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自东汉白马寺建立以来,又经过南北朝佛教可谓是愈发的兴盛。历史上还曾经发生过''三武一宗灭佛''事件,这四位皇帝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烧毁寺庙遣散僧众,但仍然没有彻底的消除佛教的影响。
除了他们以外,民国时期还有一位军阀,也曾做过灭佛之事,此人便是冯玉祥,1927年,他大举灭佛,毁掉河南的400余座寺庙,其疯狂之举的背后,到底有何猫腻?
(一)、倒戈将军,主政河南
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一个地区的统治权往往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只要有人失势,就会有人趁机夺势。冯玉祥虽然喜欢倒戈,但还是有几分战略眼光的,他总是能找准空子顺利的钻进去。
此人心狠手辣,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当年将溥仪从故宫中赶出来而后掠夺紫禁城财物的也是他。
当年冯玉祥趁乱主政河北,在河南还有一位宝德全欲与其分庭抗礼。一位是权力新贵,另一位则是耕耘多年的地头蛇。冯玉祥再度拿出他的雷霆手段,将宝德全活埋。此后,河北与河南全都划入了冯玉祥的势力范围。
因为常年的军阀混战,使冯玉祥的西北军也陷入了财政危机。作为大帅,他必须想方设法的筹措军饷,以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他找到了当时开封大相国寺的住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后又威逼利诱,希望住持可以起个表率作用,拿出香火钱来充当军费。
首先,香火钱是善男信女们给佛祖菩萨们的供奉;其次,若是拿这份善钱行了不义之举,岂不是为天下人所耻笑,也会成为相国寺的耻辱,因此冯玉祥遭到了住持义正言辞的拒绝。鹿锺麟将住持的话原封不动的传达给冯玉祥,使得这位军阀头目勃然大怒。
1927年,冯玉祥一气之下率兵围了相国寺,并将那些僧众们全都驱赶出来。他一人立于佛前,丝毫没有任何敬意。而后命令士兵将佛像全部毁坏,而那些金身佛像则全部罚没。士卒们虽然都很不情愿,但是碍于军令,又不得不行这天下之大不韪之事。
随后冯玉祥又把相国寺改成了中山市场,玷污了佛法尊严。消息一出引起了一片哗然,而土豪劣绅们则选择了趋炎附势。他们纷纷借用冯玉祥毁佛的机会攫取利益,并趁机向冯玉祥邀功请赏。冯玉祥本人对此则十分支持,对于那些毁佛有功是大加封赏。
(二)、灭佛狂潮背后有何隐情?
佛教在中国有着很深的影响力,即使很多人说自己没有信仰,也有几分对佛祖、菩萨的恭敬。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冯玉祥如此疯狂,又为何有那么多的地主乡绅愿意加入到这个队伍?
首先,冯玉祥既不信佛也不信道,他有着自己明确的信仰,那就是基督,对佛教没有丝毫的敬意。在他的眼中,佛教僧侣们都是些''异教徒'',即使打压也无妨,他也不怕报应,因为有主在护佑着他。
其次,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战争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来维持的,士兵的吃喝拉撒、常规的训练、军饷、抚恤金,还要购买现金的武器装备等等,如果单纯的靠税收,那老百姓能有几个钱,又得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军饷才能筹集完毕。
俗话说''穷算命,富烧香'',那些地主老财们平日里无事就去寺庙里上香,因此庙里的香火钱很多都比当地一年的财政收入还要多。既然可以''得来全不费工夫'',又何乐而不为呢?何况僧侣们都是些手无寸铁之辈,手不能提,肩不能扛不会激起什么反抗。
还可以借此机会,把他们发配充军,如此一来军饷有了,兵源得到了扩充可谓是''人财两得''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
再次,当地的地主阶级平日里看似是拜的神佛,其实他们最喜欢的还是''钱''。在这些人心中,钱才是最大的信仰。
所以为了钱,可以不顾什么因果报应之说,反正能飞黄腾达便好。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既然军阀头目都发起灭佛之举了,自己何不趁机分一杯羹。这叫作顺势而为,既拿到了钱又能去邀功。
(三)、铸成大错,背负骂名
可以肯定的说,冯玉祥的做法是非常极端的也是很不可取的。
首先,他这种行为无异于抢劫。冯玉祥一面标榜着自己''开明,民主'',另一面又利用手里的枪杆子去攫取财富,这和打家劫舍有什么两样。
其次,寺庙里的香火钱又不是僧众们通过非法或者不道德的手段得来,都是人们自愿捐献的,应当属于寺庙的私有财产。这笔钱神圣而不可侵犯。倘若是住持自愿拿钱出来,帮助冯玉祥那还可以,但在人家不允许的情况下就放火烧毁寺庙,进行灭佛运动实在是令人不齿。
再次,冯玉祥当时将这个河南当成了自己的''殖民地''看待。他把那里看成了自己的钱袋子,制定了一系列的苛捐杂税,就是为了扩充军饷。倘若他拿这笔钱是要改善民生,那还算有个说法,可他只是想拿钱来扩大自己的地盘。
最后,寺庙古刹都是传承了千百年那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即使为了灭佛,也不应该将其全部毁坏,这是十分悲哀的。
所以说,冯玉祥的这种做法很不光彩,他不该为了一己私欲就去行这为天下人所不齿之事。他用大火毁坏寺庙,最后也在大火中死于非命,可以说这是报应不爽,因为他做了太多伤天害理的事,所以难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