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秘密:周文王写了七年,孔子二十年没懂,余秋雨三个月顿悟,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唐风宋月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成汤是殷商家族第十四代佼佼者。他带领族人征伐了二十二个国家,从而奠定了殷商部落在整个天下的地位,然后带着这些部落与当时的天下领袖夏桀进行了决战,将夏桀战胜,流放到鸣条,建立了殷商王朝。
商代是个方国林立的时代,国家的外部表现形式为方国联盟。商代的方国在殷墟甲骨文中称为“某方”、“多方”、“邦方”等等,方国首领的称谓有“候”、“伯”、“邦伯”、“任”、“田”等。这些方国多由各部族独立发展演变而来,与商王国缺乏内在联系,因而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诸方国与商王国的关系错综复杂,有的始终为敌,有的或降或叛,有的长期结盟。商朝并不是大一统的国家,而是一个以商王国为主体的松散联盟,商王国与诸方国并非中央王朝与地方政权的关系,而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商王对于其他方国首领而言,具有盟主的性质。商帝权力的大小取决于商王国势力的兴衰。只有在政治和经济实力雄厚之时,商王国才得以凌驾于诸方国之上,形同中央王国,商帝才能以诸侯之长和盟主的身份对外行使王权,以命令的口吻支使方国首领。这种命令称为“呼”或“令”等。殷墟卜辞中有许多商王“呼”“令”某候、某伯的记载,说明商王对这些方国有一定的支配权。西方最强的周在名义上也承认商王为天下之共主。
周人是来自西方夷狄之地的一个小部落,以耕种农作物为生,这一生活习性让他的部族成员以及周边的夷狄部落能够安定生活,毕竟农业的稳定性和农作物能够储藏这一特点让他们可以稳定生存,这是有别于狩猎、游牧和商业的氏族部落所不能够达到的。然而农业最需要的就是稳定,但是周边部落却不断袭扰,使得周部落也不得不内迁,最后搬到岐山这个地方安定下来。周人学习中原的习俗,建筑城池宫室,设立五官有司。西周的始祖名曰弃,图腾为飞鸟。
周人在商武丁时,被武丁妻子妇好带领各方诸侯征服,遂臣服于商,接受商人的封爵,执行商人的命令,尊崇商人的祭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多有武丁时“令某族伐周”、“命周候”、“令周”的记载,但是周并非殷商的内服诸侯,而是方伯。内服诸侯多为殷商盟友,而方伯多为殷商敌人。因此商王武乙曾亲征周人,却死于其间。史书记载“武乙猎于河渭之间,暴雷震死”。
武丁死后,殷日衰,周人大举兴兵,统一周边地区,逐渐东侵,而商人不能制。商人遂采取“和亲”政策,将皇族女性嫁给季历为妻,生子姬昌。季历在前往殷商朝拜时被帝乙之父文丁拘禁而死。帝乙又将其妹嫁给姬昌。
西周到了姬昌这一代,国力日渐强盛。他遵从祖上的律法,尊老爱幼,礼贤下士,每天不吃中午饭招纳天下有用之才,还设立了养老院,积德行善。《史书》为何频频对西伯侯“善养老”这一举动给予赞誉之语,概因那时的部族多以游猎为生,而游猎部族奉行丛林原则,其重要特性之一为“贵少壮而贱老弱”。
“养老”这一措施只有在农耕文明极大发展、物质产品较为丰富的地区才能够施行起来,因此能够“养老”在当时是非常值得大书特书一笔的。正是这一举动引起了已经再次确立诸侯权威的殷纣王(帝乙之子)警惕,他听从了一位名叫崇侯虎的诸侯建议,将西伯侯囚禁。之后的事实确证了纣王这一警惕的必要性:西周克商的得力人物姜尚,就是风闻西伯侯“善养老”而不远千里前来投奔的。
姬昌被殷纣王关在大牢,生死未知,遂想卜一卜自己的命运,卜筮的理论基础便是《易经》。《易经》分为《归藏经》和《连山经》。《归藏》意即万物皆归藏于地,《连山》意即万物如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易的本意就是蜥蜴,易通蜴。《说文解字》:蜥易,守宫也,象形。蜥蜴又叫“变色龙”,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出各种不同的体色。
《说文解字》又说,“其在泽中者谓之易蜴”。泽就是水中,水中的蜥蜴就是鳄鱼,也就是蛟龙。鳄鱼也非常善于伪装,整个身子藏在水里,从水面上看宛如一段枯木,极具迷惑性。
三国时曹操刘备青梅煮酒,曹操对龙有一段绝佳描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龙的最大特点便是“乘时变化”。所以易就是变的意思,《易经》就是关于“变化”的学问。
姬昌研究了七年《易经》,悟出八个卦象,后世称为周易八卦。
因此,姬昌的《周易》八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便是他对殷纣王的“保证书和效忠书”。他演绎八卦,绝非没事闲着玩,他的父亲季历就是被纣王祖父文丁关在大牢凄惨死去,据一些历史学家考证,很可能被殷人杀死祭天了。就在姬昌坐牢期间,他的长子伯邑考,西周候位法定继承人,也被纣王召入朝歌,杀死炖成肉汤,还端了一碗给姬昌喝,姬昌毫无悲戚之情,不动声色一饮而尽,还吧唧吧唧嘴说,挺好吃。
所以,文王演周易,主要目的便是让自己能够逃出生天,不要步父亲和长子的后尘。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曾说,“武王狠诈,文王有算计”。《周易》,便是周文王的一本“算计之书”。
我们试举两卦。
第一卦,乾卦。乾为天,刚健中正,象征德才两全的君子,表明兴盛强健,根据万物变通的道理,教导人们要遵守天道。
乾,元,亨,利,贞。
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姬昌开门见山,向殷纣王表白,自己从一开始就没有反叛商朝的想法,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效忠朝廷,周国和商国是和平共处的国家,自己是个正直和顺的人。
初九:潜龙勿用。
潜龙就是潜藏在水中的鳄鱼,也就是上文说得易蜴。这句话是说,自己只是一条潜藏在水中的龙,没有任何非分之想。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此处的大人,就是殷商朝中的权贵。纣王被关起来以后,姜子牙和散宜生积极奔走,要把他“捞”出来。姬昌也在狱中想着怎么跟这些大人们搞好关系,让他们给自己跟纣王说好话,从而打消纣王猜忌。后来他就是被这些朝中“大人”向纣王进言放出来的,其中就有纣王的哥哥微子启,纣王的叔叔比干。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姬昌跟“大人”们接上关系的时候,正是纣王下决心要不要放他的时候,此时的一举一动都要加倍小心,一言一行都要格外注意,绝不能犯任何一点细微的错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大人们在外面进展比较顺利,自己可以稍微有一些积极动作了。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这里的大人,毫无疑问便是殷纣王。经过多方奔走,纣王看姬昌确实没有反叛之心,决定亲自召见,最后看看他的表现。姬昌跟纣王表示了周国“虽然三分天下有其二,但是仍然臣服于商”,绝不反叛的决心,纣王很高兴。
上九:亢龙有悔。
这句话很多人都理解错了。这是纣王转变态度之后,周文王向纣王表示臣服的卑微态度。亢字象形为人两腿之间加着桎(古代撑在两脚之间的刑具),乃是“桎”的初文。亢龙有悔,意即我这条被关在牢房里的蛟龙对过去的错误表示非常沉痛的忏悔,我错了,我回去一定痛改前非。
姬昌被族人以“美女奇物善马”保释出狱后,回到周国,大气不敢出,督建了一座玉门,玉门旁建了一座灵台,选取一些女童,每天撞钟击鼓,忏悔自己的过失。当然了,这是姬昌专门做给纣王看的,让纣王放心,“以待纣之失”。
还有一卦:归妹。
六五,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
帝乙就是殷纣王父亲,帝乙的妹妹,便是周文王的偏室(周武王的母亲),此时已经去世。归妹,便是帝乙把妹妹嫁给姬昌。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意思是说,姬昌正室的衣服没有偏室的衣服穿得漂亮好看。月几望,吉。就是说,花好月圆之夜,我们在良辰吉日结婚了。
《诗经·大明》忠实记录了这段婚姻之隆重: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这段话是说:上帝在天明察人世间,文王身上天命集中现。就在他还年轻的时候,皇天给他缔结好姻缘。文王迎亲洽水北,就在渭水河岸边。文王筹备婚礼喜洋洋,殷商有位美丽的姑娘。殷商这位美丽的姑娘,长得就像那天仙一样。卜辞表明婚姻很吉祥,文王亲迎来到渭水旁。造船相连作桥渡河去,婚礼隆重显得很荣光。
姬昌为啥要在卦辞中说自己娶媳妇的事?毫无疑问也是写给纣王看的。文王意思,我当年娶你姑姑时候何其风光,我的正妻衣服都没你姑姑衣服穿得好看,我们周国对殷商一直是非常忠顺的啊。现在周国的继承人,便是你姑姑的亲儿子姬发,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伯邑考是姬昌正妻所生,也就是嫡出,武王是庶出。伯邑考死后,武王方才自立为继承人。)
云云等等,不一而足。
因此要想读懂《周易》,关键注意两点。第一,本书第一个读者便是殷纣王,周文王是写给殷纣王看的。第二,书中写了很多商国和周国的历史,需要深度揣摩。《周易》作为五经之首,它首先是本历史书,《诗经》《尚书》《礼经》《春秋》,都是历史书,《易经》也不例外。搞不懂那个时候的历史,无异缘木求鱼。
虽然他的易学研究没有流传下来,但是他的事迹流传了下来。司马迁在《仲尼弟子列传》中讲了一个故事。
孔子逝世以后,学生们都很怀念他。弟子有若长得很像孔子,学生们于是共同拥戴他当老师,就像当年侍奉孔子一样对待他。
有一天,学生进来问:从前先生正要出行,就叫同学们带好雨具,不久果真下起雨来。同学们请教,先生怎么知道天要下雨呢?先生回答:《诗经》里不是说了吗,月亮依附于毕星位子上,接着就会下雨,昨天夜里月亮不是宿在毕星位子上吗?但是昨天晚上月亮也宿在毕星位子上,却没有下雨,你说咋回事呢?
商瞿年纪大了还没有儿子,他的母亲要替他另外娶妻。孔子派他到齐国去,商瞿母亲请求不要派,孔子说,不要担忧,商瞿四十岁以后会有五个男孩。事后果然应验。请问先生当年怎么能够预先知道商瞿四十岁以后会有五个男孩呢?
有若沉默良久,无言以对。学生们站起来说:有若先生,你还是躲开这儿吧,这个位子不是您能坐的啊。
其实孔子能够算出老天下雨还是不下,商瞿有子还是无子,就是多年潜心研究《周易》的结果。
孔子之后两千五百年,年近古稀的著名文化大师余秋雨先生也潜心研读了《周易》。己亥年冬到庚子年春,全民居家防疫,窗外的道路天天阒静无人。这让他在古典的日子中,遥想到了更古典的年月。
他说:首先要明白一个简单的事实,即《周易》起自于占卜。上古时代的祖先在艰难生存中相信,世事的凶吉祸福,是由上天安排的,因此要用一些特殊方法向上天探问。他们的惯用方法,是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在龟甲和兽骨上钻孔,再用火烧,从烧出的裂纹中来判断答案。有时,也会在一把蓍草中抽捏转换,来寻找答案。这一些做法,就叫占卜。
初一看,这种方法很原始,甚至很盲目。但是,占卜的资料积累越多,渐渐看出了某种规律。很像现代的概率论和大数据,在没有逻辑的一大堆行为因果的组合中,出现了大逻辑,发现了一些出乎意料的神奇秘密。原因还没有找到,理由还没有呈现,事实却神秘地重复了。重复概率愈高,愈引起人们重视,相比之下,“原因”和“理由”反而不重要了。如果硬要找“原因”和“理由”,那也应该面对大数据慢慢捉摸,构建起一整套特殊的学理模式。
他如是阐释乾卦:乾卦,象征着天,意指着“健”。《周易》把“天”作为首项命题推出,意味着整体格局的宏大、开阔、刚健。正是“天”,包容了春、夏、秋、冬,运行不息,变化无穷,构建起世间的勃勃生气。《周易》以此开局,格局高畅,也可体现中国文化的初醒之气。
乾卦的中心含义,是“元、亨、利、贞”四字,被称为“四德”。我经过反复比对和长期思考,决定把“元、亨、利、贞”四字概括成四种高贵的特性:元——开创性;亨——通畅性;利——有益性;贞——可续性。
有此四性,也就有了我所理解的“天”,我所理解的“健”。世间万物,很难辨识优劣,但《周易》一开头就告诉我们,只要具有了开创性、通畅性、有益性、可续性,那就是生机所在,希望所在,前途所在。
需要注意的是,这四性,在很多情况下往往不能并存共济。有创新,却不能普及;普及了,却未必有益;即便这三项都有了,却又不能坚守延续。也就是说,有“元”,未必“亨”;有了“元”、“亨”,却未必“利”、“贞”。要四项皆备,才符合《周易》的标准。
乾卦在这四个字后,出现了以卦爻数位“初九”引出的正文:“潜龙勿用”。“龙”,在乾卦中显目地出现,是刚健之体、天地之气、君子之德的象征。唐代李鼎祚在《周易集解》中引用沈驎士的话说:“称龙者,假象也。天地之气有升降,君子之道有行藏,龙之为物,能飞能潜,故借龙比君子之德也。初九既尚潜伏,故言勿用。”
龙本是神话中的神奇动物,拿它来象征,主要不是象征其至高至尊,而是象征它灵活多变的运动状态。沈驎士说得好,龙之为龙,是能飞能潜,能升能降,能行能藏。因此,“潜”,并非它的无奈状态,而是它的基本生态。“勿用”,是指勿显摆、勿逞才、勿施展、勿闹腾。何时施展,要看时机。乾卦中这一则的爻位是“初九”,意味着时机未到,应保持住隐潜状态。这既是警示,更是揭示了龙的一大特性。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或跃在渊,无咎。余秋雨译述为:君子整天刚健自强,到了晚上却能谨慎自惕,那样,即使遇到危难也能避过灾祸;他们既可以腾跃在上,又可以下沉在渊,因此能避过灾祸。
余秋雨先生对《周易》的理解当然也是一家之言,但他“解决了当代人读周易的大痛点:难懂;提炼了当代人读周易的大价值:应变”。用现代观念教你把握《周易》的核心价值:认知方法,多元主义,理想人格,等等。
只有懂得变化之道,才能从容应对未来。
这本《周易简释》适合零基础的读者阅读,用广为读者喜爱的余式散文娓娓道来,提升读者思维,锤炼读者德行,更有余秋雨先生行云流水的亲笔行书抄录,烫金精装,实为阅读收藏赠人之佳品,喜欢的朋友赶紧入手一本看看吧,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
周易简释余秋雨
¥89
购买
民间有鲤鱼跳龙门一说,鲤鱼跳过了龙门,立马身价百倍。如果鲤鱼没跳过龙门,还是回到原来的深潭,没什么大不了的。易经乾卦,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我是在小学四年级就入了共青团,我的一个大学同学,直到大学毕业,他也没成为共青团员,但他却把我们班上唯一的女同学娶到了手,这女同学长得还蛮漂亮,组织上也十分照顾他们,将他们分在同一个单位。
十几年后,他成了当地地级市的一个民主党派的主委,摇身一变,成了市政协副主席,享受厅级待遇,有专车和专职司机。接近他的同学知道一些底细,他的老婆跟省委书记是同乡,他通过不懈地努力,跟省委书记的老婆拉上了关系。他风光了几年,也做出了一些政绩。我们大学同班同学20周年聚会时,大家从全国各地赶来,他红光满面,意气风发,热情洋溢地作了报告,还给每人发了一份当地的土特产。
我们同学都以为他还要进一步提升,去省里任职,应该没有多大阻力。接近他的同学说,他已经在偷偷地做工作移交。但是,天不遂人愿,同学聚会后不久,省委书记出事被抓了,一夜之间,他也被免去市政协副主席职务,却还享受厅级待遇,因为他没有贪污腐化那些劣迹。至此,他退出了朋友圈,换了手机号,我们之间再也联系不上了。但是,仅凭他在大学期间能把班花弄到手,说不定什么时候,他又在别的什么地方发出光来。
一、相国寺中,一日预测四宰相
经此一算后,那位术士的声望大降,不再有人找他看相,以至穷困潦倒而死。可是,邓公、寇准等四人后来却真的都做了宰相。邓公还想给这位术士作传,但没有打听到他的消息。
二、名相善相,一言不慎招杀祸
北齐的皇甫玉,不仅是有名的宰相,还是看相的高手。
三、未卜先知,生前先敬参史人
宋代廉宣所著的《清尊录》记载:魏国公韩琦退休后,住在洛阳。
十余年后,朝廷组织人编写《裕陵实录》时,真的让叶梦得来负责写韩公的传记。
四、指物可测,随便道来即成谶
清代袁枚《子不语》卷3记载:甘肃参将李璇,精易经,自称李半仙。他能通过观察某人身边的一个物体,推断出此人的吉凶祸福来。
五、盲师一卦,二十年后竟无差
刘辟不相信葫芦生的话。骑马返回四川后,率兵叛乱,旋即被唐宪宗的军队擒获,斩杀于藁街街头。
六、两次相面,前后结果生变化
宋代洪迈《夷坚志》卷7记载:丁湜年轻时,长相英俊,颇有才气,可是却喜欢赌博和嫖妓。其父骂过打过后,见无效果,有一次便将丁湜捆绑起来,囚禁在空房里,并断其饮食。丁湜在快要饿死时,家中的老女仆可怜他,把他偷偷地放走了。
丁湜返回后,将钱全数退还给了人家。科考开榜,丁湜果然排在甲科第六名。
七、易经算命,预言科举如看榜
八、奇哉怪也,摸脉能测儿子命
九、好易成痴,富贵于我如浮云
清代黄协埙《锄经书舍零墨》记载:居住在南邑鹿溪镇的马敬六先生,嗜好易经占卜技术。有一次,他与老师唐柴溪一起去京城参加科考。临走前,占了一卦,他对老师说,我们两人都能考上,老师您是第一名。
十、人生聚散,茫茫天数早有定
宋代马永卿《嫩真子》记载:洛阳书生张起宗,年约四十,以教书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