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从,德善汇聚而宜于贞定,则可免于罪咎。
随卦的元亨利贞,是做为无咎的条件。无咎者有咎者也,善补过方得无咎。
郑玄:震,动也。兑,説也。内动之以徳,外説之以言,则天下之人咸慕其行,而随从之,故谓之随也。既见随从,能长之以善,通其嘉礼,和之以义,干之以正则功成而有福。若无此四徳,则有凶咎焉。
王弼:为随而令大通利贞,得于时也,得时则天下随之矣。随之所施,唯在于时也。时异而不随,否之道也,故随时之义大矣哉!
孔颖达:随而不正,则邪僻之道,必须利贞也。无咎者,有此四德,乃无咎。以苟相从,涉于朋党,故必须四德乃无咎也。凡卦有四德者,或其卦当时之义,即有四德,如乾、坤、屯、临、无妄,此五卦之时,即能四德备具。其随卦以恶相随,则不可也。有此四德乃无咎,无此四德则有咎也。与前五卦其义稍别。
【字义】
嚮晦入宴息:入夜即安寑。一到晚上就进入放鬆休息状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意思。这是照著自然的节奏,过著朴素无为的生活。嚮通乡或向,晦为暗、冥,引申为夜晚。嚮晦,入夜。宴,安。息,休息。宴息,安心休息。郑玄:“晦,宴也,犹人君既夕之后入于宴寝而止息。”侯果:“坤为晦,乾之上九来入坤初,嚮晦者也。坤初升兑,兑为休息入宴者也。欲君民者,晦德息物,动悦黎庶,则万方归随也。”随是顺从的意思,顺从之大者莫过于顺天道自然。
【筮例】
《左传》襄公九年穆姜将入东宫问吉凶:
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随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
穆姜是鲁成公的母亲,因为行为淫乱又干预朝政,与宣伯私通又设局想废掉成公,因此成公将她软禁到东宫至死而终身未出。就在即将进入东宫时她筮问了一卦,得到“艮之八”。
“艮之八”是艮卦中有一个筮数是八,其馀有多个筮数非六即九,亦即所谓的多爻变的卦例。但究竟是那一爻的筮数是八不得而知,史官补充说是“艮之随”,即筮数八者为第二爻。依照朱熹等宋儒的方法,必需以之卦不变之爻来判断,也就是随卦六二。
但是史官并未以随卦六二来解卦,“随其出也,君必速出”是直接以随卦的“无咎”来解读,而穆姜自己的解释也是直接採用随卦卦辞“随,元亨利贞,无咎”,她说:“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穆姜认为,得随卦若具备元亨利贞四德则能免于罪咎,而得以获得释放,我则不具备四种美德,作恶多端,怎么可能没有罪咎呢?因此必定死在东宫裡,终身无法出来。朱熹评说:“四德虽非本义,然其下云云,深得占法之意。”
杜预注说:“杂用连山、归藏、周易。二易皆以七八为占,故言遇艮之八。”这裡说的“二易”指的是连山和归藏,杜预说连山和归藏以七八为占,因此认为这裡使用了这二易。这完全是武断的臆测,史官与穆姜所谈全部都是《周易》,周易以六九为占,六九很多时,则不用六九改用全卦卦象,因此此卦以随卦为占。六九很多时则会用“八”来表达这种情况,像董因筮重耳返晋得“泰之八”、重耳亲筮得晋国得“贞屯悔豫皆八”。
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
象曰:官有渝,从正吉也;出门交有功,不失也。
官员有变动,贞定则吉。出门与人相交,会有功。
此言官员有变动,当以不变应万变,贞定则吉,不变者就是守住自己的立场。反之,若到处鑽营,试图奉承可能的新长官,那么可能弄巧成拙。
出门交有功,出门与人结交,寓指不在体制内去运作,走出框架,到外广结善缘,则可以有收获。
初九为震之主爻,震为变动,故曰“有渝”,渝即变。动则下爻成坤,全卦成萃,萃为聚,故曰“出门交有功”。
郑玄:“震为大涂,又为日门,当春分,阴阳之所交也。是臣出君门,与四方贤人交,有成功之象也。昔舜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是其义也。”
六二,係小子,失丈夫。
象曰:係小子,弗兼与也。
绑住了小辈,却跑走了尊贵的丈夫。
比喻无法两面兼顾,顾此失彼,所得者小,所失者大。《象》曰:“係小子,弗兼与也。”无法两面兼得之义。
六二与九五之君相应,但在“随”卦裡爻与爻之间的关係却以前后相随为优先。六二虽然当位,但以柔乘刚,为逆为凶,与六三为同类相牵,因此为係小子(阴为小),而六二原本应当相应于九五,追随于九五之君,但随卦的情势只让它与六三同类相牵而失去了与九五的关係,所以说“失丈夫”。又六二动则下卦成兑,兑为损失,故曰“失丈夫”。
易象中若阴阳比邻,则有顺逆之象。若是同类比邻,如阴与阴,阳与阳,则为牵连之象。如小畜九二曰“牵复”,泰初九与否初六“拔茅茹,以其彙”描绘拔茅草时根根相连而起,也是取三阳爻及三阴爻相连之象。
係小子,失丈夫:言顾此失彼。係,同繫,相对于“失”,繫有“得”的意思。小子,小辈,辈份或身份较卑微者。丈夫,《子夏易传》作“丈人”,为辈份或身份较尊贵者。“係小子,失丈夫”字面意思是绑住了小辈,但却让丈夫给逃走了。引申为无法两面兼顾,所失者大,所得者小。后来许多注解则将小子、丈夫理解为小人与大人(君子),係则理解为随,跟随,并解释为追随小人,捨弃君子。随卦典故出自文王囚于羑里,因此爻辞中有拘繫及释放人犯的情节。又随有追逐之意,依六爻爻辞来看,“係小子失丈夫”及“係丈夫失小子”也有可能是讲追逐拘繫俘虏或人犯的情节。
六三,係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
象曰:係丈夫,志舍下也。
绑住了尊贵的丈夫,跑走了小辈。追逐求取而有所获得,利于处正。
追到正确的方向而有所获得,利于守正不变动。比喻虽然两面无法兼得,但选择正确的一边,收获丰盛,而抓到了丈夫。
随卦爻与爻之间以前后相随的关係为优先,六三紧随六二之后,与六二同为阴并不相应,而与外卦的上六也同样不相应,此为“失小子”。紧随六三之后的为九四,六三承载九四为顺为吉,此为係丈夫。象曰:“係丈夫,志舍下也。”因为六三捨弃与下面阴爻而不与其携手相连,因此能够得到上面之阳爻。
六三动,下卦由震成离,互体由巽变乾。离为擒获之义,故“随有求得”。巽为绳,乾为丈夫,因此係丈夫。
係丈夫,失小子:原意为绑住了丈夫,却跑走了小子。或有易学家解释为追随大人(君子),放弃了小人。详见“係小子,失丈夫”的解释。
随有求得:此处的随应取“追逐”之义,追逐而有获得。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作“隓求又得”,转译为今文就是“随求有得”,随即追,随求有得即追求有得。
利居贞:传统解释作宜于处正。居为处,贞为正。另一解释为有利于关于居住之事的卜问,凡问居住之事为吉。贞为卜问的意思。《说文》:“贞,卜问也。”
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象曰:随有获,其义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
追逐将有斩获,贞定则凶。很显然的有俘虏在路上,怎会有罪咎?
意指当追逐,追逐则会有斩获,不会有罪咎。反之,若不追逐,贞定而原地不动则凶。随为追逐的意思,孚为俘虏。
或者解释为随从有所收获,坚定为凶。有诚信,走的是大道,若能明哲不居功,有何罪咎?
君子有人追随、获得人心,若坚定而行将因此遭凶。这是因为九四处近臣之位,下得民心则上得君王之猜忌而引来杀机。但若能够明哲保身,归功于上,将可免于罪咎。“有孚在道,以明”乃是告戒之辞,依此而行乃可免于罪咎。
随有获:随为追逐,获为捕获俘虏。随有获,追逐而捕获俘虏。另也可解释为随从有所收获。随有获言两阴爻随从于九四,九四有随从之收获,得到追随者。九四处近臣之位,下面有两个阴爻承载,为众人随从而得民之象。但四也是近君多忧多凶之位,九四为阳不能承载九五,与九五之君不相应。上与君不相得,又下有自己的追随者,因此被九五之君所猜忌,所以“贞凶”。九四爻居静不动则上体为兑为毁折,此为贞凶。但若动则上体成坎,为坎陷为入狱。
有孚在道以明:传统解释,有孚为有诚信。在道,遵循大道,走的是正道。以明,用明,明为聪明、智慧之义,以明,运用聪明、智慧,引申为明哲保身。言君子以诚信之心应对,行事合于正道,以此明哲则可以保身而不会有罪咎。另一解释以孚为俘,有孚在道,有俘虏在大马路上。孚的字源有二,一是上从爪下从一圆像卵,为孵的本字,古人认为卵孵破壳准时而可信,后引申为信。二是上从爫,下从子,手抓小子,为俘的本字。随卦卦义亦可解释为追逐之义,而观六爻爻辞,所追逐者显然是俘虏,因此有“係小子失丈夫”、“係丈夫失小子”及“拘係之”等情节的描绘。
九五,孚于嘉,吉。
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
信于美善则吉。
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此言所谓信于善则吉,是因为九五阳刚中正当位,所应六二阴柔亦当位。
另也可解释为有俘虏于嘉礼,吉。
上六,拘係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
象曰:拘係之,上穷也。
将他抓来囚禁,然后再将他释放。大王在西山举行享祀。
此爻典故讲的可能是西伯(周文王)被商纣拘禁再释放的故事。西伯囚于羑里,在被释放之后举行飨宴以感谢各方帮助,或举行祭祀以谢神明。亨通享,飨宴或祭祀的意思。
拘係之,乃从维之:这段爻辞历代注解观点相当岐异,但绝大多数都把“拘係”解释为拘执,就是把人拘留并係绑,而维解释作拘係或维係,《诗.白驹》:“絷之维之。”毛传:“维,繫也。”维繫人心,经营人心是较好的解释。“从”亦可解释作“纵”,为释放的意思,指纣王释放了西伯。高亨则认为,“维”字实为“遗”,“乃从维之”就是“乃纵遗之”,也就是释放的意思。另帛本作“枸系之,乃从之”,上博简则作“係而敂之,从乃之”,学者多以和为纗之假借,纗音义与维同。但与也可能借为巂,“巂”音义同“规”,《礼记.曲礼》“立视五巂”注:“巂犹规也,谓轮转之度。”这或许可说明为何《归藏》随卦作“规”,规为规范的意思,拘係之后从而规范之,或者释放之后从而规范之。但“巂”或许假借为“归”,“乃纵归之”就是将其释放回去。
【彖传注】
刚来而下柔:以初九主爻解释随卦。随卦是否卦卦变而来,否卦上九至初,初六至上,而成随。刚来而下柔,指否卦上九下降成随卦初九,下于六二与六三两个柔爻。王弼注解以震为刚,兑为柔,震下兑上为刚来下柔:“震刚而兑柔也,以刚下柔,动而之说,乃得随也。”孔颖达从之:“震处兑下,是刚来下柔,震动而兑说。”观整本《彖传》,应是以阳爻为刚,阴爻为柔,而不是以阳卦为刚,阴卦为柔。巽“柔皆顺乎刚”及兑“刚中而柔外”可为证,因两卦上下体都无阳刚之卦,刚柔只能以阳爻与阴爻来解释。来知德除了以震为刚、巽为柔,另还以错综言刚来而下柔,随蛊同体,震乃蛊卦而来,蛊是随卦而来,反对两卦相生,互为父母,成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六十四卦与乾坤父母无所关联。且如巽兑的彖传例可知,以错综及八卦卦象无法解释“柔皆顺乎刚”、“刚中而柔外”,持以上两论的易学家在巽兑两卦都不得不转向改为以刚为阳,柔为阴。汉易学家则多以卦变解释刚来下柔,程颐与朱熹从之。如虞翻:“否乾上来之坤初,故刚来而下柔。”蜀才:“此本否卦。刚自上来居初,柔自初而升上,则内动而外悦,是动而悦随也。相随而大亨无咎。”
动而说,随:以上下二体卦义解释随卦卦义。
大亨贞,无咎:经文“元亨利贞”,但《彖传》只解释“大亨贞”,缺一利字,与屯卦同。此或有讹误。《释文》:“大亨贞,本又作大亨利贞。”
而天下随时:朱熹依王肃认为“天下随时”当作“天下随之”。《本义》:“王肃本时作之,今当从之。释卦辞,言能如是,则天下之所从也。”此扩大诠释随之卦义,能大亨贞而无咎,则天下将随从之。
随时之义大矣哉:朱熹:“王肃本时字在之字下,今当从之。”依朱熹,此句当作“随之时义大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