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元宵节前赶回实习的公司,老家在兰州的小史纠结了。
上海有他喜欢的工作和一群朋友,但家乡有父母和还算轻松的生活环境。面对父母恋恋不舍的眼神,他在出发前刷手机意外发现一件特殊商品:网上算命。
支付了18元“咨询费”,小史20分钟后拿到了答案:“你的命格适合远方,离家越远越好。”
自此之后,小史手机上不断收到类似“商品”的推荐:八字、生肖、掌纹、面相都能“算”,事业、财运、姻缘、健康不仅能预测,“大师”们还能帮忙“转运”,甚至还有神秘的“供奉”“养小鬼”。
这些美其名曰“传统文化”“玄学”“民俗”“国学”的迷信活动,搭上“互联网+”的快车,花样翻新地充斥在互联网隐秘的角落里,而背后则是规模可观的“迷茫市场”。
“互联网+”算命花样多
“看相”这一古老的算命服务在网上不少。在一个商品页面中,卖家称要消费者提供正面、侧面照,“无刘海、无化妆、无美颜”,否则难以提供准确服务。除了看面相外,还能提供“整容”咨询。
网上“看相”瞄准年轻人
除此之外,一些“祖传秘方”也在网上出售:比如有人称家中长辈可制作“草人”借以“转运”。还有些算命开运方式则直击年轻人痛点,如解决职场难题、应对催婚等。
“最惊悚的是我还收到过‘养小鬼’的推送。”小史记得自己曾经点进过一个页面,语焉不详地称可以帮忙“供奉”,让所有问题“迎刃而解”,但前提是要严格遵守一系列规矩。
一些“改运”方法看起来有些恐怖
除了购物网站里暗藏的各类算命“服务”,视频网站和短视频平台此类内容也不少。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活跃着一批“占卜师”,每个视频聚焦一个主题,比如“会不会和前任复合”,然后用户双击抽牌。由于短视频有时长限制,这些视频往往被分为两部分,前一个视频抽牌,后续视频解释。在一些视频网站开发的“互动视频”中,这样的“占卜算命”更加方便。
获取流量是为了“变现”
无论是“转发吸粉”还是制作短视频,活跃在互联网上的“占卜师”“预言家”们,获取流量之后最终目的仍是“变现”。
某“风水大号”潜藏的收费项目之一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一审认定该文构成名誉侵权,判定神棍网络公司向望京搜候公司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20万元。
不过,这样一个公众号,不仅曾开设算命、开光宝物和培训等收费业务,还曾获得多轮融资。而获得融资的类似算命公号,并不止此一家。
高学历年轻人为何愿缴“智商税”?
“我其实心里清楚自己想做怎样选择,这时候就是特别需要人支持一下。能比老天爷支持更有力的吗?”回想“算命”过程,小史坦言自己其实“并不相信算命”,但得到答案那一刻的确缓解了自己的焦虑。
少则十几元,高则数千元,这些不靠谱的互联网算命为何能“收割”年轻人“智商税”?
一些年轻人热衷网络算命是为“求认同”
在罗先生看来,面对社会“内卷”的声音,年轻人的失落与迷茫情绪在所难免,但国内缺少正规的职业规划服务,专业的心理咨询也不讨巧,古老的“算命”成了不少年轻人的选择:“毕竟比起自我批评和自我反省,把责任推到‘命运不济’上更容易。”
一些市民建议,应加大对互联网迷信牟利的清理打击,特别是阻断其打着“民俗文化”“传统文化”幌子的敛财之道,同时也应探索科学的人生规划和心理辅导服务,适应市场需求。
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坦言:“目前国内的职业规划基本停留在高校就业指导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很少对个人给出建议,水平和专业度远远不够。应该由专业机构站在‘人的幸福’角度给予专业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