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迪1994年考入教育系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师从廖哲勋教授,攻读课程原理研究方向。教育系深厚的学术底蕴和良好氛围给了他专业成长上的助益。20世纪80—90年代,教育系开设了本科课程论专业和招收课程论硕士研究生,这在全国都是处于领先水平的。不仅如此,廖哲勋教授于1991年在华中师大出版社出版的《课程学》一书,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本课程学专著。这些都提升了教育系在全国师范大学的影响力,也加强了刘启迪后来踏入工作岗位从事有关课程研究的专业自信。在读研期间,他得到了导师廖哲勋教授的严格指导和悉心培养,导师爱生如子的师德师风、深厚的学术素养以及认真严谨的治学精神,对他研究课程论的学术道路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在教育系的郭文安、刘华山、范先佐、杨小微、王坤庆、郭元祥、但武刚等教授的指导下,他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得到了充分提升。即使在工作期间,刘启迪也接续得到了廖哲勋等教授的指导和帮助,先后参与《小学活动课程设计》、《课程概论》、《课程新论》、《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研究与实验》等著作的编写,正是老师的无私帮助,才让他坚定走上了科研之路。
感恩母校,受益匪浅
刚入母校时,刘启迪就感受到她与众不同的育人之道与治学方略。记得当年教育系的研究生陈功江同学担任学校研究生会主席,他办了一份报纸《研究生报》,在全国颇有影响力,因此得到了华师原邓副校长的赞赏与鼓励。该报上有一条读研理念——“学贵乎行,研在于创”。这条理念向莘莘学子明示了科学且可行的育人之道与治学方略,并预示人生——道路是走(行)出来的,天地是开创出来的。这条理念对刘启迪后来的学习与成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读研期间。他积极参加导师廖哲勋教授在湖北潜江的课改试验基地,与但武刚等老师一起学习探究新型活动课程的育人模式;同时参与杨小微老师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省教研室专家一起研讨课题;在郭元祥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研究国外各种课程理论流派及其课程思潮等等,他说,老师们耐心的指导对他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扎根研究,默默耕耘
刘启迪从教育系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到教育部直属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主要从事我国基础教育领军期刊《课程·教材·教法》的编辑工作,担任编辑部主任。他所负责下的《课程·教材·教法》先后获得了“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期刊”“第二、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等殊荣,2012年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期刊。近年,期刊在全国基础教育综合类期刊综合评价指数排名中居第二位;曾得到了国务院原总理李岚清同志等领导和顾明远等知名专家学者的题词与鼓励,被誉为“我国基础教育第一刊”。
回顾往昔,刘启迪将教育学院老师们传授的理念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即读书学习与研究既要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方面深厚的学习力,又要有将学到的知识理论付诸育人实践的笃行力。怀揣着这样的理念,他将不断前行,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