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人对玄学的认知存在偏差,将其与迷信、手气等混为一谈。实际上,玄学本质上是魏晋时期产生的类哲学思潮,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并非针对虚无缥缈的命理。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以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特征。它源于汉代儒学衰落和道家、黄老之学的演变发展,是汉末魏初清谈的产物。在那个长达两百多年的乱世,随着东汉大一统王朝的崩溃,儒家之学失去魅力,士大夫们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学风、谶纬神学的怪诞浅薄以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感到厌倦,于是开始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道,醉心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这种论辩被当时人们称之为“清谈”或“玄谈”。
玄学分为多个发展阶段。西晋时期,玄学分为老学系和庄学系,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正始玄学,以何晏、王弼为代表,属于“贵无论”玄学。正始玄学开创了魏晋哲学的一代玄风,其中王弼哲学是玄学史上的一个高峰。第二阶段是竹林玄学,以阮籍、嵇康和向秀为代表,其中阮、嵇的玄学被称为“自然论”玄学,而向秀的哲学与后来的郭象哲学同属于“独化论”玄学。竹林玄学作为过渡阶段,为元康玄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阶段是元康玄学,以郭象为代表,是“独化论”玄学的成熟形态。以郭象为代表的元康哲学是另一个理论高峰,标志着玄学的终结。
东晋时期,玄学在恢复阶段由王导、庾亮等中兴名士纠正了西晋元康放达派的失误,推行“名教即自然”的玄学理念,为东晋士族社会的思想基础奠定了基础。在鼎盛阶段,清谈达到鼎盛,虽后期盛况不如前期,但多有学术创建。然而,到了衰落阶段,太元名士生活放纵而无学术创建,标志着士族社会与玄学文化的没落。
南朝时期,在萧梁皇族统治下,皇族成员积极倡导和推广玄学,与臣属清谈玄言,组织玄学论辩,并对玄学经典进行注疏。玄学逐渐成为当时学术文化思潮的核心内容,自宋文帝元嘉年间起,玄学被确立为官学,与儒学、文学、史学并列为四科之一,从此玄学重新兴盛起来。
北朝时期,尽管玄学文化风尚受到冲击,但并未完全消失。河西地区保存了玄学的思想因子,随着北魏消灭凉州,当地学术文化传入平城,对北魏学风产生影响。随着北魏中后期鲜卑统治者的汉化,北朝的士风和学风逐渐呈现出南朝化趋势,关东地区出现玄学化高潮。
唐朝初期,重玄学者成玄英和李荣通过注释《老子》《庄子》,实现了道教哲学由本体论到心性论的历史性突破。唐玄宗在注解《老子》时以“妙本”为中心来解释“道法自然”,结束了佛道二教关于“道法自然”的论争。
二、玄学与科学的关系探讨
科学尽头是玄学?
并非水火不容
科学与玄学并非完全对立。玄学中的某些思想和方法可能为科学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比如量子力学与经典物理学的碰撞催生现代物理学的辉煌,这就如同科学与玄学之间也可能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从古代王充在《论衡》中对遗传学的早期探索,到现代对《道德经》中某些描述与科学现象的对应,都显示出玄学与科学之间有着奇妙的联系。耶鲁教授陈志武也认为玄学能提升人类的风险应对力,像古代的“风水论”就是基于风险考虑而形成,对文明化发展有积极贡献。同时,玄学与科学在解释事物方式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总结理论,只是在找出原因这一步骤上有所不同。科学论证严谨可反复验证,而玄学相对“想当然”且难以重复验证。但很多事情科学无法完全解释,这时玄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思考的方向,所以我们不应将科学与玄学对立起来,而应以开放的心态去探索、融合和创新。
三、大家对玄学的看法
敬畏与入门科普
部分人对玄学抱有敬畏之心,这并非毫无缘由。以塔罗占卜为例,很多人知晓塔罗占卜通常只测近期,多以三个月为周期,其本意并非预测未来,而是在人迷茫时为其提供一种指引。然而,网络上的玄学测算却常常存在不准确的情况。比如,在一些网络玄学贴中,叙述过于详实,甚至使用模糊性的语言,如“看着碗里想着锅里”等,但在真正接触过占卜的人看来,这样的占卜贴存在很大问题。一方面,占卜师为保证测算准确和客观,会把事情说得笼统、模糊,因为他们不了解求算者本人,信息太少难以算得精准,同时也担心给出不正确的指引导致更坏的后果。另一方面,对于解牌不了解的人,可能在网络上百度牌面信息后,结合解读看个大概,一旦有一两条信息跟自己心里对上了,就对解读出来的其他信息信以为真。在这里提醒大家,网络上的玄学贴吃瓜看看就好,不可尽信。
有人相信的原因
有人相信玄学且分析得头头是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玄学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如果它真的是一种骗术,怎么可能存活如此之久呢?正如有人研究周易,认为“玄学”也是科学的一部分,或者说科学也是“玄学”的一部分,二者就像阴阳图,相互包含、相互转化。所有的玄学都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而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命理、风水等玄学学问自创立以来,历经漫长岁月,尽管发展混乱,且存在骗子,但不能因为有骗子就否定整个学问的真实性。学习易经有“变易、简易、不易”三个原则,其中变易的思想核心就是世界运行的规律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这也说明玄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
同时,在面对当下无法改变的东西时,人们总会寄希望于一种外在力量来帮助自己破局,玄学便成为了一些人的选择。当人们感到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时,可能会寻求神秘未知的力量来指引自己走向更好的未来。玄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信仰和方向,在应对现实状况的不确定性、提供心理慰藉、给予希望、放大确定性以及帮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玄学并非科学,其真实性和有效性有待验证,但对于许多人来说,它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帮助他们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境。
四、玄学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哲学与教育意义
玄学作为一种中国式哲学和思维方法,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崇尚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强调把个体从社会群体的外在束缚中解放出来,突出个体在教育中的主体位置。例如在香港大学的学习模式中,学生通过自由讨论、自主探索的方式进行学习,颇有玄学中“性之所尽”的意味。从自然主义来看,玄学基于人本主义立场,认为教育必须以个体为中心,从儿童的自然本性出发,顺应其身心发展的内在程序和自然发展的法则规律。玄学家们对经学教育追逐名利的目的进行了批判,认为教育的本质应是体现个体自然性的发展活动。同时,玄学的去功利化思想也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价值取向,让我们认识到外在功利追求应变为内在审美向往,避免教育被工业化和技术化,变成生产标准化知识人才的工具,而应注重对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关怀与呵护。
艺术与宗教价值
玄学在艺术领域具有独特价值。书法中的“气韵生动”、绘画中的“意境”等都是玄学思想的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地方性差异,北朝碑志书法绚烂多彩,隶楷错变;南朝书法盛极一时,以帖学为主。这一时期的书法受到玄学思想的影响,如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中对两派书风的勾勒,就体现了玄学对书法风格的影响。此外,魏晋玄学对美学和艺术的影响也很有妙趣。例如在诗歌创作中,强调“言外之意”“韵外之致”,这一艺术观点受到玄学“言意之辨”的影响。王弼在探讨体用之辨时论及“言”“意”关系,将“象”的范畴插入其中,形成“言”“意”“象”的三角关系,这种关系对文艺理论中“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的理解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现实意义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玄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把握人生。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道德困境和人际关系等问题,玄学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可以为我们提供积极的启示。例如玄学强调顺应自然、以人为本,这种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更加尊重他人的个性和自然发展,避免过度的功利追求和竞争。同时,玄学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信仰和方向,在应对现实状况的不确定性、提供心理慰藉、给予希望、放大确定性以及帮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玄学并非科学,其真实性和有效性有待验证,但对于许多人来说,它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帮助他们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境。
五、现代科学与玄学是完全对立的吗?
并非对立的观点
科学与玄学并非根本对立,从量子纠缠等现象看,两者可能存在潜在联系。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所表达的心灵相通与量子纠缠有异曲同工之妙。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中的奇特现象,描述了两个或多个粒子之间存在的强烈关联性,这种关联不受距离限制,一个粒子状态变化,与之纠缠的其他粒子也会立即相应变化。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我们也似乎能通过某种未知方式感知他人情感和意图,实现心灵沟通。虽然不能将量子纠缠与心灵感应直接等同,但它为我们重新审视心灵感应的可能性提供了全新视角。
灵魂与量子纠缠的争议
有人提出灵魂与宇宙暗能量纠缠,处于生死叠加态,但这一观点极具争议,目前仍需更多科学研究证实。罗杰彭罗斯认为人的灵魂是一种量子形态,在生命陨落后,灵魂会离开人体,重新返回宇宙。他提出在人的大脑中有许多处于纠缠态的电子,电子的坍塌和纠缠产生了灵魂或意识。然而,灵魂称重实验结果并不稳定,有人在死亡瞬间体重下降被认为可能是灵魂的重量,但后续实验者体重出现多次变化,这一观点充满玄学味道,极具争议性。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