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商场里,人来人往。服装店里,女孩子们在试穿着漂亮的裙子,对着镜子左照右照。玩具区,小朋友们缠着家长要买心仪的玩具,哭闹声不绝于耳。电梯上,人们上上下下,有的行色匆匆,有的悠闲自在。美食广场里,各种美食的香味交织在一起,让人垂涎欲滴。
言归正传,来学习!本篇笔记,写的是“乾”字,你认识吗?
乾字的读音为qián,与常见字“前”字同音,《唐韵》里对乾字的注音为“渠焉切,音虔”。
“乾”字的篆文字形由“乞”、“日”、“火”、“气”构成。其中,“乞”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气”的变形,表示蒸汽。左边的“日”字,甲骨文字形,象太阳之形,本义为太阳;右边的“火”,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本义为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下边的“气”,表示水汽蒸发。
整个字形表示烈日下火光四射,水汽蒸发,空气燥热而缺少水分。
“乾”字的造字本义是动词,表示烈日如火,水汽蒸发,空气燥热而缺少水分。在道家古老的阴阳观念中,天为阳,称作“乾”;地为阴,称作“坤”。
篆文中的“乞”、“日”、“火”、“气”比较接近原始形态,而隶书和楷书则更加规范和简化。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乞”简化,楷书则进一步将“日”、“火”、“气”简化成我们今天看到的“乾”字。
在古文中,“乾”字被用来描述天气火热,水汽蒸发的状态,比如《说文》中“乾,上出也。”。而在如今“乾”字更多地被用来指代天或者阳,比如“乾坤”、“乾隆”、“乾明”等词汇。“乾”字还有形容词的用法,表示燥热而缺水分的状态,如《孟子·尽心下》中“然而旱干水溢”。
《说文解字》中对“乾”字的解释如下:
上出也。从乙。乙,物之達也。倝聲。,籒文乾。渠焉切。又,古寒切。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当中对“乾”字做了进一步解释,他首先指出“乾”字的本义是“上出”,即向上生长或出现。
他提到,自从有了文字之后,“乾”字被用作卦名,孔子解释为“健”,意味着强壮或充满活力。
段玉裁进一步阐释说,“健”的意义源于“上出”,因为向上生长的事物给人以力量和活力的感觉。
他解释说,向上生长的事物为“乾”,而向下流动的则为“湿”,这两者是相对的。
古代,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没有区分得那么明显,是后来才逐渐有了不同的发音。
段玉裁还提到,这个字由“乙”和“倝”声组成,“乙”象征着事物的生长和伸展,“倝”则是日出时的光芒,两者结合,既表达了字的形态,也蕴含了字的意义。
他最后指出,这个字的古文形式是“”,并且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古音切法,分别是“渠焉切”和“古寒切”。
①八卦之一,代表天:乾坤(“坤”,代表地)。②旧时称男性的:乾造。乾宅。③太阳。④代表西北方。⑤代表男性。⑥姓。⑦没有水分或缺乏水分的,与“湿”相对。⑧枯竭。⑨声音清脆响亮。⑩经脱水加工制成的干燥食品。变干燥。竭尽、干涸。怠慢、置之不理。没有剩余。徒然、白白的。表面的、形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