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地区,还有其它不同的报丧方式。有的地区在门外悬挂纸条来报丧。纸条数以死者年龄的不同来确定,一岁一条,另外加上两条,表示天和地。死者是男性悬挂在门的左面,死者是女性则悬挂在门的右面,人们一看到门口的纸条就知道这家死了人,死者的寿数,是男是女。有的地区如果坐落集镇,也按男左女右,在自家朝街的门旁边贴上一长方型的白纸,上面写上死者的官爵、姓名、年月和孝子的姓名,这叫做“丧报”,也叫“报丧贴”或者“门报儿”。这样做的目的是丧家认为自己重孝在身,除特别亲近的亲戚外,不便到别人家去报丧,因此在自家的门楣上贴上这样的讣文。在讣文的末尾还要写上“恕报不周”或者“恕不遍讣”等表示歉意的文字,以达到报丧的目的。如果家中死的是较尊的长者,还要在大门上横钉一幅粗麻,向众人表示家中丧事的等级,这叫做“门孝”。现代常见的是响三次火炮报丧,这叫做“报丧炮”,死者是男性放偶数,死者是女性鸣奇数。亲邻们听到报丧的炮声,就会前来帮忙料理丧事。
②望山钱:望山钱也叫“出老钱”。死者入棺之后,家属要把纸钱一簇簇的挂在竹杆上,再把杆子竖在门口,杆子上挂的纸钱多少,根据人的寿命来决定。一大簇代表寿年十岁,小簇代表寿年一岁。有的地方习俗又是挂出挑钱纸,用白麻纸正剪反剪,一岁一条儿剪成长穗子,绑在长木杆上,按男左女右挂在大门口,昭示人们家里死了人。
哭丧:家中有人去世,亲人都会痛哭流泪。老黄历免费算命大全特别是女眷,须不时地在死者面前高声嚎哭,同时述说着死者生前的好处,或者喊出死者命苦之类的言辞。一些会哭的女性在很多时候还会采用一种近似唱腔的音调来倾诉自己的情感。哭的越“悲伤”,在外人眼里就越能表现出她们对死者逝去的伤痛。哭丧之人若是死者的同辈,别人会认为她们非常懂礼;若是死者的晚辈,则说明她们既懂礼,又孝顺。哭丧习俗,首先是断气时的大哭,其次是报丧时的泣哭,再次是奔丧时的痛哭,再其次是吊丧时的哀哭,较后是出殡时的嚎哭。在死者刚断气那会儿,马上哭声大作。报丧时的哭,一般不如断气时哭得那么厉害。从较远的地方赶回来奔丧,至少在回家的半路上开始哭,回到家以后则进一步放声大哭。女儿回娘家吊丧,人还未进门,便哭声大作,娘家人听到后,马上要出来接应,到停灵的地方也开始一起大哭。
入棺与吊丧
①入棺:入棺也叫入殓,就是将死者移入棺中。入棺之前,执事者邀请人主对亡者棺木及其穿戴之物进行过目,并征求意见,然后让坐于客厅,令孝子跪于面前,向人主俯首请罪,聆听教诲,直到人主许诺,方可叩谢退位,进行入棺.。死者入棺后称灵柩,灵柩忌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死者死后二十四小时内,要将尸体入棺,有的地方则是在三天之内入棺。入棺的时辰,要找阴阳先生选择,入棺仪式由阴阳或执事主持。死者入棺时全体孝子参加,亲邻帮忙,必须有舅家(女为娘家)人在场,或得到他们的允许,并由本族年长者(或执事者)主持。如果入棺时娘舅家人未到,奔丧亲人未至,龙口就不能合,棺盖留个缝隙,等他们看了遗体之后,才能合龙口。死者入棺,一般由孝子捧尸入棺,长子抱头,次子捧脚,其余子孙抱腰,近亲提千金带(死者衾褥下的白布带)和垫褥四角,这种习俗叫做“抱头送终”。有的是请专门人员代为入棺。死者的脸不能见太阳,要用两张麻纸盖着。死者一般是头朝里脚朝外,先入脚,后入头,表示立进,而非躺着进去。所有亲人的眼泪都不要掉入棺内。有的地方习俗,入棺时与死者相克的人不能站在近旁,即使是亲生儿子也不例外,否则被认为不吉。
②吊丧:吊丧又叫奔丧、吊唁,吊丧的礼数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而不同。死者子女接到报丧的信息,应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时“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亲友接到报丧的信息,要马上准备香烛、纸钱、爆竹和挽联等前来吊丧。关系较近的亲友,要在灵前正式举哀哭悼,直至有人劝慰。一般亲友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在灵前祭奠,晚辈要行跪礼,三奠三叩,如果与死者同辈,则站着打恭作揖就可以了。
④接三:接三是为死者举行招魂仪式,在死后第三天晚间举行。人死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或者被神或佛的使者迎接去了。并不是每一个人死后都能进入天堂,但在死后三天灵魂离去的时候,为死者请僧众念经礼忏或者放焰口救度恶鬼,就能使死者赎罪积德进入天堂。相对于神来说,是迎接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相对于死者亲友,是送别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接三这天,较有特色的是僧人的“放焰口”。放焰口是僧人为死者在奔赴黄泉时过鬼门关的祈祷仪式。形式是在提前设置的一张桌子上放置香烛、供品并有许多事先蒸好的小馒头。僧人在做法事时较漂亮的是手势。他口中一边念叨,一边随手丢弃小馒头,每值此时都会引来不少围观者。僧人的手势之快令人目不暇接。与此同时,其他僧众边吹奏边念经,他们负责把死者灵魂招来与家人团聚,然后再把鬼魂送走,使其平安到达阴界。同时,还要焚烧冥器、纸箔,男丧焚马,女丧烧牛。自此日起,每日由孝子烧纸三次,上祭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