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在迭代大型设计项目时,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
为此,Pixso开放了企业版使用入口,企业版拥有更强的兼容性、更稳定的性能、更便捷的资源存取,协作数据也更加安全。
不止于此,Pixso还会陆续推出「企业资源库」「操作日志」等功能,提高产设研团队的协作效率。
Pixso企业版
性能更稳定,数据更安全
点击图片,免费领取
看到这里,是不是也很期待,下面就一起来看看,Pixso企业版都更新了哪些实用功能吧!
设计师各自为政,管理者很难全局统筹,了解员工实时进度,遇到疫情防控居家办公,还有可能造成项目停滞,长此以往带来经营性风险。
Pixso企业版通过数据的私有化处理,将企业资源自动汇总,再根据需求的承接情况,对不同团队数据进行隔离,还能查看项目成员协作情况,管理者可以自由调配,轻松实施项目管理。
遇到大型迭代项目,设计周期长且协作人数众多,协作链接一旦出现外传,就有极大的信息泄露风险,数据安全很难保障。
Pixso企业版根据成员的不同角色,设置不同的编辑权限,未加入企业用户无法查看内部文件,企业成员设置编辑者、查看者两大权限,离职、调动还能一键交接,让协作数据更加安全。
企业资源各自存放,素材杂乱导致风格很难统一,遇到异地办公和居家隔离,大量素材储存在公司电脑,很难实时衔接现有工作。
Pixso为企业及个人用户,开通了Figma、Xd、Axure等多种格式的文件导入,还升级了Sketch企业级迁移功能,文件迁移兼容性更强,企业资源也能一键导入,过程顺畅平滑,无缝衔接现有项目。
限时申请,先到先得
快来创建你的团队吧
咨询企业版更多内容
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专属客户群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黎灵希)3月28日,万兴科技内部孵化的Pixso宣布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中金鑫智领投,百度风投和涌铧投资联合跟投,所得资金将用于加码产品研发投入,致力于提供更懂国人需求的一站式产品设计协作解决方案。
作为新一代在线设计协作产品,Pixso已打通从原型设计、交互设计、UI设计到设计管理、版本管理、资产管理的全流程链路,并基于云端协作编辑将产品经理、设计师、研发的日常工作连接起来。
目前,Pixso已在国内率先突破矢量网格等新型图形算法,渲染性能和稳定性表现出色,对干十万图层的大文件体验流畅,且支持Figma、Sketch、XD文件导入。同时,Pixso提供完善的企业私有化部署服务和企业账号接入,不仅注重信息和数据安全,还可更快地响应国人的反馈和需求。
据了解,Pixso是万兴科技内部创新创业机制下跑出的"黑马",其创始团队曾打造出多款于万级用户产品,拥有近10年在图形领域的技术积累,团队成员一半以上为研发人员。背靠上市公司万兴科技Pixso正获得大平台赋能,得到全球创意资源、产品市场化、IT运维等全方位支持,可将精力更聚焦于业务本身。
针对融资前后的布局变化,Pixso创始人黄勇表示,团队不仅会以技术加码驱动产品体验提升,还会配置专业运营人员,探索打造更为完善的设计师社群生态。与此同时,Pixso也将结合国内场景和设计生态进行前瞻布局,逐步走出差异化发展之路。
中金资本董事总经理刘书林认为,Pixso团队在计算机图形领域积累深厚,SaaS软件运营经验丰富,同时得到万兴科技的体系化赋能加持,相信Pixso未来能带来更加惊喜的产品和服务。
BV百度风投执行董事刘水表示,随着UI设计工具从客户端向云端迁移,设计工具的协作化和智能化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我们看好Pixso团队在设计工具领域的积累和客户服务经验,期待Pixso抓住软件国产化机遇,引领中国新一代云端设计协作工具的发展。"
本轮融资将用于加快产品迭代速度,积极扩张团队。
面向全球设计市场的在线设计协作工具「Fabrie文档」于近期宣布完成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火山石投资领投、红杉中国种子基金和BAI资本跟投。本轮融资将用于加快产品迭代速度,积极扩张团队。
全球有超1亿设计师活跃在各种细分行业,数亿与其密切协作的知识工作者。其中产品、服装、室内等实体设计领域依赖复杂的工作流程:设计调研、方向探索,设计深化和打板生产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会产出图片、文字、渲染图、3D模型等十余种不同格式的文件,同时团队内还需进行大量的文件共享、编辑和批注。
设计师们对工具是天然敏感的,其中有不少人在疫情前就已经开始使用像Miro这样的在线白板工具尝试解决以上的问题了。但Miro的产品定位较为通用,并未解决所有设计场景的问题,比如专业格式的支持,更加结构化信息的管理等等都不是Miro的强项。
专注于设计场景的「Fabrie文档」带来了一个具备云端存储、多人协作、支持移动设备浏览的在线设计协作工具。
「Fabrie文档」的主要工作界面包含了一个无边界白板和可自由配置的数据表格,它可以承载从调研到设计落地的完整流程。高自由度的白板能够承载形态各异的信息,并激发创意、帮助思考,也能够帮助方案评审等环节提高协作效率;结构性强的数据表格可以成为团队的轻量化数据库,高效服务设计管理和落地环节。
白板与表格的组合是为了能够以两种不同的形式管理信息。两种载体下不同形态的信息还可以通过拖拽或复制操作互相转化,Fabrie希望最大程度的降低信息形态转化的阻力,让用户沉浸在信息本身,而不再关心格式问题。
HowardRheingold在《ToolsforThought》中提到,“...具有创造性的交流需要一个可塑性极强的媒介,一个允许行为被快速转化为结果的媒介,一个能够让大众在其中进行实验的媒介。”「Fabrie文档」将高自由度的白板与低代码数据表格融合,正是围绕以上认知的充分实践。
设计行业具有一个天然的全球性协作网络,「Fabrie文档」希望针对这样的全球化市场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未来「Fabrie文档」还会陆续支持更全面的团队权限管理、设计格式文件导入和第三方插件接入等功能。
苹果前首席设计师JonyIve在一个访谈中透露过一个细节,我们在苹果店里看到的那张桌子,其实就是他们工作室里面用的工作台,他们发现新产品放在工作室的工作台上总显得很好看,于是就把店里的展示台全换成了同款桌子。
每个设计师都会希望自己也拥有一个像苹果店里的桌子,足够大的桌子才能同时放得下图纸,文件,模型,文具,电脑和咖啡。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东西被数字化了,以前A2大小的图纸钻进了PDF里,打样的模型变成了虚拟的3D模型,文具也变成了各种设计软件。各种形态的文件堆砌在了设计师的电脑桌面里。
目前「Fabrie文档」团队已有超过30位伙伴,主要成员毕业于帝国理工、皇家艺术学院、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央美、港科大、上交、复旦等国内外名校,并曾经就职于钉钉、Teambition、字节、百度、携程、Nike等优秀企业。是一个具有超强设计血统、热爱技术,并充满活力的年轻团队。
最近这一周,我们拒绝了十几家媒体的采访。
很多关心即时设计的朋友们前来询问我们情况,说看到很多针对即时的恶意信息,问我们怎么忍着不回应?
所以我们决定正面回应此事。
如果只看【近7天】的热度,那就更加夸张了:
突如其来的流量不仅让我们平台涌入了大量新用户,还让老用户的活跃度暴涨,很多核心数据也屡破纪录。
起初我们也是很纳闷的,明明只是发了一篇公告表示「我们可以协助解决问题」,阅读量到现在也才6.5W,那到底哪里来了这么高的讨论度?
于是去各个平台搜索了一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们这是动了谁的蛋糕,小小设计工具竟然也碰上了全网黑?
还有朋友们发过来的Twitter截图:
「3·15」明确打击「黑营销操纵」手段,不知道我们是不是“有幸”被动赶上了这波“热潮”?
任何企业,形象怎么样,消费者认不认,最终是靠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来决定的。雇佣口碑营销机构,伪造、篡改、删除网络信息,以此来维护企业形象,已经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如果用违法违规误导消费者来搞恶性竞争,那最后坍塌的一定是自己的口碑。——2022年315晚会
比如,下面这张就很奇怪,不知道有没有懂FPS的同学,能帮忙看下平均FPS应该是多少?
还有这张也没看清,好像即时和Pixso删除完以后目录都是干净的,另外一家删除后左侧目录怎么还有一堆图层呢?
这张就更会玩了,在即时和Pixso里操作的拖动幅度又大频率又高,而另外一家的拖动是在一个一个像素地进行试探吗?但即使这样FPS上整体出现的黑色区域好像还是大于另外两家诶~
而且从FPS数据上,从头到尾都没看见即时出现20以下的数字,但结果却直接写了个10+,这测评结果怎么都搞得像在拆盲盒一样。
另外,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测评,说即时有问题,但是作者好像都没发现他用的甚至都不是即时设计图片……
大家看这个域名,没记错的话我们的域名应该是js.design吧?
看到这里,事情大概也有眉目了。
像这样奇奇怪怪的内容,我们随便浏览一会儿就整理了三十多页,各个平台都还留存着诸如此类充满漏洞的视频,也不知道是不是过于小看大家的判断能力了……
同时,像这样的测试,我们当然也可以做,随便测两下结果就可以非常直观,全程无断点录屏如下:(注意右上角的FPS,和他们测试方法完全一样哦~)
文件是Sketch文件导入的,也贴在这里,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自行测试,也欢迎同行拿去优化并解决问题~
但是,这只是一个文件而已,这样我们具备明显优势的文件我们可以找出100个、1000个,但这样片面的测试结果在我们看来并不能代表什么,大家都有着需要迭代进步的地方,每位设计师的工作内容、环境、场景也各不相同,最终起到决定性因素的,应该是整体。
从Figma事件之后,我们几乎没有精力顾及其他,除了忙于回复并处理用户爆发式增加的消息、安抚用户的紧张情绪外,也在紧急沟通迁移方案、完善企业对接方案,这些都是我们最近非常紧要的任务。
此外,为了让大家能迁移得更放心,不用有任何顾虑,我们还上线了「Figma文件一键转Sketch」!
现在你不只可以将Figma文件导入即时设计,也可以快速转换为Sketch文件,还能用Sketch文件迁移到任意一个支持该格式的平台~
总之,比起助推扩大事件的影响,我们更希望优先做好本分之事,踏实服务好每个用户。
在这之前,我们还是一个比较小众的领域,这次事件直接把我们推到了国产工具这一阵营的最前线。这当然是好事,不光是设计工具,其他领域很多在努力做着国产平台的同行,大家应该都有着同一个目标,就是让国产化的工具真正地走向世界,和世界顶尖的工具产品同台竞技。
而这次的机会也让我们听到了很多支持国产的声音,心情激动之余,也从大家的希冀中得到了更多推动我们做好产品的动力。
我们既然可以在短短几天里,把Figma文件导入速度优化到这样的程度,那么我们也非常有信心能快速成长,与优秀的设计师们共创,打造次世代的专业级设计工具。
我们一直认为让国内的工具早日立起来,同行间应该是在产品层面良性竞争和共同成长的关系,但近期却深刻地体验了一系列意料之外的操作。
宣发无罪,但我们拒绝恶性竞争。
当下想替代Figma这样的优秀工具对国内所有产品都是挑战,国产市场需要努力和成长,所以真心希望咱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打磨产品,而不是恶性竞争上。如果核心的产品没有做好,恶性竞争不仅浪费过多的金钱,还会消耗大家的精力。
之前PLG概念很火,大家都说我们这个赛道是PLG(Product-ledgrowth),那我们更应该认真做好产品,为用户服务,以产品说话,而不是变成:PLG(PR公关-ledgrowth),PLG(泼脏水-ledgrowth),PLG(喷别人-ledgrowth)。
Figma显示,因大疆被列入美国制裁名单,因此不再向大疆提供软件的访问权限。
在UI设计行业,Figma是设计师们常用的一款设计软件。“去年很多大厂就转成Figma了,比如腾讯。”3月16日,某社交APPUI设计师杨楠(化名)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针对Figma的封停行为,国内的多款同类型产品迅速做出回应,称支持Figma文件导入,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文件迁移。
对大部分非设计行业人员而言,知道Figma软件,是在其封停大疆的消息传出后。但对设计师而言,Figma是业内一款“王者”级工具。它是一款向量图形编辑器和原型设计工具,于2016年9月首次公开。
“我用过Figma,使用感很好,非常流畅。”3月16日,某互联网公司员工韩旭(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现在Figma已基本取代Sketch,原来用Sketch或者Photoshop,一个文件可能就几百兆以上,要手动传送、同步,现在浏览器打开直接就能用。腾讯、字节跳动等公司都在使用Figma。
与人们熟知的Photoshop不同,Figma是一款基于网页的设计工具,用户不必下载安装,打开网页即可操作,项目保存在云端。同时,Figma也不像Sketch仅适用于Mac端,它能支持Windows、macOS、Linux等多种系统,适配度极高,支持多用户在线协作,免去了文件传输的繁琐,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作为一款设计“神器”,Figma受到众多设计师青睐。在UXtools2021年度设计工具榜单上,Figma的评分和使用率都排名第一。
“这个软件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在线协同,另一个是主要面向web端。”同日,某互联网大厂员工张磊(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软件上云是行业发展趋势,自己平时工作,本地已经没有保存信息,设计资料全部上云,同事随时可协同工作。
尽管Figma功能强大,但近年来,一批国内同类设计软件也发展迅速。随着Figma封停大疆等国内企业使用权,多家国产UI设计软件厂商迅速回应。
在封停事件爆出前,即时设计官方公众号便发文称支持Figma文件导入。
近日,即时设计再次通过公众号称,已求证“Figma开始封停被美国制裁名单的公司账号”一事属实,并表示即时设计可以100%还原Figma源文件的所有内容,同时保留全部编辑性,目前已完成数万份Figma文件的迁移。
据了解,MasterGo于去年10月推出,主要面向UI设计师、前端工程师、产品经理等群体,能协助互联网产品团队进行产品设计及管理的实时协作。
同样支持Figma文件导入的还有万兴科技(300624.SZ)孵化的在线设计协作工具Pixso。3月12日,Pixso云设计通过官方微博表示,产品不仅兼容Figma文件格式,还在性能上支持几十万图层,个人版本免费,企业可以进行本地化部署。
(图源:微博)
“作为设计师,很多很好的软件基本都是美国垄断,比如之前用的adobe系列,这些还没有办法产生替代品。”杨楠表示。但她看好国产设计软件的发展,认为现在数字产品设计并不需要使用复杂的软件。
“我觉得像Figma、Sketch这样的软件技术壁垒不会那么高,从长远来看,国产软件还是挺有市场的。”杨楠说道。
近年来,国家发布多项政策支持工业软件的发展应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积极稳妥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补齐基础软件等瓶颈短板是“十四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
在张毅看来,Figma的封停给国内软件厂商带来巨大机会,长远来看能促进中国在基础领域的发展。目前,国家非常重视解决“卡脖子”问题,而每年大量的国内外高校毕业生也为技术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
时代的锤子,不知道哪一天就砸到你的行业头上。
3月12日,一封来自UI设计协作平台Figma向大疆发布的客户邮件流传于网络。Figma表示,遵照美国法律法规以及众所周知的原因,公司将开始冻结大疆团队成员的账号,用户不能再访问其在Figma上的数据,Figma将会在两周内将用户设计文件以邮件形式发送给用户。
Figma的邮件,在周末的ToB圈里炸开了锅。不少人惊呼,在半导体等“卡脖子”行业被制裁后,软件行业也开始了封禁步伐。消息传出后,多家国产产品设计软件服务商如蓝湖、即时设计均发布相应计划,为受波及的互联网公司和设计师提供服务,帮助用户从Figma迁移和备份其设计文件。
“Figma这一信号的释放,其实已经远远超过了大疆一个case,各个行业里的头部公司,不管是传统的还是互联网科技公司,大家都非常担忧。”他对36氪表示。
鲜明的信号灯再度紧急亮起。
对大众来说,Figma并不是耳熟能详的科技公司。但在UI设计领域,Figma是新一代王者。
据Forbes,Figma2020年的ARR(年度经常性收入)已达7500万美元,当时已服务数百万用户,2021年,预计这一数字还会翻一倍。
互联网的普及,离不开爆炸式增长的终端数量(电脑、手机、平板等)。而终端数量、品牌千千万,想要保证每台终端都有一样的用户体验,就需要做好软件适配。科学的界面和交互设计,也能对业务有明显促进作用。
随着云计算的普及,软件交付方式发生改变,Figma就是诞生于云时代的UI协作SaaS工具。简单来说,企业设计团队以前进行协作,需要标明版本1、版本2、版本3,传给负责下一步骤的伙伴;但使用了Figma后,一切协作流程直接在网页上即可在线完成,并且适用各类操作系统。
这种线上协作的设计过程,大大提高了UI设计团队的工作效率,也让设计师群体自发传播这一好用的工具。因此,Figma成为近年来增长最惊人的SaaS公司,也成为近期热议的PLG(Product-ledGrowth,产品驱动增长)模式的代表案例。在2021年E轮融资后,Figma的估值也达到了100亿美金。
不过,Figma此前并没有在国内市场重点发力,此次马上影响到的国内企业其实并不多。一位UI设计领域创业者告诉36氪,Figma在国内的客户绝对数量并不多,集中于比较能接受新事物、对UI设计有较高要求的企业客户,如互联网行业。
事实上,美国在制裁名单中,一直包含禁止向对方提供软件服务。直到现在,Figma打响的一枪,重重敲击着行业——喊了多年的“去IOE”,国内的软件公司,准备好承接这一切了吗?
Figma所在的UI设计赛道,随着云计算的普及而兴起。2010年,国内云计算市场萌芽,到了2016年,Figma成立,其高速增长引人注目。此后,国内逐渐有对标Figma的公司出现,如蓝湖、即时设计、Pixso、摹客等。
而2020年的疫情和居家办公,让人们加速接受云协作这一方式,Figma的用户量在2020年间也增长了4倍。在国内,UI设计赛道的投资热情水涨船高——2021年,蓝湖就获得了GGV领投的10亿元C+轮融资。即时设计也于同年获得高瓴、SIG、蔻图等机构的两轮融资。
对于国内玩家来说,想要接住Figma的客户,产品成熟度是个重要因素。
蓝湖产品MasterGo
互联网圈内,这样的事情不是首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Figma事件是国产替代趋势的重要注脚,也让“蓝湖们”迎来春天。除了UI设计软件,还有更底层的数据库、操作系统,以及各类基础和工业软件……曾经被誉为全球化重要产物的软件,话语权需要逐步握回自己手中,这是一场漫长的战斗。
看过银河系漫游指南的同学应该都懂
首先,别慌。就此时此刻而言,绝大多数的国内Figma普通用户不会受到影响。
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的Figma用户,就目前而言,很大概率对你是完全没有影响,至少使用免费套餐的普通用户而言,你不会因为IP地址是中国大陆而被禁止访问,即使是购买了12美元/月专业用户,也无需在注册购买的时候注明公司和企业。换句话说,Figma不知道你是谁。
而往下看你会注意到,在专业用户之上,还有Organization和Enterprise两个套餐,后者应该是最近新增的。而真正可能受到影响的,是购买后面两个套餐的企业用户:
如果你仔细查看目前Figma对4类用户提供的服务的列表,你会发现,绝大多数的设计功能和常见的协作和管理功能,其实基础和专业用户两个套餐都是不缺的,而主要的差异,存在于下面的部分:
这当中基础和专业用户套餐中所不包含的功能,绝大多数都是特别进阶和细分的功能服务,比如协作中的定制工作空间、语音通话、分支与合并,设计系统部分的共享字体、组织、多团队设计系统共享,开发当中的私有插件,等等等等,绝大多数国内正在使用Figma做设计的设计师同学有几个人真正深入用到这些功能?而这些功能有哪些是彻底完全无可替代的?
对于使用免费版和专业版Figma帐号的同学,起码现在不用担心,没有影响。
不过,既然我说「绝大多数」,也就意味着影响还是存在。
对于拥有多个大型设计团队,并且基于Figma进行设计、开发协同的大型企业和公司而言,团队和企业账户下的「管理与安全」部分的独享功能,可能是都有需求的,比如大疆。包括插件管理、中心化帐号、用户帐号自动加入、链接和文件管理等等这些功能,也正是涉及到复杂协同环境的大型设计团队所需要的,而他们也是这次事件中受到威胁最大的部分,而真正受到实质性影响的,则是出现在600个企业名单上的一部分国内企业。
先重新审视一下Figma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很重要。
正如同我们所知道的,Figma目前的主要竞争对手Sketch和AdobeXD都是本地软件,而Figma恰恰相反,它是一款可以直接在网页运行的、天生带有多人协同属属性的「轻量级」设计服务和工具。在成长性和功能拓展上,Figma明显超出两位竞争对手。
当然,这种特质和它背后的始作俑者的的确确有着直接的关联。
在维基百科中文版中,对于Figma和它的2位主要创始人的介绍是这么写的:
「迪伦·菲尔德(DylanField)和埃文·华莱士(EvanWallace)于2012年开始着手开发Figma。这种基于Web的设计工具是菲尔德和华莱士在2011年就读于布朗大学期间所构思的。2012年,华莱士从布朗大学毕业,而菲尔德则退学接受了泰尔奖学金(ThielFellowship),该奖学金提供了10万美元用于寻求创业想法。随后,两人移居到旧金山,全职投入Figma的工作。Figma从2015年12月3日开始提供采用邀请模式的免费预览程式,于2016年9月27日首次公开。」
这两位联合创世人中,DylanField的个人经历更容易查到,而恰恰是他的个人成长经历,能够帮我们管窥Figma这个工具成长到今天这样的一些缘由。
而升入高中的时候,Dylan很自然地选择了一个位于索诺玛州立大学内的附属技术高中,这所学校除了常规的教学内容之外,还会额外提供大量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类的学科知识,而这个阶段Dylan和朋友一起制作机器人和网站,甚至参与了社交媒体方面的研究,而正是这样的契机使他得到了通往布朗大学的推荐信。
《社交网络》进行中的黑客马拉松
2009年,Dylan正式进入布朗大学学习计算机科学,在大学期间,他组织过黑客马拉松(著名电影《社交网络》中有展现过扎克伯格搞黑客马拉松的场景),在LinkedIn实习,并且两度进入Flipboard实习,大三第二次去实习的时候,他的身份是技术产品经理。而正是在Flipboard实习阶段,让他开始怀疑自己继续在大学进修计算机和数学的计划,并且在他遇到同样毕业于布朗大学并且从事图形学的EvanWallace之后,决定创办自己的公司。
Dylan的个人成长经历和所具备的技能,大学和实习阶段在互联网初创公司的经历,以及当时正在快速演进的互联网技术,为后面Figma的出现铺陈出重要的底色。
从各种意义上来说,Dylan和Evan所创建的Figma抓住了上一个10年当中,2个关键的风口。
2009年5月28日,彼时以扁平化管理而著称的Google的内部孵化并正式上线一个在当时看来极为实验性的产品,GoogleWave。
同在2009年,Node.js和AngularJS正式发布。(这一年,一直热衷于网络技术和设计的DylanField前往布朗大学上学)
GoogleWave在2010年正式宣布暂停研发并于次年彻底暂停服务,用户仅能阅读自己的内容,直到2012年GoogleWave彻底在Google删除,并完全移交给Apache软件基金会。
Pixelbook2013原型机,A面顶端两侧的LED灯在正式版中被移除了。
更重要的是,GoogleDocs这项服务,是Figma最终定型的重要参考,而两者在基础的思路和特性上,几乎是沿着GoogleWave的这条脉络,一脉相承。
从2009年到2012年,GoogleWave大胆的尝试给彼时很多软件开发商和服务供应商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围绕着HTML5所延展出来的技术、服务与工具如同雨后春笋般涌向,越来越多的SaaS服务开始选择使用浏览器这样的轻量级瘦客户端交付给用户,让复杂的渲染和计算留给位于云端的服务器来处理。
2012年刚刚成立Figma的DylanField和EvanWallace并没有明确他们要创造的产品会有什么功能,具备什么样的服务,但是他们确定一件事情:
我们的产品应该直接立足于浏览器,它是一个免费、简单且充满创意的工具,要让任何人都可以借此发挥自己的创想。
随后,Figma正式开始开发。
在2000年前后,以MacOSX1.0DP3为分界点,正式引领整个UI(GUI)设计圈子向着拟物化设计进发。
这些高度拟物化的肌理材质,渐变的光影,丰富视觉层次,使得设计师不得不选择PS作为UI设计的工具。
加拿大设计工作室Teehan+lax作为非官方为设计师提供的iOS6的PSD,当时苹果官方还没有在HIG当中提供UIKit。
这种追求高光阴影和肌理的拟物化设计在2010年前后抵达了高峰,彼时著名的设计社区Dribbble和国内论坛iconfans内聚积着大量热衷于「抄现实」的拟物化UI设计高手。
2009年的Dribbble网站
我真的找不到更清晰的当年的网站截图了
然后,设计方向开始发生转变。虽然微软早在2002年的时候就开始在自家Zune播放器上尝试扁平化设计,但是直到iOS7(2013年)和MaterialDesign出现,市场份额极小的WindowsPhone7的Metro设计风格延伸到桌面端的Windows8上之后,扁平化设计的趋势才彻底盖过拟物化设计。
而移动端用户数量爆发式增长(2013年移动端流量正式超过桌面端流量),和同时期这种设计风向的改变,是让UI设计领域开始去Adobe化的重要前提。
Sketch1.0
2010年问世的Sketch最初的目标,是希望在Mac平台上给用户提供一个足够轻量、足够快速的矢量图形编辑工具,实际上当时Sketch的创始人PieterOmvlee对于未来的走向也没有清晰的思路:
「当时我在特温特大学(荷兰)刚刚开始我的计算机科学研究。当时的想法是制作一个简单的绘图应用程序。那时的独立应用场景要小得多,似乎有一个我认为可以填补的空白。……上线后,我们被功能请求淹没了,保持专注一个方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每个人都想把Sketch拉向他们需要的方向。而真的迎合这种需求,风险在于你最终会得到一个怪物,一个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没有办法掌握的应用程序。」
当时有用户认为它是臃肿庞大的AdobeIllustrator的优质替代品,而此时Sketch的开发团队已经开始将Symbol作为核心功能提供给用户,只是当时更加粗陋,仅仅类似于PS的智能对象(真正的Symbol功能是到Sketch3的时候才具备),不过,包括布尔运算在内的基础的矢量图形工具都已经基本具备。
此后,随着扁平化设计的崛起,快速迭代的Sketch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使用PS绘制UI的用户,它逐渐成为一个现象级的UI设计软件。原本轻量级的软件体量,明确的功能,轻松兼容日渐复杂的UI设计需求(比如对于x1x2x3尺寸界面的轻松导出),快速而便捷的画板等等。
Sketch3
与此同时,处于阵痛期的macOS平台对于AppStore的软件分发机制有更多干预和要求,很多软件受不了对于功能和用户关系的干预而独立,其中就包括Sketch。用户对Sketch的认可也使得它有了底气通过自家网站来进行许可证分发,此时正是2015年,而这一年的年底,Figma正式推出了第一个Beta版本。
在这个扁平化设计风行、追求轻量高效设计工具的阶段,Sketch和Figma选择的方向,其实是殊途同归的。
和最初的Sketch一样,Dylan对于Figma的未来形态并没有明确的远景,并且一度考虑制作成为一款3D软件。从2012年到2015,DylanField和整个Figma团队都面临着极大的压力,Dylan本身对于Figma发展方向的不明确、领导经验的缺乏和融资上的挑战,使得很多员工在这个过程中离职,甚至影响到Figma的发展,最终是「团队中其他成员对Dylan进行了干预」,才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管理上的问题。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2013年,Dylan在寻求种子轮投资的时候,投资人JohnLilly直接拒绝了他的请求,并且直言不讳地他说:「我想你压根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虽然Dylan最后从Flipboard的董事DannyRimer以及别处为Figma拉来了380万美元的种子轮投资,但是他对JohnLilly的话念念不忘,并随后主动联系John寻求解答,而John则随口跟他说,「你可以去找Adobe的CEOBruceChizen请教」。而Dylan真的就这么做了。
在「部分功能」上对标Photoshop的Figma最终于2015年正式发布Beta版之后,John看到了产品,并且讶异于Dylan敢于从前辈(某种程度上算是未来对手)那里寻求解答的品质,而决定带领Greylock为Figma领投了A轮总计1400万美元的投资。
随后,在2016年上线了正式版,2017年开始推出付费的套餐,而此时在UI/UX设计领域,AdobeXD、Sketch和Figma的竞争关系雏形已经形成。得益于和Sketch、AdobeXD截然不同的部署模式,借助浏览器即可使用的Figma,让用户更容易触达,在对标Sketch的功能特性的同时,以更快的速度培养出自家的插件生态和用户社区,这确保了Figma本身的生命力足够强健。
AdobeXD1.0
而和Sketch、Figma同期发展的软件和服务还有很多,在UI/UX设计这个领域,它们共同蚕食了当初属于Photoshop的份额,即使有AdobeXD后续补位。这种去Adobe化的趋势还体现在其他分支领域,比如基于模板的软件服务Canva,手绘领域的Procreate。
同时Figma每年获得的投资也逐渐提升,随着疫情到来,远程办公需求大涨,2021年6月获得E轮融资2亿美元的Figma的市值已经直逼100亿美元大关。
值得一提的是,据Forbes报道在2020年美国大选过程中,约瑟夫·拜登竞选团队的设计素材也曾使用Figma,并且在Figma上管理了所有的视觉资产。
聊到这里,我们也给大家拓展一下当年奥巴马竞选时的视觉设计:
而E轮融资的2亿美元当中,有不少国际投资者,而此刻Figma超过80%的用户都在美国以外,这一切都使得Figma在如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需要「站队」。
其实我们换个角度来重新审视Figma站队的逻辑也不复杂,中国用户时至今日依然需要借助第三方的插件来实现UI界面汉化(比如Figma.cool),可见Figma用户群体当中,中国用户的比例之低,在如今的国际形势下,被Figma「做出取舍」,也遵循着屁股决定脑袋的基本逻辑。
Figma.cool/cn
不过到了这一步,并不是最终的结果。
ThielFellowship的一位高管是这样评价DylanField的:「他毫无疑问在技术上是有天赋的,同时身上有一种奇妙的融合感——他有将工程和艺术融为一体的直觉。」
作为Figma领导者,DylanField目前已有的访谈内容当中,很少会体现出他的个人政治立场——当然这不代表着他没有。只是在这次大疆帐号被Figma封禁这件事情上,资本和美国当局的政治立场的影响,不应当被我们忽略。
那么说回Figma这样的SaaS服务/软件本身吧。在知乎上,我注意到了这一条回答:
这从侧面印证了一件事情,类似Figma这样的SaaS软件服务,尤其是将大量的服务和功能放在服务器端的专业软件,在开发成本和难度上,是并不低的。
与此同时,从Figma到Notion,各类基于浏览器的SaaS服务又在疫情之下,前所未有地得到资本的青睐。那么可以确认的是,Figma这样「有难度」又「有价值」的方向,是未来趋势,也是需求所指的方向,而这件事情本身,与政治无关。
那么对于这个方向,国内的设计工具的状况又到底如何呢?
国内老牌设计协作平台蓝湖自不必说。2021年于10月23日,蓝湖对外宣布获得10亿元的C+轮融资,投资人为GGV纪源资本、红衫中国,充裕的资金是专业软件开发的底气。他们对标Figma的产品MasterGo在这次事件中挺身而出,为准备从Figma迁移出设计素材的设计师和团队,提供了直接的入口。而位于中国境内的服务器显而易见会比Figma更加稳定,部分在Figma中收费功能,在MasterGo中是直接免费的。
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即时设计」其实也是2016年就开始了他们的征程,他们是定位则是「为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UI设计师、研发工程师提供实时协作的云端设计工具」。
「即时设计」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获得了数百万天使轮融资和千万级Pre-A轮融资,而在2021年密集获得了四次融资,总计数亿人民币,投资人包括高领创投、SIG海纳亚洲、源码资本、蓝驰创投、靖亚资本,以及美国对冲基金CoatueManagement等。
在这次事件当中同样为国内设计师提供助理的Pixso则来自万兴科技,Pixso敢于对标Figma的底气在于,万兴科技在2020年控股了国内著名原型设计工具墨刀。
2021年,集线框设计、PRD文档撰写、原型交互设计、视觉设计、UI设计、设计交付、设计规范管理、任务管理、团队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摹客DT」获得沣扬资本和凯泰资本分数千万元的投资,而他们的方向也是「打造更懂中国设计师的设计工具」,同时希望能够做「世界的摹客」。
与其说Figma这次的事件是一次「危机」,倒不如说是对国内UI/UX设计类软件的一针「疫苗」——伤筋动骨自然是不止于,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国内同类型SaaS软件获得融资,进一步推动研发,让国内乃至于国际用户拥有更多的选择,甚至推动其他创意工具的研发团队,在「可能存在类似风险」的领域进行软件、工具和服务的研发。
总而言之,这次事件对于绝大多数的设计师而言,并没有根本上的影响。软件工具必然会越来越强,硬件性能也同样处于快速的发展中。设计师和设计行业的从业者更需要考虑的,可能是软硬件高速增长下,自身技能和能力的成长。
曾经GoogleWave埋下的种子生长出了Googledocs和GoogleDrive,它们在多年后成为了ChromeOS坚强的后盾,从教育市场借道,让Chromebook逐渐占领了美国的入门级笔电市场。
而借由Googledocs的灵感诞生的figma,则翻身逆袭了Sketch,在UI/UX领域扶摇直上,在SaaS市场上一骑绝尘。这是前瞻者的成功也是天才的胜利,但更是资本和市场对于这一方向试错后的成果。
起风了,各位。
3月14日早盘,创意软件A股龙头万兴科技(300624.SZ)股价大涨,一度以19.99%涨幅涨停。截至午间收盘,万兴科技股价为41.98元,涨14.98%,在近日的国产软件龙头股中表现突出。
消息层面,Figma封停国内事件美国制裁名单的公司使用,引发国内设计圈大地震。3月12日,万兴科技投资孵化的Pixso,快速响应补位,以最快速度上线了Figma文件导入功能,为迁移Figma文件的创作者和企业提供迁移协助。在一众国产设计协同软件中,作为全栈式产品设计协作工具,Pixso性能和稳定性突出,几十万图层的大文件操作流畅,并提供完善的企业私有化部署服务和企业账号接入,拥有强大的资源库等。
相比Figma,Pixso、墨刀等产品均由中国团队研制,可更快地响应国人的反馈和需求,同时采用的是中文界面,无需配合插件翻译使用。最重要的是,这些产品的服务器均在国内,网页打开速度更快,也更安全。
近年,国家大力推进信创发展,加速推进国产替代。除投资孵化Pixso,万兴科技旗下亿图图示、亿图脑图MindMaster、万兴喵影、万兴PDF均致力于软件化国产替代。
综合来看,国产替代叠加元宇宙创作者经济浪潮双重利好,助推万兴科技此波上涨行情。
另一方面,媒介技术的改变,让内容由图文时代进化到现在的视频时代,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一个全新的元宇宙时代正在来临。越来越多的普通创作者也开始向专业创作者转型,他们急需更多辅助创作的工具和资源。创作者经济将大有可为。
这件事发生后,有网友发现Adobe也早在3月5号就宣布全面停止在俄销售。
甚至有网友爆料,Figma、Adobe甚至C4D都已经退出并封禁俄罗斯全境用户了。
确实,我们目前使用的设计软件一直都是国外垄断的,如果哪天这把剑落到了中国头上,对于设计行业来说将会是怎样的轩然大波,而Figma封禁我国多家互联网企业,也让我们感到了危机。
对于Figma,根据UXTools用户体验工具调查报告显示,Figma在国内外均有逐渐攀升的趋势。Figma的用户量已经反超了Sketch,也在多个UI使用排行榜稳居第一。即便Figma在我国用户市场似乎并没有被很重视,经常可以听到大家的吐槽:网络延迟严重!
但疫情带来的工作方式的转变,依旧成为不少设计团队的主力工具。
而此次事件的发生,也让很多企业重新评估使用国外工具风险,从而选择购买和采用国产软件服务。对于国产软件来说,也未曾不是一次崛起的机遇。
优设官网也曾对蓝湖旗下的MasterGo进行过评测,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随着最近这几年设计系统越来越重要,各个大厂都在输出自己的设计系统,对行业而言,未来会有更多标准化和高效的设计系统出现,且以开源的形式出现在MasterGo的资源库中,而这无疑将提升整个设计行业的工作效率。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必定还会迎来愈加频繁的制裁,不过风险中也藏着巨大的机会,我们不能等到剑悬在头顶时才感到担忧,而软件的国产化也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事。
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问题,会不被看好:
但就像下面这位网友说的,没人用国产,国产没有收益,没客户反馈就没法进步,更没办法继续研究下去,这就是一个死循环。
只有我们实际体验了,然后给出真实的使用反馈,类似于蓝湖MasterGo这样的国产软件才会有更多进步的空间,我们的国产软件才能更加优秀,在制裁博弈愈演愈烈的当今,被限制时就不会手足无措。
MasterGo目前支持“通过链接导入Figma文件”,无需下载原文件,将Figma文件的链接复制到“导入窗口”,即可一键导入并解析成MasterGo文件,之后您可查看并继续用MasterGo编辑文件,真正实现工作的无缝衔接。
“Figma本地文件导入”也将于近期上线。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点击左下脚的“复制”按钮,复制该文件的链接
获取待导入Figma文件的链接后,打开MasterGo并进入主页,点击右上方的“导入Figma文件”
在弹窗中黏贴文件链接,点击“导入”
导入成功后,可在“主页-最近打开”或“草稿箱”中看到导入的文件,打开文件即可继续编辑
谁能接得住?需要多久?
“国内模仿者会考虑到政策法规可能带来的一些影响因素,比如假设哪天Figma不能在国内使用了,就会腾出一个很大的机会。”不久前一家国内云厂商设计线高管大彬对雷峰网如此说到。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
3月12日,有消息称,美国在线设计软件企业Figma封禁大疆等被美国制裁公司的账号。雷峰网就此事询问大疆,对方表示暂无回应。不过据中国证券报等媒体表示,已从大疆员工处确认了该封禁消息。
但值得注意的是,Figma的封禁行为,可能只是个开始。据微博用户“龙爪槐守望者”称,美国制裁名单包含禁止向对方提供软件服务,而Figma决定遵守制裁名单,将停封所有被美国制裁名单的企业账号(个人账号暂不停封)。
若以Figma发给大疆的通稿中所强调的原因为准,封禁行为或将继续蔓延至名单中其他企业。彼时,将会给国内设计行业和企业带来不小影响。
不得不说,在线设计协同SaaS的国产替代化在一种突如其来的动因下猛地踩下了加速油门。
“幸好的是,这种UI类工具的替换成本并不高。而且各家国产软件公司反应也很快,都上线了不少应对措施。”
据了解,封禁发生后,即时设计、蓝湖旗下MasterGo、腾讯自研的设计协作平台CoDesign、万兴科技孵化的Pixso等平台快速响应,目前均已上线了Figma文件导入功能,以及导入后的编辑功能,积极应对行业冲击。
事实上,伴随着近两年Figma迅速崛起、晋级百亿美金独角兽,国内也形成了一股效仿风潮,在线设计协同赛道窜火起来,引得蓝湖、即时设计、摹客等垂类创业公司,万兴科技等老牌上市公司,以及腾讯云、华为云、字节跳动等一众“新、老、大”玩家纷纷入局,都想冲出一个中国版的Figma。
然而面对可能即将出现市场空白,国产设计SaaS能否接得住?
尤其是,设计工具属于重型生产力工具,做不了半点假,好不好用,设计师上手后分分钟就知道,工具本身的产品力至关重要。
而一位在中美两国有着十多年SaaS从业背景的创业者张杰曾在一次PLG话题交流中告诉雷峰网,美国SaaS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市面上的产品大部分都是90分以上,而国内目前很多SaaS产品的产品力还只有60分左右,差距较大。
要知道,国内大多数设计协同SaaS工具都是从2018年后才真正开始发力,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不过,大彬认为,只要国内同类产品的用户积累到了一定的规模,产品得到足够打磨,再加上了解中国的场景和设计生态,就有可能出现一个可以和Figma媲美的国产工具。
不过,一个较大的变量是,后者对前者已然展开了攻势,最后谁能胜出,难以预测。
一些互联网厂商,高举生态牌,在与SaaS厂商合作、对接的过程中,对生态伙伴进行入股绑定、品牌遮蔽、寻找机会收购或孵化出自己的项目,都是比较常见的操作。
“欧美各国由于人口少,单个软件或工具的用户数不会太多,各家企业只有相互合作,共谋生态才能有更大发展空间;但国内不一样,由于人口基数大,拥有庞大用户数的单个APP不必开放生态就能活得很滋润,大公司出于惯性会选择什么都自己做,宁愿内部赛马也不愿让给外部公司,这时候大鱼吃小鱼就会成为大概率结果。”一位跨境营销SaaS从业者告诉雷峰网。
大国博弈,制裁不断
Figma称大疆之前的设计文件,将在未来两周内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方式发送给大疆,也就是说,除非美国撤销制裁,否则这些公司在Figma上的所有文件,都将无法访问,当然,个人用户目前暂不受影响。
相信在疫情掀起的远程办公的风潮下,很多设计师甚至专业的设计团队,开始由传统设计软件(Sketch等),向Figma转型,因为它既能彻底解决盗版,又能快速迭代向客户快速交付,对企业来说也是非常优秀的商业模式,而这样的协作方式,也必定代表着未来的生产力模式。
截自Figma官网
虽然此次绝大多数设计师工作的企业,都不在制裁名单内,但为了以防万一,建议大家养成定期备份设计源文件的习惯,并且寻找紧急状态下的备用设计工具方案,小优为大家整理了3个不错的国产设计软件,(排名不分先后),还没有导出文件的小伙伴可以按需选用。
此次即时设计也是做出了最快响应,成为最先支持Figma导入的专业设计工具,基本可以100%还原Figma源文件的所有内容,同时保留全部编辑性。
即时设计更新频率高,功能迭代快,你提的需求可能下周就可以上线,还是非常值得大家一试的。
Mastergo依靠老牌产品团队蓝湖,稳定性和用户体验都很棒,蓝湖覆盖了国内98%的头部科技企业,有网页端和客户端,个人用户永久免费,最高支持50人实时在线协作,和100000图层量级在线编辑,也非常值得大家一试!
Pixso与Sketch的设计功能类似,操作习惯相似,学习成本非常低!并且无需下载,打开网页就能使用,迁移成本相对较低!
Figma的封停也让3家国内软件纷纷响应,不过也有设计师小伙伴表示,国产软件的进步空间还很大,不过作为应急使用完全没问题,设计软件一直都是国外垄断的,鉴于Figma忽略中国市场,国内如果能够趁机做好,虽算不上为国争光,也算争了口气,如果站在前人肩膀上,再能有更好的创新,那就真不错!
小优推荐大家两款私有云存储(NAS),即使远程办公也不怕。
纵观NAS市场,群晖系统使用的人群最为广泛,它可以多设备间文件自动同步,在家办公和公司办公无缝衔接,只需要有浏览器就可以与团队一起多人协同云办公。
市场上大部分的NAS,基本被群晖和威联通垄断,两个品牌也各有利弊,大家可以按需选择。
经历此次Figma“断供”事件以后,多位设计师表示,需要重新评估使用国外工具的风险,转而选择购买和采用国产服务。事实上,在线协同设计工具的国产化替代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华为、腾讯、小米、科大讯飞等国内近98%的互联网头部品牌都选择了蓝湖的产品,MasterGo未来可期。
美国Figma封停大疆账号,正引发软件圈“地震”。多方消息确认,列入美国制裁名单的中国公司如大疆,已无法继续使用Figma软件,且在云端的文件也无法立即下载备份。继华为后,美国正在对中国公司发起新一波制裁,这一次不是芯片,而是软件。
对此,国内第一阵营的设计软件Pixso、墨刀、MasterGo、及时设计等快速补位,其中Pixso已以最快速度上线了Figma文件导入功能,为迁移Figma文件的创作者和企业提供迁移协助。
Pixso性能媲美Figma,支持Figma、Sketch等主流文件格式的导入,盖原型设计、UI/UX设计、设计交付全部核心功能。在一众国产设计协同软件中,Pixso性能和稳定性突出,几十万图层的大文件操作流畅,并提供完善的企业私有化部署服务和企业账号接入,拥有强大的资源库等,可为团队和企业提供更安全、更稳定、更懂国人的操作体验,是庞大设计师、产品经理、工程师等提升效率的产品设计协作神器,曾荣获“2021届MVX年度创新金奖”等行业大奖。
据了解,Pixso是元宇宙数字创意赋能者万兴科技(300624.SZ)万兴科技生态成员,由万兴科技旗下推出过多款千万级产品的明星产品团队领衔打造。在万兴科技大力促进内部创业创新孵化背景下,Pixso于2021年11月从万兴科技分拆,实现独立运营,是万兴科技首个以公司形式独立运行的孵化项目。除了Pixso外,万兴科技旗下墨刀,也是替代Figma的国货精品,墨刀作为在线一体化产品设计协作平台,已将原型、设计、流程图、思维导图聚合一起,让团队和个人都能达成高效工作成就。
这不是设计工具第一次“断供”了,2019年10月,委内瑞拉被美国制裁,Adobe公司禁用该国全部账号和服务,并且还不支持退款!
消息一出,Pixso团队的研发小哥立刻回到岗位上,迅速上线了Figma文档导入功能!
Pixso打磨产品已久,已经达到商用级别。目前Pixso全面支持Figma、Sketch、XD文件导入;性能和稳定性突出,数十万图层的大文件操作流畅。
同时,Pixso支持企业私有化部署和企业账号接入,可以助力设计师和产品团队提高工作效率。“让设计更流畅,协作更高效,设计资产更安全!”背后承载了技术团队优越的能力和无穷的匠心。
致各位朋友:
对此,MasterGo已正式上线了Figma文件导入功能,并且完善支持导入后的编辑功能,以此帮助大家度过这次事件。
Figma文件紧急保护攻略
致所有互联网同业:
今日(3月12日)在网络上传播的「Figma开始封停被美国制裁名单的公司账号」一事,我们已经求证属实。
此事件已经波及到一些国内互联网公司和设计师,并对其设计资产的安全性造成影响,对此我们深感忧心,也决定迅速响应,希望能帮助所有受波及的企业和个人尽快获得解决办法。
「即时设计」作为国内最先支持Figma导入的专业设计工具,基本可以100%还原Figma源文件的所有内容,同时保留全部编辑性,截至目前,已经完成数万份Figma文件的迁移。
在此,「即时设计」作出承诺:
北京雪云锐创科技有限公司
2022年3月12日
我们!支持导入Figma文件啦!!!
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还以为是同事在和我开玩笑,但在反复确认过这个功能真的要上线之后,我才手抖着敲下了这篇推文。
因为,即时设计又一次成为了全网首个,原生支持Figma文件导入和解析的,UI设计工具!(Figma自己不算哈~)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即时设计,同时支持了Sketch、XD、Figma,三款全球最主流设计工具的文件导入,这也意味着全国99%以上的UI/UX设计师,都可以随时从国外工具迁移到即时设计,再没有任何的工具壁垒!
说回正题,导入Figma文件这个需求,可以说是上线以来呼声最高的需求之一。
总之,有太多设计师表达过对这个功能的期待,而经过我们研发大佬的不懈努力,大家的想法,现在统统可以实现了!快来一起看下吧~
在详细介绍之前,先带大家了解下如何快速完成文件迁移。
为了尽可能减少大家的操作和学习成本,我们采取了最为直观的本地文件导入方式,只需要简单的两步操作:
然后我们就只要低头刷两下手……哦,不用刷了,已经导入完成了!
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因为我们网络够好,导入速度比Figma还要快上一大截,嘿嘿图片~
经过我们的大力攻坚,几乎已经解决了所有复杂内容的解析,现在只要是双方都支持的内容,基本可以达到100%的还原度,而整体文件还原度也能有98%以上!
有了这样超高的还原度,相信各位设计师小伙伴们,一定可以在即时设计中完全无缝衔接你的Figma设计文件,无论是迁移自己的工作内容,还是和团队其他成员进行协作,都不会有任何问题~
Figma、Sketch、XD这三款设计工具,即使是从全世界的范围来说,也已经基本能做到涵盖了95%以上的UI/UX设计师用户,国内更是可以覆盖到99%以上的设计师群体。
而每一位设计师几乎都是资深的资源收集爱好者,大家在使用这三款工具时,肯定收集了大量海内外的优秀设计资源……
而在这次正式支持Figma导入之后,我们已经完全覆盖了这三款主流工具的文件格式,所以,不管你有多少收藏,现在都可以通通导入到即时设计里进行整合,建立一个比以往丰富数倍的云端设计资源库,然后随时随地使用、参考,实现更优质的创作产出!
怎么样?看到这里,是不是已经有点手痒了呢?
最后想再悄咪咪地说一点,这个主要是因为最近国际新闻刷多了……
像这种被海外科技公司「卡脖子」式的制裁,我们其实也遇到过,但是还没有波及太大,而这番动静还是引起了一波关于「技术壁垒」的讨论。
当然,我们无法完全杜绝这种情况,但起码本土的科技行业发展都很不错,各种类型的产品,已经有了足够优秀的本土化/国产替代品,不会陷入被动,而对于即时设计来说,尽管和海外发展多年的成熟产品依然有差距,但是我们也有自信,让这个差距很快地缩小、消失……
同时,有了如此全面的文件迁移体系,我们也已经可以成为大家的坚实后盾,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保证大家可以随时将自己的设计资产,迁移到即时设计中来,照常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不会造成任何的损失!
由于每位设计师实际创作内容的差异,可能还会遇到一些地方还原不够完美,大家可以扫码加入我们的「Figma导入反馈群」,即时反馈导入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我们一起将这个功能打造得更加完善,让大家迁移无忧!
密集融资、强强并购、巨头加速进场,小赛道里有大“钱”途。
在线协同办公,近几年的当红炸子鸡。
疫情催化叠加数字化转型,让在线文档、视频会议、在线沟通等各种SaaS工具火爆异常,飞书、钉钉、企微,三大在线办公巨头在这几大模块上的卡位争夺战更是激烈不已。
在线协作文档,更是各家标配和必争之地。而另一种同类工具——设计协作,也隐有成为下一个争夺焦点之势。
这场“军备赛”的第一枪由国外在线设计工具Figma打响。
2021年6月Figma完成E轮2亿美元融资,估值从2020年5月的20亿美元直接翻了5倍达到100亿美元,成功晋级百亿美金独角兽。
Figma的示范效应,让国内在线协同设计赛道一下子窜火起来。
蓝湖,一年内融资4次,C+轮融资高达10亿元,红杉资本、金沙江创投在列;即时设计,近一年内密集融资至B轮,投资人包括高瓴创投、SIG海纳亚洲、源码资本等。
除SaaS明星创业公司外,腾讯、华为、字节等云厂商也在加速进场。
不久前华为云联合赞奇科技发布了云设计协同解决方案“呆猫”;腾讯将企业级设计体系TDesign开源,并正式推出腾讯设计云;字节也已通过飞书接入摹客设计平台;58同城此前上线了“风火轮”,利用智能解析技术,将设计稿自动化解析生成代码……
此外,老牌上市公司万兴科技也动作不断,不仅出资控股国内最大平台墨刀,还孵化和注资旗下独立子公司,双拳并举,加速进场。
密集融资、强强并购、巨头加速进场,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条正在加速起飞的赛道。
“国产Figma”这类在线设计协作SaaS,目前的火爆是昙花一现还是恰逢其时?目前的竞争格局如何?这一赛道能否跑出一家国产独角兽、谁又会跑出?带着这些问题,雷峰网采访了产研等多方业内人士,试图呈现这一细分火爆赛道里的真相。
“都想冲出一个中国版的Figma。”企服投资人安华如此评价该赛道近一年来的躁动。
简单来说,Figma是一款基于网页端的在线设计协作SaaS工具,涵盖UI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等,用户群体面向互联网UI设计师、产品经理、前后端编程工程师等,为企业产品设计提供解决方案。
在设计工具界,其前辈包括普通人熟知的Photoshop(即PS)和设计师群体熟知的Sketch软件。
PS诞生于1990年,是最早一代设计工具中的佼佼者,功能丰富且强大,但最大的痛点是使用门槛高,上手难。
2010年,一款更加轻量、便于上手的设计工具Sketch出现,给PS的市场地位带来冲击。但Sketch最初是针对Apple的OSX系统而开发,目前也仅支持在MacOS中使用,系统场景非常受限。
而这些局限性,都给了Figma可趁之机。
在安华看来,Figma背靠算法和云计算等底层技术,具备云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轻量化的特点,以一款云端SaaS的姿态,完成了对传统设计软件的代际碾压。
基于这些优点,Figma自2016年正式上线后,短短四年间便超越了Sketch,在市场占有率上名列前茅,2020年在疫情居家办公的催化下,用户量更是翻了四倍以上。
这样的增长速度无疑刺激到了国内资本。在CopytoChina的惯性模式下,国内软件商和投资人纷纷想要打造出一个“中国版的Figma”。
那么问题来了,这一想法能否实现?
事实上,伴随产业数字化的持续加速,企业对产品设计的需求正在呈现井喷之势,市场规模潜力巨大。
”软件是数字化之基,产品设计是软件之基。"在投资人安华看来,Figma在国内备受追捧和模仿的背后,还有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海量B端需求。
据《2021中国用户体验行业互联网新兴设计人才白皮书》显示,2021年中型及大型企业设计人才招聘需求旺盛,以9月数据为例,设计岗位招聘量同比2020年增长高达43.3%。
但目前国内成熟工具匮乏,而海外工具又受限于网络和语言,用户使用障碍明显,这些痛点都成为国产Figma恰逢其时兴起的重要推手。
“而且,国内模仿者还考虑到政策法规可能带来的一些影响因素,比如假设哪天Figma不能在国内使用了,就会腾出一个很大的机会。”大彬补充道。
而在互联网大厂实践方面,58同城和腾讯走过了一条从内部自研自用到对外输出的路。
“风火轮”是58同城用户体验设计中心(简称“58UXD”)联合内部“前端技术委员会”共同打造的一站式设计开发平台,主打利用智能解析技术,将设计稿自动化解析生成代码,于2020年年底上线,2021年12月30日免费对外开放。
但“风火轮”的局限之处在于,由于58集团高达90%的设计师都在使用Sketch,所以在研发之处项目组选择了Sketch作为UI自动生成代码的设计源,对外输出时,非Sketch用户受限。
雷峰网了解到,自“9.30”变革以来,资源上云、开源协同就成为腾讯重点技术方向,这是腾讯设计云诞生的大背景;同时,在过往海量的ToB和ToC的业务实战中,腾讯自研了大量的设计工具,经过多年的自用打磨,初步具备了商业化SaaS产品的特征,整合输出成为水到渠成的事。
而与之相对,阿里云则显得更为低调。
阿里云对雷峰网表示,目前并未有类似“腾讯设计云”的统一平台和解决方案对外输出,更多还是针对电商场景下的单个具体设计工具如鹿班等的开放。
对此,有业内人认为,这可能与阿里曾在2019年定下的“自己不做SaaS,让大家来做更好的SaaS”、倡导“被集成”的发展策略有关。
但雷峰网观察到,目前阿里云内部设有“阿里云设计中心”,一支设计+技术+商业交叉融合的百人设计团队,从事云计算领域的多元设计,至今已有四年。
据其官方公众号近期发布的一篇年终回顾文显示,据不完全统计,过去1年,阿里云设计中心在10个行业,触及了89家政务服务部门、企业客户,支持了142个项目,为客户提供包括设计咨询与产品设计、数字巡展、数字孪生等服务。
区别于前两类,字节飞书和华为云更多采取了外部合作的方式。
“华为在这一领域的短板是其在设计上的积累和投入相对来说没有腾讯和阿里多,所以更多会和一些垂直厂商去合作,不会单干。”大彬表示。
但另一位业内人士罗迪则持不同观点,他认为,云的市场大、细分赛道众多,腾讯、阿里、华为等云厂商并不能把每一个赛道都做得非常精,每一个赛道平摊到的人力也不会太多,导致深度和专业度上拼不过SaaS厂商,而大厂的这种模式,给了垂直公司一个很好的发育空间,“大多数细分赛道里都可能会跑出一两个非常出众的黑马”。
事实上,在这一细分赛道,互联网大厂和云厂商已然对垂类厂商展开了攻势。
58UXD在几天前的平台对外开放官宣中就表示,“风火轮”上线以来,通过逐步覆盖了集团产研团队和旗下安居客、驾校一点通、58数科等子公司,目前已成功地替代了“蓝湖”,成为集团产研提效的主要协作平台。自研替代,正在成为一部分中型互联网公司的优先选择。
而对于更大的互联网厂商,高举生态牌,在与SaaS厂商合作、对接的过程中,也隐有生态包抄,甚至吞并之势。
过去一年,头部云厂商都对各自的生态策略进行了相对大的调整,开放度大增。“生态”成为SaaS圈年度关键词。腾讯云和华为云分别借助“千帆生态计划”和SaaS星光计划,加速在更多垂直行业中的场景下沉。
然而罗迪认为,大厂在发展生态时,往往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合作。对生态伙伴进行入股绑定、品牌遮蔽、寻找机会收购或孵化出自己的项目,都是比较常见的操作。
但不可否认,这对一部分SaaS厂商来说,并不是一个坏的选项。在企服投资人安华看来,目前国内做Saas服务仍然很难赚到钱,SaaS工具赛道内卷严重,头部效应明显,中小型SaaS产品被吸引至大厂生态,可以实现不错的增长,并获得战略投资和并购的机会,符合一部分SaaS创业者的心理预期。
“毕竟以目前国内环境看,SaaS企业独立上市很难,被巨头收购,也是一条不错的退出变现路径。”
同时,他认为,“大厂中,阿里、腾讯、字节协同办公三巨头更有可能成功,如果他们决心投入和布局的话。”在他看来,相比其他互联网公司,这三家更有动力去在各自的大SaaS软件上补齐协同设计这块拼图。
尤其是定位于“先进企业协作与管理平台”的飞书,在基因属性上,与设计协同工具更为契合。在接入摹客后,飞书实现了包括沟通、日历、文档、云盘、设计在内的更加完整的协作生态。
然而联想到飞书文档对石墨的替代,飞书是否有可能同样用自研来替代外来接入?
而这种替代的可能性有多大,主要取决于大厂商进入的时机和投入的决心,以及是否有政策上的一些限制。“在线协同办公本来是垄断的,去年反垄断后好多公司又开始蠢蠢欲动。”一位投资人如此表示。
正是看到生态和平台化的“威力”以及夹缝中的机会,蓝湖、万兴科技等近来纷纷发力平台建设。对此即时设计联合创始人张杨雪认为,目前在线协同设计并未走到平台化阶段,而是仍处于产品技术驱动阶段。
“设计工具属于重型生产力工具,做不了半点假,好不好用,设计师上手后分分钟就知道,并不会因为价格便宜或运营活动就选择去换用,目前各家主要拼的还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行政副院长李旭在上个月27日腾讯设计周现场表示,设计是以文化为基础,Figma的风靡是建立在特定文化根基之上,而国产化设计工具同样也需要适合于中国文化环境的根基。
张杨雪对此表示认同,在她看来,以SaaS工具为入口,分析出更适合国内环境的行为数据,打造出真正高效的国产化设计工具,才是所有国产化厂商应该努力的方向。
摹客“1+2+1”设计云合围,国产在线设计协作市场迎来新变量
国内设计行业知名的云平台摹客发布消息:他们于近日上线了新品协作UI设计工具——“摹客DT”。
摹客科技是一家专注于产品设计领域服务及创新的公司,核心团队有深厚的计算机图形和设计工具产品研发经验。2018年,摹客上线云协作产品“摹客设计云”,公司也从工具研发商升级为云服务+协作解决方案提供商。随后的三年,摹客不断发力国内外设计工具和企业服务市场,还发布了一款可协作的在线原型交互设计产品“摹客RP”,在行业内收获了不错的口碑。
摹客科技客户
伴随着最新的UI矢量设计工具“摹客DT”的发布,摹客的“1+2+1”的产品矩阵已经全部合围。“1”指摹客设计云平台,“2”是摹客RP和摹客DT两款设计工具(分别为产品经理和UI设计师赋予更专业的设计能力),最后一个“1”指摹客设计系统。这样的配置,不但更全方位地满足了团队中用研、产品、UI/UE、开发、运营等岗位的工作与协同需求,同时也更能兼容不同行业背景用户的使用习惯。放眼全球,目前在这四个维度都有较为成熟的产品的,只有摹客一家。
基于此,摹客可以将线框设计、PRD文档撰写、原型交互设计、视觉设计、UI设计、设计交付、设计规范管理、任务管理、团队管理等功能进行有效整合,输出为一体化(AllinOne)的在线设计协同解决方案,对于企业客户来说,无疑提供了更为全面的业务覆盖和更强大的的使用价值。同时,由于几个产品既相互连接又能独立运行,企业可以灵活配置选用,避免了“功能强绑定”带来的臃肿。
产品应用场景
“完全照搬Figma的理念在中国是肯定行不通的,中美的设计行业有诸多的原生差异。”摹客科技CEO老布表示,“摹客将聚焦中国本土设计师群体和大型企业的真实需求,让行业内最前卫的理念和思维与我们自己的产品碰撞融合,打造真正意义上‘更懂中国设计师’的设计工具。”
摹客能有这样的底气,很大程度是依靠耕耘设计行业6年来所积累的大量头部企业用户和全球设计师资源。目前,“中国Figma”赛道中的产品基本都还处于基础功能的追赶阶段,距离真正商用和普及还非常远。作为同行中唯一具备全球化实际运营经验和深度企业服务能力的一家,摹客无疑拥有了更大的成长潜力和更高的天花板。此外,摹客也于今年完成了沣扬资本和凯泰资本的数千万元A+轮融资,资金全部用于加速推进公司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生态构建和国际化扩张。
产品页面
从摹客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产品将在后续上线开放的插件机制,并原生支持其他主流设计稿格式的导入和导出。再搭配旗下RP、设计云平台等已久经市场验证的成熟产品,摹客DT的生态优势将愈发明显。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数字消费市场之一,而设计作为数字产品的基石,必将越来越成为企业研发的核心。未来数年,国内极有可能诞生世界级的设计云服务厂商。不止于定位“中国Figma”,而是做“世界的摹客”,摹客如果能把握住这次历史的机会,很可能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设计行业变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把CopytoChina变成CopyfromChina
2021年6月,美国的在线设计公司Figma完成了E轮融资,估值超过了一百亿美元。他的创始人是一位不到30岁的年轻人,福布斯估计,他很快就会上亿万富豪榜。
Figma是一款在线设计工具,如果你对设计工作有所了解,那你可以理解为它是一个在网页端使用的Sketch;如果你对设计工作不怎么了解,那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它是一个可以在网页端使用的PS(Photoshop)。
至于它凭什么值100亿美元,市场上有各种赞美它的声音,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微软、Airbnb、Twitter等等知名公司的设计总监们纷纷在社交媒体上赞美说,“Figma颠覆了我们的工作模式",提高了他们UI设计和产研团队的工作效率。
这些赞美支撑着Figma的估值从2020年到2021年翻了5倍,成为今年估值增长最快的SaaS公司之一。
而另一个原因就是疫情,部分人在家线上办公,线上实时协作的设计工具成了产研团队的刚需。2020年,Figma的用户量翻了四倍以上。
它的成长故事启发了很多中国风险投资人,在对消费公司的兴趣减退后,“中国的Figma”成为资本寻求新宠的方向之一。
Figma在中国最早的挑战者是一款名为“即时设计”工具,由几名来自湖南大学的青年设计师于2016年创办,定位于一款为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UI设计师、研发工程师提供实时协作的云端设计工具。
他们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获得了数百万天使轮融资和千万级Pre-A轮融资,而在2021年密集获得了四次融资,总计数亿人民币,投资人包括高领创投、SIG海纳亚洲、源码资本、蓝驰创投、靖亚资本,以及美国对冲基金CoatueManagement等。
Figma的另一位中国挑战者是蓝湖,不久前发布的一款在线设计工具MasterGo——这是中国SaaS领域的一家明星创业公司,于10月23日宣布获得10亿元的C+轮融资,投资人为GGV纪源资本、红衫中国。
还有一位挑战者是上市公司万兴科技旗下的Pixso,同样对标Figma,11月9日宣布独立运营,获得千万级种子轮融资。此前,万兴科技还在2020年底控股了原型设计工具墨刀——原型设计是产品经理在创意阶段会用到的一类设计工具。
在互联网公司产研团队中,产品经理、UI设计、工程师之间有一个关键的协作点,就是当第一版设计稿出来的那一刻——整个团队开始动起来,把设计稿拿给产品、给老板评审,组织工程师排期开发等等。
设计师的工作,其实是产研团队承上启下的一环,如果能优化设计师的工作效率,就能提升整个产研团队的效率,毕竟产研团队往往是公司里高薪资的团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工具领域有过两次关键迭代。从这个角度能理解,Figma为什么现在值一百亿美元。
设计师的生产力工具在过去十年经历了两次重要迭代,也是工具市场经历的两场商战。
从1990年Adobe公司发布Photoshop以来,通过PS和Ai(Adobellustrator)统治了设计工具领域二十多年,至今仍在设计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市场份额。
PS和Ai的功能很丰富、强大,但繁重、上手难度大,新手基本用不明白。而且在互联网的UI设计方面存在一些短板,比如早期的PS只支持单画板,而互联网产品的开发往往涉及首页、登陆界面、子页面详情等等多个页面的设计,当时就需要保存多个文件来传输协作,设计文件体量又很大,往往在1G以上,传输效率低。
UI设计苦Adobe久矣,最终在2010等来了新的生产力工具Sketch,一款以轻量、简洁著称的设计工具。
Sketch诞生的机遇源自苹果公司建立App开发者生态。
2008年,荷兰特文特大学计算机专业的PieterOmvlee,受命为Apple的OSX系统开发一款轻量的矢量绘图应用。经过两年的开发和封闭测试,OSX的原生应用Sketch在2010年9月正式发布,苹果商店定价49.99美元。
Pieter自己也曾经复盘过,当时因为是在上学的时候搞开发,第一版的发布有些操之过急,而且很缺钱,所以采取了收费的模式,设置了一定的使用门槛。
上线不久,Sketch就获得了一批死忠粉,极简的界面和UI设计的功能深度吸引了一批设计师。
当时就有人形容说——PS、Ai是瑞士军刀,而Sketch则是手术刀。
且Sketch可以通过插件实现电脑端与移动设备的协同工作,让设计师可以在移动设备上实时测试自己的设计——现在看这个功能没什么,但在2010年,移动互联网刚刚开始,对于那些做移动应用的UI设计师来说,这简直是一项杀手锏功能,其他任何工具都无法实现。
两年后,苹果公司在旧金山举行全球开发者大会,来自欧洲的Sketch获得2012年度Apple设计奖的Mac类奖项,从此声名鹊起。
对于设计师来说,他们每天也许会花8个小时与设计工具相处,简洁、轻量、专业、懂设计需求的Sketch获得了更多用户青睐。
Sketch也不负设计师的期待,通过越来越多的专业插件深度提升UI设计师的工作效率。2014年,Sketch与原型制作工具InVision战略整合,实现了产品经理与设计师之间的在线协作,进一步提升了设计师和产研团队的协作效率。
在这次更新后,Sketch在设计圈的名声已经超越了PS,取代了行业巨头Adobe在设计师心中的首选地位,一些设计师会在入职时要求公司配备Mac电脑来使用Sketch工作。
此时的Sketch只有16名全职员工,0个办事处,通过线上办公,坚持拒绝资本投资,这个蚂蚁挑倒大象的故事多次被行业媒体报道,让更多设计师认同Sketch的创业理念。
不过,由于Sketch坚持只做MacOS系统,让Adobe在Windows领域依然保持着一定市场,通过XD软件的发布算是在UI设计领域稳住了阵脚。
双方多年缠斗,也为后来者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第二年,他做出了一款让用户能在web浏览器里直接编辑图片和设计的工具,并获得了领英CEO等投资人的400万美元种子轮投资。
等到2016年正式发布的时候,这款叫Figma的线上设计工具成为了Sketch最强劲的对手,设计师意识到,Figma就是一款“能在浏览器运行的Sketch”——这将破除Sketch只能在MacOS系统使用的局限,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用上Mac,用Windows电脑的设计师也需要更好的生产力工具。
从Figma发布开始,设计工具的商战开始进入第二回合,由美国和欧洲的两位年轻人来主导。
在Figma刚上线的2016年,这份榜单上Sketch刚超越了PS成为最受欢迎的设计工具。但到了2020年,Figma在8个类目中的评选中占据了6个第一、1个第二,简直就是无情屠榜。
如果说Sketch超越PS是一场以小搏大的工具革命,那Figma超越Sketch则是一场SaaS云端工具对传统工具的代际碾压。
从PS到Sketch,设计师得到的是工作体验的提升,是一款“懂我”的贴心工具。但从Sketch到Figma,则是一场工作流程的革命。
在以Figma出现之前,UI设计师的工作流程一般是:头脑风暴参考——确定设计规范——分配设计任务——完成设计交付——设计团队leader统一整理——向上交付给产品经理或老板评审——修改几十次——确定最终版——向下交付给工程师开发。
如果在上述流程中发生需求变动,同样的流程,重来一次。
而Figma把Sketch搬到web浏览器上,不仅仅实现了不同系统设备之间的协作打通,还有几个明显的优势。
第二,是设计团队之间的实时同步协作,一般复杂的设计项目都需要一个成建制的设计团队来共同完成设计,用Figma他们就不需要等前面的设计师完成首页设计后,给大家同步字号、边框、颜色等各种设计细节,然后再进行子页面的设计,完全可以同时工作,实时调整。
第三,不需要反复渲染、导出文件,产品经理和老板可以通过一个链接在线查看设计作品,并对其中某处提出评审意见,修改确认后还可实时通知给正在研发的工程师。不会再根据错误的最终版来开发了。
这其实是通过设计工具,改变了产品、设计、工程师整个的工作流程。
一位使用Figma办公的设计师说,当她第一次在浏览器上看到N个鼠标指针在同时设计一个页面时,激动的心情不亚于当年第一次滑开iPhone4的屏幕解锁。
那么,Figma这么好用的工具,在中国市场表现如何呢
答案是,一般。
的确有一些互联网大厂在用Figma,但是渗透率远没有海外那么高。而且Sketch也没有很主流,Adobe的用户依然很多。
这是很多海外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水土不服”。国内的设计师其实对Figma评价都挺好,觉得工具不错,但是有的细节体验不爽。
但是对Figma来说,这些来自中国设计师的个性化需求,很难排在优先解决的位置。
所以,很多资本看好在中国市场上做中国版的Figma。
消费互联网时代,我们上演过无数次的copytochina的故事,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故事还在继续。
波士顿咨询在2017年做过一份报告,全球大概有9000万人全职从事设计工作,其中包括建筑设计、平面设计、UI设计等等,这个数字理论上就是Figma们的用户天花板。
其中,中国是全世界设计师人数最多的国家,有1700万,所以中国的Figma也有不错的理论市场空间。
另外,现在国内互联网公司的数字资产意识也开始觉醒了。以前一些互联网公司会觉得,工程师写的代码,算是数字资产,对设计师的设计作品没有很在意,离职交接也不重视,现在慢慢开始有人重视了。这也是“中国Figma”与Figma差异化机会。
中国创业者挑战Figma的故事是BAT、TMD之外的中国互联网新篇章,也是中国产业互联网的序言。Figma的中国挑战者和他们背后资本相信,他们会重演过去十年的中国互联网故事——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也把CopytoChina变成CopyfromChina。
数字创意协同软件的国产赛道,挖掘能对标Figma的明日之星。
经过2020年的疫情,全球协同办公赛道被彻底点燃,它作为一个“长坡厚雪”的投资风口,正成为市场和头部机构的共识。
11月2日,QuestMobile发布《2021中国移动互联网秋季大报告》,数据显示,办公商务类APP在2021年9月达6.19亿人,活跃渗透率达到53.0%,逼近疫情高峰时期的2020年3月。
办公商务类APP数据信息
在这当中,协同办公赛道所占份额最高,其月活跃用户规模达到3.57亿,同比上涨17.1%。
2020年的协同办公市场可以说是“最具想象力的风口”,其市场规模达到440亿元,在今年,这个数字将增至500亿元。大厂如阿里、腾讯、华为、字节跳动已纷纷下场。2019年至2021年6月,协同办公领域共完成53笔融资,粗略估计融资总额超过600亿元,赛道炙手可热。
迭代的速度正在加剧,此时的赛道新入局者基于疫情期间远程办公所沉淀的庞大流量,将从更垂直的行业、更细分的使用场景、更适配行业痛点的解决方案切入。继远程会议、文档协作、流程审批等基础功能的软件服务之外,数字创意协同场景很可能成为下一个酝酿爆发的新风口。
UI设计师作为数字创意协同场景下的核心群体之一,当前全球UI设计群体约2000万人,而该人群所联动的产研团队人数至少是UI设计方向的5倍以上。他们需要的又是怎样独有的细分场景服务?或许从赛道明星的崛起路径中我们可以一窥端倪。
新冠疫情来临,UI设计由于从业者的人群特点,成为远程办公渗透率较高的领域。赛道新星Figma于2016年9月正式上线,2017年取得第一笔收入,在2019年才正式上线第三方插件平台,适逢新冠疫情爆发,它迅速成长为市占率第一的赛道明星,根据福布斯报道,2020年的营收收入超过7500万美元。
顶级资本迅速捕捉到了这个细分赛道的风口,优质企业的估值在今年下半年炙手可热。Figma今年6月宣布完成了最新E轮2亿美金的融资,估值达到了100亿美元,而去年5月份a16z领投时,其估值才20亿美元。这意味着Figma在一年内估值增长了5倍。
今年国内的协同设计软件市场同样热钱涌动。
10月,中国的云软件“蓝湖”宣布完成10亿元C+轮融资,成为中国云软件赛道的新晋独角兽,本轮融资由GGV纪源资本领投,原股东红杉中国跟投;数字创作创意平台“来画”则在今年连续完成了B3轮、Pre-C轮、C轮共三次亿元级别的融资,总融资额超6.2亿元;而被高瓴加持的家装领域云设计概念股群核软件,则拟于今年内美股上市,估值20亿美元。此外,如即时设计、摹客等初创企业,也均在最近获得数千万元的早期融资。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与以往的企服专注于大客户服务不同,UI设计领域是一个既TOC又TOB特点的企服赛道。更有创意的使用者和中小企业成为了企服行业的新兴客群,它们的需求正在助推企服产品标准化、模块化、灵活化,灵活通用的SaaS服务强势崛起。
窗口与机会期从来都是短暂的,但总不乏有创新因子投身其中萌芽成长。作为全面对标Figma的本土化产品之一,设计交付一体化工作平台Pixso的加入,正在为数字创意协同赛道带来新变量。
11月3日,由万兴科技内部孵化、亿图联合创始人二次创业打造的“Pixso”凭借前瞻性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从近400个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MVX年度创新金奖。它通过跨平台的协同、文件实时云同步以及强大的绘图与标注功能,打通产品、设计到研发的工作链路,覆盖原型、设计、交付全流程,有效提升团队产研效率。
凭借平台生态优势,Pixso在线协同设计有望凭借专业化的用户体验,承接数字化、多屏化和多端化的三重红利,对标Figma成为适配中国新世代用户交互体验设计场景的数字协同工具平台。
Pisxo获得MVX年度创新金奖
面对数字创意协同场景下,越来越多的协作平台与碎片化的远程办公需求,企业的产研团队又需要何种迭代服务呢?
当智能化的巨石被撬动,垂直场景化的用户体验提升、精细化运营手段成为了企业的最佳杠杆,而在这之前,打通数据永远是第一步。
Pixso创始人黄勇是亿图的联合创始人,有着10多年的软件行业服务经验。做Pixso之前他已经留意到,在线协同办公市场爆发之后,最先出现的问题是更多数据孤岛的浮现和信息安全事件。
基于对“设计生产力进化、设计协作软件国产化、用户体验智能化”多方面的思考,黄勇和团队正式启动了Pixso项目。
Pixso在线协同设计定位于团队的整体产研工具,而不仅仅是为单个设计师服务的UI工具。重塑产研团队的工作流程,Pixso结合跨平台的云端化能力、All-in-one的核心理念,实现非设计团队也可以实时加入产研工作流的在线协作特性。
Pixso在线协同设计平台有助提升产研效率、缩短产研周期
从概念讨论、原型设计、评审、交付、版本管理都可以一站搞定,减少出现“改了10版,还是用回第一版”或者“甲方想要五彩斑斓的黑”等由于沟通不畅而造成的低效产出、无效创作等问题,有助提升产研效率、缩短产研周期。
作为市场中少有的实现全面对标Figma的国产在线协同设计产品,Pixso在线协同设计在本土化方面也做了众多尝试,如增加免费可商用中文字体、更多中文常用设计资源、打通国内常用协作平台、在线中文客服的运维服务等。已上新超过3000多款组件、图标和图片等资源,用户无需切换到其他网站浏览下载,在编辑页内就能直接拖拽使用。
Pixso在线协同设计还自带开源设计社区,不同于传统的素材社区和传统的设计社区,在Pixso社区,设计师可以自由的发布作品、交流灵感和复用模板,所有设计作品都是开源形式提供,用户看中了就可复用到自己的文档。用户既是Pixso产品的使用者,也可以成为Pixso社区的UGC生产者。对于推动Pixso在线协同设计从工具型软件拓展为平台型软件、增加数字创意协作社区的用户黏度和日活量、降低数字创意协同组织管理的门槛等方面来看,这已是迈出了前瞻性的一步。
Pixso在线协同设计平台界面参考
自今年5月公测后,多系统兼容、更了解用户(本土化)、安全性提高(私有化部署协作系统)等,在客户体验提升方面,打通信息孤岛、即时反馈、在线协同等维度优势明显。Pixso在线协同正式上线2个月,已获得了包括设计师、产品经理、工程师在内的近十万用户,同时成为万兴科技、比亚迪、格像科技等企业的选择。
在11月7日的Pixso新品发布及路演会上,包括MVX评委会主席、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少波,万兴科技全球创意副总裁兼首席设计师ShaanJahagirdar,UXPA中国体验设计专业协会主席、益普索中国用户体验研究院院长钟承东,深圳体验设计协会会长、唯奥体验咨询创始人周蓉,UI中国创始人、MVX体验大奖终审评委与演讲人董景博,四川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教授汪泳,知名设计师社群集创堂创始人、复旦大学客座教授慈思远,工信部用户体验设计标准小组专家、深圳技术大学副教授王军锋,交互设计专家周雨涵在内共9位设计领域的大咖,均对Pixso成为国产软件之光寄予厚望。
既是使用者又是企业管理层的首批内测用户们,Pixso这类产品能被看好的因素之一,就是企服市场的新趋势要求企服软件不是“单兵作战”,而是能建立适应碎片化远程办公的服务生态,并以模块化的形态在彼此的产品平台上互相嵌入,以满足企业客户不断升级的服务需求。
新冠疫情叠加全球经济环境变化,企业用户已形成了工作模式的改变且依赖度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人力需求近年来开始呈现出短期化、阶段性的倾向,年轻一代的择业观不断转变,企业灵活用工的诉求也在快速提升。
可以佐证这个判断的是,10月29日发布的《2021互联网新兴设计人才白皮书》,在设计岗位招聘类型中,2021年互联网新兴设计占比81.7%,较上年占比显著提升了10.9%,其中中大型企业需求增长尤为明显。报告中更指出,互联网新兴设计也呈现一岗多职的特点,岗位职能延伸到了全流程用户体验工作中,用户体验设计工具的使用拉平了各岗位技能壁垒并提升了设计效率。
作为互联网新兴设计的基础设施,一站式设计创作及协作工具占比提升。然而,从使用率及NPS来看,主流使用且NPS处于第一梯队的工具数量较少,投资机构入局,就是看好目前整体体验设计工具仍有很大发展和提升空间。
Pixso团队
在创立Pixso之前,黄勇团队已经有过从0到1打磨创意软件企业的经验。他与王小兵研发的图示等软件产品在2005年已走向全球市场,参与国际竞争。2014年两人创办亿图软件,2019年,亿图被万兴科技出资1.28亿元收购51%股权,公司估值2.3亿元。时至今日,亿图已成为华为鲲鹏云的重要合作伙伴,并预计可完成股权收购中对赌协议中约定的三年6300万元扣非净利润目标。
这是万兴科技与黄勇的第二次深度合作,所以更快匹配上了彼此的频率。依托万兴科技的全球网络以及亿图的成功方法论,Pixso在产品内测阶段与全球超过150位优质设计师进行密切沟通,坚定以用户体验为核心,根据这些种子用户的反馈快速迭代产品功能,并通过一组组KOL来测试功能、定价对于用户数据核心指标的影响。Pixso经历万兴科技内部创业与创新孵化后,目前已分拆为独立公司,自主运作。扶上马再送一程,作为万兴科技生态成员企业,Pixso近日获得万兴科技等股东的千万元种子轮投资。
在企业端方面,Pixso作为成熟团队创业,有着强市场判断能力与产品研发能力,把产研团队目前甚至未来能想到的需求全都囊括进去。对标Figma的Pixso在线协同设计,通过可以大规模标准服务广泛设计群体客户,再通过C端核心用户的推荐切入B端采购需求,这种打法既能解决客户当下痛点,又有长期产品服务领先性。本质上,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产品研发,又打通了自上而下决策链。简单点说,为一个设计师力推的新设计工具付费,这可能不是首要任务。但是,如果产品经理、工程师、甚至首席执行官本人都认为这提升了整个企业的创意执行力效率,就有了更高的优先级和定价杠杆。
Pixso亮相2021全球体验设计峰会
类比美国的SaaS赛道明星,他们也不再是依赖大型客户销售而成功,而是通过可迅速规模化落地复制的标杆产品,以产品力驱动市场实现病毒式增长。
纵观当前的国内市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数字技术作为基础设施日渐成熟,从业人员特质及企业组织管理方式变化,这些现状都在呼唤国产数字创意协同软件出现,以提升中国企业整体的数字创意创作能力。
总体来说,信任背书、流量优势、大数据和技术支持,这三大要素是成就头部企服平台不可或缺的阳光、水分和土壤,从万兴科技内部孵化的Pixso恰恰集齐了三者。
号角已经吹响,新战场已然开启。从一个好的场景,做一个好的产品,打磨成顶尖,满足本土化需求而生的Pixso,确实值得期待。
今天来聊聊100亿美金估值独角兽Figma,Figma是一个基于Web的设计软件,但在性能和操作体验上已经不输任何的原生软件。我用一套简单的公式,来告诉你Figma到底是什么
Figma=浏览器版Sketch+Zeplin+InVision
如果你不太了解Zeplin和Invision,请看如下公式
蓝湖=Zeplin+InVision
Figma=浏览器版Sketch+蓝湖
Node.js对前端的贡献就不多说了,不太懂技术的可以简单的理解为,HTML5、Chromium浏览器内核、Node.js、三大前端框架发展(AngularJS、ReactJS、VueJs)为Web端做「设计工具」打下了技术基础
Figma最初的想法来自于它的创始人DylanField,这个哥们2012年在Flipboard实习。我看了很多报道,都说DylanField的创业灵感来自于对当时团队用的设计工具AdobeFireworks感到很烂,想开发一个像GoogleDocs一样的方便的云端设计工具。
但你要说Canva(可画)的推出,没有让DylanField看到这个方向的可行性,我是不信的。
早在2015年,IvanZhao(Notion创始人)在初期设计Notion时每天要在Figma上花费差不多18个小时做设计,包含插画、界面、组件、交互等等。
我知道Figma应该是2017年最右,在Producthunt上看到的。并且那时候已经有海外知名团队iCON8推出的类似竞品Lunacy了,当时都主打的是「Sketch文件可在Windows编辑」。Sketch一直不支持Windows,又因为Figma是基于Web的,只要有个浏览器就能做设计,并且不用管软件版本安装等碎事,所以初期的种子用户积累很顺畅。
从Figma的发展,可以看出:“能被Saas化的,终将被Saas化”。
Saas行业创业者在初期发展阶段,不要听太多公有云没有数据安全,公司不用公有云服务的论调。因为你所面对的真正核心用户,往往只关心是否解决了他当下的问题。
Figma的融资历史
从技术难度来说,做类似Figma这样的产品,要比做Canva这类产品难的多的多,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就好比开发Photoshop和美图秀秀的难度区别。
所以你可以看到,国内做在线设计的,2013年左右就开始了,有一堆做类似Canva这样的易开发、见效快,受众广,好收费的“抄袭”产品,例如:“创客贴、稿定、Fotor、图怪兽、图帮主、MAKA等等”
这四个团队,我也都或多或少的接触过,我直接说结论,就技术层面和产品完成度层面,「即时设计」最好。
在讲这四个产品之前,我先大概讲一下这四个产品背后的3家公司。
可能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万兴科技,我也是2020年6月墨刀被万兴集团1000万人民币控股(65%左右股份),才开始了解这家公司。万兴是成立于2003年,并于2018年登陆A股创业板上市。
万兴的口号是成为中国版“Adobe”,万兴旗下有两个比较有名的产品「万兴PDF」和「万兴喵影」,2020年的营收在9亿人民币,净利润在1.2亿左右,大部分的营收来自海外市场,万兴在海外有比较完善的销售体系。
自2018年上市之后,万兴开启了买买买之路
万兴科技旗下的Pixso
墨刀(万兴科技控股)中的设计模块
站在商业的角度来说,万兴确实是很成功的,每次出手都是稳准狠,并且都是以较低的价格拿下在行业内比较好的国内公司,我有幸也接触过万兴的投资部门。
我站在一个创业者的角度来说,如果你的产品没有很高的技术壁垒和用户壁垒、品牌壁垒的话,初期如果万兴的投资部门联系你们,尽量不要跟他们聊太多。
如果你技术不错、用户和品牌也有壁垒的话,还是建议你找比较靠谱的FA(financeadvisor)机构做融资顾问。
另一家产品「蓝湖」所属北京尽微至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蓝湖最早是对标海外比较有名的设计标注产品Zeplin,国内大部分UI设计师都用过它家的服务。
蓝湖旗下的Master
其实在2020年蓝湖和墨刀一样,很艰难了,因为国内做Saas服务真的很难赚到钱,也是这一年,蓝湖开启收费模式,针对20人以上的团队开始收费了。但在2020年4月,Figma完成了D轮融资,投后估值到了20亿美金,已经成为独角兽级别,并且投资方是海外明星投资机构A16Z。
国内资本市场逐渐认可设计师这个群体的价值,而蓝湖也比较明确,给资本讲的故事就是国产版的Figma+Notion+Zeplin。这也让蓝湖从2020年11月后,连续完成了3轮融资
可以看出来,国内一线资本机构已经非常认可服务设计师群体的Saas服务赛道,并且有Figma这个海外独角兽做对标,连着好几轮投资,想把蓝湖扶上国产化Figma的头把交椅
说到这里,真的很替元一(墨刀创始人)惋惜,墨刀要是再多坚持半年,坚持到2020年底,那时候的投资环境(针对企服和设计工具类),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墨刀当时Pre-A的投资金额都有500万,毕竟论行业名气,墨刀和蓝湖都算第一梯队。
最后再来讲一讲「即时设计」所属的北京雪云锐创科技有限公司,我是在2016年他们刚创业的时候就认识了,这么多年来一直和国锐(即时设计创始人)保持沟通,那时候他们开发了和墨刀类似的在线原型设计平台「Xiaopiu」,他们的技术很好,但是在知名度层面,始终无法突破「墨刀」,但他们的融资节奏比较好。
其他几家产品我具体没用过,但是「即时设计」我确实是在用,整个速度和流畅性都很好。如果你是用的M1芯片的mac电脑,用浏览器打开「即时设计」在线做设计,那性能能提升好多倍,跟原生软件几乎没有差别
小插曲:去年11月我去深圳见一位知名Saas平台(已被腾讯全资收购)的创始人,和他吃饭,席间多次谈到国产化Figma这个方向,也多次提及这几家公司。我后来才知道,他早在9月就想投资其中一个团队,虽说他也不太看好国内Saas的发展环境。但他对未来一线资本的倾向,和行业的判断都很有前瞻性。
Figma这种产品,国内技术方面能做的团队屈指可数,并且这几家竞争对手,要么背后是上市公司,要么是拿了一线风投机构的融资,所有竞争对手手里都有钱,之后的竞争也会很激烈
最后可能很多老铁会问我,Figma这个方向在国内能成吗?
相对于其他类别的Saas产品,我认为基于Web的在线设计平台在国内会更有希望一些。
1、内容生态
Figma这类产品,可以对Canva这类产品进行降维打击。Canva这类产最大的壁垒是模板内容库,但Figma这类专业的工具,最不缺的就是优秀设计师用户。Canva这类产品,大部分的内容也都是自己招聘设计师,生产模板内容。
Figma这类专业的在线设计产品未来的内容生态会到另外一个高度,从而会碾压现在包图网、千图、创客贴、定稿等在内等各种以内容资源为优势的平台。
设计又是一个高度依赖素材的行业,所以素材内容生态这个方向永远可行。
2、轻量工具大一统
长远看,未来原型和UI设计工具都会进行合并,这两个方向的工具会是一个产品载体。可以预见,未来微动效(例如SVGator这类产品)和轻量的3D(例如Spline)设计工具都将被合并到类似Figma这种在线设计平台内
3、企业对设计重视
第一次知道Figma是在2016年,但真正用起来还是在去年。那时苦于Sketch每次更新都会导致一些插件不能用且界面不够精致,一直想要为它找一个替代品。直到后来尝试将自己的个人项目都导入到Figma,这才开始在Figma中尝试设计。
我的设计文件
因为Figma是基于Web的,也就是在线的网页,我总觉得使用起来会受限于性能而不够流畅,这也是我前几年不敢去用的原因。但直到我真正使用起来,才发现操作非常流畅,而且文件都在云端,免费版保留最近一个月的历史记录,再也不用「最终版1」「最终版2」这种方式管理设计文件了。
而随着使用加深,我发现Figma的交互也非常符合直觉,还有很多精心设计的小细节。借用一位朋友的话来说,「这是一群设计师为设计师打造的设计工具,让大家专注于设计本身,而不是在设计时还要克服工具自身影响效率的因素」。
下面我结合我的使用经验说一说我是怎样用Figma做设计的,以及这一年以来我的一些使用心得。
在此之前,先说一下我的背景。我平时会做很多业余项目,大多是网页和小程序,平时还会做一些公众号的封面和插图,基本都是在Figma中设计完成的。
平时处理的一些公众号封面等
一般当我有了一个想法时,我会先在Figma中随意勾画出一个初稿。然后,我会在这个基础上不断修改,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这其实相当于原型设计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会在意样式是否美观,只会在意功能、结构是否合理。
某一个产品的初稿
因为我的想法会不断变化,说不准什么时候有一个新的想法会加进去,所以在这个阶段它的变化会很大。因为Figma可以自动保存最近30天的历史(付费版可以保存所有历史),所以你不用担心自己突然想要回到之前的某个版本而没有保存。
尽管大胆地构思设计,你可以随时恢复到之前的版本。
恢复至某一版本
接下来我就会开始调整样式,细化设计了。这个过程中我会用到两个比较重要的东西——组件和栅格。组件可以用来设计重复性模块,提高效率,栅格则可以让我的设计元素的分布保持一致比例。
所谓组件,类似于Sketch中的Symbol、PowerPoint中的母版,用于绘制可复用的元素。比如说在我的设计中有一个卡片列表,我会在旁边先做这个卡片,微调它的样式,等差不多满意时再复制出多个放到页面中。
组件
最原始的组件叫做master,而从它复制出去的组件叫做instance,当你调整master的样式时所有的instance都会跟着同步。Figma允许将master组件就近放在页面旁边,这样是极其方便的,因为后面难免需要调整细节,这时候你就可以边调整master细节边看它在整个页面中的效果,比如下图中我想看一下将logo放大的效果。
master组件同步到instance
而反过来,当你调整instance的部分样式时master是不会跟着变化的。这样就保证了灵活性,因为总有一些instance需要和其它instance有一点区别。
说完组件,再说说栅格的妙用。在Figma中我们可以给页面(即frame)和组件添加栅格,而栅格可以添加网格、行和列。在页面中添加网格可以帮助你对齐元素,但我一般会添加列栅格,因为它可以帮助我把元素排列为等分的几列,并保持元素间隙。下图中红色长条就是列栅格,它将中间内容区域均分为12列,我就可以把里面的元素按照1-8-3的比例布局。
栅格系统
如果将栅格和组件联合起来,就可以设计出固定内边距的效果。我给卡片组件就设置了一个行栅格一个列栅格(蓝色背景),它们就给整个卡片四周划分出了一个固定的内边距。当我把里面的文字图层的constraints设定为左右固定并将它左右边缘对准栅格边缘时,当我放大缩小卡片时这个文字图层就会保持左右的内边距固定。
组件+栅格
用一个动图表示一下,上面这个使用了栅格,下面的没使用,此时上面图片的四周就会紧贴着栅格边缘。
组件+栅格动态示意
最后,为了体验真实的效果,我会给它添加一些交互效果。Figma自带的交互动作包含了跳转、显示浮层、打开链接等,而触发方式包括点击、鼠标悬浮、延时等,还有滚动固定等效果,足以做出一些基本的交互效果了。
交互原型
当然,整个设计过程中还会有很多细节会让你觉得十分方便。比如说使用Fill来统一代表背景色和文字颜色,方便同时调整文字和图层。还有SmartSelection可以让你快速选择一些元素,将它们对齐,并随意互换两个元素的位置。他们会经常在官方博文中告诉你一些小技巧,我也经常会感叹「竟然还有这种操作」。
总体用下来,我觉得Figma免费版非常适合独立开发者/设计师。因为我们的项目一般不复杂,项目间关联性也不大,就可以用一个文件来设计一个项目,也就不用担心跨文件共享组件要收费的问题。
目前Figma在国外的使用率逐渐攀升,在国内可能受制于网络太慢而比较小众。我还会继续使用它做我的个人项目,如果什么时候可以在团队间普及开来,我会去买它的付费版,这样就可以使用跨文件组件共享多人实时协作设计了。
不必上传或下载文件,可实时协作
Figma,一款在浏览器中运行的界面设计工具,已完成2500万美元B轮融资,资方为KleinerPerkins,Greylock以及IndexVentures。
2012年创立于旧金山,Figma是众多在UI设计和原型设计领域的玩家之一。在产品细节上,Figma的差异化体现在:
简言之,就像GoogleDocs一样,在界面创建的过程中,可通过实时的协作完成UI设计及原型设计。
和其它UI设计工具类似,Figma也为智能手机提供附带的“mirror”App,以便开发者在真实设备中查看应用程序的设计外观。同时提供桌面应用程序,支持部分离线功能。
Figma在2015年推出了预览版,2016年推出正式版。在此之前,该公司已募集了约1800万美元融资,来自于Greylock,Index,LinkedInCEOJeffWeiner以及计算机科学家DJPatil等投资人。此外,公司称还有2500万美元资金的资金储备。
在这个领域的竞争对手,包括我们熟悉的Adobe——18个月前推出了AdobeXD原型设计和线框图绘制工具,不过该工具仅支持在macOS10.11/Windows10Anniversary及更高版本上运行。
尽管AdobeXD仍然在起步阶段,考虑到Adobe公司在设计领域的知名度,AdobeXD仍将成为Figma的主要竞争对手。此外,纽约公司InVision也提供类似工具,不过是分开使用的独立工具;荷兰公司BohemianCoding也开发支持Mac系统的Sketch工具。
显然,设计师们对于这类工具有很大的需求,InVision在几个月前完成了1亿美元融资(2011年创立以来,总融资金额超过2.3亿美元);不久之后,荷兰公司Framer的视觉设计工具,获得了770万美元融资。
Figma的客户包括微软、Uber、Slack等公司,事实上,领投Figma新一轮融资的KleinerPerkins也是Slack的支持者之一。“Figma让设计过程更加开放,使团队可以更快地开发和推出新产品。”KleinerPerkins合伙人MamoonHamid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