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2.09.30河北
迄今为止,对《易经》之商周史解读依赖了三个简单的方法:
其一,把易经的卦辞、爻辞原文,和《象传》《彖传》分开,不看注释以避免干扰;
第二,在整个卦辞和爻辞而不是单卦之中,探寻一个字或者一个词的分布规律,用一点初中水平的统计学;
第三,从字的早期、具体的含义而不是从晚期、抽象的含义去解读句子,用一点小学水平的文字学,最好是甲骨文。
其他方法暂不讨论,本文试解元亨利贞的完美伴侣,利有攸往。
(一)利有攸往
(二)往
(三)攸
(四)攸往
(五)有攸往
(六)贞有攸往吉
利有攸往不算成语,却是《易经》里的一个四字组合,一种文字现象;相比于利涉大川和元亨利贞,利有攸往非常低调。
往字的甲骨,从止从王,王的大脚丫往外走。
商代人用止,以及止的180度旋转夊,构造了很多概念:
比如出门的出,和往字类似,是迈开步从坑里走出来,注意,脚趾头朝外。
各字和出字相反,是脚趾头朝里,走到一个地方。
降字和陟字的差异,是脚丫子的方向:降是天上的大神往下走,陟是帝王的灵魂往上走。
《诗经崧高》:维岳降神。
《竹书帝尧》:一百年,帝陟于陶。
攸字和教育之教字很像,都是手持工具,去影响左侧之人。
教,从攵从爻从子,是手持教棒,指导小孩算卦;相比而言,学是小孩自己算卦。
攸字和教字的差别在于,代表小孩的子部和代表算卦的爻部,被泛化为一个简单的人。
教是一种狭义的攸,攸是广义的教,教是攸的子类,攸是教的父类。
故抽象而又抽象的攸字本意,是不分年龄、不分内容,对于人的影响、制约、控制和管教。
攸字的人部和攵部中间,出现了水或者血滴的意向,并不影响攸的本质。
(四)攸往
《易经》只要说往,大概率是攸往,概率63%;
《易经》只要说攸,大概率后面跟一个往,概率67%。
《易经》似乎是在暗示我们,在那个以大邑商为盟主的、松散的中华联邦体系中,需要有人经常出门教育别人,这个人也似乎很喜欢出门教育别人。
后来的读书人则倾向于认为,出门教育别人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想学可以自己来,只要牛肉干管够,孔夫子保证有教无类,但是要老师上门一对一,这就不合适了。
闵子曰:礼有来学,而无往教。
一九一七年,新任北大校长蔡孑民,力请马一浮北上担任文科学长,却只收到一封电报:古闻来学,未闻往教。蔡校长于是决定三顾茅庐,去请已在北京的陈仲甫吃涮羊肉。
(五)有攸往
《易经》中攸出现32次,其中攸往21次,攸利10次,攸遂1次。
有夏氏建立夏国,有莘氏建立莘国,有仍氏建立任国;有就是国,所以《易经》王假有庙,所以《商颂》奄有九有。
有攸,当然也可以是攸国。
有攸往,不是个人出行的小事,而是攸国大军前往某地,替商王去教育别人。
(六)贞有攸往吉
攸侯喜名如其人:
身份:攸国首领;
爵位:侯爵;
姓名:喜;
喜好:替商王出门教育别的侯。
周代封建之前,已有侯爵和王国,只不过大多不姓姬,比如鬼侯、鄂侯、和西伯侯。
鬼侯被纣王所杀;鄂侯为鬼侯据理力争,被纣王做成肉干;西伯侯被拘禁汤阴,发明了周易。
还有其他一些大大小小的地方势力,未必都把商王放在眼里,所以征讨是商王的日常业务。
后人眼里坏事做尽的纣王,何尝不是在急于建立一个大一统的中国,而攸侯喜正是商王实现这一理想的得力干将。
据说,牧野血流漂杵之时,攸侯喜正率领商王大军在东方作战,未能及时回师勤王,最终命运是不知所终。
文科生被告知,印第安人从来没有发明过轮子;理科程序员被告知,不要重复发明轮子。
如果印第安没有轮子,那他们一定不是攸侯喜大军的后代,那为什么他们在和白人打仗时,一直喊着:哟吼!攸侯!哟嚯?北美落基山脉的岩石之上,是否刻着中国的甲骨?
北美洲的事情暂时管不过来,还是回到郑州北。
本文靠咬文嚼字,居然得出了一个惊悚的结论:
攸:对人进行教育、管制和约束;
攸往:出门去教育别人,平叛小国;
有攸往:攸国大军出门平叛小国;
三千多年前,攸侯喜率商王主力去平叛淮夷,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
天邑商的命运,正是生死攸关,帝辛在鹿台之上苦苦等待,攸侯却始终没有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