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旧时代还是新时代,男婚女嫁,都是人生中的大事。这是人类情感的升华,也是人类延续必然的、美好的归宿。美好生活的向往,少不了夫妻之间的终身厮守,白头偕老,荣辱与共。婚嫁民俗正是基于诸多美好的向往应运而生,并得已传承、发扬,乃至推陈出新的。
旧时代的婚姻,大抵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嫁显得特别繁芜而郑重其事。随着时代的变迁,婚嫁,虽然在外在形式上变得简约,但民俗乡风依然绵延在每一个不可疏忽的环节中。
现代社会,未婚男女自由恋爱的占绝大多数,但仍然有不少人需要牵线搭桥,进而相互认识和了解。认识后的双方都有了意向,就可以进入订婚的环节了。订婚是一种娶与嫁的约定,男女双方进一步交流,赠以信物。接下来就是选择良辰吉日,作为迎亲的喜期报给女方家庭。迎亲前夕,男方家庭须向女方家庭下聘金,作为女方家庭备置嫁妆、家具之用。
一切妥当,便进入婚嫁的实质性阶段了,男娶女嫁。在交通工具匮乏的时代,都是男方抬花轿,吹吹打打到女方家迎亲;当今,已改成喜气洋洋成群结队的迎亲车队了。迎亲过程中,新娘出门后进门前,上车下车都是脚不沾地的,这,自然是新郎的职责所在了。
拜堂,是婚嫁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新婚夫妇在婚礼现场拜天地、拜高堂、相互对拜。然后是喝“交杯酒”,新娘新郎各自端酒两臂相勾,双目对视,在一片温情和欢乐的笑声中一饮而尽。“新婚三日不分大小”,新婚之夜闹洞房是必不可少的。洞房内,长辈晚辈济济一堂,文闹或武闹,喧腾欢笑,直到深夜。闹新房的同时,亲友要以茶盘盛红枣、花生、桂圆、瓜子撒向新郎、新娘,以祈“早生贵子”。婚后第三天,夫妻双双到女方家省亲,当天去当天回,俗称回门。
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民俗习惯,各地婚嫁的千姿百态,形成了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的民情风俗。湖北咸宁作为“楠竹之乡”,竹文化根深蒂固,根深叶茂,渗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当地婚嫁习俗中,将竹作为吉祥之物使用,如用竹制的梳子或竹签进行上头仪式,用竹棍挑开新娘盖头、抬竹轿、送竹扇、扛米筛等等,以取平安吉祥之意。新娘从轿车出来,由牵轿娘撑着竹伞护送入家门,代表开枝散叶。还有以竹帐篙陪嫁的,所谓“楠竹楠竹、一年一竹、年年发育”,寓意新娘能生会育。这些婚俗古朴而不乏典雅,庄重而不乏诙谐,构成了一幅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
我的老家崇阳有一个流传至今的剧种——提琴戏。它是一个稀有文化物种,是独具特色的一枝奇葩。时至今日,崇阳大多普通家庭,若有婚嫁喜事,都会联系提琴戏剧团于当晚来一场具有上古之音的演出,取代了昔日闹洞房的粗俗和嘈杂,真可谓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了。我想,这该是婚俗之美向文明和谐迈进的一种创新吧。(程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