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道教内丹修炼

道教内丹修炼,以文始派最高,少阳派最大。究其渊源,则始于伏羲、黄帝,开宗于老子,创立于尹喜、张道陵、王玄甫,发挥于两汉魏晋南北朝之刘安、河上公、魏伯阳、左慈、葛玄、葛洪、陶弘景等,阐扬于唐末五代之钟离权、吕洞宾、陈抟,兴盛于宋元之张伯端、王重阳、丘处机、马丹阳、陈致虚等,继传于明张三丰、陆西星、清闵一得、刘一明、李西月、黄元吉、赵避尘等,承扬于当代仙学大师陈撄宁,迄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伏羲时,阴康氏“教人引舞以利导之”,赫胥氏部落的先民“含哺而熙,鼓腹而游”。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懂得养生修炼。

黄帝时,王乔、赤松子“吸阴阳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求故,吸而求精”,黄帝自身则有“移精变气”同上。的切身体验,并问广成子“至道之要”,广成子先是不予回答,过了三个月,黄帝再来问“治身之道”,广成子告诉他说:“至道之情,杳杳冥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心静心清。无劳无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千二百年,而形未衰。得吾道者为上皇,失吾道者下为士。予将去汝,入无穷间,游无极之野,与日月齐光,与天地为常,人其尽死,而我独存焉。”说完,传授给黄帝《自然经》一卷。

春秋战国时,内丹修炼术已十分盛行。老子成了内丹修炼的开宗者,因为老子将内丹炼养归就于一个“道”,并指出“深根固蒂”,才是“长生久视”之道。后代内丹修炼者,将其“道德”思想体系,“虚”“无”“静”“观”“精”“炁“神”等概念,“致虚”“守静”“守一”“坐忘”“心斋”等功夫,视为内丹修炼的根本,并将老庄颂扬的神人、真人、仙人、至人、道人、圣人、贤人视为内丹修炼的榜样。

当时有周朝关令尹喜,善内学星宿,服日月精华,隐德修行,同时代的人都不知道。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后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尽传“道”“德”修炼之法。后人称因尹喜形成的内丹派为文始派,并认为是内丹修炼的最高派别。

尹喜得道后,将其传给东华帝君王玄甫,王玄甫创立少阳派,从而成为内丹修炼的最大法派。

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在今四川大邑鹤鸣山创立道教,尊老子为道祖,广泛吸收各种内丹修炼术,如《太平经》中的爱气、尊神、重精的思想和内照、存神、食气、胎息、辟谷的修炼方法,《老子想尔注》中结精、炼气、养神、守戒等修行法门,以及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中“参同相类”的修炼模式,从而成为内丹修炼实际的开创者。

内丹找到归属以后迅速传播开来,东华帝君一传太极仙翁葛玄,二传正阳帝君钟离权。葛玄得道后,又传丹法于郑隐,郑隐传葛洪,使得道教内丹修炼在魏晋南北朝时继续往下传承。当时内丹著作有《大洞真经》《老子清静经》《五千文经序》《抱朴子内篇》《养性延命录》等经典,提出了诸如静思、存想、存思、存想、存神、内观、内视、行气、导引、咽津、呼吸、辟谷、守一、藏精、调精等修炼方法,进一步完善了内丹修炼术。钟离权得道后,悉传弟子吕洞宾,此二人在唐末五代内丹盛行的情况下,极大地弘扬了内丹修炼的精华,使得后世诸多丹家均奉他们为开山祖师。吕洞宾得道后传韩湘子、蓝采和、曹国舅、何仙姑、刘海蟾、王重阳、程济明、麻衣道者等。

刘海蟾得道后传张伯端,张伯端传石泰,石泰传薛道光,薛道光传陈楠,陈楠传白玉蟾,在内丹修炼中称为“南派”。王重阳得道后传丘处机、刘处玄、谭处端、马丹阳、郝大通、王处一、孙不二、刘仙姑,在内丹修炼中称为“北派”。此时还有中和南北二派的李道纯之“中派”,陆西星之“东派”,李西月之“西派”,伍守阳、柳华阳之“伍柳派”,张三丰之“隐仙派”,赵避尘之“千峰派”,他们使得道教内丹修炼在宋元以后进一步地向更深层次地发展。

道祖

道祖为中国春秋战国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道教尊其为道祖—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最初为春秋时的楚国人,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史,“生而白首,故曰老子”见司马迁《史记·老子传》。但司马迁当时对老子的身名事迹也不太清楚,故而又说:“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又以为周太史儋,或“即老子,或非也,世莫知其然否”、“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而到西汉初年老子已成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传奇人物了。后见周室衰微,于平王三十三年(前737)十二月二十五日辞职而去,青牛薄辇,西出函谷关,因关令尹喜请求教诲,留《道德五千言》后,莫知所终。

关于老君的仙迹道经中亦有诸多记载。《魏书·释老志》曰:“道之厚,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授轩辕于峨嵋,教帝喾于牧德,大禹闻长生之诀,尹喜受道德之旨。好异者往往而尊之。”

世祖时,道士寇谦之守志嵩岳,精传不懈,以神瑞(414—416年)二年十月乙卯,忽遇大神,乘云驾龙,导从百灵,仙人玉女,左右侍卫,集止山顶,称太上老君,谓谦之曰:“授汝天师之经。”此载与《云麓漫钞》卷八所记略同,但《魏书》不采取《史记》老君传承谱系的记法,而另外有一位李谱文为老子的玄孙,称他“以汉武之世得道,领治三十六人鬼之政。”

南朝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有三个神位与“太上老君”有关。一是第三中位的太极金阙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二是太极左位,老聃。三是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另外还有五方五老君、中央黄老君、太上火老君等。

隋唐以后,道经中也有许多关于老君的传说。《云笈七签》中说:“老君母曰玄元玉女,日精入口,吞而为孕,五行兽卫行,怀八十一年,剖左腋而生,‘生而白首,故号为老子。'”又说:“老君在开冥贤助之时,托生扶桑太常玉帝天宫中,以法授扶桑大帝,号曰太上无极大道君,亦号曰最上至真正一真人,亦号曰太极老君太极真人。”《犹龙传》更为老君加上了各种名号,略与《神仙传》记载相同。说老君从三皇五帝以来,就成为历代皇帝的老师。如神农时的太成子,轩辕时的广成子,帝尧时的务成子等,均是老君的化身。周成王时的老君为柱下史,号经成子;周绍王时西出函谷关,度关令尹喜;西汉文帝时(前179—前156年在位)降于琅琊,授于吉《太平经》;汉顺帝(126—145年在位)汉安(142—144年)元年(142年)老君降于蜀地鹤鸣山(在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内),授张陵《正一盟威秘箓》;北魏神瑞(414—416年)二年(415年),降于嵩山,授道士寇谦之“太平真君”之号;唐高祖(618—627年在位)武德(618—627年)二年(619年),老君降于羊角山,令吉善行转告高祖,“我乃帝祖也。”关于老君历时现世的事迹,道经中记载很多。近世,四川青城山易心莹大师印有《老君八十一化图》。

唐宋时期,对老子的崇奉达到了极盛阶段。唐代皇室姓李,遂尊老子为祖宗。全国各地普遍建立玄元庙,奉祀老君像,达到了至尊极盛。据《唐会要》卷五O记载:“武德三年(620年)五月,晋州人吉善行于羊角山,见一老叟,乘白马朱鬣,仪容甚伟,曰:‘谓汝语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贼后,子孙享国千岁。'高祖异之,乃立庙于其地。高宗乾封(666—668年)元年(666年)三月二十日,追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天宝(742—756年)二年(743年)正月十五日,皇帝亲临玄元庙,加号老君‘大圣祖玄元皇帝'。八载(749年)六月十五日,皇帝行幸太清宫,又加号老君‘大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十二月二月七日,加号‘大圣高上大道金阙玄元皇帝’。唐武宗会昌(841—847年)元年(841年)数以二月十五大圣道祖降诞之日为降圣节。”故道教以二月十五为老君圣诞。

文始派

文始派的创始人为周朝时的关令尹喜,人称“文始先生”,“关尹子”,在道教中的神位较高。一说他原是周至县龙乡闻仙里(今陕西周至县)人。一说他是天水(今甘肃天水市)人。

尹喜本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周康王时为大夫,曾担任函谷关令。《吕氏春秋·不二篇》称其思想“贵清”。庄子将其与老子一起称赞为“博大真人”。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了尹喜受《道德经》的经过:周康王时尹喜为大夫,后为东宫宾友,结草为庐,仰观乾坤之气象,寂心精思以求仙道,号曰楼观。一天,观看到东方紫气西迈天文显瑞,预知有圣人将要出关,求为函谷关令。遇得老子,拜为师,请求至道,老子遂著成《道》《德》上、下篇五千言授与尹喜,喜欣争持诵,奉行道成。

尹喜得道成仙后,老君授他玉册金文,号文始先生,位为无上真人,并赐紫芙蓉冠,飞青羽裙,交泰霓裳,罗纹黄绶,九色之节,居二十四天王之上,统领八万仙士。传其还以老君所言治国修身之精神,编成《西升经》。另《汉书·艺文志》还载有《关尹子》九篇,已亡佚,今本传于南宋,标为永嘉孙定家所藏,实为唐末作品,五代方士所作,道教尊为《文始真经》。

后又修真仙殿,祀奉张三丰铜铸鎏金像,像为身穿道袍,头戴斗笠,脚穿草鞋,神态飘逸,一副仙风道骨的形象。明英宗天顺(1457—1465)三年(1459年),封其为“通微显化真人”。明世宗加封为“清虚玄妙真君”。张三丰平时虽专研于武术,但对道教思想亦有研究,其一生著作颇丰,清人李西月即编有《张三丰全集》,收入《正统道藏》。张三丰认为自古道流分正邪二教,而道、儒、释三教皆为正统,虽然创教者不同,但“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因此“牟尼、孔、老皆名曰道”。他在《大道论》中说:“儒也者行道济时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人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也。”他主张修道者就是修“阴、阳、性、命”之道,并称“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还认为: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这便是张三丰丹道秘诀的可贵之处。

文始派功法以虚无为本,以养性为宗,为丹法中最上乘。修炼下手即以最上一层炼神还虚做起,主张修一己真阳之炁,以接天地真阳之炁;盗天地虚无之机,以补我神炁之真机。教人无所有,无所为,无所执,虚之极而无之极,从而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内不见我,外不见人,一无所见,则我通天地,天地通我,我与天地,似契似离,同于大通,“浑入我,同天地”。这便是文始派丹法的最高境界,为出神入化,通向大道之仙径。因为此派专讲以神御炁,不讲炼精炼炁,也不讲火候药物,所以说是一种直指大道的顿修方法。

少阳派的创立人为王玄甫,道经中称之为“少阳帝君”。《金莲正宗记》称其为太上之传人(太上—金母—白云—帝君),号东华子,称“东华帝君”或“紫府少阳君”,为道教北五祖之第一祖;又称之为汉代人,生而奇表,幼具玄风,白云上真喜而爱之,携入山中,以青符玉篆,金科灵文,大丹秘诀,周天火候,青龙剑龙法授之。后传道于正阳真人钟离权。而《金莲正宗仙源像传》则说帝君姓王,不知其名,世代地里皆不详。得太上之道后隐修于昆嵛山,号东华帝君;复居于五台山紫府洞天,故称“紫府少阳帝君”;后显灵于终南山凝阳洞,以道授钟离子。但《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叙述就比较详细,帝君不仅有名有姓,而且有诞辰日、成道日、籍贯、修炼思想等,文曰:“上仙姓王名玄甫,汉代东海(今江苏连云港西部)人,师白云上真,得道。一号华阳真人,六月十五降世,十月十六上升。”后传道于钟离觉,即正阳子钟离权。有诗一章载《混成集》,其诗曰:“华阳山里多芝田,华阳山叟复延年,青松岩畔离柯下,白云堆里饮飞泉,不寒不热神荡荡,东来西往气绵绵,三千功行好归去,休向人间说洞天。”

综上所述,东华帝君一般认为是经过:由人而神的过程,即先人后神的过程。但也有生而为仙者,据杜光庭《仙传拾遗》载:“帝君盖青阳之气,万神之先也。居太晨之宫。紫云为盖,青云为城,仙僚万亿,校录仙籍,以禀于老君,所谓王仙者,乃尊高贵上之称,非其氏族也,斯言盖得之欤!”可见唐以后,东华帝君的地位十分显赫。

元世祖至元(1264—1295年)六年(1269年)正月诏封其为“东华紫府少阳帝君”。后元武宗又加封为“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道帝君”。

就内丹修炼而言,少阳派为最大法派,后世的钟吕金丹派、南派、北派、三丰派、青城派、千峰派等内丹派均源于此派,这些派别皆尊他为开山祖师。此派不像文始派那样以虚无为宗,而属无上至真之妙道,顿超直入,修性而兼修命;而是主张性命双修,炼养阴阳,以有为法而至于无为法,便于入手,次第分明。

此后,张陵的子孙世袭天师道法,历代皆受朝廷封号:唐天宝(742—756年)六年(747年)册封天师为“太师”;唐僖宗封天师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理宗册封天师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静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加封天师为“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明洪武(1368—1355年)元年(1368年)改封天师为“真人”。同时元成宗还封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合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天心派、净明道、太一道等,成为道教大派。

天师之名,始见于《庄子·徐无鬼》,文曰:“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实指尊敬之辞,然天师之名即源于此。李膺《蜀记》称张陵入鹤鸣山,自称天师。北魏有寇天师(谦之),刘宋有陆天师(修静),唐有杜天师(光庭),宋有萨天师(守坚)等等。“天师”之号始称张道陵的,最早见于《晋书·郝超传》,《传》云:“谙事天师道,而超奉佛。”即称张陵之道为天师道。虽然明代朝廷不用天师之号,但后世仍称天师,一直沿至今日。

钟吕派以钟离权、吕洞宾为代表,是宋元内丹术的肇开者。钟离名权字云房,号正阳子,五代京兆咸阳(今陕西咸阳)人,一云燕台(今北京)人。面容慈善,身材魁梧,贯文通武,长八尺七寸,须髯过腹,目含神光,仕汉为将军,出兵不利,隐遁终南山,得赤符玉篆,金科灵文,大丹秘诀,周天火候,青龙剑法于东华帝君。后又隐于晋州羊角山,与世隔绝,束发为双髻,采槲叶为衣,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权”。道成,天真赐号太极太宫真人。神游人间,变化无常,世人往往遇之,有诗颂曰:“生我之门死我户,几个惺惺几个误,夜来铁汉细寻思,长生不死由人做。”作《破迷证道歌》《灵宝毕法》行于世。今终南山凝阳洞传道观即为其遇东华帝君处;咸阳周曲湾正阳宫即为其故居。

《白云仙表》称正阳帝君曾祖讳朴,祖讳守道,父讳源,当后汉末年皆据要津,有功于国。师少工文学,尤善草圣,身长八尺七寸。仕至佐谏议大夫,因表李坚边事不当,谪为南康知军,汉亡复仕于晋,与偏将军周处领兵,失利逃于乱山,得遇东华帝君,遂弃俗入道。

《宣和书谱》卷十九云:“神仙钟离先生名权,不知何时人,而间出接物。自谓生于汉,吕洞宾于先生执弟子礼。”

钟离权著《破迷证道歌》,认为修道应以先天一炁为本,“一炁循环无阻碍,散在万物与人身。”只有金木合交,铅汞交结,龙虎合欢,子母相会,神炁归根,合于混沌未分真,则金就丹成。这样就能产生仙胎,炼成纯阳之体,“聚则成形,散则成炁,返本还原太虚同”。强调内丹炼养,创内丹药物、采取、火候之理论,崛起内丹道之先声,故被全真教尊为北派第二祖。元世祖诏封其为“正阳开悟传道真君”,元武宗加封为“正阳开悟传道垂教帝君”。

吕洞宾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唐德宗贞元(785—805年)丙子(796年)四月十四日生于山西蒲坂县(今山西济县)永乐镇招贤里,幻登仕途,屡考不第。后游沣水之上而遇正阳子,历经“十试”后,始知“黄梁梦觉忘世上之功名”,遂入道,得金丹太乙之功于正阳子,后隐庐山修成仙道。常翱游人间自称回道士,时隐时现,变幻莫测。时有诗选曰:“捉得金精作命基,日魂东畔月华西,于中炼就长生药,服了还同天地齐。”曾在邯郸逆旋,授于卢生一枕,又于东邻沈氏家赋诗以榴皮书壁,其灵迹正籍野史中不可胜数。

《金莲正宗仙像传》称其生于唐贞元(785—805年)丙子年(796年),咸通(860—874年)三年(862年),六十四岁,进士及第,游于长安酒肆(今西安东关八仙宫门前)遇钟离权,经十试皆无所折,遂得授大道天遁剑法,龙虎金丹秘文。其潜心修炼,百余岁而童颜,故《宋史·陈抟传》曰:“步履轻疾,倾刻数百里。”

《历代神仙通鉴》称其曾祖讳延之,终浙东廉使。祖讳渭,终礼部侍郎。父讳让,为太子右庶子,迁海州剌史。母王氏夫人,于贞观(627—650年)丙午(646年)四月十四巳时,天乐浮空,一白鸿似鹤,自天入怀而生之。取名绍先,有黑子于左眉角。大如筋头,后变赤色,周岁即能诵读。五岁时,诸子之经无不皆通,二十岁时,娶刘校尉之女为妻,但终不肯近之。既长,身长八尺二寸,淡黄笑脸。稍麻,三髭须,头顶华阳巾,喜穿白騪衫,系大皂绦。貌似张子房,又类太史公状。举进士三次而不第。天授(690—692年)二年(691年)已四十六岁,受父母命赴试于长安,于酒肆中遇钟离权……后改名为岩,字洞宾。……遂游沣水之上,登庐山钟楼。祝融君遇见,知是仙宗,遂传天遁剑法,曰:“余火龙真君也。昔持此剑斩邪魔,今赠君家断烦恼。”洞宾得此剑,游于江淮间,以灵剑斩长蛟。游至洞庭湖,独酌于岳阳楼上,云房忽降,曰:“上帝命汝眷悉居荆山洞府。子之名祀注玉清籍中。”于是三月十八日,得见苦竹真君,授以日月交并之法。年五十三,归享庐山。年六十四,上朝元始、玉皇,赐号纯阳子。

钟吕派丹法以“炼心”为纲要,以“心息相依”为法门,认为心静念止即可以调动体内的精、炁、神,使之凝聚成“药物”,在体内炼成金丹,具体步骤为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粉碎虚空等几个阶段。

道教内丹炼养思想,经钟、吕后日臻完善。以慈悲度世为成道之途,改铅汞与黄白术为内丹修炼,易剑术为除贪嗔、爱欲和烦恼的智慧在社会上影响尤为显著。北宋宣和(1119—1126年)元年(1161年),诏封为“妙通真人”。元世祖至元(1264—1295年)六年(1269年),封为“纯阳演正警化真君”。至大(1308—1312年)三年(1310年)加封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中派由李道纯开创于元代,主要传法于江浙一带,因以“守中”为要,并与东西南北四派有别,故称“中派”。李道纯字元素,号清庵,别号莹蟾子,仪真(今江苏仪征)人,一说盱眙人,一说梁人。曾遇异人传授,学得道术,住仪真长生观。他通过打坐、参究、棒喝、圆相等手段,将明心见性、修性炼命演化为道教内丹之道,后得道飞升,由此后人就改称长生观为升仙观。

中派丹法源出南派白玉蟾门人王金蟾,其祖实际上仍为紫阳真人张伯端,因其丹法大都直接源于《悟真篇》,当然也吸收了全真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就连李道纯本人都称自己是全真道士,自宗为“全真”。并著作《三天易髓》《太上大通经注》《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道德会元》《全真集玄秘要》《无上赤文洞古真经注》《中和集》《莹蟾子语录》等书,阐述中派内丹修炼思想。其后明代尹真人的弟子著有《性命圭旨》《证道仙经》,清代黄元吉著《乐育堂语录》《道德经讲义》《道门语要》,进一步阐扬中派丹法。

东派由陆西星开创于明嘉庆、隆庆年间,为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派别。陆西星,字长庚,号潜虚,人称方壶外史。扬州兴化(今属江苏)人。自幼聪颖,异于常人,“束发受书,辄悟性与天道之旨”。曾九次应考乡试,未中后弃儒学道,寻访仙乡名山,数遇异人传授丹法,吕洞宾即曾降临北海草堂,传授给他丹道秘诀,于是著书立说,开丹法新门派,因传道于江苏、浙江一带,故称东派。明末孙汝忠、清代傅金铨等均为其传人。

东派的著述很多,主要有:陆西星的《金丹就成篇》《方壶外史编》《悟真篇》《周易参同契测疏》《紫阳金丹四百字测疏》《玄肤论》《七破论》等;孙汝忠的《金丹真传》等;傅金铨的《证道秘书十七种》等。

西派由李西月创立于清嘉庆咸丰年间,为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派别。李西月,本名李平权,又名李元植,安涵虚,号团阳。四川乐山长乙山人。少时就学于李嘉秀九峰书院。后得张三丰传授秘道,学得丹法;又遇吕洞宾于峨嵋山,得钟吕金丹精髓,修炼积年,自创门派,因与东派相别,故称西派。西派后传大江西派,共西、道、通、大、江、东、海、天、空九字。

西派丹法是清静与阴阳的结合,大致分两步:第一步讲清静自然;第二步讲阴阳互用。清静自然讲的是调心的基本功,正如李西月说:“心为一身之主,神为三品之上乘。惟心与神,是二是一,不可不辨也。老君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陆潜虚曰:调息之法,自调心起;调神之法,自调息始。此是圣贤仙佛之梯航,吾人入德之路也。下手学道者,必摄念归静,行、住、坐、卧,皆在腔子里,则守静始能笃也。盖有念为妄心,无念为真心,人能收念于平日,而还其所止之地,乃能专心于临时,而坚其入定之基。”见李西月《道窍谈》。可见西派是将炼心定性作为内丹的下手功夫。此功做得好,即能水自然清,火自然生,神自然交,气自然会,风自然正,车自然行,抽自然抽,添自然添,退自然退。李西月认为完成此功后,就要做阴阳双修法,“内炼己者,将彼家之铅,炼我家之汞,使其相生相克也;内养己者,亦用彼家之铅,养我家之汞,使其相资相守也”同上。。彼家之铅为阳铅,是外药;我家之汞为阴汞,是内药;因而“采彼家阳铅,炼我家子珠之气”同上。其具体方法与东派相类似,同样不同于下乘泥水丹法。

西派的主要经典有:李西月的《道窍谈》《九层炼心法》《三车秘旨》《无根树道情注解》《后天串述》《文终经》《太上十三经》等;汪启濮的《性命要旨》《教外心法》等;柯怀经的《养生篇》等。

青城派肇始于青城丈人,经李八百等人修炼相传。据薛道光《悟真篇三注》称张伯端曾从中学得秘要。

此派丹派综合南北二宗和清修丹法之长处,形成以虚无为体、以简要为用、以平实为功的基本特点。其修炼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无”,一切均由“虚无”二字去体会认证。修炼入手处也是从最上乘开始,认为修得上乘,中下乘效验可兼得,以致无为而有为,无作而有作。在修炼过程中强调无修而有修之大修、无成而成之大成、无德而德之大德、无有而有之大有,达到心性清静无为,即不求清静于外,而求清静于内。同时强调在静观止念过程中,反对沉思冥想、妄生意向,这一点是与禅宗完全相反的参悟方法。此派具体的修炼方法在《清城秘录》和《大道玄指》二部书中有详细的记载,由于习传多为“密付”,故破译者甚少。

伍柳派由明末清初的伍守阳和柳华阳开创,为道教内丹修炼的流派。伍守阳为全真龙门派第八代宗师。字端阳,号冲虚子,江西吉安人。从小精通性理,明佛三昧。成人后立志修道,不入仕籍,二十岁即入庐山,师从曹常化、李泥丸,得授大丹秘诀、《东老遗书》和五雷法,乃致于烹炼大丹。据称丹成而飞升者五十七次,后经赵复阳点化,隐于王屋山,得遇王常月,授以三坛大戒,顺治甲申仙化于武陵。柳华阳,初为儒生,中及科第,后通悟,弃儒入禅,又出佛入道,三教之师无不求教,得遇伍守阳传其修道秘旨,豁然开朗,知慧命之道即我本来之灵物。遂追随伍守阳,共创伍柳派。

伍柳派丹法力主清静修持,仙佛合宗。对于阴阳修炼只字不提,主张用先天,忌用后天,强调“一点真阳”之先天祖炁的炼养,认为外药与内药本原于先天祖炁。所谓外药,指“祖炁从身生时,虽隐藏于丹田,却有向外发生之时,即取此发生于外者,复返还于内,是以虽从内生,却从外来,故谓之外药”见伍守阳《天仙正理直指·药物直论》。。所谓内药,是指采外药炼就还丹大药,“全不著于外,只动于发生之地,因其不离于内,故谓内药”同上。。外药为生而后采,内药为采而后生,“实止此一炁而已”同上。同时他还认为“鼎炉”并非男女,鼎为丹田之形,内炉指丹田中之气,他说:“是炁也,神也,仙道之所以为双修性命者也。且谓今也以二炁为论,所以人生仙佛之理也。”同上。总之,伍柳派以仙道为宗,又参佛法为用;既证论《黄庭经》《胎息经》《坐忘论》,又征引《楞严经》《大般若经》《华严经》,仙佛合为一体,说理浅显,指点明白,在全国影响很大。

伍柳派的经典主要有:伍守阳的《天仙正理直论》《仙佛合宗语录》等;柳华阳的《慧命经》《金仙证论》等。

三丰派也叫隐仙派,其创始人为明、清之际的道教真人张三丰,因张三丰的道行和其内丹思想的深刻影响,隐仙派远播海内外。

张三丰为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人。因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祖籍江西鹰谭龙虎山,自称天师后裔。其丰姿魁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蓑一衲,一餐能食升米,或数日千里。善于嬉谐,旁若无人。曾居武当山,修缮五龙、南岩、紫霄诸宫,明太祖闻其名,遣使觅之不得。后居陕西宝鸡金台观,曾死而复活,道徒称“阳神出游”。遂游四川青城、鹤鸣山,寻访仙道。最后又回武当山,隐显莫测,明成祖朱棣多次派人寻访,均不见踪迹。见《明史·方伎传》。

三丰派的丹经著作很多,清人李西月辑成《张三丰全集》,主要经典有《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等。

千峰派由清末千峰老人赵避尘所创,为道教内丹流派。尘,道号顺一子,北京昌平阳坊镇人,晚年号千峰老人。生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光绪初年时得便血之病,遂随母入千峰山桃园观(今西山桃园观),拜刘明瑞道长为师,尽得南派丹法真传。后又于光绪二十一年三月(1895年4月)到金山寺拜了然、了空禅师,学得柳华阳丹法真诀,到民国九年(1920)时开始收徒,传授丹法。其中弟子薛自元,字壬东,道号玄极子,奉天锦县人。自幼好玄术,二十一岁得赵避尘秘授师传。弟子赵潜虚,自幼好玄学,遍访名师数十年,此中研究过物质材料学、唯物哲学、唯心哲学、佛学、宋明理学、汉学、训诂学,最后转攻性命学,潜心研究老庄之学,颇多会心,认为这是“安身立命之学,终身受用之哉”见赵避尘《性命法诀明旨·序》。由此形成了千峰派,全称千峰先天派。

千峰派丹法为北宗清静功法,主讲性命之学,并吸收了佛教禅宗功夫,入手时要求先观两眉之间的祖窍,并看鼻准,方法简单,易于入手。此派丹法属龙门正宗,师传清晰,加之今天尚有传人,为当代学习道教内丹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道教历来讲究男女平等,认为妇女只要根据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同样可以修炼成仙。具体来讲,女丹分为七大派:第一,南岳魏夫人派。也叫存思派,以《黄庭经》为宗。强调存思身神,积气成真。第二,谌姆派。也叫外金丹派。由谌姆传许逊、吴猛。奉许逊《石函记》、吴猛《铜符铁券文》为经典,传天元神丹之烧炼服食,兼以符修炼。第三,中条山老姆派。也叫剑术派。以剑术修炼成道,分“法剑”和“道剑”。第四,谢仙姑派。仙姑名谢自然,身为童女时即修道,所以又叫童女派。童女尚未行经,身中元气自然充满,可以不必筑基,可直接从辟谷、休粮、服气、安神、静坐入手,以清静无为法得道,有《太清中黄真经》专讲此道。第五,曹真人派。曹真人即曹文逸,她以清心寡欲,神不外驰,专气致柔,元和内运为宗旨,奉《灵源大道歌》为主经。第六,元君派。也叫清静派。元君为孙不二,也叫清静散人。传太阴炼形之法,从斩赤龙入手,有《孙不二元君法语》《坤道功夫次第诗》等专讲此法。第七,女子双修派。分上、中、下三乘,上乘有双修双成之诀,中乘有采阳补阴之术,下乘有养阴驻颜之方。

由于女丹比较繁杂,加之长期的封建社会的思想束缚,妇女修炼比男子要困难得多,曾有许多有志于修炼的妇女误入歧途,如“有笼统乾坤,不知与男丹有别者;有皈依玄门,以男子脐下一寸三分中之气穴,误指为女子玄关者;有不知女子修行,以斩赤龙为急务者;有自高自恃,不求明师口诀,妄斩赤龙者;有执著玄关,积气成疾,反以致死者;有斩赤龙后不知男丹火候,功夫,次序者;有气字未化,忧成包块,尤想成仙者;有误信三姑六婆,降仙,扛神,走阴,观花,观水之说,颠风失性,或诱出淫室者;有暗引良女作人炉鼎,已作黄婆,因而自败名节者;有良女为御女家所惑,甘作炉鼎,以求成仙,继而败名节者”见清贺龙骧《女丹合编·序》。可见妇女修炼与男子相比更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北派

北派亦称北宗,尊王玄甫为一祖,钟离权为二祖,吕洞宾为三祖,刘海蟾为四祖,王重阳为五祖,俗称“北五祖”,为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派别。

刘海蟾姓刘名操字宗成,号海蟾子,又字昭远。五代燕山(今北京西南宛平)人。在辽应举,中甲科进士,事五代燕主刘守光,官至丞相。平素好性命之学,崇尚黄老之道。相传一日一道士拜谒,自称正阳子,海蟾师之以宾礼,问其姓名,默而不答。向海蟾索要十枚铜钱和十只鸡蛋,间而相垒而不坠。海蟾惊呼曰:“危坠!”道人即笑曰:“相公地位比这更危险!”

说完,弃鸡卵、铜钱于地,长笑而去。海蟾忽然开悟,于是散家财,辞官职,离妻别子,易道服,远游秦川。他常往来于华山与终南山之间,复遇正阳子授以丹诀,后得道仙去。曾有歌曰:“醉骑白驴来,倒提铜尾柄;引具碧眼奴,担个独胡瘿;自忘尘世事,家住葛洪井;不读黄庭经,岂烧龙虎鼎;独立都市中,不受俗人请;欲携霹雳琴,去上昆仑顶;吴牛卖十角,溪田耕半顷;种黍酿白醪,便是神仙境;醉卧古松荫,闲立白云巅;要去即便去,直入秋霞彩。”后以道授董凝阳、张宗阳,乃遁迹于终南、太华之间,不知所终。道教全真道尊其为北五祖之一。元世祖封其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元武宗加封为“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

在山东文登、宁海、莱州等地传道立会期间,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故“凡立会必以三教名之”,“劝人诵《道德经》《般若心经》及《孝经》”等,大定八年(1168年)八月迁居文登姜实庵,九月居县北苏翁庵,次年(1169年)四月创立“三教金莲会”,五月创“三教七宝会”于文登,“三教三光会”于福川,“三教玉华会”于登州(今山东蓬莱),“三教平等会”于莱州(今山东掖县)等,广收弟子,大力发展全真道。

金大定十年(1170年)一月在大梁(今河北开封)羽化登仙。著有《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重阳立教十五论》等。

王重阳一生致力于道教及其内丹修炼的发展,首创道教全真派,广招门徒,著名者有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世称“北七真”。“北七真”又分别创立遇仙、南无、随山、龙门、嵛山、华山、清静七派,极大地弘扬了全真教,在道教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丘处机提倡道、儒、释三教平等。著有《摄生消息论》《大丹直指》《銵溪集》《玄风庆会录》《鸣道集》等。

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丘处机羽化登仙于北京,其遗壳葬于白云观的处顺堂(今白云观的邱祖殿),四方弟子来会者达万余人。元世祖至元(1264—1295年)六年(1269年)追赠为“长春主道演教真人”,元武宗加封为“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清乾隆皇帝赞其曰:“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止知济世有奇功。”

马钰名从义字宜甫,后更名为钰,字玄宝,小字山侗,号丹阳子,人称“马丹阳”、“丹阳真人”。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其母孕时梦见麻姑赐丹一粒而吞之,觉而分娩,时金太宗天会(1123—1135年)元年(1123年)五月二十日子时。生时体有火色,七日方消,手握双拳,百日乃舒。自幼诵读儒经,年弱冠而能歌赋。然不溺功名,尤喜针灸疗法。父甚爱之,让其看管家中库存的财物。丹阳常施之以济人而无私心,得“轻财好施”之名。同时,对道家思想亦颇感兴趣,儿时就能诵乘云驾鹤之语,梦从道士登天;及长,亦愿学长生不老之术,喜诗好酒,怡然自乐而不屑于世务。曾自赋云:“抱元守一是功夫,懒汉如今一也无,终日衔杯畅神思,醉中却有哪人扶。”乡人皆不解其意。金大定七年(1167年)七月,王重阳自终南山来宁海传播全真道,见面一句:“终南不远三千里,特来扶醉人,宿缘仙契有知己之寻耳。”令丹阳大吃一惊,遂拉妻子孙不二拜于王重阳足下,以王重阳为师,出家资为其筑庵,名曰“全真庵”,从此,入道者皆称“全真道士”,全真道正式建立。

其著述有《洞玄金玉集》《丹阳神光灿》《渐悟集》,及其弟子王颐中收集编辑的《丹阳真人语录》等书。因其对后世的影响,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封其为“丹阳抱一无为真人”,武宗加封为“丹阳抱一无为善化真君”。世称“丹阳真人”。

谭玉,字伯玉,金代宁海(今山东牟平)人。生于金太宗天会元年(1123年)三月一日。生即仙骨附身,六岁坠井中而浮于水上,后卧于海水中而神情自若。既入学,聪慧敏捷,同龄之人莫能及之。十岁即能赋诗,一日诗兴大发,手指葡萄架,颂曰:“一朝行上青龙架,见者人人仰面看。”略见其志向远大。于世倜傥不事边幅,以孝义著称。其为学,于经史百家无不涉躐,尤功于书法。因醉卧风雪中而受风痹,瘫卧于榻,四处求医,毫不见效,遂于室中求于北斗,忽大梦一场,顿悟一心奉道,才是正果,于是决心向道。适逢王重阳自终南山来宁海传教,时为大定七年(1167年)七月,王重阳居于马丹阳为其修建的“全真庵”中。谭玉闻讯后,即拄杖求谒,祈求治疗仙方。重阳终日闭门不见,谭玉只得苦守门外,昼夜不移,据说门忽自开,重阳大喜,说是“仙缘”所契,乃召之留宿庵中,夜同衾共寝,重阳令之展抱其足。倾刻,谭玉顿觉周身流汗;如卧蒸笼,比及拂晓,下床视之,旧病痊愈。遂求重阳收其为弟子,终身侍奉于左右。重阳欣然允之,授之以四字秘诀,赐法名曰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

金大定八年(1168年),处端弃家别妻,开始了他的云游生涯。隐居昆嵛,居延真(道观),抵汴梁(今河南开封),宿王氏旅舍。大定十年(1170年)王重阳羽化于汴梁,处端与马丹阳守孝三年。十四年(1174年)后,隐遁于河南伊洛间,承师志,弘全真教义,精心布道,一进名振京洛。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马丹阳飞升后,掌教于全真道。与其徒努力修行,共振道业,继承并发展了全真教思想,形成全真教中的“南无派”,拥有杨理信、胡宗玄、马微善、刘至洞、周妙超、陈仙后、朱立刚、许去乾等一大批传人。

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皇帝召见,问之以养生延命之理,答曰:“惜精全神,修身之要;端拱无为,治天下之本。”世宗甚喜,令其居天长观(今北京白云观)。越明年,乞还山东。不久因世宗念之,又回至京师,居世宗赐建的修真观。特为世宗主万春节(世宗生日)醮事。金章宗承安(1196—1201年)三年(1198年),召其见于殿,问以养生延寿之秘诀,答曰:“无为、清静、少私、寡欲。”又问以性命之奥,以“心运气,是皆无为自然斡旋造化玄元至道不为而成者”作答。再问治国及边境之事,皆适章宗之意。章宗甚异之,遂曰:“先生凡有所问,而必知之,何也”玉阳释曰:“镜明犹能鉴万物,而况天地之鉴,无幽不烛,保物可得而逃。所谓天地之鉴,自己灵明之妙也。”章宗感而慨之曰:“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嗜欲将至,其兆必先,先生之谓也。”次年(1199年),乞还乡养母,章宗特赐之“体玄大师”。玉阳竭力宣扬全真玄风,常与太宗、将军、巡检、县令、押司等文武官员,以及各阶层人士匮赠互答,凡劝人,皆以归玄修道,出家修仙为之诫。玉阳创全真道“嵛山派”。平生乐于著述,有《云光集》《清真集》《显异集》等行于世。

金宣宗兴定(1217—1222年)元年(1217年)四月二十三日,玉阳羽化升仙于天宝观。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追封为“玉阳体玄广度真人”,元武宗加封为“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君”。

其创立的新道派称为华山派。著作颇丰,有《三教入易论》《示教直言》《心经解》《救苦经解》《周易参同契简要释义》《太易图》等,今见《道藏》中的《太古集》录有《周易参同契简要释义》《周易象图》《金丹诗》等。

金崇庆(1212—1213年)元年(1212年)腊月三十日,大通羽化升仙于先天观,行世七十三载,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追赐为“广宁通玄太古真人”,元武宗加封为“广宁通玄妙极太古真君”,世称“广宁真人”。

孙不二名富春。金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其父为宁海富豪孙忠翊,母夜梦七鹤舞于庭,一鹤飞入怀中而有孕。宋徽宗宣和(1119—1126年)元年(1119年),即金太祖天辅(1117—1123年)三年(1119年)正月五日生。生而柔淑,真懿之态,挺乎自然。自幼聪颖,及长,贯通礼法。略涉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说。喜染墨,好吟咏。其父恋马钰(马丹阳)有真仙之体,遂嫁之。生三子,曰庭珍、庭端、庭皀。金大定七年(1167年)七月,王重阳抵达宁海,筑全真庵于南园,不二与其父及马丹阳终日侍于左右,渐悟分梨十化之奥,遂师从王重阳潜心修道。重阳遂赠以法名“不二”,号“清静散人”。授以天符灵秘诀。大定九年(1169年)冬,马、谭、刘、丘随王重阳西游汴梁(今河南开封)等地。不久,王重阳羽化登仙,大定十二年壬辰(1172年)马、谭、刘、丘负柩归终南刘蒋村,不二闻之,迤逦西迈,穿云度月,卧霜眼雪,毫不叫苦,所及之处皆大力宣传全真教思想。大定十五年(1175年)夏,抵京兆赵蓬莱宅中,得与丹阳相见,同契玄机。后出关游洛阳,居凤仙姑洞,广招门徒,弟子如云,遂开创了道教全真道之清静派。

其著有《孙不二元君法语》、《孙不二元君传述丹道秘书》等。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不二沐浴更衣后,跌坐而化,时彩云浮空,仙乐缭绕,香风散漫,瑞气氤氲。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追赠为“清静渊真顺德真人”,元武宗加封为“清静渊真玄虚顺化元君”。可以看出北派与南派不同的是,北宗以性为主,先性后命,始终强调明心见性为首务。同时为了达到斩断情欲,与天为徒的目的,要求修炼者苦己修行,出家修炼。在具体修炼方法上,则主张清修丹法,有顿悟和渐修之分,这都是南派所没有的思想和方法,从而形成了与南派相对应的内丹派别。

第二篇斋心

尊道贵德

清静寡欲

净明全真

积功累德

性命双修

道法自然

和光同尘

我命由我

男女皆修

返本还原

法梯航

啬宝精气

形神相依

实证实修

道教认为男女都可以修炼,都可以修证道果。在道教神仙中不但有男仙,而且有女仙,并且还有专门记载女仙仙迹的道经——《墉城集仙录》。足见道教主张,大道面前,人人平等。并且道教认为女子修炼,一般要比男子快。这是从命理和性理的角度上来看的,从命理上讲,女子心宫(性)与丹田(命)的距离比男子近;从性理上讲,“男动女静”。所以道经常讲“男子修行十年可成,女子修行三年可成”“男子伏气三年,女子一年可伏”,就是这个理由。然而事实上什么东西都不是千篇一律的,由于后天人的身体素质、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修炼成功也不能以具体的时,间来论断,并不限定为十年或者三年。加之男子修炼和女子修炼入手功法亦不尽相同,略有差别。命功过关后,即表明男子已“降白虎”,女子已“斩娇龙”,往上的功夫,完全一样。得道成仙后,也有高下之分。

修道需循序渐进,脚踏实地,实修实证,一步一个脚印,虔诚地修,认真地炼,这样才能修得长生成仙。否则“欲速而不达。”《天隐子·渐门》:“易有渐卦,道有渐门。人之修真达性,不能顿悟,必渐而进之,安而行之。”意思是说:《周易》六十四卦中有渐卦,道教修炼中有渐门;修道之人修炼大道,不要追求立即领悟,必须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根据所遇到的实际情况与印证,最终取得修炼成功。

钟吕派的筑基方法

南派的筑基方法

北派的筑基方法

东派的筑基方法

西派的筑基方法

中派的筑基方法

三丰派的筑基方法

伍柳派的筑基方法

千峰派的筑基方法

女丹派的筑基方法

引论

第一章钟吕派的筑基方法

第二章南派的筑基方法

第三章北派的筑基方法

北派功夫主张清修,强调清静不二法门,因而其筑基方法亦在“虚无”二字。打坐之时,“忘情忘形,委志虚无,一念不生,静中至寂”,自然“天光自发,不内不外之间,若有一物或明或隐,乃玄珠成象。”见王重阳《五篇灵文》。北派功法认为,神依形生,一点先天在人身中,个个不无,人人本有,只因世人迷真顺情,情境既熟爱河,流浪欲海波深,如有觉悟之人,得遇真师指点先天一炁,便会“药从外来,依形而生”。修炼之人,若能“委志虚无,寂然常照,身心无为,而神炁自然有所为,犹天地无为,而万物自然化育”。这是因为:“静极之时,神抱于气,气结精凝,结成一粒金丹,永在丹田之内”。简单地讲,北派的筑基功夫不采取内观、存想、闭息、导引等任何方法,只在于一个“静”,认为“静极生动”,自然会进入炼精化炁阶段。

第四章东派的筑方法

东派的筑基方法用先天无极图来形容,称“五行不到,父母未生,真空本体,清静圆明”。看来东派筑基强调的是清静澄神,认为“先天混元真乙之炁为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根,方其未有动机,故溟滓无光,声臭俱泯,谓之无极。在人则至静无感,寂然不动者当之。而佛氏所谓真空,儒者所谓未发,亦不外是。《老子》云:常无欲,以观其妙。《易·系辞》云: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圆觉经》云:惟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竟究成就,不起于坐便入涅般。三教圣人同一宗旨,但作用不同,故有三者之别耳”见陆西星《金丹大旨图》。。这就是三教圣人在入手时都强调洗心入静,摒除凡世的一切欲望与烦恼,从而达到一个混沌无我的状态,以至静而生动,动而产元炁。

第五章西派的筑基方法

第六章中派的筑基方法

第七章三丰派的筑基方法

何谓穷理,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一面穷理,一面尽性,乃有不坏之形躯,以图不死之妙。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可成。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诀曰:“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阿一阿鼎内剪。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闭目观心守本命,清净无为是根源。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黄婆期间为媒妁,婴儿姹女两团圆。美不尽,寻谁言?浑身上下气冲天。这个消息谁知道?哑子做梦不能言。”

第八章伍柳派的筑基方法

第九章千峰派的筑基方法

插入《性命法诀明指》图。第十章女丹派的筑基方法

西派炼精化炁之方法

西派称炼精化炁为后天,认为:阴跷之气,生人之根,乍动为元精;学人敲竹唤来,入于内鼎,自然炼精化炁而开关窍;此炁冲五脏,薰百骸,萦绕脉络,乃归丹田。此时凝神调息,静候动机。机动簌鸣,一缕直上,是为后天中之先天。采之以剑,调之以琴,运之以河车,封之于黄庭,此即玉液炼己之功。

钟吕派炼精化炁之方法

钟吕派称炼精化炁为炼形成气。认为:精中可以生气,而气在中丹。精由肾生,实则气由肾生。钟离权说:“肾中生气,气中有真一之水,使水复还于下丹,则精养灵根,气自生矣。”气生后,气液就会运行,“周而复始,自子至午,阴阳当生;自卯至酉,阴阳当停。凡一昼一夜,复还玉丹,循环一次,曰小还丹。”同上。修炼之人,就是从中采药,进水以成下丹。进一步讲,就是以“肾气交心气,气中藏真一之水负载正阳之气,以气交水为胞胎,状同黍米,温养无亏。始也即阴留阳,次以用阳炼阴。气变为精,精变为汞,汞变为砂,砂变为金丹。金丹既就,真气自生,炼气成神而得超脱。化火龙而出昏衢,骖玄鹤而入蓬岛。”见《钟吕传道集·论铅汞》。这就是说使肾气上升,心气下降,于下丹田中交媾,进而使肾气中的真一之水运载心气中的正阳之气,二者合而为胞胎,起初的形状就像黍米一样,温养一百日后,通过子午周天火候功夫,便会阴尽阳纯,抚养状大而成金丹,接下来就可以炼之成神。

三丰派炼精化炁之方法

三丰派认为炼精化炁需要百日、或者百余日,使精神益长,真气渐充,温温火候,血水有余,自然坎离交媾,乾坤会合,神融气畅。一霎那间,真气混合,自然有一阵回风上冲百脉,是为河车真动。中间若有一点灵光,觉在丹田,是为水底玄珠,土内黄芽。尔时一阳来复,恍如红日初升,照于沧海之内,如雾如烟,若隐若见,则铅火生出。其下手仍是坐下闭目存神,使心静息调,这是炼精化炁之功。具体方法采用七返九还之法,下手兴功,先将上窍阳里真阴入内金鼎气海之中,与下窍真阳配合。阳里真阴即是自家元神,属三魂;下窍真阳即是身中元气,属七魄。其先后二气一合,则坎离自交,魂魄混合,神气凝结,胎息自定。每日如同夫妇交情美快,切不可着他,水火自然既济,发运四肢,如外火之生,焰焰相似。只要水火均平,此是小周天火候。调和熏蒸,喉息倒回元海,则外阳自然入内,真火自然上冲。浑身苏软,美快无穷。腹内如活龙动转升降,一日有数十样变化。婴儿姹女,自然成合,这是采阴补阳一节,修炼玉液还丹。

这样炼之百日,玄关自开,婴儿显相,龟蛇出现,自然蟠绕。学者到此地位,口中才干得外汞。炼之六月,体似银膏,血化白浆,浑身香气袭人,口中出气成云,此是灵丹成熟,一块干汞。有服之永不死矣。亦能治死人返活。

此中最关键是“身不动,曰炼精。炼精则虎啸,元神凝固”。有诀说:“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现出莲。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也就是说静极生动,一阳来复,元精化为元炁,元炁透过尾闾、夹脊、玉枕直上泥丸,降下重楼入于下丹田,肾水与心火相交媾,在下丹田结成金丹,此时要排除各咱欲望,意守丹田。

千峰派炼精化炁之方法

千峰派认为炼精为下手,其实是一个生精、化精、走精、炼精的过程。关键在于首先要开通八脉。有诀说:“前通任脉后通肾,横通带脉中通冲。下通阳关上通心,上前通脐后通肾。”此诀说的是精炁的运行规律,这个规律为:一吸由生死窍后督脉上顶,与任脉接连;二呼由前任脉降至生死窍。三吸由生死窍上带脉,分开双至后腰眼,双上两背尖定住;四呼由两尖背双走两肘外,为阳腧,走中指至两手心定住。五吸由两手心阴腧脉双回至两胸前定住;六呼由两胸前双降至带脉归一处,回生死窍。七吸由由生死窍上升至心下二寸定住,为冲脉,不可过心;八呼由心下降至生死窍,双走两腿外,为阳蹻,至涌泉穴定住。九吸由涌泉穴回两腿内,为阴蹻,双上至真炁;十呼由真炁穴降至生死窍定。初学之人,一开始参禅打坐,腰腿不能运动,四肢百脉易于壅塞,气血不通。何处血脉不畅流,即感麻木痛苦。此诀专为血液流通,两手脚麻木立即消失。

开通八脉有通精八脉,有通气八脉。

通精八脉:人身中八脉之总根为生死窍,后通尾闾,上夹脊,至玉枕,进脑髓,入泥丸宫为督脉。自大脑中心之髓管下行一管,名曰玄膺穴。穴内有一小岔,通上腭骨,真炁易由此漏。下对气嗓管,名曰十二重楼。过肺脏动脉管,下通右心血房,至膈膜下肝根之管,名为绛宫。在心下一寸二分,周围有碎脂油环绕,下至炁穴,再下至睾丸宫,回至生死窍为任脉。又为督脉在脊外,而任脉止于上下唇者,此是俗医之妄论,安知仙家所言任督的道理、金丹神炁的妙处?赵壁尘曾亲自行守千余次,以为证验。

开通八脉后,就要行生精、化精、走精、炼精的功法。

生精之法,年迈之人已过六十四者,通身属阴,不能生精,可按筑基接气法炼之。化精之法,由尾闾往上升,过夹脊,经玉枕,到泥丸,再降下,由玄膺过重楼,到绛宫,真炁穴,名为一周天,如此数次。走精之法,两手点住龙虎二穴,定住,以舌接管脉中心,二目由左上视,以巽风真意吸提呼降。升泥丸宫,降生死窍。数度后,其阳升,精自然缩回,夜内不能遗泄。炼精,即进阳火退阴符法,则阳精皆化为元炁。

上述功夫完成后,即可以采外药。有诀曰:“采外药有形无相,督脉开舌接任督。巽风坤火阖辟转,六候橐龠转昆仑。”这个外药其实即是元精,精顺生者,是元精能生人。逆回者,是元炁能生丹。正在中间颠倒颠。可不是采空气,炼的是真阳之精。将身补足,可延年益炁,才合卫生之道。修炼之人以身为国,以精为民,精来动摇,谓之民安。神之充足,谓之国富。以求丹为战敌,必如此然后可以战胜,而得先天之炁。如果身不动则精固水可朝元,心不动气固火可朝元,真性寂魂藏木可朝元,妄情忘魄伏金可朝元,四大安和意定土可朝元,这就是五气朝元皆至于顶。

外药不仅要采,而且要调,精若不调,则元炁不生,何时能采小药,补还后天亏欠之精?及至调到药神知,精炁要撞出之时,身微斜卧,中指点住生死窍,精来多少,收回多少度。该精正在生死窍中分开,顺出阳关是阳精,能生人。逆回督脉是元炁,能作丹。人身内有精则生,人身内无精则死,所以精者即是养性命之根源。

外文武火功夫行毕,即要行起火、引火、止火、火逼行火、凝火、入火、降火、离火、心火等功夫。

起火,使鼻内吸呼一起一伏,采小药是一升一降为巽风。缘鼻内一吸气,曰进,心意由生死窍一生。鼻内一呼出之气,曰升,心意由顶,降到生死窍,即转**止两念耳。吸呼之气火,本自有形而用之无形,若着意用之,则长邪火。似有似无,乃是二气之妙用,药自回也。一起一伏者,又名小阖辟、无孔笛、颠倒两头吹。因无念而真阳自举,鼻,人心意气由生死窍一吸,气升到真炁穴。又一呼,气由绛宫降真炁穴。

引火,鼻内吸呼气一升降,心意一上一下。微转动**,以数记之。由一记十,由十记百。摄心在数,务令意念不散不乱,心息相依而同行,此是锁心猿、拴意马之法。虚极静笃,然后命根自动。因其自动,可以采小药,此谓引火。止火,精管内肾足满,当不行吸呼之气。是金光二现之时,采药不行吸呼。采药不行吸呼之气,是谓止火。

火逼行火,此是采药吸呼之名,为巽风,将精炁摄归炉内,是为摄精吸呼。摄精吸呼,为火逼行火。精、炁、神之火,由子至卯到午止住,为进阳火;由午起至酉到子为退阴符。此行住起为四正,卯酉沐浴全在内。子卯午酉转一回,时阳退阴、阖辟、橐龠、六候、采取、烹炼全在其内,是一刻之功法。

凝火,是凝神入于炁穴也。

入火,入者,进也,阳火也,进阳火也。

降火,退阴符也。

离火,离中真火,心神一动,真阳无念举,此时不能下手采药,因炁不足,药太嫩。

心火,动念邪火,因心动而起。

以上各火,分辩后运用得当能化元精而助元炁。

元精化为元炁后,即要运火、取火、提火、坎火、坤火、水中火、炉中火,以补足精炁。

运火,真精炁动时,用巽风橐龠,阖辟六候,进阳退阴,运动真火,由尾闾关经夹脊关至玉枕关,此是一吸之功,三关即开。又一呼,由祖窍内经绛宫至真炁穴,此是一呼之功。即一升一降,运动真火,此为运火,非吸空气,总得精炁发动,精要出来之时,外面有形无相,内里精炁自然上升下降。

取火,自己取真精炁。药是火,火是药。

提火,取火之后,火要发生,将真火提升从后三关至泥丸,复下降,经绛宫到炁穴,内用无念之真意,提升下降一周天。

坎火,即真炁,真炁一动,由心下一寸二分为橐管即是肝根冲至脐下一寸三分,下通阳关。炁发则为橐龠,不发即为坎离。此是发生,送精真炁由肝根经过龠管至阳关下至生死窍,为坎火。

坤火,坤者,丹田也,又名炉;火是元炁。运用坎火,往下行以通督脉。用巽风吸呼之气催逼元精,使精成药,即载精上升。此时阳得则阴不聚,必须使真炁而驭肾中之精为火,此为阴阳合和,由坤位升到乾位,此火为坤火。

水中火,精炁在窍内为火,出窍为水,下手采药使炁在窍内曰真炁穴,又曰丹田。发真炁之室下通内肾管曰龙宫,其精属水。水性沉,向下流;火性浮,向上升。若使水向上,火向下,火入于水中,即水中火。炉中火,以形言之,神炁动在丹田曰炉,神炁上升于顶曰鼎。无神炁无炉鼎可言。

以上七火为精炁补足之法。精炁补足之后,就可以行采内药,行大周天功夫。

女丹派炼精化炁之方法

这中间为什么要使用按摩手法呢其目的有二种,其一以通气机,则经络流畅。其二以炼精津液,不使液滞化痰,而液乃化血。那为什么又要以以静存为宗旨呢其义亦有二,其一君安臣庶,则神清不飞。其二静则慧生,不为欲搅,而命得保固。

修炼至此,气机即会舒展,志意净寂。加之以充和,继之以贞白。日计不足,月计有余。踵而事之,一旦证夫身等虚空,三田一贯,惟觉肢肢节节,窍窍光明,身外有身。如果能踵事不退,神足气充,念不外驰,则神不逐念。血生必旺,真阴亦足,气精自有弥天塞地的局面与境界。然成逐念腾飞,便坠二乘,丹书所谓阴神出壳是也。

THE END
1.缘主反馈新老缘主补单 时间:2024-03-01 16:35:13 曾** 0 24年一家4口都犯太岁 ,请老师指点后 ,年前申请了化太岁法事 ,回来家的路上都顺利平安 ,孩子也没有因为奔波生病 ,感谢祖师爷保佑 !福生无量天尊! 2024龙年化太岁 时间:2024-03-01 16:34:57 陈http://wdxxt.com/Xin/Index/fankui/id/
2.归元寺144签修道尊者解签归元寺的修道尊者解签是一种古老的卜卦方式,通过解读签文来解答人们的疑惑和困惑。如果你抽到的是第144签,那么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释和建议: 这个签文可能意味着你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不要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保持自己的修行和追求。同时,你也需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过于自信或者骄傲自满。这个签文也https://news.yiche.com/baike/4624734.html
3.阅微草堂笔记卷七·如是我闻一白话译文夫异乡丐妇,踽踽独行,猝遇三健男子,执缚于树,肆行淫毒;除骂贼求死,别无他术。其啮齿受玷,由力不敌,非节之不固也。司谳者诃责无已。不亦冤乎?公状貌似儒者,当必明理,乞为白之。”梦中欲询其里居,霍然已醒。后问阜城士大夫,无知其事者;问诸老吏,亦不得其案牍。盖当时不以为烈妇,湮没久矣。 https://m.douban.com/note/708592282
4.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一至九–大道探幽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之三竟 仙鉴编例 一、首列三清上帝,五老高真,自为五卷。并用引经为据,举其大纲,以示敬天尊主之象,名曰《通鉴外纪》。其《体道通鉴》始自上古三皇,下逮宋末,其得道仙真事迩乃搜之掌书,考之经史,订之仙传而成。.问或芟繁摭要,不敢私自加入二黄,庶可示信於后,亦窃比述而不作之http://www.humaniverse.net/dao/%E5%8E%86%E4%B8%96%E7%9C%9F%E4%BB%99%E4%BD%93%E9%81%93%E9%80%9A%E9%89%B4/
5.梦见活着的道士去地狱爱问知识人男人梦见活着的道士去地狱,预示你可以稍微化解僵局,慢慢沟通,婚姻就会成功。不同时间段梦见活着的道士去https://iask.sina.com.cn/b/new9Eta64J9e1b.html
6.梦见道士跟我说话梦见道士跟我说话,预示着近期会很平静地度过,工作中所有困惑都会有人替你解答,此外人际方面,有机会遇到许久未见的朋友,对方会给你带来新的体验,建议你们好好叙叙旧,能够促进彼此的感情。 怀孕的人梦道士跟我说话 预示生女,忌动土,预防流产。 出行的人梦道士跟我说话 https://m.1212.com/jm/renwu/34246.html
7.梦见道士红布是什么预兆意思梦见道士红布,说明你的健康,腿还是很脆弱的。东南有财运,灰色是好运颜色,吉利在西北。此外,若多次梦到,预示你们的新婚生活将充满激情、浪漫和精彩。 女人梦见道士红布,预示你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会有麻烦事发生。 男人梦见道士红布,预示近期要多注意身体的伤害,外出要注意安全,避开车辆。 https://m.jiemeng.tw/n/2678239/
8.卷十七姑妄听之三至期,道士登座,众拜讫。道士问:“尔辈何求?”曰:“求仙。”问:“求仙何以求诸我?”曰:“如是灵异,非真仙而何?”道士轩渠良久,曰:“此术也,非道也。夫道者冲漠自然,与元气为一,乌有如是种种哉!盖三教之放失久矣。儒之本旨,明体达用而已,文章记诵,非也,谈天说性,亦非也;佛之本旨,无生无灭https://ywct.5000yan.com/25559.html
9.一个以道为事者的闲言碎语涵真子祁至峰初看此篇,但觉平常,久读以后,始见其妙处。世间聋盲之辈,不读《老》《庄》《关》《列》文,不曾见诸祖师教言,更不识性命双修、命不离性、性不离命之道,每言道家心性欠功夫,必当求诸阿三处。殊不识祖师妙旨,更不曾梦见大道。此篇文字浅显易见,学道修行当详看细读,可与《清静经》合参。http://www.homeinmists.com/truewords2.html
10.金莲仙史潘昶.pdf帝闻其名,召主太乙宫,出入禁 中。惟谈道德,不言事务。后见朝政日紊,遂辞去,游武 陵,于崔婆饮酒,尸解去。后乡人复遇于扬州,因寄诗于崔 婆曰: 武陵溪畔崔婆酒,天上应无地下有, 道士南来饮一斗,醉卧白云深洞口。 戊戌改元重和,己亥改元宣和,改佛号谓“大觉金 仙”,改僧为“德士”。易衣服,伏本姓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214/8013042051002006.shtm
11.精华区文章阅读于心胸者,此道士之在官也。 《太清中经》云:慎无卖吾以求宝也,慎无传吾非其人也, 慎无闭吾绝其学也。传吾学者昌,闭塞吾学者,虽独行之,必 遇天殃。传吾道者,当法则天地、江河、淮海。法则天地者, 何等不生?何等不成?法则江河淮海者,何水不流?何川不行? 《西升经》云:欲者,凶害之根也;无者https://www.newsmth.net/bbsanc.php?path=/groups/literal.faq/Emprise/ziliao/lishi/yjqq/M.1060770870.T0
12.纪晓岚讲的600个因果故事(全本)李卫拜谢道士救命之恩。道士说:“刚才落江的人,是他命该如此,我不能救他。你是贵人,遇险得安,也是命中注定,我不能不救,有什么可谢的呢。” 李卫又拜谢道士说:“领受大师这番教训,我一生也就安于命运了。”道士说:“并非完全是这样。人一生的穷困通达应该安于天命,否则就会奔走竞争,排挤倾轧,什么事都做得http://www.sjxfw.net/show1.asp?id=366265
13.帝霸小说厌笔萧生帝霸全文免费阅读第739章 白云观主 第740章 遇袭 第741章 美女倾城 第742章 明夜雪 第743章 叶倾城的来历 第744章 药城 第745章 大会前奏 第746章 李七夜的准备 第747章 鬼手圣医 第748章 观致王府 第749章 观致王 第750章 毒伤 第751章 鬼沼蛭 第752章 医术无双 第753章 曹国药 第754章 白发药神 今天爆发三更,https://www.doupobook.cc/b/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