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占卜著作排名(中国占卜的书)

和许多其他科学技术一样,命理和数术被认为是“小道”的一种,也是人们生命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宋朝开始(也许更早),因为世俗成功的压力,许多儒生对预测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儒家宇宙观与预测体系在对世界的认识上并无冲突,但关乎道德行为的时候却产生了分歧。儒家认为命运是道德挑战,必须拒斥命定论。士人与代表“小道”的术士若有交叉,便会产生许多好奇、向往与探究。

《小道有理》是“复旦大学光华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中的一种,作者朗宓榭是德国汉学家,朗宓榭注意到,西方的预测学在历史上频频受到打压,而预测学在中国则能不间断发展,并深刻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去。中国独特的占卜和命理文化对于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士人遇到术士:

论中国占卜术中的世界观和生命世界(节选)

文|[德]朗宓榭(MichaelLackner)

数术通常被称为“小道”。《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此一论断将卜卦与其他实用技能都统归于“小道”之下,其对于“君子”的告诫是衡量“正道”与“小道”之分的一个依据。“小道”有时候也与离经叛道相等同,此说见于刘宝楠(1791—1855)的《论语正义》。前引《论语》的段落启发了《汉书·艺文志》中对“小说”的定义。

孔子常自筮,其卦得《贲》焉,愀然有不平之状。子张进曰:“师闻卜者得《贲》卦,吉也,而夫子之色有不平,何也?”孔子对曰:“以其离耶!在《周易》,山下有火谓之《贲》,非正色之卦也。夫质也,黑白宜正焉,今得《贲》,非吾兆也。吾闻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质有余,不受饰故也。”

而关于小道最著名的记载恐出于纪昀,《四库全书》的总纂官。他在“数术”(数术不等于数字学,数经常指代命)一类的提要中说:“百家方技,或有益或无益,而其说久行,理难竟废,故次以数术……亦学问之余事,一技入神,器或寓道,故次以艺术……以上二家,皆小道之可观者。”(我们也可以依据孔子的话阐释如下:数术与艺术“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纪昀对占卜术的态度相当复杂,后面还会详谈。

对数术的态度与对命运的观点不可分离。假如命运不可转捩,则预测殊无意义,充其量只能便于人们适应生命中的重要时刻,如死亡。因此,我们首先要考察何谓“宿命论”。

汉文化中的宿命论

政治家、两度入相的李德裕(787—850)深信求雨有效(若求者诚心),但同时也持有浓烈的宿命论思想:“而命偶时来,盗有名器者,谓祸福出于胸怀,荣枯生于口吻,沛然而安,溘然而笑,曾不知黄雀游于茂林,而挟弹者在其后也。”

宿命论这个观念在《论语》中时有出现。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

更多类似引文,可参见傅斯年《性命古训辩证》中的第六章“论语中之性命字”。

命运能统辖人的生命长短及富贵层次(也在某个程度上依赖于生命存续期),这个观点常见于后世对于预测术的大部分见解,有的持肯定态度。

毋庸置疑,汉文化对宿命论最为精深的理论出现于王充的《论衡》。王充对广泛使用的占卜之术及其依靠的符号和物件时有嘲讽,但如先不去管这些,可以看到王充将“原生命运”(geneticfate)与影响原生命运的偶然条件相结合。“故夫遭遇幸偶,或与命禄并,或与命离。”外在因素,他称之为遭、遇、幸、偶,可能与命运相抵,也可能顺应其势,但不论如何对它们无法预测,更不可能违抗。在王充的世界观中,命运甚至可以影响神谕,并使之归于无效。

对宿命论表达得更为直接的是刘孝标(462—521),他在《辨命论》一文中有如下言论:“化而不易,则谓之命。命也者,自天之命也。定于冥兆,终然不变。鬼神莫可预,圣哲不能谋。触山之力无以抗。”

同理,《列子·力命》不认为个人有能力改变命运,寿命、智力水平、社会地位和财富层次这些因素都是命中注定的。值得注意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类重要人士,称为“方士”[其中不少声名持久,如管辂,《三国演义》中称他为“神卜管辂”,吴文雪(NgovanXuyet)和肯尼斯·德沃斯基(KennethDeWoskin)都曾对他进行过研究],以及众多宣扬命运前定的论辩文。

政治家、两度入相的李德裕(787—850)深信求雨有效(若求者诚心),但同时也持有浓烈的宿命论思想:“而命偶时来,盗有名器者,谓祸福出于胸怀,荣枯生于口吻,沛然而安,溘然而笑,曾不知黄雀游于茂林,而挟弹者在其后也。”(《冥数有报论》)

之后,宿命论见解又见于宋代周辉。在《清波杂志》中,他记载道,徽宗曾欲在候选官员中推行八字测命的体系,但有一位大臣回禀说,死生在天,富贵由命,人参不透造化。无独有偶,阿奎那也曾因相似的理由禁止在司法过程中运用占星术,声称上帝意旨深不可测,若欲穿之实为罪恶(出自“deIudiciisAstrorum”)。不过,就我所知,徽宗大臣的言论是中国历史中的异数,占上风的是更为乐观的观点,即人类能够细究自然法则。当然,这番言论也可能是出于保护新晋官员的目的,不过仍然值得思考。

可以看到,相信命运一成不变的宿命论观点与算命行为互相抵触。宿命论的后果就是要么对数术漠不关心,要么直接拒斥。《论衡》中有诸多章节反对除了相学之外的算命之术,可资例证。

当然,反对宿命论并不意味着相信依靠堪舆之术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未来,这在《墨子》与《荀子》中都可以找到证据。《墨子·非命》从实用主义的角度驳斥了命运的观点,提出相信命运会使人“宿命”而不知进取。《荀子·非相》则基于历史先例反驳了面相之说,提出“相形不如论心”,我们应该注重人的内心,而非外表。

若如是,“正道”是否必然与“小道”相互排斥呢?前引纪昀论数术的序言片段告诉我们,至少在18世纪之前,并非如此。不过,欲论证两者之间是否互相渗透仍然很困难。

唐代宴饮图

“正道”与“小道”

朱熹所言是试图调和两种相异的观点还是仅仅在同一篇文字中同时展现世界观与生命世界呢?很难下定论。早在朱熹之前一个世纪,王安石(1021—1086)就已经求术士测算自己与家人的前程,成为政治家后,却开始指责儒士越来越多地汲汲名利。此种现象同样难以定义。

南宋时期,正统儒学士人与堪舆术士之间的接触交往方兴未艾,其理论依托可能要追溯至朱熹的思想。朱熹的著述对调和数术与儒家道统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易经》基本上是一套占卜体系,因而用至为巧妙的方法将小道融入了士人的宇宙观和伦理体系中去。《朱子语类》就反复强调《易经》的数术渊源。

《朱子语类》卷六十六中便出现下列语句:

易本为卜筮而作。古人淳质,初无文义,故画卦爻以“开物成务”。故曰:“夫易,何为而作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此易之大意如此。

易本卜筮之书,后人以为止于卜筮。至王弼用老庄解,后人便只以为理,而不以为卜筮,亦非。

今学者讳言易本为占筮作,须要说做为义理作。若果为义理作时,何不直述一件文字,如中庸大学之书,言义理以晓人?须得画八卦则甚?

爱思周(JosephAdler)在《易学启蒙》英译本中向我们展示,朱熹将《易经》划分为几个层次(伏羲、文王与儒学),从《语类》中的诸多言论中也可以看出,朱熹认为《易经》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新的段落层叠上去,使原先的文本越来越复杂。《易经》学习者必须要回到其本源,也就是占卜之术。正是通过卜卦,人们才归顺自然法则,卜卦实则是实现宇宙秩序的方式。《易经》需要的是实践,而不是研读。

朱熹不仅重新评价《易经》,对包括占星在内的数术也有不少正面见解。他曾为一本数术手册作序:

世以人生年月日时所值支干纳音,推知其人吉凶寿夭穷达者,其术虽若浅近,然学之者,亦往往不能造其精微。盖天地所以生物之机,不越乎阴阳五行而已。其屈伸消息,错综变化,固已不可胜穷,而物之所赋,贤愚贵贱之不同,特昏明厚薄毫厘之差耳,而可易知其说哉。徐君尝为儒,则尝知是说矣。其用志之密微而言之多中也固宜,世之君子,倘一过而问焉,岂惟足以信徐君之术而振业之,以足以知夫得于有生之初者,其赋与分量,固已如是。富贵荣显,固非贪慕所得致;而贫贱祸患,固非巧力所可辞也。直道而行,致命遂志,一变末俗,以复古人忠厚廉耻之余风,则或徐君之助也。虽然,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臣言依于忠,夭寿固不贰矣,必修身以俟之,乃可以立命,徐君其亦谨其所以言者哉。

推测(coniecturatio)基于变动中的符号,因而比之知识(scientia)与意见(opinio),确定性不足。符号普遍而善变,从中无法进行三段论推演,因其大多不包含所指涉的事物,而出自自身,基于符号的判断就会因为许多原因而发生变化,如前所述。可以得出,星象学家经常说出真相,但最后却未能实现,皆因所言太真,完全依据天体运动的规律(verissimum),而地上事物多变,不循天体定规。

可见,虽然朱熹对亚里士多德及其“因”“符号”“可变性”这些概念一无所知,但对“小道”的评价与“不确定的技艺”之说殊途同归。

朱熹的《赠徐师表序》其中有一段恰可以资佐证:

南浦徐君师表论五行精极。建安今年新进士数人,大抵皆其所尝称许,序引具存,可覆视也。一日见予屏山之下,因以所知十余人者,验之寿夭穷达之间,中者八九,以是知诸君之誉徐君也不为妄……将行,求予言以赠,予惟人之所赋薄厚淹速,有不可易者如此,而学士大夫犹欲以智力求之。至于义理之所当为,君子所不谓命,则又未闻其有必为者,何哉?

晚近学者中,刘祥光强调科举考试制度影响了士人的态度,使他们对占卜术日益接受。考场竞争激烈,士人患得患失,求神问卦就变得非常普遍(也可参看艾尔曼的《科举考试文化史》中对考试中奇异事件的研究,以及他在研究中参照的《科场异闻录》)。廖咸惠则考察了相异且有所冲突的世界观之所以能共存的思想前提。文天祥(1236—1282)之例可谓典型,并无出格之处:年轻时,他对儒学经典与占卜术著作都涉猎颇深。由于天生好奇,他便开始测试数术与儒学有关宇宙学和命运的主流观念之间是否能够兼容。他曾发现数术固有的缺陷(例如星象日历的方法),但从未否定预测的可能性。尽管如此,他还是对根据出生日期排盘推测的体系,即八字体系,心存强烈疑虑,也表达过对这项传播最为广泛的命运测算术的态度。据他统计,如果考虑八字中的所有变量(干支、五行等),总共有518400种不同八字组合。接下来,他统计了9个省份的人口,发现在1400万—1800万,这还不包括遁匿于天地之间无法计算的人口。据此,他认为必然有很多人拥有同样的八字,但命运截然不同。

与此同时,文天祥十分推崇《白顾山人秘传书》。据他所言,这本书提出了一套精细的预测个体命运的方法,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交叉排列的关系和五行流转为基础。这本书可以将预测的误差率从百分之二三十降低到百分之二三。

对“小道”的研究是否对世界观有任何影响?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至11世纪儒家的宇宙观已经基本形成,而其根基与“小道”多有重合,也因此产生了“中国与西方之宇宙观上的鸿沟”(牟复礼语)。可以说,虽然许多术士对占卜术的惊人结果表示着迷,却避谈其后果。假如我们赞同卡利诺夫斯基的说法,认为数术是“传统中国的复数意义上的科学”,那也可以想见赞同与反对数术的论辩都以科学为基调。关于八字排盘,有些官员对文天祥的论点加以展开。

宋濂(1310—1381)在《禄命辨》中这样表示:

以甲子干枝推人所生岁月,展转相配,其数极于七百二十,以七百二十之年月,加之七百二十之日时,其数终于五十一万八千四百。夫以天下之广、兆民之众,林林而生者不可以数计。日有十二时,未必一时惟生一人也。以此观之,同时而生者不少,何其吉凶之不相同哉!吕才有云:“长平坑卒,未闻共犯三刑;南阳贵士,何必俱当六合?”诚足以破其舛戾矣。三命之说,予不能尽信者此也。(《宋学士文集》卷十六)

张维屏(1780—1859)则提出了一个历史的论点,认为谈星命者,都非常荒谬,干不过是干也,支不过是枝也,和人没有关系,牵强附会,非常荒谬。在《原命篇》中他反驳道:“推年月日,始于唐之李虚中;推年月日时,始于宋之徐子平。干支何所昉乎?昉于唐尧之元载,《通鉴前编》本经世历定为甲辰,《竹书纪年》则以为丙子,《路史》则以为戊寅,《山堂考索》则以为癸未。是则今所据之干支,其为此干支与否,亦尚未可知也,而谓人之命在是,噫,其惑也!”这段话自然有切中要害的地方。

士人和“小道”中人有所沟通后,也会从术士那里听到一些前所未闻的见解。《谈命辨》中,童轩(1425—1498)所举两例似乎显示了对命理的矛盾心理。首先,他对两位八字相同的儒生的科举成绩与仕途进行比较。儒生A县试中获59名,B第一年失败后,次年排名59。两人又都通过省试,A排名54,B排名56。两人仕途不同,但都很成功。然而,A四十几岁就去世了,B活到了82岁。童轩的结论是:“此非数术之所能知也。”那么,我们怎么来看待这个言论呢?且看童轩本人如何解释。他记录了自己与一个卜卦师的谈话:

余问:“后来不同何耶?”术士曰:“地有南北故耳。”余因举高、李皆南直隶人,单、王皆江西人。问之,术士曰:“虽生居一乡一里间,亦有南北,矧王畿千里与一省乎?”余又问:“人家有孪生二子,同出一母,此不可以南北分也,然亦有贫富寿夭不同,何耶?”术士曰:“往往为先生者夺其元气,故先生者富,后生者贫。先生者寿,后生者夭。又当以此论也。”余曰:“周有八士,四乳八子皆贤,此又何耶?”术士语塞。(《明文海》卷一一)

综合上述几个文本,可以发现我前面提到的摇摆,也就是相信与怀疑之间脆弱的平衡,生命世界和世界观的隔离与调和,特别是在宋代知识阶层和术士之间多有往来的过程中,二者的社会文化距离得以拉近。

宋光宗扶乩请仙

理性还是迷信?——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也注意到人神感应有时无法奏效,显示了其思想中富于质疑精神的一面。一个人在犹豫不决中向神灵祈求答案:“疑不能决,乞签于神。举筒屡摇,签不出;奋力再摇,签乃全出,是神亦不能决也。”

纪昀认为命是可以测算的:“杨主事頀……,相法及推算八字五星,皆有验。”只不过有些预言中的玄机,并非立刻能够领悟,但这不影响其准确性。如“姚安公未第时,遇扶乩者,问有无功名,判曰:‘前程万里。’又问登第当在何年,判曰:‘登第却须候一万年。’意谓或当由别途进身。及癸巳万寿科登第,方悟万年之说”。纪昀的评断允执厥中,既表示预言会应验,又加以一定限制:“但地师所学必不精,又或缘以为奸利,所言尤不足据,不宜溺信之耳。若其凿然有验者,固未可污也。”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溺信”是一个远远早于“迷信”的概念,但比“迷信”更为准确。“溺”指“淹没”,是一种病态的嗜好,过分而无节制。我们注意到,纪昀基于自身经历,接受“验”的道理。以下一例,与术士占卜虽没有直接的联系,但也反映了纪昀将信将疑的心态:两个扮作煞神的盗贼前后而入,都以为对方是真煞神,双双惊慌失措而倒地,最后被外出回家的主人捆绑送官。讲述完这个令人发笑的故事后,纪昀又写道:“据此一事,回煞之说当妄矣。然回煞形迹,余实屡目睹之。鬼神茫昧,究不知其如何也。”纪昀的特点是对每个案例持审慎和怀疑的态度,晚年尤甚。

纪昀也评点过看似错误,最终证明正确的预言:“董文恪公(董邦达,1699—1769)为少司空时,云昔在富阳村居,有村叟坐邻家,闻读书声,曰:‘贵人也,请相见。’谛观再四,又问八字干支,沉思良久,曰:‘君命相皆一品……’”接着,他开始列举董邦达将要经历的仕途升迁,且为每次升迁注明年份。算命老人举出的官职都在省行政级别范围内,但董邦达实际上在朝廷内任学士,最后职位并非算命师所预言的巡抚,而是工部侍郎。不过,虽然算命老人将任职范围弄错,但对升迁的幅度预测准确,年份也很精确(调署大县─庶吉士,实授─编修,通判—中允,知府─侍读学士,布政使─内阁学士,巡抚─工部侍郎)。因此,在命是可以测算的同时,算命中产生的问题也可以归咎于算命人士有限的知识、方法使用不当,或计算失误等原因。

《红楼梦二版》栊翠庵妙玉扶乩

纪昀举了蒙古人用羊骨头占卜,或者回人看杏核排列的例子,展示了人与鬼神的关联,从而解释了为什么谕示奏效:“疑其法如《火珠林》钱卜也。是与蓍龟虽不同,然以骨取象者,龟之变;以物取数者,蓍之变。其借人精神以有灵,理则一耳。”在他看来,这些物件只是龟甲和蓍草的变种,依靠人的精神感应而灵验,原理并无不同。《火珠林》在《永乐大典》中有所记载,可见纪昀经常把“汉族的”和“外族的”卜技加以对比。

但纪昀也注意到人神感应有时无法奏效,显示了其思想中富于质疑精神的一面。一个人在犹豫不决中向神灵祈求答案:“疑不能决,乞签于神。举筒屡摇,签不出;奋力再摇,签乃全出,是神亦不能决也。”

而下面的例子,用与冥司对答的方式展开,给人的印象则是人可以与命运协商,似乎和上面表述的命定观有所矛盾:

问:“定数可移乎?”曰:“可。大善则移,大恶则移。”问:“孰定之,孰移之?”曰:“其人自定自移,鬼神无权也。”

也许冥司携带教化的目的,在鼓励提问人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许是说特别极端的命造,其严重后果可以想办法避免,实现一定的平衡。总之,没有一锤定音的答案,就像纪昀在同一个例子中谈到报应的不可知,而同时又偶尔可知。

安于命运,这是一个在纪昀著述中常见的主题,他也特别注意这个主题的道德功能。借“李公遇仙”这则故事中的道士之口,纪昀表示:“一身之穷达当安命,不安命则奔竞排轧,无所不至。”但是特别有意思的是,他指出天地的降生人才,朝廷的设置官员,则应有另外一种态度:“至国计民生之利害,则不可言命。天地之生才,朝廷之设官,所以补救气数也。身握事权,束手而委命,天地何必生此才,朝廷何必设此官乎?”有别于个人,这一段显然把团体——此处即为国家——的命运排除在可测范围之外,不然天地——同时也指朝廷——在某种意义上就沦为冗余。天地和朝廷的任务显然就是和先决的个人命运相抗衡,而这又与圣贤“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相吻合。把“天”和“朝廷”相提并论还可以参考另一个出处:“天之祸福,不犹君之赏罚乎?鬼神之鉴察,不犹官吏之详议乎?”

纪昀也注意到古今区别,指出预测的繁荣时代已经逝去:“刘文正公曰:‘卜地见书,卜日见礼,苟无吉凶,圣人何卜?但恐非今术士所知耳。’斯持平之论矣。”圣人为什么要占卜,不是当今的术士所能了解的。而且数术多通过口头流传,难免逐渐消失的命运:“奇门遁甲之书,所在多有,然皆非真传。真传不过口诀数语,不著诸纸墨也……愿学者不可传,可传者不愿学,此术其终绝矣。”

综上,纪昀对所谓的奇闻逸事做了深入研究,如果我们用所谓的“理性”与“迷信”的二分来对他的思想进行简单的定义,就会剥夺其内涵。纪昀并非猎奇者,《笔记》也并不只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他自己有意与《聊斋志异》划清界限,曾经说:“《聊斋志异》盛行一时,然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也。”而他自己显然是“著书者之笔”,讲究的是如实记录所见所闻。他的著述理据例证充足,谨言慎思,论述严密。换言之,身为大学士,纪昀用了大量的理性手段来考察我们今天视为“非理性的”现象。他的思考无法简单归入一个现代范畴。这也提醒我们在运用现代的概念时,要谨慎行事。

《小道有理:中西比较新视阈》

[德]朗宓榭(MichaelLackner)著金雯王红妍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9

ISBN:9787108060235定价:38.00元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购买)

—END—

「近期专题」

三联书讯|2018年2月

▲点击图片阅读

飞速发展并蔓延开来的技术——不单纯局限于物质领域——形成一张手段之网,而我们深陷其中。从手段到手段,愈益增多的中介阶段蒙蔽了我们的视线,使我们看不清自己真正终极的目标。这是最极端的内在危险,它威胁着一切高度发展的文化。——齐奥尔格·西美尔

THE END
1.《八字命理经典著作:历代秘籍精选指南》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八字命理,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案例分析,使读者能够通过具体案例来掌握八字命理的运用。 《八字命理经典著作:历代秘籍精选指南》是一部集历代秘籍精华于一体的著作,它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八字命理知识,揭示了这门学问的深邃内涵。通过对这部著作的详细阐述,我们不仅了解了八字命理的基本原理、实践http://www.jijiangmedia.cn/archives/16623
2.周易预测学入门邵伟华出版社:广州出版社作者:邵伟华 出版社: 广州出版社 出版社:邵伟华 出版社: 广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4 开本:32开 ,购买周易预测学入门等社会文化相关商品,欢迎您到孔夫子旧书网https://book.kongfz.com/216858/7728326140
3.玄机测字恪,玄学测字诗词歌赋杯子杯盖塑料模具厂家学算卦入门可以看玄机测字恪的书如下:《命谱》;本书探讨古代的众多命理和算命原理。是研究命例的良好教材。《千里命稿》;本书是民国占卜大师韦千里的函授教材。循序渐进、纲目明确、确立了论命的步骤。因为是教材玄机测字恪,所以没有深入的学术价值。《子平真诠》;本书侧重研究八字的格局成败。 http://qingshan.ykjhslmjzz.com/post/587.html
4.占卜法书法书韩媒爆料:卢相源曾在“紧急戒严”前给尹锡悦占卜 看看新闻Knews 2024-12-24 16:24:47 0 跟贴 0 骠叔老婆带女儿有一招,为了买中六合彩,用上了占卜术 三百影视 2024-12-23 14:02:33 1 跟贴 1 解读白宫风水:六位总统因蛇而死,美国百年大兴已过将大变 山九2023-08-01 17:47:30 编剧都编不出来的https://www.163.com/dy/article/JK7I2RFF0556128G.html
5.易学文化=★=世上最准的免费算命系统=★=免费算命邵长文邵长文著:邵长文的四柱预测学和周易与预测学邵长文,邵长文四柱算命即邵长文四柱八字算命,邵长文四柱预测学加邵长文免费八字算命,邵长文四柱预测学入门,邵长文周易预测学入门假正版邵长文四柱预测学,邵长文四柱预测学价格及邵长文《四柱预测学》,邵长文四柱预测学下载与四柱预测学入门邵长文。 http://www.mf-sj.cn/
6.《四柱玄机李顺祥原著四柱八字命理书籍正版初学者看相入门算命¥44.00 定价 ¥48.00 配送至 北京 至北京市东城区 服务 由“纳兴图书专营店”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纳兴图书专营店 进入店铺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开本:3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胶订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4475800 所属分类:图书>休闲/爱好>占卜/手相/算命 http://product.dangdang.com/11385043963.html?point=comment_point
7.八字算命app软件哪个准八字算命免费测八字软件下载推荐理由:知命八字算命占卜app下载,这是一个非常棒的关于八字、算命等等的资讯,玄学风水算命大师周易预测生肖运程,根据八字为你算命,帮你找到财位。感兴趣的朋友快来下载吧! 下载洪铟八字算命软件 2022-06-0956.5M v13.0.9 安卓版 推荐理由:《洪铟八字算命》是一款算命软件,通过人的生辰八字,分析人的性格以及https://www.qqtn.com/qqkey/bzsm/
8.百度测字算命周易网为您提供:名字测试打分、最准免费算命网、最专业的灵魂改运免费取名、康熙字典邵子网上版、查询字的笔画与涵义、周易起名软件、易经入门、邵老师占卜、求签解梦、在线取名、免费择日看风水、易经 百度百家号曾面向优质个人及机构创作者推出“百度创作者数字藏品计划”,但并未提及邵长文的作品包含在内?1。邵长文http://www.qmqm.net/a/m/show_36611E4.aspx
9.占卜类手游排行榜应用宝占卜游戏大全1.专业性,本软件作者集程序与易学于一身,采用专业的天文万年历(寿星万年历) 2.种类多,具有以下起卦方式:智能起卦(铜钱卦,意念卦);排卦(卦爻排卦,卦名排卦);时间卦(时间卦,时空定位,分秒卦),数字卦(1,2,3种数字起卦),终生卦,汉字起卦等多达12种起卦方式 3.全面性,复制卦例,截屏卦例,存档,导出至电脑等http://vip.diandian.com/phb/814/7-1.html
10.学八字命理看书的顺序(学八字命理最好入门书籍)运势智客古籍古书道教国学电子书风水周易教程奇门遁甲,商汇资源奇门遁甲易学书籍绪论第一章奇门遁甲基础知识第二章易学与历法知识第三章飞盘奇门的排局方法李瑞生《时家奇门预测学》预测范围很广并有相当的准确率商汇资源占卜奇门遁甲易。 紫微,紫微斗数,紫薇斗数算命综合研究网站-紫微府 https://www.16757.com/ysh/ziwei/3138.html
11.塔罗占卜,年轻人的心理咨询“平替”?同样是占卜的六爻,即便如今很多玄学爱好者已经认为必须中西玄学兼修,像苏鹿这样的普通人仍会觉得基于中国传统五行、八卦体系的算命距离自己比较远。反而是塔罗牌中《圣经》故事、星座的知识,乃至牌有魔法的观念,早已渗透在诸如《圣斗士星矢》《百变小樱》这些小时候耳熟能详的动漫里。https://www.lifeweek.com.cn/h5/article/detail.do?artId=223497
12.有哪些适合初学者的风水入门书?的含义,周代表周到、周全的学问,易代表周易所具备的三大特点,是学习周易去伪存真之要,想学好周易必须弄通这三大特点: (一)易代表简易,周易是讲自然气场运行变化规律决定人生命运的学问和技术,大道至简,说明不是很复杂的学问,就象白天和黑夜自然永恒运转一样,掌握了自然的运行规律,你就懂了,简易就代表简单易学。https://weibo.com/p/2313474482122273390717/wenda_home
13.被人误读为算卦书的《易经》,包含人生智慧:百姓日用而不知(张其成很多人如我一样,看到《易经》中过重难懂的卦爻就望而生畏,心里暗想是不一样算卦之书,草草远之,但了解孔子与老子诸多思想来源于《易经》,我想那就是中国最早的哲学思想起源。查阅资料时,发现冯友兰先生曾说过:“《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真正的哲学著作。”文革时期《易经》就被当做算命书给封杀,张其成从小对这本书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153291/
14.免费算命,生辰八字算命,周易占卜,姓名测试打分欢迎光临卜易居免费算命大全!本站是网上算命最准的网站,主要测算项目有生辰八字算命,姓名测试,在线算命,周易算命,在线抽签,姓名算命,起名网免费测名,在线算命,老黄历查询,周易占卜,八字算命婚姻,周公解梦,万年历,周易算卦,手机号码测吉凶,姓名配对,车牌号https://www.buyiju.com/
15.盲派算命必用的“算命神煞百关秘诀”法,简单而铁口直断算命神煞百关秘诀 关在实践应用确实起到很大作用,但凡是自幼夭折、幼年多病、事业不顺、婚姻不幸、财运不好、意外伤残、牢狱官灾的人多是命犯百关导致的种种不顺。下面这些最真为实用、最具有价值的关煞辑录出来,利于大家实践检验。 四柱关: 正七休生巳亥时,二八辰戌不堪推。 https://www.meipian.cn/4yrkywcy
16.[网盘/拼课]199易学神秘学会员课程目录199易学神秘学会员课程目录 03-21 神秘学 2.15w 恭喜!我们搜到了你找的课程,来这个课表里领取吧!这篇文章里汇总了很多易学、神秘学、占卜、魔法、塔罗、风水课程。 其中,光易学方面的课程就涉及四柱八字类、符咒法术类、风水课程类、奇门遁甲类、梅花易术类、紫薇斗术类、面相手相类、六爻六壬类、道家功法类、道https://www.zixidao.com/%E6%98%93%E5%AD%A6%E7%A5%9E%E7%A7%98%E5%AD%A6%E5%8D%A0%E5%8D%9C%E9%AD%94%E6%B3%95%E5%A1%94%E7%BD%97%E4%BC%9A%E5%91%98%E8%AF%BE%E7%A8%8B%E7%9B%AE%E5%BD%95/
17.免费算命,生辰八字算命,周易预测,六爻占卜,算卦,起名改名易行说易算命网致力于易学文化的推广和应用,用简单、通俗的语言讲解周易和周易预测,揭开周易预测、算卦、风水、算命的神秘面纱,用生活阐释易经,用易经指导生活。提供周易预测、免费生辰八字算命、六爻占卜、算卦、奇门遁甲、大玄空风水、手相面相、梅花易数、起名改名、https://iyixing.cn/
18.唐五代占卜略论占卜活动起源甚早,在历代社会生活特别是民间日常生活中一直起着或隐或显的重要作用。这在古代社会尤其如此,唐五代也不例外。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着眼于记录政治事件,因此很少将占卜事例写入书中。但是,为了说明某些政治家、军事家的与众不同,还是列举了一些占卜事例。 http://lishisuo.cass.cn/ddyj/ddyj_wjnbcstsyjs/201812/t20181228_4802734.shtml
19.野鹤老人:野鹤老人占卜全书(平装)易占野鶴老人學道數十年,博覽羣書,於占卜一藝尤為精到。其單用世爻,使人有一定之見;刪去卦身、世身、星煞、本命,使人無岐路縱疑;法用分占,獨闢諸書之謬;發前人未發之理,啟後人易曉之門。初學者,不必拜師,即知占卜;知易者,愈得其精;精易者,愈得其奧。不須半載,可得野https://www.xinyibooks.com/goods-1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