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还是会有不少朋友对其嗤之以鼻,以粗浅的理论来宣称“换线无用”,认为这些执着换线的朋友干的都是无用功。其实从结构上来说,线材对于声音还是会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常见的耳机线材都是用铜或者是镀银铜线来制作的,在更加高级的线材上还有混编的手法。不同的材质以及整条线缆的编制、屏蔽工艺,不同的工艺都会导致线材有不同的电阻特性和传输特性,最终产生的声音当然是不一样的。
举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不同材质、长度的线材实际对整款线的阻抗和滤波性质都是会产生“不大不小”的影响。同时,由于大部分入耳式耳机单元属于高灵敏度、低失真率的喇叭,因此线材的纯度、结晶率也会对音频这种弱电流的传输有明显的影响。如果采用太细的线材,由于内阻较大,会导致更多的输出功率耗损在导线的电阻上。但采用较粗的线材,成本也是一个问题。因此线材的用料选择和结构上,其实都是一门学问。
那么是不是每一款所谓的“升级线”,都能够合理地考虑到材质和制作工艺对于声音风格的影响。在这些年的玩机经历里面,老熊也听到不少毁三观的线材配搭。它们要么是追求片面环节的提升牺牲了声音整体,要么是没有对声音进行提升,反而让声音变得更坏。也许觉得“换线无用”的朋友,的确有经历过不少这些情况吧。那么换个角度,某些大品牌厂商自己所提供的官方升级线,是否一定会对耳机本身硬实力起到提升呢?
确实,不吹不黑,老熊在初次拿到IM03原装与升级线版本过后,对比之下也能够明显感受到声音的风格走向发生了变化,这部分改变对于标榜“听觉灵敏”的烧友们而言这差别基本是“一耳朵”的事情。具体一点说明,AT-HDC5对于IM03提升更多是是在音乐调音上的改变,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原本可有可无的低频部分,至少换过线后能给人带来更多的量感和氛围,相信听过老铁动铁系列耳机的朋友应该比较能体会到这点。同时,高频细节增加、人声稍微拉近,也都有着细微变化。
除此之外,AT-HDC5对比IM03原配线材更柔软,也进一步改善了IM03原本线太硬,只不过一副当时售价2K多的耳机,线硬是真有点不应该,老熊好友曾一度吐槽IM03原装线严重影响佩戴舒适性。
那么我们是否要对官方升级线失去信心呢?老熊依旧更推荐的是官方升级线。回到上文的例子来看的话,老铁这条升级线至少在声音与佩戴舒适性方面有一定的提升,值不值我们另外说,起码升级线老铁有保修。反观X宝一些不良卖家售卖的DIY升级线,他们往往标榜着“默秒全”的旗号宣称自己卖的线材会对音质有多么多高的提升,且价格都挺贵。
而实质上老熊发现,它们更多是通过不同材质之间的特性,对声音风格产生影响而已,原本你的耳塞是偏均衡点的换线之后变成偏流行摇滚了,这种改变能不能算是提升,我相信各位自己权衡过后已有答案。而且,DIY线材品控问题也是普遍的,小厂商本身硬实力不过关导致我们购买到的线材无法得到保证、甚至出现不同批次产品表现截然不一的情况,这种做法和“升级”二字可算是相去甚远,对于消费者而言甚至可称得上是一种变相的欺骗。
总的来说,厂商们在设计的时候由于受到成本控制影响,或者是设计周期和产品运作周期发生冲突,甚至是为了营销,针对已经发售的产品推出官方升级线材,供用户多一个改变声音的环节选项,这种做法不能说有什么错。不过在老熊看来:无论是什么升级线对于耳机来说更多的是多了一种口味选择,亦或者是对耳机本身素质潜力的一种发掘,像老铁这样把原线本来该做好的事情,比如舒适性、适配问题等等非要托到升级线甚至还没全解决,老熊是挺不喜欢这种做法。另外,某些假烧友的“什么原线不能听,换了XXX线提升明显”之类的话更是属于扯淡。如果必须通过换线才能正常发挥耳机本该有的水平,其实也就代表着该厂商原本就没好好打磨产品,为了利益仓促上市,那我们还去选择没有诚意的产品干嘛?
老熊朋友将近2000块买的IM03,铁三角是有理由把原本的线材做到“合格”的,不至于连200块的earpods都不如。一个耳机厂商无论是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还是在发布后的升级产品上,理应花上不少的心思,以为消费者创造更好的体验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