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中贸圣佳2023春拍尼特copie

“我所说的是艺术融合一切文化差异,融合任何程度的区别的能力。贝多芬是一个再好不过的例子。但艺术的力量并不在于所有人都以同样方式接受,而在于人们被同一部作品吸引,依各自的背景和感受对其做出回应。世界各地热爱贝多芬和画家郭熙这样伟大艺术家的人们心灵相通。这也是对我们共同的人性,以及我们的多样性的礼赞。这是真正的普世。这是作品及其受众之间的辩证。这是令我们的生活更丰富、文化更有活力所必需的。”

——杨·斯瓦福德《贝多芬传》

本件市场仅见的《贝多芬法语亲笔信》

内容及释文:

'j'aileplaisirdevousdire,

“我很高兴地告诉你

quetouslesoeuvres,quevousavesdemandèsdemoi,

你向我要的所有作品(副本)

serontcopiependant5(cinq)jours,

都将在五天内呈上,

j'espèrequevousêtesbiencontentdelabonnevolontè/

我希望你对你真正的朋友

devotrevraiami/Beethoven',

——贝多芬的善意感到满意。

‘PourMonsieurNeate,Virtuose,Compositeurtrèscelebre'

献给尼特先生——大师,著名作曲家。”

Lot638

贝多芬(LudwigvonBeethoven,1770-1827)

致查尔斯·尼特(CharlesNeate,1784-1877)

法语亲笔信

水墨纸本

信笺一张三页(信封同笺)

1816年2月6日前后作

19.2×11.5cm

估价:RMB500,000-1,500,000

说明:

1.英国钢琴家、作曲家查尔斯·尼特(CharlesNeate,1784-1877)上款。

贝多芬晚年登峰造极之作《第九交响曲》(1819-1824)以及未完结的《第十交响曲》皆由此信的上款人——查尔斯·尼特创建的爱乐协会委托贝多芬创作。

2.市场仅见的贝多芬法语信件。

此信与贝多芬故居收藏致尼特法语信件为同一时期所作,从内容到字迹均可相互印证。而贝多芬致尼特信件多为他人代笔,这是已知唯二的贝多芬致尼特亲笔信。

3.信件落款“贝多芬”,自折成封,保有完整地址页,并残留黑色火漆痕迹,可窥见当时信件全貌。

出自于其亲笔签名收藏集。

纪录:伦敦佳士得。

作者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1827),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在欧洲18世纪古典乐派中,与“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神童”莫扎特并称为“维也纳三杰”。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同时开辟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道路。1827年贝多芬于维也纳逝世,享年57岁。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他的《月光曲》曾以传说的形式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第23课。

上下滑动可查看更多信息

贝多芬:“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

撰文/陈艺丹

就市场而言,千禧年至今,苏富比露过面的贝多芬亲笔书信仅10余件,佳士得仅2件,数量极少,残信居多,像此件有签名、有火漆、品相完好的亲笔信极为少见;且全世界所见贝多芬信稿基本为德语,偶见英语,法语信更是在市场上仅此一件。此件《贝多芬致查尔斯·尼特法语亲笔信函》出自佳士得一位老藏家家族,是其收藏集中的一页。其也是近几年以来市场上难能一见的贝多芬亲笔信的回归。

Lot638贝多芬亲笔签名部分

Lot638此信件所附火漆

贝多芬出生于德国西部城市——波恩,他是欧洲18世纪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海顿1、莫扎特2同为古典时期非常重要的作曲家,他们的作品是每一个练习过钢琴的人的必修课。整个古典时期(狭义:1750年J·S·巴赫去世至1827年贝多芬去世)被分为:前古典时期和维也纳古典时期,后者期间三个最重要的人物就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而之所以叫“维也纳古典时期”,就是因为他们三人先后都居住在维也纳。海顿(1732-1809)自30岁就前往维也纳,活了近八十岁;莫扎特(1756-1791)生命最后十年也居住在维也纳;而贝多芬更是17岁正式来维也纳之后就一直居住到他57岁去世。一直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纪之交,维也纳依旧吸引着各地的年轻人,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许多文学家、音乐家都诞生在这里。此外我们也称这时的西方音乐为“德奥音乐”(德国与奥地利)。身为奥地利人的海顿和莫扎特,与德国人贝多芬,在那时是没有国家之分的,他们一起在维也纳这个古典音乐的中心地带大放异彩,并产生了许多交集。

Lot638贝多芬致查尔斯·尼特法语亲笔信

贝多芬的父亲有着那个时代典型的想法,想将孩子培养成神童。在贝多芬之前,莫扎特是非常出名的神童,他父亲是宫廷乐师、小提琴教师,曾出版小提琴教材,作为一个教育有方的父亲,莫扎特的培养成才也是必然的。但贝多芬的父亲急于想开发儿子的音乐天分,酗酒的恶习让他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一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

人的生命似乎是一种不可控的宿命,有人早逝有人长寿。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贝多芬17岁时(1787年)第一次到维也纳向偶像莫扎特学习。莫扎特年长他14岁,并对他的弹奏能力表示认可,但因母亲病故,贝多芬不得不返回家乡,这一别就是五年。下一次回到维也纳便是其22岁(1792年),造物弄人,就在贝多芬回来的前一年莫扎特刚刚去世,仅仅35岁。在那之后贝多芬再也没有离开过维也纳。

1814年2月22日作贝多芬

《有关阐释人性与歌曲创作的重要亲笔信》

西泠拍卖成交价:RMB3,047,500

《莫扎特亲笔签名信》

1782年8月4日作,维也纳

伦敦佳士得,2023年7月6日,重点推荐拍品

起拍价:约RMB274万

*重要信件的行情,可以从当下国际市场中窥见一斑。(如本件Lot.638《贝多芬法语亲笔信》)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这气势磅礴的向命运宣战的名言就出自贝多芬。

就在贝多芬初次尝到成功的甜蜜时,痛苦又一次降临。慢慢地,贝多芬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1798年,他耳朵出现故障,开始出现耳鸣。耳朵不好对音乐家是致命的打击。当时他在海利根施塔特这个小村子度假并立下遗嘱(“海利根施塔特遗嘱”HeiligenstdterTestament),从遗嘱中我们了解到他想要结束生命的痛苦,尽管最后他并没有真的这样做。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去世之后,这封遗嘱才被人们在他的遗物里发现。

《贝多芬:圣城遗嘱》(HeiligenstdterTestament),1802年

StateandUniversityLibraryHamburg

到贝多芬故居我们可以看到,贝多芬有大大小小很多助听器。不像现在耳朵里精致小巧的款式,他的助听器就像一个铜制的喇叭一样,使用时需将一个细细的棍插在耳朵里。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开始是耳鸣,后来就几乎彻底听不见了,可以说贝多芬晚年的巨作都是其耳聋后所创作的。因为听不见,所以后来别人需要用黑板才能与他交流,导致贝多芬越到后期越离群索居。而其彻底听不见大概就是在1816年书写此件《致查尔斯·尼特的法语信》时期,在此情形下还能与尼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是难能可贵的。

Lot638此信贝多芬落款时所写“尼特”

贝多芬其实是一个相当矛盾的人,他前期艰难且辛苦,他靠自己的努力活跃在贵族圈子里,让大家为他富有冲击力的钢琴而倾倒。但童年成长过程中的影响让他的心理总是与常人不同的。游离于阶层之间的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与贵族女孩坠入爱河,但性格过于暴躁的贝多芬也一次次的遭到了爱情的否绝。贝多芬自己曾说:要善于和这些贵族圈子周旋、斗争。之后的岁月里,他的身体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尽管此,但他从未放弃过音乐。

本件拍品所附版画为

德国作曲家-贾科莫·梅耶贝尔

(GiacomoMeyerbeer,1791-1864)

贾科莫·梅耶贝尔(德语:GiacomoMeyerbeer,1791-1864),犹太血统的德国作曲家,长期在法国生活。梅耶贝尔自幼从克莱门蒂学习钢琴,10岁登台演出。14岁开始学习作曲,21岁完成第一部德语歌剧《耶弗塔的誓言》。1815年赴威尼斯进修,模仿罗西尼创作意大利歌剧。1826年定居巴黎,与剧作家斯克里布合作创作法国大歌剧而功成名就。

他的前辈莫扎特是第一个放弃宫廷供奉的音乐家,他辞去了给教堂的助教服务后,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萨尔斯堡来到维也纳。但他并不是想要做一个自由职业者,他也在寻找,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职位。也许是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有关,又或许是莫扎特从小养尊处优的环境让他无法掌握生存之道,晚年莫扎特穷困潦倒入不敷出。而海顿当年和奥匈帝国的陆军元帅埃斯特哈齐亲王家签的合同几乎就是卖身契,作为宫廷副乐长,这份工作他一干就是30年之久。在与世隔绝的豪华宫殿里,海顿的生活条件非常优越,精神上却是孤独的。他白天涂脂抹粉,戴上假发演奏,晚上投入新作品的创作,为宫廷马不停蹄地创作了各类音乐专供亲王或客人的各类活动所用。

Lot638细节

从生平来看,此信函大约写于1816年2月6日前后,而贝多芬于1827年去世,时年57岁,因此信件发生在他46岁左右。在音乐史中,贝多芬音乐创作被分为三个时期:

一、1792-1902年,也就是贝多芬22岁正式来到维也纳之后。这期间创作了10首钢琴奏鸣曲(第8首“悲怆”)、6首弦乐四重奏、第1、2部交响曲等。

二、1803-1815年,贝多芬的最成熟时期。第3-8交响曲、歌剧《费德里奥》等。第三交响曲是他的“英雄交响曲”。被认为是贝多芬风格确立的一个标志。

三、1816-1827年,贝多芬创作的晚年。

此信件的故事背景就是发生在他晚年的开端。这将开启他最丰富的一个时期,史诗般的《第九交响曲》就是创作于此阶段。贝多芬晚年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同风格的融入,充满戏剧性。这是他赋予音乐形式的结构、技术。这种丰富,也许因为他前期一直是处于一种不被人理解的状态,所以他音乐的冲撞性和戏剧性很强、很激烈。但当他到了晚年的时候,他开始逐渐和解。他一方面在和自己、一方面也在和宗教。作为有信仰的民族,启蒙运动以后很多人实际上是在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信仰。从文艺复兴开始,就开始提倡人的价值而不是神。

贝多芬《庄严弥撒》创作手稿片段

嘉德拍卖成交价:RMB2,185,000

而此时的贝多芬也开始不再回避宗教,他陷入到对自己的内省、对过去的反思,他重新开始研究复调作品,比如巴赫3(JohannSebastianBach,1685-1750)、亨德尔(GeorgeFriedrichHandel,1685-1759)。于是后来就写了《庄严弥撒》,典型的宗教主题。我们会发现他的晚期作品难度极高、声部复杂。和海顿、莫扎特不一样,他那种技术的复杂性、音响的宽度、强烈的对比性、戏剧冲突的力量、速度的冲击性都是非常难以练习的,这也是他的性格和想要表现自己的心情造就的。所以他音乐里的个性就非常突出,其实也可以说是艺术家一直在追求个性、在追求我自己想表达什么。所以贝多芬也一直在强调“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就是他要靠他自己。

贝多芬故居收藏贝多芬致尼特信亲笔信,

与本信内容可相互印证

贝多芬致尼特英语信件,为他人代笔

尼特是贝多芬在那个阶段非常重要的人,同时他也懂作曲,这也是后来与因耳聋离群索居的贝多芬能建立友谊的前提。并且此信是用罕见的法语进行书写,除关系极为亲密或非常正式的交流,想必贝多芬也不会选择使用自己并不常使用法语进行撰写。此信与贝多芬故居收藏致尼特法语信件为同一时期所作,从内容到字迹均可相互印证。而贝多芬致尼特信件多为他人代笔,这是已知唯二的贝多芬致尼特亲笔信。

贝多芬博物馆内廷,维也纳

《第九交响曲》(op.125)手稿

不过,这一契机也让贝多芬重新开始酝酿下一部交响曲的创作。1822年,协会再次找到贝多芬,开出50英镑酬劳(在当时已等同是买断交响曲专属权的价码,相当于2021年的接近4600英镑),委托创作。囿于当时经济状况。贝多芬答应了协会请求,将此前数年的沉淀尽数挥洒,写下千古宏大诗篇《第九交响曲》。而以诗歌进入音乐的创作,在贝多芬为席勒诗歌《欢乐颂》谱写的不朽名篇中达到高峰,《欢乐颂》也被收入贝多芬史诗般的《第九交响曲》(作品125号)。

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名人。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

1.海顿: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JosephHaydn,1732-1809),出生于奥地利南部的罗劳,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

1740年,成为圣斯蒂芬大教堂唱诗班的童声合唱团成员。1751年至1753年,创作首部歌剧《狡猾的魔鬼》。1755年,创作了首批弦乐四重奏。1759年,担任费迪南·莫尔金伯爵的音乐主管,这是他职业生涯的首个正式任命,并于同年创作《第一交响曲》。1761年至1791年的30年间,任职于艾斯特哈奇宫廷,创作了他一生中大多数的音乐作品,体裁包括交响曲、器乐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歌剧等。1792年至1794年,两次赴英国伦敦访问,在此期间创作了12部“伦敦交响曲”。1798年,创作清唱剧《创世纪》,在维也纳皇家话剧院首次公演。1801年,创作清唱剧《四季》。1808年,为庆祝76岁生日,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出现。1809年5月31日,海顿在维也纳去世,终年77岁。

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共创作了100余首交响曲、80余首弦乐四重奏、30部左右的歌剧,以及弥撒曲和宗教礼仪曲、康塔塔、清唱剧等。因为在交响曲和四重奏领域作出的贡献,获得“交响曲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的头衔。同时,因其性情温厚、热爱儿童、关心下属,获得了“海顿爸爸”的别号。

2.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1756-1791),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古典主义时期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1761年,首次作曲。1762年,莫扎特及姐姐在父亲的带领下,开始去欧洲各国献演,并获得成功。1764年,创作首部交响曲《降E大调第一交响曲》。1772年,16岁的莫扎特被任命为萨尔茨堡宫廷乐师,结束了长期的旅行演奏生活。1781年,脱离对雇主的依赖,成为历史上最早的自由作曲家。1782年,歌剧《后宫诱逃》在维也纳首演。1784年,完成题献给约瑟夫·海顿的六首弦乐四重奏。1786年,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首演。1787年,被任命为宫廷作曲家。1791年,歌剧《魔笛》首演;12月5日,莫扎特逝世。

莫扎特在短短的35年生活历程里完成了600余部(首)不同体裁与形式的音乐作品,包括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和其他重奏、重唱作品,大量的器乐小品、独奏曲等,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他的音乐体现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风格,完善了多种音乐体裁形式,并与海顿一起,确立了维也纳古典乐派。

3.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1685-1750),出生于德国图林根州的埃森纳赫,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键盘演奏家。

巴赫的音乐作品体裁丰富,其声乐作品以宗教音乐为主,器乐作品则涵盖独奏曲、协奏曲、管弦乐合奏曲、重奏曲在内的各类体裁及其大量作品。因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故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4.亨德尔: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eFriedrichHandel,1685年~1759年),出生于德国哈雷,巴洛克时期英籍德国作曲家。

1702年,进入哈雷大学法学院学习。1703年,加入汉堡剧院;在此期间,陆续创作了《阿尔米拉》《尼禄》等在内的首批歌剧。1706年,赴意大利,在此期间结识了科雷利、A·斯卡拉蒂等音乐家,熟悉了意大利歌剧和器乐音乐风格及写作技巧。1710年,返回德国,任汉诺威宫廷宫廷乐长;任职期间,曾于1710年与1712年两度赴英国,其歌剧受到英国王室和贵族的欢迎,遂留居不归。1726年,加入英国籍;并在18世纪20年代,进入歌剧创作的成熟时期,创作并上演了《罗德琳达》《亚历山德罗》等歌剧。1733年,转战清唱剧创作;同年,其清唱剧《底波拉》《德波拉》首演。1741年,最后一部歌剧《戴米达亚》上演。1742年,清唱剧《弥赛亚》首演。1749年,管弦乐作品《焰火音乐》首演。1759年,在伦敦逝世,享年74岁。

亨德尔的音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了巴洛克时期的先进思想,并以其宏伟的音乐风格,预示了主调音乐风格的到来。

THE END
1.毕淑敏金句20,写入作文堪称最棒的作文素材岁月送给我苦难,也随赠我清醒与冷静。 ——《握紧你的右手》 「适用主题:岁月、苦难等」 06 天使之所以能够飞翔,是因为天使的心很轻。 ——《心灵游戏》 「适用主题: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等」 07 磨砺内心比油饰外表要难得多,犹如水晶与玻璃的区别。 https://zhuanlan.zhihu.com/p/569934306
2.61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能让命运使我屈服(风雨哈佛路)影评贝多芬如是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能让命运使我屈服。”《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电影以丽兹波折坎坷的童年至青少年的经历架构了整部电影。丽兹生活于美国底层阶级的边缘家庭,母亲沦陷吸毒不可自拔,父亲总以女性主义者来逃避家庭责任,丽兹与姐姐丽萨不得不承担起家庭的重任,而丽萨自身难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6333413/
3.《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读后感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关于励志故事的书,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就是《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贝多芬的故事。众所周知,贝多芬一生酷爱音乐,创作出了大量的钢琴曲、交响曲,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和爱戴。可是,就在贝多芬二十六岁那年,他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磨难——听力下http://m.xxt.cn/blog/art.htm?artId=7495497
4.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这句话什么意思,求助简短说爱问知识人但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绝不屈服于苦难,他要主宰自己的命运,不让命运将他玩弄于https://iask.sina.com.cn/b/gVUuAVEDXIzT.html
5.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英文翻译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英语怎么说海词词典,最权威的学习词典,专业出版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英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翻译,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英语怎么说等详细讲解。海词词典:学习变容易,记忆很深刻。http://dict.cn/%E6%88%91%E8%A6%81%E6%89%BC%E4%BD%8F%E5%91%BD%E8%BF%90%E7%9A%84%E5%92%BD%E5%96%89!
6.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是谁说的名人名言大全 (可以输入名言关键字,或作者) 贝多芬: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奥!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真是多美!https://mingyan.bmcx.com/woyaoezhumingyundeyanhou_tajuebunen__mrmy/
7.贝多芬说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向命运低头。”是什么意思贝多芬说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向命运低头。”是什么意思? 扫码下载作业帮搜索答疑一搜即得 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先了解一下背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依然坚持写下不朽名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51924f13bfbd6b70cac94c0e3e956820.html
8."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能让命运使我屈服来自德国HCP"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能让命运使我屈服。" "Ich will dem Schicksal in den Rachen greifen,ganz niederbeugen soll es mich gewi? nicht."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集古典主义大成,并一https://weibo.com/5674852322/H7afi4TwK
9.《情感文案合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情感文案合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1/ 6别指望伯乐从天而降,拜你为上卿。能力是干出来的。 2/ 6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3/ 6用整条生命,来显示我们的纠缠不清。 4/ 6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 5/ 6我走得很慢但我从不后退!https://k.sina.cn/article_7275139560_p1b1a1d1e800101796q.html
10.贝多芬: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然而,贝多芬终究是不同的。他没有郁郁寡欢,反而开始新一轮创作。《命运》、《田园》,还有那首的将席勒的《欢乐颂》融于其中的绝命曲——《第九交响曲》。 希特勒在贝九中自杀、俾斯麦(此处可至1898年7月30日的德国)将贝多芬的交响曲带到德国的战场上、柏林墙倒塌的时候也是播放贝多芬庆祝、1977年美国宇航局更是将https://m2.allhistory.com/ah/article/5fbdcfa3231c39000114f247
11.“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说这话的人一生中“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说这话的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奉献是( ) A. 创作了?英雄交响曲? B. 创作了?向日葵? C. 创作了?蓝色多瑙河? D. 完成了?战争与和平?题目标签:咽喉命运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如何制作自己的在线小题库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https://www.shuashuati.com/ti/c68ed4f22aff4be69e2168fc8e151495.html
12.牙医妈妈的高考下水作文丨“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将无法使我完全携手站在一起,保护我们的家园,硬生生把局面扭转了过来。谁说“人对事物的发展进程无能为力”呢? 世上有许多重要的转折会在意想不到时发生,但还好我们身边有爱,心中有信念。 坚持初心、不忘原则,便可在突如其来的转折发生时,正如贝多芬所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将无法使我完全屈服”。https://static.zhoudaosh.com/B1F40006E580A7E70E3FCE47E7562DE900FD42252C5E1971D20428A986E94D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