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郑州生活的人,无论是平时闲聊还是酒后瞎呲,或多或少都会听过一句话——郑州地邪!而且在说“地邪”的时候,除了附带一些所谓郑州的灵异故事,有些甚至还以身说法,说得那是一个比一个邪乎。
是不是真的那么邪乎不好说,但郑州地“斜”倒是真的。地斜、地斜……念叨久了,就成了“地邪”。
郑州地斜是祖传的
郑州身为八大古都之一,可以说祖上也曾阔过。
郑州商城遗址自1950年被发现以来,经过几十年不断地发掘研究,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推断其为商初亳都。
从地形、地貌来看,郑州地势本就是从西南向东北倾斜的,西部南部呈丘陵高地,东部北部为平原沼泽,金水、熊耳两条河流自西向东流过。
郑州商城外围设两重城墙,外城墙呈个圆形;内城墙呈五边形,每个边都是稍稍斜着的;宫城墙像内城墙的缩小版,也都是斜着的。
这可以说是郑州地斜的根了,不仅地势斜,连最早的都城依河而建,也是斜
历代郑州城也是斜的
自商迁都后,郑州的日子可以说过得一天不如一天了。
一晃上千年,直到583年隋文帝将荥州改名为郑州,郑州作为州一级行政区名称,才开始用指于今郑州地区。596年,改郑州为管州,州治自成皋移至管城。后又改为郑州,这才是今天大家普遍认识的郑州市。
而郑州城要等到621年,当时郑州城墙周长九里三十步,高三丈五尺,顶阔二丈,下宽五丈,隍宽四丈,深二丈五尺。
从唐到清,郑州一直作为州或直隶州的州治所在,但管辖范围却不断缩小。城市规模一直没有突破唐初所建城垣的限制,后人只是在旧城的基础上修修补补。
正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就这样郑州又过了上千年。
▲明清郑州城空间结构图
1928年,拆除城墙的提议经冯玉祥核准后,2月20日下令要在2月29日之前将城墙拆完。就这样,短短几天存在1000多年的郑州城墙灰飞烟灭。
其大致范围为今天城南路-城东路-城北路-顺城路一带。
是的,古代郑州城依然是斜的,而且大致和商城遗址一个倾斜角度。
铁路来了郑州斜上加斜
进入近代后,维持千年的郑州城终于开始发生突破和变动,直接动力就是京汉和陇海2条铁路的修建。
不过随着铁路修建和商业发展,郑州更是斜上加斜了。
京汉铁路与陇海铁路不是十字相交,而是形成了一个不规则的双V对角结构。其中西北C和东南D夹角较小,不适合大规模城建,西南B离老城太远,而东北向A这个大钝角面向县城,决定了郑州近代早期城市发展的格局——火车站至老城之间的地区。
▲京汉、陇海铁路交叉结构及与郑州老城位置关系图
在京汉铁路未通车之前,1904年火车站与老城区之间“尚属一青葱无际之田园”。
但,正如鲁迅所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通车后,随着商业发展,这片区域开始聚集商户,开始时都不讲究什么街啊道啊的,大家见缝插针,找块空地搭个席棚就算是开始创业了。各种小棚子杂列其间,臭水沟纵横交错。
▲1916年郑州城区图
后来由席棚进化为平房,慢慢开始有了点街道的眉目,形成了2条主道,一条是今天的大同路,一条是从县城西门过来的西关大街。其他街道要么与二者平行,要么穿插相交。
▲1930年郑州城区图
从随便搭个棚子摆摊,到盖平房商铺经营,大都出于商户自发,当时可没有什么统一规划。受铁路和老城影响,郑州更斜了!火车站片区的街道,要么与铁路平行,西北东南走向;要么两点之间距离最短,偏东北斜着直指老城区。街道和建筑区之间也多是不规则的穿插和斜角,结构关系杂乱,至今依然如此。
苏联专家斜向的人民路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专家穆欣为郑州设计了一套城市规划方案:
以火车站为大门向东北方向发展,从火车站修一条到现在省人民会堂(原拟在此建省政府办公大楼)的大道作为城市主轴线,北线人民路1951年建成,南线从二七广场到火车站一段未建。人民路像太阳放射出的光线一样从火车站射出,东北向西南走向,道路两侧的建筑不得不斜着建,人民路两旁的小支路也都成了斜路。
▲郑州人民路/百度地图
1954年春,时任河南省委第一书记潘复生到郑州视察发现这个问题,批评了此规划,说学习苏联一定要结合实际,要尊重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气候地理条件。
不过已建成的没有拆除,所以我们现在还能看到斜向的人民路。
而在人民路的尽头,一片方正如棋盘的经X路纬X路中间,有3个小院是斜着,你猜是为什么?
省会迁郑政府规划改斜归正
1954年河南省省会迁至郑州后,郑州市编制了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建设围绕铁路展开,城市发展以向西为主,主干道采取正东西、正南北走向,紧密连接老城区,使城市道路、街坊基本形成棋盘式风格。
▲1957年郑州城市空间结构图
这些新建区,只听街道名称就知道方方正正,比如经X路、纬X路、政X路……
典型的北方平原城市局部,看起来大气浑然,庄重肃穆。
此后几十年,郑州陆续有新的城市规划出台,不论是三环内,还是后来的高新区和经开区,基本都延续了方方正正的布局。
郑州整体的城市格局就这样逐渐“正经”起来了。
郑东新区我是环不是斜
如果说在郑州市内,你还能东西南北辨方向指路,那么进入东区,恐怕99%的人只能说前后左右了。
因为整个道路就是一个环,对一个又一个圆圈来讲,哪还有什么斜不斜的?!
2001年,郑州新区正式被命名为“郑东新区”。新区的规划,通过国际招标的方式,确定了黑川纪章的方案。
黑川纪章基于过往自己所提倡的新陈代谢和共生思想,设计了一个在当时看上去非常超前的方案。
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去中心化。各个功能区既相对独立,又互为支撑。每个区看似独立,又因湖、河相连,构建了完整的城市生态水系。
但,这是一个饱受争议的方案。
已故两院院士周干峙炮轰:郑州是一座缺水的城市,在其规划中却设计了一个面积6.08平方公里的龙湖;“如意”是一个小的物件,而城市是生活,他却在城市中画如意,交通都难以组织。一看就知道是外行人干的。
不过郑州政府顶住阻力和质疑,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现在,郑东新区已经是郑州乃至河南展示现代建设形象的窗口。
对郑州市民来讲,郑东新区好是好,但让人糟心的经常迷路:明明自己沿一条路走着没拐弯,咋还就跑偏了呢。
一些老郑州人更是想不到:本来平行的黄河路、农业路和金水路,怎么还会有交叉口?!
邪不压郑郑州终究是个正经的城市
现在,如果在郑州市中心选取20*20KM的范围,把每个方向的道路长度统计起来,下图中每条线段的长度代表这个方向的街道占道路总长的百分比。
▲图源/帝都绘
这样一个大十字说明郑州的道路还是很正的。
正东南西北±2.5度内的道路总长度占比,即为正经指数。这16个城市中,郑州仅次于43%的北京和38%西安,位列第三。
正所谓,邪不压郑!
从3600年的商朝都城,到民初的小郑县,再到现在的国家中心城市,沧海桑田,郑州辉煌过、失落过、跌倒过、爬起过。
哪怕是上千年的沉沦,郑州也不曾放弃向上向好的念头。
当火车开进郑县,郑州毫不犹豫抓住铁路机遇,从最初商户自发无序发展,到建国后党领导下的总体规划,百十年间郑州城市格局从老城、二环、三环、四环……不仅没了“祖传”地斜,而且还越来越“正经”。
如今,郑州暴雨之后再战疫情。
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们义无反顾、坚守付出;市民信任配合,主动关爱,每一个人都齐心协力筑起坚不可摧的抗疫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