我中心主义和渴望被认同,所以人们倾向于将普遍适用的描述误以为是自己独有的特质。
这也加深了巴纳姆效应对我们的影响。
4.1算命、占卜、星座学
常见的算命方法有八字算命、星座罗盘算命和塔罗牌占卜等。
很多人也知道算命并没有什么科学性,有些人算命是为了试试转运的方法,更多还是抱着功利性的目的。
比如,
算命能有这么大的市场,真的是因为有人信嘛?
调查发现,51.3%的人对算命结果【半信半疑】,28.3%的人【视当次结果而定】,【完全不信】的人仅占17%。
但另一个网络调查显示,近80%的被调查者有过算命行为。
一半左右的人都舍得为算命掏钱,少则50、100元,多则上千元也很常见。
由此可见,当代网友确实受巴纳姆效应影响不小。
4.2网易云音乐的心理学测试
可能策划这些活动的产品经理是个心理学专家,知道利用巴纳姆效应引起传播。
但生成的结果,通过各种模棱两可的话术,让用户觉得,这样描述的就是他!
4.3江小白的文案课
我们逛超市的过程中,也有可以发现很多的品牌在利用巴纳姆效应,其中最厉害的是江小白,一个硬生生的在一个红海领域刷出一个年收益超30亿的品牌
试想一下,作为一名文艺年轻,一名办公室白领,一个重来不喝酒的人。
突然有一天,你受到了失恋的打击,非常想喝酒。这个时候,你进到超市,是会买一瓶绿瓶的二锅头,还是买一瓶江小白?
我的话一定会选江小白。
不仅仅是因为更精致的包装,更是因为上面有印着我心情的文案:
「孤独就是:有的人无话可说,有的话无人可说。」
这就是江小白能打动年轻人的地方,利用巴纳姆效应,成功的酒类这个红海中,切走了最有潜力且最有议价空间的一批用户。
江小白的文案到底有多变态,你可以自己品味一下:
看着上面的文案,自己体会一下,是否有很多被戳中的地方。
尽管没有像算命那样致命,但却更符合生活中的场景和心情,也更容易触发消费的冲动。
05.
如何避免巴纳姆效应的影响
要避免巴纳姆效应,需要客观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就需要多阅读、多思考,常反思,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①多阅读,多思考。
不管是看书看电影,都可以借助别人的思考去认识自我适当地看一些心理学书籍,了解人的普遍心理机制。
②培养自信心
当一个人足够自信,很清楚自身的优缺点,对别人不切实际的夸奖就会产生免疫力。
否则,别人的称赞如果正好迎合你内心的需要,明明尚未具备却十分渴求时,就会被迷惑和暗示,掉入对方的思维体系,错误地理解自我。
③常常反观自身
客观世界和真实自我是极具魅力的。
因种种原因,我们得出的对外界和自身的印象常常是片面的,所以需要常常跳出自我的思维框架,成为自己的旁观者。
总结
本文通过深入探讨巴纳姆效应的定义、历史、心理学机制、应用以及防范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中的迷思和偏见。
巴纳姆效应提醒我们,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轻易相信模糊的描述,并通过科学研究和可靠的证据来辅助决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信息泛滥的社会中保持理性和客观,并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
以上,恭喜你又掌握了一个知识点,如果觉得不错,欢迎点赞!在看!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