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8.09.08
作者常松木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与佛教、儒教并称中国三大宗教。道教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这句话说明:道教是真正植根于中华大地上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它虚融博大,积淀着从邈远的上古到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足迹。在这种文化轨迹的演变中,中华人文始祖之一的大禹也和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被道教尊奉为神灵,其走路的姿态“禹步”还被用为做法事的基本步型。大禹在中国羌族地区被奉为山川神主,成为了社神;在东部地区,随着道教的发展,大禹又被奉为三官之一的水官大帝。道教尊奉大禹,大禹和道教有很深的渊源,本文试就以下诸问题请教于方家。
一、大禹是道教的赫赫远祖
大禹,中国古代的治水英雄。上古时期,中国大地暴发了一场连续达几十年之久的大洪水,“浩浩怀山襄陵”,民不聊生,惨不忍睹。所谓“怀山”,就是说把高山环绕在大水的怀里;“襄陵”,是说淹没地面以至高原的丘陵地带。后来经过大禹的努力,开山浚川,才将洪水的灾患,变成全国的河渠水利。因此,大禹以其疏九州、平定水土的丰功伟绩为万民所敬仰,千古流芳,不但功在当时,而且德及万古,磅礴华夏,光耀史册。
另外,上古时期,部落酋长和巫师是一体的。著名学者陈梦家就认为“古之王即巫者”,禹乃“群巫之长”。著名学者高国藩也认为“夏禹王具有神与巫师的双重性格”、“显然是沟通鬼神的巫师”。因而,大禹在当时人们和后世道士眼中,不仅是一位带领人们治水的部落酋长,还是一位威望很高的巫师。大禹因治水成功,被民众奉为山川神主。《尚书·吕刑》载:“禹平水土,主名山川。”《国语·鲁语》云:“山川之灵,是以纲纪天下者,其守为神。”《国语·鲁语》中还说:禹能“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韦昭注:“山川之守,主为山川设者也。是以纪纲天下,谓名山大川,能兴云致雨,以利天下也。”正因为大禹被奉为山川神主,同时兼具巫师身份的他也被后世道士和巫师尊奉为祖师。
二、大禹是道教的重要神灵
生为圣贤,死为神仙。生前为人们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圣贤英雄,死后基本都被道教做为神灵祭祀。正如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道教协会常务副会长、长春观住持吴诚真大师所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伟大、文明的民族,中华文化渊远流长,而道教文化更是博大精深……道教的每一座神像都有一个动人神奇的故事,也是一种文化的展现,如道教尊奉为神仙的黄帝、神农、大禹、伏羲、老子、关神帝君等人、被世人崇拜、敬仰,让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去奋发向上,推动整个社会进步。”
在道教中,大禹先是作为社神而出现的。如前文所述,大禹是主山川之神的首领,即“主名山川”,山川鬼神之主便是社神。《史记·夏本纪》载:“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为山川神主。”《淮南子·汜论训》载:“禹劳天下而死为社,后稷作稼穑而死为稷。”《说文》云:“社,地主也。”因为山川都是附属于土地上的,所以社神也就是土地神。被奉为山川主神的大禹今天在四川仍被奉为川主神,又称为独雄大王。在今岷江上游古大禹部族活动地区,每年农历正月初四,要举行大规模的川主神的祭祀会,农历六月初六大禹的生日要祭祀大禹,六月二十四日的川主会还是该地区规模最大的庙会。
古代道徒就尊大禹为神。在《真灵位业图》中,禹居第三神阶中位之左,在“夏禹”二字下,有注云:“受钟山真人灵宝九迹法,治水有功。”在孙广《啸旨·序》编造的传授啸术的神仙谱系中,禹位列最末。后世道教多多尊奉大禹为三官。道教庙宇内基本上都建有三官殿,殿内供奉天官、地官、水官,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三位部落领袖尧、舜、禹。尧、舜、禹之所以被道教奉为三官大帝,是因为尧时敬天爱民,上有天相,以风调雨顺而被后人尊为天官;舜时民风高尚,地不生灾,故被尊为地官,后人常说“尧天舜日”,可见对他们二人敬仰之至;大禹继承父志,因势利导,治理了洪水灾害,故被尊为水官。
天、地、水三官三位一体,很能激发人们的想像力。道教为塑造永恒的崇拜偶像,以使三官信仰深深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就将他们塑造为有名有姓的人,并且知名度越高越好。于是,中华民族的三位人文始祖---尧、舜、禹成为最佳人选。尧帝资格最老,他观天象以定四时节气,以齐七政,与天的观念很相合,当为天官。舜帝巡游四方划分天下为十二州,以安百姓,教民勤于农牧,合于地之厚德,当为地官。而大禹平定洪水,功德无量,妇孺皆知,替代原来的水官更是顺理成章。《历代神仙通鉴》谓:“天官,尧也;地官,舜也;水官,禹也。”
同时,道教还用一种特殊的民俗方式来强化人们对三官的信仰,这种方式就是节日。道教著作《历代神仙通鉴》中把天地水三官诞生神话和三个重要民俗节日联系在一起。书中说到,元始天尊吸取天地间精华之气,在体内孕化成灵胎圣体。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尧帝降生。七月十五日,舜帝降生。十月十五日,大禹帝降生。他们三位的生日后来成为三个重要的民俗节日,即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这三元节至今还是最有影响的民俗节日之一,而现在一些庙宇内供奉三官的殿宇仍称作三元殿。另外,道教还进一步神化三官,称三官大帝是太极界之神。在玄黄判分,天地肇定后,乃有天官、地官、水官三帝出,而为治理天、地、水三界。考校天人功过,而司众生祸福之神。又称为上元、中元、下元三元也。南北朝时,天地水三官神和上中下三元神合二为一,乃以三官配为三元节。《魏书·释老志》云:“张道陵受道于于鹄鸣,因传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火行!斋祠跪拜,各成道法。有三元九府百二十官,一切诸神,咸所统摄。按三官大帝,设有九府,共部一百二十曹,计三元九府有三百六十应感天尊。”后来道教不断给三官上封号,并合称三元三品三官大帝。
道书认为:上元天官,为玄都元阳一品,居紫微宫中,部三十六曹。主宰众生善恶之籍,致诸仙升降之司,号曰:上元九气赐福天官,曜灵元阳大帝、紫微帝君,隶属玉清境。天官由青黄白三气结成,总主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中元地官,为青灵洞阳二品,居北都宫中,部四十二曹。主宰三界十方九地,掌理八极四维五岳,考众生祸福之机,核男女善恶之籍。号曰:中元七气赦罪地官,洞灵清虚大帝、青灵帝君,隶属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灵之气和极黄之精结成,总主五帝五岳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赦罪,故称地官赦罪。下元水官,为暘谷洞元三品,居青华宫中,部四十二曹。主管江河淮海水域万灵,掌死魂鬼神之籍,录众生功过之条。号曰:下元五气解厄水官,金灵洞阴大帝、暘谷帝君,隶属玉清境。水官由风泽之气和晨浩之精结成,总主水中诸大神仙。每逢十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消灾,故称水官解厄。
不仅道教崇奉三官,民间也非常崇拜三官、崇拜大禹,每个县基本都建有几座三官庙、禹王庙,或者庙内建有三官殿。而一些村庄名称就得自于三官庙,称三官庙村,如河南登封唐庄乡三官庙村。随着时代的变迁,老百姓供奉的三官略有变化,但三官之中总有大禹。如重庆荣昌禹王宫供奉的三官为黄帝、神农、大禹;河北张家口有一座庙三官大殿内则塑黄帝、句芒、大禹像;江苏吴县林屋山有座庙内供奉的三官则为玉帝、土地、大禹;山东潍坊禹王台三官庙则分别供奉着大禹、仙姑和神医胡老三。除了三官庙,禹王庙、禹王宫更是遍布全国,为表示对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崇敬,河南登封很多地方还建有水王庙来供奉大禹,不过多为尧、舜、禹、汤齐奉。太湖每年开捕节“祭湖”时,也要祭祀大禹。在台湾,人们对大禹也崇拜有加,很多庙宇内都有供奉,如台湾水仙宫则供奉五位水仙尊王,即治水有功的大禹、三闾太夫屈原、土木业祖师鲁班公、春秋战国之伍子胥、楚霸王项羽等。可见,大禹作为道教尊神得到了普遍信仰。
三、禹步是道士做法时的重要法术
禹步是道士在祷神仪礼中常用的一种步法动作,相传为夏禹所创,故称禹步。因其步法依北斗七星排列的位置而行步转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又称步罡踏斗、步罡、步天纲、步纲摄纪等。禹步自战国以来屡见于历代道书及小说笔记等各种文献,是春秋战国巫觋依据大禹传说而创造,是模拟禹偏枯“步不相过”的一种巫步,包含着禹铸鼎象物禁御百物的巫术意义。后来禹步这种形体动作被纳入道教法术系统,成为道教重要法术。
除道士、巫师做法事时用禹步外,傩舞艺人也采用这样的步法。
四、禹碑是道教符录的的源头
根据考古资料,现在还没有发现大禹时期的文字,但是传说大禹传说治水成功后,在天下名山曾勒铭记功。明洪武九年刊刻的陶宗仪《书史会要》载:“夏禹命九牧贡金铸造九鼎,象神奸,使民知备,故作象神鼎形,勒铭于天下名山大川曰钟鼎书。”有文献记载,中岳嵩山玉女峰、南岳衡山云密峰等都有大禹留下来的文字。明代傅梅《嵩书》载:“玉女峰北,上有神禹大篆七字,人莫能识。”可惜,笔者在玉女峰上没有发现一点蛛丝马迹。南岳衡山云密峰上有一通碑刻,人称禹王碑,因此峰别名为岣嵝峰而称为岣嵝碑,也有人称之为祝融峰铭。碑缘于大禹治水的故事,记载了大禹治水的经过。四川北川县尚有誓水柱,上有大禹离家出发治水时所发的治水誓言,字体和上述两地一样也为蝌蚪文。
岣嵝碑上的文字似王莽时的缪篆,也似道士的符篆。著名学者叶德辉在《语名》中说:“三代鼎彝,名山大川往往简出,刻石之文,传世盖少。《祝融峰铭》实为道家秘文。”民国时期朱剑心出版《金石学》时进一步指出,岣嵝碑可能与衡山道士有关,内容可能是“阳明朱虚洞天文”字。考古学家卫聚贡先生1942年在《巴蜀文化附图说明》中,经过与他收集并亲自摹拓的巴蜀器物上的文字比较,把岣嵝碑文归为巴蜀古文字,并认为可能是古圣先王大禹所作。大禹文化研究专家徐式文在论及岣嵝碑的历史价值时,认为岣嵝碑“不论是作为道家的秘文还是以秘文的方式去追念大禹,他都应该纪之有因与当之无愧”。
天下名山,僧道尽占。道教更把天下名山分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大禹治水成功后,在名山大川勒铭纪功。大禹出生于四川,治水于四川,大禹家居于河南登封,建都于河南登封,而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也曾在河南登封嵩山石洞修炼多年,后又至四川创立并传播五斗米道。道教创立伊始,即以三官手书等符录为人治病。中岳玉女峰上的神禹大篆、四川北川的誓水柱、南岳衡山的岣嵝碑上的文字,和道家符录上的符号一样,都非常神秘并且令人费解。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大禹、禹王碑、三官手书、道教符录,这中间一定会有某种必然的联系。中国道教其渊源之一就是蜀人的鬼道和江汉间的巫教,人类文明社会之初以神道设教的圣人、首领是当时最大的巫师。如前所述,道士们以大禹为道教的远祖,那么道士们仿岣嵝碑而作符录,也不是没有可能。因此,在这里,笔者大胆揣测,上述与大禹有关的碑刻其实就是道教符录的先河。
大禹和道家文化尚有许多可以探讨的论题,如大禹治水的有关故事和三官的神话故事,作为宗教的重要绘画素材就见之于不少庙宇的壁画,如《禹王锁蛟图》、《三官出巡图》就是明证。再者,道教故事里也保存了不少与大禹治水有关的宗教故事,如《玄中记》载:“哀公九年,越败吴夫差于夫椒,即此是也,又名洞庭山。吴大帝时,使人行二十余里而返,云上闻波浪声,有大蝙蝠如鸟,拂杀火穴中,高处照不见巅,左右多有道人马迹。禹治水过会稽,梦人衣玄纁,告治水法,在此山北钿函中,并不死方,禹得藏于包山石室。吴人得之不晓,问孔子云:‘王居殿,赤鸟衔集庭,此何文字?曰:此禹石函文也。”《五符》载:“林屋山,一名包山,在太湖中。下有洞,潜通五岳,号天后别宫。夏禹治水,平后,藏五符于此。吴王阖闾使灵威丈人入山,所得是也。”另外,浙江绍兴的禹王藏书故事更是不绝于书。
综上所述,大禹和道教文化渊源颇深,庙宇中供有禹王或尊为水官的大禹,道士们做法事时要走禹步,道教的符录和大禹也不无干系。大禹生前治水,造福百姓,身后又保佑百姓平安,不仅光耀历史,也是道教非常敬奉的神明。大禹被道士们顶礼膜拜,在教化人们的同时也在福佑着民众,神禹之名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