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一部电影《让子弹飞》红极一时。电影中姜文饰演的江湖劫匪张牧之打劫了前去上任的知县,自己便盗用知县的名字去当了知县,而葛优演的真正的知县为了保命,则化名成了师爷老汤,然后上演了一出感天动地的侠义故事,感染了无数影迷。
电影中的故事自然是虚构的,但是清代盗匪摇身一变做知县的事情却屡见记载。最著名的两例是《于公案》中的一个案例和《清稗类钞》中记载的《盗冒太守名到任》一事。
《于公案》说的是清代名臣于成成的屡破奇案故事,书中的第一个的案例就是一伙盗贼打劫了山东蒲台县新上任的知县邹其仁,盗用他的名义去蒲台上任。盗贼上任之后,胃口很大,打算劫掠县衙的府库,让人去外地买马匹,以便搬运财物。
没想到邹其仁的儿子邹舒,千里寻父,来到山东蒲台寻找父亲,假冒的知县给他安了个罪名,将他关押进了监狱,暗中嘱咐狱吏把邹舒害死。狱吏是个好人,得知邹舒是来寻找父亲,而且听说知县是假冒的,就帮着邹舒去省府于成龙大人那里告状。
于成龙刚好因为公事,才见过假冒的知县,见他言语粗陋,已经觉得蹊跷,又见狱吏带着邹舒的书信告状,更是心生怀疑,恰好此时,大难未死的邹其仁得人帮助,艰难地来到省城,找到于成成,诉说被劫的原委。至此于成龙再不迟疑,立即命令守备带领二百多官兵,来到蒲台县将二十来名盗匪一举拿下。只有四名盗匪外出买马未归,暂未擒获,于成龙令人守候,等四人买马回来时也全部捉拿到案。
这样一个并不复杂的案件,《于公案》用了十个回目才把它说完,中间还穿插着大量迷信的描写,比如邹其仁的儿子邹舒出门寻父之前有道士给他算卦说他有牢狱之灾,于成龙梦见神仙告诉他凶犯姓名等等,精彩程度与电影相比差别太大,实在是考验人的阅读耐心。
《于公案》毕竟是小说,这个案例的真实成份尚不确切。清代徐珂的《清类稗钞》中记述的事件应该是确有其事,而且案件中的盗匪也更残忍狡猾。文中记载康熙甲辰年间,池州太守郭大人上任途中被盗匪抢劫,一家六十多口全被杀了,只留下郭大人的妻子和儿子两个人,盗匪为了掩人耳目,带着郭大人的妻子和幼儿前去上任。
盗匪上任之后,居然把政事办理得井井有条,当地百姓士人对他印象都还不错,上司也很满意,一时之间骗过了许多人。只是骗不了郭大人的家人,偶尔会有郭大人家乡的人上门探望,盗匪就将人迎接进衙门,暗中杀人灭口。
大舅子将这一情况报告上级官府,上级官府考虑盗匪人数太多,担心不能一网打尽,就想了个办法,找来假冒的郭大人,夸赞他官衙中的人有能力,让他每个县分派两人帮着计算钱粮。于是这伙盗匪被分派到不同的县衙,一进去就被抓起来关押起来。然后再通知假郭大人来商议事情,将他也一举拿下,这样把这伙盗贼全数活捉。经过审问,这伙盗匪已经盗取了库银八万多两,原来准备在这个月底就卷钱逃走的。
这两个事例都是盗贼抢劫新上任的官吏,借用他人的名义去做官骗钱的。《清类稗钞》中还记载了一个盗贼改行当了太守,仍不忘重操旧业的事,其曲折惊险程度一点也不比前面所说的事情差。
事情也是发生在康熙年间,当时福建龙溪县经常发生盗窃案,被偷了许多贵重物品。上官动怒,严令当地县衙限期破案。龙溪县令出动了所有的捕快差役,还请了不少破案高手,每天夜里去巡逻蹲守。这天晚上,看到一个黑衣人从一个大户人家出来,身上还背着一个小箱子,捕快悄悄地尾随着他,见黑衣人来到漳州太守府的后院,跳墙翻了进去。捕快甩出飞刀,没有命中,没办法,只好用砖头砸过去,正打中黑衣人的额头。黑衣人捂着头消失在黑暗中。捕快也不敢轻易进太守府搜查,只好召集人手,把太守府密密包围起来,看着不让一个人出来,然后去禀报县令。
县令第二天将太守府中所有的差役仆人全部一一点名查看,没有发现额头上有伤的人。县令又去见太守,太守却让人告诉县令说他生病了不方便见客。县令说他学过医,正好可以给太守诊诊脉,于是进了房间见到太守。见太守的脉像正常,不像是生了病,只是头上用黑布包头,还有一丝血痕。县令心中怀疑,立刻禀报上司,派官兵到太守府搜查,果然搜出了大量被盗的物品。
案情上报给皇帝,皇帝惊讶无比:“知府当中还有这样的人?”命令总督严加审讯。原来这个太守原本就是个小偷,后来花重金捐了个官,做到了太守。总督问他为什么当了官还要去偷盗,他的回答让人哭笑不得:“当小偷习惯了,看见好东西就忍不住想要去偷来,情不自禁,自己也控制不了自己。”可见江山易改,本性难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