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的定义既是应作的必须作,不应作的不得作,则不论是否以“戒”为名,凡是圣典中提及菩萨“应行”、菩萨“不应行”的,均当视作菩萨戒的内容。例如《小品般若经》卷六〈大如品〉的末段有云: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云何行?佛言:于一切众生;应行等心、慈心、不异心、谦下心、安隐心、不嗔心、不恼心、不戏弄心、父母心、兄弟心、与共语言。(8)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首重发无上菩提心,菩提心的重点在于利济众生,故对菩萨的要求,不仅不应自恼恼人,更进一步,凡对于任一众生均应生起利济之心。若不如此,即与菩萨所发的无上菩提心相违。但其虽然如此,仍须与空慧相应,故在《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三〈六喻品〉中说,菩萨“能具足无相尸罗波罗蜜具足戒,不缺、不破、不杂、不着。”因为持戒目的,不为人天褔报,不为二乘圣果,乃为入菩萨位,供养诸佛,成就众生。(9)此处所云具足戒,不是指的比丘、比丘尼戒,而是菩萨应当具足无相戒,所谓无相是指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于此四相,不缺、不破、不杂、不着、便是具足戒。同品又云:“能具足尸罗波罗蜜,已摄一切善法。”(10)何谓一切善法?同品的说明,是指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八背舍、九次第定,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11)
从以上所举《般若经》的菩萨戒内容来看,实已具备了三聚净戒的架构,那就是1.利益诸众生、2.具足无相戒、3.修习众善法。因为大乘菩萨戒的基本精神是求无上菩提,范围极广,而以利益众生为重,故于《大般若经》第五八四卷第十二会〈净戒波罗蜜多分之一〉说:“若诸菩萨,舍本(发无上菩提心)誓愿,应知是为菩萨犯戒。”(12)又说:“若诸菩萨虽处居家而受三归,深信三宝,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是诸菩萨,虽复受用五欲乐具,而于菩萨所行净戒波罗蜜多,常不远离,亦名真实持净戒者。”又说:“若诸菩萨虽复出家受持净戒而不回向无上菩提,是诸菩萨定不成就菩萨净戒。”(13)从这三段话可以明白,菩萨舍无上菩提心者,便是犯戒,虽持一切别解脱戒,而不回向无上菩提心者,皆不名为受持菩萨净戒。
另对在家菩萨,亦不得仅仅重视内在的发菩提心及空观的体验,而忽略了僧俗之间的伦理关系,此如《仁王般若经》卷下〈嘱累品〉,即有明文要求:凡为国主者,不得制作法律,令出家弟子,不许出家修行正道,不准造佛塔像,也不得白衣高座而比丘地立。嘱咐国王及诸王子百官,护持三宝,否则王者信佛,而反毁三宝,便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灾祸即会降临了。(16)
在《华严经》系统的《十住经》卷十《离垢地第二》,则具体地主张修十善道。当时金刚藏菩萨对解脱月菩萨说:菩萨欲住第二离垢地者,1.当离一切杀生,常起慈悲心;2.离诸劫盗,常自满足;3.离于邪淫,自足妻室;4.离于妄语,常真实语;5.离于两舌,无破坏心;6.离于恶口,和柔具足;7.离于绮语,常知时语实语;8.不贪他物,不作是念我当取之;9.离于嗔害心、嫌恨心、迫热心等,常于众生求好事心、爱润心、利益心、慈悲心;10.离于占相,习行正见,决定深信罪褔因缘。离于谄曲,诚信三宝。(17)
十善道法又名十善戒,是通于大小乘的别解脱戒,一般说,五戒十善是人天果报的善法,然于大乘菩萨的立场看十善戒,不独是消极的不作十恶,更当要修十善。例如不杀众生,且当常于众生起慈悲心,便是菩萨戒的精神了。在《十住经》中所举十善戒的每一戒,都赋有积极利生的意义。考察此处十善戒的内容,身三口四的前七条戒目与通常的相同;八、九、十的三条,属于心意行为也相同,只是其内容更为繁富。足见菩萨十善,固重于身口的行为,尤重于心意的行为,并且特别标明行十善者,当“习行正见”和“诚信三宝”。故此又回到阿含经所示四不坏净的原点上去了。那就是菩萨首应具足正见,归敬三宝,成就圣戒。
从在家菩萨的立场看十善戒,实已涵盖了菩萨三聚净戒的内容,因其十条戒目之中,有的每条皆具三聚功能,有的具一或二,所以若能十善具足,律仪、善法、利生的三聚净戒,也同时具足。无怪乎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卷四六说,十善是总相戒,其余无量戒为别相戒。(18)
十善戒是为在家菩萨而设,若与杀、盗、邪淫、妄语、饮酒五戒比较,少了一条饮酒戒而多了三条心意戒。饮酒本身不是罪恶,只是为了防止由于饮酒而可能促成前面四戒的犯行,所以在家佛子不许饮酒。可是在《未曾有因缘经》卷下,记载了一桩趣事:只陀太子先受五戒,后闻十善,便向释尊要求,准许他舍去先受的五戒,改受十善。原因是五戒中的饮酒戒难持,他有许多豪客,常常带着酒食,与他共相娱乐,不过他未因饮酒造恶,相反地“得酒念戒”,所以虽有欢乐未放逸。释尊听了,不仅未予呵责,反而称道:“善哉善哉,只陀!汝今已得智慧方便,若世间人,能如汝者,终身饮酒,有何恶哉。如是行者,乃应生褔,无有罪也。……若人饮酒,不起恶业,欢喜心故,不起烦恼,善心因缘,受善果报。汝持五戒,有何殃乎。”(19)这段经文,并不表示五戒可以去掉一戒,而是说,若能“得酒念戒”,不起恶业,心生欢喜者,仍未破戒。结果只陀太子未舍五戒,而增受十善。
从《未曾有因缘经》所载的以上两例,可以证明菩萨戒持戒标准,极富于人间性。不像七众律仪戒那样,被结集者规定得动弹不得,以致形成戒律精神的僵化,无法伸缩自如,失去了因应时地变迁的潜力。
节选于《从三聚净戒论菩萨戒的时空效应》
净心诫观法
净心诫观法序
余杭郡沙门释元照述
太近至易无如自心。入死出生了不知觉。其体明莹其量包容。故使一迷遽生诸法。其犹宝鉴因明而像生。又若长川缘澄而波动。谓心异物为物转心。吸揽尘缘积成劳结。沦历诸有沉屈己灵。余趣无知。人伦鲜学。纵令听习多堕邪痴。奔逐名闻封著知解。至有江南江北走觅菩提。曲见邪心未尝正直。野猿腾跃家犬迟回。劳我圣师提耳垂诲。曲留妙药的指病根。囊括两乘津通万行。托彼亲度用表弘慈。嘱使窃窥特彰秘胜。深诃讲论苦勉修治。然古德传通双弘教观。诸部则以教开解。斯文乃以观示修。既非无目而游。岂是数他之宝。须信。从真起妄举体现前。达妄即真不从他得。净心之要。览者宜知
终南山沙门释道宣撰
敬礼三宝藏萨婆若法身随力诫初学惟圣哀愍听。时在随州兴唐伽蓝。夏安居撰令送泰山灵岩寺付慈忍受持。凡三十篇。如右
释名篇第一序宗篇第二五停篇第三挍量篇第四自庆篇第五善根篇第六破戒篇第七邪命篇第八诳佛篇第九造过篇第十解脱篇第十一食缘篇第十二流转篇第十三不动篇第十四过患篇第十五心浊篇第十六二报篇第十七结使篇第十八缘生篇第十九安般篇第二十相资篇二十一因果篇二十二止劫篇二十三一谛篇二十四心行篇二十五菩提篇二十六教化篇二十七佛性篇二十八福田篇二十九受持篇三十
净心诫观法五字释名法篇第一
净心者。于汝现行烦恼诸部过患。教修对治。令汝即时随分解脱。垢染渐灭。心转明净。发生定慧。起于大乘清净信心。趣向菩提种性住处。以今微因后感当果。是故教汝察病对治。兴隆功业。修入信境。成决定根力。其三贤十圣无垢妙觉四十二地空宗真理。唯可知闻影像粗相。下地凡夫力所未及。亦未能行。今唯使汝净除业镜客尘“目*壹”等。见汝身中少分佛性。汝可饮服般若甘露洗荡盖缠渐显净心。心若清净令众生界净。众生既净则佛土净。始除烦恼令戒清净。戒既完具定复清净。以戒定净令智慧净。智既净已显自身源。有此义故名为净心。已下诸篇治过虽别同名净心。诫者。令汝识知对治初门。先除粗染根本恶业。知病知药守心慎口。励己修道离过患故名诫。观者。察义。观察此诫与佛法相应不相应及障道过患名字句偈。审谛思量。如实解心得诫本意。又能随顺止观二门。此二法者定始慧初。生长一切禅支道品。故名观。法者。即此诫文首轴次第。殷勤晓示。欲使禁断烦恼止诸恶业。加行胜进住不退心。故名为法。下诸篇中皆有此净心诫观法五义。当须知之
诫观序宗法第二
烦恼如河沙先断恶二种
一财二是色死时神不恐
吉罗须护持况言犯四重
三聚戒清净布萨心喜踊
鄙夫爱财色诫汝断贪著
由财三世苦因色入火罐
色能障圣道财能令行薄
审谛自看心知贪是狂错
智避如火坑顽愚不嫌恶
若犯当悔除除已更勿作
一切有形类终归填沟壑
持戒禁情苦后受大安乐
诫观五停心观法第三
五妄想者。如除刺树先断其根。故修五停观息五过。止不令起。故名停心观。因修此观现恼不行。得小解脱所由之处。戒定调柔渐证神通名大解脱。十障灭尽名真解脱。莫不因今五停观法。如是修入名为净心。偈曰
自知欲情多一向观不净
背舍得解脱欲竭即得定
若当逐讲论念欲转炽盛
是即非对治下道入险径
自知嗔恚多一向修慈悲
毒火得清凉成就善律仪
若当逐讲论非治徒劳疲
贪嗔更增长重被烦恼“襾/(革*奇)”
自知愚痴多谛观十二因
始悟轮回苦了知无我人
若当逐讲论见诤终日喧
放本求枝叶不能拔断根
自知我慢多谛观十八界
方得无人解吾我病即差
若当逐讲论反益三涂债
计我常求胜名利自杻械
自知乱想多常数出入息
觉观渐得成加我戒定力
若当逐讲论喧尘未能息
递互相是非何时灭事识
此是毗昙中七方便法。五停观成名第一方便。自余别相念处.总相念处.“火*(而/而)”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名七方便。观行成就得须陀洹果。若初入道大小乘人通修此观。偈曰
何因说五停复不逐讲经
抱疾说药方只欲取声名
凡夫贪利养无心治忘情
若修五停观决定修道成
何故令修五停观法止逐讲论。有二要法。一者佛教次第入道对治鹿重烦恼。二者见解法义人。知而故犯。不畏佛戒。不修威仪。五篇净戒悉皆破尽。见他持戒复起憎谤。唯贪财色。嗔恼斗诤悭嫉憍慢。无渐无愧。身坏命终必堕地狱畜生饿鬼经历多劫。当观此事现前验知。故修五停止过。起道顺佛教。故名为净心。偈曰
贪如豺狼性嗔如恶龙心
坏法故毁禁污戒犯奸淫
识法望除毒反更作罪深
造业心无悔命过就刀林
堕大无间狱佛性历劫沈
如职除名罚失势不堪任
云何破戒口啖人食憍恣
云何破戒手受人财物施
云何破戒身坐卧好床褥
云何破戒业受他礼己足
云何破戒行默受称扬赞
若犯此五事诸天共悲叹
佛教新受戒者五年学律。然后学经。律有五部。一四分。二五分。三十诵。四僧祇。五解脱。此五部律同一毗尼大藏。文相广博卒难悉识。今欲知者财色为宗。能断财色即名奉律。禁戒清净发生定慧成就圣道。知律纲要故名净心。偈曰
五部戒律中宗要断财色
修禅观不净对治自忍抑
林野叹死尸内心怀悲恻
我身会当然贪热即时息
三毒甚强盛摧之用智力
衣求破弊衣食即一坐食
常行平等心净意恒质直
若不能如此袈裟覆荆棘
圣教万差为根性不同。病药众多愚者致惑。虽用功力非正对治。妄贪名利更增尘垢。是以先修五停后学讲论。知道次第名为净心。偈曰
世人习多闻未曾行一分
妄情取妄法诤竞起纷纭
入道依次第戒定自资薰
净命如迦叶勿得同六群
诫观末法中校量心行法第四
凡夫解义皆因听学。为知法人身犯四重。畜八不净财。食啖俗馔。无羞无耻。知而故犯。不畏后世。是故令汝校量心行。先净禁戒后方听经。汝用五诫得名净心。古者大德讲华严经唯一卷疏。于后法师作三卷疏。今时讲者十地一品出十卷疏。各逞功能竞显华词。文字浩博寄心无所。然文者当体即义。何须人语。今时愚人竟求于名不求于法。法尚不可著。何况著文字。法离文字。言语断故。大集经云。经文是一讲者异说。各恃己见坏乱正法。天神嗔故三灾俱起。以是因缘佛法淡薄。如一斛水解一升酪。看似酪色食即无味。谛思讲论人情测佛。佛智境界岂人能测。如是审察名为净心。偈曰
敷演说法师二种升高座
一者福无量二者离罪过
慈心成就人法施胜财货
嗔垢是非他棘刺上坐卧
有漏为基堵无明作根本
解经不除毒法师自伤损
贼心求名利匆匆未思忖
婴孩欲登梯先须戒足隐
学士聪明者举动多轻躁
或有错解义邪见复颠倒
是故定治动七觉中法要
定慧平等修种智得微妙
世尊在世时唯教修出离
习善莫生足少恶即远避
念念观无常勤修真对治
寂虑学禅那何须著文字
何因世尊在世时悉得圣道及生天中。依次而学不越毗尼入道有方。五年习戒。夜则修定摄心守境。安处林野不畜余食。少欲惭愧一心谛观无常不净。离诸调戏意不散乱。举动进止恒令净洁。无恶姿容。先意问讯。以是善缘悉得道迹。汝能一心依此学者名为净心。偈曰
正法证道时净法调众生
随事秉羯磨除垢获三明
像法尽至末羯磨废不行
虽复似和合集则起斗诤
凡是诸经律甘露亦毒药
解服百疹瘳不消病发作
知法不向心解经行转薄
弃舍戒定业文字处起著
所以韵句撰读时心欢乐
静坐好思量观察自忖度
何缘重颂偈文少义广博
依戒益汝身信受勿疑恶
或见他毁骂轻贱心漠漠
此约大乘教与理不违错
诫观六难自庆修道法第五
一者万类之中人身难得。如提谓经说。今得人身难于龟木。二者虽得人身中国难生。此土即当边地之中具足大乘正法经律。三者虽有正法信乐复难。今随力信不敢疑谤。四者人身难具。今受男形根无残缺。相貌成就。五者虽具男形六根无缺。五欲缠染出家甚难。今得割爱出家修道披著佛衣受佛净戒。六者虽受禁戒随戒甚难。汝可于戒律中尊重爱乐惭愧慎护。于此六事若不观察即便放逸深障圣道。既超六难。常应喜庆。难得已得。得已莫失。如是思量名为净心。偈曰
世有六种难难得已得具
勤修戒定慧善解名味句
是故学大乘问即须知处
受他檀越食饱腹无智虑
无智长贪嗔不能如法住
犯禁毁戒足命终生四趣
诫观世相如梦修出世善根法第六
云何方便能令众生离苦出世。但愚人贪爱我即不贪。何者是名世愚贪爱。所谓官荣封赏.车马.库藏.台观.园林.采女.音乐.上服.美馔.游戏.射猎.宴会倡伎嫁娶宾席恃怙族姓。追朋逐势。三军列阵。前锋精锐谋策将略。果毅伤杀。平殄除荡快意适情。攻城破栅收缚簿敛刀笔。豪侠意志建立俗艺医方工巧。居积摄敛奠祭。以要言之如此。众多世务无量。杀害.饮酒.啖肉.斗诤.胜负.怨仇.热恼.悲喜.安危.吉凶.祸福。能于此中悉舍离者名真修道出世人也。众生迷倒于此世事谓是真法。不知无数劫来生死大苦。身坏命终堕三恶道。恒河沙劫受大烧煮。虽遭此苦仍于生死贪著无厌。迭相承习迷惑尘境。皆由未值善导未闻正法。汝今既闻。如闻修学名为净心。偈曰
凡夫狂痴性所见常不正
资养三毒身贪嗔转增盛
未观尸秽形持粪如行屏
常游违顺境诈伪起谄佞
实无常我乐妄见常我净
罪业颠倒故恒游诸险径
智者如实解慧命心决定
观世如梦幻穷真道成圣
诫观破戒僧尼不修出世法第七
僧尼破戒者。所谓畜养奴婢僮仆牛驴车乘。田宅种植.园林.华果.金银.粟白.屏风.毡被.好枕.细席箱匮盆瓫铜器盘碗.上好三衣.牙床坐褥房舍退屋.厨库碓磨脂面药酒杂鲑酱酢。异种口味王公贵重。多人顾识。生缘富贵数过亲旧。饷送吊问。申诉衙府。身为众首门徒强盛。讲说相难。好喜音乐。常居一寺评量僧事。迭相摈罚。借问旱潦丰俭盗贼水火毒兽之事。经过酒店市缠屠脍猎射之家。亲友妇女琴瑟诗赋围棋双陆。读外书典。高语大笑。嫌恨诤竟。饮酒食肉。绫罗衣服五色鲜明。勤剃须发。爪利如锋。畜八不净财宝富足。于此等事贪求爱著。积聚不离名真破戒。经云。此等比丘名秃居士。名披袈裟贼。名秃猎师。名三涂人。名无羞人。名一阐提。名谤三宝。名害一切檀越眼目。名生死种子。名障圣道。远离此等十种恶名即为净心。偈曰
可怪凡夫人积聚贪嗔痴
破戒无羞耻轻贱木叉珍
追求忙如火种植涉艰辛
教他多布施自舍若抽筋
傲慢善知识恃怙脓血身
放逸著五欲何时出苦津
衣贪五色服食贪常饱肚
舍静入愦闹经戒未曾睹
拔草复掘地溉灌治园圃
生业过俗人瓮匮居三五
唯忧财不足锁门牢闭户
高声大语笑谄慢心未普
毁犯四重禁抵突凶如虎
身坏永沉沦罪毕生夷虏
可念众生狂痴暗无慧光
但贪目前利不见当来殃
出家望静乐返为驰逐忙
抱财忽命终道俗竟分张
恶性如蛇蝎恶贪如豺狼
剃头无实德高容返自伤
隐罪求名闻不畏利养疮
白衣修戒施寿尽生天堂
沙门倒悭惜不观空无常
唯知造恶业触事皆面墙
破戒违经律无惭故覆藏
我作还我受三涂遣谁当
虽无我人法善恶亦不亡
三界轮回苦六道生死长
如是诸恶过谨慎好思量
愿断相续因持心如金刚
定水洗烦恼戒城自遮防
德如螺髻梵去处见西方
诫观外现威仪内起邪命法第八
邪命者。所谓净治住处。严饰道场。罗列幡华及诸道具。数为洗剃。常带袈裟。覆膞靴履。威仪齐整。缓行直进。下声软语。或复静默闭目低头。衣钵随身执着律相。然其内心常求名利。望他请唤恭敬尊重。进戒度人强为师首。处在徒众希他依止。设解经律问时生难。性多嫌恨恶眼视人。少见侵触不受其忏。口若发言喜说机刺。嫉他得利如火烧心。情尘意垢曾未除遣。虽坐绳床起恶觉观。攀缘乱想念世欲事。令夜恶梦漏失不净。恶觉染意熏本识藏结恶业种。染能障净生死不绝。轮回无际受诸苦恼。三业不净乖八圣道。外白里黑。顺八邪径。是名邪命欺诳凡圣。如是观察得名净心。偈曰
口诵无常经身作有常计
求望他利养合眼未观谛
三衣唯欲好不肯著破弊
内心至粗犷外相真似细
欺诳世间人大悲为流涕
贤圣不赞叹善神不扶卫
业障日夜增戒定念念滞
虽有两个眼复患一双曀
诫观取相恃善诳佛法第九
经云。何者比丘名为诳佛。若言我修慈悲彼人嗔恚。我能布施某甲悭贪。我具净戒彼人犯戒。我勤精进彼人懈怠。我有智慧彼人太愚。我今乐静彼染愦闹。我修威仪彼人轻躁。我如法住彼不如法。或恃隐山绝粒。纳衣一食常坐不卧冢间树下。或讲经律善解法相。我有如是福德智慧。取此相者即名我见众生见寿者见。坚执是相名为诳佛。何者修道名不诳佛。若人修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亦不生著。唯观世谛虚妄颠倒如幻如梦无有一实。成此观门修戒定慧。精进不恃己能轻他无德。柔和质直谦下无诤。以此善根回向无上菩提。如是离相修者名不诳佛。不诳佛故得平等法。法眼明朗能净智障。不著空有名为净心。偈曰
八万四千法对治多种病
是名大方便成就善巧行
执相名诳佛著我起见诤
比丘自沉溺不能到究竟
故修三脱门法空资慧命
深观缘集故证智更欢庆
诫观慢天惧人屏处造过法第十
凡夫憍谄威仪不恒。人前敛摄名为谄诈。屏处造过名为憍逸。所谓破诸戒仪。私饮盗食。赤露裸跣。河池澡浴。露地便利。下气出声。摩扪屏处仰眠。伏地。蹲踞支颊。走骤顾眄。吟咏歌啸。略要而言。故名憍谄。三业四仪悉不如法。人前似人屏处如鬼。一切天神证知此过。身坏命终生猕猴中。及鬼魅中。为犯戒仪果报对至。不欺闇室即其义也。何以故。大业之树光明如镜。众生造业于彼悉现。神天有二。一字同生。二字同名。人不见天。天常见人。业力持罪不在昼夜。行者谨慎屏露无差。大千世界在佛毛孔。岂容屏过贤圣不知。是故菩萨有八万威仪。声闻戒有三千威仪。汝应修集威仪庠序屏露二处一等用心。乃至失命不亏仁范。如是持行名为净心。偈曰
贤圣出三界常游三界境
观诸众生业如形对日影
智者慎威仪持戒心勇猛
屏处无阙失四念坚固秉
观身如毒蛇察心如冤家
身心是大患覆罪如河沙
智者犯已悔终不盖疵瘕
藏过婴恶名地狱受铁叉
苦哉末法时比丘比丘尼
剃发虽改服犹守贪嗔痴
假名优婆塞谕谄优婆夷
名中唤五戒实未具一支
口常诵药方心病不肯治
恶业覆障故邪命求余资
身见执著我不觉即分离
亦不观五阴气息若悬丝
人前粗敛摄屏处逾须弥
唯惧人怪笑不畏天证知
欲醉狂情发行坐染心思
缠绵破重戒命终堕阿鼻
地狱经一劫劫尽更复移
此苦难堪忍屏处最慎之
为造狂业故诸佛发大悲
犯欲须臾乐受苦无量时
经云人从生即有二种天
昼夜与身俱共人同受年
一念为善恶了了皆现前
恶多天减算善强命长延
毗卢遮那佛身界广无边
于一毛孔中容受三大千
性照圆明彻含生上福田
以众屏多过无缘起慈怜
诫观女人十恶如实厌离解脱法第十一
四百四种病宿食为根本
三涂八难苦女人为根本
生死无数劫贪爱为根本
贤圣解脱乐离欲为根本
四蛇成身界颠倒想为心
脓血遍九窍净想起贪淫
顺情称快乐不信堕刀林
报生猪狗道由前贪爱深
一切女人性少实多谄曲
不念臭秽身坐卧思念欲
邪视他男子情喜相逼触
百千万亿劫毕竟不满足
不羞惭父母败损诸亲族
男少女多者家衰数被辱
女具十恶业死入铁床狱
大锸刺女根苦痛大嗥哭
地狱罪毕已转入母猪腹
啖粪居圊厕臭泥生溷虫
复被屠割苦累劫罪难终
从畜入饿鬼秽食恒不充
支节皆火然骸骨不消融
贪欲暂时乐受报苦无穷
诫观檀越四事从苦缘起出生法第十二
智者不贪食贪食者无智
不念出粪苦唯取人食利
自啖脑中涎上盛向下弃
慧命断四食行者不贪嗜
比丘不乐静贪利受道具
追求心散乱忽忽缘诸务
得一更望一心规恒不住
宜应愧施主臭身里破絮
劝观三脱门离相自调御
少欲学知足可依释子赋
诫观六道流转受报无穷法第十三
三界众生无始已来造善恶业皆熏本识成业种子。净染合杂数过尘算。受六道报生死无边。从地狱出生诸天中人中鬼神畜生中。畜生者先受蝎蠓蠕动形类。一日一夜百死百生。千死万生渐受大身。乃至摩竭鱼等长十千由旬。脱畜生身受修罗身。天上福尽复生地狱饿鬼中。经云。鬼有百千万种。果报各别。六道人畜各千万种。色命苦乐质像好丑千差万品。说难穷尽。今言人道本业来处。经云。受形颜貌端正为性净洁诸天中来。皮肤粗弊不喜修施畜生中来。形色丑恶瞪瞢少智地狱中来。举动轻躁猕猴中来。机捷调戏妓儿中来。性多謟媚鬼神中来。略而言之。广即难尽。一道之中有恒河沙因果。受一蚁身犹经多劫。况受余形及余道中。是故生死不可穷尽。汝可谛观。舍身命时受大苦痛。受身生时复大苦痛。如是苦痛已经尘劫。已舍无数身已受无边苦。愚者于中犹行放逸。汝可思之勤求出离。专精策励成无学果。证真解脱快乐安隐。能如是观者名为。净心偈曰
一切世人欲受乐遣修乐因不肯作
愚人得乐谓常乐不觉命终被减削
十五姿容言可爱四十已去自疏索
纵使生天八万劫不免无常堕沟壑
凡夫暂乐忘大苦受大苦时复忘乐
所受苦乐皆空华本来只是情迷错
迷解悟道获神通永断生死名真乐
诫观八风力大智者不动法第十四
何者为八。一利。二衰。三毁。四誉。五称。六讥。七苦。八乐。一切众生为八所动不自安心。故名八风。何者动相。得利便悦。衰恼便忧。毁辱即嗔。誉谈即喜。逢苦怀戚。遇乐生逸。称赞情欢。讥刺抱恨。此之八法能令痴凡动摇不安。毁誉声一。妄起二业造三涂因报四趣果。波浪五道成就十缠。永处樊笼。何时解脱。然十界者缘和故生。性空故灭。体解生灭即无嫌恨。恨风不起罪火不然。火不炽然心得清凉无诸热恼。以无热恼故名为净心。偈曰
愚人贪美食憎恶腹内屎
见生竟爱染薄贱老病死
毁誉同响声嗔喜更互起
取相心高下不识平等理
痴惑著音声凡夫共如此
死生粪与食经文遣相比
耳被虚声诳神仙堕崖死
智者解真空视听不相似
诫观身心相苦恼过患法第十五
身相者。六道异类阴大假成。感现前果酬过去因。故名身相。身相有八万四千种形。依正二报各各差别。一人遍受尔许种身已经无量阿僧祇劫。今诫观身唯及人道。一人有九万九千毛孔。八百种风出入其中。八万户虫遍身充满。四百四病更互发动。三百六十骨节迭相依持。百一十苦无时不受。三十六种不净脓血合成阴身。九孔漏疮秽物流出。如上苦业始成一人。贤圣舍离如除恶病。故名观身。心相者。一念之间九十刹那生住异灭犹如电光。尘起识生贪境招报。经云。贪欲心有二万一千。嗔恚心有二万一千。愚痴心有二万一千。等分心有二万一千。合有八万四千尘劳。一百八种烦恼。五百四十种受。有九十八种使。故名观心。若入安般观法心所渐息。乃至九次第定还归一真清净心中。此清净心名为佛性。名真常法身无心之心无相之相。如是观察名为净心。偈曰
废缘托净境正命自养身
谛观虚空心随分得解脱
贪嗔若欲起观空以止遏
河沙烦恼根定力能断割
专定不修智小乘非大慧
虽复苦身行徒自历年岁
定慧平等修方知佛性体
直至大涅槃何况世间谛
诫观诈善扬名口清心浊法第十六
圣贤密行内智外愚。凡夫狂痴内愚外智。未有戒定现戒定相。彰扬善名招引利养。隐匿垢过外显清白。常向道俗说己功德经云。此是无刀大贼。罪于劫掠。诳诈犯重堕三恶道。诈善之人具足五业。一者天神不护。证知缺戒受施。二者五千大鬼常遮其前。唱言大贼扫其脚迹。三者或于现世得大衰恼。四者常不值佛生邪见家。五者自欺亦欺诳他。自受苦报施主无果。是为五业。是以诫汝。推直于人引曲向己。秘善阴德似不能言。何以故。善如金玉不用他知。恶如粪土不须藏覆。粪土之法贵在早除。细货宝物默然牢掌。知足之性不求好名。少欲寂静宁惧恶响。计我之人欲得名利。察身无我。名利安在。名利俱空。离我即实灭于空实正入平等能舍名利。是为净心。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汝心净即佛土净名为净心。偈曰
出家行非法感得多衰恼
危苦随念丰安乐称情少
天神不爱护魔事数来扰
死时怀恐惧长劫堕恶道
善德深密藏其犹摩尼宝
过恶悉除灭理同苗边草
真行不求名戒定内明了
诈善覆藏恶佛法中非好
谛观此诫文系意开怀抱
一切障道因忏悔更莫造
诫观众生各著依正二报法第十七
三界众生住著坚牢为贪二报障于解脱。非非想天自谓涅槃果报终极。怀增上慢不逸三涂。色界众生贪著禅味。自谓安乐更无过者。复念身光宫殿明净我果最胜。欲界众生性多放逸。贪五欲乐不觉无常。天福亦尽还归恶道。薄地凡夫臭身隔陋果报卑劣。起大憍慢各恃我见。谓此人中常乐我净更无过者。畜生万类巢居穴处。各爱寿命不愿人天。不嫌己身。不希净土。此杂类身一身遍受。乃至毒蛇屏虫之类悉爱寿命贪著住处。不觉身中同有佛性。然此诸身无始已来随业转换无暂停时。汝可谛观当起厌离。勤求方便脱于生死依正二报。渐证法身巍巍不动。至得如是觉悟除诸疑惑决定诚信。名为净信。偈曰
三界六趣中无数种众生
形寿各差别依正亦难明
今就人道修对治随分行
观诸众生类憎爱心不平
憎者欲相杀爱即长痴盲
贪嗔更互起身坏堕三坑
各贪爱危命处险未知惊
造因不畏果宁知死复生
菩萨以是故欲令众生乐
众生烦恼垢方便为除却
教观十八空六尘莫取著
四倒及五欲禁断更莫作
愚人贪现乐不识当来恶
当来还是我如何即疏薄
假使多身乐一一填沟“坚-臣+(虍-七+(一/谷))”
为此求常住解脱无明缚
诫观烦恼结使法第十八
一切生死障道苦业皆因结使。如毗昙说。今略况言令息觉观。结有十结。使通三界九十八种。今恐文繁。少分喻说。结使者。阿梨邪藏染分种子名之为结。受六道果报名之为使使业发生增有漏种。如贼居险潜伏聚集。名之为结。持仗劫害掠人财宝。名之为使。贪嗔性习依真潜伏。还缘起发能劫戒财取著诸尘害于智宝。刹那相续追求如使。无对名结。外观名使。止虑名结。攀缘名使。系念名结。役心名使。为有结使爱恚互生。由爱恚故成取舍业。妄取舍故痴翳转厚。故障其慧眼。慧眼未开名无明闇。闇心缘事与颠倒相应。抱真常性爱生死苦生死流浪。迷失正道未见正道名为迷惑。无常常想。无乐乐想。无我见我。无净见净。如是狂错皆因结使。如是结使造颠倒业。欲断结使即修五停观法以对治之。安般守意入三脱门。观空离相结使断除身心寂静。故不起烦恼。烦恼灭处名真解脱。解脱者则大涅槃。欲起染心当自挫辱。挫不令散名为净心。偈曰
佛于波罗奈三转厌离行
授与四谛法为治烦恼病
永断生死根成就智慧命
修禅断结使照理心悬镜
调心唯柔软持戒须弥硬
戒净不悔恨布萨心喜庆
烦恼生结使结使长烦恼
唯有禅定力摧之如腐草
结使妄取舍翳厚障见道
故修五停观净心内明了
诫观十八界假缘生法第十九
何名十八界。身有六根。谓眼耳鼻舌身意。外有六尘。谓色声香味触法。中间生六识。三六假合名十八界。云何名根。能生诸业长养任持。故名根。云何名尘。坌污净心触身成垢。故名尘。云何名识。能了前境妄起分别。名为识。然此根尘互相涉入名十二入。假缘生起无真实性。众生不达谓内外入有常乐我净。贪心热恼坚著执取。迷惑昏谬不信圣道。顺情生贪。违意起嗔。以此贪嗔增长结使。此名凡夫以十八界。学人十八界者。著三十二相名贪色。愿闻说法名贪声。愿上香供养名贪香。愿证大乘理教诸法实相名贪味。愿得清净法身名贪触。愿成一切智名贪法。于此缘修之中有善贪嗔痴。进求上地名贪。背舍劣行名嗔。情有向背名痴。见身证道名慢。故云学人十八界。义名智障。非有烦恼。非无烦恼。能知二种根尘而炽然修入平等大道无为法中。故名净心。偈曰
尘境虽如幻见色起慈悲
发意离谄慢不失四威仪
六尘行坌污亦是行者师
除病不除法七觉分修持
虽观文字空要须遍读经
广寻圣者义般若渐得成
虽观根尘空和敬护人情
戒仪须具足修德慎恶名
虽观诸行空对尘修五停
贪痴结使断寂灭心安宁
虽观三界空择恶善须归
修行择觉分离垢识是非
虽知三谛空知谛义穷微
常依二谛说与理不相违
十八界虽妄出生于珍宝
观解缘和义不生亦不老
七地大菩萨不名无烦恼
金刚心灭后然证无为道
诫观修习安那般那假相观法第二十
夫坐禅要法当有十种
一者先托静处远于水火禽兽音乐八难土境令心安隐。二者厚敷草蓐中高边下。三者缓带衣裳。节食少饮。四者结加趺坐。左手压右手。闭目合口齿不相啮。端身平视。五者年少腹饱当数出息。年老腹饥当数入息。六者当观出息去鼻远近入到何处。即知气色。初粗后细。下至气海上冲于顶。七者从第一息数至第十。若未至十缘于异想还摄取心更从一数。八者手掌之内置一明珠。系念观珠心心相续光明即现。九者如五停观对治现行五种烦恼。随起随治。随分解脱烦恼不行令戒清净。以戒清净故诸天欢喜善神卫护。十者以修定故举动审谛心不卒暴。谦下柔和忍辱无诤。以是功德增长智慧。临命终时他方菩萨来迎神识不遭苦患。诸天世人所共称赞。生于净土见佛闻法永离三涂受解脱乐。自余诸法如经所说。汝当受行成戒定根。根性明利名为净心。偈曰
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
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
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威
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
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
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
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货
头陀乐闲静对修离懈惰
诫观善恶相资法第二十一
夫善者是诸恶之师。恶者是万善之资。经云。众生能度佛佛复度众生。何以故。一切诸佛皆因众生而成佛道。经云。高原陆地不生莲华。淤泥之中出生华耳。又一切众生皆因于佛而得解脱。言诸恶者。谓五逆十恶。犯四重八重禁。谤诸贤圣。破正法轮。一阐提等。菩萨于此将为福田。何以故。同体大悲故。于三涂四趣代诸众生受碎身等苦。软语引导教令忏悔。慈心拔济救令得乐。广开甘露说微妙法。破彼恶业善言诱示。令信十善生人天处。复劝回向无上菩提。因是功德菩萨道成。即名众生亦能度佛。又身中真性由人弘显。若无信力闻思修等诸佛菩萨虽具慈悲无如之何。是故诫汝。凡是罪恶可贱众生惟起哀愍。不应嗔骂生下劣心。又见上行清净好人不应偏重别请供养。何以故。善恶一如性俱空故。于好丑色二见平等。常观空寂入三解脱门。含生之类皆如幻化不著诸相。名为净心。偈曰
欲得解脱乐疏己常亲他
行慈拔彼苦自度生死河
若闻我与彼便是分别魔
众生寿者见贤圣共讥诃
法界同一如真妄水共波
波者即是水水者即是波
善门有多途慈悲最是急
是故萨陀伦世号常啼泣
怜愍众生故舍乐怀忧悒
护生成佛因损生佛道涩
无财施贫厄分食与减粒
若能修一慈十六分不及
诫观六道众生善恶因果法第二十二
可慜罪众生堕在无底坑
不知因果义冥冥暗中行
抱真未觉识有眼犹名盲
真乐无心趣妄色共相诤
今为除疑网略指因果业
若能决定信近三僧祇劫
以信因果故常闻大乘法
应趣种性地勇猛心勿怯
诫观行者善护戒财尘贼止劫法第二十三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受生死苦。迷失圣道障于常住清净法身唯因识心贪取尘境。譬如家贫智者教业随教修业渐多财宝。有六恶贼夜来劫夺持仗扣门临欲危害。财主即便牢下关钥墙高堑深遂免劫失身安财固无众苦恼。贫喻阐提身无一善。智者教业喻佛经律。渐多财宝喻集福智。六贼喻六尘。夜喻无明。劫喻贪爱。持仗扣门喻根对于尘。牢下关钥喻修道人坚住四念及五停观。墙高喻善知识及毗尼正法。堑深喻深心弘誓不犯律禁。免劫者喻全梵行戒无缺无漏诸佛欢喜圣凡同赞。身安喻生善道人天净土及大涅槃安隐快乐。财固喻持戒守心行不退菩提诸波罗蜜增长不失。法喻并显。汝宜知之。比丘破戒堕三恶道沉溺苦海者。皆由无善知识方便劝导。又不修习四念处法五停观法等。汝可依戒顺此教授。烦恼魔贼不能得便。是故守心禁勒根门幻惑尘贼莫令前入。系意观空离我我所。如是修行名为净心。偈曰
六尘如狂贼贪尘声与色
妄情同恶马牢加禅辔勒
欲入佛法海坚修戒定德
当住三空门心净乐静默
诫观世谛第一义谛法第二十四
世谛者。恃怙宗望公卿爵禄籍曹婚姻文武伎艺墓陵碑绩。争勋竞封取着空名。或为财色不惜躯命轻身为恶更相杀戮。誉叹弓马骄勇前锋。自谓丈夫猛略身手。或侵妻夺职伤杀于人。枉法受求苦毒非理啖食生命。耳贪丝竹昼夜放荡。不避亲疏饮酒醉乱斗打恶骂迭相是非。或大怨仇。或逐财色不虑艰阻。喜著色衣。食无时节。爱养臭。秽脓血之身不觉刹那念念生灭。老病既至身坏命终。膀胀臭。烂虫出兽啖。神魂受报生三恶道百千万劫无解脱时。是名世谛。第一义谛者。非贪上来虚妄等事。随顺菩提至无为道。不同世间生死出没待对缘修。非色至识。非眼至意。非念工夫见闻觉知。非名句味。清净平等犹如虚空。湛然凝寂是名第一义谛。能观世谛如幻化谄诳痴凡。无有实性。毕竟于真常道中作此解脱。故名为净心。偈曰
世法诳痴人谓实起贪嗔
若知无自性慧性入童真
凡夫历生死因爱取诸尘
若觉根尘空性本是法身
贪爱名世谛轮回十二缘
除贪即出世此句佛亲宣
第一义谛者离相绝音声
所言平等者假名平等名
寄言以表谛故说一切经
方知阴法空对治灭心形
诫观晚出家人心行法第二十五
夫晚出家者有十种罪过。一者健斗。世言竭斗。俗气成性我心自在。意凌徒众不受呵责。二者喜见他短自谓精诚。所作事业未必合道。短知短见未解作解。言说常多绮语所摄。三者见师僧过起嫌恨心。烧灭功德修三恶道。四者轻慢他人自谓丈夫。身心刚强不从折伏。五者举动造次威仪不整。高语大笑无所畏忌。六者喜好瓶钵衣服鲜华。心无实德贪求利养。七者心想散乱忆俗时事。增长烦恼不能如法对治。八者笑他破戒自谓清净。拘著相貌不达真理。专愚执见诤论取胜。未具五德畜养沙弥。唯贪其力无心教授。九者不摄诸根身疲神倦。放纵睡眠不念明相。夜数恶梦。诸天不护。十者创入佛法莫沾道味。忧虑疑惑情思还俗。嫌薄三宝反怀悔恨。既自还俗憎出家人轻贱行者成阐提业。此之十恶过患是地狱畜生饿鬼正因。汝当省察名为净心。偈曰
俗气力方强三毒至猛盛
年晚始入道犹守本时性
不解将护他造次强是正
自谓最精炼七支未必净
喧喧逐讲论不肯修戒定
已说十种过若犯须除屏
身无一德行沙弥度三两
有过不肯呵犯罪不与杖
破斋犯僧前污戒恶名响
人天渐渐希三涂转增长
唯教作福法无轨令人仿
自身如小儿况能调刚强
处众好斗诤恒怀嗔恨想
四辈不恭敬眷属宁钦仰
告慈忍已前二十五篇。对治诸垢烦恼业净汝身心。心既净矣名自利行。今更为汝略说大乘利他之行。汝可顺菩萨道自他俱利。名为净心。自除垢染名真净心。自利利他名广大净心。偈曰
如鸟欲游空长力养毛翅
菩萨欲利他养德自先利
三慧随分明然可授人智
净心功行立彼此俱对治
诫观对发菩提心法第二十六
若发菩提心动念起慈悲
求于无为道身常处有为
四摄调众生然可受三归
譬如大暗处日轮放光晖
自未脱诸苦先当救艰危
无缘修四等饶益与除衰
逢一百十苦甘忍未曾嗔
亦不见苦相又不见我身
身苦二空俱忍法亦复然
诸苦及人法三相灭随真
菩萨不住道随逐利益行
常处于三界救济苦众生
迷道令见道无明令得明
慧手执金錍决膜疗群盲
灭者不永灭生者不常生
生灭毕竟空凡圣本来平
愿从今日后乃成法界主
不起一欲心贪染一切女
愿从今日后乃至成佛道
于一切众生不嫌不嗔恼
愿从今日后乃至证真如
不起颠倒心取著世六尘
愿从今日后乃至无为岸
不起攀缘心念诸恶觉观
今发菩提心生生超八难
弘誓要期已道心勿退散
诫观教化众生法第二十七
若见重愚痴莫说甚深法
闻者生诽谤受苦百千劫
宿世无习气闻法疑恐怯
我见计断常未信三世业
量根授法药是名大智人
心邪无正见闻法反生嗔
如蚕吐丝茧罪业复自缠
以不闻法故常为爱网牵
一切真如门巧用方便起
凡欲化众生爱语令欢喜
菩萨同体悲观他如我己
柔和善将护似乳投于水
或时须多言有时须寂默
知时名法师见面量根力
若不观机性不名具智德
冥之于心内所为成法则
有用耎语时有时须粗矿
耎根耎语调伏强现威猛
种种调众生对治种种境
如是巧方便唯有菩萨秉
凡欲教化人慈悦勿使嗔
触情起毒心即造地狱因
无闻非法者授戒令生人
且免三涂苦渐引归正真
为说四谛法显示十二因
令知生死苦正趣涅槃门
有大性欲者入理为谭论
破相十八空身中无世尊
五乘渐分化拔断无明根
是名利他义顺教报佛恩
诫观佛性不一二非有无含中道不著中法第二十八
一切诸众生平等有佛性
佛性杂烦恼尘染未清净
戒定除客尘即离生死径
性隐名生死性显名贤圣
五阴虽流转佛性本来定
欲知佛性者励己修八正
初发道意走觅道心邪曲见未正直
江南江北求菩提菩提共行不相识
身外觅访既疲劳一处静思顿止息
忽然醒悟觉少分乃知菩提身中匿
解烦恼性空如幻未死不久自穷极
涅槃生死同一如道理不二亦不即
若能明了根尘法长养无碍神通翼
观察五阴假缘生自性本来包十方
诫观智差别福田不等法第二十九
大千世界人自谓根性利
悉集共思量不及信行者
世界信行人众议出情端
多时共思议不及须陀洹
世界须陀洹议论共宣谭
见解之慧力不及斯陀含
节级辟支佛节级十地人
节级智差别不及如来身
布施节级圣果报节级大
布施十地圣不及佛田最
是故汝当知佛智最穷深
福田难思议信者名净心
诫观内行密修嘱付殷勤受持法第三十
优婆塞戒经菩萨戒简注
明蕅益大师简注
第一不杀生
善男子,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乃至蚁子悉不应杀,若受戒已、若口教授、若身自杀,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初重。
[虽为身命举重以况轻也,为身命尚不应杀,况馀事耶,乃至蚁子,举轻以,况重也。蚁子至微,尚不应为身命杀,况他物乎。若准五戒相经,则杀人犯不可悔,即失优婆塞戒,杀非人犯中可悔,杀畜生犯下可悔不名失戒,悔则犯戒罪灭,性罪不灭;不悔则虽犯小罪,亦堕三途。细玩今文,似杀蚁子亦即失戒,应更分别。若但受三归或受盗等一分二分戒者,宜依五戒相经结判轻重。若正受此一分杀戒,或兼馀分或受满分者,则依此经结判也。煖法者,内凡四善根之初位,从四念处观发得相似智慧,得善有漏五阴,伏见思惑,如钻火先觉煖相故名煖位。依於净戒而修念处,由四正勤修如意足,方得煖法,乃至世第一法而皆无漏。若破净戒,一切念处慧等悉不成就,如树无根,不发芽茎,如屋无基不立堂构也。所受无作戒品清净道器,今已毁坏,故名破戒,譬如死尸无复香气故名为臭,堕在下贱种姓故名为旃陀罗,远清净道故名为垢,难得解脱故名为结。
问:倘能无覆藏心,诚恳发露通忏悔否?若通忏悔法式云何?答:本经无忏悔法,设欲忏悔,须依梵纲,或依方等,及观虚空藏占察经等,诸大乘法随用一法,毕志行持,心极殷重,事极恳到,乃克有济,殊非可草率也。下五例知。]
第二不偷盗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偷盗乃至一钱。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二重。
[不受此一分戒者,五钱为不可悔,四钱以下为中可悔,一钱为下可悔。受此一分戒者,一钱亦不可悔。馀如上文例知。]
第三不虚说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虚说我得不净观至阿那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三重。
[此戒受与不受,其罪是均。或不受者,为身命故,万不得已而偶虚说,犹为中可悔也。]
第四不邪婬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邪婬。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四重。
[此戒受与不受罪亦是均。或不受者,为身命故,恶女以死想逼而强从之,犹为中可悔也。]
第五不说四众过罪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宣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罪过。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五重。
[口宣人过,如吐蛆虫,已是恶口两舌之业,况宣如来四众弟子过罪,岂非恶口之最重者。不论实与不实,但令陷没治罚心说必皆失戒,若奖劝心及僧差说过竝名非犯,若有瞋心亦犯轻垢也。]
第六不酤酒(上分重戒竟。)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酤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六重。
[问:酤酒一事,资生之业,不贪不饮,何故反重?若贪饮酒,断智慧种,为愚痴人,何故反轻?答:饮酒但自迷惑,酤酒迷惑一切,是故罪重。资生自有正业,所谓商贾如法求利,不应作此恶律仪也。无论但三皈依一分满分犯此皆失菩萨优婆塞戒。]
善男子,若受如是优婆塞戒,能至心持不令毁犯,则能获得如是戒果。善男子,优婆塞戒名为璎络,名为庄严。其香微妙,熏无不遍,遮不善法为善法律,即是无上妙宝之藏上族种姓。大寂静处是甘露味,生善法地,直发是心尚得如是无量利益,况复一心受持不毁。
[此结叹受持功德也。璎络庄严对破戒而言之,破戒则无惭愧如裸露,故妙香遍熏对臭言之,遮不善法乃至上族种姓对旃陀罗言之。旃陀罗名恶律仪罪业之藏下贱种姓,今受戒则任运止恶行。
善出生无上菩提妙宝,堪绍诸佛种姓也。大寂静处对垢言之,是甘露味对结言之,生善法地总叹戒为平地也。又璎络庄严是乐德,香遮不善是净德,上族寂静是我德,甘露不死是常德。初发菩提受戒之时,便得如是四德无作戒体,念念受持则念念具足四德利益。
(△上说六重戒竟,下说二十八轻。)]
第一、不能供养父母师长
善男子,如佛说言,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此下二十八种失意之罪,亦名违无作罪、亦名不净有作。倘一犯之即应忏悔,若不忏悔皆能堕落三途,不论但三皈菩萨优婆塞一分乃至满分,无不尔也。世人虽不皈依三宝为优婆塞,亦须供养父母师长,若不供养亦必有罪,况为菩萨优婆塞耶。言失意者,谓失菩提正意念,亦失世间善意念也。言不起者,改过自新名之为起,起则不致堕落,不起则当堕落也。言不净有作者,善恶皆论无作有作,今是有作恶,故名不净有作也。未受戒前,未得无作戒体,则善名有作;已受戒后,已得无作戒体,虽犯失意之罪,仅名有作不净。以例未受恶戒,未发无作恶律仪时,则恶名有作。已受恶戒,已发无作,虽或有时遇生不杀,遇物不盗等,仅名有作善也。夫初受戒时,即发无作妙戒所有功德,念念无量。故於二十八种失意之罪,虽名偶犯,但违无作名为有作。如人偶病服药则痊,惟不服药则能致重或复致死。倘不受戒,纵发菩提如中阴未曾受身,依何行菩提道绍佛种姓也哉。]
第二、耽乐饮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耽乐饮酒,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满分菩萨一滴入口,亦失意。众四分以下耽乐,方成失意罪也。以酒为药,以酒涂疮竝名非犯。]
第三、恶心不能瞻视病苦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恶心不能瞻视病苦,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恶心故得罪,有慈心而力不逮者,非犯。]
第四、有乞者不与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见有乞者,不能多少,随宜匄(音盖,乞取也,行请也。)分与空遣还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所乞非宜,或自实缺乏此物,无以应之,非犯。]
第五、见四众不能迎拜问讯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见比丘比丘尼长老先宿,优婆塞优婆夷等,不起承迎礼拜问讯,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或有重病,或在说法众中,或坐禅入定,非犯。]
第六、见四从毁戒心生憍慢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毁所受戒,心生憍慢,言我胜彼,彼不如我,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见他毁戒应生大悲,又应自省,何生憍慢耶。]
第七、月六斋不加受八戒供三宝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养三宝,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不敬好时,则善法衰损,故有罪也,重病非犯。]
第八、不往听法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四十里中有讲法处不能往听,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或自修胜业,或有重病,或彼颠倒说法,不往非犯。]
第九、受僧用物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受招提僧(此云四方僧物,亦翻别房施。)卧具床坐,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未入僧数,故不应受也,或於寺中暂用非犯。]
第十、饮有虫水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疑水有虫,故便饮之,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疑则应谛视应用漉囊,或谛视无虫,方可饮用。]
第十一、险难独行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险难之处无伴独行,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冒难游行,非明哲保身之道也。或先无险难,至中道时忽有险难,非犯。或有伴同行,伴忽命过,非犯。或为佛法,或为父母师长避险阻,非犯。]
第十二、独宿尼寺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独宿尼寺,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防过远嫌也,设有不得已事,须得好伴同宿,非犯。]
第十三、为财打人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为於财命打骂奴婢僮仆外人,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争有作。
[奴婢僮仆以德化之,恩而有威,何须打骂。纵彼无道,亦应依法折伏,不宜辄自动身发口也。]
第十四、残食施僧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以残食施於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乞士资身虽无简择,善信设供理应精虔,若以残食施於四众,则轻慢良田,自招不如意报也。]
第十五、畜猫狸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畜猫狸,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伤害鼠类违於慈悲,虽不失戒,性罪不轻。]
第十六、畜牛羊等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畜养象马牛羊驼驴一切畜兽,不作净施求受戒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问:比丘乞食四方,故不可畜奴婢畜生。今优婆塞未离家业,如何不许畜象马等,又净施之法当如何作?答:此菩萨优婆塞,虽尚居家,已作人天标榜,故一切畜生皆须净施。净施之法经未申明,然以理揆之,应同比丘净施财宝,虽不畜持,仍得作法受用。(谓以象马等物,皆作委寄亲友之心,代彼看养骑用。)]
第十七、不储畜三衣钵杖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不储畜僧伽梨衣钵锡杖,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僧伽梨此翻重(衤+复)衣,亦翻大衣。
问:即许储畜亦许著用否?若许著用与比丘何别,或衣制不同当云何造,或著时有别复在何时?答:三衣钵杖本是出家器,具此经但说储畜不说著用,惟方等陀罗尼经,制在家二众入坛行道,应著无缝三衣。无缝即是缦條不同割截,入坛时著,则非一切时矣。]
第十八、田须净水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为身命须田作者,不求净水及陆种处,是优婆寒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或求无虫净水,或求陆种不须用水,皆不损生也。]
第十九、物价令平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为於身命若作市易斗称卖物,一说价已,不得前却捨贱趣贵,斗称量物任前平用。如其不平,应语令平。若不如是,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十、非时处欲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於非处,非时行欲,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虽是自己妻妾,不得非处非时也。除卧室中名为非处,或於日中,或产前产后,皆名非时。]
第二十一、偷官税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商估贩卖不输官税盗弃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据五戒相经,违税五钱犯不可悔,此云尔者,或是寻常市中卖物不同偷度关津,或虽为菩萨优婆塞,未受此一分戒,故稍轻耳。]
第二十二、犯国制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犯国制,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入国问禁世法尚然,况佛弟子,何得不自慎耶。]
第二十三、新食不供养三宝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得新谷果瓜菜茹(音如茅根也,又乾菜也。),不先奉献供养三宝,先自受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十四、不听僧止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僧若不听说法赞叹辄自作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给孤长者每为新学比丘教读说法,然必先礼比丘足已,然后授法,不以师礼自居,又是僧听教授,方敢为之,不敢辄自作也。]
第二十五、不路让僧前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道路若在比丘沙弥前行,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十六、僧食不公分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僧中付食若偏为师选择美好过分与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师与众僧本应平等,偏好偏多是陷师於不义也。]
第二十七、义蚕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养蚕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养蚕是杀方便,故结轻。若煮茧害命,则结重矣。]
第二十八、路过病不能视嘱(上分轻戒竟)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行路之时遇见病者,不往瞻视,为作方便付嘱所在,而捨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有暇则应往瞻视,无暇则应作方便,或付嘱已,然后可去。若置之度外,则失慈悲,故得罪也。不犯者,或自有病,或无力,或彼自有力有瞻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