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北方与南方很多地方都在下雪,雪在《周易》里可以对应八卦:健动--乾;顺天地阴阳变化--坤;无孔不入--巽;使人喜悦--兑;让人停止脚步--艮;易陷--坎;附着--离;纷飞--震。
我的号“行其庭”取自《周易》之《艮》。
《艮》卦辞:“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艮其背,不获其身”:看不到有自己→“克己复礼”,“吾丧我”。
“行其庭,不见其人”:行走在世界的大庭院里,看不到有别人→“反求诸己”。
我的住处斋号“坎不盈斋”取自《周易》之《坎》。
《坎》九五:“坎不盈,祗既平,无咎。”
人生始终在“坎”中,一切境遇都是坎。
“坎不盈”:水已经不成为障碍,不再使人卷入其中。
“祗既平”:土地得以平治,水已经不再成为灾害。治水,治的是人心→使自己生命的水能有序地流淌,奔流入海。
书院之名,取《坎》六四爻:“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
书院以《易》为宗,统摄经史子集。以“敦德允元、各正性命”为学规。
实际上所有的书都是《易》,天地间一草一木,一动一静,全部在《易》的卦爻里,这是一个大的易学。
真正传统的、主流的、士大夫的治《易》的路子已经中断了很多年。
我们以义理为主,兼及象数。象数背后皆是义理。王弼:“得象忘言,得意忘象”。
真正的大象、天道精微的的义理,我们很难触碰,那么我们可以观象。象如果看不懂,我们还有辞可思味。我这些年都是贴着辞在讲。
《周易》经、传文本,有卦爻辞五千余言。
64卦+384爻+用九用六=450。郭沫若:“《周易》是450块砖头垒起来的一座房子。”
《周易》的辞很古奥,但却是我们今天走进《周易》最能找到的入口,最方便的路径。《系辞》:“圣人之情见乎辞”,“修辞立其诚”。我们要想追寻大人之心,但是他们都已不在了,他们的心所呈现的就是“辞”。这个辞和后来讲的“义理、考据、辞章”的辞,有相通之处,但更加深厚。辞是讲“诚”,讲天道,即后来讲的“文以载道”,它不仅仅是个人抒发情感,或者文学的一种形式,它是立在诚上的。《中庸》:“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
学易非只靠程式化的、简单的累积。实际上,真正的学只有顿悟,所有的渐都是为顿做准备。
学是为了等待种子发芽,打破厚厚的壳,成为学人的新的生命→“甲坼”。
从此鲲化鹏,之后便是保任、善护的功夫→“图南”。
启动志向,既是学人的终,也是始,贯彻始终。每个人的机缘、时机不同。
为什么叫“自牖云书院”?人人一自牖,都有自家之心地。我们的身心就是我们自己的门户,我们要点亮我们自己生命的灯火。
不学之人,不能内有主,不能应用自己的良知、明德,不能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便会人云亦云,被时代的潮流带走。
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要有平地突起的能力,各正性命的能力。
民国时期易学大家杭辛斋先生,当时成立研几学社,大概就几十个人,已经很多了。我们书院群已有二百多人,亦让人欣慰。这是束脩群,实际上真正的束脩群、学习群很少。束脩不是学费,更不是随喜或打赏。
自古于“束脩”义,大致有以下三论:一为束脯,表礼,演变为后来的学费;二为束带修饰,整束衣冠;三为束身自修,整齐严肃,居敬持志。三者可通,皆学人之事也。古人读经典都正襟危坐,甚至焚香。黄梨洲在浙江,会讲前三天斋戒沐浴,穿上新衣服,然后去会讲,从里到外的那种澄澈之感,就是束脩。
束脩是各自正心,学以变化气质,从里到外为之一新。
《论语》夫子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是夫子的束脩。不仅是夫子学生的自行束脩,连夫子自己也要束脩,这是夫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所以,大家以学为束脩,我以讲为束脩;大家以学为学,我以讲为学。老师和学生,只是同道的关系,大家都是在要点亮自家心灯的这条路上前行的人。
网上书院讲学,不设期限,我会讲的很广,我们不是为了学易而学易,而是通过学易,变化我们自己生命的气质。我们一个月三讲,如同八经卦的三个爻。
为什么选《说卦传》作为首课的内容?《说卦传》于入门《周易》是最方便、最契合的点,如桃花源的入口。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说卦传》开篇连续两个“昔者圣人之作《易》也”,从容不迫的行文,娓娓道来,如《诗·羔羊》:“委蛇委蛇”,有两仪的美,又有开门见山之感。我们为什么要学易?此文开门见山就说昔者圣人为什么作易,如果这一段能够切入,至少易的一个大的方向就有了。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打太极到一定程度,手在空气中推不出去,像在浆糊中,真正读《易》也是如此,每个字如一座山,尤其是经典的字,不可轻易滑过。
读《易》方法:以经解经,以字解经,以经解字。
“圣人”:《周易》作者“人更三圣”:伏羲画卦→文王作卦爻辞→孔子作“十翼”。《周易》形成“世历三古”:上古、中古、近古。
“伏羲”二字大可思味:伏,伏藏,埋伏,幽暗;羲,光明。伏羲即乾坤之道,仁义之道,性命之道,包含着《易》的所有内容。文王是伏羲,孔子是伏羲,我们人人都是伏羲。
“伏”:我们每个人身上隐藏的,看不到的,伏在内心最深处的自己。有的人一生看不到自己的那个“伏”。“伏”就是“隐”,《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佛家叫“空”,道家叫“无”,《易》叫“乾”。乾元一气周流,伏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我们每个人生命来讲,“伏”就是我们本性。《中庸》叫“性”,《孟子》叫“良知”,《大学》叫“明德”。明德好像是光明的,这种伏恰恰是一种最光明的德性,埋伏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我们每个人,不学之前只是一个井底之蛙而已,看不到外面的青天白日和正大光明的世界,他就认为天就是那么一块幽暗的天。实际上,所谓的伏,如《系辞》“君子以此洗心,退藏于密”的“密”,是最正大光明的。
“羲”:伏的呈现,即“坤”,我们看到的形而下的世界,如凝结而成的雪花。雪花的背后,或者像莲花一层一层剥到最后,便是伏。所以“道”到底是什么?道就是到底。
《说卦传》第一段讲道德,第二段讲性命。德是道的呈现,道不可见,你只能看到德。羲是伏的呈现,命是性的呈现,即色空、有无。《中庸》:“费而隐”,《表记》:“隐而显”,一而二二而一。
性命即道德,道是我们的性,德是我们的命。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在器中,器承载道。器无道不立,道无器不可见。
所以我们进入《周易》的第一个入口就是“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和顺于道德”,“顺性命之理”。我们不设期限,大家能跟下去的就一直跟下去,或许有些人能真正对《周易》有所契入。每一个自由的心灵,点亮起来,光光相燃,遍成琉璃,以我们的生命点亮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