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近百年的中国新诗,已经诞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诗歌作品,它们无疑构成了百年中国新文学中不可忽视的美学地标。在新诗百年诞生即将莅临之际,我选取了10首具有代表性的诗作,加以一定的诠释和剖析,将其独特的审美韵味和诗学价值彰显出来,以期给读者带来阅读享受和美学启迪。
1、郭沫若《天狗》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是X光线底光,
我是全宇宙Energy底总量!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我飞跑,
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吸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评点】现代性的高峰体验与审美传达
郭沫若的《天狗》一诗最初发表于1920年7月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意义的喻指符号的“天狗”,不再是立于我们想象尽头、象征着大自然神秘魔力的“自在”之物,而是化为一种现实的“自为”之物,是诗人自我觉醒与青春勃发的生命情态的形象写照。诗人借无所不能的“天狗”形象来比喻自我生命的蓬勃绽放,写出了面对风云际会的新的历史时代,一个生命个体对于现代性的高峰体验。
《天狗》一诗总共有四节,第一节以“吞”为关键词,展示的是一条“天狗”吸纳世界万物的生命特性。诗的第二节,吞下全宇宙的“天狗”,开始向世人展现它的能量。第三节是这首诗最为精彩的部分。吸纳了日月精华,积聚了全宇宙能量的“天狗”,此时主体意识葱郁地凸现出来,他释放着不尽的活力与激情,显现着个性充分伸展与张扬的自由精神。最后一节回应了诗的第一节,同时以“我的我要爆了”这一诗句作为收束,使全诗呈现出饱满的张力,同时增添了丰富的意味。
郭沫若在诗歌中塑造的“天狗”形象,充满了鲜明的主体性和现代意识,是极度自由、极度富有毁灭力量与创造精神的个体生命的象征,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超人”,是古代文学中难以找见的艺术形象。进一步说,它既是诗人对现代人精神世界的艺术阐释,又构成了五四热烈奔放的时代精神的写照、澎湃汹涌的民族激情的象征。
2、徐志摩:《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评点】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
诗歌第一节以“走了”作为基本的情感铺展点来展开描写与抒情,最后一节又以“走了”作为结束,来完成这次情感的传输,诗歌的结构安排很显然是通过诗人精心设计的。不过,诗人说是“轻轻的”走了或者“悄悄的”走了,其实还是不忍离别,还是希望在离别的这一瞬间,将眼前美景一一摄入自己的眼眸。这就有了中间五节的写景与抒情。
第二节写了康河边的金柳和波光。第三节写水底招摇的“青荇”,拨动了诗人的心弦,他仰慕水草怡然自得的生命情状,不觉也希望自己也成为这康河柔波里的水草一株。诗人在第四节写到了拜伦潭(康河),表现了拜伦潭的美奂美轮。接下来,诗人就写到了“寻梦”。“寻梦”而不得,于是诗人转入对“沉默”的表述之中。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中国古典美学极力倡导的一种艺术表达境界,这种艺术境界在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中得到了完满的现代重构。
3、卞之琳:《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评点】新诗中的“绝句”
卞之琳的《断章》篇幅短小,意蕴丰厚,可视为新诗中的“绝句”。这首诗用具体的形象,向我们揭示了距离与美之间的密切关系。
“你在桥上看风景”,你看到的风景在你视线的远端,因为站在桥上,你没有意识到桥是风景,更没有意识到自己也为风景,这是因为你与桥和自我之间没有距离,你就无法从风景的角度,对桥和自身作审美的观照。“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看风景人和你拉开了距离,他可以从远处来欣赏和品味桥、你以及周围的一切,这个时候,桥和你成为了风景的一部分,你的观景活动成为别人看到的景物中的情态。你和桥以及周围事物间的方位并没有变化,只是观看景物的视点发生了更易,你和风景本身的意义关系便发生了改变。
同样地,在诗的下半部分,距离再一次使审美效果出现了前后不一的情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明月之所以能“装饰”你的窗子,是因为它遥燃于夜空,给你许多美的遐想与回味,然而,当明月“装饰”着你的窗子,美丽着你的了望之时,看风景人因为看到了你和世界之间形成的美好构图,你也就成为他们梦中的装饰之物美丽了他们的夜晚与人生。因为有距离,明月成为了装饰你生活的美景;因为有距离,你也可能成为风景点缀别人的梦。
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讲“间离效果”,俄国形式主义主张语言的“陌生化”,其实都是在揭示距离与美之间的内在联系。卞之琳的这首诗,是用诗歌的形式,用独特的意象连缀和语言构造,表现了“距离产生美”的审美哲学。
4、艾青:《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九三八,十一月十七日
【评点】深情的歌唱给这多难的土地
诗人以“假如”开头,以突兀之势调动起我们强烈的阅读渴望。“假如我是一只鸟”,将人动物化,意在用鸟的鸣啭写人的歌吟。接下来用“嘶哑”一词强调鸟声的无止无息。作为一只鸟,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刻,应该歌唱什么?是这土地和土地上的一切,包括河流、疾风和黎明。即使生命远逝,无法再用歌声传达自己的爱了,也要腐烂在地里,奉献自己最后的光热。无限的爱,写满了小鸟的歌喉和心灵。
诗的第二节,既是对上一节的一个小结,一个升华,也是诗人自我心声的表白。“泪水”是忧郁的流露,更是真情的道白。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到诗人拳拳的爱国爱民之心。
5、穆旦:《春》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望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迷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禁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评点】青春的底蕴在自然与生命的对照中彰显
穆旦是九叶诗人的代表,他善于借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表达策略,来书写自我的生命遭际与人生体验。这首《春》写了春天生命力旺盛的花与草,也写了如春天般苏醒的青年情怀,在自然与生命的相互对照中,将青春的底蕴艺术彰显。
诗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写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四野的小草都被绿色的火焰点燃。春天也呼唤百花盛开,所以诗人写道:“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在春风春雨的呼唤和感召下,花朵自然如期开放了,他们反抗土地的桎梏,顽强地将生命伸展出来。于是,“满园的欲望”得以在窗外恣意地绽放。
第二节转入对青年人的写照。20岁可以说是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里,起初谜一般潜藏在身体的各种情感需求也被一一点燃,春情萌动,心怀激荡,青春是敏感的、多思的,因为“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但青春期心理又是不稳定的、易波动的,他们渴望定型、渴望成熟,渴望在痛苦的心灵悸动中完成自我的裂变与升华,“等待伸入新的组合”即是这种情形的诗意表述。
6、食指:《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评点】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食指的《相信未来》一诗写于1968年,诗人用这首诗来表现自己百折不摧的坚韧,抒发相信未来的理想,同时寄寓了热爱生命的情怀。
全诗共有7节,前三节构成了第一个层次。在这个层次里,诗人描摹了“文革”这个非常时期自我难堪的生命境遇。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诗人并没有被苦难压垮,而是固执地用“美丽的雪花”、“凝霜的枯藤”写下四个大字:相信未来。三个诗节的冷暖调配,使诗歌气韵生动,充满张力,既让人领会到旧的历史时代的严酷现实,又不致感觉失落和消沉,而是跟作者心气相通,对未来满怀憧憬与期望。
接下来的三节构成了这首诗的第二层次,揭示出诗人相信未来的内在因由。诗人之所以相信未来,是因为未来的人们会用他们明亮的眼睛看透这历史的真相。将价值评判的权利赋予未来的人们,这是一种历史逻辑主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鼓励了古往今来多少中华儿女能在屈辱与困苦之中坚强地存活,从不言弃。
最后一节是这首诗的第三层次。诗人从相信未来的期许过渡到对“热爱生命”的意义表达,从而把诗歌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超拔出来,赋予它普遍性的人生哲理意味。诗人告诉我们,这“相信未来”的心灵告白,不仅仅是对“文革”之期艰难环境中的一种生命坚持的形象写照,更是人类任何时候面对艰难困苦的生命态度。
7、舒婷:《双桅船》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呵,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另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
哪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评点】爱情与启蒙的双重主题合奏
舒婷的这首诗以“双桅船”为抒情主体,通过对船与岸之间分分合合的情形的描绘,来表现爱情与启蒙的双重主题。
这首诗首先是对理想爱情的歌吟。作为一艘船,它的生命是在劈波斩浪中呈现出来的,尽管时刻可能有云遮雾拦,有难以逆料的风暴,“雾打湿了我的双翼”,但它必须随时准备出航,因为“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在出发与达到的来来回回之间,船与岸结成了深厚的情谊。
把船与岸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是无处不在的风暴,还有那闪烁光芒的航标灯。其实只要两个人心心相印,“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不管有多大的风浪,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总会化险为夷。而爱情的魅力,是在双方彼此遥相呼应、共同分担风险的过程中闪现出来的。“哪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的诗句,会让我们自然联想起秦观有名的词《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诗也是一曲蕴涵启蒙思想的高亢的歌。浩劫之期,人们曾饱受凄风苦雨的摧折,那个时候,只看到风暴却看不到航标灯,在大雾弥漫的无尽苦旅中,人们看不到岸看不到希望,许多人忧郁彷徨,对生活逐渐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舒婷用“双桅船”的执着、坚定与自信来告诉人们,只要相信自己,勇敢与困难作斗争,总会引来云开雾散的时候,那可以停泊我们理想的“岸”就将如期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
8、海子:《九月》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只身打马过草原
【评点】存在主义与传统诗思的融通
9、李少君:《抒怀》
树下,我们谈起各自的理想
你说你要为山立传,为水写史
我呢,只想拍一套云的写真集
画一幅窗口的风景画
(间以一两声鸟鸣)
以及一帧家中小女的素描
当然,她一定要站在院子里的木瓜树下
【评点】为日常化的理想欢呼
《抒怀》一诗诞生于新世纪之初。该诗语言朴素和简练,自然写来,一气呵成。三节7行,将诗人心底隐藏的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对亲人的疼爱以及对日常性理想的珍视作了巧妙点明。
诗歌以谈论理想起笔。“树下,我们谈起各自的理想”,朋友的理想是不俗的,“你说你要为山立传,为水写史”,为山水“立传”、“写史”的生命冲动,也许是每一个人在青嫩时代都曾存有的理想图式,在而今这个许多人都充满了历史焦虑的特定语境下,朋友此语的出场,是很具有现实辐射力的。
与朋友的高远理想相比,“我”的理想更体现为激情之后的平静,冲动之后的淡定和神闲。作为“我”的理想,“拍一套云的写真集”、“画一幅窗口的风景画”以及“一帧家中小女的素描”,折射出的是诗人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亲人的疼爱与珍惜的思想感情。
所谓“理想”实际包含两种形态:一种是超常性理想,这是一种指向未来的理想图景,需要长期持守和多年耘耕,才可能化为现实;另一类是日常性理想,这是一种立足现实的理想图景,虽然无需成年累月的劳作,但需要保持超逸的生命态度和平常的生存心理,才有可能被我们不断实现。显而易见,《抒怀》一诗着眼于后者,诗人用简明洁净的语言,为日常化的理想作了高度的礼赞与欢呼。
10、雷平阳:《亲人》
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因为其它省
我都不爱;我只爱云南的昭通市
因为其它市我都不爱;我只爱昭通市的土城乡
因为其它乡我都不爱……
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
假如有一天我再不能继续下去
我会只爱我的亲人——这逐渐缩小的过程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
【评点】个性化凸显爱的真意
这首诗彰显着诗人对于“亲人”之爱独具个人性的理解情态,此种“爱”是真实的,具体的,起伏的,变化的,完全属于诗人自我领悟和把握到的爱意真谛。文本的起承转合自然适切,显得气韵生动。前四句属于“起手”之笔,诗歌以某种说明书般的形式,细解了诗人心目中有关亲人范围的不断缩小和爱情对象的日益明晰等情状,爱情目标物的渐次缩小,日益凸显了“亲人”一词的最本真内涵,同时显示出诗人在爱之真意理解上所具有的深透性。接下来一句“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属承接之句,“针尖上的蜂蜜”是妙手偶得的意象,爱的诸多意味在此意象中云蒸霞蔚,令人遐想联翩,品味不绝。诗人继而以“假如有一天我再不能继续下去”为转语,直言人生有涯但爱情无边,对于个体之“我”而言,唯一能承诺和兑现的,或许只有对于身边亲人的炽烈之爱。诗歌于是自然进入“合”的部分:“我只爱我的亲人——这逐渐缩小的过程/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整体来看,《亲人》顺着个体之“爱”日益真切和明晰的意义流向,以“逐渐缩小”为文思脉络,展示了诗人对于“亲人”内涵的深刻理解和对爱之真谛的独特把握。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南方诗歌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