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翻译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说新语翻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六朝;笔记小说;词汇;价值

一、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研究的价值和特点

六朝是佛教第一次大规模输入中国的时期,“任何不同文化的接触、交流、碰撞,都会在语言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⑦,随着外族文化的广泛传播,佛教开始渗入中土文化各个领域。不但充实了汉语词汇,而且丰富了汉语词汇的构造方式,佛经中的比喻造词及多层次构词法为汉语词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借鉴。同时,大量汉语词汇被赋予了佛教的语义,例如“布施”原义为施恩惠于人。《庄子·外物》:“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当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布施”变为梵文Dana(檀那)的意译词,故特指向僧道施舍财物或斋食。再如“大法、道德、恶道、居士、礼拜”等。另一方面,梵语系统的借词和译词,也逐渐退去佛教的外衣而中土化,例如“方便、轮转”等。六朝笔记小说的词汇,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的意义重大,对此期词汇进行全面的考察将会非常有价值。

二、六朝笔记小说的研究现状及反思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古汉语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其中。作为六朝词汇面貌的代表,六朝笔记小说中保留了大量的口语词,因而在语料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古汉语通释性的成果中,很多学者都引用了六朝笔记小说作为例证,同时也出现六朝笔记小说的专题研究。

3.在此领域的研究专著中,系统的当推江蓝生(1988)《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它“填补了汉语词汇史上的一个空白”⑧。该书以六朝笔记小说为研究对象,考释了330余条词语,发掘了很多六朝时期的口语词、新词新义以及特殊用法,成为笔记小说词汇研究的开山之作;吴金华(1994)《世说新语考释》,共考释了250余条口语词,通过钩沉史证,解决了很多文献中的语义问题;周俊勋(2004)《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词汇研究》,系统地对六朝志怪小说词汇进行了梳理,将汉语史研究与现代语言学理论相结合,探讨了词汇史上一些常用词归并的系统,从韵律的角度解释了双音词的构词过程,运用词义投影来解释汉语的词汇化,为六朝笔记小说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在通释性的专著中,也有学者大量选用六朝笔记小说作为例证,如蔡镜浩(1990)《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王云路、方一新(1992、1993)《中古汉语语词例释》《中古汉语读本》,特别是汪维辉(2000)《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书中选择了41组东汉至隋这一历史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常用词,运用的许多例证都来自六朝笔记小说。

在资料的整理译注方面,余嘉锡率先对《世说新语》进行校注,随后出现不少同类的注释专书。如徐震堮(1984)《世说新语笺疏》《世说新语校笺》,杨勇(2000)《世说新语校笺》,张撝之(1996)《世说新语译注》,张万起、刘尚慈(1998)《世说新语译注》等;汪绍楹(1979、1981)、齐治平(1981)、周楞伽(1984、1988)、郑晚晴(1988)、王根林、黄益元、曹光甫(1999)等人对志怪小说进行辑佚,为志怪小说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词典编纂方面张永言、张万起(1992、1993)等人先后编著了《世说新语辞典》,为志人小说材料的条理化开辟了新途径。

总起看来,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研究的内容比较丰富,从考释到整理,从构词法到辞典编纂,涉及到各个方面,但是这些研究偏重于个案,特别是疑难词语和特殊词语的考释,忽略对词语发展规律的系统性探讨和对理论的解释。对常用词的研究还很薄弱,较多集中在单音词义位的更替上,成系统的研究专著并不多,对志人小说的研究力度远超过对志怪小说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没有更好地把传统训诂学与现代语言学理论相结合,从而将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因此,应该加大力度来讨论常用双音词的更替,探究词语演变规律,特别是那些在六朝时期出现,被现代汉语继承下来的双音词。它们源于中古,在历时的变迁中,很多词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这些词语的义位转换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注释:

①六朝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三国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广义指魏晋南北朝,今从方一新、王云路说法,指广义六朝。

②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第1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朱庆之:“试论佛典翻译对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若干影响”,见《中古汉语研究》第125页,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④向熹:《简明汉语史》第1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⑤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前言)第1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⑥蔡镜浩:《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前言)第1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⑦董琨:“‘同经异译’与佛经语言特点管窥”,载《中国语文》2002年第6期。

本文出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该书是我国第一志人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课文的语言文字对初二学生有一定难度。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鲜明生动。周处少年时为害乡里,后来改过自新,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对学生有教育意义。

学习目标

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合本课阅读提示,试着让学生找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得出:

1.了解《世说新语》一书的主要内容和作者。

2.通过默读、朗读、翻译等方法把握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语。

3.体会优美凝练,生动传神的语言。

4.分析人物性格,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重点: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理清思路,自主学习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体会课文内容,使学生思想受到教育。

难点:如何透过优美凝练、生动传神的语言,品味作者语言的表现力。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一提起我国古典小说,大家很自然地想起四大古典名著,你知道多少呢

生:(纷纷举手)《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

师:他们的作者及刻画的主要人物,谁能说出

生:(很活跃,积极发表意见)……

(导人自然切题,气氛活跃。此环节旨在联系本文,积累课外知识,理解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学生的知识才能,调节气氛)

师:那么,你可知道我国最早的小说吗在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编撰了一部《世说新语》,请同学们看课本课下注释。让一生读。

(生读时发现两个不认识的字)

师:指出两个读错的字:“轶”“撰”,请同学们查字典,看谁最先查到。

生查字典,片刻有学生举手:撰音zhuàn编写的意思;另有生举手:轶音yì散失的意思。

(时刻不忘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查字典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只要他们自己能做到的,教师坚决不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读的好习惯。即叶老所说“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带着恳切的目光看着大家,鼓励他们勇敢发言,学生表现出踊跃的情绪)

师:准备一开始!

生争先恐后忙着记忆。一分钟后,师示意大家举手。仅有五名同学不会,全班40人。教师检查,举手的都能说出。

(师表扬大家的记忆力强,学生很兴奋。第一个目标我们很轻松地解决了,下面我们学习课文,来攻克第二个目标)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

生:“冀”、“彰”、“蹉跎”

(二)指名一生朗读,继续纠正。说应读shuì,不读说shuoō,更相庆的“更”应为更gēng。

(三)齐读课文,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暴露自己存在的问题,读通课文。

课文的朗读,还应注意语气、语调和节奏,请同学们品读课文,体会感悟内容。

师:随意指一名同学,你推荐一名同学来读,你推荐谁呢

生:“刘飞。”(语气十分肯定)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读得好。

师:每个同学只要认真,都能读好,你有信心吗

生:有!

师:那么你推荐谁呢

生:自己。

(生读课文,注意了节奏的划分、语气、语调)

师:咱们找个同学来评价一下吧。

生:他读得很好,特别是课文的后半部分。例如: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这句话语句通顺,节奏鲜明。而“处尤剧”一句语气中带痛恨,读得很坚决。

师:评价得很全面,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读课文的同学点头表示同意,面带不好意思)

生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让学生一定要划出来。

(五)学习小组交流。

请各组员将不懂的问题一一列出,小组长记录好。然后再讨论解决。

(六)生质疑,师生共同解惑。

积累重要词语:“为”、“更”、“或”、“之”、“令名不彰”、“蹉跎”、“朝闻夕死”。

(教师指出重点的地方,加强基础知识)

课文的翻译:

1.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2.古人贵朝闻夕死。

3.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4.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学生翻译课文,注意重要词义的落实,语句通顺)

(七)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能够表现出周处改过自新的过程,人物个性鲜明,这得力于课文的语言,文言文语言简约,但不乏优美,生动传神。请生指出自己对语言感受最深的一点。

生甲:我认为“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一句中“即”字能够表现出周处性格激烈,勇武过人。

生乙:“即”还能体现出百姓高兴的心理,他们的一石三鸟意图得以实现。

生乙:老百姓深受虎、蛟和周处的危害,他们希望周处杀掉虎,斩了蛟,还有可能周处丧命,这就是“一石三鸟”。

师提出表扬,思考得较为深入。

生丙:“其中‘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一句也十分精彩,它语言形象,使人仿佛看到周处推波助澜,奋勇搏击,与蛟展开殊死搏斗的情景,场面激烈。”生丁: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始知”言简意赅,内容丰富,才明白自己的前后所做的事情,是周处顿悟的转折点。

师:现代文的阅读要分析语言,同样文言文作为我国的传统的文化,在这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优势,刚才几位同学品味很深入,很值得大家学习。

(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周处家乡的老百姓把周处与蛟、虎并为“三害”,这说明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周处杀虎击蛟三日未归,乡人更向庆,这又说明什么

2.周处为什么“自寻二陆”

3.我们怎样看待周处的“凶强侠气”,怎样全面评价周处

(九)承认错误是需要勇气的,你有没有犯过错误,可以向同学们说说吗

生:曾经因为我的原因而导致我和一同学的关系僵化,这件事一直藏在心里,让我常常不安,直到有一天。我向他说“对不起”并看到对方灿烂的笑容时,我心情格外的舒畅。如果没有那一声对不起,我现在的心情可想而知了。

师: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理解了课文内容,积累了词语,还是大有收获的。课下大家预习下一课。

课后反思

反思整节课学生学习过程,我们认为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依据原有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结合本课的情况,自主制定出目标。学习过程中重视研读和讨论,生生评价,共同促进。对学生的创造性见解在分析的前提下,给予大的鼓励。

2.课堂营造积极的氛围。开展记忆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交流感悟。

3.由于选材的特点,设计好较理想的教学思路,文言文在学生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进而深化理解,开展拓展性学习,学生能够一环一环地自主学习。

皇甫谧

严遵,字君平,蜀人也。隐居不仕,常卖卜①于成都市,日得百钱以自给。卜讫,则闭肆下帘,以著书为事。蜀有富人罗冲者,问君平曰:“君何以不仕?”君平曰:“无以自发。”冲为君平具车马衣粮,君平曰:“吾病耳,非不足也。我有余,而子不足,奈何以不足奉有余?”冲曰:“吾有万金,子无担石②,乃云有余,不亦谬乎?”君平曰:“不然。吾前宿子家,人定③而役未息,昼夜汲汲④,未尝有足。今我以卜为业,不下床而钱自至,犹余数百,尘埃厚寸,不知所用。此非我有余而子不足邪?”冲大惭。君平叹曰:“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故不仕也。”

(选自晋·皇甫谧《高士传》,有删节)

[注]①卜:卜卦算命。②担石:旧时重量单位。③人定:半夜时分。④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阅读思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居不仕仕:做官

B.卜讫讫:结束

C.冲为君平具车马衣粮具:置备

D.吾病耳病:生病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有余,而子不足,奈何以不足奉有余?

(2)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故不仕也。

[参考答案]

1.D(病:感到累赘、麻烦。)

2.(1)我是富裕的,而您是贫乏的,为什么让贫乏的人接济富裕的人呢?

(2)给我财物的人,是在损害我的精神,给我扬名的人,是在毁灭我的身体,所以我不做官。

[品评赏析]

参考译文:严遵,字君平,是蜀郡人。隐居不去做官,常在成都街市上给人算卦,每天可以获得百钱来维持自己的生计。算卦结束,关了店铺放下帘子,做写书这件事。蜀郡有一个叫罗冲的富人,问君平说:“你为什么不去做官?”君平说:“没什么可用来作为自身发展的资本。”冲为君平准备好车子、马匹、衣服、粮食,君平说:“我以此为累赘,并非感到不满足。我是富余的,而您是贫乏的,为什么让贫乏的人接济富裕的人呢?”罗冲说:“我有万金,你连一石也没有,还说有余,不是很荒谬吗?”君平说:“不是这样。我从前夜里住在你家,(看到你)半夜还劳作不息,夜以继日地忙碌而不曾有过满足。现在我靠算卦为生,不下床而钱自至,还能剩下几百个,(上面的)尘土有几寸厚,不知道干什么用。这不是我富裕而你贫乏吗?”罗冲很惭愧。君平叹道:“给我财物的人,是在损害我的精神,给我扬名的人,是在毁灭我的身体,所以我不做官。”

信仰是人们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方面的选择和坚持,它是人生的灯塔和精神支柱。阿拉伯诗人纪伯伦说“信仰是人们心中的绿洲”,惠特曼也说“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皇甫谧在《高士传》中记载的汉代隐士严遵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信仰和人生追求。他“以卜为业”“著书为事”,安身市井,隐居不仕。仰慕者以财物助其入仕,他非但不接受,还发表了看似荒谬的言论。常人追逐的名和利,在他看来反倒有害,这恐怕就是信仰的差别了。严遵先生抱持的是固守寒庐、不慕名利、平淡自然、超凡脱俗的人生信仰。他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平淡。名利于他犹如浮云,宦达生活完全不符合他的价值观。他这种高洁的品行、高贵的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文人的价值取向。

西汉鸿儒扬雄少时曾以严遵为师,他称严遵“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俗语云“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严遵可谓隐之大者。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①。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②。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便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译文

晋明帝才几岁的时候,一次,坐在元帝膝上。当时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向他问起洛阳的情况,不觉伤心流泪。明帝问父亲什么事引得他哭泣,元帝就把过江来的意图一五一十地告诉他。于是问明帝:“你看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过有人从太阳那边来,显然可知。”元帝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奇。第二天,召集群臣宴饮,就把明帝这个意思告诉大家,并且再重问他一遍,不料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惊愕失色,问他:“你为什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现在抬起头就能看见太阳,可是看不见长安。”

注释

①“晋明帝”句:按:晋元帝司马睿原为安东将军,镇守建康。后来京都洛阳失守,怀帝逃到平阳,不久,长安也失守。晋愍帝死后,司马睿才即帝位。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

②“具以”句:按:晋元帝为琅邪王时,住在洛阳。他的好友王导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后来又劝他镇守建康,意欲经营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东渡意。

词语注释

洛下:洛阳方面。

涕:眼泪。

具:详细。

东渡:东迁

意:原委。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衣。诸君何为入我中”

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刘伶著《酒德颂》,意气所寄。

(选自《世说新语》)

译文:

刘伶身高六尺,相貌丑陋,可他却悠闲自在,不修边幅,质朴自然。

刘伶患酒病,口渴得厉害,就向妻子要酒喝。妻子把酒都倒了,把喝酒的用具也全砸了,哭着劝阻刘伶道:“你喝酒太过分了,这不是养生的方法,应该戒掉!”刘伶说:“很好。不过我自己不能戒了,只有在鬼神面前祷告,自己再发誓戒酒,这样才行。你去准备酒肉吧。”妻子说:“遵命。”于是就把酒肉供奉在神像前,让刘伶祷告发誓。刘伶跪下祷告道:“天生刘伶,以酒为命,一饮一斛,五斗除病。妇人家的话,千万不要听!”说罢就拿起酒肉吃喝起来,晃晃悠悠又醉了。

刘伶常常纵酒放任,有时脱去衣服,赤身地待在屋子里。有人看到后就讥笑他,刘伶说:“我把天地当做房屋,把房屋当做衣裤,你们怎么钻进我的裤子里来了呢”

陈留的阮籍、谯国的嵇康、河内的山涛,这三个人年岁相仿,嵇康最小。参加他们聚会的,还有沛国的刘伶、陈留的阮咸、河内的向秀、琅邪的王戎。七人常在竹林下聚会,纵情饮酒,所以世人称他们为“竹林七贤”。

刘伶写的《酒德颂》,是他的精神寄托。

问题: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方法)

B.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年岁)

C.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称)

D.刘伶著《酒德颂》,意气所寄(寄居)

2.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伶著《酒德颂》,意气所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了上文,请你对刘伶作个评价。

【禾色/供稿】

参考答案

《不羁的刘伶》

1.D(寄:寄托)

2.(1)很好。不过我自己不能戒了,只有在鬼神面前祷告,自己再发誓戒酒,这样才行。你去准备酒肉吧。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隆中对》)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短文两篇》)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世说新语》两则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2.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咏雪》

1.内集:家庭聚会

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聚:急速

5.欣然:高兴地样子

6.差:大致、差不多

7.拟:相比

8.未若:不如比作

9.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

《陈太丘与友期》

1.期:约定

2.期行:相约同行

3.戏:玩耍

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5.乃:才

6.时:当时

7.惭:感到惭愧

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

11.非:不,不是

12.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

16.引:拉

17.顾:回头看

三、翻译课文。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四、元方与友人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元方: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友人:不讲诚信,没有礼貌,但知错能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

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

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三、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四、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

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

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五、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

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六、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八、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九、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文: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3《诫子书》知识点梳理

一、【课题解析】

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理解:

1、一词多义

“以”“成”

2、古今异义“险”

“穷”“去”

3、词类活用

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非志无以成学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句子: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四、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六、文意理解:

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八、积累成语、名句:

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自主阅读;自主学习

一、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古典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文阅读在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形成文化积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很重视这种作用,对古诗文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

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课程目标总目标)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80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7~9年级)

3.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实施建议评价建议)

二、对文言文自主阅读教学的尝试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通常都采用教师分析讲解的方法,逐字逐句逐段地串讲,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难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灌输的知识,根本不懂得如何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理解掌握新的知识。我们知道,授学生以“鱼”不如授学生以“渔”。只有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的习惯和教会他们自主阅读的方法,才是文言文教学的新出路。为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不断尝试以自主阅读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教《陈太丘与友期》这篇文言文时,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1.范读创境,激发兴趣

2.授人以渔,理性认识

3.再塑场面,亲历其境

4.以古观今,古为今用

文言文教材中往往有许多熠熠生辉的前哲圣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对于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世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如何“以古观今,古为今用”就变得尤为重要了。讲《陈太丘与友期》时,就有学生提出:最后友人已经和元方道歉了,为什么元方还要“入门不顾”?这也是失礼的。马上又有人说道:这并不失礼,因为是友人错在先,元方这样做是情有可原的。这时的课堂变成了一场辩论,是一场关于“礼”的辩论,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也得到了延伸。

5.拓展阅读,巩固延伸

文言断句题是高考题型“古诗文阅读”中的一个题型,看似分值不多,赋分3分,在21分的文言文题目中占七分之一。但高考无少分,一分压倒一千人,这3分同样不能小看。若能得全分则意味着阅读能力相当出色。题目虽小,却“五脏俱全”,需要具备各方面丰富的知识和能力。我们以2012年至2014年三年的高考文言断句题为例,来看看该题型命题特点及命题趋势。

例: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2012年)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选自《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有删改)

(2013年)丁太夫人忧,希宪公率族亲行古丧礼,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辄呕血扶乃能起既葬结庐墓所诸相以居忧无例欲极力起公,相与诣庐,闻公号痛,竟不忍言。(选自《元朝名臣事略》,有删改)

(2014年)万夫长易俊原独恃骁勇,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诏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德基曰:“易氏未有反状,奈何激之使生变乎?不若先以计致之,果反,用兵未晚也。”(选自宋濂《基传》)

命题特征:

2.文段内容理解难度都只是中等难度,不会用偏难怪僻的字句来设置障碍。平时命题不可过于艰深晦涩。

4.文句出现人名、官爵名。如2012年的“后将军钟毓”“长史”“参佐”,2013年“诸相”“公”,2014年“江阴侯吴良”“德基”。

5.文句包含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如“射戏”“画筹”“丁忧”“居忧”“结庐墓”“麾下”“郡邑”“诏”“檄”等。

总结一下,该题型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渐渐摆脱简单利用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句读词语来断句的低层次命题模式。有鉴于此,教学中我们仍然要加强文言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训练,而不要过多地依赖于标志性句读词语,妄图投机取巧,最终要吃大亏。

笔者观点:

1.基本文言字词的积累要长期坚持。文言断句题也是在考察基本文言字词。如2012年“修、工、为、画”,2013年“所、结、以、起”,2014年“遁、保险、固、患、求、移、计”。掌握基本文言字词,是决胜断句题的关键。

2.文言特殊句式的掌握也能起到重要作用。如2013年“结庐墓所”,是省略句,省略了“于”,应为“结庐于墓所”。

3.古今词义的识记不能忽略。如2014年“保险”,这里是“据守险要地势”,并非现代汉语中“保险”的意思。虽说使用不多,但碰上后无法理解,后果是致命的。

4.汉语语法的掌握,不可忽略。实际上,文言断句,断开的每个句子基本上就是完整的一个句子,掌握语法知识很有必要。如2012年“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这三句都为主语相同的句子,2013年“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辄呕血”,不少考生误为“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辄呕血”,就是没明白“廉希宪悲痛得没有吃饭已经三天了”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意思,一个完整的句子。

5.注意文言句式的整齐对仗。古人注重文气,文句讲究对仗。如2012年“少工射/入山泽”,2013年“恸辄呕血/扶乃能起”。由此,我们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要学会看句式的整齐对应。

6.熟悉古文化常识。教材文言文课下注释有相当多的文化常识介绍,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认为这些天文地理、人事典故、官爵职位不如基本字词知识有用,仅仅只是调节课堂气氛的佐料,这就太功利了。在文言翻译考试中,学生甚至会出现翻译人名地名官职名;断句题中,无法区分何为官爵官职,何为人名地名。如2012年的“后将军”“钟毓”“长史”“参佐”,2013年“诸相”“公”,2014年“江阴侯”“吴良”“德基”。

一、常识

1.《散步》:作者莫怀戚。

2.《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

3.《羚羊木雕》:作者张之路。

4.《金色花》:作者泰戈尔,印度诗人,诺贝尔文学家奖获得者。

5.《荷叶.母亲》:作者冰心。

6.《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编著。

7.魏巍,散文作家、小说家,代表作有《谁是最可爱的人》。

9.丘吉尔,英国政治家,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0.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11.《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12.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北京市政府曾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13.《观沧海》选自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朝代)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14.《次北固山下》作者唐朝诗人王湾。

15.《钱塘湖春行》作者唐朝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二、背默

1.《论语》十二章

①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②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⑤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⑥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⑦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①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②《次北固山下》中描写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①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②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②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①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②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句子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①描写友人家优美的自然环境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②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①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②以动显静,因情生景、含蓄隽永的诗句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物以抒发自己悲苦哀怨之情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②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①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的名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病句

1.看动词

①XX同学数学成绩提高的原因是因为他努力的结果。

②语文老师实现了不仅能使学生语文成绩提高,还能使学生数学、英语成绩提高。

2.看介词(通过、经过、由于、使、让、从、在)

通过紧张的期末复习,使我们的各科成绩都有了提高。

3.看否定

为了避免成绩不退步,他报了补习班。

4.看两面

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5.看并列(和、且)

①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英雄的报告。

②人们将反腐败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健全和建立反腐机制上。

四、名著阅读

《繁星》《春水》

(1)作者简介

冰心,原名为谢婉莹,籍贯福建福州长乐人。

(2)作品简介

①核心“爱的哲学”;

②主题“母爱”“童真”“自然”;

③内容: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③茅盾称为繁星格与春水体;

④语言轻柔雅丽,韵律浑然天成,意境优美清丽。

(3)作品赏析

1.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赏析:诗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母爱之情传达出来,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2.万千的天使,

要起来歌颂小孩子;

小孩子!

他细小的身躯里,

含着伟大的灵魂。

赏析:最美的世界是充满纯真童趣的。

3.造物者

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

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

我要至诚地求着:

“我在母亲的怀里,

母亲在小舟里,

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赏析:这首诗歌集中表达了冰心诗歌主题,把母爱,自然、童真之美融为一体,营造出一个至善至美的世界。感情真挚深沉,语言清新典雅,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启迪。

4.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艳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赏析:不要只惊羡别人的成功,更应该知道别人的成功是艰苦奋斗乃至牺牲的结果,并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

5.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赏析:生命之花,总是在谦逊的心境中绚烂开放。一旦陷入孤芳自赏之中,就会枯萎凋谢。是说“墙角的花”如井中之蛙,困囿于狭小的视野,而看不到广阔的天地。

五、文言文阅读

《世说新语》两则

1.字词解释

①內集:家庭聚会。

②儿女:子侄辈。

③讲论文义:讲论,讲解讨论;文义,诗文。

④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俄而,不久,一会儿;骤,迅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⑤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⑥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因,凭借。

⑦期行:期,约定。

⑧期日中:日中,正午时分。

⑨舍去:舍,丢下;去,离开。

⑩尊君在不(fǒu):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没有。

2.句子翻译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③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在正午。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④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⑤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⑥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课文理解

①《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②《咏雪》中为什么公大笑乐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③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从本文中你在做人方面得到什么启发

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

没有失礼:元方抓住了客人失信、无礼在先,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对于年仅七岁的孩子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启发:做人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论语》十二章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4)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6)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7)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8)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9)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0)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1)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2)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3)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4)人不堪其忧:忍受

(1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6)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7)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8)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19)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0)于我如浮云:对于

(2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THE END
1.世上最厉害的算命!人生,本就是一场边走边领悟的过程,世间万物皆有规律,很多人相信算命,觉得灵验,其实不过是人在无意识的配合罢了。 人常说:“三分天命,七分人为。” 说到底,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算命,不是天命,而是人本身! 世界上最灵验的算命,叫因果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yNjU3NjA4NQ==&mid=2247675730&idx=5&sn=0c04909a46faa923883fb441443279fc&chksm=fb4f3227eb7988064a90a5b1248fdef5f916bb8623cc084da2c60924470fe3bf53fa9f3c5f05&scene=27
2.刘伯温预测虎年:贫者一万留一千,富者一万留二三,可以信吗?事实上那些算卦之人,本身都有些真本事,算是精通《周易》之说。有人会相面,还有人会预言,这门学说已经流传了好多年,迄今为止还有人练习。像清朝末年曾国藩以善于看人著称,这个是他引以为傲的资本,足以让后人敬重。《西游记》当中提到这么一个段子,提到袁天罡能掐指算天气,以及人未来命运。因此惹来泾河龙王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4647255803644587&wfr=spider&for=pc
3.秘传姜太公算命法2、盲派算命【密传口诀】 套词 盲派算命是有套路的,说法都是一样,当来人报出生辰后,经过推演,便开始说命了,套词 是: “生于X年X月X日X时,阴历(很少用阳历的),男命(或女命),生你那年年不小月不闰, 人在X生,命在X月算八个金字请听清:年合月建是XXXX,日圆四柱是XXXX。(或生你那年闰 https://www.360doc.cn/article/1003261_155553588.html
4.算卦的忽悠人的常用词算卦的和挂蒜的街上有个算卦的,还有一个桂蒜的,算卦的算卦,挂蒜的卖蒜。算卦的叫挂蒜的算卦,挂蒜的叫算卦的买蒜,算 忽悠神功 忽悠神功(改)武侠足球之忽悠神功赵本山:哎呀,这不是范总吗?范伟:哎呀,赵董啊,您好(握手)赵:这么长时间没见,你的防忽悠公司办得咋样啊?范:在您赵董面前,就别提我那芝麻https://www.unjs.com/h/b/281612.html
5.你知道古代人是如何打的吗,宣传声响店铺(算卦广告词)昨天有网友问我算卦广告词这个方面的问题,其实,最近也有不少人问我关于算姻缘的句子专业术语同类问题,同时还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今天关于算卦看事咋写广告语,我就从以下算卦看事咋写广告语,算卦标语,看卦的怎么宣传,算卦宣传语怎么写吸引人,算命吆喝招揽生意用语,吸引人的算命广告6个方面来综合分析算卦广告词,希望https://www.16757.com/ysh/suanming/3075.html
6.小红书B站抖音等各平台违禁词盘点6、非公有资本不得举办新闻舆论领域论坛峰会和评奖评选活动。 #05、微信 微信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违禁词规范,更多的靠大家自行保持敏感。 这边说一些—— -微信可能会被封号的行为- 1、微信官方发布《微信公众平台关于清理集赞行为的公告》,全面禁止公众账号“集赞”玩法。 https://www.zeroculturemedia.cn/2022gepingtaiweijinci.html
7.每(每)是什么意思现代汉语词典吹嘘:替人说好话,宣扬。 副词 一、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的多次施行或情况的重复出现。义即“每次”。①子南之子弃疾为王御士,王每见之必泣。(《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御士:驾车之人。②於是新人从之,每见王,常掩鼻。(《韩非子·内储说下》)③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https://www.feirao.com/cidian/200207G.html
8.算命的词算命套路大全算卦能信吗 科学与玄学算命 算命本质上既科学又形而上学。星座和手相学的某些方面是基于天文学和解剖学,而塔罗牌占卜涉及符号学、直觉和潜意识。尽管对算命的准确性仍存在争论,但许多人认为它可以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和指导。 算命的价值和局限性 算命可以为探索自己和理解潜在可能性提供一个平台。它可以帮助人们识别自https://www.sxsjjy.com/view/255391
9.头条文章如果看到一个人中了彩票,或许很多人都会说“这个人偏财真旺”,因此「偏财」总是与发财、发意外之财被列为近似同义词汇。「偏财」在命理系统里属于是一种受欢迎的十神,尤其是当其占据了四柱的主要地位或者成格局时,基本的表现都是出手大方、言谈举止风趣大方,言词较于开朗不拘谨,花边新闻也随时都伴随而生。当然https://m.weibo.cn/ttarticle/p/show?id=2309404735776943636938
10.中国画的形式语言11篇(全文)这是一个歇后语,张飞是个粗人,不会穿针引线;张飞穿针眼就要睁大眼睛盯着针眼看,就成了大眼瞪小眼了。应该是说所要做的事不是自己擅长的,只能干着急,没有办法。张飞乃一屠夫,手也超乎常人大,根本拿不了针线 为刘备五虎上将之一,也不可能去做这种初级工作 这句话是歇后语,比喻不适合的人做不恰当的事,起不到https://www.99xueshu.com/w/ikeyog2odmmu.html
11.陕北说书《罗成算卦》书词一时来到金殿,倒身的点跪 哦,朝王一变是卷帘散朝,罗成回到自己府内。 换了平日的衣衫一套,在怀中揣了十两白银。 暗藏一把宝剑就往主街前算卦走的来了。 唱: 罗成这边就没消停,袖藏宝剑出门前。 忙的一个大街就往前行,街上景致闹混混。 人挤人来,人扛人,慢慢走在这大人群。 https://www.douban.com/note/235314027/
12.选取卦爻的方法周易卦爻词解说六爻占卜注意:信则灵,不信则不灵,人要有良知和道德底线,卦象如果让人作恶,就不要跟着他走。 如果需要384爻每一爻的吉平凶。可以和我要。 易经怎么算卦du知道军其实都说了。。现在主流是纳甲筮法和梅花易数也就是所谓的六爻和梅花易 易经本身是讲卦爻的阴阳规律的。儒家的辞是儒家对于这种规律填补了辞,作为自己的一种https://www.dadaojiayuan.com/liuyao/40136.html
13.好聪明的开发者!当AI搜索遇见Agent;Claude官方提示词库;AI+玄学科普Anthropic 发布了最新的 Claude 3 系列模型,同时整理并发布了一个「Prompt Library (提示词库)」,如左图所示。 Claude Prompt Library 目前包括 60+ 高频应用场景的提示,包括互动游戏、应用开发、教育、创意、翻译、创作、数据分析、社交、娱乐、技术工具等等方面。而且!每份提示词都有规范的输入、供参考的输出和https://blog.csdn.net/ShowMeAI/article/details/136492302
14.用.NET开发MSN聊天机器人甚至如果对方说“你好笨”,你让机器人回答“我才不笨呢”,对方一定会觉得,这个机器人还行,还知道别人说他笨。 3 中文分词 一个聊天机器人当然要懂些中文。中文处理的基础就是中文分词。分词是什么?“分词就是将连续的字序列按照一定的规范重新组合成词序列的过程。”这个定义是我抄的。请查阅这篇文章:http://https://www.cnblogs.com/cocobase/archive/2004/06/09/14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