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西伯侯姬昌,最有可能取代商朝江山,纣王为何还敢纵龙入海?
在商朝末期的诸王侯中,西伯侯姬昌最有贤名,也最得民心。
残忍无道的商纣王作茧自缚,为了摆脱商王朝的覆灭,曾集中如召集了东伯侯姜桓楚,西伯侯姬昌,南伯侯鄂崇禹、北伯侯崇侯虎,一同来到朝歌。
召集诸侯面见,是纣王听从了奸臣费仲的进言,诓骗四大诸侯觐见,主要目的就是斩草除根,除掉四大诸侯。使得四方八百诸侯群龙无首,猛虎无牙。
可是纣王最先杀掉姜桓楚和崇鄂崇禹后,崇侯虎有纣王的宠信保奏,免于一死。
姬昌在七王等众人的极力谏请下,也被恩准释放。最后姬昌又在饯行时,酒后误事,一番话招来了七年牢狱之灾。
历史上,崇侯虎是纣王的重要羽翼之一,也是掣肘西伯侯姬昌的重要力量之一。
当年,贤德的姬昌,得知纣王为政残虐,对朝臣和百姓发明了炮烙之刑,一声暗叹。却不曾想被人发现,最终向纣王告密的正是--崇侯虎。
崇侯虎与纣王沆瀣一气,纣王不杀情有可原,不难理解。
可姬昌的贤名天下皆知,就连纣王也高度认可,西周最有可能取代商朝,为何最终还是在河南的羑里城关押了姬昌七年之后,最终放他回了西岐。这样的做法不就是放虎归山么?
今天"源易缘"就从历史史料和《封神演义》等文学作品,来浅析下这个话题,供读者朋友们交流探讨。
一、纣王高度怀疑姬昌,并多次试探
在朝局上,纣王迫于朝庭忠良的压力,最终答应放姬昌一马。
可听到费仲的话,马上悔得肠子都青了。
费仲的原话是:姬昌外表忠诚,内怀奸诈,以利口而惑众臣,面是心非,终非善意。如果放他回国,必是纵龙入海,放虎归山,君上你必生后悔啊!
可纣王是九五之尊,一言九鼎。答应要放姬昌,不能说话像过家家。
于是费仲再奏一计,饯行时多灌姬昌些酒,让他酒后吐真言。
果然,姬昌放松警惕,酒后失言:称商周气数将尽,纣王不能善终,就在这28年之内,戊午岁中甲子年!
实话好说难听,纣王认为姬昌是怨愤辱朕,最后被关在羑里城七年之久。
七年来,纣王对狱中的文王,仍然不放心。最狠的一次,他听从妲己的话,将文王的长子--伯邑考杀死后,还将其肉做成了肉饼给文王吃。
身处囹圄之中,姬昌就一个态度--表现出做臣子的顺从。
文王用周易八卦推算出长子遇难一事,为了韬光养晦,装作什么也不知道,将肉饼吃了下去。
纣王听了这事后,还得意地嘲笑文王:圣人不吃自己儿子的肉。姬昌吃了自己儿子的肉都不知道,又怎会是圣人呢?
经过此事,纣王终于对姬昌放松了警惕。
二、姬昌有西岐的忠臣相营救,收买纣王心腹大臣
一方面是狱中文王的装傻卖傻,另一方面有西岐文王的近臣闳夭、散宜生等积极营救。
西岐朝臣们从有莘找来了上乘美貌女子,又来到骊戎、有熊购买了不少好马和奇珍物品……
最终,散宜生等成功用重金收买了纣王的心腹大臣费仲,将美女和奇珍异物,送给了纣王。
西岐的积极营救很是有效,纣王得到这些美女和宝物后,下令将姬昌释放,同时还送他许多兵器,御授他可以在朝歌城中夸官五日,之后还可以征伐其他各地诸侯的权力。
三、文王身怀天命,只有牢狱之灾,命不该绝
在《封神演义》原著中,纣王几次对姬昌恩赦,却又几次反悔,想杀掉他。
就连最后,文王能够成功逃脱,也是借着夸官时,乔装打扮,蒙混离开朝歌。
过五关时,面对纣王的追兵,还好有长有两翼的雷震子出手相救,文王才平安回到西岐。
其实,精通易经的文王深知并多次对他人讲过:自己只有七年牢狱之灾,灾满后自然可得善终。
文王回到西岐后,一方面不断向纣王表达自己忠心,一方面又利用纣王赐给他征伐诸侯的权利,南征北战,使得西岐地盘越来越大,人气越来越旺,实力越来越强……
最终,他的儿子周武王,在姜太公的帮助下,推翻了商朝江山,建立大周八百多年的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