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医院消化内科病房,家住南川区金山镇的王健寿老人即将办理出院。回想起这次住院的原因,老人依然心有余悸:因为自己吃了一顿野蘑菇,竟让自己全身血浆换了两遍,最终才保住性命。据悉,王大爷是西南地区第一个通过置换血浆治疗蘑菇中毒的人。
吃了野蘑菇上吐下泻
9月初,在连续几天阴雨后,王大爷发现自家屋后的山林里长了不少蘑菇。“蘑菇汤又鲜又好喝,所以我一早就去采了些回来当早饭。”王大爷说,往年都会采蘑菇吃,多年来都平安无事,这次一家人一顿吃掉了近半斤蘑菇。
大家白天并无异状,但当晚就出现了上吐下泻的症状。第二天一早,一家人就到当地医院治疗。由于王大爷食用最多,症状也最严重,不过经过两三天的治疗和呕吐后,中毒症状基本消失,他于是出院回家静养。
出院后再现中毒症状
但没想到的是,回家当晚,王大爷的中毒症状便出现了反复:不仅再次出现呕吐等症状,神志也渐渐变模糊,最后甚至出现了乱抓乱咬、烦躁不安的症状。一家人赶紧将王大爷连夜送到新桥医院治疗。经诊断,王大爷出现这些症状是野生毒蘑菇导致的毒蕈中毒。虽经治疗,恶性、呕吐等症状得到缓解,但体内的有毒物质并未得到彻底清除,才导致毒性进一步发作。
换两次血浆才保住命
治疗过程中,医生先为患者建立起血流通道,血液通过患者左手臂静脉血管的管道流出进入到血细胞分离机;血液在机器中通过高速旋转离心机的离心作用,分离出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置换健康的血浆回输进体内,患者分离出的、含有毒素的血浆则从另外一条管道被收集储备。在经过3个多小时的血液体外循环后,王大爷全身的血液完成了一次血浆置换。
据悉,经过两次血浆置换治疗,王大爷的病情才得到稳定,肝功能等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李忠俊介绍,完成一次血浆置换能够清除体内65%的毒素,是治疗神经内毒素中毒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另外,急性药物中毒、毒蛇咬伤中毒、食物中毒等,只要临床诊断明确,都可采取血浆置换来救治。一些家族性的高血脂症患者,在药物疗效不明确的情况下,也可采用血浆置换办法缓解病情。
古蔺四人蘑菇中毒一死一危重
9月11日,古蔺县大寨乡的罗女士、两个儿子和她的婆婆四人,因为吃了罗女士从山上捡的野蘑菇,第二天出现中毒症状。目前,罗女士和婆婆暂无生命危险,但大儿子已身亡,小儿子也危重,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山上摘了三种蘑菇回家
据罗女士介绍,9月11日上午10点过,她把家里养的鸭子赶到门口的田里后,到旁边的山上方便。这时她看到几米远的地方有好几朵蘑菇,然后就去摘。“这种蘑菇菌盖有网球大小,白色,上面有豌豆大小的黑点,菌柄有大拇指粗,长4厘米左右,也是白色。”
摘完之后,罗女士又看到不远处又有几朵蘑菇。“这堆蘑菇菌盖是淡粉红色,比第一种稍小,菌柄比第一种蘑菇稍短,也是白色,有大拇指粗。”摘完第二种后,罗女士发现旁边还有一些蘑菇。“我们叫滑滑菌,全身都是白色,菌盖表面摸起来有点滑,大指头大小,而菌柄则有小拇指粗。”蘑菇总共摘了一斤半左右,罗女士回到了家。
相继口吐白沫、腹痛、腹泻
本来罗女士打算中午就煮蘑菇汤喝,但是考虑到有3个亲戚在家,害怕把亲戚毒到了,所以亲戚走了后晚上才煮来吃。“我心想,毒到自己不关事,亲戚中毒就不好了。”晚上,罗女士的公公先把蘑菇煮了一次,把水倒掉,然后再放油加水。“总共煮了一个半小时左右,因为婆婆希望煮熟一点。”罗女士说。
除了蘑菇汤以外,还有一盘盐菜,一家五口开始吃饭。“公公先吃了很小一朵,然后他说看到蘑菇就不舒服,就没吃了。而老公因为在外面割草,在亲戚家吃了饭,回来时还喊我少吃点。”罗女士和婆婆以及大儿子吃得多一点,而小儿子吃得很少。
第二天早上6点到中午12点,罗女士一家先是两个孩子、然后是两个大人相继出现中毒症状,口吐白沫、腹痛、腹泻,偶尔还口吐黑沫。几经辗转,9月16日,一家四口先后送往医院。
大儿身亡小儿随时有生命危险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在医院儿一科病房看到,罗女士的小儿子昏迷不醒,嘴里插着管子,上着监控仪。医生告诉记者,罗女士的大儿子17日已经身亡,小儿子也随时会有生命危险。记者在医院肾病内科病房看到,罗女士状况相对较好,而婆婆还在用监护仪。
据罗女士的主治医生吴蔚桦介绍,罗女士和婆婆都是毒蕈中毒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生命体征相对平稳,但是暂未脱离生命危险。
目前,因为重病一家人花费了不少费用,现在还欠下医院两万多的治疗费用,而孩子奶奶和母亲的手术费用还没有着落。
一家六口误食毒蘑菇已有五人去世
一周前,一篮野生蘑菇,撂倒了温州永嘉潘老伯一家六口。钱江晚报记者咨询专家获知,这一家人误食的,是一种叫“白毒鹅膏菌”的菌类,有剧毒。
然而,这件事的悲痛程度远远超过我们想象。截至昨天傍晚,一家六口已有五人相继去世,目前只有潘老伯26岁的外孙小潘仍在重症监护室,没脱离危险期。
还有哪些类似的毒蘑菇,需要我们提高警惕我们搜集了17钟比较常见的可致命毒蘑菇,请大家看仔细,勿误食。
一家六口中仅剩的小潘仍在危险期
医生说,目前还没有能治愈的特效药
“毒蘑菇”事件发生后,潘老伯一家六口的治疗安排及接受社会捐款等事情,基本由潘老伯的外甥女黄少荣女士负责处理。
黄少荣说,中毒的六人中,潘老伯和妻子年纪稍大(70多岁),在住院两天后就去世了。之后,潘老伯的两个女儿和儿子也相继过世。
钱江晚报记者了解到,目前还在接受治疗的,只有潘老伯的外孙小潘,他今年26岁。
主治医生曾告诉黄少荣,目前,小潘的血液基本都换掉了,血液里已基本没有毒素存在,“但关键的是,剧毒也已经侵蚀了他的肝脏、肾脏等解毒器官,这些器官出现了严重的萎缩状况。”
黄少荣还听医生说,目前医院对这样的症状,是没有特效药的。
昨天,钱江晚报试图采访主治医生,但被婉拒了,他们表示,对于目前这样的状况,“太难过”。
事实上,因为这起事件,潘老伯的家人感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伤痛。几天前,潘老伯的外甥女无法接受事实,曾离家出走,家人四处寻找近24小时后才找到。
这17种毒蘑菇
请离它们远点
我国山多林密,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于菌类繁殖的地区很多,每年6~8月野生菌菇旺发的季节,全国各地都有上山采菇的习惯,因缺乏识别食菌和毒菌的常识,误食中毒和死亡的事故几乎年年发生。
因此,知道一些毒菇种类以及鉴别它的方法,防止或减少不幸事故的发生,很有必要。
2007年,北京曾发生一起误食白毒鹅膏菌致两人死事故,随后,北京市卫生监督所在网站上公布了17种中国比较常见的致命毒蘑菇,他们分别为:
大鹿花菌、赭红拟口蘑、白毒鹅膏菌、毒鹅膏菌、毒蝇鹅膏菌、细环柄菇、大青褶伞、细褐鳞蘑菇、毛头鬼伞、半卵形斑褶菇、毒粉褶菌、介味滑锈伞、粪锈伞、美丽粘草菇、毛头乳菇、臭黄菇、白黄粘盖牛肝菌。
延伸报道
民间鉴别毒菇的方法并不可靠
经钱江晚报记者搜集,目前,民间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形状奇怪,色泽鲜艳,盖上生刺、疣,柄上同时生有菌环和菌托。
2.气味恶臭,味道极辣、极苦,液汁混浊。
3.鸟不啄,鼠兽不食,虫不蛀。
4.与葱、蒜、灯芯、银器、大米共煮时呈现乌黑色。
5.生于阴暗潮湿和污秽的地方。
但实践证明,上述这些民间方法,并不是绝对可靠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大约6000种伞类菌中,无论从生物学性状或生态、习性、形态结构上,均未能找出某种规律来区分有毒或无毒蘑菇。
在此再次提醒,对于野生蘑菇,不要随便采摘食用;来路不明的,也不要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