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重阳节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重阳节的故事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知道这首诗写了什么节日的事情吗诗中写的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事情!每到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会全家出动,登高赏菊插茱萸,很是热闹。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一个叫桓景的农夫,他和妻子守着几亩田养活孩子和父母,日子过得倒也安生。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突然害起了瘟疫,夺走了很多人的性命,尸首遍地也没人掩埋。桓景的父母也没有逃过这一难。看着村子里的乡亲们病的病,忘的忘,桓景非常痛心,决心要找出原因,拯救大伙儿。
一天,桓景在一棵大树下休息,突然看到老父亲拄着拐杖一摇一摆地向他走来。桓景喜出外望,一把抓住父亲的手说:“父亲,父亲,您还活着啊!”父亲抓住他的手说:“儿啊!你还记得小时候我教过你的歌谣吗战胜瘟疫,救治乡亲们,就全靠你了!”说完,老父亲突然不见了。桓景急得大喊:“父亲,父亲……”他一着急,就醒了,原来是一场梦啊!
桓景仔细地回想父亲跟他说的话,小时候的歌谣,啊,想起来了!他不禁小声地哼唱起来:
汝河里,有瘟神。
爬上岸,人遭殃。
东南山,费长房。
除瘟疫,他帮忙。
桓景一下子明白了:原来这瘟疫都是汝河里的瘟魔带来的!要想救大伙儿,就要到东南山找费长房神仙帮忙。想到这里,桓景立刻动身到东南山,寻找神仙。
桓景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山,趟过了一条又一条的大河,吃尽了万般苦头,终于到达了东南山。只见这里云海茫茫,树木葱葱,溪水潺潺,到哪里去找神仙呢
桓景找了好几天,都没有找到神仙。一天,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发愁,突然面前出现了一只雪白的仙鹤。奇怪的是这只仙鹤冲他直点头。桓景不明何意,也向仙鹤点头示意。谁知仙鹤忽然飞出去两三丈远,之后又向桓景点头。桓景走近它,它又飞走了。
桓景明白了仙鹤的意思,便跟着仙鹤向前走。就这样,爬过了几个山坡,转过了几个弯,仙鹤终于停了下来。桓景喘了一口气,抬头看去,只见不远处的山坡上坐落着一座古庙,庙门口的横匾上写着“费长房仙居”几个大字。桓景惊喜万分,快步来到门前,但是大门紧闭,怎么叫也无人应答。桓景以为仙人不在,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门前,等着仙人回家。直到第四天的早上,大门终于开了,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走了出来,来到他面前说:“念你一番诚意,为民除害,随我进来吧!”桓景明白了这位老人就是费长房神仙,连忙磕头拜师,跟着师傅进了门。
之后,师傅送给他一把降妖青龙剑,并传授给他除妖的法术。从那以后,桓景每天跟着师傅刻苦练功,一心想着回去除害。
一天晚上,师傅对桓景说:“桓景啊!明天就是九月初九,汝河里的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了。你的武功也练得差不多了,如今正是你斩妖除魔的时候,带着青龙剑回去吧!”师傅又拿出一个包裹,说,“这里有茱萸叶子一包,酒一瓶,你拿回去分发给大家,让他们登上高山去避祸吧!”说着,师傅召来仙鹤,将桓景驮回了汝南。
回到家乡,桓景把乡亲们召集起来,把神仙的话跟大家说了一遍。第二天一早,他带着大伙儿登上了附近的高山,并把茱萸叶子分给了大家,又把酒倒给大家喝,说是有驱除瘟疫的作用。桓景把大家都安排妥当之后,就提着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瘟魔的到来。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走上岸,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却没有看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怒火中烧,几步窜到山下,准备冲上高山。突然它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熏得它头昏脑涨,不敢靠前登山,只好转身向村里走去。
诺大的一个村子,只有一个人端坐在屋中。瘟魔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不过他,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剑光一闪,青龙剑如同一道闪电,射中瘟魔的心肺,瘟魔倒在血泊之中。乡亲们见了无不拍手称快!
从那以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从那时起,人们就将九月初九定为一个美好的节日——重阳节。在这一天里,人们全家团聚,登高望远,佩茱萸,赏,欢度佳节。
关于重阳节的几则故事
故事之一:
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
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处。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
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庄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
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不大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到今。
节日起源: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由于年代久远,节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确。因此,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其一: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把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其二: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民间传说: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日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婓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酒,此蜗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鶪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干宝《搜神记》云:淮南全椒县有一丁氏,嫁给同县姓谢家,由于谢家是大富户,她婆婆却凶恶残暴,虐待丁氏,强迫她干繁重的家务,经常遭到痛骂和毒打。丁氏最终忍受不住,在重阳节悬梁自尽。死后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说:"做人家媳妇每天辛苦劳动不得休息,重阳节请婆家不要让她们再操劳。"所以,江南人每逢重阳日,都让妇女休息,叫做“休息日”。这位姓丁氏的妇人立祠祭祀,称为“丁姑祠”。以后,每逢重阳节,父母们要把嫁出去的女儿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将重阳节称为“女儿节”。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酒,以辟邪延寿。
唐代诗人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民间故事继承了《续齐谐记》的故事梗概,再添上民间艺人想像创造的情节,又产生了很多重阳节传说的异文。这里选择了三则重阳节传说异文展示给大家。
第一则:采自河南
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几片地,安分守己的过日子。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子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他就决定前去拜访。
谁知他翻越了千山万水,还是找不到仙人的纵迹。有一天,他忽然看见面前站着一只雪白的鸽子不断地向他点头,桓景走近前一看,鸽子忽然飞了两三丈远,落地后又不断地向桓景点头。就这样,桓景跟着白鸽,终于找到了费长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门口,恭恭敬敬的跪了两天两夜。到了第三天,大门忽然开了,一个白发老人笑眯眯的对他说:“弟子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进院吧”。
费长房就给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让他练习降妖的法门。有一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说完,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乡,就把费长房的话向大伙儿说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就带着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分给每人一片,让瘟魔不敢近前。又把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降妖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
不一会儿,汝河里狂风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来。忽然抬头看见人群都在山上欢聚,它便冲至山下,却被酒气及茱萸的香味吓得不敢上前。一回头,又看见桓景抽出宝剑,和瘟魔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斗他不过,转身就跑。桓景“嗖”的一声射出了宝剑,宝剑闪着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钉死在地上
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人们就把九月九日登高避祸的习俗,一代代的传到现在。
第二则:流传在陕西关中一带
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
庄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
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不大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第三则:吃重阳糕的传说:
一、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相结合
二、与诵读方法的引导、实施相结合
三、与弘扬传统民族节日相结合
四、与阅读教学课堂实践相结合
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到学生识字量的因素外,也要把握住小学生好动、活泼及好奇的心理因素,更要坚持课堂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方式。大多数的小学生都爱听故事,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多也都是以故事的形式传承下来。在现今的语文教材中也保留有许许多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对于这些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故事,可以在课堂上通过穿插表演、讲故事等形式,寓教于乐、寓学于乐,让学生能更好地吸收课文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例如,笔者在教《守株待兔》这篇寓言故事时,为了让学生感悟寓言的寓意,设计了一个表演环节,让学生扮演兔子和农夫。简单的表演,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然后,笔者再向他们揭示这个故事所阐述的寓意就更能被学生所接受了。
重阳节主题讲话稿范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在这丹桂飘香,金秋送爽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你们知道重阳节的来历吗让我来告诉大家,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的诗词佳作。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爸爸妈妈都忙于工作,早出晚归,是谁给我们做好了可口的早餐等着我们,是谁迎着早晨的第一缕阳光送我们到学校,目送我们进入校门,是谁在烈日下,在放学的孩子中搜寻我们的身影,衣服脏了是谁洗好后叠在衣柜里,让我们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是谁在我们上课外班的时候,等候在教室外,是我们亲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他们不计回报的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幸福快乐的生活,今天在这特殊的日子,我倡议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来感谢他们为我们做的一切吧!
首先,从内心要感激他们的付出,对他们要轻声细语,不要把长辈对我们的宽容当成是应该的,心里不高兴的时候就对他们大吼大叫。其次,要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在他们做家务劳累的时候给他们捶捶背,在他们生病的时候要端茶送水,在晚上做完作业后和他们一起运动锻炼身体。
在我们学校搬迁到新校园的一学年里,我们在县教育局均衡教育思想和全力改善教育教学环境、促进教育式发展的举措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和我们在座的老教师们默默支持下,一小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师生精神风貌有了明显的提振,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就今天座谈会的机会,我代表学校向大家汇报一下近年来学校所做的工作、存在的困难和下一年工作目标,期盼能得到在座的各位前辈的一如既往的信赖和支持。
一、一年来学校所做的工作
1、坚持依靠正确的办学理念,全力推进发展。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环境极大改善的机遇,进一步理清学校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价值观念。以“传承、发展和超越”为主线,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全力推进我校教育式发展。以文化立校(立德励学、尽责向上)、环境育人。校训、校风、校徽、校歌逐步深入师生心中;校报《晨光》特色鲜明,出版校刊《永远的幸福追求》和《静听花开的声音》。班主任成长团队“心语工作室”颇受班主任的欢迎,教师的学习工作群“让思想自由的飞翔”成为大家交流的精神家园。班级的文化特色显现、异彩纷呈。
2、外树形象,内练素质,做“博学、善导、包容、合作”的一小教师。
学校继续与全体教师签订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承诺书》,继续用“十不准”的要求保住师德的底线,一年来没有接到一起关于教师有违师德的举报。
这一学年里,我校参加省级培训的老师就多达26人次,参加市级培训、学习的老师多达45人次,教师外出培训有计划,培训经费在增加。XX等地都有我们教师认真学习的身影,大家学习后及时写出反思或体会在《XX教育网》和校报上发表,共有五六万字。发挥骨干教师积极主动的作用,大力开展“同课异构”、“课堂大练兵”、“新进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展评课”等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开展丰富的教师业余文化生活,排练合唱节目,举行跳绳、投篮、拔河比赛,开展办公室文化的构建和评比。以增强凝聚力,活跃教师工作之余的生活。
3、教育教学活动丰富多彩,成绩喜人。为素质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办学特色的显现打下坚实基础。
二、当前学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出的多进的少”
我校自19XX年将三至六年级师生划分一半到实验小学后,就一直存在着教师“出得多进的少”的情况。大量教师的退休以及调出等导致师资数量上的不足,除近几年城郊几所学校拆并后随学生来的少数教师补充以外,其他的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选招和分配了。从20xx年7月以来,我校有六名教师到龄退休、两名教师提前退休、两名教师调出、一名教师去世、教育局调用两人,共计减少13人,而只增补三人。这两年减少教师的数量是城区另外三所学校之和还要超过,但补充教师占不到五分之一,学校的压力很大。
首先,由于我校的新搬迁,内部需更新添置的太多。仅搬迁的这一年来,我们在搬迁费用、校园标牌、宣传栏、窗帘、空调等大件上的投入近三十万元,相当于一学期的公用经费。目前学校的音乐已配备到位,科学室也首先落实一个全新配置,即将安装,图书室新增图书八千多册
好在县教育局已在着手摸索、建立解决教师交流工作方案,尽大可能去缓解师资不均衡的现状。我校是列为提供需求交流岗位的小学之一,这学年,我们从XX等校交流来教师六名,他们都是一线的骨干教师,除一名新分配的教师外,他们都是县级及以上的学科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教坛新星等,既解决了我们教师紧缺的现状,也优化了我们教师队伍的结构。近两个月来得到了学生的赞赏、家长的肯定和同行的认可
三、本学年工作目标
各位老教师,尊老爱幼,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座的各位为了学校的发展,辛勤工作了几十年,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学校今日所取得的成绩,与你们昨天的奋斗与贡献是分不开的,它凝结着在座各位的心血和汗水,饱含着你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离退休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尊老敬老绝不是重阳节一天的事,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你们解决生活的困难,多给你们一些心理慰藉。希望你们经常到学校看看、走走,给我们以指点和支持。在全面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进程中,我们要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智慧,与时俱进地做好离退休工作,要全心全意为老同志服务,做到在政治上更好地关心老同志,在生活上更多地照顾老同志,在工作上更有效地发挥大家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养老助老的优良传统,努力为老同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最后,衷心祝愿你们节日愉快、身体健康、阖家欢乐!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小伙伴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大四班的李**。有谁知道这个星期三是什么节日吗我来给大家说说---重阳节。“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你们知道重阳节是谁的节日吗重阳节可是爷爷、奶奶这些老人们的节日!所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我希望大家都能够尊敬长辈,爱自己的爷爷奶奶,在生活中自己的事自己做,要多体谅爷爷奶奶的辛苦,帮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做一名孝敬长辈的好孩子。到重阳节的那一天,我们还要为爷爷奶奶送上一句祝福,相信大家也会这么做的,对吗
大家可以和自己的家人一起组织一次郊游,一定会有所收获的。古代有许多大诗人都写过一些经典的诗句,像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岑参的“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下面我来背诵一首与重阳节有关的经典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早上好!
今年10月XX日是重阳节,请问大家准备做什么吗
最后,我还想问今年重阳节大家想好准备做什么了吗我想答案肯定是多种多样的,但只要大家去做了,这个节日的目的就达到了,当然最好的是没有重阳节的时候大家也能经常这样做,我想这应该也竖家设立这个节日的初衷吧。谢谢大家。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国旗下的讲话题目是《花有重开日人无常少年》。
我们刚刚度过祖国XX岁的生日,国庆节的喜悦还在继续,安静的心情释放着心的微笑。转眼又到九月初九重阳节。自古以来,九月九就是思念的节日,古诗有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逝代人在重阳节思念之情,在古代重阳是团圆的日子,因为不能团圆,在外的诗人心中思念家中的兄弟亲人,写下了传世的诗歌。思念之心,字字显露真情。现在我铭家给重阳节赋于新的寓义,这一天定为老年节,我国同世界上的好多国家一样,慢慢步入老年社会,关爱老年人,关心长辈,已成为整个社会的责任。让每个人献出一点受,这世界就会变得更美丽。有一天老师、同学们也会老,看看老年的亲人,一晃几十年下去,那也许就是每个人的写照。
踏青、折柳、登高、放纸鸢……你知道古人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吗?古人的传统习俗是怎样形成的?诗中又是如何记载这些习俗的?
踏青
踏青,古时也叫行青、探春、寻春等,古人在春季里有踏青游乐的习俗,人们聚亲约友,承大好春光到郊外游玩,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先秦时人们就有踏青的习惯,可追溯到《诗经?溱洧》中。唐宋时期,踏青的风俗空前兴盛,着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即描绘了汴京城清明时节游乐的情景。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放纸鸢
纸鸢起源于春秋时代,发明者为墨翟,当时是用木头制成,被称为“木鸢”或“风鸢”,主要被用于战争,是战争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而风筝作为人们喜爱的娱乐玩具,是从隋唐时代开始的,由于这一时期造纸业的发展,人们开始用纸张来糊制。正是纸质材料在取材上的相对便宜和方便,为风筝(纸鸢)的普及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宋代文化经济的繁荣和民间手工业的兴起,使得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当时由于文人的参加,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饮酒
关于酒的由来众说纷纭,汉代无论宫廷中还是民间都有重阳饮酒的习俗。重阳节饮酒的起源与汉代崇尚仙术、追求长生不老有关,其最初目的是求阳通神和辟谷成仙。酒一般用酿成,文人墨客也常采摘新鲜泡酒饮,称为“露饮”。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放灯
元宵节放灯始于汉代,当时名叫“上元燃灯”。东汉明帝刘庄因提倡佛法,曾敕令正月十五“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祭神,表示对神佛的尊敬。南北朝时,元宵张灯已蔚然成风。到了唐代,元宵放灯活动盛况空前,大街小巷灯光通宵达旦,人们熙来攘往,车不能调头,人难得转身。除了民间放灯的风俗活动之外,历代文人也创作了大量生动的诗词传唱吟咏。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登高
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关于其起源,一说是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认为山神能消灾避祸。同时,登临后的自然风光激发了文人创作的热情,登高逐渐演变为感性的审美活动。登高在唐代尤为盛行,涌现了许多以登高为主题,或涉及到重阳登高习俗的名篇。
王维
折柳
折柳送别在汉代本是一种具有特殊文化背景的地方性习俗,最初只是一种民间行为。隋唐以来,“折柳”一词才开始为诗人们在别离意义上有意识的加以运用。在诗词中,“折柳”常作为送别和寄远的符号。“折柳”之寓意当为离情常在,表示亲情或友情长系心头,永不相忘。缠绕的柳枝是思念的象征,表达的是人们对远行的亲友安康美满的祝福。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社
春社是祭祀土神的日子,宋代以来,确定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故名“春社”。每逢春社日,官府及民间皆祭社神,消灾避祸、祈求年丰,其中有饮酒、分肉、赛会、踏青、踩桥、妇女停针的习俗。同时,人们也借春社之机,开展各种以祭祀为主要内容的娱乐活动。随着时代的推移,“春社”的娱乐性与乡俗中的庙会、集市等混为一体,形成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一道饶具风味的文化风景。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斗草
斗草在周代已行,《诗经.周南》中便有记载,最初以采集草药为主。人们在单调生活之余,在田地郊野采集百草以自娱,以娱乐为目的的斗草游戏随之流行开来。南北朝时期斗百草于南方已演变为节俗,广为流传。唐代之后,人们的游乐活动异常丰富,逢踏春之日,无论后宫闺阁,或是田野巷陌,斗草之盛无处不见,而且愈渐成为妇女儿童的专属。
破阵子.春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一、欣赏法,把学生带入诗境
古诗语言凝练、准确而神兼备,具有韵律美和节奏美,古诗教学,应该运用欣赏法,使学生进入意境,激起学古诗的兴趣。如教师范读《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训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下面加点的词要读得重一些,这些词都是每句诗强调的重点,“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强弱,比如“远”稍强,“近”稍弱,“高”稍强,“低”稍弱。
教师只有充满感情地范读诗句,处理好重音、速度和停顿,产生起伏壮观的诗情画意,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古诗的欲望。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实践与探索
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充分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探索实践中,充分感觉到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感觉到实践与探索的个中滋味,备受古诗意境的深远、音韵的和谐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
磨磨叨叨的“满堂灌”,眉毛胡子一把抓,收不到一点的实际效果。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不能单靠教师的空洞说教,最华丽的辞藻、最富于逻辑的解说,都不如学生实践和交流过程的感受来得深刻和真实。如《题西林壁》这首诗字面的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懂得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师没有必要一词一句的解释,如果唠叨的解说,反而会徒劳无功,唯有教师精心设疑,提出问题,使学生思维因“疑”而动,缘着“问题”而想,通过动手亲自查询有关的资料,学生动口才有源泉。教师应结合回答问题的内容,进行理顺、总结和提升,并精讲不足之处。
又如我教学古诗《赠汪伦》,放手让学生采用自读自悟、讨论交流的形式,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的生活体验,想象人物离别时的心情。接着,让学生自由走动,和平时闹矛盾的同学手拉手深情地齐读一遍,然后将诗中的“汪伦”改为对方的名字,在将此诗互读一遍。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大家都附着耳朵说悄悄话,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充满丰富、生动的情感宣泄,从而使学生懂得了友情的珍贵。
三、读读议议,读读演演,感悟人生
除了感受到《题西林壁》的意境美之外,这首诗重点应放在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诗人左看右看,看来看去为什么时候总“不识”庐山的真正容貌呢?此所谓“先启后发”,留给我们思考的余地,然后摆出答案:只因为自己始终还没有离开庐山的范围啊!最后诗人慨叹一声,嘎然而止,余下的意思,就留给读者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思索。
如果直接地把大道理告诉学生,他们肯定一知半解。于是,我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来讨论:如我们班有个长得很丑,但是学习却非常优秀的同学,我们应该怎样看呢?讨论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学生在有了感性认识后,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首诗所蕴含的道理。这时,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我让一个学生扮演苏轼,其他的人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采访内容是学习这首诗后受到的启发。虽然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但是都始终围绕着学习这个主人翁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展示,思维活跃。
四、转变角色,发挥想象,体验情感
古诗往往是诗人的生活经历真实写照和思想感情的真情流露。因此,我认为转变角色,发挥想象,体验情感是古诗教学的关键。可是,具体到每一首古诗,怎样诵读?如何在读中有所感悟?从何想象?这要回到古诗的内容上来。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抓住题眼“忆”,整体感悟古诗。我让学生思考:题目中哪个字最能反映诗中的意思?应该怎样读?当人们在重阳节用传统的方式庆祝节日时,诗人此时会怎样“忆”家乡的亲人?
(二)转变角色诵读、品析诗句。
1你认为那个诗句最能表达诗人此刻的思念之情?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你认为从哪些字眼最能流露出诗人思念、孤独之情?读一读,想象诗人的此情此景。(诗人一直漂泊在外,自然会常常产生思乡念亲之情,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会更加强烈。从“独”、“异”、“倍”可以想象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旁白引读,体验情感。
师:重阳节佳节,家乡的兄弟们此刻一定插上茱萸香草在登高了,唯独我——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此时此刻,家乡的兄弟们也一定在想念着我,遥知——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是呀,遍插茱萸少一人。怎能不让我——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在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转为当事人的角色去诵读,将诗人的情感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去体会诗人的情感。这样学生不只是学习者,而是完全沉浸在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中,感受怀乡思亲的情感,接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教育。
五、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国学,是祖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博大精深。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是时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教师要学习和传播国学经典,努力营造课堂的国学文化气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国学经典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举行经典诵读活动
在平时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式,例如课前五分钟诵读、举行朗诵比赛、表演读、古诗新唱等,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润养身心,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无形中得以传承。此外,我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在国学课上做一些讲解与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内涵。让国学经典课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学经典传承活动中来,增长见识,修养身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把国学与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结合
好的习惯包括举止文明、尊重他人、诚实守信、认真听课、规范写字读书、感恩、勤俭节约、惜时守时等,这些都可以在国学经典中找到。
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要做到三到,在《弟子规》内容中说道: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者缺一不可,如此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读书时,心、眼、口都能一起用到这件事情上,加上手到、脑到和信心,才能发挥实力。肯用心思索,用眼睛专注书中的文字,用口清楚地念出字或动手搜集资料,并且养成力行的习惯,这样读书、做事就能成功了。古人写字使用毛笔先要磨墨,如果心不在焉,墨就会磨偏了。写出来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心定不下来。有同学因为不小心地碰撞而吵起来,互相指责对方,我就用《弟子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这些内容教育他们,让他们懂得要讲究文明、和睦相处。通过类似的国学经典,让孩子们懂得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同时,加强养成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把国学经典与养成教育融合在一起。国学经典无不渗透着做人的哲理,尤其是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名言,经久不衰,至今仍散发着勃勃生机和魅力。我们宝安中学附属小学创作的《附小三字经》,就是把国学经典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相联系,让学生学会感悟和反省,督促自己,规范自己言行举止,做一个文明守纪的学生。
三、开展传统节日的教育活动
关键词:小学英语;片段教学;教学质量;教师发展
教学片段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是局部,是部分。它是截取某节课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加以实施的过程,呈现的是完整的教学实施过程的一个断面。在这个断面中,通过对指定的教学任务的片段描述,较为详尽地勾勒出教学环节所呈现的内容、所采用的方法以及执教者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思想。
一、教学片段的特点介绍
教学片段虽然有别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但是,它具有课堂教学的某些特点。其中,最为明显的特点如下:
1.教学片段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2.教学片段具有相对的完整性
虽然教学片段截取于某一完整的课堂教学,但是它能反映出某一学习内容在某一学习阶段的全过程,是基于完整的课时教学目标的分阶段体现。因此,从教学片段的组成项目来看,有教学内容的出处、有教学目标的定位,还有具体的教学环节表述,体现了目标与过程的完整、实现了目标与过程的协调。
3.教学片段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教学片段在内容的选取上极为广泛,源于日常教学范畴的方方面面。在其呈现形式上,不仅提供了教学内容的出处与目标定位,而且在环节的表述上,有详细的分步活动介绍以及目的说明。这样的呈现形式,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学习与体会,更有利于教师的模仿与实践。
二、教学片段的版块构成
教学片段与正常的课堂教学不同,它是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截取的某一部分的教学过程记录。之所以谓之“片段”,是因为它所呈现的只是某一学习内容的某些教学环节,篇幅不长,环节也有限。
那么,如何在这不长的篇幅、有限的环节中折射执教者的教材处理能力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适切性呢?又如何依托短小的篇幅内容实践科学的教学原理与有效的教学行为的有机整合呢?
在此版块中,我们主要描述了教学片段的内容出处,涉及教材、模块、单元以及主要教学的内容等,要求简洁陈述,但一目了然,便于教师的检索与选择。
【案例1】
本教学片段选自小学牛津英语上海版五年级第一学期模块二第一单元Grandparents,主要涉及一些动词词组(如writeane-mail,goshopping,playchess等)以及有关频率的问答(如Howoftendoyou...?I...twiceaday.等)。
本教学片段描述的是其中ontheInternet的教学过程。
【案例2】
本教学片段选自小学牛津英语上海版四年级第二学期模块一第三单元Lookattheshadow!主要涉及一些自然景物或公园人文景物的学习;同时,借助太阳的变化感受描述影子的变化。
本教学片段描述的是其中shadow的教学过程。
2.目标定位
在此板块中,我们主要描述的是学习内容的掌握要求,从学科教学要求出发,兼顾各项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切忌“拔高”或“降低”要求。
目标定位:
(1)学习词组ontheInternet,掌握发音,理解含义;
(2)了解三种基本的网络交流方式,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表达,实现语用。
(1)掌握单词shadow,记忆其音、形、义;
(2)结合生活经历,感受shadow的不同变化,能进行合理表述。
3.操作要点
在此版块中,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若干环节的具体实施来清晰呈现整个教学过程。其中,涉及教学所需要的材料、所选用的方法、师生在过程中的角色等各个方面。此外,还可以就某些学习环节的作用略作批注,便于教师的理解。
操作要点:
Step1:Lookandlisten
T:LindaplayschesswithhergrandfathereveryFriday.AndsheplayspingpongwithhergrandmothereveryMondayandThursday.Whatdoesshedoatweekends?
Step2:Haveamatchinggame
Step3:Answerandlearn
T:WhatdoesLindadowithDannyatweekends?
Step4:Drawaconclusion
在细化处理三种常见的网络交流形式的基础上,教师将三者总结,提炼得出:It’sagoodwaytotalktoeachotherontheInternet.
Materials:Lookatthesun.Inthemorning,itrisesbehindthehill.Thetree’sshadowislong.It’sonthelawn.Atnoon,thesunishighinthesky.Thetree’sshadowgrowsshort.It’sonthebench.Thesungoesdownintheevening.Thetree’sshadowgrowslongagain.It’sonthepath.
借助有关太阳朝起暮降的图片演示或视频观赏,聆听如上语段,感受一天之中三个主要不同时段太阳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发的一些特点变化,感受shadow(影子)。
Step2:Answerandlearn
T:Thesunrisesbehindthehillinthemorning.Whatcanyouseeinfrontofthetree?
S:Wecanseetheshadow.
Learn:shadow(能与window进行发音与词形的比较)
Step3:Lookandguess
Guess:Whatshadowisit?或Whoseshadowisit?
提供给学生各种黑影图像,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猜测,由shadow的外形猜测所代表的物体,形成鲜艳的物体与黑色影子之间的合理连接。这个游戏,话语陈述较为简单,因此,学生较为喜欢,参与度较高。
Step4:Morepractice
(1)Lookandsay:Inthe...,thetree’sshadowis...
结合以上环节提供的文本材料内容,结合图片所示以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以树为参照物,描述影子的长短。
(2)Haveanimagination
提供一幅影子的图片,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对图片的想象,通过互动对图片进行描述。
如:Lookattheshadow.It’snotacar.It’sa...
(3)Trytosay:Inthe...,thetree’sshadowis...It’s...(具体投射的位置)
onthelawnonthebenchonthepath
4.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
如今,网络成了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教材所提供的学习内容,为了将Internet具体化,教师抓住write,chat,talk等动词特点,融常见的网络交流方式于课堂学习,丰富了Internet的学习范围,也使学生兴趣盎然。最主要的是,教师不忘将语言训练融于网络形式,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教学片段运用微格方式来解析某一教学内容。可以说,这一内容的教学呈现一定是一线教师所急需的,可能是他们难以有效解决的症结、也有可能是他们教学过程中的盲点或误区所在。
从我区的实践过程来看,教学片段的内容涵盖面较为广泛,有某一个教学内容的导入环节的设计,有某一个教学内容的新授阶段的设计,也有从巩固环节入手,对教学过程所作的梳理与描述等等。
【案例1】关于导入教学内容的教学片段
导入TheDoubleNinthFestival的教学设计
内容选自小学牛津英语上海版五年级第一学期模块二第一单元Grandparents,主要涉及一些动词词组(如writeane-mail,goshopping,playchess等)以及有关频率的问答(如Howoftendoyou...?I...twiceaday.等)。
本教学片段描述的是导入TheDoubleNinthFestival的教学过程。
(1)复习中国三大传统节日的名称及特性,导入故事TheDoubleNinthFestival的教学;
(2)通过听、猜、说等不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Step1:Lookandsay
TheMid-autumnFestival,Great,Great,Great!
Weenjoythemoon’sarrival.Bright!Bright!Bright!
Weeatmoon-cakesinthebowl.Yummy!Yummy!Yummy!
TheDragonBoatFestival,Great,Great,Great!
Wewatchdragonboatraces.Fun!Fun!Fun!
Weeatricedumplingsinthebowl.Yummy!Yummy!Yummy!
TheSpringFestival,Great,Great,Great!
Wewatchcolourfulfireworks.Colourful!Colourful!Colourful!
Weeatdumplingsinthebowl.Yummy!Yummy!Yummy!
Doyoulikefestivals?Doyoulikefestivals?
Let’sgettogether.Andhaveagoodtime!
通过一首学生熟知的节日(中秋节、龙舟节和春节)儿歌的吟诵,步入学习氛围。这首儿歌所涉及的内容中,不仅包括中国三大传统节日的名称、节日的特性,如饮食、行为等,而且还包括节日给予人们的各种心情与感受等,简短、上口、内容丰富又富有童趣。
Step2:Listenandguess
T:Herearesomeriddles.Let’slisten.Whatthingsdothechildrenlike?
Kitty:Itisasmallpacket.It’sred.Thereissomemoneyinit.ChildrencangetitattheSpringFestival.Whatisit?(It’sanenvelope.)
Ben:It’salongboat.Itlookslikeadragon.Therearemanypeopleinit.Theysailtheboattogether.Whatisit?(It’sadragonboat.)
Alice:It’sakindofspecialChinesefood.It’sround.Tasteit.It’sverysweet.PeopleeatitattheMid-autumnfestival.Whatisit?(It’samooncake.)
逐步浓缩节日较为宽泛的信息源,聚焦于三大传统节日中的某些特定的传统物品,通过听与猜的方式加以导出。这样做,不仅兼顾训练了学生的各项技能,而且也确保了课堂学习形式的多样性。
Step3:Thinkandsay
T:Myfavouritefoodismooncakes.AndmyfavouritefestivalistheMid-autumnfestival.
S:Myfavouritefoodis...Andmyfavouritefestivalis...
通过教师的示范介绍,融入自己的实际情况,建构特定的食物与节日名称的链接。在此过程中,融合更多的节日与特定的事物,以此结合学生的生活感受,展开言语训练。
Step4:Listenandguess
聆听“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感受中国传统节日以及文化元素,将中国传统节日聚焦在其中的重阳节;同时,辅以一组敬老图片,在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下自然导出了TheDoubleNinthFestival这一节日的学习。
【案例2】关于新授教学内容的教学片段
新授TheDoubleNinthFestival的教学设计
本教学片段描述的是新授TheDoubleNinthFestival的教学过程。
(2)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或核心内容进行合理表达的能力。
操练要点:
Step1:Listenandguess
T:Nowlet’slistentothispoemtogether.It’swrittenbyWangWei,apoetinTangDynasty.
Materials:
(唐)王维
聆听“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感受中国传统节日以及文化元素,将中国传统节日聚焦在其中的重阳节;同时,辅以一组敬老图片,在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下自然导出了TheDoubleNinthFestival这一节日。
Step2:Lookandlearn
Step3:Match,listenandcheck
Step4:Listenandlearnpassagebypassage
在欣赏TheDoubleNinthFestival这一节日时,图文合一,配以如下文字材料:
TheDoubleNinthFestivalisatraditionalChinesefestival.ItusuallycomesinOctober.
PeopleeatDoubleNinthcakesatthisfestival.Thecakesaresweetandnice.
Onthisday,peopleusuallygoonanoutingorclimbmountains.Sometimestheygotoseeflowershows.Andit’salsoaspecialfestivalforoldpeople.Onthisday,peoplegotoseetheirparentsandgrandparents.ManystudentsvisitoldpeopleinOldPeople’sHomes.Theygettogetherandhaveagoodtime.
采用的学习方式各有不同:第一段,鼓励学生借助日历暗示进行整体描述;第二段通过食物的选择进行描述,并通过配对练习,了解:Atdifferentfestivals,weeatdifferentspecialChinesefood.第三段,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展开节日活动的认识与记忆。在此段的学习过程中,主抓核心动词词组,体现本节日的特别之处。
Step5:Consolidation
(1)Listenagainandreadtogether
再一次整体感知故事,形成对重阳节较为完整的信息获取与认识。
(2)Readandfinishthetable
(3)Trytoretellthestoryaccordingtothetables
根据提炼的主要信息进行语言重组,鼓励学生能对核心内容进行复述和合理表达。
(4)Readthemini-passageaboutthefestivalandthentalkaboutonetraditionalfestivalyoulike
Keystructure:The______FestivalisatraditionalChinesefestival.Itusuallycomesin_______.Peopleeat________atthisfestival.Onthisday,peopleusually_________.Sometimesthey_______.Theygettogetherandhaveagoodtime.
【案例3】关于巩固教学内容的教学片段
巩固Peter’s“orange”party的教学设计
内容选自小学牛津英语上海版五年级第一学期模块一第一单元Mybirthday,主要涉及有关序数词和日期表达的学习。
本教学片段描述的是巩固Peter’s“orange”party的教学过程。
(1)通过故事学习、角色表演等活动,复习、巩固日期的表达;
(2)通过阅读、交流比较中西方生日派对的不同形式,感受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Step1:Enjoythestory
在整体聆听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片段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解决了学习的重点,也强化操练了学习的难点。由此,要求学生再次完整观赏故事,建构起一种较为清晰的故事情节以及明晰角色话语。
Step2:Answersomequestions
T:Hereare3questionsforyou.Q1:WhenisPeter’sbirthday?Q2:Whatorangethingsdotheyhave?Q3:Whycanwecallit“anorangeparty”?
Step3:Actoutthedialogueinrolls
本项目的要求是Sayandact,为此,教师设计了小组合作表演故事的形式,要求学生自由选择角色进行仿真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尽量不参照教材或课件提供的文字加以朗读,着力体现“演”以及真实性。
Step4:Readandfillintheblanks
Show:It’sSunday,thenineteenthof__________.ThechildrenareatPeter’sbirthdayparty.Jill__________anorangehat.Kitty’s__________areorangetoo.LookatAlice’s__________.Shecandraw__________onit.Dannylikeshisorange__________.Allthechildrenareveryhappy.
Step5:Morereadingcomprehension
T:Peter’spartyisorangebecauseyoucanseeorangethingsthere.Herearetwodifferentparties.Pleasechooseone,andread,thensharewithyourfriends.
生日派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基于教材学习板块要求的学习过程,确保了学生表演的准确与合理;而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活动设计,又确保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尤其是中西方生日派对的“大比拼”,更是贯彻语言文化性原则的极好佐证。
四、教学片段的实施成效
随着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的全面推进,课程已经不只是一种“文本课程”,更是一种“体验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形成能力的发展过程。
在新版上海市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在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根据学情,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对教材进行二度处理,借助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的变革以达到英语的学习实效。
1.强化了对教学内容的合理解读
通过教学片段,不少青年教师能从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中学会合理选取某一教学内容,从细微处入手来客观看待。通过对某一教学内容的目标定位分析与梳理,逐步养成了对于教学内容的理性思考,提高了他们捕捉教学内容核心的敏锐性。
从日常的听课、调研以及与教师们的交流来看,教学内容重难点的把握,大家不再觉得困难,成了一件驾轻就熟的小事。
2.形成了教材内容与方法的有效链接
通过教学片段,不少青年教师逐渐明晰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采用与之匹配的教学方法;即使同一教学内容,由于教师经验的不同以及学生情况的不同,也应该采用与之相适合的教学方法。
只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协调一致,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方法的成效,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教学内容的同时,实现学与用的完美结合。
3.丰富了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
好的教学片段不是凭空捏造,也不能随意想象而来。通过教学片段,不少青年教师逐渐理清了教学内容的环节处理,能较为理性地审视自身教学过程中呈现的盲点或误区,逐步解决了困扰已久的、自己难以有效解决的教学症结所在。
由于教学片段的内容涵盖导入、新授与巩固各个方面;不少片段在描述某一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方法各异,但殊途同归,教师们在比对、分析中逐渐顿悟,真切感受到了共性的智慧与个性的火花,在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中,能合理借鉴、大胆运用,教学经验日渐丰富。
教学片段折射出的是执教者对待教学工作的态度、对教材的合理解读、对新理念的内化以及对于学情、师情与世情的综合思考。因此,虽然短小,但是精悍,犹如“麻雀”,五脏俱全。
不过,在教学片段的学习与借鉴的过程中,如何有选择性地运用、创造性地运用,还有待加强与改善。
综上所述,教学片段较好地诠释了教材与教学的本质问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处理。通过对某一学习内容的教学片段的呈现,提供给一线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更多的教学思路,让大家在比较、揣摩、模仿、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其教学闪光点。最主要的是,在学习、借鉴与领悟的过程中,教师们能举一反三,找寻到适合本身与学生实际最佳链接的“灵丹妙药”。实践证明,教学片段的确给一线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带来了很多灵感,教师们从更为细微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方法的意识明显增强,教师们的教学实战能力得到了切实提高。可以说,在追求教学过程精致化的同时,切实促进了新教师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朱浦.小学英语独立语段教学的实践和思考[R],2009-10.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胡春洞.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
[4]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在祭月所拜祭的神和神物中,人们最早拜祭的是玉兔。根据现代学者闻一多先生的考证,最初人们认为月亮上有蟾蜍,由于“蜍”与“兔”音近混淆,蟾蜍变成了蟾兔,所以人们又认为月亮上既有蟾蜍,又有玉兔。再后来,又出现了玉兔捣药的传说,人们认为,玉兔捣的是长生不老的仙药。
除玉兔外,人们还要祭祀月姑娘嫦娥。
按照闻一多先生的说法,嫦娥、蟾蜍和玉兔,三者本是同源,嫦娥奔月后化为蟾蜍,蟾蜍又在传说中分化为蟾蜍和玉兔二物。然而老百姓毕竟不是学者,不晓得月姑娘嫦娥与玉兔的同源关系,于是就分开祭拜了。
(以上八篇均选编自《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节日节气》,中华书局)
〖中考链接〗
1.(2014湖南长沙中考题)综合运用。(共6分)
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住脚跟的根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滋养着民族的心灵,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广泛地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某校组织开展“我与传统节日”的综合实践活动。
(1)了解传统习俗(2分)
不同的传统节日,人们有不同的传统习俗。例如春节会贴春联、吃团圆饭……请列举出元宵节的两个习俗。
(2)讲述节日故事(2分)
(3)策划节日活动(2分)
班上将开展一次“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活动,如果同学们推举你为本次活动的策划人,你打算设计哪些活动项目?请模仿下面的示例写出一项,并说明活动目的。
【示例】项目:中秋诗词朗诵会
目的:增强古诗词的积累,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①项目:
②目的:
2.(2013河南中考题)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9分)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之一――谷雨(右图)
材料二传说,张仲景告老还乡时正值冬至。他路过白河岸边,看到风雪里劳作的乡亲们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弟子搭起医棚,盘上大锅,把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煮好后再用面皮把它们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耳朵很快就好了。此后,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2)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内容。(2分)
(3)联系两则材料内容,使用关联词语“不仅……而且……”写一句话,概括二十四节气和大自然、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3分)
3.(2007甘肃兰州中考题)我国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对联,请指出各联分别写什么节日。
叶落疏桐秋正半,花开丛桂月常圆。()
话旧他乡曾作客,登高佳节倍思亲。()
一、活动教学,老师先“活”起来
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活”就是激活学生的情绪,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将这种积极性迁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要使品德课教学“活”起来,老师也要“活”起来。教师应转变传统观念,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活”起来。新课改新形势下的品德课堂教学应该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这就要求老师一改以往单一、古板的教学方式。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采用小品、辩论、故事、议一议、知识抢答等教学方法,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魅力,使语言“活”起来。教师平时应该做个有心人,注意收集、积累,在品德课上运用一些名言、古诗词等,再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教师优美生动的语言犹如魔法棒,一定会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牢牢牵引。
以《我们的民风民俗》为例:中国是诗的国度。自古流传下很多和节日风俗有关的古诗。设计教学环节时,把这些古诗词有效地融入到课堂中,一定会使课堂增添不少文化底蕴。于是,在课的开头我打出了王安石的《元日》、苏轼的《水调歌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首古诗,让学生通过古诗猜节日,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为了使学生知道更多和节日有关的古诗,我还设计了“送古诗回家”的活动。
中秋节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重阳节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清明节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端午节
国亡身陨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
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再加上丰富多样的活动设计使我们的品德课既富有文化内涵又不失生动活泼。
二、活动教学,让学生“活”起来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要让品德课活起来,必须让学生“活”起来。兴趣是学生“活”起来的关键,有效的活动教学能让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潜在的认知兴趣。
1.活动导入,成功激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用活动来作为课的导入,能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抓住,让他们饶有兴味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2.活动课堂,精彩纷呈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注意力只能持续十五分钟左右。要让学生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始终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育环节,用形式多样的活动来维持学生的激情。
三、活动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丰富的活动教学使学生“活”起来了,教师“活”起来了,我们的课堂也因此“活”起来了。为避免活动流于形式,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我认为活动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1.活动必须以生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活动教学应该更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活动必须以生为本。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明确一点:活动是学生的活动,应该符合儿童的需要和实际。
当然,学生的“活”不是无限度的,这就要求老师起到很好的穿针引线的作用,把握好“活”的度。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摸索,设计的活动既让学生喜闻乐见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实践、体验、思索,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提高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学生会因为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精心设置、亲切的答疑解惑、适时地激励和引导而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
2.活动必须贴近生活
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程的主要特点。设计的活动一定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立足于生活,贴近生活。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儿童的生活实际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生活中鲜活的材料结合起来,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如苏教版品社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和我的同学》一共有五课,包括《自画像》《同学之间》《他为什么这样好》《同样是学习》《我不耍赖皮》。这一单元的内容,很容易让10岁左右的小学生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班级和学校生活是他们的主要内容,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大程度上是在学校和班级生活中形成,学校和班级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这里发生的社会关系构成了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以教学《自画像》为例,我设计了以下活动环节:1.夸夸我的同学:利用卡片,将同学的优点和缺点写下来,通过学习和交流,使学生对自己有了较深的认识;2.自我反省,激励他人,其中包括同学在课前要求父母写的“父母的勉励”,再加上“同学寄语”使学生在活动中既收获了一份珍贵的礼物,又改正了自己的缺点。这样的活动,既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又很好地让学生发展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
活动教学必须要从小学生的世界出发,用他们的眼睛、心灵和方式去观察、感受,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教育,加上教师生动活泼的语言和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这样品德课堂才能够真正“活”起来。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2]宋景堂.新理念新形式新教法.
关键词:古诗教学教学活动活动设计
一、诗歌概述
建设的速度快了,情感的交流少了,追赶的脚步快了,望月的目光少了,于是有人叹道:现代社会,“诗歌国度”那圈诱人的光环退色了,诗歌缩成了一弯孤独的月,被光怪陆离的霓虹灯挤到了浮云的阴暗里……
诗歌是生活的浓缩,是生活的结晶,是生活中灵魂的闪现,情感的迸发。千百年来,她合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脉搏,无时不刻不在撞击着国人的灵魂,一代代仁人志士“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丹心一片,映照汗青,多少呐喊发自肺腑,多少志士响彻云霄,多少深情洒向山山水水,多少酸泪沾湿青青衣襟……
在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诗歌是一种主要体裁,因为诗能启发我们的灵性,激发本真的自我,纵观选编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基本上氛围儿童诗和古诗两大类。
儿童诗是专门为儿童创作,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有些虽然不是一定为孩子们写的,但容易被儿童接受,适宜于儿童阅读。这些儿童诗有的以抒情为主,也有的偏于叙事,其中主要的有童话诗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寓言诗如《蚕和蜘蛛》,谜语诗如《画》,儿歌如《小小的船》,等等。
古诗一般而言则是指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大瑰宝――中国的古典诗词,这是祖先们把沉重的生活凝聚成的灵动的诗:遥看“西岭千秋雪”,注目“万里送秋雁”,听得“十里蛙鸣”,闻得“十里荷香”,江南草长莺飞,塞北金戈铁马――山川美景尽收眼底,国运盛衰流泻笔端;陈子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幽思,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李白的潇洒与傲慢,杜甫的心系天下寒士的博大情怀,极尽想象夸张之能,道不能道之景,抒无法抒之情,种种高洁的人格,种种优雅的情愫,种种洗炼的表达,汇成了一泓清幽的泉水,在心中汩汩流淌。
诗歌教学在小学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与诗歌本身的特点不能分开: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内涵,语言精炼,节奏明快,韵律和谐,从而形成特有的音乐美。特别是古诗,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抒情真挚,感人肺腑;写景自然,怡人耳目,这对陶冶学生的品德情操,发展语言,丰富想象,增进知识,培养创造力和审美力都有很大的作用。语文教师应该是这诗歌园地中的导航者,用鲜活的、富有激情的语言去引导小水手们起锚远航,品味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并且试着去创造诗一般的生活。
二、诗歌教学的活动设计
好诗如歌,如诗如画,跌宕起伏的旋律,韵律优美的节奏,层次分明的色彩,摇曳多姿的情态,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细细咀嚼,齿颊留香。在翻阅了大量教学文献的基础上,借鉴并吸取了自主教学活动的有关原则方法,我提出了“读”、“议”、“演”、“画”、“品”的诗歌五步教学设计法。
1.读:反复读,读通读懂。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说,拿到一首诗后,我们应该要求学生自己先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理解个别重要字词,了解全诗的大意,直到熟读成诵,首先从整体上去感受它的语言美、音律美。
在这一环节中,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法,但都要遵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教学常规,如可以分男女生或小组竞读,不拘形式的自由读,也可像古人背书那样摇头晃脑地读,集体朗读,等等。总之,就是要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鼓励读出特色,不可追求同一,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句的“味”、“美”、“趣”。
2.议:小组合作,体现自主。
例如我在教学王安石的《梅花》时,与同学讨论这首诗赞美梅花的什么品质,许多同学纷纷发言,有的从诗“凌寒独自开”中体会到不畏严寒、清高的品质,有的从诗“为有暗香来”中谈了梅花为人们送来芬芳喜悦,有的则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这是表明王安石不害怕恶劣的环境,表示自己要将变法坚持到底的决心,还有的则说是王安石心系百姓的表现,等等。思维的匣门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瞬息万变。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了课堂资源的优势互补,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3.演:再现诗句,感悟情感。
演即在“读”和“议”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将在读诗歌时的所感所悟用语言、动作、神态等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进一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画:画出内容,再创意境。
绘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是反映儿童想象的一面镜子。在诗歌教学过程中,不但应该要求学生领会诗句的内容,而且应该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然后让学生把想象到的情境用手中的彩笔画出来,把诗歌与绘画相结合,真正感悟到“诗情画意”。
例如在教学杜牧的《山行》时,要求学生提笔画一画: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土黄茅舍,红艳似火的满山枫叶,远近衬托,错落有致,诗人置身其中,停车观赏,流连忘返,朝气勃勃,热爱生活的神情,呼之欲出。写情中之情,鲜艳夺目,抒景中之情,耐人寻味,极尽情景融合之妙。
5.品:品读诗句,品出韵味。
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感悟了诗句的感情,把读诗后的情感体验与诗文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将诗的外在语言表现形式内化为自己的内心体验,此时就迫切需要将自己内心体验通过一种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品读,即反复地读,带着对诗句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读出不同的感受,读出不同的韵味。
例如许多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发现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因果关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假设关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所蕴涵的新生力量不可阻挡的哲理,等等,品出了诗句的哲理美。
以上五个环节,教师要点拨得当,学生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声韵美、意境美、哲理美、心灵美要同步进行,统一而不可分。教师要密切注意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结构水平出发,进行引导,切忌不顾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去作泛泛的抽象分析,将信息传输给学生,要深入浅出,不违背诗的原意,不泯灭诗的光泽,更不能扼杀诗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