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街排,朵朵红花鲜,朵朵黄花大,千朵万朵睇唔哂。阿妈笑,阿爸喜,人欢花靓乐开怀……
行花街(粤语音hangfagai)
是广州人过年前的一个习俗
广州有句谚语:
“行过花街先过年”
广州人通过行花街
买来各种各样的鲜花
寄托了各种祝福
行花街=逛街?
那你就错了
作为岭南最具特色的传统年俗
花市上除了百花争艳外
还会设置专场进行
民俗文化表演、民俗巡游、
传统小商品展销以及传统美食展销等活动
各具特色的非遗节目
深深地体现了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底蕴
那一道道冒着热气的传统小吃
又增添多一分年味
今年受疫情影响
广州迎春花市
改变以往“一区一花市”的模式
首创
“线上为主、线下补充”
“云上花市”新模式
1月27日,在2021年“广州过年花城看花”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丁力明确,为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今年广州不再按传统模式开展迎春花市活动。为了保障花农售花和市民赏花、购花的节日需求,全市11个区将创新花市举办形式,按照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春节鲜花售卖工作。
从2020紧急中断,到2021创新形式
“行花街”那份喜庆热闹貌似有点遥远了
没事!今天就带你穿越回去逛逛
走!去行花街咯!
西汉:彩缕穿花的老广
西汉时期
陆贾出使南越国时
就发现这里的人爱种花、插花、戴花
屋前屋后,厅堂房内也都摆满了花
便赞誉这里都是“彩缕穿花”的人
南汉时期
后宫宫女爱花
梳妆打扮喜欢用到花
每次梳洗的时候
均有花从后宫沟渠流出
现在的流花湖、流花路的取名
就是因为这段历史
唐宋:广州花市现身
在广州以花为市的习俗
最早出现在唐宋时期
唐代诗人张九龄在《春江晚景》中描述:
薄暮津亭下,馀花满客船
“津亭”又名“余慕亭”
唐时在广州兰湖东岸
(现流花湖至西华路一带)
已有花船往来、买卖频繁之象
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记载:
素馨花,番禺甚多,广右绝少,
土人尤贵重。开时旋掇花头,装于他枝
或以竹丝贯之,卖于市,一枝二文,人竞买戴。
这里的“市”就是广州最初的素馨花市
明末清初:固定性花市形成
以素馨花为主的固定性花市形成
使广州花市跻身广东四市之列
《番禺县志》记载:
粤中有四市,花市在广州之南,
有花地以卖花为业者数十家,市花于城,
与合浦之珠,罗浮之药,
东莞之香称四市。
1858年,芳村花地翠林花园
这其中,一陆一水两个花市最具代表性:
芳村“花圩”、五仙门对岸的“花渡头”
芳村人家一年四季以种花卖花为生
逐渐在花地观音庙形成一个鲜花市场
即“花圩”
也是已搬迁的岭南花卉市场前身
1902年,芳村花地,一个经营性的花园
而珠江南岸的河南庄头村人家
常满载鲜花渡珠江售卖
艇仔多泊在五仙门对岸渡头
鲜花+卖花女常引来“狂蜂浪蝶”驻脚
所以这里也被称为“花渡头”
1905年的五仙门一带广州花市码头
清朝:除夕+花市携手迎春
到了清同治、光绪年间
花市开始瞄准除夕
此时,花市已转移到了市中心的
藩署前(今财厅前)
学者梁鼎芬修《番禺县续志》
以“岁除尤盛”来描述
花市的热闹逐渐被辞旧迎新“看上”
上世纪50年代初,广州财厅前商业中心(今北京路)
此后,藩署前花市又迁移延伸
形成双门底花市(今北京路一带)
除夕花市至此已具雏形
民国:敌机来了也淡定行花街
1919年,广州拆城墙,辟马路
双门底花市扩为永汉路花市(今北京路)
广州大规模除夕花市逐渐定型
(亦称年宵花市)
而当时最大的花市
是商户聚集的“十三行”一带的桨栏路花市
各大花市每年腊月廿八开始搭架布置
初一凌晨拆架
架子一搭,花市的排面就出来了
四方花农赶来摆满鲜花
高低错落的栅架和络绎不绝的人群
民国期间的广州花市,当时人们喜欢戴礼帽
此时的花市多是简简单单地摆花卖花
没有其他“花哨”
行人多赏,商户则多买
因为当时的商户较为迷信
把生意的好坏和花的荣枯挂钩
特别舍得砸钱买寓意好的花
平民百姓则到花街走一走“行大运”
民国选桃花的市民
民国时期
尽管时局动荡
尤其是抗战时期
天空时不时有敌机飞过
但花市仍倔强地开着
甚至警报响起时
市民还在从容淡定地买花挑花,讨价还价
1938年除夕,广州花市在战火纷飞中举办
新中国:迎春花市成为广府名片
新中国成立后,年宵花市纳入市政工程
规模、人气都有了大幅提升
1950年,在西关桨栏路举办的花市
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年宵花市
1956年起
广州花市又迁往教育路、西湖路
因此越秀西湖路花市成为此后几十年的
C位花市
1955年永汉路(今北京路)花市
1958年,广州首次以“迎春花市”为名
在太平路(今人民南路)办起了一个
有200多个档口的花市
牌楼以简易的竹竿搭成
此后,过年行花街便成了
陪伴老广从少到老的年俗
1963年的广州花市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州迎春花市
开始引进国外花卉
荷兰“郁金香”、南非“五代同堂”
亚热带雨林“蝴蝶兰”等纷纷进驻
花市愈加绚烂多彩
1997年的海珠花市
进入21世纪
迎春花市被打造成了广府文化名片
“标王”档位竞争、“灵魂景观”牌楼等
成为每一年的重头戏
尤其是11个区都开设花市后
牌楼比拼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同时也是花市打卡必不可少的背景板
老广为何对“行花街”如此执迷?
首先,自古以来,广州人都有种花、爱花、赏花和赠花的习俗。
其次,行花街习俗跟广州的地理位置有关,这里地处亚热带,夏长冬暖,雨量充沛,花卉常开,正因为这个缘故,广州被称为“花城”。
岭南花坛盟主——吊钟花
此外,广州人讲究意头,不同的花有着约定俗成的蕴意:康乃馨取其温馨之意,是买给父母的;百合花取其“心心相印,百年好合”的花语心意最受情侣欢迎。
一年之中的花市,最受本地大众家庭欢迎的,当算桃花,因为桃花寓意“大展鸿图”。广州话中的“桃”与“图”同音,“红桃”即意为“鸿图”,有迎红桃(鸿图)回家是祈望来年转鸿运。
怎么给年花浇水?
要等盆土完全干透,再进行浇水,全部浇透,等盆底排水孔有水排出来为止。如果托盘上有多余的水流出来,要及时倒掉,避免浸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