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讲述的是,江南蠹县接连发生凶案,死者身份各异,彼此毫无关联,小捕快曲三更在伙伴的帮助下,意外揭开尘封二十年悬案的故事。
剧中的宋典史,让人过目不忘,愤世嫉俗、性情阴郁孤僻,平日他处理案件,是先用刑再问话。
随着剧情的推进,臬台衙门派来的夏捕快,说出一个惊天秘密。
一个残疾之人,怎么能担任衙门典史?这位宋典史背后有着怎样的秘密?
01
20多年前的宋辰,曾经才华横溢,年少成名,参加科举考试碰到了官员诬陷,毫不知情的他被牵连其中,在狱中受尽折磨,右手断指。
好在考官很快翻身,获得皇帝的信任,宋辰也获得新生。他被皇帝钦点,可以挑选县令以下的任何官职,他选了典史,然后默默去工作,好歹是衙门中的人。
看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历史上,真实的江南才子科举舞弊案,牵扯的江南才子唐寅,徐经。
宋典史身上刻着他们俩的影子,不过宋要比这两人幸运。
唐寅被查明清白时,还是被皇上下旨“唐寅永不得参加科举”,让读书人唯一的上升通道被堵死。
从此世上多了一个风流才子唐伯虎,少了一个官吏唐寅。
这个大明弘治年间的科场舞弊案,到底是怎么回事,影响了多少人的命运?
02
大多数人对唐寅的认识,都来自典故唐伯虎点秋香,其实他是一个有着辛酸往事、不得志的才子,因为牵扯到一个冤案中,一生前途被毁。
唐寅,字伯虎,苏州府吴县人,在阊门外经营小酒店,家境并不富裕。
唐家的祖先也曾在大明当官,其祖唐泰任兵部车驾主事,在“土木堡之变”中不幸去世,之后家道中落。
当时的江南文风盛行,家中凡是有点能力的,都要供孩子读书科举,光宗耀祖。
唐家在孩子13岁时,为他请了一位老学究,经过三年的闭门苦读,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年仅16岁的唐寅,中苏州头名秀才,在江南一炮而红。
唐寅是一个聪明人,不仅能诗善文,而且很早就显露出在绘画方面的才华,他师从著名画家周东村,学习几年山水、人物、仕女、花鸟无所不工。
弘治七年(1494年),唐寅经历了人生重大的变故,这一年开始,家中的亲人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他,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妹妹。风华正茂的他,两鬓开始生出了白发。
他的好友祝枝山鼓励他,好好读书,准备科举。
经历了一次落榜,弘治十一年(1498年)唐寅高中乡试第一名“解元”,他得到了当时的考官梁储的欣赏。他信心百倍等着来年参加会试,博取更高的功名。
唐寅此时内心有些膨胀,变本加厉的流连欢场,好友祝枝山、文征明的规劝他也不放在心上,还扬言要和他们断交。
03
弘治十二年(1499年)开始春闱,各地学子都要去北京赶考。
江阴富豪之子徐经,邀请唐寅同船共赴北京会试,毕竟唐伯虎的南直隶解元含金量很高。
徐经是旅行家徐霞客的祖先,据说家中良田万顷,还建有藏书楼,保存着宋元时期的书籍。
赶考时徐家非常高调,带了一大帮仆人和娼妓,并且以金钱开路,到处拜访京师权贵。
在京城徐经拜访了世交,礼部右侍郎的程敏政,唐寅也去了,这位程大人早就听说唐寅的大名,与他探讨了一番学问,还为唐寅的诗集提了字。
谁也没有想到,他们在京城的活动,为他们日后埋下了祸根。
那年科考的主考恰巧是程敏政,还有一位是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
唐寅、徐经非常高兴,认为自己押对了宝,四处说他们对主考官非常了解,言下之意考题也不在话下。
主考程敏政是一个大才子,23岁中了榜眼。有炫耀才华的嫌疑,在会试中出了一道有违常规的考题,让大部分的考生懵圈。
出了考场,唐寅、徐经也认为自己必定高中,四处宣扬,流言蜚语已满京城,盛传富家子徐经贿赂考官,收受试题。
很多考生心存怀疑,各自找门路去申诉。
户科给事中华昶上了一道奏疏弹劾程敏政,怀疑他将考题事先泄露给唐伯虎、徐经。
于是这三人迅速被拿下,下了大狱。
04
程敏政不承认自己出卖考题;徐经是个富二代,不经事,吓得立刻承认自己给主考送过钱。
刑部初审,坐实了三人受贿卖题的事实,报请皇帝定夺。
这时又出现了新情况,发生了大逆转。
另一主考内阁首辅李东阳,亲自复查了程敏政所阅的考卷,发现当中没有徐经、唐寅的卷子,也就不存在作弊。
程敏政等三人于是立刻翻供,要与给事中华昶对质,结果这位御史没有真凭实据,只是风闻奏事。
案情清楚了,这三人应当洗刷罪名,还以清白。一众御史、言官下狱。
但是李东阳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有十三份可疑考卷,认为他们事先得了题。尽管这十三份考卷,都不是程敏政批阅,科举考试存在舞弊的问题,作为主考难辞其咎,要被处罚。
孝宗非常生气,权衡之下:程敏政被勒令提前退休;唐伯虎、徐经破坏科场纪律,废除举人功名,终身禁考,还罚作小吏赎罪。
程敏政出狱后的第四天,就因毒火攻心发病身亡,徐经老老实实去做小吏,唐寅耻于做小吏,不久就辞职回家,从此过上放浪形骸的日子,以卖字画为生。
自古名高遭忌,徐经、唐寅都因为自己高调的个性,让全天下的读书人嫉妒,引发了冤案,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人生是一个无法预料的旅行,谁也不知道这个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风浪,没有科考案,唐寅也许进入官场,人生结局也不知会是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