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炒米和焦屑(汪曾祺)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要点手艺,并
2、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持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
3、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
4、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煳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
5、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
6、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很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选自汪曾祺故乡的食物)18.通读全文,概括作者围绕“炒米”所写的内容。(3分)(1)有关炒米待客的风俗。(2)。(3)。(4)炒米的吃法。(5)。19.第节作者讲述父亲的朋友张仲陶算卦的故事,其用意是什么呢?(3分)20.炒米和焦屑现在已不多见。扬州绿杨茶楼厨师长读了汪老的散文后,想在早茶套餐
8、色的家乡舀炒米的工具,又表现了他对祖母的怀念之情,用细腻的笔触传达了苦难生活中的温情。作者说在红十字会躲避打仗的晚上是“浪漫主义的夜晚”,体现了他的幽默达观、淡定从容。(每点2分,共6分)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五)文学文本阅读(16分)纸上的旧时光李冬梅=1*GB3*MERGEFORMAT母亲终于下定决心,把家里别无用途的旧书都卖掉。=2*GB3*MERGEFORMAT她是很念旧,一张老照片,一件旧衣裳,都能勾起她的记忆。家里读书的人,燕子一样,一只接一只地飞走了,留下两位守着巢的老人。但书,依旧多。我们读过的课本
9、,小学到大学的,母亲都觉得重要;儿时看过的连环画,还有一些陈年的杂志,也一本不少地收藏进书箱。母亲守着这些书,打发着接踵而来的琐碎时光。=3*GB3*MERGEFORMAT收废品的纳闷,“你们家怎么有这么多书?”这句话又足以让母亲骄傲半天,“两个大学生读了十几年的书,能不多吗?”如今,村中能一下拾掇出这么多书的,恐怕只有母亲一人了。不知道从何时,读书突然不时尚了,很多孩子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赚钱,家长也乐意多了一个挣钱的帮手。村里的书香味越来越淡。=4*GB3*MERGEFORMAT大哥挑了几本封面完整的连环画收藏,还放在太阳下晾晒消毒,我觉得他是在晒童年。说也奇怪
10、,搁了三四十年无用的东西,打算变卖时,突然样样又值钱起来了。=5*GB3*MERGEFORMAT我也不舍,挑来挑去,找出几本毛泽东选集。因为厚实,当年母亲拿来夹鞋样的。还有一两片旧鞋样,遗落其中。扬一扬纸鞋样,问母亲:“要不要了?”母亲比我更迷惘,反问我,“眼睛都花了,还要它做什么?你们现在哪个还愿意穿我做的布鞋?”我无语,它们曾要是做榜样的,母亲对照着它们,把糊的葛布剪成鞋底、鞋帮的形状,再一针一线地缝起来。我儿时的催眠曲,就是母亲捺鞋底时抽线的“嗡嗡”声。母亲的年轻时光,都托付给它们了。=6*GB3*MERGEFORMAT收废品的手脚麻利,母亲眼也疾,她拣出几本
11、土黄色的小册子,那是父亲上班时的工作记录。母亲把它们整理好,掸去封面上的灰尘。我觉得有趣,父亲退休这么多年了,工作手册还有用吗?随手拈起一本翻看,父亲的字很大,很有个性,不是中规中矩地写在横线上,而是以线为行,且微微右斜。=7*GB3*MERGEFORMAT“难怪当时有人要把你打成右派,一看你的字,就知道你有右派倾向。”我指着工作手册上的字,想逗父亲开心,他正埋头磨菜刀。=8*GB3*MERGEFORMAT早晨杀鸡,菜刀在鸡脖子上荡了几个回合,也没有抹破鸡脖子。鸡没杀死,父亲却跟自己生了很大的气。嘟哝着,刀不中用,人也不中用。母亲悄悄地数落他:就是不服老。他低着头,
12、一言不发地磨着刀,好像跟磨刀石又较上了劲。=9*GB3*MERGEFORMAT书被收废品的装进几只大蛇皮袋,扔进三轮车拖走了。心中怜惜骤生,如同送别出嫁女儿。书卖掉,就会被打成原形,化作纸浆,不知它会投胎哪一本书中,我会不会再找到它?=10*GB3*MERGEFORMAT母亲喜欢在夏天晒霉。我也总能有意外收获,从母亲的箱底抄一些“往事”。EQoac(,11)两张薄纸,奖状大小的,是父亲和母亲的结婚证。被母亲端端正正地压在箱底,纸色泛黄,证书上的印制的红花,灿若新彩。这两张纸上,记录着父亲、母亲携手走过的五十年风风雨雨。两个陌生的年轻人,经过这两张纸的认可,走到一
14、,搁了三四十年无用的东西,打算变卖时,突然样样又值钱起来了。(“值钱”如何理解?)(3分)(2)历经岁月的磨洗,宛如两株老树,盘根错依。(从修辞角度)(3分)21.结合全文,说说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4分)22.“岁月流转,这些纸上的旧时光,挥之不去。”你是否也有纸张上的旧时光?请讲述一段你在“纸张”上留下的“旧时光”记忆。(70字左右,4分)7519.(2分)=1*GB3*MERGEFORMAT母亲做布鞋=2*GB3*MERGEFORMAT有人要把父亲打成右派20.(1)(3分)“值钱”原意是昂贵,值很高的价钱;句中有珍贵之意,搁了三四十年无用
15、的东西,打算变卖时,又变得珍贵起来,不愿意就这样扔弃;每一个物件上都留着一串故事和过往,写出了作者对这些旧物件的珍视和对以前岁月的深情。(2)(3分)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父母二人比作两株盘根错依的老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母二人在岁月的磨洗中相互扶持、彼此依靠的深厚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爱情的赞美。21.(4分)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往昔时光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时过境迁的感慨、亲人老去的疼惜,以及“岁月流转,美好永恒”的信心。(写出两点即可。)22.(4分)示例:当我打开小学作文本时,看到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迹记录着童年趣事,我想到了和同桌画的三八线,想到了学校门口的小卖部,想到放学后可以慢悠悠地走
16、回家那一段无忧无虑的慢时光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五)文学文本阅读。(15分)扬州的夏日朱自清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称道的多了,称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随声附和起来。直到现在,你若向人提起扬州这个名字,他会点头或摇头说:“好地方!好地方!”特别是没去过扬州而念过些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真像蜃楼海市一般美丽;他若念过扬州画舫录一类书,那更了不得了。但在一个久住扬州像我的人,他却没有那么多美丽的幻想,若是想呢,他也只会想着扬州的夏日。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有人称为“瘦西湖”,这个名字真是太“瘦”了。下船的地方便是护城河,曼
17、衍开去,曲曲折折,直到平山堂,这是你们熟悉的名字有七八里河道,还有许多杈杈桠桠的支流。这条河其实也没有顶大的好处,只是曲折而有些幽静,和别处不同。沿河最著名的风景是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最远的便是平山堂了。金山你们是知道的,小金山却在水中央。在那里望水最好,看月自然也不错可是我还不曾有过那样福气。“下河”的人十之九是到这儿的,人不免太多些。法海寺有一个塔,和北海的一样,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盐商们连夜督促匠人造成的。法海寺著名的自然是这个塔;但还有一桩,你们猜不着,是红烧猪头。夏天吃红烧猪头,在理论上也许不甚相宜;可是在实际上,挥汗吃着,倒也不坏的。五亭桥如名字所示,是五个亭子的桥。桥是拱形
18、,中一亭最高,两边四亭,参差相称;最宜远看,或看影子,也好。桥洞颇多,乘小船穿来穿去,另有风味。平山堂在蜀冈上。登堂可见江南诸山淡淡的轮廓;“山色有无中”一句话,我看是恰到好处,并不算错。这里游人较少,闲坐在堂上,可以永日。沿路光景,也以闲寂胜。从天宁门或北门下船。蜿蜒的城墙,在水里倒映着苍黝的影子,小船悠然地撑过去,岸上的喧扰像没有似的。船有三种:大船专供宴游之用,小时候常跟了父亲去,在船里听着谋得利洋行的唱片。现在这样乘船的大概少了吧?其次,A“小划子”,真像一瓣西瓜,由一个男人或女人用竹篙撑着。乘的人多了,便可雇两只,前后用小凳子跨着:这也可算得“方舟”了。后来又有一种“洋划”,比大船小
19、,比“小划子”大,上支布篷,可以遮日遮雨。“洋划”渐渐地多,大船渐渐地少,然而“小划子”总是有人要的。这不独因为价钱最贱,也因为它的伶俐。B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北门外一带,叫做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船行过时,茶客与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喝着,吃着,谈着。回来时再将茶壶和所谓小笼,连价款一并交给茶馆中人。撑船的都与茶馆相熟,他们不怕你白吃。扬州的小笼点心实在不错:我离开扬州,也走过七八处大大小小的地方,还没有吃过那样好的点心;这其实是值得惦记的。茶馆的
21、的两个比喻句,一俗一雅,妙趣无穷。请任选一句进行赏析。(4分)我选_句。赏析:_19.有人认为第段写的不是扬州具体的景点,意思不大,可以删去。你怎么看?(4分)_20.请运用本文内容,围绕“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是在水上”这个中心意思,创作一首小诗,表达对扬州夏日的礼赞之情。要求:不少于4句,至少使用一种修辞,力求押韵。(4分)_17.临河茶馆(下街茶馆)小金山平山堂(一点1分)18.我选A句。赏析:“一瓣西瓜”既通俗(或该句子欣赏表述中体现这一点)(1分)、生动(形象)(1分)地写出了“小划子”的形状,又巧妙地切合“夏日”(1分)这一特定的时令,也表现了悠闲惬意的情趣(或对“扬州的夏日”的
22、喜爱之情)(1分)。我选B句。赏析:“一首唐诗”“一幅山水画”雅致(优雅)(1分)、生动(形象)(1分)地描绘出景色的诗情画意(优美)(1分)的特点,表现出独特的蕴味或优雅的文人情怀(1分)。19.虽然没有描写具体景点,但紧扣了中心句“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丰富了扬州水文化的内容(2分),且逛茶馆、“早上皮包水”,其实也是一种市井生活、人文风情的景,是一种更有意思的景。(2分)20.示例:浮生半日闲记忆多蜿蜒五亭桥、小金山古运河流不尽前世的情缘本题采用分层赋分。内容既写到本文所列举的景点,又抒发了礼赞之情,形式上四句以上,运用修辞,并且押韵,可得满分。形式上的要求都具备,但只是罗列
23、景点,缺少抒情,可在2分上下浮动。内容上有欠缺,形式上要求也基本不符合,01分。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五)文学文本阅读(15分)日照寻鹤江子我去日照,是去寻鹤的。日照有河以鹤为名,在莒县,也有楼以鹤为名,叫白鹤楼,在九仙山。没去日照前,我就先入为主地想象,日照应该是一座鹤的城。鹤舞白沙,鹤啸九天,鹤来松有客,苔去石无衣,鹤驭凌云入紫微,水盘山绕五云飞,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应该就是日照常见的景观了。鹤是祥瑞之物,其形也美,其性也柔,其声也丽。它特别有仙气,所以被人们爱称为“仙鹤”。有鹤的日照,自然就是一座仙境般的祥瑞之城了。可我一直无缘
25、面向天,有的低头沉思;还有的仿佛要出远门,可大概才走出了几步,就心生悔意,头就往回看了,脚步再也挪不动了;它们组合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左边的石群,多像几只海豹在偃卧,而右边的石头,又像是蛙群出深山;而远处,无数的石头散落在山坡的青草之间,仿佛一个庞大的边走边吃青草的羊群。在九仙山,林木是匍匐的,石头才是山的真正主人。它们是静止的,可是在我眼里,它们都是可以呼吸的精灵。而且,石头的颜色都是白色的,不像是南方的山石,或是丹霞的红,或是草木掩映的绿。可是鹤呢?我是为寻鹤而来的。如此的场景,有鹤翩跹,就完美了,就与我想象中的日照吻合了。可我发现,石头之间,山峰之间,不要说鹤,就是麻雀都十分鲜见。当地朋友
26、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把我带到了一块相对方正的巨型石头前,指着石壁上的字迹说,鹤就在这里呢。我看到在距地八米左右的高处,有竖排阴刻的“白鹤楼”三字,字遒劲有力,有些扁,看着眼熟。左方有一行落款小字:“熙宁九年九月轼”。难道是知密州的苏轼吗?没错,正是他。从资料得知,苏轼于熙宁七年秋被调往密州任知州。现在的日照,就在宋代时的密州境内。苏轼一到密州,正值大旱,又有蝗虫灾害,百姓生活艰难。苏轼为救民于水火,即上书朝廷,请求减免税赋。他出台了蝗虫换粮食的政策,鼓励百姓捉蝗,帮助灾民渡过难关。苏轼还积极推动密州办学校,兴教化,密州文风一时振起。他经常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访贫问苦,“城里田员外,城西贺秀才”,
28、,苏轼欣然命笔,写下了“白鹤楼”三个大字。可是现在,朋友口中的白鹤楼已不见踪影。我所看到的,就只是一块写着“白鹤楼”的石头。如果说苏轼登临之时,白鹤翩跹,为何900多年后我来九仙山,却看不见哪怕一只白鹤?我之所见的九仙山,难道跟900多年前的九仙山有很大区别吗?有没有可能,苏轼所见,也不过是满山似乎随时要走动的石头。苏轼是浪漫的诗人,在他眼里,这些白色的石头,也许不仅仅是石头,还是满天满地的白鹤它们在草间觅食、踱步、嬉戏、舞蹈。天地间都是白鹤金属般的嗓音和天使一般的倩影,都是他所期待的良善与美好。而那块他题写了“白鹤楼”的石头,乃至整座九仙山,就是他心中白鹤的故乡。苏轼对这块石头的题写,很可能
29、不是实际场景的写实,而是他的想象与修辞。有没有可能,苏轼写的“白鹤楼”中的白鹤,其实就是他自己。苏轼何尝不是一只白鹤?他多情,喜欢一切美好之物。“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说是苏轼遥寄弟弟苏辙的句子,不如说是一只白鹤的言辞。他悼念亡妻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一只白鹤对另一只白鹤的追念。他轻盈洁净的灵魂,他赤子般的一生,多像一只体态优美的白鹤,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天空中翩跹。这只中国文化中优美至极的白鹤,因为他与密州的缘分,也成了日照的精魂。这么想着,我在日照,终是见到鹤了。这么想着,看满山的白色石头,我的耳边仿佛听见了鹤的振羽和嗥叫之声,地上仿佛
32、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语句:它们就这么大大小小地堆在山上,有的作醉卧状,有的侧耳倾听,有的仰面向天,有的低头沉思;还有的仿佛要出远门,可大概才走出了几步,就心生悔意,头就往回看了,脚步再也挪不动了。批注: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九仙山石头姿态各异的特点,“我”对这些石头浓浓的喜爱之情。(语句1分,批注3分)以“南方的石头”衬托“九仙山石头”少有遮掩、纯白朝天、林少石多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日照九仙山石头的喜爱与赞美。【示例一】苏轼何尝不是一只白鹤?他豁达,善于化解不幸遭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与其说是苏轼描绘澄澈透明的月色的句子,不如说是一只白鹤的月
33、下徘徊时的吟唱鸣和。【示例二】苏轼何尝不是一只白鹤?他志趣高洁,对理想有坚守。“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与其说是苏轼对人生的反省的句子,不如说是一只白鹤在深夜独自漫步时的寂寞感悟。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郏县蓝桥记张昆我从河南归返,路过著名的汝窑随即想起了宋代,苏坟也在河南郏县。夜晚八时,我抵达郏县境内。村寨上空的炊烟袅袅,村民们开始烹饪饭菜了。望着白纱般的烟雾、安静的村庄、古朴的石街,我便在姓姚的人家夜宿。进屋时,天空雾蒙蒙的,雨淅淅沥沥地落下。屋内的桌上摆放着一盏灯火,在风雨中摇曳,淡
34、淡又微茫的火光,将门窗半掩的里屋弄得影影绰绰,如混沌的世界。透过那户窗口,汝河大抵也有百余米远。大雨瓢泼起来,像是从温婉的姑娘转瞬之间变成了咆哮的狮子。这不由得让我想起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也思考他为何选择郏县。王剑冰在郏县三苏园一文写道:“踏足苏坟内外,薄雾笼罩着一切,却也是淡淡、几乎留意不到的一层。苏坟四周道路的一侧,栽植柏树、松树和桂树,林风茂茂。”这块风水宝地既见证过沧桑的文化,也诞生过美丽凄凉的故事。早年,听说郏县有蓝河,上架石桥,名唤“蓝桥”。蓝河又与汝河相连,犹如儿子和母亲的关系。汝河是上游的主流,蓝河则是下游的支流。在前往郏县前,我想,若追潮汝河的历史,也能体会蓝河的魅力。任何独
35、具风韵的美丽,都必有名人遗迹跟文化、历史作敦厚的铺垫。当年,东坡选择郏县为万年吉地,也基于它自然风光和文化积淀出来的底蕴。文人都爱僻静,柏树和松枝代表“竹柏”一样的人生,而蓝桥象征着所经历的爱情,还有文人的风骨。夜色凝结,隔壁人家的灯火熄灭。瓦砾的房顶被雨珠打得铛挡作响,像某种暗示和借喻,泛指苍凉凄婉的一生。然而还看不见蓝桥,它被无尽的雨和茫茫的山崖所遮蔽。次日,我顺着汝河乘船至峰子口,再转至当伶处;传说这是清代名伶,因与达官贵人相恋,后被追逐并跳河之处。我看着汝河的水,涛涛东逝蓝桥架在汝河与蓝河的交界,山壁陡峭,河岸优美。蓝河蜿蜒地绕着村庄,像护城河般庇佑。妇女和儿童裸足、嬉戏,一会儿踩着水
36、花,划起双浆;不一会儿又撩起裙裾,翩翩起舞。我看见,蓝河水波倒映着粼粼光芒,五光十色地折射在舞女的袖口、裙子的底端。她的笑容,犹如两千年前浣纱的西施,素颜又不失高贵。郏县之美源于人文底蕴,蓝桥化作了陪衬,默默地驻守。蓝桥虽小,但游客踏访的足迹无数。我在观赏完舞蹈、欣赏蓝河后,由村寨的“末子坊”出来,行至蓝桥,由青石砖和汉白玉一样的碎石铺砌,像玉带架设在山间云廊的石桥,将人的情思牢牢锁住、升华。我想起电影魂断蓝桥中女子与男子相恋,但因战争的爆发,赶赴沙场的男人死掉,女的从此沉沦风月凄美绝凉的故事。蓝桥的底下,就是蓝河。河水并非蓝色,我曾问过附近的村民“为何称作蓝河”。他们说,蓝代表着凄婉和忧郁,
37、千年来的汝河及蓝河两岸,造窑的民工和烧瓷的匠人,生活艰苦,死了不少人,他们的爱情也是凄美而令人无奈的。我还站在蓝桥上,闻歌谣:“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漱如调饥。”描写一位妇女在河岸边砍柴,思念远征未归的丈夫。这窃窃私语化作缕缕情思,密布字里行间,纯真感人。县蓝桥一带的民风淳朴,可见一斑。关于蓝桥,还有记载,东坡当年走过这里,乘舟远赴蓝桥。此后,纪的也曾三度到访郑县,研究郏县附近的裴李岗遗址和龙山遗址这些都作为郏县蓝桥最深处的文化底蕴,文化的发展和历史的积淀。郏县的历史也可追溯至周代,周武王伐纣之后,建立的周代崇尚礼教,郏县和蓝桥,便是其中代表性的一例,年代久远、美名早成。我伫立于蓝桥上
38、,看着那风韵犹存的石雕,印刻着斑驳印记的蓝桥石砖,徒生了一种无比的沉郁,仿佛当中也搀杂着喜悦、美好和黯然。历史的风烟,如构建郏县和蓝桥的先祖,他们的血脉,在中原大地正流淌着,依旧焕发着活力和朝气。而我此刻,正站在由文化、历史和传奇爱情的丰碑上,回望前人的心思、品味着历久铭心的历史。(选自2022年6月7日江山文学网,有删改)18本文是篇游记散文,通读全文,把握作者的游踪。(2分)抵达郏县,夜宿家_伫立于蓝桥上19赏析第段画线句子。(4分)_20游记散文中往往会插入一些神话、传说等,说说第段插入歌谣有何作用?(4分)_21阅读游记散文,要感受理解作者寄寓的情思。说说本文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思?(4分
41、了整整一天,累得两眼发花,脑子里依旧空荡荡的。自己写作十几年了,这种才思枯涸的情况还是头一次遇到。徐翔显得十分焦躁和烦闷。难道,深藏在记忆深处的那缕缕炊烟,已被都市的雾霾和沙尘所吞没,变得荡然无存了记忆中,他的童年是跟母亲在老家度过的。那时老家很穷,经常吃不饱饭。他在课堂上读书,或在野外割猪草,肚子会饿得咕噜咕噜叫。而每次回到家看到屋顶炊烟升起,咕咕噜噜叫的肚子就像被人安抚了,变乖顺了,随之也不叫了。那时的炊烟,是那么亲切,那么温暖,那么充满诱惑力,他远远地凭着嗅觉,就能品味出家中母亲做出的饭菜是啥。有多少回,当他一步迈进家门,喊一声娘的时候,母亲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忙碌。闲着没事,他时常
42、一个人独坐在村外西侧的土坡,遥望炊烟。没有风的时候,炊烟就像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飘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饭菜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徐翔决定回老家一趟,去重新体验一下炊烟。自从母亲去世后,约有二十年没回老家了。回去的路早已模糊。幸好,有车载导航仪,将徐翔带回了老家。只是,老家早没了记忆中的样子。往昔杂乱无序的农舍已经变成了整齐划一的红瓦房。一眼
43、望去,整个村庄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徐翔顿感几分失望。他住进堂叔家后,期待堂婶快些燃起灶火,好让自己尽快看到朝思暮想的炊烟。可是,厨房早都改用沼气做饭了。徐翔恳求堂婶;能不能再用柴火为我做顿饭堂婶有些不解,说为啥要用柴火,难道俺烧的饭菜不香吗徐翔连忙解释,说他就是想看看烟简里冒出的炊烟。堂婶无奈地叹气,唉,这就难办了,庄稼都被秸秆还田了,家里早就不用柴火烧饭,连灶台也折了,哪能有炊烟冒出来啊。果然,徐翔整个村庄转了几圈,家家户户都没有冒出炊烟。他不死心,又到四周邻村寻找一番,也是如此。最后,在堂叔家小住了几天,就快快地离开老家。无奈之下,徐翔想出一个办法。在城里自家的别墅,按照老家灶台的样子,
44、依葫芦画瓢雇民工垒造了一个。他又买来木柴,在灶膛里燃起,整得屋里烟熏火燎,直呛得妻子一个劲儿地骂他犯了哪门子神经。他却不顾这些,跑到屋外,仰头一看,却见别墅烟简里冒出来的是一股浓烟,直直往上冒。他不明白,城里的柴火怎么就冒不出老家一样袅袅的炊烟呢一次偶然的机会,苦闷的徐翔被一个文友约去参加农家乐一日游。那是一个偏僻的小村,还保留着农家原始的样子。虽然无人居住,却被开发成了农家乐旅游区,游客们可随意游览观光。徐翔兴趣大增。很快,他在一间老石屋内意外地看到了儿时的灶台。兴奋之下,他恍若回到了童年,急忙跑到附近的路边沟旁。柴草是现成的,随手可拾。片刻,就抱回一捆。他燃起柴草塞进了炉灶,拉起风箱。很
45、快,炊烟透过老石屋的烟筒在屋顶袅袅升起。徐翔手忙脚乱地操弄着相机,不停地变换着角度,拍摄着炊烟袅袅飘起的样子。看着越升越高的炊烟,他脑海里的那些闭塞的思路瞬问灵动起来。他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了,他手舞足蹈,诗兴大发,脱口而吟炊烟是故乡平缓的呼吸/飘曳在一个个游子的心房/如今,早已触手不及游人们给纷驻足,围在老石屋旁看起了热闹。突然,几个保安匆勿赶来,挤开人群,手里拎着灭火器,冲进屋内,厉声呵斥徐翔赶紧将炉火灭掉,并根据旅游区的安全条例,处以他200元的罚款。徐翔连忙灰头土脸地解释,对不起,我只想看看炊烟。这时,徐翔隐隐听到人群中有个小男孩在问炊烟是啥13.选文题目是又见炊烟起,选文中一直在写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