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你的钱财、资源都拿走,然后把你扔在贫民窟。
你有信心重新变得富有吗?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被人问过同样的问题。
他的回答是:
“只要有一支商队从我身边路过,我就会成为一个新的百万富翁!”
对于富人来说,决定一个人财富多少的,不是境遇好坏,不是学历高低,而是思维上的差异。
因为人生起起落落,际遇有高有低,但思维方式,却是一个人永远带不走的能力。
一个人,如果认知富有,终将创造源源不断的价值;
而如果认知未脱贫,则一辈子,都摆脱不了贫穷的陷阱。
《富爸爸穷爸爸》一书里,有一个“老鼠赛跑陷阱”的概念。
为了吃到一口奶酪,老鼠不停地在轮子里奔跑。
就像很多被钱牵着走的人,必须无休止地工作,才能获得收入。
往往消耗了体力,收入也增长缓慢。
未经思考的努力,往往是多数人贫穷的根源。
跳不出惯性的思维模式,人就会变成轮子里的仓鼠,只盯着眼前的奶酪,把同样的圈,跑了一遍又一遍。
想实现人生跃迁,就要摆脱低质量的勤奋,用更高阶的认知,武装自己。
听过一个《管道的故事》。
两个年轻人A和B,都想成为富有的人。
一天,两人得到一份工作:把山里的泉水挑到村里来。
运送的工钱按照桶来计,谁挑的水越多,得的工钱就越多。
A和B兴奋极了,他们天天挑着水,来往于山头和村庄。
A十分满意自己的工作,他盘算着,只要每天多提几桶水,就能买到大房子。
怎么办呢?B琢磨出了一个方法。
他打算在山头和村庄之间挖一条管道,这样就可以直接把水引到村庄了。
B说干就干,他拿着工钱,请人来铺设管道。
A嘲笑B异想天开,不踏实赚钱。
可管道竣工后,A却傻眼了。
因为水流可以直接引到村庄,所以人们再也不需要他这个挑水工。
反倒是B,赚得盆满钵满。
思维上的差异,往往是拉开贫富差距的根源。
只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机械化忙碌,循环式劳动,总有一天,会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淘汰。
放眼现实生活,亦是如此。
卖力吃苦,不一定能得到领导青睐;
天天加班,也不一定能升职加薪。
不断迭代技能、随时更新自己,方能实现收入的水涨船高。
当一个人,无论怎么努力,都和理想差距甚远时,就该停下来想想:
你是不经思考地穷忙,是还是主动寻求突破了呢?
生活中,我们对这些声音,都不陌生:
“毕业了就该找一份铁饭碗工作。”
“上岸是年轻人最好的出路。”
“30岁之前,应该买车买房。”
来自社会的期待,无形中构筑着我们的生活,培养着人们的思维惯性。
想起一个“羚羊效应”。
羚羊们会跟着羊群里个头最大的一只羊跑,哪怕前方是悬崖,也会毫不犹豫地向前冲。
这往往会导致一只羊走错方向,其他羊也会摔下悬崖的悲剧。
随大流的羚羊,像极了现实生活里,随波逐流的普通人。
盲目迎合期待,缺乏思考能力,往往会让人迷失方向,浑浑噩噩度过一生。
不人云亦云,保持清醒的头脑,方能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
著名投资人巴菲特,曾经一度跟随市场潮流,只买便宜股票。
可芒格却建议他,购入高价的股票,因为可以减少税费和交易费。
巴菲特听从了芒格的建议,果然不到几年,公司就异军突起,获得了巨大的财富。
真正的聪明人,清楚自己的选择,把控自己的节奏。
他们不会被别人的意见牵着鼻子走,而是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而审慎地判断。
钱,是会选人的。
赚钱的路上,明智的选择,远胜于盲目的执着;
长远的规划,远胜于短视的努力。
屏蔽旁人的干扰,养成思考的能力,你终将向上生长,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
自媒体人@粥左罗出差时,曾看到一个集团,把任务分配给两个团队。
按理说,大家一起合作,效率应该更高。
可实际上,项目开盘时,原定的6亿销量,只完成了2亿。
为什么呢?
原来,两个团队的营销总监私下里明争暗斗,都恨不得在对方身上踩一脚。
一位总监,把对方的王牌销售挖到了自己团队;
另一位总监,则花了小半个月,撬走了对方团队大半成员。
两人的矛盾愈演愈烈,夹在中间的员工左右为难,效率十分低下。
等到开盘时,两位总监因为业绩太差,都被集团点名批评处分了。
事事都争强好胜,时时都抢占便宜,结果往往落得两败俱伤。
高层次的人懂得,财散则人聚,财聚则人散。
舍得让一时小利,才能吸引更多的资源和人脉,一起把蛋糕做大。
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曾把自己收益最大的一部分手机市场,让给竞争对手。
董事会不理解稻盛和夫的决定,因为以他的实力,当时完全可以独占手机市场。
可稻盛和夫却说:
与其一个人独赚10块,不如两人共享100块。大家一起把市场做大,才能赚更多的钱。
你看,富人在乎的,从来不是谁赚多谁赚少。
而是能否互利共赢,得到更大的财富。
因为个人的力量是固定的,资源和人脉却是流动的。
互相搭台,必会人抬人高;
而相互拆台,必然人贬人低。
正所谓,独木不成林,单弦不成音。
懂得相互支持、抱团发展,终将获得可观的财富。
知乎上有个问题,穷人变富的过程中,最大的阻碍是什么?
一个高赞回答是:
最大的阻碍,是认知。一个人,如果脑海里关于富裕的见识太少,他是永远不可能获得见识以外的财富的。
一个人的眼界,往往是他收入的上限。
穷人囿于人性的弱点,很容易困在一亩三分地里,故步自封;
富人打破思维的惯性,往往能在预期之外,得到丰厚的奖赏。
一个人能赚多少钱,往往取决于他眼光有多远,格局有多大。
及时迭代认知,努力看高看远,才能在变化的时代里,赚得盆满钵满。
点亮“在看”,愿我们都能拓宽格局,提升眼界,在物质和精神上,成为真正的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