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圣地平凉崆峒山文化研究

摘要:自古道家之居常以石室洞天着称。西北崆峒山(甘肃平凉)有传说久远的广成子洞、玄鹤洞、玉女洞、朝阳洞、青龙洞、广成子丹穴、浴丹泉、黄龙泉、黑龙泉、玛瑙泉及众多的石室窟穴。所建道院宫观,屡遭兵燹,代有兴废,很多遗迹今已难于详考。现只能就仅存的山志、碑文、摘录几则有关道家宫观的纪事。

山麓问道宫,始建于唐代以前。

唐代,在山上修建轩辕宫(清代移天仙宫院内)。

北宋乾德年间,在马鬃山巅创建真武殿。

政和年间,宋徽宗颁旨,集贤院承旨,知渭州张庄奉旨,重修山麓问道宫,将问道宫辟为道教大什方,并派京兆天宁万寿观赵法师前来任住持。

元代至元年间,奉元丹阳宫道人姜公以“教源所在”,受平凉巨儒王文顺及侄孙恭请,慨然前来担任重修问道宫的住持道人。

明嘉靖二十年开始,平凉韩藩王室将马鬃山巅辟建为隍城,明熹宗亲书"敕敕崆峒"四字镶于隍城正门楣首,在隍城内重建真武殿,顶覆铁瓦,远望如金台玉阙,并增建献殿、药王殿、老君楼、太和楼、玉皇阁、灵宫洞。自山麓至香山梁顶,修建了聚仙桥、王母宫、紫霄宫、老营宫、遇真宫、南崖宫、天仙宫、斗姆宫、静乐宫、玄圣宫、飞仙阁、磨针观、十二帅殿、白虎殿、东华庵、混元楼等。在雷声峰修建了雷祖殿、玉皇楼、圣父圣母楼、三观殿。从中台至隍城创建了三天门,并在二天门建三教洞。期间二次重修问道宫,并在院内增修全真阁。

清康熙年间,请来陕西陇县龙门洞道士苗清阳,将崆峒辟为道教十方常住之一。此后,在隍城前增建钟鼓二楼,在雷声峰一带又建三星殿、龙君殿、眼光殿、在香山梁顶修三清道祖殿,在小礓嚓修建药王洞,在东台修建关圣帝君殿,在中台修建飞升宫、三皇楼,在招鹤堂增修三清殿、文昌宫。

民国期间,于南台创建邱祖殿,在中台创建七真观,在凤凰岭创建太清宫,在蜡烛峰顶创建八仙殿,于棋盘岭修建三圣殿。

一九五八年反宗教特权后,仅留少数道人看守宫观,建筑物逐渐颓圯,至一九八零年时仅剩隍城建筑群、紫霄宫、雷祖殿残存,其余均成废墟或瓦砾场。一九八二年后,群众集资,重修了雷声峰建筑群,补修翻新了隍城部分建筑物,并将原玉皇阁改造为五间大殿。至一九八九年,先后重建了问道宫、王母宫、修建了天仙宫、太清宫、三皇楼、三圣殿、子孙宫、轩辕楼,还有正在修复的龙君殿等。

有关西北崆峒山传统文化请参看愚民浅见:2007年05月18日撰写的《郭杨地理风水论》;2008年03月18日撰写的《《周易》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典籍》;2008年08月05日撰写的《粗浅谈析中国罗经》;2016年07月17日撰写的《崆峒圣地著名山天文地理是天然》及2016年08月10日“崆峒文化学术”发言稿《崆峒圣地著名山天文地理是天然》,次此不俱。本此只对道教圣地西北崆峒山的起源、发展及羽化宝地的传统文化做浅议。

一、崆峒山道教

源流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从东汉明帝时代产生以来,已近2000多年的历史。那时崆峒山已有道家居住。道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化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以及民族关系、民族心理和社会习俗等方面都曾产生过深刻影响。崆峒山所积存下来的大量经籍文献及宫观建筑、雕塑、石刻等文化遗产对崆峒道教的发展、兴衰与其道教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天下名山僧占多”,佛、道寺观,大多地处名山,只有隐居幽谷,才有可能“远嚣尘,弃人事,绝名利”。从汉魏以来,名山大川被称为道士的洞天福地。葛洪《抱朴子·金丹篇》详列名山28座,认为这些名山幽静远俗,“可以精思,合作仙药”。仙人广成子正是这种思欲的先导者,他看准了崆峒这一仙境,入石室修炼。《汉唐地理书钞》所辑的《九州要记》中说:“广成城,广成子为黄帝师,始居此城,后于崆峒山成道,今此城犹有庙像存焉”。这是对广成仙人深居崆峒山的有力佐证。

继广成子之后,相传赤松子到过崆峒山修炼。屈原在《楚辞·远游》中曾以仰羡之情,表示愿意继承赤松子的遗风:“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汉张良更明确表示:“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游”。

还有仙人容成公、韦震等居崆峒山修炼,但在神仙传说中并无其名姓。

广成子、赤松子他们纷纷在崆峒山筑庐凿石为洞结庵,传道弘法,自然环境是原因之一,但主要还因崆峒山处于古文化中心地带使然。有了仙人便有了道家,对道教的形成已有了基础。那么,崆峒山缘何得以美誉天下,须从《庄子》说起。我们知道,《庄子》是先秦思想家庄周及其后学的作品集,又称为《南华经》。要了解道家和道教,则不能不读《南华经》。《庄子》书,行文诡谲,立意玄奥。越二千三百年以迄今。它不仅是先秦诸子中最重要的篇章之一,构成早期道家的一大奇观,而且被尊为道教的经典之一,对道教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在宥》一文对黄帝问道于广成子讲的详细、透彻。为此,讲崆峒道源,探明《庄子》至关重要。为不冲淡主文,把它放在附录中,选了作家流沙河的现代版注释。

庄子《在宥》原文:

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鸿蒙方将拊脾雀跃而游。云将见之,倘然止,贽然立,曰:“叟何人邪?叟何为此?”鸿蒙拊脾雀跃不辍,对云将曰,“游!”云将曰:“朕愿有问也。”鸿蒙仰而视云将曰:“吁!”云将曰:“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为之奈何?”

继黄帝之后,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慕黄帝事”西巡崆峒,那是为了寻求长寿不死之药。到了西汉武帝刘彻,也曾“至陇西,西登崆峒。”

东汉王朝自顺帝后,政治腐败,后党和宦官交替专权,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酿成了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面对这种现实,人们对社会人生充满了迷惘、恐惧和绝望。人穷则呼天,世乱则言鬼。道教和佛教正是当时混乱动荡的政治局势形成的。

从《道藏》所载,崆峒山道士,大都是关中、陇右、山西、河南之籍,这一带在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北方政治斗争的中心,是历次战争的主要战场。处于这种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中心地带的士大夫和下层民众,当他们被现实生活逼得无路可走,感到厌世、绝望之际,必然会将崆峒山的深谷幽地作为乱世安身之地。他们纷纷从各地来到了崆峒山。

他们一方面日诵五千文,将老庄道论作为根本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又将老子、关尹神化,来提高崆峒山道教各派的地位。

早期的道教支派主要有太平道、五斗米道,崆峒道教则归五斗米道,在五斗米道逐步改为天师道的过程中,葛洪、寇谦之、陶弘景曾起了重大作用。

进入唐代以后,道教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李唐皇室追认老子为远祖。唐宋两朝的不少皇帝特别是唐太宗、宋真宗、宋徽宗等,大都崇玄重道,好尚神仙,迷信方术丹药,并力图借神权来维护其政权,遂使道教兴盛一时,道观遍天下,崆峒山问道宫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创建的。

从崆峒山碑记中看到唐太宗时期给崆峒山敕田产近300余亩,供修行者生活和活动之用。这些田产分布在各村社,每年收割后将粮食运往山上信众食用。

北宋年间,在今隍城建立真武殿,天圣七年(1029),道士陈宗秀与陕西终南山铜匠陈训铸造了一口天圣铜钟。政和年间,知渭州张庄奉旨重修问道宫。至元年间,丹阳宫道士姜公以“教源所在”,憣然前来主持修葺问道宫。明代道士张三丰未上武当山之前,避居崆峒山5年之久,并有不少仙踪轶事。崆峒山道教已兴旺有加为兴盛时期。

明清以后,国家对宗教的管理日趋严密,全真道之所以高标三教合一,提倡返本还原。三教平等,面对现实,在这种思想和观点的影响倡导下,崆峒山道教以几十余年间开挖、修建了三教洞。

嘉靖三十年(1551),平凉韩藩王室对道教极为重视,道教乘势再兴,不但赐以田亩,又大肆整修创建宫观。各宫殿香火旺盛之极,来崆峒山受戒修道者逐年增加,此时崆峒山道教达到鼎盛时期。清初平凉知府杨风起请陕西陇县龙门洞道士苗清阳前来主持重修皇城,后被列为全国道教常住之一。

此后崆峒山的道士全部归属全真道龙门派,与楼观台都是一派。那时并无管理道士的一个真正组织,崆峒山便成立了黄箓会,设立斋醮道场。

光绪二年(1876),陕西道士王义通上山主持斋醮会事,并以华山各派40字排列起名(至一无上道、崇教演全真,冲和将正本,仁义礼智信,嘉祥宗太宁),以此推箕王为第17代传人。十八代传人有杜礼清、郭礼源,十九代有刘智荣、景智瑞等,二十代有王信法、杨信隆,二十一代传人有赵嘉祥、范嘉祯等。1982年平凉县人民政府协调主持成立了道教管理局委员会,此后黄箓会基本停止活动。但道场斋醮活动尚未终止。

二、崆峒山道教组织

宗派道教创立后,经过数代演变,到宋代自真宗开始崇信道教以后,正统道家因唐末吕纯阳之肇始,已经迈入道佛合一,禅道同参的正统丹道徒经。儒家有新兴的理学,禅宗有五家的宗风,道家有丹道的嫡传。北宋时期,正统道家嫡派丹道的中心人物,即是后世道教所称南宋丹道祖师的张紫阳。这就是所谓“南宗”,即以紫阳真人为代表的传统,公认其为主张性命双修的丹法。另一嫡传就是“北宗”,即以王重阳弟子丘长春所创道教龙门派的传统,相传为专主修性的道家丹法。

依正统道教的分立宗派,可分为五大道派,在崆峒山修炼有如下两派。

正一道据《元史·释老志》记载:“正一天师者,始自汉张道陵,其后四代曰盛,来居信之龙虎山。相传至三十六代宗演……”。这是龙虎山张天师称“正一真人”之始。《通鉴·辑揽》称:“元世祖诏封张宗演为嗣汉天师,演道灵应仲和真人”。此实为张氏世袭天师之始。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授张宗演次子张与材(第三十八代天师)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从此“天师道”又名正一道或正一教。正一道主要从事符箓斋醮。演变到平凉,人称为阴阳,按三教九流去分,又称为阴阳家,无论他们怎么分与变,都归宗为正一道。正一道在平凉与全真道有着密切的关系。崆峒山的道士在作道场斋醮活动中,从来少不了正一派的阴阳。这些阴阳家,除了参与道家庙院的打醮活动外,民间的丧葬、丧礼活动也少不了他们。目前平凉的东川、西川、北塬等地有正一道士近60余人。

丹鼎派

丹鼎派流传至今的早期理论着作是《周易参同契》,该派奉为万古丹经王,另有两晋出现的《黄庭经》也是丹鼎派的经典,对后世炼丹家影响极大。魏晋时,葛洪进一步发展了金丹派神仙道教,对其作了理论上的总结。他著有《抱朴子》专论炼丹方术。北宋张伯端的《悟真篇》也是重要的内丹修炼理论著作。

全真道即属修炼内丹。丹鼎派从追求长生不死的目的出发,推动了中国古代化学冶炼、气功养生学的发展。

(冥纸灰注:实际上现在的丹鼎派与符箓派已多所融合,丹鼎派也重“斋醮祷禳,富国利民”,符箓派也重“内炼金丹,外用符箓”,不应再以此分派别,也不应存门户之见。正如当代道教学者、全真龙门十九代居士圆纯子《道教与养生》所言:“清净炼养〈指丹鼎派〉与符箓科教〈指符箓派〉皆道教修养方法,不能以此分道教派别。修炼自己的性命,以至得道成仙,乃是各派的最终目的”。)

龙门派

龙门派尊全真七子之一的邱处机为祖师。尊邱处机弟子赵道坚为创派宗师。

赵道坚(1163~1221),原名九古,祖籍檀州(今河北密云),父任平凉府同知时,徙居平凉(今属甘肃)。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载其事,《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列有其传。金大定十七年(1177)入道,十九年,师马钰于华亭(今属甘肃)。二十年,马钰还终南,命其往龙门山师事邱处机,易名道坚。元太祖十四年(1219),处机应成吉思汗之诏赴西域,选赵道坚从行,为十八随行弟子之一。途经一年余,于1221年五月渡陆局河,七月越阿不罕山,十一月至赛兰城。道坚谓尹志平曰:“我随师在宣德时,觉有长往之兆,颇倦行。后尝蒙师训,道人不以死生动心,不以苦乐介怀,所适无不可。今归期将至,公等善事父师。”数日示疾而逝。邱处机命门弟子葬九古于东郭原上。观上述赵道坚行谊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似无创立龙门派的行为和打算;而龙门派以之为宗主者,恐系出于依托。后世龙门派道士为了证实赵道坚为该派创建人,却另有一番描写。《金盖心灯》卷一《赵虚静宗师传》曰:“师姓赵,名道坚,号虚静,南阳新野人。”

1、诸真宗派系谱

第一、混元派:

混元乾坤祖天地日月星三教诸经师金木水火土浑合本空洞朝谒上玉京虚无生一气良久归太清。

第二、混元派:

一永通玄宗道高本常清德祥恭敬泰义久复圆明混元三教主天地君亲师日月星斗真金木水火土尹喜真人尹喜派;又鲁山、文始、楼观三派字洞。

第三、尹喜派:

道德清高上云呈守炼丹九重天外子方知妙中玄心静自然体发白面童颜袖吞乾坤大阴阳造化先五祖派东华帝君,姓王名玄辅,号少阳,降生於战国。得老子寝中於终南山,梦传《黄庭经》,所得着世。二月初六圣诞,系山东青州府人。留传:

第四、少阳派:

弘宣无极道习学理自明有个长生路飞升上云程钟离帝君,姓钟离,名权,字云房,号正阳。汉时将军。系陕西西安府咸阳县仙籍。得东华帝君秘诀,授道於终南山。四月望曰圣诞。留传:

第五、正阳派:

阴阳生造化动静合本元自得神仙指方知妙中玄纯阳帝君,姓吕名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居彝圣宫,即元始台)。山西蒲州县仙籍。四月十四日圣诞。唐天宝进士。有日月当空之祸,隐於终南。受正阳祖师大道。四门人(梅、柳、林、磐)。留传瀛州龙沙派,即今:

第六、纯阳派:

寂然无一物妙合于先天元阳复本位独步玉京山海蟾祖师,姓刘名操,字宗成。系燕山人。六月初十日圣诞。受道於钟离帝君。

第七、海蟾刘祖派:省悟自归隐修养本之神散淡蓬莱客逍遥阎苑人重阳祖师,姓王名允卿。生於宋徽宗时。系咸阳县大魏村人,十二月二十二日圣诞。留传;

第八、重阳派:

自己有真宝何须向外寻一旦成功满飞升大罗天七真派:长春祖师,姓邱名处机,字通密,号长春。系山东登州府栖霞县滨都人。正月十九日圣诞。七月初九日飞升。元世祖敕封“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元武宗封“长春全道神化明应真君。”留传:

第九、龙门派:

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至理宗诚信崇高嗣法兴世景荣惟懋希微衍自宁未修正仁义超升云会登大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虚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山海龙虎交莲开现宝新行满丹书诏月盈祥光生万古续仙号三界都是宝长生真人,姓刘名处玄,字通妙,号长生。系山东莱州府掖县武官庄人。生於金熙宗丁卯岁二月初六日圣诞。七月二十日飞升。元世祖敕封“长生辅化明德真人”。元武宗加封“长生辅化宗玄明德真人。”留传:

第十、随山派:

思道明仁往全真性复常景高和礼义嗣信守忠良裕谦贤旅泰宗友茂惟祥盛益希诚朴玄元世永昌金木万古续智慧保宁光圣体通三界广大演自清志虚空教化月盈妙中黄用功悟仙号丹书现荣阳行满乾坤秀圆融衍相逢莲开龙虎诏超升崇利享长真祖师,姓潭名处端,字长真。系山东登州府宁海州人。生於金太宗天会元年三月初一日圣诞。四月初一日飞升。元世祖敕封“长真云水蕴德真人”。留传:

第十一、南无派:

道本崇真理玄微至妙仙立在云霄上功成必有名大教明清静宏演德惟良悟元光体性一志复圆融冲寿通旅泰了然衍望兴中和宗正巧智慧化全家新友圣书诏炼就宝金丹裕谦常礼义慈行满乾坤龙虎广修理模照永遐龄山川千古秀盛希守忠贤长生真人,姓马名处钰,字通宝,号丹阳。系山东登州府宁海州人。生於金太宗天会元年五月二十日圣诞。十二月二十二日飞升。元世祖敕封“丹阳抱一无为真人”。留传:

第十二、遇山派:

自元来正志冲寿成仙丹忠靖得礼义了然见朝天致虚端笃悟本理淳全玄清微通大化真常合妙言崇教和法本守仁有功夫恭敬明智慧圣体立遐龄宏应演音信高复现祥光诚慈惟黄贵全木会王逢云升龙虎交嗣希直用行荣茂乾坤秀莲开衍宝兴广宁祖师,姓郝名大通,字太古,号广宁。系山东登州府文登县人。生於金熙宗天眷庚申岁。幼壮卜筮授教。正月初三日圣诞。十二月三十日飞升。元世祖敕封“广宁通玄太古真人”。元武宗加封“广宁通玄太古真君”。留传:

第十三、华山派:

至一无上道崇教演全真冲和德正本仁义礼智信嘉祥宗泰宇万里复元亨清静通玄化体性悟诚明养素守坚志虚灵慧业生希贤遵秘法慎修保纯真敬谨规良善默功毓秀英勤能扶世运积久大丹成永建根基厚仙瀛书盛名圆满光华照云天庆上升玉阳真人,姓王名处一,字精通,号玉阳。系山东登州府文登县人。生於金熙宗二年三月十六日圣诞。四月二十三日飞升。元世祖敕封“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人”。元武宗加封“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君”留传:

第十四、嵛山派:

清静无为道至诚有姐名金玉功知巧通此加地仙玄冲宗义德茂演教宏元中和真法永智慧保神全恭敬成希盛璞福世康宁莲开丹书鉴广大复圆融旅泰万古续常义现荣阳洁渊威锦量行满卯惟祥未修空妙瑞阐言守忠良虞悟客一回朴极献崶馥清静散人,仙姑姓孙名不二,号清静散人。系山东登州府宁海州人。生於宋徽宗宣和己亥岁正月初五日圣诞。十二月二十九日飞升。元世祖敕封“清静渊真玄虚顺化元君”。留传:

第十五、清静派:

全真通玄理大道德无为性合灰尸解只此百功夫虚静明常应宏仁守至诚嗣教宗元化悟本自遐龄保命登华会妙中演洞清超升广智慧三界永康宁长存修万古行满法光明勤用生利益金木续乾坤丹书祥速现普照瑞龙麟高上神霄太炼成运相逢邱祖岔派,玄字分支。玄静祖师,姓孙名玄静,字元玉,号金山。系山东莱州府即墨县崂山人。明嘉靖敕封“护国天师”。留传:

第十六、金山派:

玄至一无上天元妙理生体性浮空坐自然是全真常怀清静意合目得金丹道高扶社稷留名万古传宏扬开大化正法度贤宗温良恭俭让宽仁慈善容潜心存本位密念守规中勤修延寿命内息润黄庭安义黍珠成凝照慧光灵冲举云霄外永与太虚同邱祖本字岔派分支。齐真人名本守,字金辉。留传:

第十七、金辉派:

本合教中理智时悟我机远近从和起阳子结金辉超元守静致同法会真人诠义功斯尚观文象乃纯邱祖复字岔派分支。茅山乾元观。

第十八、阎祖派:

复本合教永圆明寄象先修成龙绪业历代嗣宗传。

第十九、崂山派:

复驾云龙去至教延七真中元通玄理福泽自德春马处钰祖师岔派分支。遇山派(此派原本二十字,於同治十二年有房山县城隍庙来观,同众公议,重续八十字)。

第二十、清微派:

守德崇用福一清季祖真永高常正静圆通宗本恒金鼎结大丹长生造化中与天同无极法嗣继犹龙赤明阳和日太焕碧玉宫华夏兆臻弼彦度紫垣东云衢听仙韵芝裔实蔚丛千代归黄道诚维求元动遇缘蓬莱会山人智慧兴续传奥妙理支演万古风。

第廿一、清微派善道崇真祖正元直德高守清希大用玄教延明朝国阜世安静何泰荣继诏龙庆天长卯岛融如舜尧二茅真君,名固。陕西人。更名。留传:

第廿二、清微派:

崇虚与道富德仁从世理真常可思教本克成大正璧定文昌一字增崇计少玄祖性如日月体似玉银合朝无上万古留名。

第廿三、又二茅派:

复虚与道富德仁从世理真常可思教本克成大正毕定永昌三茅真君,名衷。系陕西咸阳人。留传:

第廿四、清微派:

混靖希景守汝玄志宗道大天得性自尊克崇祖德光绍真应师宝友嗣永仁世昌恭存依敬伦思继本丹贯以丞灏演精信念爱明持载启先觉云章揖业珠进遥芝三茅真人,红刘名熹,字世伦,号大元。留传:

第廿五、静一派:

混靖希景守汝玄志宗道大天德性同尊克崇祖德光绍直应师宝友嗣永世仁昌以存恭敬有自必丞能思继本端拱一诚。

第廿六、张玉皇高上派:

道德功行成清静保全真黄庭聚万象辅护自元君。

第廿七、清微派:

思道景守以自清德振绍顺继敏宗志启弘宸拱先智慧显祝延永成功合荣圣教证玄琮义理开明万法通至静常存真一处虚心怡朗性圆融。

第廿八、清微派:

思道文德时自奇守真存正继雍熙从演妙法承宗惠百世调理嗣汉技。

第廿九、清微派:

思道文德时自奇守真存正继雍熙玉兴智慧延广衍培祝隆新锡佑之。

第三十、清微派:

思道大应久悟日仕普济真元玄良宜崇文智明镜广报宏思。

第卅一、龙虎山正乙门下天师清微派:

冲汉通玄蕴高宏鼎大罗仙源愈兴振福海启洪波天师张虚静真人,系江西庞虎山信州人。留传天师,宣统元年仲春,重续二十字。

第卅二、正乙派:

远近资元运久长保巨浮道惟诚可宝德用信为珍秉教宏丹籙葆真启世人鸿图辇景祚圣泽振昌辰玉局受经后贵永传灵根青城垂氏派妙法继洪钧。

第卅三、天师正乙派:

一德守真元清扬印本玄静明存正道太素永通宣蜀都降龙虎所悟乾坤全教法无中有丹书古今传。

第卅四、张真人正乙派:

一元义道至真全守太清照应通玄理惟希最有成。

第卅五、正乙派:

永志玄守道正乙继元宗真常明悟性宏教演法通星月皎天汉清静点行功抱一无量念机理至仁中。

第卅六、正乙派:

一渊以道始国祚永安宁往通常玄理惟希狩景成万源从始玉朗然烟洞明真法达自性超宗义越亭。

第卅七、天师张真人正乙派:

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志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冲汉通玄蕴高宏鼎大罗三山扬妙法四海涌洪波。

第卅八、正乙派:

此派自光绪八年八月,系通州里二四佑民观继起从守真正元道往体崇安清静功成满玄妙步云仙金光冲霄汉超然玉京山圆通大智慧万古永留传。

第卅九、正乙派:

(后门火神庙)思道应云正乙终成万世圆通是法先贤有德端然永选仙功民国八年二月初一续:

存心现理养性守本诚和沦静智慧犹惜上远得诠复还安定。

第四十、天师张道陵真人正乙派:

正乙守道修往延洪鼎元时兆秉法钦崇福善永寿明智昌隆熙朝嘉绍静演真宗光大恒起广运会通乾坤清泰万事成功。

第四十一、正乙派:

怀玄抱真道合无为养素守默保光图和致虚冲阳承化弘先。

第四十二、天师分支尹喜派:

化弘元密道德真常灵源镇远天蓬维黄五登水参二桂恒昌清承祖印奕世绍芳。

第四十三、真武玄武派:

宣渊一道志求德振常存照应通玄理微希太景成。

第四十四、吕祖天仙派:

妙玄合道法阴阳在乾坤志心归命礼万古永长春清静无为宗临通大洞金暂状师得位辉腾谒太空。

第四十五、天仙派:

崇高容文德永远坚立经遵尊万化体守养一炁成。

第四十六、天仙派:

灵宝无二法真一启玄宗清静妙难思祯界叙太空。

第四十七、吕祖蓬莱派:

圆通智毓用始清重密真丹体赴蓬莱宝鼎炼成金云霞生造化光明妙元根道德福田本万古永长春。

第四十八、葛真君天台派:

混元分太清玄微自古今释儒悉皈依三教合元君。

第四十九、许真君净明派(系江西人)天德高无量照明自古今玄元闻见处总合圣贤心道德宏清静法源广大成东汉有章数功果保忠祯。

第五十、果老祖师云阳派:

崇静真阳复至坚守太守智礼清白信存义法明长道贵诚正理德尚实和行参赞乾坤机变运造化功。

第五十一、铁拐祖师云虚派:

(七月初十日圣诞)太玄了清辉鹤然谢瑞徵功高身心贵妙诀合天心。

第五十二、何仙姑云霞派:

高居三界外回首盼世尘谁是女丈夫请来同修真。

第五十三、曹国舅金丹派:

芝田白鹤栖丹物炼药丸遍体是纯阳飞身入云汉。

第五十四、曹仙姑清静派:

发个冲天志修行有何难太阳炼形去妙理至奥玄。

第五十五、樵阳真人玉线派:

无恒常自在静慧一真如性定心空寂玄元道法兴陈搏老祖系四川夔州府人,留传:

第五十六、周祖灵宝派:

思道洞本重明香克理忠洪良居士显一嗣永承宗德大传家久清修福泽长世肇因衍庆慈风蓬业祥。

第五十七、周祖铁冠派:

思道大应恒吾月仕普济真元崇文智明镜广心传崧岱显杨静默中存志诚寿永泰运亨昌。

第五十八、徐复阳祖师鹤山派:

复驾云坎至崇教道九真种正通玄理福泽自得春。

第五十九、鹤山派:

重临修仙侣光华常延增乾坤均相配龙虎交黄庭秉剑立善法逍遥遇遐龄智慧明日月还升太和宫。

第六十、自然派:

玄云曲端静清虚色自轻月圆皈命礼抱意管丹诚元玄明至本大详理幽微参透无中有方可达希夷。

第六十一、三丰祖师自然派:

惟道然之本若守可以隆功德归盛泰万世礼仙真本静从玄教福寿永长兴合清仁志点秉义复元登。

第六十二、三丰派:

道德杓宏容真正守长清万强工夫首宗来教方春星月皎天汉守静默行动一德无量念玄理至仁忠。

第六十三、三丰派:

玄云通道居端静白鹤乘虚各自清师资月圆皈志礼身中抱一管丹成太上渊微入妙元凌云星朗贮壶天功侯到日方许就始悟真言信可传。

第六十四、三丰派:

大道英勇德真正守常存万疆共福寿宗脉教芳春

第六十五、三丰祖师日新派:

大道应永得守教志常真一阳来复本同静德玄风。

第六十六、日新派:

(此派系光绪八年七月二十日续起)冲和天根定涵养易书深宝元得正体归吉万年身。

第六十七、三丰祖师蓬莱派:

圆通智敏用是清修觅真丹体蓬莱会保定炼成金萨真君,名守坚,号紫云。系四川云宁府云宁县人。生於炎汉宁帝八年七月二十六日圣诞。五月五日飞升。留传:

第六十八、天仙派:

孤肩担日月老鼎铸乾坤玉豆黄庭跃金光紫气悬群仙还大药古塔露穴烟三宝钟千幻九重法一传神钦飞锡客鹤听点花禅万象归元始同生极乐天熙和登福宁清静远尘缘瑞自芝兰霭祥从云汉迁志诚思济普功久德思全若悟虚无学常参妙与玄。

第六十九、萨真君西河派:

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志诚宣玉典中正演金科冲汉通圆满高宗居大罗武当兴法派福海起洪波。

第七十、萨祖派:

(系宣统元年三月二十六日,由陕西汉中府固县平浪宫带来四十字。邓道友)道德广正化全真冲本城清静机玄妙无为从复融体仁宏正化悟性显智宁溪惟通莲合世金永发兴郝二祖在山东济南府长清县东南十里五峰山留传:

第七十一、龙门华山派:

通玄全真冲和德正本恒成位尚仙仁能贞心传义起世见生前洁太元子阳遍转归至道盈宿守静保丹田情高悟开复天理自然长颜如松年。

第七十二、邱祖又派:

道守悟玄微清静本希夷无为自然妙又继龙门裔真常德正止重开凤唱奇功成超紫府丹诏赴瑶池。

第七十三、郝祖岔派:

(在武当山,开基於明朝。留下此派,即名郝祖岔派)道铃治明惠建贞一亨嘉莫哔纯翠景兆裔永流传至虚无上理澄清定宁基冲和德正本仁义礼智信

第七十四、王祖岔支仑山派:

宏运庆万礼大用守真源忠信怀仁德礼义学道先吕祖门人李清庵真人留传:

第七十五、先天派:

自一无上道永忠太夫人礼高重进本可得万代清志诚和妙有炼性合融明澄湛通玄化无罡温玉京。

第七十六、本山派:

碧山传日月守道合自然性理通玄得清微古太元真静常悠久宗教福寿长庆云冲霄汉永远大吉昌。

第七十七、陈、赵二师留传栖安派:

(此派系自光绪元年春月续)教垂万古淡泊家风栖安同德宏演三乘凝清高洁吉庵圆通混合为一道继犹龙张紫阳真人,於雍熙年间在台州府天台县崇道观。留传:

第七十八、紫阳派:

陵源觉海静宝月性天明随景无华谷得符瑞泰清参悟名真理修为筑到基完全成圣果自在乐希夷灵素中常妙葆光翠太空道高超极则德懋证玄通邱祖宗字分支岔派。云樵真人姓张名宗囗,字耕云。系山东登州府福山县人。由光绪甲申秋间,重赴白云观传法。门下弟子等,因徒众人繁,叩请原遵“宗”字为第一代号。

第七十九﹑霍山派:

宗诚信崇绪修善法欤超囗慧传千士智慧贯天高耕兴龙门教静参玄中妙云度众生戒万载尊师道。

第八十﹑御制九宫山派:

(姓张名道清)道宗元太希惟天可守之以智绍弥祖端显应良师公子茂中景叔孙克世时孟仲季若善居处自然熙增广承嘉祉融逍得静机万年类永锡佐国瑞云奇。

第八十一﹑彭祖真空派:

(此派自民国二年戒期,汤静谦由江西带来)普圆溥照觉性应度慈光黄庭正达道耘源通谱愿成善果真常智慧全证盟功德海修悟定超元虚静和仁义清微志妙先嘉祥尊大极万里总同原有时参厥旨随在契天机若能归一贯平易亦神奇章祖名哲。道号广慧祖。居江西南昌府武宁县三十五都顺义乡,石门仙潭人。宋理宗景定二年二月十九日降生。自幼好道,二十七岁结庵丝罗山,即今太平山也。年五十三诊,端坐而逝。留传:

第八十二﹑广慧派:

(此派系民国五年丙辰八月初八日,由江西南昌府武宁县太平山万寿宫穆善清带来六十字。)广德通玄净壶空悟乾坤清守炼金意矩本一中稀定祥元贞吉虚明幻化期实承符法理万古太平春至善宜知止纯修在返真丹成能见性证果有良因。

第八十三﹑华山派:

此派光绪元年自南方带来。又有人云是华山后续:

自求精微妙洪昌圣贤心昆仑阐大法咸登谒玉京三界十方内遍地黄芽生龙虎盘坎离五气华池中了然永腱脱逍遥斗牛宫位列诸胜景光照满乾坤。

第八十四﹑华山派

(南方后续)自求靖末朴宏常盛有恩昆仑重大华戚珂何封增三界千古秀极锦丹桂兴山海龙虎交阐彪现遐龄了然端敬建新友广浩勤裕谦渊斌馥普照满乾坤。

第八十五、老华山派

第八十六﹑尹喜派:

(尹喜真人尹喜派,此乃南方带来)道德清高上云呈守炼丹九重天外子方知妙中玄清静自然体发白面童颜神吞乾坤大阴阳造化先悟本以正礼冲和养太元轻寂全术柄一定龙虎盘慧法祥光现莲开宝林宣身应归根穷气住复命关三千功圆满异姓合宝仙逍遥蓬莱路今朝玉京贤。

第八十七﹑三山滴血派辈运玄根长:

(明末清初华山﹑龙虎山﹑茅山等三派合一)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至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冲汉通元蕴高弘鼎大罗三山愈兴振福海涌洪波结语:

道教之分宗派,实始自宋﹑金之间。一支道派,实际上便是以宗教为联系纽带的一个大家族,有共同崇尊的祖师,有共同遵循的代代相嗣的系谱,有共同的祖庭。在本道派内丛林财产公有。比如北京白云观为全真龙门派的祖庭,该观常住道众则大多为龙门派弟子,这里的住持,则必须是全真派的高功,他代表全真龙门派祖庭的道统,称之为一代宗师。

《诸真宗派总簿》所列道派,截止於清溥仪宣统年间(西元1010~1911年)虽说列有八十六派,实际上只有八十支派,有些是系谱的续字,不是独立一派。就现在来说,道教已经不存在这么许多纷岐错杂的道派,过去的小支派,不入於全真,便是附於正乙。故现在道教基本是全真与正乙两大道派。宗派之间,均能互相尊重,共同弘教。发扬道教光辉

2、组织

该组织在陇东17县城镇乡村盛行不断,清同治二年(1863)兵燹后基本中断,以后逐渐有所恢复。光绪二年,华山道士王义通赴崆峒山又将黄箓会扶起,主持斋醮仪事活动。以华山支派在全真道排名为17代传人,18代传人有杜礼清、郭礼源,19代传人有刘智荣、马智坤、郭智广、杜智伦,20代传人有王信法、杨德隆、徐信浩、郭信泽、剡信德,21代传人有赵嘉祥、范嘉祯、杨嘉猷、徐嘉禄。民国37年,黄箓会众又普及到陇东各县,分东西南北中五社,斋醮活动初具规模,声势较大,诵经活动由当初的十二分增至120分醮缘。1958年后由于政治原因,活动由明转暗。

1982年成立崆峒山道教管理委员会,至此,黄箓基本未活动。(参看第十一章第五节刻石碑文)

水会。水会是崆峒山特有的道教组织之一。据康熙十九年道府前水会碑记载“饮食之所需,往往艰于得水,郡人苟君名志善者善士也,乃立水会,率里中之好义善信千人,各置水桶至泾流,而肩挑以给之。以告来者,而征言于余”。看来他们成立水会的目的和意图主要是解决崆峒山用水困难。此前山上僧道及游人香客的生活用水全部是窖水,每个庙院都有一至两个收集雨水的水窖,所收的水要用至来年春夏之交。如遇天旱,不要说建筑用水,就是生活用水也是无法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善士苟志善发起成立了水会,每年四月八庙会之前后,率众数百人从山下的泾河向山上挑水。这种善举挑水行动延续了数十年,后来,庙院的水窖增多了,水量储存随之增大,并在隍城西侧下挖出了黄龙泉,这种挑水行动至此基本终止。但每年的四月八都要进行一次祈雨纪念活动,由正一道士诵经从山下步行上山至龙君殿和雷祖殿朝拜,以求风调雨顺。(参看第十一章第五节刻石碑文)

背光会。全称为“背光香灯会”。它并没严密组织,只是一种庙会形式。碑文载:“中峰大顶,昔有背光香灯会,设自大明,每岁三月三日,值逢王母元君、玄天上帝圣寿华辰,众善齐集,虔备香供,建醮诵经,庆祝朝贺。”又称“内信士王霖、宋存等大发诚心,磬囊捐资虔于祖师,置造背光、眼光、耳光。对照铜镜四圆,并双龙戏珠一圆,铜匾一方,铁灯一对,香炉香甬烛台全副”。他们的具体做法是:每年于是日先期三日斋戒沐浴,同至大顶,并力将宝镜照珠刮垢磨光,俾倍朗耀,仰见明霞夺目,精彩射人。其目的是让其神恩之庇佑,仰报上帝已庇之厚泽,俯赐庶未来之洪庥,风调雨顺,岁稔年丰,处处不遭冰雹,人人不染瘟疫,虫蝗远去,家宅恒安,幸由作福降祥,逢凶化吉。后来,由于民众祈求平安,连年收成之丰,感动了韩王,遂给祖师敬献了直径一米多的青铜镜一面。此后善信弟子更是朝拜不断,其盛会规模不亚于其他神祇诞辰的规模。1958年后,自动消失。(参看第十一章第五节刻石碑文)

3、活动

全真道小庙与正一道宫观,一般宗教生活并不严格,而全真道十方丛林对道众宗教生活则要求十分严格,这里仅就十方丛林中日常的重要项目作简略记述:

功课:宫观内,以敲钟、击鼓、打云板为日常生活。每天五更“开清”,或称开静,洒扫庭院殿堂,整齐冠服之后,道众便齐集七真殿(或常住宫观内的大殿)拈香行礼,念诵早坛功课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无上玉皇心印妙经》等,一般主要念《清静经》、《心印妙经》。早坛功课之后,列队入斋堂用膳,念化斋咒。早餐后便各司殿堂,各执其事。午餐前上殿诵经,一般念《三官经》,晚上诵《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元始天尊说升天得道真经》等。晚上起更止静。丛林内每月的初一、十五为朔望斋日,早晚功课还要诵念《玉皇经》、《三官经》、《真武经》等。

节日:道教以神、仙之诞辰为节日,到时要举行隆重斋醮,包括祭星与设坛诵经。五大社的村庙,大都有庙会集市、商贸活动。到时也要请崆峒山道士去作道场诵经。崆峒山的主要节日庙会有:正月初二元始天尊万寿日,正月初九为玉皇大帝万寿日,正月十五为张天师诞辰,十九为长春真人诞辰,二月初三为文昌帝君诞辰,十五为太上老君圣诞,十九为观音菩萨诞,二十一为普贤菩萨诞,二十六为真武大帝诞,三月二十为子孙娘娘诞,二十八为东岳大帝诞,四月初八为佛祖释迦牟尼万寿,五月十三为关圣帝君诞,六月十五为王灵官诞,二十四日为雷祖大帝诞,南极大帝圣诞,二十六为二郎神诞,七月十八为王母娘娘圣诞,九月初九为酆都大帝诞,十月十五为下元水官大帝圣诞,十一月十一日为太乙救苦天尊圣诞。除此外,还有部分民俗节,如农村的火神诞辰,鲁班诞辰,城市里的城隍诞辰等。总之,每逢节日,十方丛林都必定要设坛庆贺,不过其规模有大有小。

斋醮:是从古代祀神、祈福等巫术仪式中发展起来的。《礼记·祭法》中说:“斋者,精明之至也,所以交于神明也。”《礼记·曲法》:“齐戒以告鬼神。”《孟子离娄》:“齐戒沐浴则可以事上帝。”道教的斋便是这种巫仪好祭祀仪里派生出来的一种仪式。各教派的斋法不尽相同,繁简不一。

崆峒山的道教徒的斋戒简化到为:在某神祗的诞辰之前三天或七天即行斋戒,不食荤腥、烟酒,不行房事等,而正一派的道士因要与道士们共同诵经,要求则严,七天之前就开始斋戒。有的则戒长斋,就是长期不动荤,不饮酒,不吸烟,有的是短斋,只忌初一、十五这两天。

醮,同样是古代一种祷神的祭祀礼仪,分阳事(清蘸)与阴事(幽蘸)两种。早期的斋仪,大体是祈福者或申请入道者自己入坛“首过”、“祈禳”,道士只是在一旁主持仪式,帮助斋主通神致意,而“醮”则主要是道士们祭祀神祗的仪式,所以,《道门定制》卷六引杜光庭语说:“醮,祭之别名也。”

打醮,是一件比较复杂而麻烦的事,作起斋醮来,一般是三天、五天或七天甚至十四天,除白天进行三次诵经外,在夜深人静,星光灿烂时分,道士们祭祀五岳之神,四周香烟缭绕,象征星辰—神祗的灯火摇曳明灭,摆下敬神的精米佳肴,道士们存想思神,在幻觉中,神仙们仿佛降临,五岳之神驾着龙辇,十洲仙人跨着鸾凤,在阵阵摄入心魄的音乐中冉冉而至,道士们依世俗见尊上之礼,叩首跪拜,呈上醮文。此外,在“法师”与“都讲”外,还有许多道士执威仪,唱经赞,还有许多道士专司职事,如管理钟的“知钟”,管磬的“知磬”,管点灯燃香的“侍灯”、侍香……,而这种教仪又根据主要祭祀对象与目的的不同而各有分别,例如以“三官(天、地、水)”为主祭神的叫“三官醮”,而普祭主神的叫“罗天大醮”……

斋醮都是从早期巫仪中演化而来的,所以它不免有很浓重的巫术色采,尽管道士们在理论上很强调“心斋”,即“澡雪精神”,“掊击其智”,“无嗜无欲”称之为“上士所行”,但事实上更主要的还是“左佩黄神印,右佩越章印,后中天部霆司印,身立园景之中,足履九台之象,”(《道藏》正一部)画符念咒,祈禳颂赞,作鬼弄神。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斋”、“醮”中许许多多的巫仪孑遗,例如,道士们在设斋打醮时,主持的法师如高功、都讲、监斋、监坛都要“头戴宝冠,身披霞帙,手持玉简”,装扮得威严庄重,而且两旁还要设置若干象征神祗或手持威仪的助手,就是楚巫的翻版,斋醮时吹吹打打,钟磬齐奏,弦歌鼓舞,烹杀六畜,就是楚巫的孑遗。”(《后三天内解经》卷上)

传戒:全真派正式道士,必须经过受戒仪式,受戒即表示接法,为正式之法嗣。道童受戒后便名入《登真箓》,取得戒衣、戒谍,便成了道士。传戒的高道都是方丈或称道长、监院,有的称“传戒律师”。出家人有两种:一为童子出家,即在十多岁后出家当道人,一为半路出家,这种人大部都有家室妻儿,因各种原因所致,出家为道。崆峒山的道家传戒,过去比较严格,但对常期在宫观服务、诵经的善男信女,家庭可以离开者,也给传戒。接法后,要拜师学经,畜发结辫,诵习《早晚功课经》、《三官经》、《玉泉经》。

炼丹:在笄头山西侧的峰顶高阜上有一平台,据传这里是仙人和方士炼丹之地。原有炼丹亭、炼丹炉,现已不复存在。而这块地方却有着较神秘的色彩,因此地炼过长生不老的药,得到药的可能性绝对没有,而这里的土却被不少人采回家中治病。崆峒乃仙人聚集之地,仙人不在,仙气犹存,人们把它迷信到了何等地步。

炼丹术包括金丹术和黄白术,后因要与兴起的内丹术相区别,炼丹术又被称为外丹术。所谓“金丹”是指在古代神仙信仰的基础上,企图通过金石药物的炼制而获得的一种“服食成仙”的“长生药”,而制取“长生药”的方技即“金丹术”。所谓“黄白”按《抱朴子·内篇》的解释:“黄者,金也;白者,银也;古人秘重其道,不欲指斥,故隐之云尔。”因此,“黄白”就是企图通过药物的点化,使铜、铅、锡等贱金属能成为金黄色或银白色的能“发财致富”的各种合金,而制取黄金(称药金)、白银(称药银)的方技即“黄白术”。

东晋著名道士葛洪,世称小仙翁,自号抱朴子,所著《抱朴子》一书中这样讲:“金丹之为物,炼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药,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盖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有了这种理论根据,道士们对炼丹术无不实践与服用。这种炼丹术虽然只不过是在人类的生存欲望与亨乐欲望支配下产生的一种虚妄的狂想,但它却歪打正着地在人类智慧的发达史上写下了浓浓的一笔。当道士们郑重其事、满面灰垢地在深山里挖灶安鼎,在毒烟笼罩、酷热难当的丹房里炼金烧丹时,在一次次的试验中沮丧、狂喜时,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已经在从事着化学史上的开创工作了。

崆峒道士们除了承袭古人的炼丹术外,再就是寻找仙药。“中国人自古就相信茯苓、蟠桃、龟是有长生功效的食品。因为茯苓生于四季常青的松树下,松树油脂据说‘精炼后而服食’可‘寿考无穷’,松叶按一种摄生术服食,也可以无寒暑饥渴”(《道教与中国文化》)。崆峒山上产有大量的茯苓,虽无蟠桃,山下水中却有乌龟,他们将其它草药配制成丸,服用之后可以长生久视,肉身永固。秦始皇、汉武帝西巡崆峒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寻求这种长生之药。

为此,崆峒山的仙人、道士在过去数千年中由于炼丹,也为中国的化学工业和中药作出了贡献。

4、文化

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它和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有着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是我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鲁迅曾经说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可见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崆峒山由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教圣地,又是黄帝问道、秦始皇、汉武帝西巡之地,道源深厚,玄风广被,因而具有丰富多彩的道教文化,体现了典型的道教风采。

教理教义是道教文化的中心内容。道家之源,出于老子,老子学说是道教教理教义的根本渊源和理论基础。崆峒道于此表现得最为突出。老子去周入秦,西出函谷关,在楼观台著《道德经》五千言,崆峒道士也以此为荣,都能自尊自重,忠实地坚守和弘扬老子的道法传统。《道德经》一直被奉为根本经典,道士所修,师徒所授,都以五千言为根本。全真道创立后,又提出了返回老庄本旨的口号,强调老子学说是道教的大本大源,全真门人必须“遵随太上五千言”,“立起大根源”。

养生学和长生修炼方法是道教文化中最有特色的内容。崆峒山之道士多数都服食山上所产之黄精、天门冬、五味子、茯苓、松籽、淫羊藿等草木药物,兼行导引按摩。

宫观建筑和文物胜迹是道教文化综合性的物化形态。崆峒山的古典建筑,从东台至隍城这一中轴线上,每座庙宇都充分体现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群的方正严整、中轴突出、纵深成串、左右对称、主次分明、高下错落的传统风格。又体现了道教宫观建筑以神殿为主,以道众居室为辅的特色。1990年10月,中国建筑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朱畅中、北大建筑学教授谢凝高对崆峒山建筑的评价为:“奇险灵秀,古朴精巧”。雷声峰的建筑群,依山就势,布局灵活,朴素自然,较少人工雕凿、强化安排的痕迹。更近于道家自然无为本色。充分反映了道教崇尚自然、超脱尘俗、云水逍遥、寻幽探奇的旨趣。

历代高道及名人的题咏是崆峒山道教文化中最重要而又颇具特色的一部分。唐、宋、元、明、清各代名人的诗词百余首,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在群众中广为传布,脍炙人口。崆峒山不少石刻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可低估,道教神学、道教哲学、道教医学、道教音乐、道教与文学艺术、道教与气功都在国外的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法国、美国、日本、东北亚、东南亚等国相继都成立了中国道教研究所、研究会等机构。并召开过数次道教文化研讨会。

道教经典是道教文化的主要部分,从这些经典中,可以了解到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关系。

道教经书繁多,一般道士都只念诵《玉皇经》,全名《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简称《玉皇经》,每举办一次较大一点的道场,都要念诵此经。《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又称《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说常清静经》,《道德经》,这是文化高一点的道士才奉习的一部经文,还有《南华经》、《黄庭经》、《悟真篇》、《参同契》等。除此,还有《上清大洞真经》、《开元道藏》、《天宫宝藏》、《万寿道藏》、《太平经》、《正统道藏》、《云笈七签》、《度人经》、《三皇文》、《阴符经》、《心印妙经》等等。

从道教的思想渊源来看,首先是道家思想。道家和道教,本来是有区别的,先秦道家,是以老庄为代表的一个哲学派别,而道教乃是东汉形成的一种宗教。二者并不是毫无联系,道家哲学乃是道教的思想渊源之一。道教的基本信仰也是道,它从宗教的角度把道说成是“神异之物,灵而有信”、“为一切之祖首,万物之父母”(玄纲论)。道教还把老子看作道的化身,把道与老子合二而一。这种思想在道教成立之前就有了。其次,道教还吸收了儒家的伦理纲常思想。这种伦理纲常的核心是“三纲五常”,这是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道德关系。南宋朱熹说:“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并把它看作是天经地义的永恒不变的“天理”,谁也不能违犯。此外,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对道教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东汉时候的《太平经》就是以阴阳五行为家,而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乃是假借《周易》爻象的神秘思想来论述修仙的方法,对后世道教影响甚大,被称为“万古丹经王”。

道教也吸收了墨家思想。墨子是提倡尊天明鬼,这种思想显然是被道教所吸收。墨子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反对“不与其葛获其实”。强调“夫人各自衣食其力”,主张有财物的人应当“乐以养人”、“周穷救急”。它认为天地间的一切财物都是“天地中和之气”所生,应属于社会公有,不应为任何私人所独占。所以,崆峒山的道士和其它地方的道士一样“耕种自养”。可见墨子在道教信仰中的吸引力是不小的。

跪拜礼仪也是一种文化吧,它发源于五千年前的崆峒山,源于道家和道教。《庄子·在宥》记载,在轩辕黄帝去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时,便是“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回”此后,历朝历代,下跪成了一种尊卑之礼而广为流传。官员上朝,百姓见到“老爷”后“扑通”一声跪倒于地,而且越是五体投地越是常跪不起,就越能显示下跪者的一腔“赤诚”。

上世纪初的辛亥革命,提倡以鞠躬握手取代跪拜,跪文化本应同封建帝制一道“寿终正寝”,然而积重难返,下跪之习依然“此伏彼起”。如今又过了一个世纪,下跪之风仍未消声匿迹。道、佛两教跪地诵经叩首,似是一条永远不能改变的定律,尤其是道长收授徒弟、法师给僧徒受戒,都是要三跪九拜。

5、管理

在历史上,道教宫观的组织与管理体制,一般可分为两种形式:一为子孙庙。庙产公有,师徒代代相传,徒弟既继承师父之法嗣,也继承师父之产业。子孙庙规模有大有小,都可以收徒弟,住持称当家,一般居庙的人少,无复杂组织,颇类似一个家庭。另一种则是十方丛林,亦称十方常住,庙产属于道教徒或某一道派所公有,凡是道教徒皆有在此挂单(或挂褡)居留的权利,但居留必须经过考核手续。在法嗣方面也有规定,如正一派道士便不能作全真派十方丛林的方丈、律师。十方丛林可以传戒,但是不能收徒弟,丛林宣布传戒时,皆其他庙里推荐徒弟去十方丛林,集中接受三堂大戒,即初真戒、中极戒、天仙戒。十方丛林的常住道众,大都是从挂单道众中择优留居。十方丛林的另一特点是悬挂钟板,以钟板声为日常作息号令。十方丛林的规模一般都较大,产业多,道士也多。故它有一整套组织机构和管理规制。

十方丛林的组织与管理体制,是建立在教团集体公有制基础上,实行民主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体制。它的财产属教团道众所公有,它的主要执行如方丈、监院、都管皆由道众选举产生,即使是一般执事,也都由道众公议推举。执事皆有一定的任期,连选可以连任,对不称职的或渎职者,道众可以公议罢免,还可以按清规戒律予以处罚。

一座十方丛林其首领为方丈,其次为监院,再次为都管。在监院下设有客堂、寮房、库房、帐房、经堂、大厨房、堂主、号房等八大执事部门。其执事人员有“三都”(都管、都讲、都厨)、“五主”(堂主、殿主、经主、化主、静主)、“十八头(库头、庄头、堂头、钟头、鼓头、门头、茶头、水头、火头、饭头、菜头、仓头、磨头、碾头、圆头、圊头、槽头、净头)”之称。

方丈为一观之主,实际上是一种荣誉职务。只有受过三堂大戒,接受过律师传法的德高望重的高道,才有条件被推选为方丈。方丈可以传戒,在开期传戒时,方丈称作律师。

以上所说是指全国各地道观正统的组织机构,而崆峒山则在以上的基础上与斋醮诵经合并一起作了修订,其组织是:道正统摄,下设监院、总理、教管、高功、提科、经主、表白、殿主、化主、堂主、都讲、书记、公务、账房、库头、迎宾、知客、执事等。

崆峒山的各个宫、观、院、殿,除了统一的管理制度外,其它小庙自古以来也有自己的管理办法,以约束道士和善男信女,俗家善人(称会长)的行为。如,太清宫、太和宫、子孙宫、三清宫、静乐宫、紫霄宫、飞升宫、通天观、老英宫、问道宫、王母宫、五龙宫、十方院、七真观、三教洞、雷祖殿、三官殿、龙君殿、玉皇殿等;因为这些大的庙院都是由陇东十七县各自分管的。他们把每年收入的布施、香火钱,除留有小部分自用外,大部分都要上交管理会的。

6、羽化(坐化、羽化、虹化。)

羽化:古代修道士修炼到极致。跳出生死轮回、生老病死,是谓羽化成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羽化源自古代阴阳学,古人认为阳气产生于盘古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坐化、羽化、虹化。坐化:谓修行有素的人,端坐安然而命终。羽化:道教徒称人死。虹化: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据说,修炼到很高境界的高僧在圆寂时,其肉身会化作一道彩虹而去,进入佛教所说的空行净土的无量宫中。

三、三元九运及二元八运解说

三元:即三个花甲,共180年,一个花甲为上元,一个花甲为中元,一个花甲为下元,三元也称为一个正元。

九运:依次为一白水运,二黑土运,三碧木运,四绿木运,五黄土运,六白金运,七赤金运,八白土运,九紫火运。九运也称洛书九运。

三元九运择旺宅

建房或买房,要选择“旺地”,在风水学上称做“旺山旺向”。以“下元七运”为例,略试说明:在下元七运,“坐西向东”为旺山旺向。“坐”就是靠背,“向”就是面向;“坐西向东”,就是建筑背靠向西,正面向东。

为何“坐西向东”是旺山旺向?七运是当运,是旺运;“坐西向东是旺地”。这旺运旺地的秘密就在『洛书』九宫图中。“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此即洛书之数。风水学的“理气”全部源于『河图』、『洛书』,文中所言旺运旺地的界定就是这样的。

1、三元九运:

“斗转星移”,“时来运转”。要界定旺运旺地,先要了解“运”是怎样来的。有了运才有“旺运”和“衰运(失运)”之分。日出日落,分了白天与黑夜;春夏秋冬,一年分为四季十二月。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星象和气候,会对世间万物产生不同的影响。“吉凶休咎”也是这样来的,玄学上把这种时日的转变称做“运”。

洛书有1、2、3、4、5、6、7、8、9这九个数字,于是就把“时运”划分为九运三元。每元分为三组,称之为“元运”,三个元运就是上元、中元、下元。每组分为三运,上元是一、二、三运,中元是四、五、六运,下元是七、八、九运,合称为“三元九运”,每一个元运为60年,三个元运共计180年。这是有关风水方面的基本知识:

2、三元九运表:

(1)、上元:

一运坎卦(北方):一白五行属水(1864年—1883年,一白主事)当运。

二运坤卦(西南):二黑五行属土(1884年—1903年,二黑主事)当运。

三运震卦(东方):三碧五行属木(1904年—1923年,三碧主事)当运。

(2)、中元:

四运巽卦(东南):四绿五行属木(1924年—1943年,四绿主事)当运。

五运居中(中宫):五黄五行属土(1944年—1963年,五黄主事)当运。

六运乾卦(西北):六白五行属金(1964年—1983年,六白主事)当运。

(3)、下元:

七运兑卦(西方):七赤五行属金(1984年—2003年,七赤主事)当运。

八运艮卦(东北):八白五行属土(2004年—2023年,八白主事)当运。

九运离卦(南方):九紫五行属火(2024年—2043年,九紫主事)当运。

3、八方旺山旺向:

公元1984年~2003年,人们正处在“下元七运”,坐西向东大旺。在下元七运,这个七运就是当运,就是当旺。也就是说七运之前的六、五、四、三、二、一运都是失运,风水学上也称做“退气”,其气运已经衰退了。时来运到,如能得到七运的旺气,就必然旺丁旺财。旺丁者人强马壮,健康长寿,势力壮大;旺财者财源广进,经济发达,兴盛富裕。

七运的旺山旺向在哪里?看一下『洛书』图就知道了,看图中那个“7”字在什么地方,在西方故“下元七运旺西方”。既然是坐西方就必然是向东方,下元七运坐西向东就是旺山旺向。九宫图中各个宫位都有一个数字,该元运的数字落在那一宫位,就是当元的旺位。下元七运的七字是在西方,因此七运最旺是坐西向东。

由此推算,“下元八运旺艮方”,坐东北向西南就是旺山旺向,因为洛书九宫之八在艮宫;“下元九运旺南方”,坐北向南就是旺山旺向,因为洛书九宫之九在离宫。其余,以此类推。

附录:三元九运三吉门:

下元七运:1984年—2003年(三吉门)

第一吉门:(正神)正西位开门为『旺气门』,主事业财运有大进展。

第二吉门:(生气)东北位开门为『生气门』,主事业财运稳步上扬。

第三吉门:(进气)正南位开门为『进气门』,主事业财运较前稳定进步。

下元八运:2004年—2023年(三吉门)

第一吉门:(正神)东北位开门为『旺气门』,主事业财运有大进展。

第二吉门:(生气)正南位开门为『生气门』,主事业财运稳步上扬。

第三吉门:(进气)正北位开门为『进气门』,主事业财运较前稳定进步。

下元九运:2024年—2043年(三吉门)

第一吉门:(正神)正南位开门为『旺气门』,主事业财运有大进展。

第二吉门:(生气)正北位开门为『生气门』,主事业财运稳步上扬。

第三吉门:(进气)西南位开门为『进气门』,主事业财运较前稳定进步。

宅屋向着海湾、河流或池塘,坐向线的要取“零神”位(七运零神在震位,八运零神在坤位,九运零神在坎位……),门前见水,主吉旺财,勿取“正神、生气、进气”方。否则“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三元九运与二元八运之理解

那么太阴历和太阳历跟我们风水学中的三元九运和二元八运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啊,我们风水中讲的三元九运还有杨公风水中的乌兔太阳都是根据太阳历来计算的,我们国家的老百姓都知道一年的春种、夏肥、秋收、冬藏都是根据二十四节气表来,这个二十四节气就是太阳历,择克家们挑选日课时也应该根据这个来选择日子,我们的三元九运也就是根据太阳历来计算的,那么这个阴历似乎就没什么用了?错了,因为古时候人们出远门做事之前都会夜观天象,通过月亮的阴晴圆缺来总结规律哪一天的日子做事比较好,比如月望之时,月球对地球的引力最大,涨潮就特别凶,那么这个时候就尽量少出门了,其实风水中很多神煞都是依据阴历来计的。

下面是三元九运年限表:

上元六十年

上元初运的二十年,为一白水星当令主运,壬子癸气旺(坎一宫之运)

(1864年--1883年,甲子年--癸末年,同治—光绪9年)

上元中运的二十年,为二黑土星当令主运,未坤申气旺(坤二宫之运)

(1884年--1903年,甲申年--癸卯年,光绪20年--光绪29年)

上元末运的二十年,为三碧木星当令主运,甲卯乙气旺(震三宫之运)

(1904年--1923年,甲辰年--癸亥年,光绪30年--光绪29年)

中元六十年

中元初运的二十年,四禄木星当令主运,辰巽巳的气旺(巽四宫之运)

(1924年--1943年,甲子年--癸末年)

中元中运的二十年,五黄土星当令主运,居中。

五运前十年归巽四运管,五运后十年归乾六运管。

(1944年--1963年,甲申年--癸卯年)

中元末运的二十年,为六白金星当令主运,戌乾亥的气旺(乾六宫之运)

(1964年--1983年,甲辰年--癸亥年)

下元六十年

下元初运的二十年,为七赤,庚酉辛气旺(兑七宫之运)

(1984年--2003年,甲子年--癸末年)

下元中运的二十年,为八白土星当令主运,丑艮寅气旺(艮八宫之运)

(2004年--2023年,甲申年--癸卯年)

下元末运的二十年,为九紫火星当令主运,丙午丁气旺(离九宫之运)

(2024年--2043年,甲辰年--癸亥年)

说二元八运是天运,这又是为何呢?因为二元八运是从先天八卦得来的,先天八卦出自河图,后天八卦出自洛书,河图为天象之体,故为天运,河图统管年限得出天运,洛书乃后天八卦,为九星流行之气,为时令流行之根本,所以得出气运,所以以先天为体,后天为用,体是千古不变,用会随时令的变化而循环往复。

有人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当以先后天卦理为主,花甲转移,不过年代世纪之列数,于休咎得失,毫无所系,世俗列为上中下三元者,亦习惯上聊以纪世之交替耳,非原理上彻底之妙语也。要知先天为体,有阴阳卦爻之不同,后天为用,有生旺衰死之交替,八卦二十四山,阴阳各十二,阳九阴六统计之,则一百八十年,分计之则阴阳各九十年,甲子至癸已为上元,甲午至癸亥为下元,所谓上下两片也。先天之体,既已辨别清楚,而用则以先天之体卦,配以后天之生死零正为主,如以乾坤一卦之水火而言,坎水为上元一运之正神,龙旺二十七年,离火为零神,水旺一十八年,如以下元末运论,离火为正神,龙旺一十八年,坎水为零神,水旺二十七年,此后天为用,与先天之体,合而用之真旨也。他卦类推,世以二十年为一运,或以五黄运分为寄巽寄乾各管三十年,或以上元甲申交五黄运为言者,皆未明先后天体用二卦之原理,妄加测度之词也,只知六十花甲之挨算,洛书九数之次序,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比皆是,此不得不辨者三也。

其实我是不太赞成这种说法,为什么呢?首先,河图是上古伏羲就得到,并且根据河图画出先天八卦,这个时候连文字都没有,(传说文字是由黄帝时期的仓颉造的),更不要讲会创造历法,而且这个时候的人类,都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直到中世纪哥白尼才提出了日心说,那么这个时代就不可能根据天体(九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得出二元八运总共是180年。

其二,其划分元运是根据每个卦对应的先天卦的卦爻得出的,其年限如下:

一运坤卦为体,坎卦为用。坤卦三爻纯阴,故坎卦一白旺运为18年;

二运巽卦为体,坤卦为用,巽卦二阳一阴,故坤卦二黑旺运为24年。

三运离卦为体,震卦为用。离卦二阳一阴,故震卦三碧旺运为24年。

四运兑卦为体,巽卦为用。兑卦二阳一阴,故巽卦四绿旺运为24年。

六运艮卦为体,乾卦为用。艮卦二阴一阳,故乾卦六白旺运为21年。

七运坎卦为体,兑卦为用。坎卦二阴一阳,故兑卦七赤旺运为21年。

八运震卦为体,艮卦为用。震卦二阴一阳,故艮卦八白旺运为21年。

九运乾卦为体,离卦为用。乾卦三爻皆阳,故离卦九紫旺运为27年。

二元八运解说

二元八运来自先天八卦,先天八卦出自河图,后天八卦出自洛书,河图为天象之体,统管年限,洛书乃后天八卦,为九星流行之气,为时令(即月令)流行之根本,故以先天为体,后天为用,体千古不变,用即随时令的升降而周而复始。

一运以坤为体,坎为用,坤卦三爻纯阴,共18,故一运18年,从1864—1882年,一白贪狼星主事。

二运以巽为体,坤为用,巽卦初爻为阴,二爻、三爻为阳,共24,故二运24年,从1883—1905年,二黑巨门星管事。

三运以离为体,震为用,离卦一、三爻为阳,二爻为阴,共24,故三运为24年,从1906—1929年,三碧禄存管事。

四运以兑为体,巽为用,兑卦一、二爻为阳,三爻为阴,共24,故四运为24年,1930—1953年,四绿文曲星管事。

六运以艮为体,乾为用,艮卦一、二爻为阴,三爻为阳,共21,故六运为21年,1954—1974年,六白武曲星管事。

七运以坎为体,兑为用,坎卦一、三爻为阴,二爻为阳,共21,故七运为21年,1975—1995年,七赤破军星管事。

八运以震为体,艮为用,震卦一爻为阳,二、三爻为阴,共21,故八运为21年,1996—2016年,八白左辅星管事。

九运以乾为体,离为用,乾卦三多为阳,共27,故九运为27年,2017—2043,九紫右弼星管事。

阳爻代表九年,叫做用九,阴爻代表六年,叫做用六。这个只是根据先后天八卦的阴阳数理推断而来,并没有参照实际的气候变化和天体的运行规律,所以它得出的二元八运这种元运的计算方法只是理论上的,并不能得到验证。这些都是学习玄空六法之门人提出来的,在民间其实流行不广,老百姓大多用的还是三元九运。我们从小就听过某某风水墓地是三元不败的,那么这个三元是指哪三元呢,当然是指三元九运之三元。

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完全否定二元八运的存在意义,每一种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存在的道理,比如一白运,三元九运是20年(1864年甲子至1883年癸未),而二元八运中是18年(1864年甲子至1881年辛巳),那么这相差的两年怎么算呢,究竟是算一白运还是二黑运呢?我个人的观点是,因为每一个元运的交替之时,都是天体运行活动不稳定的时候,前面提到太阳系最大的两个星球——木星和土星,每二十年相会一次,它们相遇辐射的微波能量对地球影响最大,天体相会的时候其产生的能量每一次都不稳定,就像太阳发出耀斑一样(这里科普一下,耀斑对地球空间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太阳色球层中一声爆炸,地球大气层即刻出现缭绕余音。耀斑爆发时,发出大量的高能粒子到达地球轨道附近时,将会严重危及宇宙飞行器内的宇航员和仪器的安全。当耀斑辐射来到地球附近时,与大气分子发生剧烈碰撞,破坏电离层,使它失去反射无线电电波的功能。无线电通信尤其是短波通信,以及电视台、电台广播,会受到干扰甚至中断。耀斑发射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与地球高层大气作用,产生极光,并干扰地球磁场而引起磁暴)。

既然释放的能量不稳定,那么对地球造成的影响也不稳定,有的时候可能会提前进入二黑运,有的时候会推后也不一定,所以我觉得在这个元运交替之时,风水家应该前后两个运都要考虑进来,不能片面的只用三元九运考虑问题,也要大胆的用二元八运去推导,去预测,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造福。

三元九运与二元八运

《青囊经》曰:“顺五兆,用八卦,排六甲,布八门,推五运,定六气。”排六甲,就是指以六甲来纪年审运。六十甲子是由十天干与十二地支配合而成的干支体系,这不是简单的先后次序,而是古代用以反映时空节律的象数符号,是记录天体给予地球的气场的符号。术家以六十甲子配九宫,一百八十年作为一周期,中间有三甲子,第一甲子为上元,第二甲子为中元,第三甲子为下元,合称“三元甲子”。三元循环不已,术家以此占验天地、人事的变化。但对于如何审运,历来观点却不一致,主要有先天元运与后天元运的分别。

先天元运就是二元八运。其推算地运的方法中,行运按后天卦数,年份数则按先天爻数,其理由是数属后天为用,气则属先天为体。先天八卦二十四爻,阴阳各十二,阳爻用九,阴爻用六,合得一百八十数,正合一百八十年一元。即:

一白坎运,先天坤阴卦属老母,三爻皆阴计行运一十八年,从甲子年起至辛巳年止;

二黑坤运,先天巽阴卦属长女,一阴二阳爻计行运廿四年,从壬午年起至乙巳年止;

三碧震运,先天离阴卦属中女,一阴二阳爻计行运廿四年,从丙午年起至己巳年止;

四绿巽运,先天兌阴卦属少女,一阴二阳爻计行运廿四年,从庚午年起至癸巳年止。

六白乾运,先天艮阳卦为少男,一阳二阴爻计行运廿一年,自甲午年起至甲寅年止;

七赤兌运,先天坎阳卦为中男,一阳二阴爻计行运廿一年,自乙卯年起至乙亥年止;

八白艮运,先天震阳卦为长男,一阳二阴爻计行运廿一年,自丙子年起至丙申年止;

九紫离运,先天乾阳卦为老父,三爻皆阳计行运二十七年,自丁酉年起至癸亥年止。

先天元运无五运,只有八个运,可分为上、下两元,上元包括一白、二黑、三碧、四绿,下元包括六白、七赤、八白、九紫,五黄廉贞归中央统管八宫。最近的二元八运自1864年开始至2043年结束,共计180年。因为是先天元运,又有以下说法:

一运与六运同论,行地山谦运,共管三十九年;

二运与七运同论,行风水涣运,共管四十五年;

三运与八运同论,行火雷噬嗑运,共管四十五年;

四运与九运同论,行泽天块运,共管五十一年。

后天元运即是三元九运。三元九运大周期与二元八运相同,最近的三元九运也自1864年开始至2043年结束,共计180年。九运为一白、二黑、三碧、四绿、五黄、六白、七赤、八白、九紫运。又有十二年一小运,二十年一专运,六十年一统运的分别。小运以水、火、木、金、土之顺序推算,甲子年至乙亥年(最近运自1984—1995年)属水当运,丙子年至丁亥年(最近运自1996—2007年)属火当运,戊子年至己亥年(自2008—2019年)属木当运,庚子年至辛亥年(自2020—2031年)属金当运,壬子年至癸亥年(自2032—2043)年属土当运;此为河图五子运,周而复始三轮回计一百八十年。专运即九运之数,九运分三元,一元即一统运,一统运分三专运,一专运二十年。三元九运排列如下:

○上元,统一二三运,始甲子而终癸亥,共60年(最近上元自1864——1923年):

一运甲子至癸未20年,一白坎贪狼(天枢)水星当令主运;

二运甲申至癸卯20年,二黑坤巨门(天璇)土星当令主运;

三运甲辰至癸亥20年,三碧震禄存(天玑)木星当令主运。

○中元,统四五六运,始甲子而终癸亥,共60年(最近中元自1924——1983年):

四运甲子至癸巳20年,四绿巽文曲(天权)木星当令主运;

五运甲申至癸卯20年,五黄中廉贞(玉衡)土星当令主运;

六运甲辰至癸亥20年,六白乾武曲(开阳)金星当令主运。

○下元,统七八九运,始甲子而终癸亥,共60年(最近下元自1984——2043年):

七运甲子至癸未20年,七赤兌破军(瑶光)金星当令主运;

八运甲申至癸巳20年,八白艮左辅(洞明)土星当令主运;

九运甲辰至癸亥20年,九紫离右弼(隐光)火星当令主运。

后天元运即三元九运,是一种平均运(但在运用三元九运中,有的流派仍将五运20年的当令之星,前十年归属四绿文曲星,后十年归属六白武曲星。这样四运便自甲子至癸巳30年,四绿巽文曲星当令;六运自甲午至癸亥30年,六白乾武曲星当令。这与平均运的概念不相一致了)。后天元运学派认为,三元九运是古人对太阳系星球运行规律的记录。九运中,每二十年由某一种性质的气来主宰宇宙万物,九种性质的气共一百八十年。太阳系最大的两个星球——木星和土星,每二十年相会一次,它们的能量对地球影响最大。木星每十二年绕太阳公转一周,木星每年所转到的方向就是太岁方,故木星又称为岁星;而土星绕太阳公转一周是三十年;当九大行星成一直列时,便是一百八十年。华夏的先贤们洞悉这一天机,便以土木两星二十年会合一次为一运,以九大行星配九运;并以木星公转十二年和土星公转三十年的最小公倍数六十年为一个甲子(也就是一个单元),三个单元即一百八十年称为一个正元,三个正元即五百四十年称为一个大元。由此可见,玄空风水术以六甲纪年审运是“斗转星移”即星体运动的产物。

明白了三元九运与二元八运并参看本愚民论文浅议自然明白崆峒圣地、羽化和古文化及风水养生宝地之美。

四、羽化地之考

1、甘肃平凉崆峒山叶理禄道长

13叶理禄道长,俗名朴儿,1901年出生于甘肃省武威头坝。16岁那年,他始知人生性命为第一大事,遂后弃俗入道,到甘肃古浪县北台雷祖庙出家,拜师程至厚(甘肃山丹县人)。在雷祖庙随师学医、念经、修持、学道三年后,他自知道教文化博大精深,道教高人皆隐于名山福地,随后参访学道于兰州市皋兰山龙王庙,以及临洮北二十里铺佛崖观。

1927年,叶道长已过而立,其时精力充沛,他刻苦研习道教经典,兼学武术以修养身心,后到四川青羊宫、二仙庵等道教著名宫观参学。其间自己学就了医学,并常常告诉学道同友:“学道先学医,医道能仙道。”他自己就是一个身体力行者。1932年,他由四川西游至甘肃平凉崆峒山常住弘道,兼针灸、中医救人之急,矜孤恤寡,广行方便。1934年,他相继成为经师、高功(全真龙门暗派第三十七代),对道教经忏造诣很深。为弘扬道教的经忏威仪,1934年后又被礼请到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西安市八仙宫等十方丛林官学担任讲师,连续多年开办经忏韵学班多年,培养经教科仪人才。

1958年以后,直至“文革”期间,叶道长响应党的号召、遵照党的政策参加了人民公社集体劳动生活,并在平凉崆峒乡西沟卫生所搞医务工作,以道教乐生的思想,救死扶伤,以慈悲怜悯之心,积德行善,在崆峒周围,行医治病,受到当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1979年4月23日,是叶道长终生难忘的日子。兰州军区第一政委肖华同志,来平凉崆峒山时,得知其道人们还未过上自由的宗教生活,于是便找到已经七十多岁的老道长叶理禄,要他重上崆峒山管理教务,保护文物古迹,恢复道教正常的宗教活动。当时那庙观破烂不堪,叶道长为发展道教事业,不惜自己一切,努力为宫观尽心尽力。在他担任道教职务期间,以祖师训导,传导后辈门人继承和发扬道教优良传统,为道教事业的发展而努力贡献余热。

1983年,崆峒山道教管理委员会成立,叶道长担任副主任委员;1987年,改管委会为崆峒山道协筹备委员会,他担任主任委员;1989年,平凉崆峒山道教协会正式成立,因年事已高,他被推选为名誉会长,并担任甘肃省道教协会常务理事。1992年,中国道协第五届代表会议上,他被选为名誉理事,颁发了荣誉证书;1995年,甘肃省道教第三次代表会议任名誉理事。

20世纪九十年代,已近百岁高龄的叶道长鹤发童颜,带着一派仙风道骨的形象,还保持着独善其身,清静修持的习惯。他在崆峒山修持六十多年,钻研道学,以开演经忏,弘扬教法,有时还给年轻道友讲授道教教理教义,《早课》、《晚课》、《三官》、《北斗》等经典要籍。叶道长自己对《皇经》更是精益求精,每到夜半子至寅时暗诵几遍,这也是他老人家长寿的原因。诵持经典能达到内养元气,达到气息相依,以致养性而命就,性命双修,大道在其中,此即诵持经典的妙处。叶理禄道长是当代全真派著名高功法师之一,为全国丛林培养了许多高功人才,曾传高功秘学于闵智亭、王至全、魏至仁及罗宗阳等人。

1999年,叶理禄道长羽化于甘肃平凉崆峒山,嗣法弟子佼佼者有袁宗善(无聊子,甘肃省道协会长)、李宗旭(崆峒山住持道长)等。

(根据《中国道教》1995年第四期/张诚道:“访叶理禄道长”一文整理,并根据《甘肃省宗教志》进行部分勘正)

2、道士访叶理禄道长(原文摘录)

崆峒山住着一位将近百岁高龄的老道长,只见他鹤发童颜,带着一派仙风道骨的形象,他老人家已在崆峒山修持六十多年,钻研道学,以开演经忏,弘扬教法。这位老道长不是别人,就是我的师爷,姓叶,上理、下禄。当我询问他老人家出家修道情况时,他情不自禁地讲述了出家修道的艰苦历程。

我的师爷今年97岁高龄,他1897年出生在甘肃省武威头坝,至16岁那年,他始知人生性命为第一大事,遂后弃俗入道,到甘肃古浪县北台雷祖庙出家,拜师程至厚(甘肃山丹县人)。在雷祖庙随师学道三年后,自知道教文化博大精深,道教高人皆隐于名山福地,随后参访学道于兰州市皋兰山龙王庙,以及临洮北二十里铺佛崖观。

1927年他已30岁,其时精力充沛,他刻苦研习道教经典,兼学武术以修养身心,后到四川青羊宫、二仙庵等道教著名宫观参学。其间自己学就了医学,并常常告诉学道同友:“学道先学医,医道能仙道”。他自己就是一个身体力行者。1932年,他35岁时,由四川西游至甘肃平凉崆峒山弘道。兼针灸、中医救人之急,矜孤恤寡,广行方便。

1934年37岁时,他相继成为经师、高功,对道教经忏造诣很深。为弘扬道教的经忏威仪,后又到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西安市八仙宫等十方丛林。开办经忏韵学班多年,培养经教科仪人才。

1958年以后,直至“文革”期间,他响应党的号召遵照党的政策参加了人民公社集体劳动生活,并在崆峒乡西沟卫生所搞医务工作,以道教乐生的思想,救死扶伤,以慈悲怜悯之心,积德行善,在崆峒周围,行医治病,受到当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1979年4月23日,是他终生难忘的日子。兰州军区第一政委肖华同志,来平凉崆峒山时,得知叶道长还未过上自由的宗教生活,于是便找到老道长叶理禄,要他重上崆峒山管理教务,保护文物古迹,恢复道教正常的宗教活动。当时那庙观破烂不堪,老道长为发展道教事业,不惜自己一切,努力为宫观尽心尽力。在他担任道教职务期间,以祖师训导,传导后辈门人继承和发扬道教优良传统,为道教事业的发展而努力贡献余热。

近年来,他老人家年纪已高,但他还保持着独善其身,清静修持的习惯。笔者还了解到他老人家有时还给年轻道友讲授道教教理教义,《早课》、《晚课》、《三官》、《北斗》等经典要籍。他自己对《皇经》更是精益求精,每到夜半子至寅时暗诵几遍。笔者了解到以上这些,也是他老人家长寿的原因。诵持经典能达到内养元气,达到气息相依,以致养性而命就,性命双修,大道在其中,由此使我更加省悟到诵持经典的妙处。

3、甘肃省志宗教志--叶理禄(甘肃省志宗教志编辑:刘碧丽)(原文摘录)

叶理禄(1901一),俗名朴儿,汉族,甘肃武威头坝人。1916年在古浪县北台雷祖庙出家,拜程至厚为师,随师学医念经修持三年。之后,去兰州皋兰山龙王庙,不久到临挑北二十里铺佛崖寺挂单学道。1927年云游四川青羊宫、二仙庵等道观参学。1932年到峻炯山修炼,并为人行医治病。

1934年受陕西楼观台、西安市八仙宫十方丛林聘请,连续多年办经韵学习班,任经韵师。1958年在峻酮乡卫生院搞医疗工作。

1979年农历4月23日,当时任兰州军区政委的肖华视察平凉腔炯山时,请叶理禄上山重新主持教务活动。1983年7月,岭炯山道教管理委员会成立,叶理禄任主任委员;1989一1995年任甘肃省道教协会常务理事;1989年成立峻炯山道教协会被推举为名誉会长;1992年中国道协第五届代表会议上被推举为名誉理事,颁发了荣誉证书;1995年甘肃省道教第三次代表会议任名誉理事。

4、叶理禄羽化地(仙境)之考

羽化源自古代阴阳学,古人认为阳气产生于盘古开天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坐化、羽化、虹化。坐化:谓修行有素的人,端坐安然而命终。

羽化地完全符合郭杨的形法。晋代郭璞(公元276-324)所著的《葬书》:“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龙虎抱卫,主客相迎。”、“四势朝明,五害不亲。”、“天光下临,地德止截。”、“阴阳冲和,五上四备。”、“夫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杨筠松撰《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撼龙经》一卷,主要讲山垅落脉形势,以九星论其吉凶。《疑龙经》干中寻枝,以水口为主;寻龙一定要到头,并要看朝背之法;结穴的形势,并以《疑龙十问》来讲其义。《葬法倒杖》专论点穴,有倚、盖、撞、粘之说。及《倒杖》十二条,即上说而引伸之,并附二十四砂葬法,亦临穴时分寸毫厘之说。郭杨曾已把地理风水术讲的十分清楚。赖布衣《催官篇》曰:“催官第一天皇龙。剥龙换入天市东。阳旋少微左关局。廉贞起祖峰重重。右关亷贞降枢兑。变换太乙东南雄。四神八将应位起,三火并秀三阳冲。三阳洋潮入庚震。食邑开府应三公。更出仙翁与佛子。蓬莱真境超凡风……”

崆峒山叶理禄道长生于公元1892年,羽化于公元1999年农历三月初六(阳历04月21日),1892年到1999年共计40个闰月,按年108岁(佛家最大吉敉),实际加上闰月为111岁(道家、儒家最大吉数),葬于崆峒山。我对叶理禄道长羽化之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认为乃为分水宝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王阳明和阳明文化,各地正兴起一股“阳明热”,有的地方党委、政府也要求或倡导领导干部学习阳明文化。领导干部学王阳明,学什么呢?笔者通过对阳明文化的学习和宣讲,认为领导干部学习阳明文化,当从以下几点去认识把握。一、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二、身处逆境的自我调节,三、上善若水的和谐理念,四、九死未悔的家国情怀,五、知行合一的良知精神。现在讲知行合一,知什么呢,从朱熹的理学角度讲,是不是该深入学习理论、学习专业知识,知责任、知规矩、知荣辱;从王阳明的心学角度讲,是不是做什么事要讲良心、讲天理。行什么呢,就是“致良知”,就是按照“道”的要求去做事。习近平同志说“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他还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我们学习王阳明,不正是该学习他这种知行合一的良知精神吗!

王守仁(王阳明){明代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代表作品《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大学问》。安葬地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字号字伯安号阳明封爵新建伯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在哲学方面,王一陽一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说,否认心外有理。在认识论上,王一陽一明宣扬“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说,认为人的认识就是对本心良知的自我认识,人都有良知,良知也就是天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包含在良知之中。达到本心的良知,也就达到了对一切真理的认识。他还宣扬“知行合一”说,但这种知行合一不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而是把知与行合而为一,以知为行,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含行,行中含知。这里说明了“知”唯其一,“行”有善恶之别,君子欲修其德,必须“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以忠、孝为例阐明“心即是理”的道理。仅仅是为了尽忠孝之义务而侍亲、事君,不过外在的于事事物物上“格物”;唯有那种出自内心的忠孝才是自然的,心性本有的,才是真实的,难能可贵的,俗话“天理良心”即在此也。

何谓“至善”?不但没有恶,连善也没有,唯有事物的本源,自然之本体便是“至善”。明白了“至善”,那么为何在“格物”上下功夫,也就自然明白了。简约的教诲是教人们不要拘泥于一事一物,事事物物都要顺其自然之规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过,过分的修饰是偏,二者都不能“至善”。

《孝经庶人章》中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意思是说,根据大自然运动的规律,举事顺时;根据土地的不同特点种植不同的作物,因地制宜。行为谨慎恭敬,节约用度,来赡养自己的父母双亲。这里说的“天之道”亦即一陽一明先生的“天理”。己心纯则天理伸,天理伸则至善。善与美,忠与孝皆莫向外求,唯从心纯中来。

“一精一是一的功夫”,这个“一”就是正、是中,是“至善”,没有善与恶的分别,只有自然的本体。俊美和丑陋本是自然的本性,只是在人的邪念中分别出贪恋和厌恶,要“至善”归本,就必须在“存心养性”上下真功夫。

关于“理”的说法,儒家众说纷纭:朱熹说“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檄图说述解》的作者曹端称太极为“理之别名”,他们把理和太极同视为绝对本体。朱熹认为太极含动静之理,是动静的根本,太极流行于气才显出动静,而不是“太极便会动静”,这样便将动静与太极、理与气看作“决非二物”。王一陽一明对“理”的体悟更深了一层,而其诠释又更浅显,他说:“‘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见者谓之‘理’,只是一物。”也就是说:隐微于内的是“理”,显现于外的是“文”,二者互为表里,实质原为一体,并无二致。“理”是心之本体,“文”是显现于外的形体,用文辞教化天下,必然使人舍本逐末,忘却天理,失去本心而扰乱天下。所以,一陽一明先生反复强调要务本尚实,反朴还淳,崇尚先圣经典的宗旨,将“理”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务本尚实、反朴还淳。不过,这里面又深涵着先生的独特见解,他认为:“圣人达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圣人是诚达天德的人,他们著述的六经,是为了教化民众,淳朴人心,反归天理的。孔子删略“六经”,也是防止后人只注意一些细微末节,而忽视了禹、汤、文王三代治理天下的根本。

一陽一明先生在这里明确地肯定心只有一个,心即是理,离开了天理即非良心(道心)。

夏商的衰败,是不变法而灭亡的;禹、汤、武三代的兴起,是不互相因循而称王的。因此圣人执政,法律与时代一起变动,礼制与一习一俗一起变化。从上古至今,朝代更替,时代日新,社会制度也随之变换,但中华传统文化却代代相传,弘扬光大。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则是民族之魂,是世代不变的“理”。

“无事时存善”、“有事时省察”、“静坐思虑”、“为善去恶”。因此,他教学生要懂得“心即理”的含义,尽在“心上做功夫”,去掉私欲而正其心,居世处事皆合乎天理。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

李克强主持张德江、刘云山、王岐山出席,俞正声讲话。

参考文献:

⑴.《庄子·在宥》:“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

⑵.《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西至于空桐,登鸡头。”

⑶.南朝梁·沈约《为武帝与谢朏敕》:“羲轩邈矣,古今事殊,不获总驾崆峒,依风问道。”后亦以指仙山。

⑷.唐·曹唐《仙都即景》诗:“旌节暗迎归碧落,笙歌遥听隔崆峒。”

⑸.宋·沈遘《真宗皇帝忌日醮文》:“真宗皇帝伏愿登御崆峒,从游汗漫,锡羡上灵之福,延洪后嗣之休。”

⑹.唐·舒元舆《桥山怀古》诗:“襄城迷路问童子,帝乡归去无人留。崆峒求道失遗迹,荆山铸鼎馀荒丘。”

⑺.北周·庾信《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水声幽咽,山势崆峒。”

⑻.唐·李贺《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诗:“李子别上国,南山崆峒春。”

⑼.唐·王化清《游石室新记》:“高要郡北十五里有石室,诡恠万状,崆峒其中。”

⑽.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蹬倚绝壁,壁石皆崆峒,木根穿隙缘窍。”

⑾.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从门隙内窥,洞甚崆峒,而路无由入。”

⑿.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山下有水穴东北向,潴水甚满,而内声崆峒。”

⒀.《崆峒山神话故事》王学文编甘新出001字总758号(92)067号、《平凉市名胜简介》李烈江张映乾编(甘)新登字第07号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12月、《平凉史话》陈长江张映乾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年06月、《新修崆峒山志》仇非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泾水赞歌》王生杰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04月、《平凉百景颂》张光复主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09月、《崆峒揽胜》孔晓风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09月、《平凉历史文化》总编张君才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年11月、《崆峒山新志》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崆峒山管理局编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年08月、《平凉地方志●历史文化丛书》中共平凉市委平凉市人民政府平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平凉地区志编纂委员会编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08月、《崆峒养生与中医文化》主编陈振念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教育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11月、《崆峒神韵》曹飞何旭东编者甘出准028字总943号(2013)12号平凉崆峒区文体广电局平凉崆峒山管理局2013年06月。

⒁.泾河考参考资料:

1.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第3卷;地理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06-01:第九章水文第二节黄河流域水系。

2.甘肃泾河.甘肃大辞典[引用日期2016-03-25]。

3.甘肃省主要河流概况。

4.长武县志编纂委员会.长武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第四编自然地理第二章水文二节地表水。

5.彬县志编纂委员会.彬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09:自然地理志第四章水文。

6.泾阳县编纂委员会.泾阳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08:自然地理志第四章水文第一节地表水。

7.高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高陵县志:西安出版社,2000:第二编自然环境第三章水文第一节地表水。

8.甘肃颉河.甘肃大辞典[引用日期2016-03-25]。

9.甘肃汭河.甘肃大辞典[引用日期2016-03-25]。

10.甘肃蒲河.甘肃大辞典[引用日期2016-03-25]。

及清人胡纪漠公元1790年奉命勘察泾水源头写的《泾水真源记》、《太平寰宇记》、《陕西通志》、道光年间《秦疆治略》。

⒂.春秋时期成书的《尔雅》、《汲冢周书》、《史记赵世家》、《姓氏考》、《史记秦始皇本纪》、《新唐书太宗本纪》、宋人郑文宝《萧关议》、清张元方《小方壶斋舆地丛钞》、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元朝至正间重修问道宫今存有《重修问道宫碑》、明人唐龙《问道宫》、明人罗潮《仙桥虹跨》、罗潮《广成丹穴》、《庄子在宥》、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典籍《汲冢周书》、《史记》、汉代的王符《潜夫论》、针灸术最早著作《甲乙经》、晋代大医学家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辞书《尔雅释地》、《庄子在宥》、孙思邈《孙真人养生铭》和《孙真人保生铭》、张三丰的《道言浅近说》、明代周履清著《赤凤髓序》、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列子》。

⒃.实地考参考资料:《黄帝内经》、黄帝《宅经》、《阳宅十书》、《阳宅三要》、《阳宅撮要》、《博山篇》、《八宅明镜》、《葬经》、《五行大义》、《地理指蒙》、《葬书》、《青囊海角经》、《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仗》、《青囊序》、《青囊奥语》、《天玉经》、《都天宝照经》、《十二仗法图谱指南》、《杨公穴法心镜》、《山水法总诀》、《怪穴赋》、《一粒粟》、《倒杖》、《二十四葬法》、《杨公千金砂诀》、《金钢钻本形法葬图诀》、《立锥赋》、《黄囊经》、《黑囊经》、《杨公授曾文遄山水诀》及《乾坤国宝》、《金锁玉关》、《论葬》、《十六葬法》、《催官篇》、《发微篇》、《灵城精义》、《五星捉脉正变明图》、《堪舆总索杂著》、《至宝经》、《神宝经》、《天宝经》、《乘生秘宝经》、《琼林国宝经》、《堪漫漫兴》、《葬经翼》等书。

⒄.伏羲考参考资料: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东晋王嘉《拾遗记》、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汉书孔安国传》、《山海经海内经》、《淮南子时则训》、《水经注渭水》、《列子》、《太平御览》、《诗纬含神雾》、《潜夫论五德志》、《纬》、《河图握矩起》、《拾遗记》、《庄子马蹄篇》、《延川县志》、《竹书纪年前编》、《轩辕本纪》、《史记》、《宗书付瑞志》。

THE END
1.化中宫三碧木星(是非)玄机2025三碧是非星 凶时引发是非、口角和官司。 五行属性:木 在哪里? 2025年,三碧是非星出现在家里西北方。 布局西北的九大玄机 第一、做正念冥想 1、音乐 2 悦耳 蜜蜂时刻 上午5-7点,最旺的催财,迎接贵人的两个小时 第二、坐西北,身边要有电脑或者台灯 http://www.boss1368.com/nd.jsp?id=557
2.上乾下震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数据驱动解析《上乾下震: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数据驱动解析》 在宇宙的广袤之中,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以其独特的职能,为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三位神而闻名。他的圣诞日为二月初一,是道教信徒们崇敬和庆祝的重要节日。 根据历史记载,勾陈同钩陈,是天上紫微垣中的星座名,靠近北极星,共由六颗星组成。这六颗星被称为勾陈六星,其中之一即是https://www.lya72p0gb.cn/min-su-wen-hua/256641.html
3.风水学说中的三合双山四大局,九星理气和三元九星等概念,通过先天九星并非仅仅指贪巨禄文廉武破辅弼九星,乃是整个包括天体星象与日月运行,皆与地理风水有密切关系之星体。 2. 九星理气的原理 九星理气以六十四卦来龙坐山立向,水之来去而论,与九星四大理气,三合四大局,亦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 3. 三合双山的应用 https://www.360doc.cn/article/42823956_1141669997.html
4.男主女主是刘玄德,刘玄,杜余娘的小说是什么《鬼墓天师》【一】先天八卦:乾一(南方),兑二(东南方),离三(东方),震四(东北),巽五(西南),坎六(西方),艮七(西北),坤八(北方)。【二】后天八卦:一白坎宫(北方),二黑坤宫(西南),三碧震宫(东方),四绿巽宫(东南),五黄中宫无卦,六白乾宫(西北),七赤兑宫(西方),八白艮宫(东北),九紫离宫(南方)【三】八卦各卦http://q.xinremenxs.com/book/57_420186_64880910.shtml
5.六爻六壬梅花易数奇门遁甲大小六壬和梅花易数(紫微斗数九宫格代表九宫格坤宫位适合什么风水 九宫中的:坤、乾、艮、兑、离等8宫数字按照九宫格排列如下: 九宫者: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也!其中,乾、坎、艮、震属四阳宫,巽、离、坤、兑属四阴宫,加上中宫共为九宫。 有一首歌诀来描述奇门遁甲的九宫格: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https://www.16757.com/ysh/ziwei/2555.html
6.陈敬平:金锁玉关风水核心理论白话详解金锁玉关是根据八砂、八水、阴阳得位来确定事物发展的吉凶。一白坎、二黑坤、三碧震、四绿巽、五黄在中宫、六白乾、七赤兑、八白艮、九紫离。其中一、二、三、四位要砂,六、七、八、九位要水。砂为阳,水为阴。要砂得砂、要水得水则吉,砂水阴阳配合完美则万物顺生。 https://www.douban.com/note/627943054/
7.阳宅风水总论(一)第三章、八宅真法 第一节、八宅与游年九星 第二节、八宅开门吉凶断 第三节、八宅入门必读---论宅外形势与内部理气 第四节、阳宅布局及理气 第五节、八宅理气─八宫旋斡(阳宅开门吉兄断语)八宫旋斡 第六节、灵验的八宅派风水法——宫星生克 第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0865706.html
8.奇门遁甲基础奇门遁的占测主要分为天,门,地三盘,象征三才。天盘的九宫有九星,中盘的八宫(中宫寄二宫)布八门,地盘的八宫代表八个方位,静止不动,同时天盘地盘上,每宫都分配着特定的奇(乙,丙,丁)仪(戊,已,庚,辛,壬,癸六仪)。这样,根据具体时日,以六仪,三奇,八门,九星排局,以占测事物关系,性状,动向,迭择吉时吉https://lhchm.cn/%E5%A5%87%E9%97%A8%E9%81%81%E7%94%B2%E5%9F%BA%E7%A1%80/
9.《玉匣记》民俗吉凶日篇364、之!民俗吉凶日篇 飞宫掌诀图 附飞宫祖洛书飞宫掌诀出自奇门,甚为简便。其法用左的中三指先从食指下第一节纹上排一白坎宫,第二节纹上排二黑坤富,第三节纹上排三碧震宫,指甲头顶排四绿巽宫,中指顶甲前排五黄中宫,无名指顶甲排六白乾宫,下第三纹上排七赤兑宫,又下第二纹上排入白艮官,终下第一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93418564.html
10.奇门中的九星八神八门九宫后天八卦数: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寄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 属性即:6、7为金,3、4为木,1为水,9为火,2、8为土。 奇门遁甲五行与四季的演化兴衰 五行周游与四季,所以四季之中,木,火,土,金,水无时不有,然而由于四季的变迁,寒暖燥湿昼夜长短的不同,所以五行也受自然变化而变化https://www.meipian.cn/1o2mhphj
11.金锁玉关二十四山砂水喜忌三碧震宫:甲、卯、乙 甲水主贫穷,长房不兴隆。 形若斜飞去,定主长绝宗。 黄肿大等胀,都应长房宫。 一马不断甲龙宫,上中时势大吉风。 若得庚酉波浪起,管教顺利运不穷。 若在湖中连天涌,定是交娥影雁中。 卯水属同人,发福小财神。 家物他人有,伯道在本身。 http://www.zyqmdj.com/5411.html
12.《新编金锁玉关风水概论》二本地资讯金锁玉关是根据八砂、八水、阴阳得位来确定事物发展的吉凶。一白坎、二黑坤、三碧震、四绿巽、五黄在中宫、六白乾、七赤兑、八白艮、九紫离。其中一、二、三、四位要砂,六、七、八、九位要水。砂为阳,水为阴。要砂得砂、要水得水则吉,砂水阴阳配合完美则万物顺生。 http://www.udxd.com/news/show-126731.html
13.黄历择吉的三元年九星入中宫是什么意思?周易为你白话解释逐年逆转,如甲子年中宫起一白,乙丑年中宫起九紫,而其实甲子年一白在中宫,乙丑年一白则在乾六,故九紫在中宫,似逆而实顺也。以其年所值星人中宫,顺布九宫。如康熙二十三年甲子,一白入中宫,二黑在乾、三碧在兑、四绿在艮、五黄在离、六白在坎、七赤在坤、八白在震九紫在巽。余仿此。”https://guoyitangapp.com/found/5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