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皇帝朱元璋开国重臣刘伯温斩西北龙脉的传说老少皆知。在有关史书的传说中,记载着刘伯温与西北黄土高原陇右明珠——榆中兴隆山的许多神话故事。
兴隆山地处甘肃省省会兰州东45公里、榆中县西南6.8公里处。有兴龙、栖云两山峰,主峰有东西两峰组成,仙人峰、灵龟山皆系两峰支脉。两峰间为兴隆峡,有云龙卧桥横空飞架峡谷。其脉来自马衔山,枝连皋兰山,东结飞龙卧虎之势,西集瑞凤灵龟之象。相传此山以东1公里有座云盘山,那里曾经是轩辕黄帝羽化升天的地方。人们为了祭奠黄帝,决定在云盘山建道观,不料夜间有神狐将五色道旗衔至兴隆山,于是便易地而建。而栖云主峰建有混云阁、朝云观、雷袒殿阁;兴龙峰有二仙台、太白泉、大佛殿、喜松亭、滴泪亭等。山上曾有位道士说:“山有龙兴之状,此地必出真龙天子(皇帝),藏龙卧虎之地。”在兴龙山与栖云峰中间有座形似弥勒佛袒腹而坐的小山叫仙人峰,这里青松如云,苍翠欲滴,鸟飞蝉鸣,宛如一处仙境。相传很久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有一年,镇海仙童触犯了天规,玉皇大帝用仙仗把镇海仙童打下天宫,镇海仙童摔倒在地上,变成了一座大山,这就是仙人峰。龙王的两个太子听到,起来相劝,也变成了两座山峰,就是现在的兴龙山和栖云峰,将仙人峰团团围在当中。仙人峰是由神仙化成的,自然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成了风水宝地。
据有关史料记载:金代和元代时的榆中县,有一个身世显赫的女真族世家蒲察氏,先后出了五六个当过国公、将军之类的大官,其中金代的燕国公蒲察俊最有名。过了若干年,当朱元璋坐天下的时候,蒲察氏败落改为蒲氏。此后连个知县、把总之类的文武小官都没有了,只出了一个精通地理勘察风水的先生,便是蒲察俊后裔孙蒲察世禄。孙蒲察世禄为巩昌路都元帅,金兰会都元帅,阖州安抚使;曾孙蒲察谊,明代列为贡生,为榆中的贤达。
相传,在明初洪武年间,榆中县蒲家庄蒲阴阳,为了夺取江山,主宰天下,到全国各地察访风水宝地,曾汲取江南,踏遍西北,见很多地方虽然能取得江山社稷,但不能持久巩固,所以不停地选又不断地放弃。一日凌晨,他突然看见西面的兴隆峡谷紫气氤氲佛光普照,一束龙脉徐徐从兴隆山谷腾空而起,不禁大惊失色,此地必出帝王!尤其仙人峰背靠起伏的兴龙山,面对高耸的栖云峰,内含腾飞之势,外有登天之举,谷中清流沿着山际涓涓而去,宛如玉带,三山低头,五峰朝供,此处作为墓地,可取得江山并保住千秋万代。
他掐指一算,自己的大限已到,蒲阴阳当即进山,在兴隆山中盘亘数日,并在龙脉出没的地方为自己选中一块风水宝地,坐北朝南的仙人峰怀中埋下一枚麻钱(古币),将来帝王必出自蒲家。
安葬好蒲阴阳后,儿子便再没有回家,按照爹爹的遗嘱,开始昼夜不间断地为爹爹守坟。但是在这深山老林中守一百天坟不是件容易事。天一黑,周围的山就像一块黑幕蒙在眼上。狐鸣狼叫,怪兽出没,加之淫雨不断,好不容易守到第九十九天。这天红日刚出东方,他的妻子送来饭,见他住的窝棚里雨水还在滴落,心疼地说:“你整天守在这里,让我天天走几十里路送饭,我走路不要紧,就是天天担心你会不会被狼叼走,怕你生病没人照顾,你看看,你都熬成什么样了!”他的妻子边说边抹着眼泪,又接着说:“现在只差一天了,俗话说‘有个九十九,没个一百一’,你就照爹说的,照日头射上一箭我们回家吧!”
蒲阴阳的儿子听了妻子的话,心想只差一日,也无大碍,便心急火燎张弓搭箭朝着东方连射去三支金翎箭,正好射在南京紫禁城里金銮殿的金柱子上。据说刚起床的朱元璋走到宫柱背后,突然天崩地裂三声巨响,第三支箭恰好射在金龙柱上,再差一步朱元璋必死无疑!朱元璋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军师刘伯温,刘伯温掐指一算,连呼“不好”,西北要出帝王。
有一天晚上收工后,有个老士兵的烟袋掉在了挖取出来的土地上,走到中途又返回去寻找。听见挖开的壑口里,有人喊叫说:“快点长!快点长!老士兵把这件事告诉了督工的官兵,官兵又禀报给了刘伯温,刘伯温便下令轮班斩挖,昼夜不停。又挖了三天三夜,挖出个芦草根,士兵们将其斩为两段,芦苇中不断涌出鲜血,一直流到兴隆山峡河边,离峡水河边一指宽的地方有个牛蹄窝,血流到蹄窝中刚满就凝固住不流了。刘伯温上前一看,暗暗自喜:“真好,真好若芦苇中的鲜血流到峡谷的河水里,便可借助‘青龙’,东山再起。”有位当地老人讲了蒲阴阳儿子守父亲坟的事儿,刘伯温听后更是大吃一惊:“就因为少守了一天的缘故,不然他就成就帝王了。刘伯温还听到蒲阴阳临终前嘱咐儿女不要给他穿一针一线,可是儿媳妇不忍心,给穿了一条裤头。刘伯温听后暗暗窃喜,如若没有给穿那件裤头,他定能乘马飞腾,助儿子成事,给蒲家流下千古美名。
刘伯温听说了常有恶龙盘踞在兴隆山上,担心会留下隐患,便将恶龙的一条腿斩下,落在地上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松树,树根攀岩在半山坡上,颇像龙爪。现如今,闲暇时,邀朋友和家人去爬兴隆山时,还偶尔会听到其他游客谈论龙爪松,会有一些游客停在一棵已有500多年历史的老树前拍照留念,当人们抬头看时,发现它的树根真的酷似龙爪,深深地扎在山石中。
刘伯温斩龙脉的故事老少能详,“刘伯温斩断龙脉后,出现了这一道河谷,马衔山的水从分水岭被“榆七兰三”分成两股,有三分水从柴沟河流入了兰州汇入黄河,七分水分成两股从上庄、羊道沟和白家堡、红庄子、马坡、卧龙窝流下汇合在龙头峰一处,向峡外流向了榆中宛川河汇入桑园子峡的黄河内。
建议你去大庙周围看看,有挺多算命的,但是具体哪个准就不太清楚了,呵呵!祝你好运!
传入兴隆山的宗教是道教,始于东汉桓帝永寿年间,四川鹤鸣山人在兴隆山传播张道陵道教理论,始有人在兴隆山修行,此后,历代绵延不绝。佛教于汉明帝时传入我国,东晋十六国时乞伏炽磐在尖山东山堡下修“千佛洞”,唐贞观时佛教盛行,新营有十二寺,苑川有三寺,麻家寺一带有三寺。伊斯兰教于清乾隆八年(1743)传入榆中。基督教始于清末光绪年间由三角城乡大兴营村人沈学廉引入。迄至今城关镇教堂有信徒500多名。纵观历史,道教为兴隆山宗教活动的主体,所以,史称兴隆山为道教名山。
道教宗派最大的有四个,其中真大道与太一道在元明时衰败,只存全真派和正一派。全真派指出家道士,以王重阳为教祖。正一派道士民间俗称天师道,以张道陵为教祖。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孛儿只斤铁穆耳授天师道传人张宗寅次子张玉材(第38代天师)为”正一教主“。从此”天师道“又名正一教、正一道。一般不蓄发,可吃荤、娶妻,主要从事斋醮、诵经、做道场和察看风水、划穴安灵、卜吉凶等。
兴隆山道观均由全真派道士主持。唐前无考,宋有秦致通、李致享为全真派第17代。其辈次为:怀玄抱真,道合无为,养素守默,保光图和,致虚冲阳,承化弘先。
清乾隆、嘉庆年间刘一明为全真龙门派(龙门派由王重阳弟子丘处机所创)第11代弟子。其辈次为: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元明,至理宗诚信,崇高嗣法兴,世景荣惟懋,希微衍自宁,住修正仁义,超升云会登,大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虚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山海龙虎交,莲开现宝新,行满丹书诏,月盈祥光生,万古续仙号,三界都是亲。
兴隆山由全真龙门派第12代弟子为冯阳贵、康阳全、张阳志、马阳建、刘阳精、李阳新、李阳益、自阳和、李阳观、任阳固;第13代为唐来绣、魏来成、贾来宾、刘来庆;第14代为魏复林、郭复祥;第15代为王本贤、梁本中;第16代为达合明、曾合典、杨合恒、彭合真、朱合瑜、杨合明、马合珍、王合兴;第17代为金教立、孙教林、李教元、罗教荣、段教顺、李教慧、周教成、李教镇、石教玺;第18代为康永会、杨永清、杨永瑞、姬永畅;第19代为刘元贞、余元吉、焦元乾、赵元善、马元海、任元顺、蒋元禄、王元慧、曾元庆、张元山、周元珠;第20代为马明成、张明山、王明尚、冯明禄、赵明成、杨明福、胡明清、赵明宣、丁明真;第21代为李至陛、李至忠;第22代为赵理臣、裴理享、杨理镇、张理新、冯理全、韩理明;第23代为武宗贤、王宗贵、张宗仁、刘宗汉、张宗正;第24代为雍诚仁、康诚享、李诚方;第25代为岳信清。
兴隆山道众除了每日诵经、焚香、接待施主外,还按照传说中”神“的诞辰日期举行较大的道教活动。如农历正月初九日纪念玉皇大帝,正月十九日纪念丘处机诞辰;二月十五日纪念太上老君;二月十九日纪念观世音菩萨;三月初三日纪念无量祖师;三月二十日纪念三教教主;四月初八日纪念释迦牟尼;四月二十八日纪念药王;六月初六日祀奉山神。祭日活动以全真派为主,有时正一派(阴阳)也加入其行列。正一派道教活动以”高功“为大,高功穿法衣(红色,有黄色八卦,后背有太极图),余均穿黑色道袍。乐器以鼓、钹、锣、唢呐、铙为主,没有箫各行其是笛,气氛比全真派热烈,乐曲也更为动听。演奏时除规定的乐谱青天歌、汉东山、朝佛祠、将军令、太子降香、观音辞外,吹奏民间歌曲绣荷包、放风筝、孟姜女等。
兴隆山东省道教有一特殊规定:平日焚香、诵经只敲磬和各庙铜钟,不敲混元阁巨钟。只有大的祭奠活动时,先敲混元阁巨钟,再敲各殿小钟,祭奠活动才能开始。
目前兴隆山道教活动场所有:山神洞、关圣殿、大佛殿、娘娘殿、孙真人庵、三教洞、太白泉、玉皇殿、丘祖阁、菩萨阁、七真殿、黑虎殿、自在窝、二公祠(改祀菩萨)、二仙洞、三圣洞、混元阁。活动内容为诵经、化缘、卜卦、接待信士。
观内供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玉皇大帝、鱼池金母西王母、三官大帝、财神、轩辕黄帝、吕祖、观音菩萨元通自在天尊、妈祖、门姆元君等诸神神像。
长春市长春观为仿古水泥结构,共十二座殿。
进入山门后就可看到一尊王灵官。在山门左侧是护法殿,供奉五位护法神。在山门右侧为法物流通处。在王灵官两侧有两座门,左侧门上书“一步登天”,在右侧上书“人间仙境”,在上面画有“八仙图”。
从门进入,在王灵官的背面供奉的是轩辕黄帝。在轩辕黄帝的对面的是玉皇殿,供奉的是玉皇大帝。在玉皇殿的上面是三清殿,供奉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在玉皇殿的左面依次有斗母殿、雷祖殿、苦难殿、慈航殿妈祖殿,在玉皇殿的由此一次有娘娘殿、三官殿、孔圣殿、财神殿、吕祖殿。在整个大殿顶部,绘有五行八卦图。在法物流通处的后屋,还有一座大殿,但并不开放,供奉有长春真人。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历史上长春地区曾有道观170余座,遍布长春各地区及周边市、乡、镇的每个角落。道教徒每日诵经祈祷、祝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灾消祸散,福寿康宁。
特别是叫长春观的就有三座。其中在双阳区长岭烧锅屯、龙门派17代弟子郑教庭在清道光年间创建了长春观。建大殿五座、廊房7间,供奉十余尊道教神像。并有庙地6垧。
在二道区梅花屯由龙门派18代弟子冯永智建起了一座长春观,占地两垧,大殿四间,道士3名。其它较有影响的道观还有:长春孝子坟:原址在市体育馆南侧。
关帝庙;在老宽城子三铺街,主持道长刘荣弘。在新立城镇曾又两座道观,一座城隍庙,由道士高教伦主持;一处青云观,由全真派道士杜芳甫主持。
在原郊区乐山镇曾有一座大庙群,由娘娘庙、老爷庙、吕祖庙、玉皇阁等多做庙宇组成,香火鼎盛,信众如潮。其中钟楼的大钟在1984年才被当地群众砸碎卖掉。
还有农安县的保安宫、建善宫,榆树市的龙王庙、白云观。
德惠市的龙泉宫、兴隆观。九台市的庆云观、太清宫等。
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宫观、绝大部分都被拆毁,残留的也改为别用,面目全非,时至今日,已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