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人之气忧则结聚,悦则疏散。涣治散之道
人间道:所有人之离散由乎中人心离则散,治散之道本乎中收合人心则散可聚也。立宗庙收人心
占卜:
1.山上有个“寺”字,指代寺庙,象征情缘将尽。出家状,对峙状,寸土寸金象;僧:化外之人,光头人,曾姓人;寺,土头人(黄姓人)作对,等待时机也。
2.金甲神人拿刀怒视鬼,说明涣散刚显露时应立刻出台对策挽救。金甲人:正义之师,得民心也;
3.一个僧人与另一个人告别,说明好朋友也不能厮守一生。一人随后:逃避,求助化外之人;
4.一只鬼跟在一人身后,有疑神疑鬼之意,说明猜疑已生。一鬼在后:为祸追缉之象,内心有鬼,处事不明象;羊眼猪眼人为大恶之人
阳宅:长女居二子位(北)1.心在宗教,不想结婚,但不求正道,易入邪道;2.心如有鬼,诸事不成;3.祸事连连,官司牢狱灾难免;4.出家化解灾厄,母亲终日担忧。
隔河望见一锭金,欲取岸宽水又深,指望资财难到手,昼思夜想枉费心。
《周易阐真》上巽下坎(涣卦第五十九)风水涣:涣是水流的意思,在这里象征着流动、变化,而风则代表着理性和冷静。这个卦象告诉我们,在面对变化时要保持冷静,运用理智,以达到最好的结果。
渙: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
初六,用拯馬壯,吉。
九二,渙奔其機,悔亡。
六三,渙其躬,無悔。
六四,渙其群,元吉;渙有丘,匪夷所思。
九五,渙汗其大號,渙王居,無咎。
上九,渙其血去逖出,無咎。
涣者,散乱不整之义。卦体下坎一阳藏于二阴之中,阳为阴所陷,上巽一阴入于二阳之下,阳为阴所伤,阴阳不交,性情各别,故谓涣。此阴阳丧乱重整之卦,承上巽卦而来。巽者,渐入真常,以其阴阳散乱,巽进以致济耳。
人自阴阳散乱,性情迁移,道心昧而人心生,正气伤而邪气盛,如坎中一阳,为阴气所陷,先天藏于后天之中矣。先天既藏,浩气不振,阴气用事,为善不足,为恶有余,不至丧尽天良而不止,如巽之一阴潜生于至阳之下,暗中消阳矣。此涣之所以为涣也。
然虽已涣,圣人有济焕之道,能使涣者而重整,济涣之道为何道?仍不离巽进之道。所争者顺而消阳,逆则扶阳耳。能逆其巽,于后天中返先天,渐次进步,不急不缓,闲邪存诚,克己复礼,散者能聚,乱者能整,依然当日原物,始涣而终不涣,是涣中而反有亨道矣。
亨之者,事有险而心不险,外有险而内不险,借柔道而行刚道,以阳气而化阴气,如王假有庙。用诚格神,而神可格,亦如木顺水性,利涉大川,而险可济也。
夫人之阴阳散涣者,皆由用人心而弃道心,一行一步,俱在险地,果其用道心而去人心,在虎穴中讨命宝,于龙潭里探明珠,巽进于险而通险。逆之顺之,因事制宜,道心常存,人心永灭,五行攒簇,四象和合,何涣之有?但济涣之道,有火候、有工程、有缓急、有止足,毫发之差,千里之失,惟利于正耳。以正而济,急缓得法,进退合时,何不亨,何不利乎?
初六,在涣之初,道心去之未远,人心生之末盛,若能勇猛拯济,则回头是岸,真宝现前,顺手可得。吉即在于用壮速拯矣。此济涣于涣初者也。
九二,阳陷阴中,人心用事,已居于涣,宜有悔者,因其刚而得中,人心虽起,道心稳定,如涣奔其机,虽有悔而悔可亡。此处涣而安于涣者也。
六三,居于险极之地,是行险而有悔者。然有应于阳,顺道心而不顺人心,如涣其躬矣。悔出于有人心,有人心则有身。涣其躬,是无身而无人心,无人心而道心不昧,不致悔而自无悔。此遇涣而能出涣者也。。
六四,柔而守正,炼己持心,虚极静笃,涣散其群阴,以待阳复之时,其吉莫大焉。吉之者,以其能涣散假阴,即能复还真阳。真阳真阴,两而相合,五行攒簇,四象和合,已散者而又聚,已乱者而仍整,大涣而仍大合,如涣有丘,匪夷所思矣。此有涣而归不涣者也。
九五,阳刚中正,识急缓,明吉凶,去假复真,能以济换,是以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也。
人之所以致涣而有咎者,以其误认后天有形之假物,弃先天无形之真空,若能看破后天之假,不为后天所累,如涣其汗矣。既涣其汗而后大号其令,以正除邪,直行济涣之道,则克己可以复礼,复礼可以为仁,心君安静,浑然天理,止于至善一无所咎之地矣。此涣假而能全真者也。
上九,在涣之终,刚柔混合,是涣其血去逖出也。涣其血者,人心不能伤道心也。去逖出者,道心能以退人心也。道心存,人心去,即人心亦化为道心,金丹凝结,圣胎有象,始而阴阳散涣而有咎者,终而阴阳混合而无咎,此涣终而仍得合者也。
然则,人心生而道心即去,道心生而人心即去,人心足以涣阴阳,道心能以合阴阳,涣中能合,还原返本,复见本来面目,济涣之道尽矣。
第59卦风水涣(涣卦)拯救涣散下下卦
象曰:隔河望见一锭金,欲取岸宽水又深,指望资财难到手,尽夜资财枉费心。
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巽)相叠。风在水上行,推波助澜,四方流溢。涣,水流流散之意。象征组织和人心涣散,必用积极的手段和方法克服,战胜弊端,挽救涣散,转危为安。
事业:处于比较困难的地步,主要是因为人心不齐。要采取强有力的办法,求得安定团结。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坚持正道,秉持大公无私的精神,收人心以聚涣散。
经商:市场状况混乱,方向不明。适当的冒险是完全必要的。但必须公正无私,克制私欲。争取有实力者的合作和支援也是完全有必要的。
求名:必须静下心来努力学习和提高知识水平,增加才干。涣散的形势必须进行治理,这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前途是光明的,关键取决于个人的努力。
外出:平安无事,水路更顺利。
婚恋:只要双方都抱着纯正的目的,一定美满成功。
决策:为了开拓事业,必须使用积极的手段,克服和战胜内部不团结的弊病。首先自己要除私心,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切莫介入是非争端之中。这样,可以重新获得安定的局面。在良好的环境里,各项事业前途光明。
卦辞
[经文+传文]杂卦传,涣,离也。
《涣〉一字,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象》曰:《涣》“亨”,刚来而不穷①”,柔得位乎外而上同②。“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③;“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④。
《象》曰:风行水上⑤,《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注解①刚来而不穷:《涣》卦的内卦是坎,外卦是巽,坎又是阳卦,九二是附爻,是刚,是软卦中的主受:外卦巽卦中的九五是阳爻,是刚,居九五尊位。刚在内为主,在外居尊,内外都通畅显贵,所以说“刚来而不穷”。“刚来而不穷”象征君主行使权力毫无阻碍。②柔得位乎外:六四是阴爻,居阴位,又居外卦(上卦),所以说“柔得位乎外”。“柔得位乎外”象征臣民在朝外安守本分。上同:六四是阴爻居九五阳爻下,是臣民与君主心志协同的象征。(同:协同)③在中:九五是阳爻,居上卦中位。④乘木:《涣》卦下坎上凳,坎是水,巽是木,木在水上,是乘船过河的迹象,所以说“乘木”。⑤风行水上:《涣》卦下坎上巽,坎是水,巽是风,所以说“风行水上”。水象征百姓,风象征德教,祭祀是重要的德教手段,所以下文说“先王以享于帝,立庙”。(享:祭祀)
[译文]《涣卦》象征涣散:亨通,君主亲临宗庙祭祀以诚聚民心;渡大河有利,守持正道有利。利涉大川,意谓聚合人力,上下同心协力,可以大有作为,利于涉险济难。
《彖传》说:《涣》卦是亨通的,是说阳刚者前来处于阴柔之中而不困穷,阴柔者获正位于外而与上面的阳刚同德。“王假有庙”,是君主中正的表现;“利涉大川”,是说乘木船过河会成功。
《象传》说:风吹在水上,这就是《涣》卦的象征。先王取法《涣》卦祭祀上帝,设立宗庙。
[经文+传文]初六用拯马壮:吉。《象》曰:“初六”之“吉”,顺也①
[注解]①顺:本爻初六是阴爻,居九二阳爻下,是顺从的象征。
[译文]初六涣散时有壮马搭救:吉祥。
《象传》说:初六说,涣散时有壮马搭救是吉祥的--这是因为其能顺承阳刚,马能顺从人意。
[经文+传文]九二涣奔其机:悔亡。《象》曰:“涣奔其机”①,得愿也。
【注解]①涣:大水。机:通“几”,几案。
[译文]九二涣散之时,奔向几案,要找到一个安身之所:悔恨消失。
《象传》说:“涣奔其机”,是说君子阴阳聚合的愿望实现了。[经文+传文]
六三涣其躬:无悔。《象》曰:“涣其躬,志在外也。”[注解①躬:身。
【译文六三散其私心,(献身于事业):无悔。
《象传》说:“涣其躬”,是说君子志在向外发展。
[经文+传文]六四涣其群①《象传》:元吉;涣有丘②,匪夷所思③《象》曰:“涣其群元吉”,光大也。
[注解]①群:群众。②有:于。③夷:平常。
[译文]六四涣散朋党,大吉;涣散小群,聚成山丘似的大群,这不是一般人能想到的。
《象传》说:“涣其群元吉”,是因为六四品德光明正大。
[经文+传文]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象》曰:“王居无咎”,正位也①
[注解]①正位:本爻九五是阳爻,居阳位,又是居上卦中位,所以说“正位”。
[译文]九五像涣散汗水一样发布号令,广散王的积财以聚合人心;无害。
《象传》说:“王居无咎”,是因为君主地位得当。
[经文+传文)上九涣其血去①,逖出②:无咎。《象》曰:“涣其血”,远害也。
[注解]①血:通“恤”,忧患。②逖:通“惕”,警惕。
[译文]上九涣散之极的忧患消失,保持警惕:无害。
《象传》说:涣散之极的忧患消失--这样就远离危害了。
《周易正义》坎下巽上。渙: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
[疏]正義曰:「渙,亨」者,「渙」,卦名也。《序卦》曰:「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渙。」然則「渙」者,散釋之名。《雜卦》曰:「渙,離也。」此又「渙」是離散之號也。蓋「渙」之為義,小人遭難,離散奔迸而逃避也。大德之人,能於此時建功立德,散難釋險,故謂之為渙;能釋險難,所以為亨:故曰「渙,亨」。「王假有廟」者,王能渙難而亨,可以至於建立宗廟,故曰「王假有廟」也。「利涉大川」者,德洽神人,可濟大難,故曰「利涉大川」。「利貞」者,大難既散,宜以正道而柔集之,故曰「利貞」。
《彖》曰:「渙,亨」,剛來而不窮,柔得位乎外而上同。二以剛來居內,而不窮於險。四以柔得位乎外,而與上同。內剛而無險困之難,外順而無違逆之乖,是以亨,利涉大川,利貞也。凡剛得暢而無忌回之累,柔履正而同志乎剛,則皆亨,利涉大川,利貞也。
[疏]「《彖》曰渙亨」至「上同」。○正義曰:「渙,亨」者,疊《經》文,略舉名德也。「剛來而不窮,柔得位乎外而上同」者,此就九二剛德居險,六四得位從上,釋所以能散釋險難而致亨通,乃至「利涉大川、利貞」等也。二以剛德來居險中,而不窮於險,四以柔順得位於外,而上與五同。內剛無險困之難,外柔無違逆之乖,所以得散釋險難而通亨,建立宗廟而祭亨,利涉大川而克濟,利以正道而鳩民也。○注「凡剛得暢」至「利貞也」。○正義曰:「凡剛得暢而無忌回之累」者,此還言九二居險不窮,是剛得暢遂,剛既得暢,無複畏忌回邪之累也。「柔履正而同志乎剛」者,此還言六四得位履正,同志乎五也。剛德不暢,柔不同剛,何由得亨通而濟難,利貞而不邪乎?故言「則皆亨,利涉大川,利貞」也。注於此言「皆」者,凡有二意,一則《彖》雖疊「渙亨」二字,即以「剛來而不窮,柔得位乎外而上同」釋之,下別言「王假有廟,王乃在中,利涉大川,乘木有功」,恐剛來之言,惟釋亨德,不通在下;二則先儒有以剛來不窮釋亨德,柔得位乎外釋利貞,故言「皆」以通之。明剛柔皆釋「亨」以下至於「利貞」也。
「王假有廟」,王乃在中也。王乃在乎渙然之中,故至有廟也。
[疏]正義曰:此重明渙時;可以有廟之義。險難未夷,方勞經略;今在渙然之中,故至於有廟也。
「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乘木即涉難也。木者專所以涉川也。涉難而常用渙道,必有功也。
[疏]「利涉」至「有功也」。○正義曰:重明用渙可以濟難之事。乘木涉川,必不沈溺;以渙濟難,必有成功,故曰「乘木有功」也。○注「乘木」至「有功也」。○正義曰:先儒皆以此卦坎下巽上,以為乘木水上,涉川之象,故言乘木有功,王不用象,直取況喻之義,故言此以序之也。
《象》曰:風行水上,「渙」,先王以享於帝,立廟。
[疏]正義曰:「風行水上,渙」者,風行水上,激動波濤,散釋之象,故曰「風行水上,渙」。「先王以享於帝立廟」者,先王以渙然無難之時,享於上帝,以告太平,建立宗廟,以祭祖考,故曰「先王以享於帝,立廟」也。
初六:用拯馬壯,吉。渙,散也。處散之初,乖散未甚,故可以遊行,得其志而違於難也,不在危劇而後乃逃竄,故曰「用拯馬壯,吉」。
[疏]正義曰:初六處散之初,乖散未甚,可用馬以自拯拔,而得壯吉也,故曰「用拯馬壯,吉」。
《象》曰:「初六」之「吉」,順也。觀難而行,不與險爭,故曰「順也」。
[疏]正義曰:觀難而行,不與險爭,故曰「順也」。
九二:渙奔其機,悔亡。機,承物者也,謂初也。二俱無應,與初相得,而初得散道,離散而奔,得其所安,故「悔亡」也。
[疏]正義曰:「渙奔其機」者,機,承物者也,初承於二,謂初為機,二俱無應,與初相得,而初得遠難之道,今二散奔歸初,故曰「渙奔其機」也。「悔亡」者,初得散道而二往歸之,得其所安,故悔亡也。
《象》曰:「渙奔其機」,得願也。
[疏]正義曰:「得願」者,違難奔散,願得所安;奔初獲安,是得其願也。
六三:渙其躬,無悔。渙之為義,內險而外安者也。散躬志外,不固所守,與剛合志,故得無悔也。
[疏]正義曰:「渙其躬,無悔」者,渙之為義,內險外安,六三內不比二,而外應上九,是不固所守,能散其躬,故得無悔。故曰「渙其躬,無悔」。
《象》曰:「渙其躬」,志在外也。
[疏]正義曰:「志在外」者,釋六三所以能渙其躬者,正為身在於內,而應在上九,是志意在外也。
六四:渙其群,元吉。渙有丘,匪夷所思。逾乎險難,得位體巽,與五合志,內掌機密,外宣化命者也,故能散群之險,以光其道。然處於卑順,不可自專,而為散之任,猶有丘虛匪夷之慮,雖得元吉,所思不可忘也。
[疏]正義曰:「渙其群」者,六四出在坎上,巳逾於險,得位體巽,與五合志,內掌機密,外宣化命者也。能為群物散其險害,故曰「渙其群」也。「元吉,渙有丘,匪夷所思者,能散群險,則有大功,故曰「元吉」。然處上體之下,不可自專,而得位承尊,憂責複重,雖獲元吉,猶宜於散難之中,有丘墟未平之慮,為其所思,故曰「渙有丘,匪夷所思」也。
《象》曰:「渙其群,元吉」,光大也。
[疏]正義曰:「光大也」者,能散群險而獲元吉,是其道光大也。
九五:渙汗其大號。渙,王居無咎。處尊履正,居巽之中,散汗大號,以蕩險阨者也。為渙之主,唯王居之,乃得無咎也。
[疏]正義曰:「渙汗其大號」者,人遇險阨,驚怖而勞,則汗從體出,故以汗喻險阨也;九五處尊履正,在號令之中,能行號令,以散險阨者也,故曰「渙汗其大號」也。「渙,王居無咎」者,為渙之主,名位不可假人,惟王居之,乃得無咎,故曰「渙,王居無咎」。
《象》曰:「王居無咎」,正位也。正位不可以假人。
[疏]正義曰:「正位」者,釋「王居無咎」之義,以九五是王之正位,若非王居之,則有咎矣。
上九:渙其血,去逖出,無咎。逖,遠也。最遠於害,不近侵害,散其憂傷,遠出者也。散患於遠害之地,誰將咎之哉!
[疏]正義曰:「渙其血,去逖出」者,血,傷也。逖,遠也。上九處於卦上,最遠於險,不近侵害,是能散其憂傷,去而逖出者也。故曰「渙其血,去逖出」也。「無咎」者,散患於遠害之地,誰將咎之矣,故曰「無咎」。
《象》曰:「渙其血」,遠害也。
[疏]正義曰:「遠害」者,釋「渙其血」也。是居遠害之地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