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抖音时,人们时常会看到塔罗牌的视频,登上微博也能看到不少星座分析……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些看似兴趣爱好的小视频、微博背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算你的姻缘,挣我的钱;测你的运势,提高公司的利润。传统算命已经从村口算命先生的“单打独斗”进化到企业化、产业化阶段。是谁催生了算命产业化记者进行了调查。
算命3.0版,赚钱更快
记者采访多名星座、塔罗牌等新型占卜的业内“大师”、高校专家了解到,算命占卜经历了“街头算命—网络算命—企业化算命”的发展变化。
记者在一款由北京某公司开发经营的八字算命大师在线咨询平台看到,界面中包含婚恋情感、事业财运、命运详批等咨询项目。记者随机点进“婚恋情感”栏目,“大师”收费在138元至498元不等。“接单”最多的“大师”自2017年入驻以来共接到了3128单。
企查查数据显示,以“风水”“算命”“星座”等为业务的企业达到数百家。据金融服务信息平台“投资界”不完全统计,近20家占卜命理类产品在2014年至2019年获得融资。对外披露的数据显示,获得千万元以上融资的项目有9个。
一名算命师告诉记者,资本的介入让算命在新媒体时代更好宣传与推广,更精准地投放到目标受众手机上,更快地赚钱。实质上算命的门槛并不高,有的塔罗牌师只需自学半个月,就能在朋友圈“上岗”。而在网络技术的加持下,有的算命师甚至只要结合个人信息,系统可自动生成“个人运势”等情况,“结合顾客的生活背景,套用一些行话,不需要任何成本”。
年轻人到哪里,算命跟到哪里
记者梳理发现,与传统算命骗老年人不同,多家算命企业选择依托抖音、快手、公众号等新型媒体,面向年轻人的兴趣点和困惑,一茬茬收割“韭菜”。
移动推广数据分析平台“七麦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苹果应用市场关于命理学的应用程序多达227款。以星座分类中下载量排名第二的“测测星座”为例,用户群体年龄在16岁至28岁之间,最为集中的是23岁。
新型算命往往打着“文化”“科学”的幌子,迷惑了不少年轻人。一款名为“灵占算命”的平台界面显示:本平台产品均依据中华传统文化衍生而来,仅做娱乐使用。但在应用市场上该App获得4.3万个评分,App界面上写着“99%的用户认为测算准确”。
除了通过新型媒体吸引流量外,算命师们也擅长利用心理学来骗取消费者的信任。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昕认为,许多算命师通过模棱两可的描述让人对号入座,但其实这段描述适用于很多人。
别在该奋斗的年纪当了“韭菜”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肖雪萍介绍说,年轻人正值斗志昂扬、拼搏奋斗的人生阶段,如果长期沉迷网络算命,在该努力的时候选择了等待“命运”安排,不仅会错过个人成长机会,也是时代的损失。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难处。面对学业、就业等压力,这代年轻人要选择迎接挑战,而不是退缩,更不能迷信。”东北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韩传喜说,年轻人思想活跃,对星座、塔罗牌等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是正常现象,但要避免沉迷其中,坚持奋斗才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规定,提供的网络服务、信息是宣扬封建迷信的,属于违规行为。若以骗取钱财为目的,侵害他人的合法权利,则涉嫌违法犯罪。
早在2019年,国家网信部门查处“存在导向严重偏差”等问题的“七非免费电脑算命”“最星座”等占卜网站。多位专家认为,对于一些宣传迷信思想、欺骗钱财的公司要严厉查处,引导网络空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网络生态环境。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以上)