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四大名著”系列之《学会提问》

“美团四大名著”,留给我们的不多了。我们已经浅析了三本,即《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金字塔原理》、《用图表说话》。现在要向最后一本进发了:《学会提问》。

《学会提问》是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经典著作,颇受好评。本书自从1978年第1版刊行以来,迄今已有12个版次陆续面世,它在批判性思维训练领域的权威性、可信度可见一斑。作者(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给本书设定的目标是:传授批判性思考和提问的技能。作者认为:只有公众都能独立思考和判断,社会才能高效地运转。

为什么我们需要批判性思维?大家可以在阅读此书前自己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1、我们生活在嘈杂、混乱的世界

其实我们很多人生活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中,在那里,批判性思维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那个想象中的世界是这样的:

·一旦我们对人生重大问题产生困惑,总是很快就能找到一位可靠的专家、权威或大师,并且这些充满智慧的人的观点总是符合实际。我们根本不用操心该怎么办,该相信什么,因为大师们必定会找到答案。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到这些大师,然后倾听他们的忠告。·我们在面临重要抉择的时候总是能平心静气、心无旁骛、举一反三。

而在真实的世界中:

各色人等总是坚称我们一定要按他们所说的那样去做,因为他们最懂行,知道我们该穿什么,该吃什么,该买什么,该相信什么。他们宣称自己掌握的是真理,我们必须要接受。他们口口声声说想要帮助我们。他们不肯对我们放手,让我们独自琢磨出自己到底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我们真正需要那些号称手里掌握了答案的人时,他们却常常错误百出、自相矛盾。那些想说服我们的人,他们所说的话最多不过是真假参半。

2、专家说得再动听,也不一定靠得住

有一本书叫《大错特错:为什么专家总是靠不住》,书中举过三个例子:①我们该不该避免阳光直射?②养宠物是否会让自己活得更健康?③手机会不会产生有害的辐射?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现在搜索一下这几个问题,专家给出了各种相悖的答案,我就不做赘述了。要注意的是,我们倾听专家的意见,是为了构建出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当牵线木偶。

3、靠大脑理性思考

我们经常做出错误的选择:谁是我们最后遇到的人,我们就甘愿做谁的精神奴隶。为了破解此道,我们必须要通过批判性思维理性地掌控自己的信念和结论

4、激发你的批判性思维

所谓批判性地倾听和阅读,即对自己耳闻目见的一切加以系统评价,然后做出回应。而批判性思维包含以下三个维度:

:批判性思维包括意识到一整套环环相扣的评价性问题,加上在适当时机提出和回答这些问题的能力和意愿。

5、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特点:强调知识获取的结果。大量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并为今后展开更复杂的思考奠定基础;获取信息轻松快捷,不必冥思苦想;缺陷:对于信息是否可信提供不了判断方法,如果读者始终依赖海绵式思维,那么将读到什么内容就会相信什么。

·淘金式思维:特点:强调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和它展开互动。掌握主动权,对吸收那些信息作取舍,用不断提问的态度进行互动;潜在风险:需要掌握足够多的知识。

因此,这两种思维方式应该互补。别人话中的不合理之处并不会自动出现,作为听众,你必须要积极主动地去查究才行。要做到这一点,你就需要不断地提问。最好的查缺补漏方法就是批判性地提问。

6、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可以用来捍卫自己的信念,也可以用来对自己初始的信念加以评价和修正。了解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的区别有助于我们理解批判性思维这两个对立的用途:

弱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当前的信念。它的目的不是让自己接近真理,而是驳倒那些不同的观点。此时你的思想是封闭的。而强势批判性思维则相反,它是开放的,它要求我们对所有的主张都提出批判性问题,包括对我们自己的主张。只有强迫自己批判性地看待初始信念,我们才能保证自己不自欺欺人。

7、价值观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价值观是什么:价值观指的是人们认为较有价值的观念(本书的答案)。它们树立了一定的行为准则,我们据此来衡量人类行为的品质高下。

·我们的心理倾向:虽然我们时常要求自己必须耐心倾听那些和我们价值观倾向不同的人的观点,但是价值观所带来的最常见的社会联系是相似性。因此,我们最常见的倾向就是只愿听那些价值观倾向和我们相似的人的话,我们需要下大力气去抵制这种倾向。

·如何抵制这种错误的倾向:请秉持批判性思维者拥有的主要价值观,即:①自主决断;②好奇心(对自己遇到的一切不断提问);③谦恭有礼(苏格拉底: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一无所知)④发自内心地尊重严密的论证。

8、让对话有效进行下去

如果你对某个观点的来龙去脉特别好奇、一定要打听清楚,被问的那个人可能很不习惯,觉得你在针对他。这很正常。因此,当你使用批判性思维的各种技能时,一定要让别人明白你抱着学习的态度,让他们相信你的本意是好的。在一些场景中,我们需要使用谈话策略,以确保谈话继续。

比如:①不妨问一下“你是不是说……”,确保你完全明白对方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②问一下对方,有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让他改变想法。③提议大家休息一会儿,这样双方都可借此找出支撑自己结论的最佳证据。④尽量弥合分歧。如果你把对方最好的理由拿过来跟你最好的理由放到一起,能不能得出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新结论呢?⑤寻找一些共同的价值观,或者双方都认可的其他结论,以此为基础,找出双方谈话中产生分歧的起始点。⑥保持平静,不要让语气升温。

9、实践:像批判性思维者那样写作和发言

批判性思维通常是对别人所述或所著的一种训练有素的反应。建议你试试这两个方法:·在演讲和写作中识别和使用语气。(武断专横的语气疏远彼此,好的语气团结彼此)·避免“过度依赖”专家。

本章学习目标:区分论题的类型;发现论题并找到结论;把对论题和结论的识别融入写作中。1、描述型论题和规定性论题

大部分论题都分为这两类,现在让我们学习一下如何区分:

有时我们难以判断所讨论的是哪一类论题。没事,先记住它们。这将决定我们最终选择哪种类型的判断和评价

2、寻找论题与结论

有时写作者会直接告诉你论题是什么,有时需要我们从其他线索中去推断。在论题没有直截了当地陈述出来时,最有效的方法是先找准结论。很多情况下,必须先找到结论,才能确认论题。此外,只有找到结论,我们才能做出批判性的评价!

一个论证由一个结论以及支撑这一结论的各种理由组成,只有在你找到支撑一个结论的各种理由和证据以后,你才能评判这个结论的价值。这其中,理由是指我们相信某个结论的原因或原理,证据是指证明理由的真实性的事实。

1、为什么相信这个结论

找出理由的第一步,就是在接触每个论证时都采取怀疑的态度,去问“为什么”。你可以试着问自己:为什么发言者相信这个结论?

2、让理由和结论一目了然

面对复杂的论证(比如:篇幅冗长、结构松散、A理由支撑B结论,B结论又被当作C的理由等),你可能在脑海中将论证的结构清晰展现出来。此时你需要将理由和结论分开,以逻辑性的方式重新编排。关键是,在你打算评价一个论证之前,一定要让理由和结论一目了然。·使用这个批判性问题:薄弱的理由必然导致薄弱的论证。因此,当你找到理由,需要去不断重温它,判断它是否合理。

·谨防操控型论证:操控型论证指先给一个结论吗,然后再提供理由和证据开始论证。它的特点是给你先入为主的结论,为了证明这个结论而去找合适的证据。

3、实践:像批判性思维者那样写作和发言

·在我们自己的写作和发言中,什么是一个好的论题?什么是一个好的结论?①清晰而有趣的问题;②重点突出、阐述明确的结论;③有说服力的理由/证据支撑的结论;④回应论题的结论;⑤易让受众找到的结论。

·最后,身为写作者或发言者的我们该如何把论证结构组织起来呢?①要确保我们的确对所选主题言之有物,有足够知识储备;②针对该主题做好研究,确保你有支撑结论的强烈理由;③建一个条理明晰、结构合理的框架,使读者对我们论证充分的结论一目了然。

本章学习目标:意识到大多数字词有多重含义;在批判性地评价一个论点之前,发现字词意图表达的精确意思很重要;展示如何说明模糊性亟待澄清。1、让人捉摸不透的多义词

2、找准关键词

这里所说的关键词,是指在论题的语境里有不止一层潜在含义的词或短语。在你决定是否同意发言者的论证之前,你首先得让他澄清这些词的含义,以免有歧义(歧义是指一个词或短语可能存在多重含义的现象)。

·找到关键词的线索小结:

3、检查并判定歧义

·关于检查歧义:首先你需要克服两个主要障碍:①不要默认你理解的和写作者想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你要养成不断提问的习惯,不停地问“你这样说是什么意思”而不是“我就知道你是这个意思”;②不要默认词语只存在一个明显的定义。

·关于判定歧义:让我们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4、根据上下文找出真正含义

有时候作者没有给关键词下定义。我们需要分析上下文语境。这里所说的语境,意思是指作者的背景、这一词语在某一争论中的习惯用法,以及位于歧义词前后的其他词语和陈述,这些因素合在一起为潜在的关键词或短语的意思提供了线索。

当然,如果仔细检查语境后还是难以判定关键词的意思,那你就找到了一处重要的歧义;如果你判定了关键词的意思但并不认同,那你就要对相应的论证心存警惕。

我们已经了解到,一个词会有多个意义。意义通常表现为以下三种方式的一种:同义替换、举例说明、“具体标准定义”。举个例子,对“焦虑”这个词,我们至少可以找到三种不同的定义方法:①焦虑就是感到紧张不安(同义替换);②焦虑就是候选人打开电视观看选举结果公布时的心情(举例说明);③焦虑是一种主观上的不适感,同时伴随着自主神经系统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具体标准定义)。

6、谁想说服你,谁就要负责解释清楚

作为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你有责任提出各种问题来澄清歧义。但是,你的责任到此为止。作者才是努力要说服你接受某些观点的人,他有责任回答你对可能存在的歧义的各种疑问。你没有义务去回应那些表述不清的观点或选择。

7、实践:像批判性思维者那样写作和发言

为了确保我们的意图可以流畅、准确地传递给我们所面对的受众。这里有几点建议:

①在论题和结论中找到关键词或短语,并定义和/或解释它们。②在理由中找到关键词或短语,并定义和/或解释它们。③识别核心论点中的抽象词,一个词越抽象,我们就越有必要澄清它。④问一问:“那些与我持不同意见的人,可能会如何用不同方式来定义这些术语以支持他们自己的论点?”

最后,请记住,我们只需要定义那些对我们的论证具有核心意义的词语,这些词语可能是模棱两可或是抽象的。我们不需要定义我们使用的每一个词或短语。

任何一个想说服你相信某个立场的人,都会尽量拿出与其立场相一致的理由。乍一看,几乎每个论证都显得“言之有理”,其外表结构看起来都显得完美无缺。但是表面的、明说出来的理由并不是唯一用来证明或支撑其结论的观点。有些内在的、没有说出来的想法提供了一个不可见的结构,使可见的结构说得通。

在所有的论证中,都有一些写作者认为理所当然的特定信念。通常情况下写作者不会将这些信念明说出来。就像你必须挖掘词语所指的含意一样,你也必须通过阅读字里行间的内容来找到假设。这些信念是论证结构中无形的重要纽带,是将整个论证连接在一起的黏合剂。

当你努力理解一个人的时候,往往就好比你没有亲眼看到魔术师的表演诀窍,就自己动手去复制那个魔术。你眼看着手帕被放进了帽子里,出来的却是一只兔子,而你压根就不知道魔术师暗地里玩的是什么把戏。要理解这个魔术,你就得搞清楚魔术师暗地里的那些把戏。同样,在论证中,你也要找到那些暗藏的把戏。实际上,这些把戏就是没有明说出来的观点或信念。我们把这些没有明说出来的想法称为假设。要全面理解一个论证,你就得找出这些假设。

假设具有下面这些特征:

再次强调:所谓假设,就是一个通常没有明说出来的信念,写作者认为其是理所当然的,并用来支持外显的论证。而我们需要在理由和结论之间寻找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1、价值观假设和价值观冲突

为什么有些很讲道理的人会怒斥说堕胎就是谋害生命,而另一些同样讲道理的人却把堕胎看作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每一任美国总统,不管其政治信仰如何,最终都会和媒体大打口水仗,喋喋不休地争论该不该公布那些他不愿公之于众的政府信息?

存在这些不同结论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价值观的冲突,或者说由不同参照系衍生出来的不同价值观。实际上,只有把这些价值观假设添加到论证过程中,各种理由才能从逻辑上支持结论。

当写作者对社会论争采取了一种立场,他们通常都会选择一种价值观而排斥另一种价值观,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价值倾向或者说价值偏好,这些倾向就是他们的价值观假设(用另一种语言解释:价值观假设就是在特定情形下没有明说出来的偏好一种价值观超过另一种的倾向)。

需要注意的是,价值观假设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它们在一种情况下适用,可一旦规定性论题的具体条件发生改变,我们就有可能出现非常不同的价值倾向。

此外,很多情况下会发生价值观冲突,并且在某一个论争中,似乎存在好几个价值观冲突,并且它们对形成结论似乎都很重要。所以在你评价一个论争的时候,请尽量找出几个价值观冲突,以此来检验一下自己的看法。下面列举了一些伦理道德论题上常见的价值观冲突:

2、寻找价值观假设

·把立论者的背景作为寻找价值观假设的线索要找到价值观假设,一个比较好的起点就是检查一下作者的背景。但同一个团体的人,未必就一定会认同这个团体的特定价值观假设。在你调查发言者或写作者的背景以作为判断他的价值观假设的线索时,所得到的只不过是个线索而已,并且和其他线索一样,有可能会产生误导,你需要小心谨慎地对它加以利用。

·把可能发生的后果作为寻找价值观假设的线索要判断一个人的价值观假设,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注意他用来证实结论的各种理由,然后判断哪些价值倾向会导致他认为这些理由比其他理由更可取,那些被抛弃的理由本可以从论题的反面进行论证。举个例子:“根本就不该建核电厂,因为核电厂里那些危险的核废料会给环境带来污染。”在这里,作者明显将环境污染视作恶劣后果。我们可以猜测,作者很可能特别重视公众健康或环境保护。如果换成另一个人,那么他在这个论证里可能会强调完全不一样的后果,他可能更注重效益和经济发展。

·寻找价值观假设的其他方法另一个找出价值观冲突的有用技巧就是反串。问一下这个问题:“如果争辩中的这些人采取相反的立场,他们会关心些什么?”如果有人说我们根本不应该用猴子来做实验,你就应该问问自己:“如果我要为用猴子做实验辩护,那么我应该关心些什么?”

·了解其他人的价值倾向的价值认识到别人的价值观假设及其价值偏好的根据,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们更能理解人们所持立场的来龙去脉。这样能让我们双方的分歧更具有建设性。

·价值观与相对性一个价值偏好需要有支持它的理由和证据,恰如所有其他的结论都需要理由和证据一样。

3、寻找描述性假设

所谓描述性假设,是指对这个世界过去、现在或未来是什么样的没有明说的信念;而规定性假设或者说价值观假设,你应该还记得,是指对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信念。

·描述性假设说明一个理由自身并不具备与结论之间的直接联系,必须通过其他特定的观点(通常是没有明说的观点)才能与结论产生联系。这些观点如果是可信的,就证明可以把这个理由作为结论的支撑。因此,一个理由能否证实结论,主要取决于我们能否找到那些没有明说出来的观点,把理由和结论从逻辑上联系起来。如果这些没有明说出来的观点是描述性的,我们就称之为描述性假设。

·常见的描述性假设描述性假设是提供论证的人没有明说的信念,它常常存在谬误,需要我们自己挖掘。因此,找到描述性假设并借助它们评价其所支撑的论证,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技能,这需要我们对一些较为常见的描述性假设变得特别敏感。让我们看一些案例:

①发生在人们身上的事主要都是人们自己选择的结果。这个假设是“躲在帘幕背后的大象”,决定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以及对哪些人给予责备和赞许。②这个世界是公正的。这个假设隐藏在幕后,支撑着论证的形式:某件事应该是真的就意味着它必然会是真的。③因为以前发生过这样的事,所以今后它还会发生。这种假设代表着对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的过去所持的一种不加评判、过于简单化的反应。④我的世界就是这个宇宙的中心。这种假设让我们很难去支持为别人谋福利的法律或政策;也就是说,它抑制了我们对弱势者的共情。这个假设还让我们很难去欣赏文化多样性。

·找到假设的线索①不断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存在的鸿沟。你为什么寻找这些假设?因为你想让自己可以判断理由能在多大程度上支持结论。你要不断追问:你是如何从这个理由得出这个结论的?②寻找支撑理由的那些没有明说的想法。③让自己站在写作者或发言者的立场上。如果你要为这个结论辩护,那么你找出作者的假设通常就会容易得多。④让自己站在反对者的立场上。如果你站在写作者或发言者的立场上无法找到假设,不妨换换角色。问问自己,为什么别人会不认同这个结论。

4、实践:像批判性思维者那样写作和发言

我们都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和假设带入论证中。甚至我们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观点背后的价值观和假设。

确定我们自己的价值偏好的第一步是退后一步,思考不同的价值观,它们可能导致对于一个问题得出不同的结论。每个问题都可能有多种答案,我们要确定哪个答案最符合我们的信念。

本章学习目标:练习通过评判假设发现谬误;熟悉几个重要的逻辑谬误。我们已经了解了要学会提出批判性问题:①论题和结论是什么?②理由是什么?③哪些词或短语意思不明确?④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是什么?

本章,让我们增加一个批判性问题:论证中有没有谬误?所谓谬误,就是论证中的欺骗手段,交流者有可能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你接受他的结论。

1、找出谬误

·用提问的方法找出论证中的谬误论证谬误很常见,比如“人身攻击型谬误”:人身攻击型论证之所以属于论证谬误,是因为进行论证的人的品格、外表或态度怎么样,通常与此人所做的论证的质量毫无关系。它是在攻击“送信人”而不是在讨论送来的“信息”。论证中的谬误有很多种。只要你问对了问题,就能找到他们。

·常见的论证谬误一①叙述谬误:错误认为我们能讲出一个貌似可以解释一系列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故事,所以我们已认识到事实和现象之间的全部联系。②滑坡谬误:假设采取某种做法会引发一连串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实际上有现成的程序可用来防止此类连锁事件的发生。③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错误地认为如果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方案根本就不该采用。④诉诸公众谬误:试图通过引述很多人都持有这一观点,以证明某个断言有道理。错误地以为很多人支持的事就是可取的。

2、警惕分散注意力的干扰

常见的转移注意力的手法: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情感认同的描述品行的词语,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查其理由;插入一个不相干的话题,以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转移开等。

3、愚弄人的循环论证

这是一种特别具有欺骗性的谬误:有时候,你可能看到一个结论自己支持自己,只不过措辞有所改变。例如,(论证)退学是不可取的,因为它是不好的,这实际上与不论证没什么两样。结论由同一个结论来“证明”(只是表述不同),这样的论证其实是在回避问题,而不是在回答问题,这就是循环论证谬误(在论证过程中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的论证)。

4、论证谬误小结

当证据接近事实而远离纯粹的见解时,它才具有说服力。一个见解可能是一场富有成效的对话的第一步,但在缺乏合乎逻辑、严密周详的理由和证据的情况下,它仅仅只是一个价值不大的见解。

1、我们需要可靠的证据

在判断一则信息的说服力之前,我们要知道哪个事实断言最可靠。怎么确定事实断言的可靠程度呢?我们会问以下这样的问题:你的证据是什么?你怎么知道它是真的?证据在哪里?你为什么相信它?你能证明吗?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接受一个事实断言,认为它是可靠的?在以下三种情况下,我们最倾向于认可事实断言:①当这个断言看起来是无可置疑的常识时,比如“举重有助于增肌”这个断言;②当这个断言是从无懈可击的论证中得出的结论时;③当这个断言得到有证据支持的理由充分的支撑时。

所谓证据,就是立论者告知的明确信息,用来支撑或证明一个事实断言的可靠性。

3、以个人经历作为证据可靠吗

当出现“我认识一个人……”“以我的经验……”这样的句子时,你就应该注意这类证据。我们总是将个人经历用作证据来支持某个看法。但这会让我们犯下以偏概全谬误(一个人仅根据群体中极小部分人的经历就得出有关整个群体的结论)。

4、以典型案例作为证据可靠吗

有一种类型的论证经常会被用到,即栩栩如生地描绘或塑造一个或多个人物(或事件)来证实某个结论。这类描述通常都基于观察或者访谈,其形式也各不相同,从深度探讨到浅层描述都有可能。我们把这样的描述称为“典型案例”。

对我们而言,典型案例常常很有说服力,很容易在我们的脑海里产生画面。这需要我们保持审慎,自主辨别。在某些时候,典型案例即使算不上有力的证据,也非常有用,它们让人们更容易与论题产生联结,因此对它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5、以当事人证言作为证据可靠吗

这类证据到底有多大用处?它的用处通常并不大。因为当事人证言会存在一些特征:①选择性(那些想要说服我们的人,总是小心选择他们要用的证人证言)、②个人利益(作证者与他鼓吹的东西之间或许存在利益关系)、③省略信息(当事人证言很少能提供足够的信息,我们无法将之作为判断的基础)、④人的因素(当事人证言之所以显得如此可信,一个原因就是它们都来自充满激情的人,这些人看起来信得过、心肠好并且很诚实。会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要相信)。

6、以专家意见作为证据可靠吗

看个案例:警察向徒手的人开枪并将其射杀就应该论罪受罚。虽然他宣称自己以为受害者是在伸手拿枪,但目击者报告说受害人根本就没有做出任何有威胁性的举动。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依赖目击者的此类观察呢?

个人观察是一种有价值的证据,它是很多日常论证和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我们倾向于依赖目击证人的证词,并将之视作证据。但是,因为很多原因,个人观察常常被证明是不可信赖的证据。

观察者不像镜子,并不能给我们提供“纯粹”的观察。我们所“见”、所说的都是经过一系列价值观、偏见、态度、以往经历、过去接受过的训练以及期待过滤后剩下的东西。我们看到和听到的都是我们愿意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对于一次经历,我们挑选和记住的,都是和以往的经历和背景最一致的那些侧面。

2、有偏差的调查和问卷

调查和问卷通常被用来测量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看法。但它们的可靠性也得看具体情况!

你不能想当然地以为调查得到的回答能准确反映出调查对象的真实态度。其次,很多民意调查中的问题在措辞上显得模棱两可,对这样的问题可以做出多重解读。再次,调查本身所包含的很多偏差让它们变得更加可疑。其中两个最重要的偏差是措辞偏差和语境偏差。当你对提出一个问题的方式稍加改变,就会对回答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

3、以研究报告作为证据可靠吗

因此,尽管研究证据有很多优点,我们也要避免过早拥抱研究结论。我们可以用以下问题来判断研究发现是不是可靠的证据:

4、样本能够代表总体吗

我们知道,研究人员不可能对他们想概括的所有事件或人群都进行研究,只能选择一些样本来做研究。因此,在我们评价研究样本的时候,有几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①样本必须足够大,以支撑进行概括或得出结论。②样本必须覆盖足够的广度,或者说样本应具有足够的多样性。③样本的随机性越大越好。

最后,需要注意,我们只能将研究结果推广到那些和我们在研究中探索过的情况类似的人群或事件。

5、测量方法可靠吗

研究结果只能根据你使用的测量方法来加以概括,所以当我们批判地评价一项研究时,我们需要问:“研究采用了什么样的测量方法,它们是否令人满意?”判断性的思考需要我们尽可能地回答这个问题。

确定一种测量方法是否让人满意的过程可能会包含非常技术性的判断。没关系,只要你识别出研究使用的测量方法,设法想象自己处在被测量者的位置,并记住测量结果只能根据测量方法进行概括,你就能认识到研究结果的局限性。把你自己放在某个参加研究的人的位置,常常能让你获得有益的见解。

6、实践:像批判性思维者那样写作和发言

所谓替代原因,即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释,它能够说明为什么特定的结果会发生。通常情况下,专家不会把这些替代原因透露给你,因为他们不想让你分心,从而显得他们那些断言不那么确凿无疑。

出现因果关系的指示词,你就一定要警惕存在替代原因的可能性

1、寻找替代原因

当你发现可能存在替代原因的种种情况,你就要问一下自己这些问题:①我能不能想到这个证据的其他解读方式?②还有什么别的因素可能会引发这个行动或者导致这些发现?③如果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事件,那么我可能会把哪些因素当成重要的原因?④如果这个解读是不正确的,还有什么别的解读可以说得通?

2、唯一的原因,还是原因之一

小学学龄儿童中抑郁症的发病率有了惊人的升高。现场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开始采访各路专家,问他们引发这一现象的(唯一)原因。他们可能说是遗传造成的,可能说是同龄人中流行的取笑戏弄造成的,可能说是父母的疏忽大意造成的,可能说是电视新闻里太多的恐怖主义和战争信息造成的,可能说是缺乏宗教信仰造成的,可能说是压力过大造成的。

专家们可能宣称他们有答案,但他们不太可能真的知道。这是因为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想找出一件事的简单、唯一的原因,而事实上这个“原因”是许多共同起作用的原因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即这些原因共同起作用,创造了事件发生所需要的整体环境。

我们还需要认识到,不同的人做出同样一个行为的原因可能完全不同。一个人的抑郁症可能主要由某种生理功能障碍引发,而另一个人的抑郁症则可能主要由一件压力很大的生活事件(例如痛失爱子)引发。我们必须要警惕过度概括。常常最合适的问题并不是什么原因引发了抑郁症,而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个人的抑郁症。

如果我们不能考虑到原因的复杂性,我们就犯了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依赖并不足以解释整个事件的因果因素来解释一个事件,或者过分强调这些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的作用)。

3、警惕“确认偏误”

当我们试图理解为什么人们会以某种方式行事时,不同的视角或观点往往会影响我们选择何种原因加以考虑。我们熟悉的视角越多,在找到可能的替代原因方面就会越有创造力。

例如,社会学家、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心理医生、生物学家、神经科学家、营养学家、环境主义者、警察、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以及商人,他们在思考各种可能的原因时,可能会青睐不同类型的原因。

你越能尽快熟悉多种不同的视角,就越能找到事件可能的替代原因。当你在作业中遇到各种不同的视角时,一定要努力让自己尽快熟悉各种可能的原因。同时,在你努力找到各种原因时,要警惕专家和你都具有的一个倾向——沉浸在“确认偏误”当中,只努力寻找并依赖和我们的信念相一致的证据。

我们生来就有一种倾向:把相互之间有关系的事件,或者一起发生的事件,“看”成彼此之间有因果关系的事件。

举个例子:最近一项研究指出“冰淇淋会导致犯罪”。研究人员研究了美国十大城市过去五年的冰淇淋销量和犯罪率,结果发现随着冰淇淋销量的增长,犯罪率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他们由此推测吃冰淇淋诱发人脑中的一种化学反应,增加了人们的犯罪倾向。冷静分析一下,你能想到哪些替代原因?夏天逐年升高的气温是否能解释冰淇淋销量和犯罪率二者间的联系?

5、混淆“在此之后”与“因此”

我们常常按照这样的模式解释事件:因为乙事件发生在甲事件之后,所以甲事件引发了乙事件。这样的论证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人类都有一种强烈的倾向,愿意相信如果两件事前后紧随着发生,那么第一件事肯定导致了第二件事。

6、解释单个事件或行为

一定要当心,千万不要贸然接受你所遇到的事件的第一个解释。要寻找替代原因,并努力去比较不同原因的可信度。要考虑采取看待同一事件的不同视角。阅读事件的多种不同叙述版本,以帮助你扩大见解的范围。我们必须接受这一事实:很多事件并非只有一种简单的解释。

7、评价替代原因

你想出来的替代原因越显得言之有理,你对刚开始见到的那个解释的信心就越会打折扣,至少在获得进一步的证据以供认真考量之前是这样的。作为一个批判性思维者,你必须竭尽所能地评估各种不同解释,看看每一种解释与当前的证据的契合度,尽量对你的个人偏见保持敏感和警惕。

8、替代原因与你的表达和交流

在你证明了某种关系确实存在之后,接下来你必须要说明这种关系会朝着你提出的那个方向发展。也就是说,甲导致了乙,而不是乙导致了甲,或者丙导致了甲和乙。也不能是另外的什么情况。

例如在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著作中,作者再现了那个有关因果先后方向的经典的鸡和蛋之谜:“凤凰和火焰,哪个先有?”卢娜·洛夫古德正确地回答道:“一个圆圈根本就没有起点。”

·学会的教训①很多类型的事件都可以由各种替代原因来解释。②专家可能检查同一个证据并发现不同的原因来对它加以解释。③大部分立论者都只提供那些他们偏好的原因,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读者或听众必须自己找出替代原因。④想出替代原因是个创造性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这类原因不会一目了然。⑤最后,一个因果断言的确定性和言之成理的替代原因的数量成反比。因此,找到多个替代原因,可以让批判性思维者获得适当的理智上的谦逊。

本章学习目标:认识到有偏差的和不知来历的统计数据的危险;加强对各种形式的平均值的重要性的理解;了解测量误差的危险;认识到一个使用统计数据的人得出的结论可能会与统计数据本身显示的情况大相径庭。统计数据看起来非常有说服力,因为数字让证据显得非常有科学性,非常精确,似乎它就代表了“事实”。但是,统计数据可能(而且经常会)撒谎!它们并不一定能证明它们想要证明的观点,比如:

换一种呈现数据的方式可能会产生欺骗性

1、识别不知来历和有偏差的数据

任何统计都要求发生在某地的某些事件能被界定并准确识别出来,但是这样的要求常常得不到满足。统计数据往往只能采取基于事实做出的一些估计的形式。这些估计有时候很有用,但它们也可能有欺骗性。记住总要问一问:“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个估计的?”得到的细节越多越好。不知来历的数据最常见的用处就是借助很大的数字让别人加深印象或警示别人,这些呈现出来的数字的精确性常常是可疑的。

2、令人困惑的平均值

一个写作者所用的术语“平均值”谈论的是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这会产生很大的区别。当你见到平均值的时候,一定要记得问一下:“这是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平均值的含义不同会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事实上,不仅判断一个平均值是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非常重要,判定最小数值和最大数值之间的差距以及每个数值出现的频率,常常也很重要。另外你还需要提醒自己:大多数人或事并不符合确切的平均值,与平均值差异极大的结果也在预料之中。

3、测量误差

统计结果来自测量,测量难免会有误差。举个例子:

新英格兰爱国者队于2015年被指控在对阵印第安纳波利斯小马队的一场重要比赛中给球泄了气,以更易于抓住传球。裁判在中场休息时对橄榄球进行了测量,爱国者队的球测量压力要比小马队的球测量压力小。

4、错把一件事的结论用来证明另一件事

有些数据确实能证明一件事,而立论者往往欺骗我们,宣称这些数据证明了另一件性质完全不同的事。这时你需要问清楚“以什么样的统计数据作证据,在证明该结论时会有帮助?”另外,不要急于看作者的结论,而先仔细检查作者的数据,然后问自己:“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合适的结论?”

5、通过省略信息进行欺骗

1、找到省略信息的益处

你应该记住,几乎每个你遇到的信息都有一个目的。换句话说,这个信息的组织结构是由别人精心挑选和呈现的,目的就是让它能影响你的思维方式。

而重要的省略信息就是那些影响论证过程的遗漏信息。当你找不到省略掉的信息可能就会做出仓促的、有可能错误百出的判断。

2、不完整的论证在所难免

基于上述原因,不完整的论证在所难免

3、帮你识别省略信息的问题

·寻找常见类型的重要信息的一些线索

①常见的反驳论证a.反对的人会提供什么样的理由?b.有没有研究和所说的研究相冲突?c.有没有支持论证的对立面的例子、证词、备受尊敬的权威人士提供的观点或者类比被省略?

②遗漏的定义a.如果关键词用另一种方式定义,这个论证会有怎样的不同?

③遗漏的价值偏好或者视角a.不同的价值观会不会产生对这一论题的不同思考方式?b.从与发言者或写作者不同的价值观出发,会产生怎样的论证?

⑤用来获得事实的程序细节a.有多少人完成这个问卷调查?b.调查中的问题是怎样措辞的?c.调查对象是否有大量的机会提供与使用这些回答的人所报告的不同的答案?

⑥收集或组织证据的替代性技术a.访谈研究得到的结果和书面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可能有怎样的不同?b.实验室试验会不会产生更可靠、更丰富的结果?

⑦遗漏的或不完整的数字、图表、表格或者数据a.如果数据包含早期或者后来的证据,看起来会不会不一样?b.作者有没有故意“拉长”图表让差异显得更大一些?

⑧省略的结果,是正面还是反面结果?是短期还是长期结果?是提倡的还是反对的结果?a.论证有没有遗漏提议的行动所带来的重要的正面或负面后果?代价是什么?好处又是什么?b.我们是否需要知道行动对下列任何一个领域的影响:政治、经济、社会、生物、精神、健康或环境?

⑨当为特殊的预测技巧进行辩护时省略掉关于预测失败或者预测失误的信息a.当“通灵巫师”或“直觉主义者”推销他们的特异能力时,我们需要追问他们的预测被证明未成真的概率有多少。b.我们需要知道经济学家、理财顾问、体育彩票参与者和政治权威人士预测失败的概率以及成功的概率,然后才能得出结论说他们拥有特殊的才干。

最后,当你看到一个论证,其中使用诸如“更大”“更多”“更快”“更瘦”“在……之后”之类的概念,以及任何表示大小或范围的其他概念,都要养成习惯,意识到细究具体数字的必要性。

4、负面视角的重要性

还有一种类型的省略信息异常重要而又常常被人忽视,我们想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下:被提倡的行动带来的潜在负面效果。

大部分行动都在有广泛的正面影响的同时也有广泛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问一问下面的问题:①这个行动潜在的长期负面效果是什么?②社会的哪一部分并没有从提议的行动当中受益?谁蒙受了损失?蒙受损失的人对此有什么话说?③提议的行动对权力分配有什么影响?④这个行动怎么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自然环境关系?

这样的问题能让我们在追随被提倡的行动的浪潮时停下来思考一下。

5、实践:像批判性思维者那样写作和发言

省略信息是论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作为写作者和发言者,我们将选择在论证中省略哪些信息,包含哪些信息。为了在我们自己的论证中体现批判性思维,针对省略的信息,我们要牢记以下几点:

①我们的论文应该尽量精确严谨。在为我们的论点写论文时,我们要确保没有省略的信息会影响到读者对我们的主张的理解能力。②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论点有足够的信息,知道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尽管我们的论证不可避免地会省略一些信息,但在我们决定支持一个结论之前,我们要收集尽可能详尽的信息,以对自己的信念做出明智的决定。③在构建自己的论证时,我们必须进行选择性的过滤。我们要仔细检查那些可以被包含进来的原因和证据,以确保重要信息不被遗漏。④如果我们必须遗漏重要的信息,应该在探索反驳论证时处理这个遗漏。

本章学习目标:意识到二分式思维的危险;培养灰度思维,而非黑白思维。1、二分式思维:妨碍我们考虑多种可能性

重大的问题很少能用简单的“是”或绝对的“不是”来回答。当人们习惯用非黑即白、非是即否、非对即错、非正即误式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时,他们就是在使用二分式思维。

僵化的二分式思维限制了你决定和选择的范围。更糟糕的是,它过度简化了复杂的情况。采用二分式思维的人很容易就变成一条糊涂虫。

2、灰度思维:两面还是多面

几乎我们能想象到的任何重要问题都不只有两个可能的答案。灰度思维是一种反思型思维,致力于探索用“是”和“不是”之外的其他方式回答复杂的问题。非黑即白的思维看似迅捷而令人满意,但当我们对黑白答案的混合体视而不见时,我们就误解了通往对后果的明智考虑和可能的成就的路径。

3、条件的重要性

当我们缺少某些信息、定义、假设,或者分析这些理由的人的参照系,我们会发现每个备选的结论都有可能成立。因此,我们可以使用条件句来创造多种结论。

在条件句中,我们陈述一个假设的条件,目的是帮助我们得出某个特定的结论。注意,使用条件句让我们能得出某个结论,而不用假装自己对某个具体争论比实际知道得更多。对于批判性思维者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就是保持谦卑。经常使用条件句和谦卑这个重要的价值观是一致的。

4、解放思维

虽然我们对于逻辑和事实怀有极大的敬意,但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它们作为形成结论的先导的价值。它们只能引导我们走到一定地步,然后我们就不得不借助逻辑和事实提供的帮助,自己走完通往确定看法的剩余道路。

此外,理由很少会只指向一种结论。在评估一套理由以后,你还要判断该结论和该理由是否最为契合。为结论添加的限制将会让你远离二分式思维,条件句就是表达这些限制所需的技术。

即使你已经学会批判性思维,并且计划用它来塑造一个更有思想的自己,接下来,在使用你已掌握的批判性思维的道路上,你也仍会碰到许多障碍,就好像你在开车时遇到减速带。之所以称它们为“减速带”,是因为:①只要你放慢速度,你就可以跨过它们;②不管你有没有注意到,它们就在那里;③即使你注意到了它们,它们也照样会干扰你的前进。

1、正确提问带给人的不快

批判性思维是一项社交活动。并不是每个人都乐于见到自己的论证被质疑。所以第一个障碍就是,你提出正确的问题可能使他人产生的不适。所以我们得注意所提的问题给被提问者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为了维系社会关系,我们必须要了解自己的谈话对象,在使用批判性思维的时候注重策略。

2、思考过快

我们时刻都在思考。我们的大脑几乎总在不间断地处理周围世界的信息。无论我们在决定早晨出门该穿哪件衬衫,还是在决定该信仰哪一个宗教,我们都在不断地思考。

我们的大脑能够很快思考。但幸运的是,我们的大脑还有另外一种能力,一种被卡尼曼称为“慢思考”的能力。

所谓慢思考,就是使用我们的大脑来吸收和理性评估别人与我们交流的内容。如果必须要用两个字来概括本书传递的信息,那就是在你思考重大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放慢”。

3、刻板印象

在我们接触任何主题之前,我们都带有一定的信念或思维习惯。刻板印象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思考,因为刻板印象会拙劣地取代“慢思考”。这将使我们失去强势批判性思维所需的开放、包容的精神

每个人都值得我们尊重,每个人所提出的论点都值得我们加以注意。刻板印象之所以会挡住批判性思维的道,是因为它们总是让人试图绕开客观评价的艰难过程。要成为一名批判性思维者,我们要成为充满好奇心和开放心态的表率。

4、背叛我们的思维习惯

有一些错误的思维习惯和认知偏见会限制我们,我们需要利用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去抵制它们。下面看看常见的错误思维习惯有哪些:

·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是指我们有这样一种倾向:先认识到一个人身上所具有的一个积极或消极特征,然后就把这一特征和这个人的其他一切都联系起来。

·信念固执我们在与所有人谈话时都背负着大量的“包袱”。我们拥有无数的社会经历,这些经历已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各种梦想,这些梦想引导我们的所见所闻;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定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促使我们以特定的方式思考。一句话,我们总是带着各种观点“上路”。这种对于个人信念的坚持不改或绝不言弃的倾向是批判性思维的一个巨大障碍。它使我们从一开始就心存偏见,不愿更改,只偏爱自己当前的观点和结论。

·可得性启发法所谓可得性启发法,指的是我们反复使用的心理捷径,即只根据我们手边最容易获得的信息来形成结论。假如有人问你,恐怖主义和饥饿哪个对人类安全的威胁最大。如果你说“恐怖主义”,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每天有超过60000人死于饥饿和不安全的饮用水,与之相比,只有几个人死于恐怖主义。这个信息对于我们做出应致力于攻克哪些难题的决策至关重要。再举一个例子。你觉得对人的生命威胁最大的是什么,是疟疾还是暴力?答案正是疟疾。每年死于疟疾的人数远远高于死于身体暴力的人数,大概高出33个百分点。

·近因效应可得性启发法和近因效应紧密相连。作为我们思维基础的最容易得到的信息,往往是我们最新看到的那部分信息。例如,尽管乘飞机是最安全的出行方式,但在出现一场空难以后,常常有很多乘客几个月都不敢乘飞机出行。单单一场空难在他们的思维中所起的作用,就要远远大于系统的安全数据所揭示的真相:其实让他们铭记在心的空难出现的概率极低。

·答非所问经常有人问我们一个问题,我们立刻不假思索地回答他们,往往怎么容易就怎么回答,也不管回答得对不对。也许我们根本就答非所问。我们在无意中用自己的问题替代了别人的问题。

5、自我中心和一厢情愿:批判性思维最大的障碍

·自我中心我们总是自我陶醉并忠于自己。所谓自我中心,是指相对于其他人的经历和观点,我们赋予自我的世界以中心地位。

·一厢情愿可以说,一厢情愿是批判性思维最大的障碍。“相信内心而非真相”是一种危险的思维习惯。我们不能希望什么是真的,就索性宣布它是真的。治疗一厢情愿的良药,就是积极主动地使用本书教授的批判性思维方式。在我们通往批判性思维的道路上,“减速带”会不时出现,它们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无法忽视它们,但只要我们不缺好奇心,只要我们发自内心地尊重批判性思维的各项原则,我们就一定能够顺利地跨越这些障碍。

6、成为一个批判性思维者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工具,在本书的最后,希望我们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批判性思维的态度和技能。

批判性思维的障碍

回顾第一章的内容:判性思想者的基本价值观是自主决断、好奇心、谦恭有礼和对好的论证的尊重。

要按照这些价值观生活并付诸行动,就需要培养一定的思维习惯。一个批判性思维者所特有习惯如下:

一个批判性思维者

最后,期待有朝一日,你能从你学会的这一切之中受益良多。

列位看官,全书至此终结。

亚圣孟子曾经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人讨论问题时,常用诘问法,又称苏格拉底法(thesocraticmethod)。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越求进步疑难越多,疑难越多进步越大。其实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

希望我们能够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学会始终拥有审慎的态度、质疑的精神和探究的意识,养成独立思考和求实创新的习惯。

THE END
1.算命的可信度探讨:是真还是假?在现代社会,算命作为一种古老的预测方式,依然受到许多人的关注。那么,算命究竟可信吗?它到底是真还是假?以下内容将为您揭晓答案。 算命是基于概率和可能性的活动 算命更多是基于概率和可能性,而非确定性。它通过分析人的出生时间、面相、手相等信息,来预测一个人的命运。然而,这种预测并非绝对准确,而是存在一定的概https://www.nnyj.cn/jiemeng/1848.html
2.女子自称算命大师可助开启天眼背后的真相探究知识解释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的“算命大师”和“天眼”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人的命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能被某个人或某种仪式所左右,而那些自称拥有超能力的人,往往是通过心理暗示和暗示效应来达到所谓的“预测”效果。 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来看几个真实的案例,有些女子在自称“算命大师”的过http://m.bj0120.com/explain/13457.html
3.女子自称算命大师,揭秘开天眼背后的真相反馈评审和审查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开天眼”现象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现代科学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能被简单地归结于一个固定的模式,所谓的“算命大师”其实是利用了一些模糊的信息和人们的心理弱点来制造一些假象,让人们相信他们拥有神秘的能力,我们应该相信科学,不要被这种迷信所迷惑。 http://link.photomate.cn/explain/11697.html
4.《学会提问》的读书笔记这些陈述是构建结论可信度的基础。一个人有没有头脑,主要的标志就是看他能否提供充足的证据来支撑他的看法,尤其当这些看法存在争议没有定论时更是这样。请记住:只有当你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时你才能判定一个结论的价值。理由+结论=论证。 1、他为什么相信这个观点 找到理由的第一步就是采用质疑的态度去接触每个论证https://www.jianshu.com/p/b0f20feb82fc
5.人生哲理当我们仇恨他人时就等于给了自由人生要做两件事:一件感恩,一件感悟;人生要迈两道坎:一道情缘,一道金钱;人生要喘两口气:一口精气,一口神气;人生要蓄两种力:一蓄财力,一蓄能力;人生要有两知己:一个思念,一个相伴;人生要持两状态:一为谋生,一为乐生;人生要悟两箴言:一要诚信做事,一要宽以待人。 https://blog.csdn.net/lzq_csdn_th/article/details/52002366
6.12集死12人,《隐秘角落》其实有你没看懂的结局(全网最全最细但其实这句话之后应该还有一句:「你可以相信童话,但真相往往是残酷的。」三只小鸡的寓言故事十分耐人寻味,这个故事在剧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第 10 集开头,还有一次不太容易注意到,出现在第 8 集 3 个小孩和张东升交易的时候。三只小鸡分别代表着严良、朱朝阳和普普,狐狸代表着张东升。很多人都会这么认为,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682355/
7.抖音上算命看事的是真的吗准吗,抖音上算命看事的是真的吗摘要:抖音上算命看事的是真的吗,大家好,安盈来为大家解答抖音上算命看事的是真的吗抖音教程及疑惑。抖音上算命看事的是真的吗,抖音上算命看事的是真的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抖音上算命看事的是真的吗 大家好,安盈来为大家解答抖音上算命看事的是真的吗抖音教程及疑惑。抖音上https://edu.xinpianchang.com/article/baike-380254.html
8.“高敏感人群”心理自助手册举个例子,公交车上某人可能瞥了你一眼,在你看来这是对你外表的批判。这种解读会伤害你的感情,你可能会因此生气或者悲伤。提醒自己两件事,第一,你并不清楚对方的想法,第二,陌生人对你的评价并不重要。那随意的一瞥可能与批评毫无关系。就算有关,这个人也不了解你,更不知道你的好。https://xlfd.hsu.edu.cn/69/ff/c33a158207/page.htm
9.学习SEO优化最常见的100个SEO问答关键字密度是看整个页面的密度,不是仅仅看这两个代码中的密度的,有的人认为密度2%-8%之间最好,有的认为3%-7%,各种各样的都有,其实关键不在密度,文章中自然布局关键词就好,不要刻意去堆砌,现在的搜索引擎新技术是用户体验,抓住用户才能抓住流量,不要为了seo而得罪用户。 https://www.niaogebiji.com/article-32844-1.html
10.「即墨算测命理卜卦看事八字起名风水灵验准的人的电话微信地址「即墨算测命理卜卦看事八字准的人的联系方式」2024-04-27 即墨算测命理卜卦看事八字准的人的联系方式2024-04-27 「巫术大师微信二维码大全、求会点巫术有能力的先生高人联系方式」2024-04-27 巫术大师微信二维码大全2024-04-27 『求复合的巫术大师的微信、求姻缘感情先生的电话、测婚姻高人的联系方式』2024-04https://m.11467.com/product/d29129134.htm
11.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教育视野宽容是一缕阳光,她照亮了一片童心;宽容是一丝春雨,她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宽容是一粒爱的种子,她会在学生的心中萌发;宽容是一个接力棒,她传递人性,传递力量。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宽容是仁爱的光芒,是对别人的释怀,也是对自己的善待。宽容是理解的桥梁,真诚是它的基石;宽容是芬芳的花朵http://www.yz.czedu.cn/html/article3295928.html
12.无锡闲话里的“人”情世故这是一句催人奋进的一句老话,中华民族只要人人都有“争一口气”的精神,那么伟大的民族复兴梦定能指日可待。“争”字在无锡方言中要发成zan音。 【朝里呒人莫做官】 在封建社会,一个人单枪匹马在官场上闯荡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在朝廷里有“呆脚”,那就会升迁得很快,此俗语一语道破了天机。 https://daj.wuxi.gov.cn/doc/2015/06/15/24262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