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丧葬风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在古代,丧葬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仪式,人们认为这是对逝去亲人的尊重和怀念,同时也是为了追求灵魂的安宁和永生。
不同的丧葬方式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历史、宗教和文化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丧葬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和适应
“入土”也是丧葬仪式中的重要环节。人们认为只有将逝者安葬在土中,其灵魂才能得到安宁和永生。人死后直接入土安葬,死者仰面朝天,四肢平放。
这种葬式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流行,至今仍然是我国汉族和大多数民族最普遍、最主要的葬式。
这种葬式体现了人们“入土为安”的心理。因此,在棺木入土的时候,人们会在逝者的棺木上撒上泥土和花瓣,以示对逝者的缅怀和祷告。
送别言情女王“琼瑶”
2024年12月11日,“琼瑶”阿姨的遗体火化与花葬仪式正式举行,当日上午9时将进行家祭火化,下午在台湾的阳明山臻善园内举行“花葬”。
人死后有多少种葬法?
从古至今,人们在死后有多少种独特的丧葬方式?哪种葬法最好?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古代人的丧葬方法。
第一种:土葬(落叶归根)的传统葬法
这是最古老和普遍的方式之一,与“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相联系。逝者的遗体被安置在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棺木中,然后深埋于地下。
死者最基本的葬式是仰身直肢葬。同时还有俯身葬、屈肢葬、断肢葬、叠肢葬、骨架扰乱葬。
这句话是说:“众生都是得死的,这人死了之后就归于土,人的骨血就是来自于大地的,毕竟支撑我们活下去的东西,都从大地而来,所以就这就和落叶归根是一个道理。这叶子最后归了根,我们自然也是归于泥土的”。
也就是说,人在死后的3天下葬,或者死者死的当天加上后面的六天,一共是七天才下葬。
为什么死后要停留这么久呢?主要原因有两个
二、是防止出现假死的现象,自古以来民间都有死后复活的传说,这都属于假死,或者重度昏迷后苏醒,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一般是停尸3天或者停尸7天再下葬。
由于人都是缺乏安全感的,所以死后埋在土里,讲究一个“入土为安”也能够起到遮蔽的作用,让人在死之后也能够得到永远的安稳。
第二种:火葬
火葬
“火葬”也是比较大众的一个丧葬方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些地区就有火葬的习俗。
根据《列子·汤问》、《吕氏春秋·义赏》、《荀子·大略》等篇都有记载火葬。《墨子·节葬下》记载上说:“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
“火葬”最初是在少数民族的突厥地区盛行,他们当地人在死了之后,别人会将他的亲属召唤回来。一群人围着观看火葬的过程。
虽然是由于丧事聚到一起,但是大家都是一年见不到几次的人,所以这也算是难得的会见。在火葬到达最后的时候,还会找出死者以前曾经乘坐过的马,加上他们生前穿的衣服珠宝,一起烧掉。
在满清入关以前的几代帝后们在死后,尸体也是进行了火化,比如: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福临以及他们的部分后妃在死后都是用火葬的方式。
如今,随着发展火葬仪式一般在火葬场举行,一次只能火化一具尸体,除非特定尸体才能集体火化,比如:为了防疫需求,阻断恶性疾病的传播,避免传播才能集体火化。
火化结束后,残余物并不是骨灰,而是骨渣,或者剩余一具完整的骨架。从炉膛出来时温度比较高,通常要冷却一会才能敲碎装袋。家属接到骨灰袋后,把骨灰装进骨灰盒,然后再把骨灰盒安葬在墓地中。
第三种:水葬
水葬
“水葬”是比较古老的葬法,水是生命之源,在神话故事中,人们把水和幸福、美好、不朽联系到一起。
水葬的方式大体有三种,分别是:漂尸式、投河式、撒灰式。
漂尸式:指的是将死者尸体置于专门制作的船上或者排筏上,放入江河湖海,任其自然漂流,漂到哪里,哪里便是死者的美好归宿。
投河式:指的是将尸体背到河边肢解后,投入河中,或将尸体用布匹包捆后,坠上大石块抛到河中,这种方式在凶杀案中比较常见。
撒灰式:指的是人在死亡后火化剩余的骨灰,撒入江河湖海,这种方式在南方比较盛行,可能是比较靠近沿海的原因。
印度人死后葬于恒河的方式,既不是漂尸式、也不是投河式、更不是撒灰式,因为他们火葬后的尸体并没有完全烧毁,就被投入了恒河里。
“海葬”
将逝者的骨灰撒入大海,象征着与自然融为一体,是对生命的回归和自然的敬仰。
第四种:天葬
天葬
这是藏族人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人在死后把遗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秃鹫或者其他的鸟类、兽类分而吞食。
这是一种特殊的信仰,一种表达对死者哀悼的方式,主要在藏族等少数民族中流行。
在我国古书中就有关于天葬的记载,在《周易·系辞传》中记载:“古之葬者厚衣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藏文史籍中说:“天葬之俗是在11世纪末12世纪初,由在藏区创立希解和觉宇两教派的著名印度僧人唐巴桑杰带来的。据说他在西藏传法时,大力提倡这种葬俗,并亲自到天葬台为死者超度”。
天葬的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与陈旧的躯体的分离,是异次空间的不同转化。并且在佛经中有舍身饲虎的故事,按照佛教教义,死后将尸体喂鹰,也算是人生的最后一次善行。
西藏人推崇天葬,是他们认为拿“皮囊”来喂食胡兀鹫,是最尊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叫做“舍身布施”。
他们认为被鹰啃啄尸体是消除罪孽的象征,为此还要早早的运送尸体,使得他们可以让鹰早些吃掉。虽然天葬的污染没有那么大,但是理智看来还是有些不能够被大部分人所接受的。
第五种:崖葬或者悬棺葬
悬棺葬
“崖葬”是在悬崖洞穴里或在崖壁上安葬人遗体的一种葬俗,也是风葬即露天葬的一种。是在我国南方地区曾流行一时的“悬棺”葬俗。
在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是“悬棺葬和崖洞葬”。他们将棺材放在凿出的山崖平台上,或在峭壁上凿孔再打入木楔,木楔上放置棺材,或将棺材放入天然岩洞之中,岩壁上雕刻各种图案。
将木棺悬置于插入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往往陡峭高危,下临深溪,无从攀登。其俗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
我国最著名的三大悬棺地分别是:江西龙虎山悬棺、重庆小三峡和三峡兵书宝剑峡。其中,尤以江西龙虎山的悬棺最为出名。
在江西卢溪河两岸的千尺绝壁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天然洞穴,这些洞穴都在距离水面20米到100米的悬崖峭壁上,里面安放着棺材。因为这些棺材不落地,与常规的土葬有着根本区别,由此被称为“悬棺”。
我国“崖葬”主要分布在福建武夷山地区和四川与云南交界的珙县、兴文、筠连、镇雄、威信等县。其中“福建武夷山崖葬船棺”是最早的。
这种葬俗,最初出现在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可见“悬棺葬”也是一种古老的丧葬方式。
悬棺葬的方式十分繁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是古代贵族的一种丧葬方式,平民根本无法完成。高达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悬棺,运送方式早已失传,可见这种丧葬方式的难度之大。
为什么会有“悬棺葬”?
“悬棺葬”有哪几种形式
古时候,居住在山区的人们把高山险峰看作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而且还是“通天之路”。他们认为将死者的棺材放置在高山的悬崖洞穴之中,能够使死者的灵魂更加接近神仙天国。
还有一种说法是:“以悬葬崖上,彰显子孙高显,于是当时人们争挂高崖。”当地人认为,这样做会让死者的灵魂为后世子孙造福。
悬棺葬一般分为三种形式
悬棺
一、洞穴葬,也称为“仙人居”、“仙人城”,“凿岩为穴,置棺以葬”,也就是说利用天然洞穴和人工开凿洞穴安葬逝者。
二、在高直的悬崖上打桩架置悬棺,也被称为是“仙人晾衣竿”。比如武夷山的虹桥板,横插在岩壑、石罅间,它通常被认为是船棺的附属物,用来支架船棺。
三、栈格悬棺,也称作“仙人木”。因为南方湿润的气候使得尸体容易腐烂,而位于半山腰的岩洞比较干燥,悬棺位于高高的崖壁上,人迹罕至,通风、避阳,受外界干扰小,更利于尸体的保存。
人们这么做,也主要是为了实现长期保存祖先尸骸的愿望,是生者对死者长久留存在身边的深深寄托。
第六种:二次葬(瓮棺葬)
瓮棺葬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全球性墓葬形式,“二次葬”(“捡骨葬”、“洗骨葬”)或为其遗俗。这是一种从史前至今一直沿袭的古老葬俗。在原始社会里曾经普遍存在过的一种葬俗,其显著特征是将死者的尸骨进行两次或者两次以上的埋葬,多数是易地安葬的。也叫“迁骨葬”、“洗骨葬”、“捡骨葬”、“拾骨葬”。
史书记载:“始死,即出尸于中庭,不留室内。敛毕,送到山中,以十三年为限。先择吉日,改入小棺,谓之拾骨。拾骨必须女婿,蛮重女婿,故以委之。拾骨者,除肉取骨,弃小取大。”
二次葬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墨子·节葬》,记载了百越地区的二次葬习俗,“楚之南有啖人国者,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
有单人二次葬、多人二次葬、一次与二次混合的多人合葬等形式。先将死者进行一次土葬或放置一处,待尸体腐烂后再作第二次埋葬。
或者是挖出已经埋葬的尸体,对尸骨进行全部或局部的就地扰乱,然后重新埋葬,这是简易的或变体的二次葬。
堆骨式也被人称为叠骨葬,是二次葬最常见和最典型的安葬形式。一般是将死者的肢体骨集中放置在头骨周围来埋葬。
第七种:塔葬(灵塔葬)
灵塔葬
“塔葬”是中国藏族的葬仪风俗之一,是藏族中最为高贵、最高待遇与最高规格的一种葬式,又称“灵塔葬”。
塔葬,就是将高僧活佛的尸骨放在塔内。藏传佛教的习俗只有高僧活佛圆寂,才有资格举行塔葬。
“灵塔葬”是藏族最高贵的一种葬式。大活佛在死后先把尸体脱水,再用各种药物和香料处理后藏入塔内,永久保存。是西藏佛教活佛和僧侣处理遗体的一种葬法。它起源于原始佛教以塔安置佛舍利或佛之爪发的习俗。
在西藏,活佛或高僧死后,先用水银和“色拉”香料水冲洗肠胃,继而分别用樟脑水和藏红花水灌洗两遍,再用檀香木水和樟脑及藏红花通擦尸体表皮,最后用丝绸包扎,穿上袈裟,置于“塔瓶”之内。用此法处理,尸体经久不腐,且皮肤柔软如生。
塔葬
17世纪90年代,五世达赖死后,开始在拉萨布达拉宫修建“灵塔殿”和佛堂。殿堂分3层,墙上绘有死者生前活动情况的壁画。
灵塔
“灵塔”由“塔座”、“塔瓶”、“塔顶”组成。用红硬木制做,表面用黄金片包裹,镶嵌珠玉,极为奢侈华丽。
后来又在此灵塔殿旁相继建造七世至十三世达赖的灵塔殿,规模大小不一。
1936年所建十三世达赖的灵塔殿,是西藏最晚的一座塔葬建筑,当地群众对这种塔一般称为灵塔或灵骨塔。
灵塔分金、银、铜、木、泥几种,根据活佛的地位高低而定。达赖、班禅圆寂后要建金灵塔。
塔葬的具体流程?
1、将火化的骨灰埋葬在砖塔之内。采用此法的最为普遍。
2、将骨灰盒或部分遗骸如头盖骨、肱骨、股骨等,放在被称为“灵塔”的“塔瓶”之内。
3、在“塔瓶”内安放经过药物处理的整尸和死者生前用品。
塔葬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尸塔式:即将尸体用盐水抹擦,风干后,涂上香料等贵重药物,放在专制的金质或银质的塔内,长期保存起来,以供人膜拜。
这种葬法一般百姓难以采用,只在达赖、班禅及少数有名望的大活佛、大土司和其他首领去世后使用。这种葬仪比较隆重,辖区的百姓必须参加自愿送礼。
灰塔式:将尸体火化后的骨灰,殓入金质或银质的小塔内作长久纪念。这种葬法一般对德高望重的活佛、喇嘛使用。
土塔式:将尸体火化后的骨灰,盛入木匣和瓦罐中,埋在家中楼下或山顶、净地,上面堆土,墓成塔形。
第八种:密葬(元朝帝陵葬地之谜)
“密葬”习俗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是:一、葬礼简单,刳木为棺。
二、墓地保密,埋入地下,不起坟冢,不设标记。
元朝树棺实物
元代史料中记载,树棺只有蒙古贵族才能使用,即在树干中凿出人体轮廓的棺木。元朝皇陵不见踪迹是和游牧民族“密葬”的葬俗有关。
“密葬”即不立标志、不公布、不记录在案。游牧民族“密葬”的葬俗从匈奴到后来的蒙古,一直延续下来。
根据《元史》记载,绝大部分元帝包括成吉思汗都埋在一个叫做“起辇谷”的地方,和埃及法老集中埋葬的“帝王谷”是同一个意思。
成吉思汗画像
《元史》记载:“太祖22年围西夏,闰五避暑于六盘山,六月西夏降,八月崩于萨里川哈刺图行宫,葬于起辇谷。”
“元帝崩,以万马蹂之使平,来岁草既生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
可见所谓的密葬,即入葬之后不起坟,也不立碑,并且还驾万马将墓葬踏平不留痕迹,等草原长出新草之后便谁不知道墓葬在在哪,让逝者不会受到任何侵扰,毕竟他们是游牧民族,不需要经常祭拜。
公元1246年,来到蒙古的罗马教廷使节在自己的出使日志中这样写道:“他们秘密地到空旷地方去,在那里他们把草地上的一切东西移开,挖一个大坑,在这个坑的边缘,他们挖一个地下墓穴”,放入死者后,“他们把墓穴前面的大坑填平,把草仍然覆盖在上面,恢复原来的样子”。
蒙古人为什么实行“密葬”?
首先:蒙古族信仰喇嘛教,该宗教认为死者灵魂不灭,密葬可以避免灵魂受到干扰,保证死者安息。
其次:元朝时期军事征伐频繁,密葬可以避免敌军盗墓,保护皇室的安宁。密葬还能保持蒙古皇室的神秘感,强化皇权。
蒙古人的“密葬”风俗,正是数百年来元代帝陵没有被发现的重要原因,而历代真正知晓确切位置的蒙元皇帝和大汗们也是守口如瓶,一生绝不向外透露半点口风,他们不愿祖先和自己的安眠之所被外人打扰。
如此规模巨大的元代帝王陵墓群,一直到今天也从未被人发现。它们,似乎集体凭空消失了一般。
一个非常浪漫的人生终点站
琼瑶阿姨独特的“花葬”是怎样进行的?
“琼瑶阿姨”选择花葬并非是一时兴起,而是她多年来对环保理念的坚持与践行,她深知人生终将归于尘土,而能够以一种绿色环保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告别,无疑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
她在生前就说过喜欢花,死后要落根为花。在丈夫平鑫涛去世后,琼瑶在园子的一颗树下挖了个坑,把丈夫的骨灰撒进去,再撒上各色花瓣,然后用土掩埋,这就是“花葬”,现在她自己也会用这种方式埋葬。
第九种:生态殡葬“花葬”(琼瑶葬法)
花葬
花葬和树葬为环保自然葬,死者以火化的方式将遗骸烧成骨灰,骨灰研磨处理后装入纸袋内,再将骨灰均匀撒入葬区穴位,不立墓碑,不记亡者姓名、也不祭拜物品、不烧香。
花葬是一种生态葬法,主要有以下两种常见方式:
一:将骨灰倒进花坛下方地窖,让其自然溶解。这种方式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除去基础建设用地,可达到“零占地”,实现环保节地。
二:用花坛代替墓穴,将特制的可降解骨灰盒放入花坛中,让其自然溶解,然后在花坛上种植花朵来美化环境。
“花葬”是一种新型绿色殡葬形式,它不仅能节约土地资源,还能改善环境,同时也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并且价格相对较为便宜,能减轻家属的经济负担。
琼瑶阿姨“花葬”在阳明山,这种葬法并不是第一次。沿海地区早就有这样的殡葬服务了。只是花葬也不便宜呢,有的地方要好几万呢。其实骨灰可以改善土壤提高肥力,有助于花卉生长的。
“花葬”既减少了土地资源占用,也减轻了死者家属的负担,同时还增强了土壤肥力,可谓是两全其美。
花葬这种环保、自然的葬礼方式,就是琼瑶阿姨一生追求简单、自然的体现。她的骨灰被撒在花坛或花树下,和鲜花、绿树在一起。
没有豪华的排场,没有喧嚣的仪式,只有一份对逝者的深深怀念与尊重,“花葬”这一看似新颖却又充满诗意的葬礼方式,成为了琼瑶阿姨最终的归宿。祝琼瑶阿姨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翩然自在】。
第十种:生态殡葬“树葬”
将逝者骨灰深埋在树下或撒在土壤中,并在上面种植树木,是一种回归自然和环保的方式。生态殡葬”也称“绿色殡葬”,是一种以树代碑、骨灰直接葬入树下或草坪中的新型葬法。它将亲人骨灰和着鲜花瓣与泥土葬于树根四周、草坪之中。
绿色安葬象征着生命长绿、精神永存,生态殡葬具体又可分为树葬、草坪葬、花盆葬、壁葬、海葬等形式。“绿色殡葬”成为引领殡葬发展趋势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