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书法家汪晓亮和他的“破”字
“很特别耶!”
“太有个性了吧!”
“汉字还能这样写啊?!”
5月12日,当青年书法家汪晓亮的两幅“现代写经字体”书法《心经》,出现在南昌第三届高校书画创作艺术节开幕式上时,立即引起来自南昌30多所高校前来参加书画创作、交流的同学们的浓厚兴趣,他们簇拥在作品前欣赏、评头论足,甚至指指点点……
出于职业的敏感,记者找到提供作品的藏友,他一脸得意地告诉记者,他也没要想到这两幅作品会有这么大的轰动效应。在收藏这两幅作品时,他只是觉得汪晓亮先生写的《心经》,既像藏文又像韩文,被先生自己称为“破体字”的书法让人有点看不懂,但又别出新意,自成一家。
汪晓亮,男,1964年生于江西玉山,现为上海铁路局下属党委的宣传干部、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钱江书画院秘书长、金华市佛教协会书画院、宾虹书画艺术研究院、黄大仙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作品被五台山、灵隐寺藏经阁永久收藏,新加坡、加拿大、日本、香港、台湾等诸多寺院与个人收藏。多次在全国、全省书法大赛中获奖并结集出版。他的《心经》还挂在中国佛学院的重要位置呢。
他说,他练习书法是受父亲的影响(他的父亲写得一手很好的颜体),小时候,没有买到合适的隶书字帖,就找报纸来按照报纸上的标题练。在学校时就经常参加比赛,他的名次都是在前三名。
谁都知道,练习书法是一件苦差事,大家看到的只是他们光鲜的一面。当听到谁说某某书法家的字价值多少钱一幅或者多少钱一平尺时,有的人甚至感觉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就想下决心培养自己的下一代去练习书法。熟不知,哪个成功的书法家不是要付出毕生的精力的?
1988年,他被调到铁路衢州车务段,在靠近江山市的一个四等小站——上铺火车站做了100天的实习调车长。在此期间,正当春回大地,铁路两边的水杉枝头吐绿,面对那层层叠叠的嫩芽,他总是若有所思……他说,这种穿插错落,有一种像音符一样的诗律,天真自然,印象特别深。
这时的汪晓亮,已经走过了初级临帖阶段,逐步开始借古师心,创造自我,转入对汉简帛书、敦煌写经、魏晋残纸、汉魏墓志造像题记等所谓民间书风中一些比较率性的书体进行研习。同时喜欢上了十六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中国书法风格突显时期的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八大山人、王宠、傅山等先辈前贤的夸张书写手法。对沈增植、金农的作品也多有偏爱。在写字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流露出这种跳跃跌宕的感觉,渐渐地,一种以钟鼎结体、汉魏用笔、晋唐风韵、宋元情趣,把勾划基本简略,好像古代的碑帖被风化、腐蚀,具有强烈的沧伤感以方笔划为主的短笔划字——破体字,破茧而出。难怪有位已故的荣宝斋老鉴定家曾经被他的字打动的流泪,说一看见他的作品就会想起秦始皇兵马俑里的“用兵布阵”。他特别崇拜曾经在金华生活过的国画大师黄宾虹,勇于创新探索,坚信自己的作品100年后终会被世人全新解读……
20多年来,他用自己的心性重新认知传统,采取由破而立,大胆创新的理念驾御自己的艺术风貌。他的这种如双龙戏珠、禅趣古雅,开拓出新,坚韧沉着,典雅脱俗、清新律动、趣味横生,放达夸张、酣畅肆意的表现形式,再加上现代的某些审美趣味和西方的视觉构成,既深谙传统又能创造新我,走出了一条入古出新的路子,并逐渐被世人接受,被同行戏称为“破(体)”字。
有人说他的“破”字是炒作,但他一个人游刃于传统和现代之间,以一种表现情性的书法探索20多年,不见于任何媒体,谈何炒作?
有人说他的“破”字是在标新立异,记者要说的是,任何一种文化或者艺术形式,本身就具有内在的多重性。书法本身没有高低贵贱,关键是看现实意志的形式偏好、方向主导和享用者的目的。与其一定要让某种书体去主导一种书写方式使其形成历史,那将是一种人为。如能在现实书风达到极致的同时又以充满激情的探索精神,在特定的时代进入唯我的精神境界,以不同的思想源泉和创作灵感,用艺术的“表现”精神,营造无愧于时代的作品意境,将会树立一块独特而雄壮的丰碑。在这个文化大变革的时代,我们期望社会多一些包容,一花独竞不是春。
近几年来,他的“破”字无论出现在什么规格的书画展上,都是因为新颖、独特而特别吸引参观者的眼球。因为“破”,当然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好在还是得到一些大家的充分肯定。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聂成文、陈振濂、林岫,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著名书画篆刻家韩天衡以及在当代隶书风格独树一帜的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毛国典、新加坡书画协会会长邱程光等都对他的“破”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著名书画史论家王伯敏还亲自为他题写了“汪晓亮书法艺术”,72岁高龄的韩天衡还于2011年11月6日在上海收其为徒。
香港著名演员、李小龙的扮演者石天龙,通过著名书法家、西苑中海(北京)书画院院士沙二海先生花八万元重金求得他一幅“破字”——《心经》,还逢人就炫耀呢。
当代著名书法家、西苑中海(北京)书画院院士、浙江拉拉美术馆联盟主席沙二海先生认为,汪晓亮的书法是在敦煌写经的基础上得到启发,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独创了“现代写经字体”,是中国“现代写经字体”的创始人,这在中国书法史上前无古人,历史可以见证。记者以为,沙先生的观点也只是一家之言,汪晓亮的书法能不能成为里程碑?现在下结论,尚且为时过早,但他这种敢于探索的精神,值的提倡。
汪晓亮成长于多元、开放的时代情境中,艺术与现实的丰富性给了他更多选择的自由,也给了他更多选择的困惑。书法不是书写者用来当饭吃的,对他来说,是一种心境,对别人来说,是一种享用,不可能不去看别人的“脸色”。他深知,自己从事的不单单是个人的艺术行为,他是在以自己的方式介入社会,介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记者以为,他是在自我实现的同时丰富着我们的时代。
所以,本文用了这个标题——《在路上》。
他是走在通往未来的生活之路上,走在艺术创新的探索之路上,走在拥有无限可能的人生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