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有时候只说“名”而不说“姓”?现代人又为何姓名连称?语法口语孔子汉语书面语

关于名字如何称呼,这其中有大学问,不是乱叫的。

尤其是在古代,不同的称呼有不同的涵义。

古人会起很多“称呼”,用于不同的场景

古人讲求“礼”,也就是规矩,尊卑上下分得很清,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条件。

所以,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称呼,以此作为区别。

对于“名字”来说,就是除了姓之外的部分,直呼其名的一般都是长辈对晚辈、尊位对卑位。

比如《论语》当中,孔子叫弟子的时候,直接就是“求”、“点”、“赤”等等,不用加上“姓”。

比较特殊的就像弟子问孔子的时候,称呼其弟子有时候也是直接像孔子一样直呼其名,这是因为所站的角度不同。

而关系比较好的朋友之间是平辈,称呼的往往是“字”,不带姓名。

比如说诸葛亮,其名是“亮”,他的字就是“孔明”,二者是有关系的。这种关系在古代很明显,但是因为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些称呼和字词的含义有所变化,所以有些关联已经不能太好地理解了。

比如诗人“屈原”,实际上是名是“平”,“原”是他的字。“广平曰原”,所以他的字“原”和名“平”是有关联的。

这种称呼一般用于关系较好的朋友之间,也是比较客气的说法,表示亲昵和尊重。

顺带一说,古人有时候称呼一个人会把姓名和字连在一起,顺序是姓、字、名。很多古装剧都犯过错误,因为是顺序是姓、名、字,这是不对的。

如果关系更亲密一点,是不称姓名和字的,直接叫“小名”,比如很多人就称呼曹操为“阿瞒”,就是这个道理。

晚辈称呼长辈的时候,要用尊称,一般也称“字”。

比如称孔子为“仲尼”或者“仲尼父”,一般不会直接称“孔丘”。

但是最尊敬的称呼是既不称名,也不称字,比如称呼孔子直接就是“夫子”,后来也用郡望、官职、别号来代指,比如称杜甫就是“杜工部”,称苏轼为“苏东坡”,称王安石为“王临川”等等。

一般情况下,自称的时候才会只称“名”。

比如孔子自谦的时候会称呼自己为“丘”。孔子问冉有,冉有自称自己的名就是“求”。

书面语当中的称呼和口语有所不同

文言文中,书面语是用于记录的,它和口语有所差别。这其中有语法的问题。

比如说,像《史记》、《汉书》等等这样的文献当中,在叙事的时候有时候会用某一个人的名来做主语。

比如班固在《汉书》中就这样写:

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

可以看到,其中的主语就是用了“谊”这一个字来指代贾谊,在书写上更为简单,语意也不受影响。

书面语中还有一种情况比较常见,那就是“省略主语”,把人名都省去了,要通过上下文的语意来判断到底说的是谁。

这种方法在现代汉语当中是一种语病,叫做“偷换主语”,但在文言文的书面中是一个常用语法。

比如《桃花源记》当中有这样一段话: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前一句是说桃花源中的人见到渔人很惊讶,但是省略了主语,而紧跟着“具答之”是渔人的行为,但是在之前的主语不是渔人的前提下,依然变换了主语。

所以在文言文的书面语当中,称呼人的方式主要是以单字或者直接省略为多,只要文意畅达,自然是越简越好,语法的约束也主要是通过“虚词”来进行的。

现代汉语中,因为要符合一定的语法规范,毕竟从文言文到现代汉语的过程中,首先建立起来的往往就是使用规则,也就是语法,所以难免有些复杂。

无论是口语还书面语,称呼一个人的时候,古汉语文言文当中因为有更多的选择,所以要视情况而定。

但是对现代汉语来说,一来没有那么多“字”、“号”等需要甄别,二来也没有了古汉语中“礼法”的约束,自然是以符合现代语法为主,力求全面,不引出歧义。

THE END
1.双生花朵巧妙命名的艺术双生花朵,既是自然界中最为独特的景观,也是人间情感最为深刻的象征。给予这两位小生命以合适的名字,是每位父母的心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到音韵和意义,还要让名字与双胞胎姐妹之间存在着某种天然的联系。这正如一场精心布置的大型艺术展览,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谨慎而精准。 https://www.y4s81gf6.cn/nan-sheng-fen-zu/49327.html
2.私信是什么意思私信的解释是什么私信的意思 词语解释: 私信是不公开的私人之间的聊天信件,私信(好工具hao86.com)是只有发件人和收件人才能看到见的信息。 私信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 私函 反义词 公函 公文 私信造句 不少网友对轩轩的性启蒙教育产生了担忧,还有粉丝专门给轩轩的妈妈冉莹颖发私信,希望她重视这个问题。 https://www.hao86.com/ciyu_view_9d271843ac9d2718/
3.农村墓碑上的“故显考妣”啥意思?逝者伟大,而建墓立碑也是传统的习俗,然而关于这方面也是有着许多的讲究,其中墓碑上的题头有着更多的讲究和说法,这能看出墓主人的身份,立碑人的身份和关系等信息,那么墓碑上的“故、显、考、妣”又是什么意思呢?这其中也是有一定区别的,所以也并不是随便乱刻的,下面我来带大家认识一下,供大家参考。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416/18/20035147_829236552.shtml
4."伯也未入玉堂日,我亦忝荐金闺名。"拼音和出处及意思"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小提示:"伯也未入玉堂日,我亦忝荐金闺名。"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仅供参考。 相关分类 全诗 原文拼音版 丁复 仁宗延祐初游京师。被荐,不仕,放情诗酒。晚年侨居金陵。其诗自然俊逸,不事雕琢。有《桧亭集》 查看丁复的诗句https://www.gushiciqu.com/ju/zi408adc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