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精选5篇)

林语堂曾说,坡是一个大文豪,他的诗文都是心灵的自然流露,他的作品散发着生动活泼的人格魅力……

一.豁达乐观是他的外部表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思想比较复杂,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溺。性格坦率真诚,随缘自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夜晚,常人会是早点休息,一睡解百愁呀!可无情似有情的明月也许是同情这个人生不如意的人,在他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照入门里,词人于是乎欣然起行,找怀民漫步庭院,共同赏月,并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试想如果不是乐观的情怀,一个失意之人对月怎能不会伤感?如果不是豁达之士,心烦意乱之时怎会月下赏景?真是达观自我、超然物外的旷逸气质,热爱生活、诙谐天真的盎然情趣,闲适优雅、从容不迫的风度完美地结合。

二.百折不挠是他的内在品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坡》

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之后的第三个春天所作。黄州春天的某个早晨,风和日丽,天高气爽,苏轼约友郊游,玩得尽兴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同行兴致全无,狼狈不堪,奔跑避雨,抱怨连连,唯独苏轼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拄着竹杖,穿着芒鞋,漫步雨中,胜似闲庭信步,悠然如初――“谁怕”,何等豪迈!何等洒脱!同行的人皆笑其“痴”,可谁解其中味啊。

好一个“一蓑烟雨任平生”呀!仕途多磨难,三起三落,跌宕起伏,历尽坎坷,他都能够“也无风雨也无晴”地泰然处之,坦然地面对。他执中持平,守正不阿,虽遭贬而无悔,虽九死而无怨,再大的风雨又奈我何?百折不挠,从容潇洒的形象跃然纸上。

三.报国爱民是他的精神内涵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绵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在1071年,因和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调。朝廷派他去做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1074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上阕:“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全城的百姓都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爱人者人恒爱之”苏轼的爱民由此可见一斑。

下阕:“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仕途受排挤,事事不如意,一贬再贬,苏轼仍积极出仕,实乃令人扼腕,千百年来谁能企及。苏轼在饱受迫害的情况下仍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他渴望有朝一日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修苏堤,建学校,谤新法,抨旧党,哪一项不是利国惠民,泽被后世?“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是苏轼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

一、超越时空的深沉的历史感

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乡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法。羽扇纶巾,谈笑间、强掳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再来看借史实发思古之幽情,抒韶光易逝之感的另一佳作《满江红东武会流杯亭》下片:

官里事,何时毕?风雨外,无多日。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二、梦境与现实之间的梦幻意识

俯拾皆“梦”的词句等都可以印证梦幻意识贯穿了苏轼整个一生。苏轼将现实人生的苦辣酸甜,难以言明的隐晦情感,全化做了一场场欢乐悲哀的虚幻的梦境。词中的梦象多立足于真实的生活基础,带有真切的情感体验。

以《江神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为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晴。不知钟鼓报天明。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

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求田问舍笑豪英。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

宋仁宗嘉佑八年,在凤翔通判任上的苏轼曾赴长安,此词写旅途中冒雨赶路的辛劳以及归来后歇宿的情景。“梦里栩然蝴蝶”句写出了行旅生活结束后的一身轻松,也是在借庄周梦中化为蝴蝶、物我不分的典故,来展现自己超然物外的心境。词人历经风雨,将那些波折视为梦境中的虚幻,从而履畏道为坦途,自得其乐,获得了精神的诗意栖居。

苏轼的梦幻意识是有原因的。宦海浮沉,命途多舛,“乌台诗案”等政治上的打击使一身才华、少年得志的苏轼深受打击,心灵上的创伤更是难以弥补。当在现实中千疮百孔、无路可走时,他终于寻求到另一种解脱途径,以精神对梦境的超越洞穿现实生命的时空。以“梦境”来修补人生的希望和对生活的信心,修炼出沉静旷达、荣辱得失无系于心的超然心境,从而摆脱现实的坎坷经历带来的苦闷。梦幻意识已经成为苏轼文学创作的一部分。苏轼虽于词中表露人生空漠之感,但从没有试图消解人生的真实意义,他是勘破真实与虚妄的分界,把现实人生放在一个更宽广更高远的视界中认识,这样的认识结果不是否定了人生的本义、此生的价值,而是心灵更加趋于宁静,以返归自然的态度来对待现实人生。

三、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

如《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再如《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人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这种不避风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与释道思想巧妙融合。

此外,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也体现了苏轼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再度遭贬,由广东惠州贬至海南儋州,相较于中年黄州贬谪的打击,晚年在儋州生活更为艰苦,他依然能超脱地看待苦难,使精神达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安祥之境。

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正值人生之暮秋的词人,在立春日以欢快跳跃的笔触写下《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热情赞颂海南绚丽的春光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寄托了他随遇而安的达观思想。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一贬再贬的苏轼,此刻忘记了这是在蛮荒之地的天涯海角,生机盎然的迷人景色激荡起他高昂的生活欲望,与黎族人民一同期盼着春耕后的丰收。看破红尘、参悟生死的他,此时更是穷且益坚,以强大的精神意志打破时光的壁垒和生命的关隘,从困境中体味生命的律动和意趣充沛的人生。在苏轼此时的思想与人生观中,类似安贫乐道的思想已被整合,越来越近乎于释道思想中的超脱与淡然。

参考文献:

[1]曾枣庄.坡词全编[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

[2]叶嘉莹,朱婧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上、中、下册)[M].北京:中国书店,2007.

[3]唐玲玲.东坡乐府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1992.

[4]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苏轼以文为词

词从民间到文人创作的发展路线,也是词逐渐走向独立的文学体式的标志,但是无论如何变词作为一种抒情的载体却从未改变过。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苏轼之前,词作中的议论极少,更不用说引起词体的重大变化。从以诗为词到以文为词,词最终在文学的大家庭中赢得了平等且宝贵的一席之地,正如陈洵所说:“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把古文手段寓之于词,以文为词便得到了发展。究竟苏轼与“以文为词”之间有何种渊源与不可割舍的关系,苏轼又是如何运用“以文为词”的,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将进行探讨。

一.苏轼与“以文为词”的历史追溯

关于“以文为词”究竟源起何人,这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有学者所持的观点是“以议论为词的鼻祖是辛弃疾”。但是比较受推崇的观点认为,苏轼才应该是“以文为词”的发起者,辛弃疾的的功劳主要在于发展了“以文为词”。正如王世贞《艺苑卮言》中提出:“词至辛稼轩而变,其源实自苏长公,至刘改之诸公极矣。”这就是说,苏轼以议论为词影响甚为深远,它包括了苏轼之后辛弃疾在内的宋代词坛。身为辛派后劲的刘克庄和刘辰翁在对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创作进行总结时也将“以文为词”的源头上推到坡:“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稼轩胸中今古,止用资为词,非不能为诗,不事此耳。”由此观之,苏轼是以议论为词的先行者。

二、苏轼创作过程中的“以文为词”妙用。

苏轼的“以文为词”又可以称之为“以文法为词”,这样的写法有其自身的独特性。首先是历时性的叙述,其次是真实性的内容表达,最后便是就其所叙事件而言要具有单一性和完整性并存的特点。由于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创作过程中苏轼一方面表现出贴近自然的平淡创作风格;同时作为一位词人,苏轼仍然将词体文学自身的艺术特征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加以对待,既结合各了部分传统的诗歌体裁,同时也融入了新的元素,使得词的创作风格具有超凡脱俗之感,这样的做法也使得词走上了“雅化”之路,而苏轼在创作过程中对“以文为词”的妙用主要体现的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全篇议论来明理

说到苏词,首先会想到的是议论,在苏词中,议论包括了通篇议论和夹论,很显然,通篇议论就是议论渗透于全文。在苏词中采用通篇议论写法的典型之作就是《如梦令》二首,这两首词是通过沐浴来展开议论的,所反映出来的是在举世皆浊的背景下,苏轼依然能够始终保持着其率真的本性和高洁的人格,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境界。再比如它的《哨遍》,这首词主要是通过对陶渊明所创作的《归去来兮辞》的充分隐括,来在议论中把苏轼视富贵如粪土的精神充分表达出来,让人们深刻体会出其忘我的人生态度。

(二)通过议论、叙事以及抒情的融合来做到情理兼备

在苏轼的笔下,议论、叙事、抒情的手法总能完美的额融合,在其作品创作中的夹论,即是把议论明理来融入到叙事中,典型的就是苏轼的《沁园春》(孤馆灯青),这一首词是苏轼在到杭州任命的途中有感而发的,词的一开始,就通过对鸡鸣晨起的事情,来引出词人的议论,在一系列议论后,来进行情感的抒发,而这种通过叙事来引情感,通过情感的抒发来议论,再通过议论抒感的这种方式,在这首词的下片也一样。正是通过把议论融入到叙事中,才把词人的这种虽然忧愤但是却又满怀着旷达的情怀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这种夹叙加论的方法,从理至情,由理出情,是苏轼诗词中的又一大特色,但是,这种方法,可以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来体现,如果在词的一开始就进行议论,那么,其作用就是明确整首词的主旨,它所发挥的作用就是为全词打下良好的感情基调。但是,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在词尾或者词中进行议论的。

(三)通过咏史怀古的议论来感慨世事

在咏史怀古的议论中,苏轼主要是通过历史故事来引发对人生的感慨,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的上阕主要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景色,意境开阔博大,给人以豪壮之感。下阕重点写周瑜赤壁之的功绩,词中极言周瑜的从容潇洒,显示出苏轼对建功立业的渴求。《念奴娇》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这一年47岁,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诗人以酒祭奠江月,正是他无可奈何心情的反映。

整首词,作者通过对三国中的诸多历史人物的描写,通过对周瑜年轻有为的特写,来与自己人生的坎坷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感叹自己的一事无成,故而在最后通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来道尽无限的感慨。

总之,苏轼的创作实践,大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词体的变革,为词体功能的发挥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可以说,苏轼在以文为词的境界中,给人们开创了另一番景象。

[1]陈才智.苏轼题画诗述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06.

[2]刘华民.宋代杂体词综论[J].常熟高专学报,2004,01.

[3]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陶文鹏.苏轼诗词艺术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1.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派

苏轼和辛弃疾同为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词人,其词作都饱含着奔放的情怀和豁达的胸襟,他们用开阔的题材和手法将恢弘的气势和丰富的内容开创了宋代词坛豪放一派的格局。苏轼和辛弃疾被后人合称为“苏辛”,他们豪迈慷慨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一、苏辛词风的相似之处

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代表了两宋豪放词风的最高成就,他们都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他们都为当时腐败昏暗的社会和当局所不容,以一种孤独和清高的姿态与社会所抗争。豪迈词的背后是具有着豪放性格的词人,有着赤子之心的苏辛二人渴望着建功立业和报效国家。在他们豪放词风中,可以感受出苏辛对社会和家国的担忧和无奈。可以说,苏辛二人的豪放词都抒发了一种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情感,才华横溢渴望有所作为却不受重用的不如意奠定了他们豪放词沉郁顿挫的气概。

同时,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萎靡不振,苏辛二人冲破了这种书写男女情感的狭窄题材和内容,用豪迈的词风一扫传统的艳词,开阔了词的格调和视野。由苏轼开创、辛弃疾发展的豪放派在词的题材和意境上都具有着独创的开拓革新精神,是社会广阔内容的真实写照。如果说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后,使得词的用途和范围扩大了,那么将豪放词推向高峰的辛弃疾达到了真正的无事、无物不可以入词的境界。而且,苏轼、辛弃疾的诗词共同体现出了豪迈的词风,包含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浓烈奔放的情感,这是两人独特的诗风和有别于同时代其他词人的典型特征。

二、苏辛词风的不同

苏轼对面对挫折内心痛苦和忧愤的书写是含蓄而低沉的,而同时为军人身份的辛弃疾却更为显而易见。辛弃疾因为身世的遭遇,对现实有着更为深厚、透彻的理解,民族的苦难让他的悲愤更为激昂和显露。与书写方式相反,苏轼的语言风格更为清新自然,而辛弃疾惯用典故,以曲折的方式来叙说心中的难言之隐。学者们这样评价:“稼轩的豪放,不仅表现在物象的雄伟,更主要的是表现在思想内涵的豪放。辛词中,物象之壮与心志之壮往往和谐地统一在一首词中。即便是表达旷达或悲慨风格的词也透出一种豪气。东坡的豪放主要表现在物象的雄壮,物象之雄与心志之旷和谐统一在一首词中。因此,苏词风格主要是冲淡、旷达和飘逸。”

三、结语

【参考文献】

[1]刘淑娟.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J].作家,2013,04:146-147.

[2]谭小明.苏轼与辛弃疾隐逸词之比较[D].内蒙古大学,2008.

[3]房日晰.苏轼辛弃疾之农村词比较[J].商洛学院学报,2013,01:44-47.

关健词:古诗词教学人文素养培养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建设,我国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的内容及目标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变化。目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与发展,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也促使众多高校教师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利用古诗词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首先,我国的古诗词具有语言精练但内容和感情丰富的特点。正是这种相对矛盾的特点,使其成为古诗词最迷人的特色。进一步说,古诗词虽然结构短小,但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诗人在简短的诗词中生动地描绘了人物或形象,这也是作者抒发感情的基点。

教师要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其首先能够做的就是利用古诗词中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换言之,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作品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以诗文《饮酒》为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这首简短的五言律诗中,作者用简单的笔墨塑造了丰富的形象,有山野中的小屋,也有面向朝阳的篱笆;有美丽的,也有争相追逐的飞鸟。作者利用简短的诗文描绘了一副恬静的图画,显示出一种怡然自得、悠闲无比的田园生活。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能够通过反复的阅读将这首诗中的形象拓印在自己的脑海中,就能够进入到相应的情境中进行感受、领悟和赏析。此时,学生就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美、鉴赏美。例如,部分学生看到的是东篱外生机磅礴的,感受到生机盎然的气息。部分学生则看到夕阳下飞鸟相互追逐着回家的悠然景象,其内心涌现出一股向往自然向往自由的情绪。部分学生却看到作者悠然自得的坐在茅屋内饮酒的画面,感受到田园生活的恬适与和谐。学生根据个人的认识从不同角度建构图画并进行赏析,感受到古诗词中的图画美、韵味美、情感美,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心灵。

基于此,学生就能够在古诗词教学中发现诗歌中的美,并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美、鉴赏美,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美、认识美,这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到世界的美好,最终让学生认识到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三.利用古诗词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人文系统”。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某种意义而言就是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人的价值,并引导学生追求更美好的人生,同时更进一步挖掘人性的美好。因此,教师应该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随着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学生才能看透事物的表面,才能更好地领悟深层次的情感与精神,并在与作者进行感情的交流中更好的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并对美好的生活产生憧憬与向往之情。

以《虞美人》这首古诗词为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古诗词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其成功之处不但在于诗人在诗中描绘了生动的形象,更主要在于诗歌蕴含的深刻情感。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诗文,在对诗文形象进行欣赏的基础上鉴赏诗文的感情。

从接收美学的视野来看,文学作品都留有空白,这也正是作者与读者进行思维交流与碰撞的最佳场所。因此,在鉴赏这首古诗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从景物的描写中感悟到作者在繁华仍在的背景下哀叹自己的人生。另一部分学生则看到更深层次的内容,在作者问天、问人到最后自问自答的过程中领悟到作者内心的无助,并由此理解了作者对故国之思和深深的亡国之痛。

又如在李商隐《无题》这首诗的鉴赏中,学生能够看到春蚕和蜡烛无私奉献的一生,能够感受到作者抒发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进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让学生领悟到高尚的情操。

总的来说,我国流传至今的古诗词多不胜数,其不但彰显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更展现了我国古代先民丰富的思想感情。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其不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文综合能力,更关键的是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赏析我国的古诗词,并对其中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进行领悟和欣赏。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才能在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不同诗人抒发的不同情感,包括作者抒发的爱国之情和忧民之意,也包括作者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也涵盖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崇拜之情。

在此过程中,学生才会与作者产生情感与思想上的共鸣,才能站在作者的角度更好的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基于此,学生才能更好的探索大自然、思考人生,并逐步实现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的相互统一,引导学生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最终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四.利用古诗词的意境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

此外,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还需要学生拥有较高的心灵境界,才能够让学生抛开现实的阴暗面,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面对挫折与苦难,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长远的人生价值观,使学生发现世界和生活的美,同时在追求美的同时实现人生的价值,最终让学生领悟人文精神。

例如,著名诗人苏轼的词大多表现了他豪迈的性格,也抒发了他的豪情壮志。以《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代表作为例,作者在词中描写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丽风景,又描写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自得。最终,诗人笔峰一转从梦境回归现实,叹息道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的情感起伏较大,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诗人情感的变化,这就能够让学生感受诗人内心的豪迈,同时也感受到诗人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感叹。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去感受诗人内心的斗志与拼搏,并得到感染让学生燃起对未来的希望,同时产生拼搏的动力。

我国的古诗词承载了祖辈优秀的精神和意识,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诗词的情感,其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领悟和感受优秀的精神,使学生的心灵境界得到提升,进而帮助学生领悟人文精神。

五.开展拓展古诗词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最后,教师应该在古诗词教学中开展拓展教学,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一方面,只有当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提高,其才能更好的生活,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并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另一方面,人文素养从某种意义而言属于综合素养的一部分,随着学生综合素养的不断提高,其眼界将变得更高,其价值观也将变得更加长远,最终引导学生更好地生活,同时在生活与学习中突出人的价值。

因此,教师要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必须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这就需要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拓展教学的内容,并开展更丰富的教学。

例如,在学习杜甫的诗时,教师可以将杜甫与李白两位是人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两人同为唐朝诗人为何两人的作品却大相径庭。通过对诗人的学习和分析,学生发现杜甫生处于晚唐时期,其生活艰难,因此其诗歌的内容较为沉重,表达的多是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学生就了解到了诗人杜甫的生活经历,就能够与自己当前的生活进行对比。

基于此,学生发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幸福,才会珍惜现在的生活。因此,学生就能够进一步感受到杜甫所表现出的伟大情操,并在其影响下改变负面的行为习惯,进而在学习生活中变得积极向上,并通过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

此外,教师也可以在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画出诗歌中的形象,使学生对诗歌中的形象进行更深层次的赏析,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总的来说,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也迎合了时展的必然要求。因此,众多教师应该在古诗词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渗透人文主义精神。同时,教师需要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更有效的教学见解,推动现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淑华.利用古典诗词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

[2]柳琴珠.依托古诗词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J].吉林教育,2014(34)

THE END
1.金木水火土年份对照表简单查常听人说“我是水命”或者“我是火命”,这其实是根据出生年的纳音来定的。这玩意说白了就是古人按五行给年份分了类,金木水火土都有。如果你也想知道自己到底是哪种命,就对着金木水火土年份对照表查一查,一下就明白了!没那么玄乎,但挺有意思。 https://m.tianqiyubao4.com/news_7617423.shtml
2.坎坷命是什么意思好评回答 坎坷命就是比喻人生道路艰难。坎坷本意:道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坎坷是一个汉语词,拼音是kǎn kě,形容道路凹凸不平。 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上述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文中观点或信息与爱问公司无关,与之相关的任何事务以及法律责任均与爱问公司无关。 举报 相关https://m.iask.sina.com.cn/jxwd/6g2NLINzH2z.html
3.灵山家园记惠静、芳晨和奶奶的合影。这是哪一年呢?母亲很健康 永远的蓝布衫——母亲一辈子也没穿过好衣裳。 生活是什么?母亲的一生告诉我:生活就是在平平淡淡的日子里,让生命不停地燃烧,发出光来,照亮别人,发出热来,温暖别人。 母亲的蓝布衫 【母亲的蓝布衫】 https://www.meipian.cn/140vd6nf
4.本命年首饰应该如何佩戴本命年佩戴攻略接亲网本命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年份,大家都知道,我们一共有十二个生肖,也代表了十二个年份为一轮,自己在哪一年出生那么在每一轮遇到就是自己的本命年,有很多古话说,本命年就适合红红火火的,很多人会穿红色内衣、佩戴一些红色绳子小首饰这些来讲究这个说法,那么大家知道本命年应该如何佩戴首饰吗?有哪些https://www.jieqinwang.com/baike/42541.html
5.冬天是很多人一道“要命坎”!对于很多老人来说,冬天是一道“要命坎”!很多人都听过,过冬是个坎,很多老人在冬天去世,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有一种说法称,“老人要是能扛过冬天,熬到春天,又能平安过一年!” 不管真实的研究数据,还是专家分析,事实的确如此。冬天是很多人一道“要命坎”,多少人没能挺过这个冬天! https://ltxc.ecut.edu.cn/_t804/a5/ba/c1537a42426/page.htm
6.八宅风水图解权威文章分,東四卦(震、巽、離、坎),西四卦(乾、坤、艮、兌),共分出東四命和西四命八個命卦,而再以屋所坐落的卦為宅卦,共分成東四宅和西四宅八個宅卦,依不同宅卦?焉仙鷼狻⒀幽辍⑻灬t、伏位四吉遊星,和絕命、五鬼、六煞、禍害四凶遊星,共有八遊星,八遊星會應不同的宅卦,以不同的次序排列於地盤八卦宮位https://www.cndzys.com/shenghuoyangsheng/jujia/947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