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知识消除焦虑?斯多葛学派公元前3世纪诞生于古希腊,它要求我们做坚定、坚韧,不轻易动感情的人。其在古罗马时代的著名追随者是《沉思录》的作者,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在当代著名支持者则是《黑天鹅》和《反脆弱》的作者塔勒布。斯多葛学派认为生活中的事情分两类,我们能控制的和不能控制的。
基督教有类似的说法。大意是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能改变的,拥有智慧区分两者。犹太教也有类似说法。大意是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有肚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有智慧区分以上两类事。2000多年前,古罗马的斯多葛学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Epictetus)就说过类似的话。
区分并非易事。
如果真的能区分可以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事。那么在心理上我们就是不可战胜的,面对人生起伏,就真的能做到宠辱不惊。
想过的幸福,个人目标应该从外部转向内部。什么叫外部目标,什么又是内部目标呢?我们为了升职机会,列出了之前取得的各项成绩,把内容介绍给老板,希望能够得到机会。这就叫追求外部目标。
追求外部目标没有什么不对,只是不可控的因素非常多。如果我们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外在目标上,那就会焦虑不安。所以应该选择一个自己能控制的内部目标,把目标设定为“尽自己所能”,比如写一份很棒的履历。有了这种控制的方法,我们就能设定内部目标,对于不能控制的结果多半不再焦虑。
什么是智慧?
智慧经常被使用,被认为是比智商和知识都高级的词。比如有《论语》《道德经》都有智慧,有人会说多读书就能获得智慧。
如果智慧只是一种笼统的赞美,那就不具备可操作性也没法增长。
想增长需要先明确定义。
现代心理学家对智慧的定义就是明智的推理,此处的推理跟逻辑推理不同,并非求解数学题或者福尔摩斯式的分析。
明智推理是指我们通过理性对生活中遇到的挑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比如可以随便生,你还要不要更多孩子?放开限购了,你还买不买?
既不是逻辑推理,也不是脑筋急转弯,而且掌握的知识多,也未必能对解决问题有直接帮助。
知识可以告诉我们如果工作不稳定没有未来,不必再多生。可是此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有些人就是要生个男孩。在美国富人生孩子多是彰显你实力的一个标志。
结合自身所处的环境,进行综合判断,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
这种选择能力不止是知识、智商和情商。
想拥有智慧又需要怎样的能力?
首先,对周围的环境具备敏感度,能从一个更大的视野看待问题,足够灵活,同时能考虑不同的观点。
其次,善于自我反省,承认个人的有限性。有研究表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比智商更有用。
有三个维度可以考察一个人的智慧水平。
第一,谦逊。知道自己需要多少信息才能合理的评估这件事儿,我们还知道未来有不确定性。
第二,超越自我。明白当局者迷,能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待问题。
第三,能考虑他人的观点,达成妥协,理解不同观点的利与弊,能够理解事件中各参与方的立场和想法,不仅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考虑别人的。
为什么一些人看起来更具智慧?还是每个人面对不同局面会表现出不同的智慧水平?
有人专门对此进行了研究。找176位受试者,男女各一半,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也不一样。让他们做问卷,然后每人发100块钱作为酬谢,之后研究者要求他们在未来9天之中,每天记详细的日记,记录自己在遇到生活中各种事情的时候,是否运用了刚提到的三种能力——谦逊,超越自我,多考虑不同观点。
每天早上,研究者会给他们发电子邮件提醒,完成日志就再给50块。
研究的主要结论是,智慧在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大不同,区别来自场景。
智慧并不是各人特点不同,而是人们有时面对此种情况时更有智慧,而面对另一种情况时就没有智慧。
智慧和智商不一样对普通人是个好消息。
智商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智商高的人不但考试成绩会好,在其他方面也不会太差,至少很难通过训练提高。
智慧则不同,可以习得。
如果我们多熟悉不同的局面就能具备更多的智慧。
刚才的实验还有两个结施,一个是跟朋友在一起,人们更有可能使用智慧,一是智慧与受试者的性别、受教育程度关系不大,唯一有关的是年龄。年龄越大越有智慧。有些受教育程度很高的人仍然做蠢事,他们有知识,有智商,但是缺乏智慧。
这么看智慧跟智齿差不多,到了一定年龄说不定就能长出来。
何时探索新事物,何时专注于已掌握的资源?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聊聊与陌生人做生意。
假设生意必须做才能活下去,一次被坑就会倾家荡产。何时停手?
得出结论分两步。先估计每次成功和失败的可能,再用成功率除以失败的概率,这就是最优次数。
比如做成生意的可能性是90%,被骗的可能性是10%,那么就应该在第九次之后收手。
如果成功率和失败率都是50%,那这件事只能做一次。
做事有些概率思维就不会长吁短叹,感慨命运不济。
此处要强调是概率思维不是算命。
有些女士人到中年,发现高中同学才是最合适的对象,或者十拿九稳生意结果就是被骗了,这都很正常。
概率思维是在面对不确定的世界,不知命运怎样的情况之下,思考最佳策略的方法。如果找足够多的人,以足够多的实验次数,我们就会发现这些策略比别的策略好,至少没有更好的策略。
人生中充满了各种矛盾,连指导人生的格言都相互冲突。
“金钱如粪土”和“朋友值千金”不可能同时正确,否则就成了朋友如粪土。
表面看似相互矛盾的两个人生指南,也许都有道理,我们要把握好度,进行适当取舍。
第一,有人问临终老人一生最后悔的是什么,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后悔没做过某事,比如没有什么真正的自己,工作不开心还是干到退休。
第二,某女青年突然决定辞掉工作。辞职信上只写了一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第三,西方谚语“邻居家的草坪更绿”和中国谚语“媳妇还是别人家的好”相类似。
第四,狗熊掰棒子。总是觉得下一个更好,掰一个扔一个,最后两手空空。
前两个例子说明人生在世要积极探索新事物,老人临终后悔没做的事,女青年辞职要去看世界。
后两个则讽刺了探索行为。媳妇还是自己家的好,狗熊掰棒子啥也没留下。
那么以上四条哪条更正确?何时探索新事物,何时更专注于已掌握的资源?
以上问题在数学里叫“探索与收获的取舍问题”。
从本质上看,是在问我们到底应该花费精力去探索新的信息,还是应该从已有的信息中有所收获。
家附近有个餐厅,你已经去过15次了,其中9次体验很棒,6次体验不好。明天想出去吃饭,是否要打家新餐厅试试?或者你在公司已经工作了十年,有时觉得这挺好,有时觉得不好,是否跳槽?
对于已掌握的资源我们知根知底,新机会却充满未知的风险和诱惑。
对于选餐厅去吃饭有个前置问题,那就是“你还打算在这个地方住多久?”
如果还要住很久那么去积极探索新的事物,敢于冒风险,发现好的餐馆之后固定下来。如果你明天就搬家了,那么今晚需要的是稳妥,还是去之前去过的那家餐馆。
换工作道理相同。如果你还年轻,觉得现在的工作时而感觉好,时而感觉不好,那么积极寻找更适合的机会,尽快跳槽。如果再过两年就退休了,那没必要再折腾。
把“每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并非最优策略。
如果今天真的是我们生命中最后一天,绝对不会再去上班或者为钱做任何事。
解决“探索与收获取舍问题”的数学家叫基廷斯。
结论是当你计划出去吃一顿饭的时候,明天那顿饭应该比今天这顿价值低一些。如果明天要搬家,那么第二顿饭会严重贬值。
基于以上思考,基廷斯的解决方案引入了非常复杂的数学计算,给每个选项打分后得到了一个指数,被称为“基廷斯指数”,网上能查到基廷斯指数表,对应选择即可。
假定第二顿比第一顿饭贬值1%,按照不同的成功失败次数能给出具体建议。
比如9次成功,6次失败,查基廷斯指数给出的指数是0.6997。
新餐馆你没去过,相当于失败和成功都是零,基停斯指数是0.8699。
基廷斯指数给一次都没去过的新餐馆的估值很高,因为新餐馆有可能带来惊喜,需要探索。
但探索并不是无条件的。
根据基廷斯指数表,如果你常去的餐馆,吃了9次感觉都很好,那指数是0.9655,此时没有必要去新餐馆。
寓意是总去的餐厅表现不好才值得去尝试新地方。如果表现得很好,那就不要换。
如果按第二顿比第一顿贬值10%而非1%计算基廷斯指数。
按照新条件去新店的值是0.7029,不值得一试。
用基廷斯指数解决探索和收获问题有隐含假设,那就是转换零成本。
对于吃饭问题不大,今天在家去天去另一家家,对于换工作的问题则存在转换成本需要慎重考虑。
总之,如果你我还年轻那就无所顾忌地去闯天下,如果已人到中年那么苟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