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ChatGPT是其中一个非常优秀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本文将从什么是ChatGPT、ChatGPT的优势、ChatGPT的应用以及如何使用ChatGPT等几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一、什么是ChatGPT
ChatGPT是一种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模型,它是OpenAI研究团队于2019年发布的一款通用的预训练语言模型。这个模型的特点是可以像人类一样进行对话,是一种人机交互的方式。
ChatGPT是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它使用了大规模的文本数据集来进行预训练。这个模型可以理解自然语言的语义和语法,并且可以用来生成自然语言文本。
ChatGPT的全称是GenerativePre-trainedTransformer,它使用了Transformer架构,是一种序列到序列的模型,可以将一个输入序列映射成一个输出序列。这个模型在预测下一个词时,不仅考虑了前面的词汇,还考虑了整个句子的上下文信息。
二、ChatGPT的优势
三、ChatGPT的应用
四、ChatGPT的发展历史
ChatGPT是基于Transformer结构的神经网络,旨在解决自然语言处理中的难题。Transformer结构是由Vaswani等人在2017年提出的,是一种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神经网络结构,具有较好的表现和效率,逐渐成为了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主流。
在训练过程中,ChatGPT使用了一种称为无监督学习的技术。这种技术不需要标注数据,而是通过尽可能地拟合数据的概率分布来进行学习。这种方法可以大大减少标注数据的需求,从而使得模型的训练成本大幅降低。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帮助模型捕捉到文本数据中的潜在模式和规律。
尽管ChatGPT已经具有很强的能力,但它仍然存在一些限制。例如,它往往只能生成一些简单的短语,而不能产生具有深度和复杂性的文本。此外,它还存在对数据的依赖性,对于训练数据中未包含的语言和文本,它的性能可能会受到影响。
2月5日,位于襄城县产业集聚区的平煤隆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效单晶硅电池片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忙碌着。春节期间,该公司坚持生产不断线,1月份电池片产量同比增加11%,实现“开门红”。本报记者聂冬晗摄
王琴和同事就“智能石头”的优化方案进行技术攻关研讨。本报记者刘晓阳摄
跃入“龙门”奏响强音
□本报记者师喆
新年伊始,龙门实验室就迎来了人才工作的“开门红”。
一支以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谷宇为首席科学家,以4位德国籍教授为项目骨干,由10余位高水平人才组成的先进传感器与智能系统科研团队全职入驻,龙门实验室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引进方面取得新突破。
面对多家外省高端创新平台抛出的橄榄枝,谷宇为何选择跃入“龙门”?
“我主要从事智能材料、先进传感器与智能系统的研究,与龙门实验室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谷宇介绍,科研团队将在实验室开展柔性植入式多模态传感和调控器件研制及智能诊疗设备开发,解决柔性电子技术和植入式神经调控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与产品垄断。
“打个比方,我们可以在大脑中植入传感器,通过对传感器进行外部调控,帮助抑制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类疾病。”谷宇说。除了新技术开发,谷宇及团队也希望把已有的科研成果进一步在河南实现产业化落地,如通过传感器技术在氢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应用,创造经济价值,带来社会效益,提升龙门实验室自我“造血”能力。
这是我省高水平人才团队加快集聚、省实验室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的一个缩影。2021年7月至今,嵩山实验室等8家省实验室相继揭牌运行,河南在搭建一流创新平台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以引育高端人才为中心任务,各家省实验室制定实施人才招引和培育计划,建立灵活开放高效的人才引育激励机制,按照“首席科学家+学术带头人+中青年科研骨干”的人才队伍梯次体系引进组建科研团队。
梧桐树栽好了,金凤凰也随之飞来。
“河南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和发展力度有目共睹,让我们科技工作者感受到,来这里是真正有用武之地的。”浙江大学毕业、日本留学归来、曾供职于中国科学院的汪日平,如今已成为嵩山实验室“量子信息技术应用”团队负责人,带领一群年轻科研人员在量子信息技术领域积极探索。
黄河实验室确定了16位院士或学部委员担任10个重点研究方向的指导专家;中原食品实验室已招引11名院士、29名杰青或学者,常态化开展科研活动;中原关键金属、龙湖现代免疫、龙子湖新能源等实验室均已组建50人至70人不等的核心科研团队……高水平实验室已成为吸引一流人才的强大磁场,不少人表示,他们看中的是河南的创新氛围和发展前景。
一流的人才队伍,充满活力的科创环境,催生出一流的创新成果。首批省实验室运转一年多来,创新成效开始显现。
嵩山实验室在鹤壁市打造的内生安全普惠金融平台已正式上线运营;神农种业实验室新育成多个小麦、玉米、花生、棉花等作物新品种;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研发的新冠疫苗正加快推进中试生产和药效学研究工作……越来越多的“千里马”奔驰在广阔的中原大地上,今日的河南,正奏响创新发展的“最强音”。
“免申即享”精准助企
□本报记者胡舒彤
2022年1月,省政府实施《支持科技创新发展若干财政政策措施》,支持创建(重组入列)国家级创新平台,对新创建(重组入列)的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给予500万元一次性奖励,省财政厅以此为契机,探索实施“免申即补”奖补方式,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奖补。
河南翔宇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康复理疗设备和创伤治疗设备研制、生产、销售的科工贸企业,成功创建了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符合我省财政奖补条件,去年以来,已通过“免申即享”获得财政奖补540多万元。该公司将奖补资金全部用于科研攻关和研发平台建设,实施了经颅磁辅助治疗机器人等100多个研发项目,大幅提升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据了解,在2022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第28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名单中,我省4家企业成功入选。省财政按照“免申即享”政策要求,不需要企业申请,根据认定文件直接将共计2000万元的奖补资金下达到入选的4家企业。“惠企政策的高效兑现,让企业对未来发展更有信心。有了好政策支持,相信我们企业可以走得更远。”李治锋说。
但“免申”不等于“免审”。“免申即享”政策在实施前,政策执行部门要会同数据资源部门,对政策匹配所需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进行再核查;审核审批过程中,政策执行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严格按照审批标准,灵活运用现场核验、过程公示、异议处置等方式,落实部门审核审批职责;资金拨付后,政策执行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要按职责分工共同负责预算绩效管理和监督工作,加强绩效结果应用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今年3月底前,以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为支撑的“1+2+3+N”免申即享服务模式将建成并完善,未来将有更多惠企好政策通过“免申即享”直达企业。
尽早落地国家优质医疗资源
□本报记者李晓敏
2月6日上午,郑州市紫寰路与郑开大道交叉口西南角的一处工地上,工人们正在忙碌,有的在大楼内铺地砖,有的在清理路面、布设管线。
“总共300多名工人参与施工,正全力推进建设进度。”郑大三附院项目办主任徐芃说。
这处工地是郑大三附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新区医院项目,也是我省获批的第四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河南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河南医院的输出医院为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依托医院为郑大三附院,该院占地167亩,设计床位1000张。
“争取今年6月份投入使用,尽早把国家优质医疗资源落地河南。”郑大三附院党委书记吴超说。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徐芃和医院十几个同事轮流吃住在工地,监督、协调,想尽一切办法推进工程进度。
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我国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分级诊疗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
2019年10月,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联合启动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设项目,截至目前,河南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达到10个。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主要任务是负责区域内疑难危重症的诊断与治疗,示范、推广适宜有效的诊疗技术,辐射和引领区域内医学发展和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培养骨干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等。
目前,我省第一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设项目已经初见成效,填补了我省多项技术空白,有效带动提升了医疗服务能力,患者跨省就医人数明显下降,我省正逐步实现“大病不出省”的目标。
自从2022年4月确定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为共建单位后,郑大三附院便成立工作专班,立即投入创建工作。一方面积极推进新区医院建设,力争打造良好的就医环境,另一方面,双方积极沟通派驻人员事宜。
郑大三附院发展规划部主任吕有标介绍,过渡期内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拟派驻人员逐步达到62人,全部参加院内坐诊及住院管理服务。同时,郑大三附院将在5年内派出100名业务骨干到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进修。
郑大三附院院长王新军介绍,该院2022年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10项,其中3项新技术填补了省内空白。
黄河里多了些神奇“石头”
□本报记者刘晓阳
立春虽过,黄河岸边依然藏留着冬的气息,宁静而壮美。
2月6日,黄河郑州段马渡下延控导工程102坝。河南河务局信息中心科研人员王琴一下车,顾不上欣赏眼前美景,便一头扎进工作中,寻找她的“老朋友”——一些特殊“石头”。
“看,它就在那里!”顺着王琴手指的方向望去,汛期淹没在河里的坦石,如今裸露在外,在众多碎石中,一块石头上“长”出一条黑色的线。
“这条信号线的连接处就是藏在坦石里的‘智能石头’。现在水量小,我们得抓紧测试它们的运行情况,为优化升级做准备。”利用忙碌的空隙,王琴逐渐为记者揭开这块“石头”的神秘面纱。
“所谓的‘智能石头’就是水下根石传感器,这里面嵌入芯片和电池,当根石或坝坡发生位移或坍塌时,监测系统就会发出报警。”王琴说。
根石是黄河控导工程坝体的基础,一旦根石走失,就会造成坦石滑动,致使坝体基础失去稳定而坍塌。据统计,根石走失是控导工程出险的主要原因,必须做到抢早、抢小和预警预判。
黄河之险,险在河南。河南地处黄河“豆腐腰”位置,在全长711公里的河道内,险工、控导工程有183处,对它们的出险情况提前预警预判,是确保防汛安全的关键。
2019年,河南河务局开始研发适合黄河河道工程的预警报警系统,为保护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安全提供技术支撑。河南河务局信息中心成立技术攻关小组,攻关水下根石走失传感器关键技术等难点问题,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要求,确保项目在实际运用中发挥最大效益。
4年间,经过上百次的试验改良和迭代升级,技术攻关小组研制出以“智能石头”为载体的坝岸险情预警系统,实时监测根石走向、位移等信息,及时发现险情、快速预警、自动推送至有关部门,并复核处置,从而实现对河道工程险情的24小时全天候实时监测预警,辅助人工查险,达到抢早、抢小的目的。
2022年6月,“智能石头”正式在开封黑下延、柳园口和郑州马渡下延工程投入使用,一线巡河人员依靠一部手机,就能随时随地掌握坝岸地理信息和出险情况,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说起这块神奇的“石头”,惠金河务局马渡管理班班长范早阳忍不住点赞,“可别小瞧它,发挥的作用太大了,坝坡稍有异常,它就会报警,并传送到‘河务通’APP上,为我们巡河提供了很大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