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个诡异的算命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雨落花LikT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相国寺中,一日预测四宰相
经此一算后,那位术士的声望大降,不再有人找他看相,以至穷困潦倒而死。可是,邓公、寇准等四人后来却真的都做了宰相。邓公还想给这位术士作传,但没有打听到他的消息。
二、名相善相,一言不慎招杀祸
北齐的皇甫玉,不仅是有名的宰相,还是看相的高手。
三、未卜先知,生前先敬参史人
宋代廉宣所著的《清尊录》记载:魏国公韩琦退休后,住在洛阳。
十余年后,朝廷组织人编写《裕陵实录》时,真的让叶梦得来负责写韩公的传记。
四、指物可测,随便道来即成谶
清代袁枚《子不语》卷3记载:甘肃参将李璇,精易经,自称李半仙。他能通过观察某人身边的一个物体,推断出此人的吉凶祸福来。
五、盲师一卦,二十年后竟无差
刘辟不相信葫芦生的话。骑马返回四川后,率兵叛乱,旋即被唐宪宗的军队擒获,斩杀于藁街街头。
六、两次相面,前后结果生变化
宋代洪迈《夷坚志》卷7记载:丁湜年轻时,长相英俊,颇有才气,可是却喜欢赌博和嫖妓。其父骂过打过后,见无效果,有一次便将丁湜捆绑起来,囚禁在空房里,并断其饮食。丁湜在快要饿死时,家中的老女仆可怜他,把他偷偷地放走了。
丁湜返回后,将钱全数退还给了人家。科考开榜,丁湜果然排在甲科第六名。
七、易经算命,预言科举如看榜
八、奇哉怪也,摸脉能测儿子命
九、好易成痴,富贵于我如浮云
清代黄协埙《锄经书舍零墨》记载:居住在南邑鹿溪镇的马敬六先生,嗜好易经占卜技术。有一次,他与老师唐柴溪一起去京城参加科考。临走前,占了一卦,他对老师说,我们两人都能考上,老师您是第一名。
十、人生聚散,茫茫天数早有定
宋代马永卿《嫩真子》记载:洛阳书生张起宗,年约四十,以教书为生。
在中国,有一句俗语“懒蛤蟆想吃天鹅肉”,意思指的是某些人没有自知之明,看上了一些凭借自己能力无法高攀的东西,就像天鹅一样高贵的东西。
而在清朝康熙朝,就有这么一则懒蛤蟆精吃上“白天鹅”的故事。
乾隆年间,杭州某地有一望族陈氏,家里几代人中出了好几位二甲进士,甚至还出过一位榜眼,官至一品,属于地地道道的名门望族。
在这钟鸣鼎食的陈氏家族里面,有一俊美少年,名叫陈安。
陈安从小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读书努力,学习用功,进退有节,彬彬有礼。
四岁开蒙,六岁读《论语》《诗经》,十三岁就熟读四书五经,,十五岁已经对儒家《十三经》和名家注释烂熟于心。
家里为了防止他早慧易夭,一直禁止他过早参加科举考试。
十六岁的陈安开始了自己的科举考试之路,当年就成了当地案首(乡试第一名),成为一名见官不跪的秀才。
三年后,年仅十九岁的陈安毫不意外又是榜上前几名,顺利考上举人,有了当官的资格。
江南地区自古文风鼎盛,杭州更是江南的核心地区,杭州排名前列的举人可以说已经预定了进士资格,算是半只脚踏入了全天下最为精英的精英阶层。
而且年仅20岁的陈安不仅是士林望族里的神童英才,更是远近闻名的翩翩佳公子。
这是对陈安书生最好的注释。
陈安小时候,每次学习累了,就到到家门不远处的小河边玩耍。
在河边,有一只刚刚成精的母蛤蟆,被陈安的气质所吸引,常常不顾自己被发现的危险,冒出头来偷看陈安。
一眨眼,七年过去了,陈安长成一个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的少年佳公子。
有一天,陈安书生陪同几位同窗好友,路过一家饭店,听闻里面有一个说书人在讲狐女的故事,自己也进去包了一桌,那说书人把狐女故事说的那叫一个天花乱坠,陈安书生听的入迷,此后便开始迷上了狐女。
他时常在小河边吟诵《诗经》《楚辞》中的那些爱情诗词,甚至经常在河边看《聊斋志异》,表达对爱慕狐女之情。
那只母蛤蟆精在河里听得明明白白,也知晓了陈安书生的心思。
于是她萌生了一个法子,决定自己来扮演狐女。
因为她自己经常跟着陈安书生在河边读书吟诗,在这七年内,她也懂了很多古代经典和诗词歌赋,除了没学会专门的礼仪之外,活脱脱的就是一个识文断字的大家闺秀。
然后,她跳上岸来,化身变成一个美娘子,绕入了山林里。
适逢,陈安书生与几位同窗好友结伴上山赏花,美娘子见他前来,便在一旁找机会接近他。
就在陈安走到一棵桃花树底下欣赏桃花的时候,美娘子自己假装摔倒在地,以此引起陈安书生注意。
果不其然,陈安书生好心上前搀扶,美娘子顿然受到“惊吓”,不小心露出一条狐狸尾巴。
陈安见状,心想这应该就是传闻中的狐女,好奇问道:“姑娘可是狐女?”
美娘子略显羞涩,犹豫一下竟点头称是。
陈安书生大喜,一整天都围绕着美娘子转。
到了傍晚,陈安书生开口邀请来自己家里做客,美娘子亦不拒绝,点头答应了。
两人就这样一前一后回到了陈氏府邸,陈安书生让仆人备好一席菜肴,招待客人。
席间,那美娘子自称青灵,是山中修炼三百年的狐女,如今想在红尘中历练一番,于是想找个好男人嫁了,以体验红尘人世。
陈安书生看青灵长得美丽温婉,谈吐优雅,加上两人相谈许久,青灵居然古代经典,诗词歌赋样样都知道,陈安书生虽然是贵公子,但是也不是一点都不懂人间疾苦,在封建时代,能让女人读书的开明家庭比较少,女人读书不易,何况青灵身上没有风尘气,一看就是清白人家的女子。
于是,陈安书生直接表示,愿意明媒正娶,娶她为妻,青灵害羞地跑了。
次日,陈安书生立马找到自己父母,让父母做主,请良媒,择吉日,上门合八字,成婚姻。
青灵也请出自己的长辈——龟爷爷,一只从小把自己养大的千年乌龟精,当自己长辈绰绰有余。
陈安父母看到青灵家虽然不是名门望族,但是也是读书勤俭的清白之家,当即与龟爷爷一拍即合。
两人就此喜结连理,选好吉日大张旗鼓,举行一场热热闹闹的婚宴,拜堂成亲了。
婚后,温柔贤惠的青灵与陈安书生很是恩爱,每日都把家务打理得十分有条理,让婆婆公公很是喜欢,夜里夫妻俩更是甜蜜如斯,耳磨难忘。
几年后,陈氏家门口来了一个化缘的游方僧人,这时候,两夫妻俩正在大秀恩爱,那青灵看见僧人瞪眼看着她,心虚之下,慌忙退回房内,陈安书生看僧人风尘仆仆,衣着破烂,好心上前赐予僧人一些饭菜和一些银两,那僧人看了看陈安书生一眼,才开口说:“这位官人,想必你是招惹妖了。”
陈安书生无动于衷,因为他知道自己妻子是狐女,狐女的确是妖。
僧人看陈安书生毫无反应,于是直言不讳,说出青灵是一只蛤蟆精所化。
陈安书生不信,僧人则给了一张黄符,叮嘱陈安书生把黄符烧灰撒在茶水中,让青灵服下,立马就能现出原形。
陈安书生很爱很爱青灵,为了早点打发这僧人,就收下黄符,赶紧赶僧人走。
僧人离开后,就把黄符扔到一旁。
后来,端午节来了,一位仆人看到黄符,以为是祈福用的,就烧了和雄黄酒混在一起。
青灵已经有了一些道行,可以抵抗少量的雄黄酒,但是却无法抵挡僧人的黄符威力。
在夜晚,和公公婆婆夫君一起饮用了一小杯雄黄酒。
几个时辰后,陈安书生与青灵就寝,那青灵躺在床上,突然觉得浑身难受,挣扎几下便成一只大蛤蟆精,足有脸盆大小。
陈安书生那见过这样的场面,这样一惊吓,自己被吓得七魄少了三魂,竟当场被吓死了。
陈安书生死后,青灵万分的内疚,后悔当初不该骗陈夫君说自己是狐女,如今丈夫因自己而死,于是千方百计想把陈安书生救回来。
头七过后,因吓破胆而死的陈安书生,被鬼差带到地府,此时他还在瑟瑟发抖。
阎罗王念他生平并无作恶,还有功名护体,是为地地道道的读书种子,决定判他,下世继续为读书人。
说话间,阎罗殿外突然闯入一只蛤蟆精,陈安书生定眼一瞧,正是青灵。
两鬼差也不是吃素的,立马掏出铁叉,一番打斗之后,直接将青灵降服,然后押来见阎王。
阎罗王怒气冲天,怒目圆睁呵斥道:“何方妖孽,谁给你天大的胆子,敢硬闯我地府?”
哪知,青灵直接跪下,哭诉道:“小妖乃是修炼得道的蛤蟆精,本与夫君陈安相爱,结为夫妻,但无意间吓死丈夫,今晚特来替他赎罪,望阎罗大人网开一面,让他重新还阳做人吧”。
阎罗王道:“阴司重地,岂能让你一小妖孽乱来。”
青灵立马表示愿意将自己的三百年修行的道行献出,以求得丈夫重返人间的机会。
阎罗王问明了真相后,知道陈安是死于意外,实属无辜。
但是六道无情,岂能因为求情就让人起死回生,那六道岂不乱套了。
就在这时,龟爷爷拜见阎罗王,替青灵和陈安书生求情。
这下阎罗王为难了。
原来,龟爷爷是龙王的丞相,和自己交情也不浅。
法不外乎人情,阎罗王犹豫了几下,自己也感动于青灵的真挚情感,便说道:“下不为例!”
惊堂木一拍,收取了青灵三百年修行道行,答应了请求。
鬼差们看了看阎罗王脸色,就将青灵带入后殿,然后把陈安书生押出殿外,两人即将分别,陈安书生知道是娘子救了自己,说道:“娘子,你又何必呢!”
青灵说:“只要夫君安好,青灵做什么都愿意。”
话罢,陈安书生被鬼差拍了一下,便晕厥过去,当他醒来的时候,已躺在灵堂之上,模糊中听到家人在痛哭。
自己坐了起来,未料却把家人们吓得半死,经过他一番耐心解释,加上在阳光下有影子,才让众人放心过来。
之后,陈安书生恢复了正常生活,只是身边少了青灵陪伴。
这日,他无聊来到以前经常来的河边游玩,看见河岸有一只碗大蛤蟆蹲在那里,怔怔的正盯着自己。
陈安书生再一次想起了消失的妻子青灵,于是把这只蛤蟆捧回家中,细心饲养。
后来陈安书生考上了进士,到了京城,做起了官。
因为不满官场习气,身居高位且心力憔悴的陈安十年后,辞官回家了。
时隔十年,回到自己杭州老家,陈安心情略微舒畅了一些。
回到家中,发现青灵在家里打理一切,夫妻俩人见面,相拥而泣,诉说一切。
原来青灵被收取了三百年修行道行之后,得到过龟爷爷的指点,本来需要一百年才能变化人形,只经过十年的努力,就重新修回了人形。
从此青灵和陈安在一起过上简简单单,吟诗赏花的居家日子。
人还是需要梦想的,妖也需要。
一只怀揣梦想的女蛤蟆,最后将梦中的王子骗到手,也算妖中翘楚了。
但她的爱出于真心,付出了真情,为了丈夫情愿废掉几百年道行,这样的痴情也是让人十分感动的。
雍正到底是不是篡位者,自清朝以来就一直是一个谜题。在这方面,雍正一直百口莫辩、受尽了臣民质疑。然而在1929年,故宫档案馆发现了一封特殊的生辰八字。而这张生辰八字也成为了解开雍正继位之谜的金钥匙。
1929年,故宫博物院曾经公布了一批内阁大库的档案,其中有一些珍贵的、隐秘的原始文件。其中一张,竟是乾隆的八字,上面还附有康熙六十一年的批语。乾隆的八字的内容如下:
“辛卯(康熙五十年)、丁酉(八月)庚午(十三日)丙子(子时)。批语:此命贵富天然,聪明秀气出众,为人仁孝,学必文武精微。幼年总见浮灾,并不妨碍。运交十六岁为之得运,该当身健,诸事遂心。命中看得妻星最贤最能,子息极多,寿元高厚。别的不用问。”
也就是说,乾隆八字,用术语叫做火炼秋金,是天赋极厚的强势命运。有这种八字的人,极其聪明,极其仁孝,文武双全,将来妻子也非常销毁,命中注定会有很多子嗣。小的时候会有点浮灾,但并不碍事。十六岁之后,就一切顺利。将来健康长寿,贵不可言。可以说,这是绝对的、王者的命运。
那么在故宫档案馆中,为何会留下这样一张生辰八字呢?而这,就要从康熙立储说起了。
清朝时期,科技并不昌明,上至皇亲国戚,下至走卒贩夫,都十分迷信命运。而康熙,自然也不例外。那么康熙为何要在康熙六十一年,专门给年幼的弘历算上一卦呢?
康熙六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22年。当年的阴历三月十二日,《清高宗实录》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那一天,清朝最著名的三位皇帝,康熙、雍正和乾隆破天荒地聚在了一起,只不过当时雍正还得叫胤禛,乾隆还得叫弘历。
康熙还发现,皇长子、皇八子和权臣联合,不断攻击废太子,欲取而代之。儿子们的图谋,让康熙心力交瘁,晚上经常失眠,成天唉声叹气,似乎得了抑郁症。
为了给父亲散散心,当时还是四皇子的胤禛上奏道:“我在圆明园的赐园里,有几百棵牡丹,都是珍贵品种,花开争艳,希望皇阿玛赏光,来我的园子里散散心。”
对于胤禛这个的儿子,康熙还是很器重的。此人不争不抢,对皇位似乎没什么兴趣,整天以书法和读佛经而自娱,正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因此,胤禛常称自己是“天下第一闲人”。
虽然胤禛十分“与世无争”,但是只要交给他一些任务,他又总能漂漂亮亮地完成。例如康熙朝的皇太后病逝,康熙将丧事交给胤禛来处理,结果胤禛安排得井井有条。后来,胤禛又多次奉命巡幸各地,总能出色地完成政务。因此在康熙心中,胤禛是十分能干的,是相当务实的。
在众兄弟中,四阿哥胤禛简直是一股清流。因此康熙常常巡幸胤禛的花园,前后达到11次,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虽然康熙很亲近胤禛,然而胤禛也不是没有弱点。首先,他不是嫡子,更不是长子,没有年龄优势;其次,从才干上来说,胤禛确实很有能力,但是八皇子、十四皇子也是文武兼备。最后,从个性上来说,胤禛为人阴沉、城府极深,深居简出、独来独往,似乎不是很能团结人。因此在当时,胤禛应该不是第一顺位的继承人。
然而在康熙六十一年阴历三月十二日,胤禛却借这次游园活动布了一个大局。而这个大局,将决定雍正是否能继承皇位。
当天,康熙来到圆明园,胤禛将他引导至牡丹台,父子俩欣赏着怒放的牡丹,说着家长里短,好一派父子情深。就在这时,胤禛突然对康熙说:“您的两个孙子打生下来就没见过你,今年都是十多岁了,你想不想见见?”(《清高宗实录》:以予名奏闻,遂蒙眷顾……)
明明有孙子,却自出生后十多年都没见?在通常家庭看来简直不可理喻,然而在皇家,却是稀松平常之事。康熙活到成年的儿子有20个,光孙子就有97个。康熙每天政务缠身,哪有那么多功夫去见自己孙子呢?因此康熙一生中,只见过了30多个孙子。其他孙子,一生都没见过爷爷。
既然来了,自然要见见。康熙说:“那就带上来吧”。随后,胤禛的两个儿子——弘历和弘昼被带了上来。两人今年都是十二岁,并非一母所生,年龄相差只有两个月。
根据《清高宗实录》记载,对于弘昼,康熙并没有什么印象。但看到排名第四的弘历,康熙却感到非常惊讶。从相貌上看,弘历皮肤白皙,长得很出众,同时气质沉稳,眼神不卑不亢。
其后,弘历和弘昼给皇爷爷行礼。相比之下,弘昼显得很拘谨,支支吾吾说不出话。反观弘历,则落落大方、侃侃而谈,似乎没有紧张和局促。
康熙接着说:“那你背背看?”随后弘历一口气将《爱莲说》背出,一字不差。这让康熙非常惊喜。(《清高宗实录》:偶举《爱莲说》以试,诵通融彻,奖悦弥至。)
据乾隆后来自述,自己从小就天资过人,记忆力非常好。与众兄弟相比,乾隆总是过目不忘。兄弟们还没背完一篇,自己已经背了三篇,因此老师不得不给乾隆布置更多作业。而从乾隆继位后的表现看,也确实多次展现出惊人的记忆力,因此他的说法并非吹牛。
当晚,弘历、弘昼和康熙一起吃了顿饭。吃完饭后,康熙便回宫了。当天晚上,康熙想了很久,最终做出一个决定。
第二天,康熙的宫廷宦官来到圆明园,向雍正讨要一件东西,那就是弘历的生辰八字。到了这一步,雍正已经明白,自己成功了。
前文也提到,雍正将弘历介绍给康熙,事实上是个局。
康熙废掉太子后,之所以迟迟不能立储。一方面是因为皇嗣确实难以抉择,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特别喜欢皇太子的儿子弘晳。作为废太子胤礽的第二子,弘晳从小就被养育在宫廷中,备受康熙的怜爱。这一点,甚至连朝鲜人都看得出来。
就如《李朝实录》所说:“太子(允礽)之子(弘皙)甚贤,故不忍立他子,而尙尔贬处(允礽)矣。”
也就是说,康熙虽然非常厌恶废太子,但是对贤能的皇长孙却爱怜备至。因此,康熙迟迟不立储,也有想将弘皙立为太子的打算。因此太子虽废,却依然存在东山再起的可能。
为了彻底灭掉废太子,胤禛想出一条釜底抽薪之计,就是让自己的儿子代替废太子的儿子。知子莫若父,弘历的本身,胤禛是心知肚明的。从小到大,弘历就一直是胤禛最出色的儿子,文化上乾隆博闻强识;武艺上,弘历身材矫健,善于骑射。这样优秀的皇孙,康熙怎么会不喜欢呢?
康熙六十年,在承德避暑山庄,雍正真正见识到了自己儿子的天赋有多么恐怖。根据乾隆《御制诗全集》记载:
“康熙六十年,予年是以,随皇考(胤禛)至山庄内观莲所下,皇考命予背诵所读经书,共五千余言,不遗一字,时皇祖(康熙)近侍,皆在旁环听,咸惊颖异。”
也就是说在当天,雍正考了弘历一篇经书,长达五千多字,结果弘历竟一字不漏地背了下来。当时,康熙的近侍们也在一旁围着听,都感到十分惊讶:“这孩子太聪明了啊!”
近侍随口的一句话,似乎点醒了雍正。第二年,雍正就将弘历介绍给了康熙。而弘历,将是彻底打倒废太子的秘密武器。最终,弘历不负雍正所望,成功地引起了康熙的注意。因此,才发生了康熙要弘历生辰八字的事件。
经过测算,乾隆的八字简直贵不可言,真是难得的大富大贵之命。迷信命理的康熙当即做出决定,将弘历“养育宫中”。
那么在宫中,弘历能不能抓住机会,让康熙宠爱和重视自己呢?
此时的康熙已经是风烛残年,从康熙六十一年夏天开始,弘历陪伴康熙长达五个月,两人在避暑山庄一直形影不离。乾隆回想当年祖孙相伴的情景,动情地写道:
“夙夜祗随圣祖,绨几展书,则亲授章句;批章引见,则敬立座侧。至于传餐侍膳,曲承含饴依膝之欢。”
也就是说,弘历昼夜陪伴皇爷爷,为他展书研墨。而康熙则亲自教导他知识。吃饭的时候,两人工作一桌,康熙就像全天下普通的爷爷一样,不住地给弘历夹菜。在康熙最后的岁月里,这个乖巧的孙子给了他非常大的慰藉。短短半年里,祖孙俩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清高宗实录》中曾记载了这样一段细节。一天,康熙在避暑山庄的一个小湖便泛舟,眼看就要靠岸。当时乾隆正在一座山上玩耍,他看到爷爷后,急急忙忙地跑下山,想迎接皇祖父。康熙见了,担心地不得了,急忙站在船头,大喊:“弘历慢一点,别摔着了。”这样温馨的一幕,甚至乾隆到了晚年都无法忘怀。
还有一次,弘历随康熙打猎。在马上,康熙用一杆鸟枪射杀了一只黑熊。那黑熊倒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于是康熙对弘历说:“你上去补一箭吧!”谁知当天,一向乖巧的弘历就好像没听见一样,坐在马上昏昏欲睡。康熙看着有些生气:“你为什么不动?”
话音刚落,那熊突然暴起,像发了疯一般向人们扑来,所有人都被惊呆了。还好康熙比较震惊,一枪爆了黑熊的头,这才让大家转危为安。
这件事,给康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眼中,古往今来的皇帝都是强运之人。如果当时弘历听了自己的话,恐怕早就被黑熊撕碎了。平时弘历一直很勇敢,而这一天却表现得昏昏欲睡。迷信的康熙认为,这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啊!
根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事毕,入武帐,顾语太妃曰:是命贵重,福将过予。”也就是说,康熙对随侍的太妃说:“弘历的命运太贵重了,将会比我还有福气。”要知道,康熙执政六十年,多子多孙,富有四海,试问谁能比他更有福气?很显然,从此时起,康熙已经正式将乾隆列为自己的继承人了。
此事发生一周后,康熙特地去了圆明园,他要见一个人。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弘历的生母钮钴禄氏。迷信的康熙,也要看看钮钴禄氏的面相。
和《甄嬛传》不同,历史上真实的钮钴禄氏只是个出身低贱的大丫头,长得也不像孙俪那么美艳,在府内只是干一些粗活、累活。在她十九岁那年,三十四岁的胤禛突然心血来潮,和她发生了一夜情。谁知正是这一夜,让钮钴禄氏珠胎暗结,生下了弘历。
由于钮钴禄氏相貌平平,因此胤禛不是很待见她,因此连个名分都没有。在王府内,仍被称为“格格”。
虽然钮钴禄氏长相一般,却身体健康、十分有活力,老太太最后竟活到了86岁。当上皇太后之后,她还特别喜欢旅游,乾隆出去几次,钮钴禄氏每次都会跟随。85岁那年,她竟然登上了泰山顶,一路上步履很稳。由此可见,钮钴禄氏长得有多么“皮实”。
那一天,康熙接见了钮钴禄氏。面对着这个大脚丫头,康熙端详了很久,然后说了这么几个字:“果是有福之人,有福之人。”
古代选择皇后,并不看重其相貌,主要看重其德行。因此不太漂亮,反而是钮钴禄氏的加分项。从后来的画像来看,钮钴禄氏长得五大三粗,方面大耳,是真正的福相。乾隆后来回忆:“似已知予异日可以付托。”弘历有福,他的生母也有福,雍正和弘历的皇位这时候终于能够坐稳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雍正、乾隆能继位,并不完全是因为康熙十分迷信,而主要因为父子俩确实有才能。
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猝然病逝,他的继承人正是四阿哥胤禛。根据朝鲜人的记载:
“康熙曾遗言:第四子雍亲王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
这里的第二子,其实就是弘历,因为弘历的两个哥哥早就已经病逝了。可以说,康熙之所以立雍正为皇帝,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弘历的存在。
弘历后来继位后,一直都在怀念着自己的皇祖父。他一生效仿康熙,甚至表示自己绝不会做“六十年”的皇帝。因为他决不能超过自己祖父的“六十一年”。在他执政的第六十年,乾隆见自己的皇位传给了嘉庆。
因此在执政中,乾隆每每想起皇祖父对自己的重托,总会朝乾夕惕,战战兢兢。因此,乾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工作狂”皇帝。就如他自己所说
“若予,则皇祖、皇考付托所游重,言念及此,自视常若不足,岂敢弛朝乾夕惕之志?故凡出治临民,惘不尽心筹度,日慎一日,至于今三十年。”
他非常清楚,如果不是皇祖父的提携和呵护,自己这个王府“格格”所生的庶子,只不过会成为一个历史上籍籍无名的王孙公子而已。
在以往,康熙索取乾隆的生辰八字,不过只是乾隆的一家之言。到了1929年,乾隆八字在故宫档案馆被发现。人们才知道,乾隆所言不虚。十四阿哥确实才干过人,但他所面对的不只是雍正一人,而是雍正加上弘历。无论如何,康熙也不可能传位给他。
至于雍正改“传位十四子”为“传位于四子”,就更是无稽之谈了。首先,古代的“于”应写作“於”,无论如何也不能涂改。况且,康熙的传位诏书还有满文副本。请问在满文里,如何将“十”改成“于”呢?很显然,雍正篡位之说不过是乡野议论的野史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