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它是元代画家黄公望晚年的心血之作,黑白两色勾勒无双富春山水。然而画因人痴断两半,三百多年的分离命运传奇,双卷合璧路坎坷……
黄公望半路出家学画曾靠算卦糊口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的作品。浙江博物馆馆藏的《剩山图》部分,是整幅画卷的头部。它长51.4厘米,泛黄画卷上还依稀可见修补过的痕迹,中国历代不乏书画精品,为何这样一幅残卷如此令人瞩目?
整幅作品呢,尽管是它长卷上面的一个,就是已经被火缭过的一小段,但它这个整个面貌呢还是黄公望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一个山水画的面貌。
杨厅长:它非常生动地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美丽的风光,您只要看到这张图,不管你是懂画的,还是不太专业的,你都会被这张画所打动。
《富春山居图》,取材浙江富春山两岸美景,黄公望晚年曾生活在那里,他将自己对富春江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感受,全部融入艺术创作中,穷自己毕生心血成就了这副画,这副画也在未来的岁月里成就了他至高无上的艺术地位。
黄公望,出生于公元1269年,元朝人。从传世的画像可以看得出,他一幅仙风道骨之相。可是他的人生经历却得用“传奇”为之作注解。做过官、蹲过大牢、还靠走江湖给人算卦糊口。这样一个失败的人,又是怎么样成为书画大师的呢?其实啊,黄公望从小就有艺术天份,他幼年时父母双亡,但是幸运的是因为聪明伶俐,他得到了一个当地乡绅的喜爱。
小红:就是6岁以后,被一个我们浙江的一个,就是黄岩人,但他生活在那个常熟的,就是一个姓黄的一个老人,他当时91岁了,那么因为黄公望他小时候比较聪明嘛,那么他就是把他收养过来了,就等于是过继给他了,那么因为他年纪已经很大了,那么就是黄公望子久矣,就给他取名叫黄公望,他的名字是这样来的。
尽管摆脱了无依无靠的境遇,但黄公望的青少年时期也并不是一帆风顺。
小红:那么就是我们中国的古代的文人不就是学而优则仕嘛,从小就是培养他们读书,将来就是要进入仕途的,那么黄公望当然也不例外,
黄公望画画纯粹是半路出家,之前他一直走传统的仕途之道。因为元代少数民族当政,江南汉人做官难,黄公望的仕途并不如意。
小红:那么黄公望他到了40岁以后呢,那就是经过朋友的介绍,到我们那个浙西做了一个宪吏,那么他也其实很可悲的,就是做了没多久呢,他的上司,因为贪污案呢,因为他的那个宪吏是管理钱粮的,那么他也因此呢,因为上司他那个贪污案呢,那么受牵连以后,就是被关到监狱里面去了,那出来以后呢已经是几年以后的事情了,那么他经过这次挫折呢,对他人生的今后的仕途呢也是一个打击,他从此也就心灰意冷了。
离开官场之后,黄公望沦为平民,人生跌入谷底。50多岁的他开始云游四方、与和尚、道士交往甚密。从此他更是彻底与仕途决裂,过上寄情于山水之间的隐士生活,吟诗作画乐在其中。
小红:那么他到了五十岁呢,就是通过他的朋友,叫王蒙,那王蒙他是赵孟頫的外甥,那么通过他的介绍呢就跟王蒙去学绘画,因为他本身是天姿很高的一个人,他的绘画技艺呢当然是,就是进步很快了。
《富春山居图》上题跋记载,此画是在黄公望79岁高龄时开始动笔的。
“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就是他有空的时候在南楼上面就是给他画画,那么兴之所至,因为他画画总是由着性情画,陆陆续续的,就是阅三四载未得完备,就是经过了三四年都还没画完,这是黄公望本人的一个题跋,那么是什么原因呢,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那么是这样的原因他经常到外面去云游,才使得这幅画不是一口气给它画完,今特取回行李中,他这次就是来把这幅画就再带在身边,这样的话就可以早晚得暇,当为着笔,这样的话带在身边,就是有空的话早早晚晚就比较随机性比较大了,可以随意的给它画上去。
历时7年这幅写实写意相结合,鬼斧神工的浩瀚长卷才最终完成。
泛黄的画卷,仅黑白两色,便勾勒出富春山无限美景。无论从整体、还是局部都值得人细细品味。融众家之长的笔触、勾勒出与造化争神的气韵。透过这幅画作,依稀可见元代画家黄公望,对山水家园的无限痴迷和眷恋。
王小红: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呢,是黄公望晚年79岁的时候开始画的,那么因为他本身他的山水画的技法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了,那么他画这幅画当然是驾熟就轻了,对他来说是很轻松的一件事情,也是很愉悦的,因为为什么?因为他当地的那个富春江那一带,它本身山水就非常的秀美,环境很好,那么他又是从观察自然当中,体察那个大自然的一种奇妙的变化,山水的阴晴,那么晴晴雨雨啊,他都是体察得非常的深刻的,那么在画的那个题跋上面呢,他自己又写了就是画了三四年都还没有画完,那么可见这幅画倾注了他多少的心血,那么这幅画就是从他开始画79岁,7年以后他就过世了,那么这张画也有可能他是在去世之前,才得以把这幅画画完,所以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这幅画是黄公望,应该(是)他一生的心血的结晶。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对后人山水创作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从明清一直持续到现在,无数画家痴迷于对他的画作、画技进行模仿。
王小红:那么像这幅图呢,尽管它是那个明代的一个明初的一个大画家谢缙,那么他尽管不是临摹《富春山居图》,但他的笔墨技法呢,其实也就是那个宋元人过来的,那么尤其是黄公望他的影响太大了,那么像黄公望那种山水的那种技法呢,在这里边呢,其实也有所表现。那么山上他那种皴法,都是非常的,就是他的那个代表性的,那种跟乱云皴一样。你看山石皴法,但是它的线条又非常的松秀,你看胎点呢很密,但是又不是密而不乱的那种做法,那么还有那种像那种松树啊,整个那个草堂啊,就是把当时那种隐士的那种生活气息都给他反应出来了。
《富春山居图》命运坎坷一分为二数百年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作为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这是它入馆后第一次外出展览。2011年5月11日下午,浙江博物馆为此举办了一场赴台前的点交启运仪式。
陈浩:“《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合璧,是我们浙博人,可以说是几代浙博人多年来的愿望。”
根据惯例,浙江省博物馆出借《剩山图》前,还进行了投保,估价为1.5亿元。在小型而慎重的装箱仪式后,《剩山图》被装入特制的“恒温恒湿”文物箱。它要先到达北京文物交流中心,然后再赴台。
2011年5月18日,《剩山图》秘密到达北京文物交流中心后,又进行了一次慎重的点交仪式。
冯明珠“这可以说是画坛的一件盛事,也让我觉得更重要的是,黄公望,让黄公望这位老先生在21世纪的时候,再创画坛的传奇。”
当时从台湾来参与点交仪式的冯副院长很感慨地说,自己最羡慕现场的工作人员,能这么近距离、仔仔细细地观赏这一幅画。对此,我很有同感!其实啊,历代喜好山水画的人都跳不过《富春山居图》。可是遗憾的是,虽然今天富春风光依旧,人们却再也看不到黄公望高度艺术化的《富春山居图》全卷真迹。因为原画已经一分为二,并且有一截已经彻底损毁。那么它原本是什么样?这么一幅伟大的作品,世人爱之心切还来不及,怎么就把好端端的一幅画,毁成两截了呢?
完成这幅画不久,公元1354年黄公望辞世。这幅画却开始了它人世间颠沛流离的命运。因其完美,它得到无数人的痴爱,从第一个收藏者无用禅师手中,它一直流传下来。其间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收藏者沈周。
杨:这个沈周为什么值得一说呢,就是沈周看到这张画以后他几乎是呆住了,他深深地为这张画,画得如此之好,如此之精妙感到折服,但是好像根据传说,好像他觉得这张画上面,几乎没有什么题跋,他觉得很可惜,后来他送给他的朋友想向上面写些字,题些字,结果呢据说被这个朋友的孩子偷偷拿出去,就占为己有,而且回来还骗他说是,是没有了,被偷走了,所以沈周是非常的痛心,但是又无可奈何,后来这个因缘际会居然沈周有一次在市场上在画摊上看到了这张画,欣喜若狂,但是没带钱,等他凑足了钱回去再想买这张画的时候,这张画居然是没有了,可能是给别人买走了,所以对沈周来讲确实是痛心疾首。正因为他爱之深切,又感到失去这张画的这个无比痛心,据说是后来他硬是凭着他的记忆,背摹了这张画,就是完全凭记忆临摹了这张画,这个你们也可以比照一下,这张,沈周的这张临摹的复制件,现在就放在我们浙江博物馆,这个《富春山居图》的《剩山图》的边上。
那么像这张图呢他就是凭着记忆那么给他画出来的,长卷它也是山脉起伏连绵在一起,那么远山啊,包括有村落啊,还有这个隐士啊,那么江天辽阔,那么它还是错落有致,那么就是,他可能当时对《富春山居图》记忆非常地深,那么这整幅长卷看起来呢,要是跟原作一对比的话,它的整个构图的结构,跟原来原图就是不相上下,它像前面整个部分,包括那个山头,其实我们也可以作一个参考。像这一段的话就是等于说是我们一个《剩山图》这么一个结构。
但是真迹从沈周之后,又陆续到了很多人手。加之于临摹本也逐渐增多,真真假假、鱼目混珠之事也不断上演,真正的《富春山居图》之后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那么这幅画,然后就一直这么流传,然后经过那个董其昌他也收藏过,那么后来再到了那个就是到了吴之矩,到了吴之矩以后因为吴之矩非常喜欢这幅画,那么就请当时的名人都做了题跋,包括董其昌,邹之麟,王世贞,都给他做了题跋,那么像邹之麟呢还把这幅画比作那个王羲之的兰亭,就地位非常的高,那么结果这幅图就是在流传过程当中,就吴之矩呢后来又传给他的儿子,叫吴洪裕,那么他也很喜欢,因为传家宝嘛,本来就是一个惊世巨作一样的一个作品,那么他就是时刻带在身边,就是不离身的,就是跑到哪里,带到哪里,平时也都是用鲜花,一种名画,名卷给它贡在一起。
陈:那么当这幅画丢入火坑的时候呢,他的侄子眼明手快从火盆当中救出了这幅画,但是呢这幅画呢也正因为丢入火盆,被火盆烧过了,从此呢断为两截,两截画呢。前面的这一截,经吴家后人装裱,成为了我们现在称之为《剩山图》的那么一卷《富春山居图》,画面呢是一山一水,一丘一壑,构图也是完整,成为一个独立的那么一幅山水画,我们称之为《剩山图》。那么后半截呢,那么也是,我们称之为《无用师卷》。
因为这次火焚,原本有画中兰亭美誉的完美之作一下子成了残品。后人对它的评价是否会大打折扣?一分为二的两张画又将面临何等境遇?
《无用师卷》长636.9厘米,是《富春山居图》的主体部分。后来辗转流入清宫,其中还演绎了一场李逵撞李鬼的闹剧。
杨:乾隆皇帝一开始看到《富春山居图》的时候也是爱不释手,喜欢得不得了,上面又是题字又是盖章,最后当真迹《富春山居图》进宫的时候,乾隆皇帝一开始也不相信,他认为他原来看到的仿制品是真的,这个是赝品,当然后来还是真相大白了。
《无用师卷》被藏在清宫,《剩山卷》之后的命运也是充满波折,被高价买卖来来去去,最后流入民间。1938年,它再次出现是在画商手中,那时候《剩山图》只是一张古旧的画作,上面无题、无款、无识,很难鉴定。机缘巧合,它被送到当时书画鉴定的大行家吴湖帆眼前。”
杨:据说吴湖帆看到这张画,他首先判断了一下,因为您知道,后来仿《富春山居图》的画很多了,他拿到这么一截,他一开始也有怀疑,他不太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到底是真的假的,后来他经过仔细的勘验之后,断定它是真的,他就下决心把它买下来,据说还是,是用一件青铜器还是什么非常名贵的换下来,而且当时上面没头没尾,他又回到原来的卖画的那个画铺那边,再从废纸堆里边找出它的这个款啊,尾啊,跋啊什么的,然后再把它连接起来,重新裱过。那么到了五十年代呢,当时著名的书法大家沙孟海先生,他是我们浙江博物馆的老工作人员,他听说吴湖帆手中,吴湖帆大收藏家,听说以后呢,沙孟海跟他商量,就是能不能够把它捐出来,或者说,政府来收藏,当然这是一个宝贝了,吴湖帆怎么也不肯,沙孟海几次上门,好言劝说,最后说服了吴湖帆,当时是博物馆出资从他手里把这张画买下来,从此就进入了浙江博物馆,从进馆的那天起,它就是浙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富春山居图》台北合璧实现温家宝夙愿
刘长乐:“从上个世纪末的99年,离分离多年的名画圆合的念想萌生,到今天剩山图终于上路,山水合璧即将结果,十余连年,大陆、台湾、香港的文化人和传媒人,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这期间有许多的玄机,也有许多的坎坷。特别是在两岸法律、法规和文化认同的差异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意想不到的困难。”
浙江文化厅厅长杨建新对促进《富春山居图》合璧,比别人多了一些机缘。10年来,他为此做过很多努力。
杨厅长:说起来也是缘分呐,你看这个,我在十几年前我是浙江省的台办主任,从事对台工作,这个没说的。那么现在呢我又是浙江省的文化厅长,管的是文化的事,这两个岗位上呢,还都真跟这个《富春山居图》还接上关系了,所以我是在台办待了七年,换到了文化厅长的岗位上,要是换一个别的岗位呢,这件事也就打住了,到了文化厅呢,使我又有机会继续地做那么一件事情,那为什么这个,说起来我跟《富春山居图》有缘分呢?因为我在台办的时候,当我知道了,《富春山居图》有一段是藏在浙江博物馆,同时我也知道另外一段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所以当时我就跟我的同事们就在想,这个可以拿它来策划一次活动。
1999年7月,在《富春山居图》的原创地富阳,举行了一次《富春山居图》圆合活动。内容是两岸画家相约富春江边,临摹黄公望全画。99年的这次两岸联笔,留下了几幅现代《富春山居图》摹本。但是令杨建新感到遗憾的是,两幅真迹的圆合仍是一个梦想。
2005年的时候,正好有一次,凤凰驻上海办事处的李小姐,李红梅小姐,她奉刘长乐总裁的指示来跟我们浙江方面联络,联络的这个目的就是看看浙江方面能不能主动地和台湾实现《富春山居图》的交流,我们还专门进行了深入的面谈,我说长乐总裁,这件事情,不用问我们愿不愿意,我们是100个愿意,我说你还不知道,在此前好多年,我都努力过多少年,不好办,我说有难处啊,当时长乐总裁呢是比较,比较乐观的,他说没事,他说我去我去我去涡旋,台湾有不少好朋友,我说你可以跟台湾的同行们说,浙江方面怎么做,我们都愿意,只要能够实现《富春山居图》的圆合,这本身就是我们多年的夙愿。
10多年来,浙江方面一直在寻求各种机会,但是多年的心愿却一直束之高阁,这非遗憾二字所能概括。自温总理提到这幅画后,台湾政治、文博各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都在讨论圆合是否可能?
提问者1:有没有可能,杭州的那一半到台湾来展出?一起展出?有没有这样规划?
院长:我们有人在促成这件事情。
提问者1:确实有人在促成?
院长:对,到台湾,到故宫来展览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如果是到对岸是有问题的。
提问者2:为什么?
院长:我们有司法免扣押,在我们艺术文化展出条例里面有,对境外进来的这些文物都有保障,原物来原物出去。那至于大陆,他们目前没有。
其实把话说得白一点,司法免扣押法是那些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因为掠夺了大量殖民地的文物,怕人家通过法律程序讨还,所以主张的自我保护条款。另外,即便有这么一个立法,那么也是国对国签署的,显然台湾要求大陆跟他们签这个协议,不妥。所以大陆方面针对这幅画定一个法,再跟台湾签这样一个法,显然不合适。明说吧,台湾担心自己的文物本来就是大陆过去的,怕大陆会借着展览的机会扣押他们的东西,这种担心呢,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浙江文化部门的人也希望台湾方面免去多余的担心。
所有的努力都源自一个能够双向交流的愿望,其实为了完成这个愿望,近些年来两岸已经开始了频繁的互访。2009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雍正大展,北京方面大大方方地送去自己的馆藏。但是,何时台湾会将自己的馆藏带到大陆?距离双向交流的实现还有多少路要走?《富春山居》图是否能成为促进两岸交流的第一块试金石呢?
杨厅长:台湾同胞希望看到《富春山居图》,大陆同胞同样也希望看到《富春山居图》,而且大陆有13亿,13亿人,对吧。至于说大陆哪都行啊,我们曾经都提过,北京肯定要去吧,南京肯定要去吧,那杭州总不能不来吧?
2010年3月,《富春山居图》邮票首发仪式上,60多万富阳人派代表签名,提出希望浙江、台湾两地共同把画卷拿到富阳展出的邀约。时隔一年,真诚的期盼更浓厚,面对“何时能达成双向交流”的问题时,此次负责迎请《剩山图》入台的冯女士提到了一个实际问题,《无用师卷》属于馆藏限展作品。
“那我们基本上所有限展的作品,大概是三年才会轮展一次,但是问题就是说,并不是每一个作品展出了之后就要等三年或等几年,它最起码等三年,但是展览是要有一个主题,如果有这个主题,才有可能去做这个展览。这次是因为有黄公望这个主题,所以《无用师卷》就会展出来,甚至我们所藏的《九珠峰翠图》也会展出来,所以这是要看有什么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