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妇通常是指皇室、贵族或官员的妻子、母亲、祖母等女性,她们会因家族成员的功绩或地位而获得册封。这种册封不仅是对个人身份的认可,也是对其家族地位的一种象征。
明朝时期命妇画像
命妇或起源于周代-《艺文类聚·春》:《周礼》曰:仲春诏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帅六宫之夫人,生穜稑之种而献之于王。
内命妇的分类:在宗法制度下,内命妇的确指与君王同一家族的女性,她们的地位和头衔根据与君王的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有所不同。这些女性在宫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君王的亲属,也是宫廷礼仪和家族事务的参与者。
命妇的地位提升:已婚女性的爵位确实会随着丈夫、家人或子女的地位提升而提升。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体现家族荣耀和地位的提高,同时也增加了女性在宫廷和社会中的影响力。
官员妻子的封号:在古代中国,官员的妻子的封号是根据其丈夫的官职来确定的。八品、九品的官员妻子也可以被封为命妇。
保留封号:如果命妇的姐妹或女儿是皇妃,那么即使命妇离婚,她仍可以保留其封号。这表明了皇室成员的特殊地位和对其亲属的优待。
未确定头衔和福晋:获得非标准头衔的爵位和贵族的妻子和母亲被称为“福晋”,这是典型的皇室妃子头衔。福晋的地位虽然低于皇后和妃子,但仍然享有一定的尊荣。非皇室贵族的妻子虽然被视为皇室公爵夫人,但实际上她们享有的特权相对较少。
外命妇的构成:外命妇包括已婚的皇女(王女)、宗女,以及官员的妻妾和女性尊亲属。此外,君王外戚的女性尊亲属也可能获得诰命册封。在某些朝代,官员的侧室也有机会成为外命妇,但通常有人数限制。
外命妇的册封:外命妇的册封可能基于个人出身、功绩或与皇室的关系。有时,后妃的直系尊长(如养母、祖母、从祖母等),除了生母以外,也能获得敕封爵位。
外命妇的等级:一般来说,从婚姻关系获得外命妇身份的女性,其等级是从丈夫的封爵或官衔的品秩而来。例如,在明清时期,外命妇的等级从一品夫人到七品孺人,等级依次递减。
官员母亲的特殊情况:有些情况下,如果官员的母亲改嫁,她可能无法获得外命妇的身份。
独立的爵位:有些外命妇因个人出身或功绩而获得独立的爵位,这意味着她们的地位不是完全依赖于丈夫的品秩。
共同点:命妇制度都是根据官员的品级来划分命妇的等级,且都有内命妇和外命妇的区分。
不同点:各朝代的命妇封号和等级划分存在差异,尤其是宋代命妇制度较为复杂,封号种类繁多。
明妃分为“内宫女”和“外宫女”。内宫女是皇妃的密友和仆人,例如孝庄皇太后的亲信苏麻喇姑。皇妃的女仆根据她们侍奉的皇妃等级获得明妃的称号。有时她们也可以被称为“格格”(专为公主保留的称号)。内宫明妃的等级相当于皇帝的将军夫人,她们负责皇帝的升迁、皇子和公主的婚礼以及各种仪式,而级别较低的宫女则参加这些仪式。
宫女根据主人的地位又分为“乾清宫女”和“慈宁宫女”。乾清宫女是皇帝和后妃的随从。乾清宫女的头衔如下:
淑义夫人(德行高尚)相当于二品命妇,封给一位宫女婉侍夫人,相当于三品命妇,封六位宫女柔婉夫人,相当于四品明妇,封给30名宫女方婉夫人,相当于四品命妇,封给30位宫女慈宁宫女是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皇贵妃的侍从。慈宁宫女的封号如下:
贞容夫人,相当于二品命妇,封给一位宫女慎容夫人,相当于三品命妇,封给两位宫女外宫女为母亲,未嫁入皇室的皇妃姐妹、皇帝的乳婢和旁系氏族妇女。皇妃姐妹,非皇室成员(正妃或皇妃),被封为明妇,并根据丈夫的地位获得头衔。
宫廷女官被授予以下头衔:
在隆重的典礼上,明妃头戴三块镶珠的冠冕,头饰由一块珊瑚制成,丝质束带上绣有金龙追逐一颗火红的珍珠,外罩蓝底朝服。与皇室公爵夫人和宗室妇女不同,明妃不能穿饰有花卉和吉祥符号的圆袍和金冠。旁系宗室妇女可以穿饰有四爪龙的圆袍,上面有华丽的海浪图案(丽水)和白彩水(尖头帕子,像吊坠一样固定在袍子上)。官员妻子穿着与丈夫的方巾相配的无袖背心和明代风格的冠冕,就像祖先画像上描绘的那样。
诰命夫人:这是一种授予公主侍从、皇贵妃的母亲以及女性族人的头衔。
觉罗夫人:这是赐给未嫁入爱新觉罗氏的旁系女性的封号。这些女性的待遇与普通庶民妇女相似,但如果她们的丈夫有朝品,她们可以成为一到三品的宫女。
傅忠勇夫人:这是赐给傅恒妻子那拉氏的头衔。那拉氏因儿子福康安在中尼战争中的功绩而获得特殊的封号。
佐圣夫人、佑圣夫人、宝圣夫人、奉圣夫人:这些头衔分别赐给了不同的女性,她们通常是皇帝的乳母或与之有特殊关系的人。
顺善夫人、恭勤夫人、安勤夫人、温淑夫人:这些头衔是赐给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的侍女或乳母的。这些女性在宫廷中的地位同样重要,她们通常负责照顾皇帝的日常生活和教导。
对外影响:中国的命妇制度对周边的日本、朝鲜、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国家在吸收中国制度的同时,也根据自身国情和传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