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辞:苗逢旱天渐渐衰,幸得天恩降雨来。忧去喜来能变化,求谋诸事遂心怀。
推断:出行大吉,走失能找,行人来信,百般凑巧。
大象:兑为金,被离火所烧,变革之象。
运势:凡事均在变动之中,宜去旧立新,以应革新之象。
爱情:代表往事如烟,重新再开始,或应改旧有态度。
疾病:病情多变,宜改换求医方法,注意心脏,眼目和咽喉之疾。
失物:因有弃旧迎新之意,故相信不能寻回。
诉讼:要改变旧有对策,才可圆满解决。
周易卦爻辞原文
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六二:巳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周易卦爻辞解文
革卦象征变革:在己日变革旧的事物,能够使民众深深的信服,前途通畅,坚守正道,最后就会取得成功,悔恨终将会消释。
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象》说:革卦的卦象是离(火)下兑(泽)上,为泽中有火之表象。大水可以使火熄灭;大火也可以使水蒸发,如此,水火相克相生,从而产生变革。君子根据变革的规律制定历法以明辨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初九,应该用黄牛的皮革牢牢地捆绑住。
象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象辞说:“用黄牛的皮革牢牢地捆绑住”,因为初九在卦的最下位,位卑微而不可能有所作为。
六二,在己日进行变革,前途必获吉祥,不会有灾祸。
象曰:“己日革之”,行有佳也。
象辞说:“在己日进行变革”,必然会有好的功效。
九三,急进会发生凶险,要以正防危;对于变革的言论,要多次研究周密考虑,赢得人们的信赖,就可以进行变革了。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象辞说:“对于变革的言论,要多次研究周密考虑”,其他的路是没有的,变革已经势在必行,只有走变革的道路。
九四,悔恨已经消释,仍旧需要人们的信赖以革除旧的事物,这样做是吉祥的。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象辞说:革除旧的事物,这样做是吉祥的,因为这符合变革的志向。
九五,伟大的人物像猛虎一般进行变革,不必置疑一定能光大诚信的美德。
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象辞说:“伟大的人物像猛虎一般进行变革”,表明变革必然成功,其美德光照天下。
上六,君子像有斑纹的豹子那样进行变革,连小人也顺应变革改变旧日倾向;急进会有凶险,居而守正可以得到吉祥。
象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象辞说:“君子像有斑纹的豹子那样进行变革”,说明君子协助有道德的大人物一起变革,必然使变革的成就更加光辉灿烂;“连小人也顺应变革改变旧日倾向”,说明大势所趋,小人也不得不顺从君子的变革。
卦爻辞注解
革:祭祀之日怀著诚信的态度,一开始就顺利,利于占问,悔恨消失。
倒数第一阳爻:用黄牛的皮革包裹它。
倒数第二阴爻:祭祀之日用皮革包裹它,到出外作战时就会吉利,无过失。
倒数第三阳爻:征战结果不利,占问结果是危险,用皮革包裹来祭祀,这样说三次,要虔诚。
倒数第四阳爻:灾祸消失,也具有了诚信,改变一下命令,结果是吉利的。
倒数第五阴爻:重要的人物发怒就像一只老虎,不用占问,因你已有了诚信。
最上的阴爻:正直的人改变心意如豹子的快,小人则用皮革掩饰过失,这时若自动出击是不吉利的,但占问居住的事是吉利的。
卦爻卦辞诗
泽火革
泽火难容须变革
维新指日可完成
前程通顺贞求利
悔恨将除局朗明
革卦的互卦是天风姤
互卦是本卦的2、3、4爻与3、4、5爻组成的卦
第49卦革卦的变卦有六个,分别是:
泽山咸(动初爻)
泽天夬(动二爻)
泽雷随(动三爻)
水火既济(动四爻)
雷火丰(动五爻)
天火同人(动上爻)
革卦的错卦是山水蒙
错卦是本卦的所有爻由阳变阴或者由阴变阳而形成的卦
革卦的综卦是火风鼎
综卦是将本卦颠倒后而得到的卦
【易经】第49卦【革】泽火革兑上离下
第四十九卦革卦
《彖传》又说:“革而当,其悔乃亡。”这几句话是《彖传》的作者孔子对革的意义的体会和发挥。天与地相变革从而形成春夏秋冬四时节令的交替变化;人世间的变革,也是适应客观规律而进行的,并非任凭人的主观意志随便进行。
《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译文《象传》说:本卦外卦为兑,兑为泽;内卦为离,离为火。内蒸外煏,水涸草枯,如同水泽之中,大火燃烧,这是革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了解到泽水涨落,草木枯荣的周期变化,从而修治历法,明确时令。解读古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最为显著而又最易理解的变革就是一年四季的变化。君子处变之时,要深谙变革的原理,所以《象传》认为君子观察到四时的变更,应当从中悟出治历明时的道理;要修治历法。这就是说我们在实践中,不但要掌握事物变革的客观规律,而且要利用客观规律,指导自己的实践。
《象》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译文初九:应当用黄牛坚韧的牛皮将自己包束起来。
《象传》说:用黄牛坚韧的牛皮把自己包束起来,说明初九不应当有所作为。
解读变革是除旧布新的大事,切不可轻率为之。论时,初九居革卦之初,如何变革形势还不明朗;论位,初九卑居于革卦之最下,不是居于可以变革的地位;论才,初九是阳刚之才但又处于离卦之中,躁动有余,而沉稳不足,没有适应变革的能力。仅这三点,就决定了初九不可能有所作为,更不能轻举妄动。所以初九只好取用坚韧的牛皮把自己紧紧地包束起来。不过初九用黄牛的皮革来包束自己,并不是仅仅由于黄牛的皮革相当坚韧之故。这里的“黄牛之革”是含有深刻喻意的。黄为中色,比喻持中驯顺,牛革为坚韧之物,喻示着守常不变,这就暗示初九当革之初始,只应以持中驯顺之道巩固自守,还不应该有所作为。如果这时初九轻举妄动,我想不但不会获得益处,还会适得其反。
六二:己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象》曰:己日革之,行有嘉也。
译文六二:在“己日”这一交相转变之日,进行变革,行动起来必有吉祥,不会有什么咎害。
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译文九三:急于行动必然有凶险,坚守正道以防备后患。有关变革的舆论必须要经过多次研究和审慎的考虑,才能得到人们的理解与信任。
《象传》说:变革的舆论已经经过多次研究与审慎考虑,还要往哪里去呢?解读从爻辞来看,九三似乎没有六二好。九三以阳刚之才居阳位,并不居中得正,说明九三只是个躁动之才,像个楞头青。这样的过刚不中之才如果躁动而往,结果必然是极为危险的。所以爻辞极力告诫说“征,凶”。爻辞要求九三“贞厉”,即坚守正道来防备危险。既然采取行动会有凶险,说明此时宜于审慎稳进,不宜贸然行动。爻辞已经点明:“革言三就,有孚。”对变革的舆论,必须要经过反复多次的研究探讨,进行审慎周密的考虑安排,证明变革确实合理可行,没有什么问题,同时,还要能够得到人们的理解与信任,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九三才可以大刀阔斧地进行变革。如果事情已做到这样的至审至当,自然哪儿也不要去。其他的路都不要考虑,可以放心大胆地走变革这条路了。故《象传》说:“革言三就,又何之矣。”九三爻辞启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经过审慎考虑,三思而后行,否则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象》曰:改命之言,信志也。译文九四:悔恨消失,得到大家的信任来革除旧命,必获吉祥。
《象传》说:革除旧命必获吉祥,说明九四对自己的变革之志有坚定的信心。
解读九四已进入上体,革道将成,变革的行为已经得到人民的理解与信任,不再有任何怨恨,变革后的美好蓝图也已经清晰可见,前景一片光明,所以爻辞说:“悔亡。有孚,改命,吉。”九四以阳刚之质居阴柔之位,处位不当,应该有悔。但是九四是刚阳君子,有“革”之才,而且又有柔相济,不偏不过,何况卦已过中,正当水火相灭相息的变革之时,九四具备了这样一些优越条件,革之必当,纵使人们有怨恨也当消失,所以说是“悔亡”。改命实际上就是变革天命。
《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译文九五:大人实行变革,其道如虎身之纹。昭然易见,不须占问就可以相信。
《象传》说:大人实行变革,其道如虎身之纹,昭然若见,说明九五的美德昭彰炳焕。
解读九五是革卦之主。九五为阳爻,居中得正,又处尊位,所以称为大人。大人是变革的主体。大人实行的变革,其事理非常显明,天下人知道大人推行的变革是顺天应人、大公至正的,没有什么阴谋可疑之事,就像是老虎身上的斑纹一样昭然可见,天下人看得清清楚楚,无不信从。《象传》解释说:“大人虎变,其文炳也。”“文”表面上是指虎纹,实际上是喻指九五中和之德。正如《周易集解》中引马融的话所说的“虎变威德,折冲万里,望风而信”。可见“德”是多么重要,任何人在推行变革之时,能够做到德行天下,革道显明,天下人自然会云集响应,这样的变革前景当然美好。难怪司马迁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九五爻辞要求领导者要以德治人,以德行事,这对今人仍有很大的启发。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象》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译文上六:君子们像斑豹那样助成变革,建立功业,小人们却只是表面上赞成变革,内心里未必真正有所认识,这时如果继续行动则必凶无疑,只有静居持守正道才能获得吉祥。
第21章孔德之容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míng)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注释】
①孔:是“大”的意思。
②恍:不清楚。惚:不清楚。
③窈:深远。冥(míng):暗昧不清楚。
④精:是极细微的物质性实体。
⑤阅:认识。甫:同“父”。
【译文】
大德的形态,是随着“道”转移的。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那样的惚惚恍恍,其中却有形象。那样的惚惚恍恍,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非常实在的,其中有信验可凭。从现在上溯到远古,它的名字永远不会消失,依据它才能观察认识万物的起始。我怎么知道万物起始的情形呢?是从道开始认识的。
【导读】
“道”是由极其微细的物质所组成的。道虽然恍惚缥缈,却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万物的本源。世间最大的德,也是遵循着道的。通过道,人们可以知道世界的初始。
【解析】
这一章里,老子阐述了“道”和“德”的关系,认为德是博大和无所不包的,也是由道衍生而成的,受道的支配,即“惟道是从”。老子所说的道,既有虚无的一面,也有现实的一面。道虚无缥缈,却可以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是因为“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因此,道无所不在。
老子以“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统领全篇。“孔”字的常意,归纳起来就是广大、非常、通达、博大的意思。“容”指的是包容,这个字的上面是个宝盖头,象征一个房屋,下面是个谷字,也就是空虚的山坳。心胸包容天地,就连坏人也能容得下,那么这个人就是有德性的人。另外这个容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形容人的容貌。当我们的内心充满德性时,就会表现出神采奕奕的表情,而不是愤怒或消极的神色。
在本章里,老子再次对“大道”作了形容:它是恍恍惚惚、似有若无的。然而在恍惚之中辽存在着一种形象,那就是宇宙;在恍惚之中还有一种物质在流转,那就是大气。宇宙和大气在恍惚之中存在着,尽管是幽暗深远的,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但是其中至微至妙的东西真实地存在着,可那正是事物的本质所在,这一本质已超出了我们人类所能认识的范围。不过,虽然玄妙深不可测,但有具体情状,这一情状是非常真切的,即“其情甚真”。不仅如此,其情状是信实且可以信验的。老子对此进行不断地修饰和描述,无非是为了增加德的具体性,并在讨沦道的时候引进“精”。精是为了说明“大道”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而且可以信验。虽然我们还不能真正的认识大道,但能真切地感知到它们的存在,这是因为它们有信期,这就如同潮水,到时候会如期而至。一旦在生活中摸索到了这一规律,我们就会从中感知到了大道的存在以及它所带给我们的影响。
大道是恍惚的,“大德”唯大道之命是从。大德与大道是相融相通的,它像大道一样恍恍惚惚、幽暗深远。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显现;“无道”就“无德”,“有道”就“有‘德”,合子道者有德,不合于道者无德。根据上述观点,老子所建构的道德体系也就基本完善了。道体现在宇宙万物上,所以它代表的是宇宙观和世界观。德对于人类而青,是品格,是德行,是成功者所具备的内在素质的标准。只有真正领悟大道的人才能拥有大德,才能将德行发挥到极致。这就是大道和大德的关系,我们只有对大道和大德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将它们在实践中加以验证,才能领悟大德的真正内涵和意境,从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确立,对于人类本身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弼《道德经注》
孔,空也。惟以空为德,然后乃能动作从道。恍惚,无形不系之叹。以无形始物,不系成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曰“恍兮惚兮”也。窈冥,深远之叹。深远不可得而见,然而万物由之。其不可得见,以定其真。故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也。
孔,是空的意思。只有以空虚作为自己的品德,这样之后才能遵从道去行动。恍惚,是对无形、无法认知、无法描述、无法确定的事物的感叹。万物是以无形开始,最终形成相对独立的个体,万物至始至终都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所以说恍恍惚惚。窈冥,是对道的深远的感叹。深远得无法看清、无法看透,然而万物都遵从它。它正是因为难以被看见,所以才是真实确定的。所以说深远暗昧,其中却有构成万物的最微小的原质。
信,信验也。物反窈冥,则真精之极得,万物之性定,故曰“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也。至真之极,不可得名。无名,则是其名也。自古及今,无不由此而成,故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也。
信,是可靠、灵验的意思。物质回归到深远无形的状态,则必然得到最小的精微物质,万物的本性也就安定了,所以说微小的原质的存在真实确定、无可置疑,其中包含颠仆不变的规则。最真实的,也就是道,是无法命名的。没有名字,就是它的名字。从古至今,万物都由道生成,所以说从古至今,道的“无名”这个名称一直没有改变。
苏辙《老子解》
道无形也,及其运而为德,则有容矣。故德者道之见,自是推之,则众有之容,皆道之见于物者也。道非有无,故以恍惚言之,然极其运而成象,著而成物,未有不出于恍惚者也。
道是无形的,等到它运行而表现为德,就有容貌了。所以德是道的物象表现,以此推理,万物的形态都是道在万物各自身上的体现。道不是物质性的事物,所以用恍惚来形容,然而运行到最后形成物象,没有不出自于恍惚的。
方无有之未定,恍惚而不可见;及夫有无之交,则见其窈冥深眇,虽未成形,而精存乎其中矣。物至于成形,则真伪杂矣。方其有精,不容伪也。真伪既杂,自一而为二,自二而为三,纷然错出,不可复信矣。方其有精,不吾欺也。古今虽异,而道则不去,故以不去名之,惟未尝去,故能以阅众有之变矣。甫,美也。虽万物之美,不免于变也。圣人之所以知万物之所以然者,以能体道而不去故也。
有无未定之时,是恍恍惚惚无法看见的;等到实在的物质开始出现,则是一幅模糊深远的景象,虽然仍然没有形态,但构成万物的精微物质已经存在了。当物质有了形态,就有真的也有假的了。因为精的真实性,精无法表现虚假。既然有了真伪,一分为二,二化为三,各种变异和偏离的现象纷乱地出现,不再可靠了。我们面对精微物质时是不会见到假象的。古今虽然不同,道却从未改变,所以说它不曾离去,只有未曾改变,才能通过道来了解万物的变化。甫,是美的意思。虽然万物是美好的,却不能免于变化。圣人之所以知道万物如此的原因,是他们能体会道而不偏离道。
【经典解析】
首先,老子认为真正的大德(孔德)都是依从于道的。而不是那种生搬硬套的仁义,对世间万物“妄为”的干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天地生养万物之大德无人能比;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但正是这种依从于道的“无为”才是真正的治世良策。
其次,老子对前文提出的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进行J深化。老子认为“道”是虚无恍惚的,但它又不是完全感受不到的,恍恍惚惚之中似乎又包含有事物,又能显现出一定的形象。这种似有似无的深远暗味之中藏着世间物质的精华,这种精华中包含着自然万物规律的信息。正是通过这种信息,我们才能认识到“道”,从而了解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认为“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这里,“道”之所显现于物的功能,老子把它称为“德”,“道”产生了万事万物,而且内在于万事万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也就是表现了它的“德”,在老子眼中真正的修德就是悟道,只有遵照道,才能体悟真正的德。
【哲理引申】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德”是由“道”衍生而出的。只有符合于“道”的“德”,才能称为“德”,只有符合于“道”的行为,才能称为“有德”。可惜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教条地成为错误的守卫者、牺牲者,至死都以为自己是有德的。
原来,最开始出现的那些小海龟是“侦察兵”,外面危险多的话它们就会返回巢穴,从而警告海龟群:还未到可以全面进行的时机。但因为旅游者的怜悯之心,使海龟群得到了错误的信号,以为外面的危险都不存在了。他们本想做好事,帮助小海龟,却造成了一个愚蠢的后果,导致成千上万的海龟丧生鸟口。
商朝末年,帝辛尤道,骄奢淫逸,残害百姓,国中很多大臣见到国君如此,纷纷逃亡,就连帝辛的于哥微子都逃奔了周。而有一对父子却对纣王忠心耿耿,就是飞廉、恶米人。据记载,他们两人都具有勇力、行动敏捷。在商朝未败时他们侍奉纣王,任商朝败亡时恶来力战而死,飞廉当时不在朝歌,当他听闻了纣王已死的消息后痛不欲生,自杀殉因。据记载,当时飞廉在北方为纣王立坛于霍太1I,得一石棺,棺上铭文:帝令处父不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飞廉遂触棺而死。
飞廉、恶来对于商朝可以说称得上忠心耿耿了,但即使提倡忠君思想的儒家,也将他们看为是乱臣贼子,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虽然符合丁“忠”的道德,却不符合“道”。
这两个故事看似无关,却都说明一个道理,就是“德”应该顺从于“道”,这样才能称为德,否则讲“道德”就会成为无根之水。旅行者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纵容怜悯之心,造就了场小海色的灾难;飞廉、恶来违背了“国以民为本”之道,将忠诚奉献给-一个暴君,最终留下了千古骂名。
世界就是这样的,它有自己的规律--即“道”,很多人类却不能认识到这点,他们从“仁义礼智”出发,总是想根据自己的意志义创造一个所谓的圣人之国,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反而给世界、给自己造成伤害。所以说,“德定要先符合“道”,即自然规律才能施行,不知“道”,一味地讲“德”,就会变成乱德、害德。
《论语》乡党篇1013句
【本篇引语】
本篇共27章,集中记载了孔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颂扬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正人君子。例如孔子在面见国君时、面见大夫时的态度;他出入于公门和出使别国时的表现,都显示出正直、仁德的品格。本篇中还记载了孔子日常生活的一些侧面,为人们全面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乡人饮酒(1),杖者(2)出,斯出矣。
(1)乡人饮酒:指当时的乡饮酒礼。
(2)杖者:拿拐杖的人,指老年人。
行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母亲节
基本信息
中文名:母亲节
外文名:Mother'sDay
起源:古希腊现代起源:美国
母亲花:康乃馨中国:萱草花
简介
母亲节(Mother'sDay),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这个节日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而现代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母亲们在这一天通常会收到礼物,康乃馨被视为献给母亲的花,而中国的母亲花是萱草花,又叫忘忧草。
母亲节节日起源是怎样的?
母亲节的传统起源于古希腊。在一月八日这一天,古希腊人向希腊众神之母瑞亚致敬。到古罗马时,这些活动的规模就变得更大,庆祝盛况往往持续达三天之久。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国,英国人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1914年,美利坚合众国国会正式命名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并要求总统发布宣言,号召政府官员在所有的公共建筑物上悬挂国旗。此后,母亲节便在各国开展。
母亲节有什么不同于其他节日的特色?
在胸前佩戴石竹花。颜色是有讲究的。那些母亲已经去世的人则佩戴白色石竹花,而母亲健在的人则佩戴红色石竹花。这一天,人们总要想方设法使母亲愉快地度过节日,感谢和补偿她们一年的辛勤劳动。最普通的方式是向母亲赠送母亲节卡片和礼物。
母亲节赠送母亲什么礼物呢?
萱草花,康乃馨,水晶
母亲节为什么送康乃馨?
1934年5月,美国首次发行母亲节纪念邮票,邮票上一位慈祥的母亲,双手放在膝上,欣喜地看着前面的花瓶中一束鲜艳美丽的康乃馨。随着邮票的传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把母亲节与康乃馨联系起来,康乃馨便成了象征母爱之花,受到人们的敬重。国际上献给母亲的花是康乃馨,它在纤细青翠的花茎上,开着鲜艳美丽的花朵,花瓣紧凑而不易凋落,叶片细长而不易卷曲,花朵雍容富丽,姿态高雅别致。红色的康乃馨象征热情,正义,美好和永不放弃,祝愿母亲健康长寿;粉色的康乃馨,祈祝母亲永远年轻美丽;白色的康乃馨,象征儿女对母亲纯洁的爱和真挚的谢意;黄色花朵象征感恩,感谢母亲的辛勤付出。
母亲节为什么送萱草花?
萱草,在中国一向有“母亲花”的美称。远在《诗经、卫风、伯兮》里载:“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就是萱草,古人又叫它忘忧草,背,北,指母亲住的北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到哪里弄到一支萱草,种在母亲堂前,让母亲乐而忘忧呢?母亲住的屋子又叫萱堂,以萱草代替母爱,如孟郊的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叶梦得的诗云:“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怀。”萱草就成了母亲的代称,萱草也就自然成了中国的母亲之花。
母亲节为什么送水晶?
水晶象征纯净无私的母爱,如母爱般坚固并且不离不弃,纯净如母爱,细腻如母爱。紫水晶,石榴石:适合高贵气质的母亲;黄水晶,绿水晶:适合事业型母亲;白水晶,粉晶:适合温婉知性的母亲;烟晶:功能性水晶,适合所有的母亲
2023年05月13日
农历兔年三月廿四
周六
第3282天
睿见、前瞻、实用
仙言潮声
经事长智,历事成人!人生只有感受到痛苦,才能真正使人成长。人若能于痛苦中蜕变,在煎熬中成长,那么历经无数次的摔打之后,终将遇见你一世的光辉!
美好的一天从把不幸炼化为成长的力量开始!
经典诵读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唐)王昌龄《答武陵田太守》
注解:
战国时,曾在大梁做过门客的人,都没有辜负信陵君。
不能忍,则不足以任败;不任败,则不足以成事
——(清)辛启泰《稼轩集抄存》
不忍受一时的挫折,就经不起失败的考验,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就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早安人民
学再多写作技巧,也不如提起笔来写下第一行字;看再多跑步指南,也不如穿上跑鞋迈开第一步。当你找准方向不再犹豫,把脑中的想法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距离目标就已经近了一大步。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